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1课丨菩萨普度众生的方法都在这里

第21课丨菩萨普度众生的方法都在这里

- 佛国品第一 -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这是讲,菩萨很积极地修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精进波罗密,到成佛的时候,勤修一切功德众生就会来生其国。有的人以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拿来打坐念佛,那才叫精进,不是的,这个还只是一种事相外表的努力,还不能叫做精进。真正的精进是无所作、无所得、无身相、无意识相,甚至也无所谓精进相的。换句话说,菩萨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广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勤修一切功德的同时,“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陀讲,这叫做“若人心不起,精进无有涯”,这个才是真精进,一种内在的行持。不过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一般人不管是修行用功也好,还是平常做事也好,都会在心意识上留下有为造作的痕迹,有一个“我”在。有“我”就有执著,就有生死,要想靠这样的有为修持来成就无为的佛道,就像猴子捞月一样,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以有为的心行,想要达成无为的佛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精进与否关键在心,关键在“有我”还是“无我”。

  我们众生只有两件事情是真的很精进,少见的精进,那就是很精进地造业,很精进地去死!不是有那么一首偈子吗: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还有另一句也很有名,“举世皆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这几句话真的是把我们众生刻划得入木三分,我们众生的精进就是这样的。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这个摄心不乱就是禅定,又叫做三摩地。禅定的层次有很多,世间的出世间的,非常复杂。禅定一般是指一种精神专注、物我两忘的特殊心理状态,有点儿类似于动物冬眠,你大概可以理解为“思维暂停却不是睡觉”,当然更不是死亡。那么,从这种禅定状态里能开发出很多很有趣但不见得很好玩的神通,因为搞不好会把自己玩死。不过我们这本《维摩诘经》讲的禅定却不是那种通于世间外道的四禅八定,也不是小乘圣人的灭尽定,而是只有菩萨才能修行的“首楞严大定”。这个禅定是和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相应的,所以又叫做禅定波罗密。勉强用语言来描述的话,这是一种能所双亡、没有二元对立、无出无入、法尔如是的不共境界,非我辈所能妄测,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菩萨修行这样的大乘禅定,到成佛的时候,自然就会有那些具备同样定力的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智慧就是般若波罗密,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一个人有思想、有学问,能说会道,但不代表他有真智慧。真智慧必然包含了三昧正定,它是能让修行者洞察并超越生死幻相的一种大成就,同时还包含了大行大愿、大菩提心、大圆满空性见等等。在六度之中,前五度为事,后一度为理,如果般若波罗密不圆满,那么前五度就都不能真正成就。古德曾讲,“前五度如盲,后一度如眼”,无眼就无法行路,所以修行者如果没有悟到这个般若智慧的话,那只能算是盲修瞎炼。真正想要成就佛国净土,还非得证到这个般若解脱的大智慧不可,到时六度圆满,自然会有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小乘也有这四心,但只能摄化欲界和色界的众生,不是真正的无量。大乘的四心,广大平等,周遍法界,那才是真正的无量,所以叫做四无量心。

  这个四无量心非常重要,这可以说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我们学佛的人尤其要培养这种胸襟。一下做不到不要紧,可以一点点慢慢来。我们先说慈,这个慈是给予快乐的意思,菩萨每时每刻,身口意都只想做那些能让我们众生真正快乐、长远快乐的事情,这就是慈。这个慈的代表就是慈氏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个就是他的写照。光是这个慈就很难学了,悲就更难了,悲是拔众生的苦,不但要给他快乐,他如果有痛苦你还要想办法帮他去除、拔掉,这要有真本事才行。那么悲的代表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这是一位专门帮助我们解除痛苦的菩萨。

  至于喜呢,这个喜也很难,试问我们有谁能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都是欢欢喜喜的?除非你看人、看自己、看一切的时候,都能以一种欢喜赞叹,知足感恩的心,没有仇视,没有敌对,因为生命是这样的伟大,生命是这样的精彩,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你能这样看待世界的话,那当然就能永远活在一种喜悦中!我们如果想要不造业,这个喜心的修持很重要。台湾慧律法师曾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有一个在家居士去到他那里,开口就是:“慧律法师!某某比丘怎样怎样怎样……他怎么会这样呢?”很不满意。慧律法师就问他:“菩萨!你是圣人吗?”那个居士说:“我不是。”慧律法师就说了:“我们如果不是圣人,那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圣人?如果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就无法去讲别人,我们要讲自己。他是一个比丘,即使他有一点点缺点,年轻人能剃度出家,那已经很不得了啦。”这是慧律法师说的,那个居士一听才明白了。所以,我告诉诸位,出家人在没有证果以前也还只是凡夫,你们可不要拿那个圣人、佛菩萨的标准来衡量他,出家并不代表他就没有缺点、弱点了。我们到寺庙亲近三宝,最要紧的是要有一颗欢喜心,人家如果讲三宝的不是,我们要赶紧告诉他,别人能出家、能穿这个衣服已经要比我们好太多了,我们不要讲三宝的过失,要用欢喜心来转变。你能这样,那一般就不会造什么业了,不会造口业,不会造意业。

  讲到这里,我要向大家发露忏悔!我以前也是揣了满口袋的尺子,到处量别人,说了很多是是非非,尤其是说了很多出家人的过失,这个真的是太不应该了!那么师父今天借这个机会,在十方诸佛前,当着大家的面,至诚忏悔!我希望自己今后能尽量做到不再以分别心、不再以嗔恨心说他人过,尤其是说三宝过!阿弥陀佛!

  那么,四无量心的最后一个叫做舍心,又叫做布施心,我们前面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我们学佛修行,不管修什么法门,你磕大头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坐禅也好,如果你能同时很真切地发起这个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那你成就的速度就会加快许多,这是一定的。这是一个修法的小窍决,建议大家不妨一试。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我们前面说的慈悲喜舍是化度众生的根本,是我们学佛人在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而四摄法则是化度众生的具体实践,是行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四摄法是菩萨道普渡众生的方法,分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大类。第一是布施摄,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菩萨以此来摄化众生,皈依佛道。第二是爱语摄,这是指跟人说话的时候和言悦色,话语柔和,充满真心的关怀,能让听的人信服欢喜,那像我们这么凶神恶煞、凶巴巴的就不行了,动不动人家就会反弹。第三是利行摄,就是做人做事永远只做对众生有益的,乃至打人骂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这种行持久了,自然就能感化他人信受佛法。只要你的发心是真的为了帮助他人,那么就算你在骂人,别人也只会感受到你的好,知道你是为了他好,否则笑里藏刀,心机太深,恐怕别人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了。第四是同事摄,这点最难做好,要和众生建立一种同事、朋友和亲戚的关系很容易,相对很容易,“和其光,同其尘”很容易,要想以你的思想、语言、行动来摄受转化他们就没那么简单了,往往越是亲近的人越难度化,都有这种体验吧?有的人习气毛病又多又重,比如说他喜欢吃喝嫖赌,那菩萨可能就要先牺牲自己陪他鬼混一段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再慢慢想办法影响他学佛,最后令他改邪归正。

  像上一节课,我很怀疑前面给你们讲的故事里,那个不守戒律、但是偏偏往生净土的惟恭法师,可能就是属于这一类的菩萨,他跟灵归法师一块胡闹,一块乱来,但最后却用自己往生的事实改变了灵归。所以菩萨道的修行者没有哪一样不会的,只要能救人,正道魔道都有可能来,这就是所谓的“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尽其善”——你恶,我和你一样恶,甚至比你还恶,最后帮你把恶断掉;你善,我和你一样善,甚至比你还善,最后增上你的善,让你善到极点,最终让你成就佛道,圆满解脱——这就是“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尽其善”。

  但是注意!菩萨修行这样难行能行的四摄法,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众生解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小心了,千万不要增加众生的烦恼,增加众生的情执,否则搞不好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像我一样,那就很好笑了。菩萨如是修行,成就之后,同样因为四摄而获得解脱的众生自然就会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善巧方法的意思,里面就包含有一种智慧了,你有很多善巧方便的法门利益大家就叫做方便。这个方便不是随便,不是敷衍,方便是帮助修行者进入实相解脱大门的钥匙,如果没有这把方便之钥,那么实相之家你我恐怕就很难进入了,由此可见方便的重要性。不管是魔法邪法还是外道法,任何语言、行为、方法,只要能治病救人,那就统统是方便。打个比方,弯刀对着瓢切菜,这就是善用方便,对牛弹琴就不是方便了,明显不对机。

  这里师父多余提醒一点,修行者在运用各种方便法门的时候要尽量小心,一定要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如果说不是为了度化众生,那这个方便法门铁定就会变味了,搞不好就会变成谋利的手段和堕落的借口。比如说劝人布施,实际上却是为了给自己敛财;甜言蜜语,酷似爱语,其实是出于一种逢迎拍马的谄曲之心;笑容可掬,看上去和蔼可亲,其实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那么鞍前马后,照顾殷勤,表面上看很像是利行,很像是在利益他人,但其实是因为心有所图;至于出家人拜干爹干妈,那就有点恶了,说实话这样的人我见过好几个,味道很怪,咋一看,拜干爹干妈似乎是同事的一种,但其实不是的,这是一种很庸俗化、很糊涂的表现,都出家了还搞这套,完全违背了佛教的宗旨。在末法时代,像这样歪行曲解方便法门的人,数如恒沙,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这种自欺欺人的果报用膝盖想都知道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大家千万要留意了!

  如是,以上种种,菩萨在因地上以方便智,行方便法,那么到他成佛的时候,那些同样证得方便无碍的众生就会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这是讲,菩萨修行这个三十七道品,就能得到无上的涅槃妙果。所谓三十七,是指三个四(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两个五(五根、五力),一个七(七觉支),一个八(八正道)。这三十七道品,都是佛陀留给我们的方便法门,是方便我们众生开通大道的工具,所以是必须一样样去扎实学过、修持过的,不可回避,这是学佛解脱的正道。像很多人往生净土后,主要修学的功课就是这个三十七道品——你在娑婆世界学不了、学不好,那么你到净土后,主要修学的功课就是这个三十七道品。至于它们的具体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菩萨你们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师父小小偷个懒。

原标题:菩萨普度众生的方法都在这里丨《维摩诘经》21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