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九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九)

净界法师讲述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十面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本经正宗分共有四十二章,第一、第二章是正道法门,其余的四十章是助道法门。正道法门的修学重点有二:一是甚深见,一是广大行,这两个重点也是修学大乘佛法所必须成就的两种功德。在我们的成佛之道,所要成就的功德有二:

(一)云何应住:我们在生命的流转中,若要成就佛道,首先要找到安住处安住下来。我们在三界的流转果报,主要是受业力的影响,业力是一种生灭性,所以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也是剎那生灭。无论是一期生命的变化,或剎那生命的变化,基本上我们的生命是不安稳性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应该在生灭变异的生命中,找一个安稳的住处安住下来,所以修行人应透过甚深见的智慧观照,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经由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观察剎那变化的生命,如是我们就能从生灭变异的个体生命,转成不生不灭寂静的整体生命,这就是我们的安住处。所以甚深见在天台宗是「从假入空」,禅宗则称为「把心带回家」,我们在生灭变异的果报流转中,找到一个不生不灭安稳的家,这也是自己的歇脚处。以上是以甚深见的观照,成就「云何应住」的功德。

(二)云何降伏其心:这也就是广大行。我们从空性的寂静处出来,「从空出假」,从无相真如的家出来,再次面对自己的个体生命,见到自己的男人色身,或女人的色身,内心有众多的受、想、行、识,有种种的感受与思想。我们从个体生命的假名、假相、假用中,开始断恶修善,使自己能离苦得乐,这是持戒修定的广大行,如是调伏转变自己的身心,成就「云何降伏其心」的功德。所以从本经中,我们知道修行的重点,首先从生灭变化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安稳处所;其次,依止这安稳的处所,开展出生命的规划,改造自己的生命,以上是本经的修行重点。在助道法门中共有四十章,前面的十五章,主要是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等三种善法,成就世间的功德。这第十六章及以后的几个篇章,是修习出离心及空正见,成就出世间的功德。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消文 本章舍爱得道,说明若想要成就出世圣道,必须弃舍世俗的爱欲。这共分为三小段,第一段佛陀是以譬喻作说明:一个修行人很努力修习戒定慧,但他内心有五欲的爱着,这爱欲是指对世俗「财色名」的贪着,因为没有善加调伏爱欲心,致使在他寂静的心中,一次又一次的起扰动,所以虽修戒定慧,只成就了人天的果报,不能成就出世的圣道,因为他内心的爱欲尚未调伏。为什么爱欲会障碍圣道呢?「譬如澄水,致手搅之。」这修行人因持戒修定,所以远离一些杂染的因缘,有如本来是有污垢的水,但水放久后,污垢就沉淀水底下,水因此变得清澈。但「致手搅之」,他有时候用手搅动水,于是底部的污泥又活动起来而染污了水。水被污染后,很多人来到水的前面,但再也见不到人的影像,水的观照显现影像能力已经丧失了,这是因为水受到手的搅动而产生污垢,污垢就蒙蔽了水的观照力,这手的搅动是指对「财色名」爱取烦恼的活动。

第二段是合法。「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一个修行人虽持戒修定,但因他对世俗爱欲的烦恼,未善加调伏,所以他寂静的心,随顺爱欲活动而起扰动,故难以成就出世的圣道。

最后总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佛陀劝修行人,修习戒定慧虽是积集善业,但重点在于调伏爱欲烦恼,若能除去爱欲烦恼的污垢,才能成就出世的圣道。

释义 佛法认为不论是世间果报或出世间果报,皆是假借因缘所生。这因缘所生法的因缘主要有二:

(一)业力:所造的是善业或恶业。

(二)爱取:业力要得果报必须有爱取的滋润。在十二因缘中,讲到杂染果报的生起—爱缘取、取缘有,「有」是善业种子或罪业种子,但这种子还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因为它还没有成熟,什么样的种子才能成熟呢?若心中对三界的可乐果报有爱取的烦恼,这爱取心就会使善业、恶业的种子,转成能召感果报的成熟种子。如土地上有很多的种子,但只有种子并不能开花结果,一定要有水的滋润,才能使种子发芽,生长枝叶花果。

所以我们在三界的果报,主要是因有生死的业力;其次,是因有爱欲烦恼的滋润。所以若未能调伏爱欲烦恼,则使我们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善法,变成了人天的安乐果报,无法成就出世圣道。所以在修习出世圣道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对治的是爱欲烦恼。

在修习圣道中,我们有时看声闻法,有时看大乘法,在大乘法中,有些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维摩诘经》中曾讲到不二法门,所谓的染净不二。有一天魔王带着宫女,想要干扰一位住茅篷比丘的修行。维摩诘居士知道后,他以神通力阻止这件事,又以大威德力把这些宫女带回家中教育她们。居士问宫女,平时在天宫做什么事?宫女答说:「我们整天唱歌跳舞,生活过得很快乐。」居士教化她们说,妳们这些爱取烦恼的所缘境,是世俗的五欲境界,这种境界的乐受有很多的过失,「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时安乐住。」若以爱着心贪求世俗的五欲,这种五欲虽有乐受,但这乐受夹杂了烦恼,而贪、瞋烦恼的活动会破坏安乐。其次,烦恼的相续增长,会使你付诸行动,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罪业会召感当来的苦果,所以对三界的爱着所产生的乐受,基本上在快乐的过程中,也带动未来痛苦的因缘,「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天上的宫女说,我们习惯追求快乐的感受,若要放弃快乐的感受,我们该怎么修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居士答说,一个人追求快乐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一定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妳们有另一个选择,可以修学大乘法乐。什么是大乘法乐呢?若发菩提心,思惟诸佛菩萨甚深功德,生起好乐追求的爱欲,这也是一种快乐。发菩提心后,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修习这些善法,内心也会出现乐受。譬如你到大殿拜佛,拜佛后静坐,此时身心在寂静中也会出现乐受,这乐受与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相应,这种乐受没有过失。所以一个人对生命有所爱着,有所希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你的所缘境要正确,不能有所颠倒。小乘教法对心的爱欲功能是完全加以消灭,是灭色取空,对一切法不受,他们的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对生死的杂染果报不生好乐,对诸佛菩萨的清净功德也不生好乐。所以《维摩诘经》说,小乘学者发菩提心比生死凡夫还困难,因为他们把发无上菩提心的爱欲也消灭了。身为生死凡夫,对爱着世俗的五欲,应该加以呵责,但自己也要知道,所对治的是与五欲相应的爱欲,这要以「转识成智」的方式,把爱欲转成对大乘佛法功德的希求,而不是把它消灭掉。所以调伏爱欲时,要用转智而不是断智,否则错损菩提后,在成佛之道上,以后还是要启动对无上菩提的希求,你得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努力。

若修净土者,净土法门的重点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果只是厌离娑婆,不欣求极乐,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创造的依正庄严,不生好乐,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缺乏感应道交的因缘。所以藕益大师的开示中,他呵责明朝修禅宗者是偏空闇证,内心就只安住在空性,对极乐世界所成就依正庄严的假名、假相、假用,不生好乐。藕益大师说,身为生死凡夫,起初修学偏重修空观以调伏见思烦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空观出来时,要观察假观,自己要面对个体生命的现实,对十法界的因果要做抉择,抉择出娑婆世界是杂染的因缘,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因缘,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这一章要我们能调伏爱欲,所谓的调伏是我们应该追求大乘的法乐,因大乘的法乐没有过失,而世俗的爱欲有过失,故应放弃,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前一章讲到爱欲的转换,因为我们习惯在世俗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产生爱欲,如何把世俗的爱欲转成对大乘佛法的爱欲,这要靠智慧的抉择。在修智慧中,我们由杂染的因缘转成清净因缘,这先要建立大乘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说,见道者,这念心能契证圣道。但凡夫的修学圣道,心中夹带了烦恼障、业障、报障,在起初修学时,心中有一些邪恶的功能,也栽培一些戒定慧的正念功能,内心是染净相依。杂染法与清净法之间的关系,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凡夫在未修成戒定慧之前,内心是一片黑暗,贪瞋痴的无明有如暗室;在开始熏修戒定慧后,黑暗的四周出现了光明,于是光明就除去了黑暗,也就是说,黑暗不能破坏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学道见真谛理亦复如是,若能成就圣道,无明就灭除,戒定慧五分法身的功德就常存于心中,放大光明。

释义 藕益大师说,在修学佛法转染成净的过程中,若要建立初步信心,心中要知道「妄想无性」,我们所对治的妄想是虚妄的,它没有真实体性,它是可对治的。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讲五时八教,他很强调「妄想无性」的观念。他说佛陀讲了五时又讲了八教这么多的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呢?「良由众生根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众生的根基不一,所以对治法门也有所不同。众生根基不一主要是指妄想不同,如一百个众生中,每一个人心中的妄想都不相同,因为妄想是由境界的熏习所产生,而在个体生命的流转中,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不同,有些人过去生命大部分在天上待过,他在欲界天所熏习的妄想就与他人不同;有些人大部分的生命是在三恶道,他在三恶道环境所熏习的妄想也会不同;有些人过去生命大部分处在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三昧乐中,所以他在那种环境所熏习的妄想也不同。既然所对治的妄想不同,能对治的法门也就有所差异,所以佛陀说法时,以一佛乘分别说出种种的差别法门。

《阿含经》曾说有一大富长者,他的儿子因感情受挫折而出家修行。他出家后与比丘们修四念处、修苦行,修行很长一段时间,却都不能成就圣道。大智慧的佛陀对阿难尊者说,你带这个比丘去向国王借皇宫住,比丘住皇宫七天后,他就从初果、二果、三果而证四果阿罗汉。佛陀说:「悟道在心,不拘形骸。」有些人在苦行环境中能刺激他的道心,有些人在安乐环境中能帮助他修戒定慧,所以妄想没有自性,妄想若有自性,则消灭妄想的方法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妄想若有真实性,则成佛只有一个方法,其它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内心的妄想是不真实,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每一个人捏造妄想的过程千变万化,所以没有两个人所需要对治的方法是完全相同,原则虽然一样,但枝末的方法则有所不同。

这一章要我们建立信心,光明必定能破除黑暗。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我们会起一些烦恼,在烦恼生起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提起正念,或念佛、持咒,一方面也配合我们的观照。当正念一提起,无论烦恼已活动多久,烦恼马上被调伏,由此可知,烦恼是虚妄的,而戒定慧是随顺佛性,是一种真实的功德,真实能破除虚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也提到这个观念,他说一个人在无量劫的流转中,累积众多杀盗淫妄的业力,为什么在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十声就能带业往生呢?十声的佛号是如此的短暂,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是无始劫来的长久,短暂的十念佛号怎能灭除这么众多的罪业呢?昙鸾大师说,因为过去造罪业时所依止的是虚妄心,而念佛时所依止的是真实心,真实能破除虚妄。犹如房子已经黑暗了三千年,但要使它恢复光明不用花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只要一瞬间打开光明,即能破除黑暗。我们承认自己心中有众多的烦恼,但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成就心中的正念,我们不怕有烦恼,有如不怕黑暗,怕的是没有光明。所以本章说「明来暗谢」,光明能破除黑暗,邪不胜正。若邪不胜正,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因为自己不愿意提起正念,所以有烦恼;若愿意修学正念,就不会有烦恼。有如房子为什么会黑暗呢?因为你不肯打开光明的灯。光明确实能破除黑暗,但关键点在于你要启动光明。这一章先建立修学佛法的信心—光明能破除黑暗,以下一章说明智慧的内涵。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消文 佛陀对所修学的法门做一个总结,什么是佛法修学的内涵呢?简单的说,「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佛法的修学是靠身口意而成就,身口意中先讲意业—念,心中的明了心识应该如何修呢?「念无念念」,这念心的观照修学有两个重点:

(一)无念:这念心有时对有相的生灭法,产生疲厌的感觉,也就是对业力所变现的色受想行识,感到其变化无常而产生厌倦,这时就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我们的身心世界,这念心就会有所转变,就能把这些生灭变异的个体生命,带到不生不灭的平等法界中,这平等法界超越时空界限,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也没有东西南北的差别,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也是大安乐处。在这整体生命的真如法界中,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是离诸对待的境界。

(二)念:前面离诸对待的无念境界虽然很好,但我们也要面对现实,在空观中不能待太久,偶尔「从空出假」,启动假观,这时我们的心又会有变化,当从空性的平等法界中出来,面对有善、恶、好、坏的对待境界,也就是回到个体生命,如我们是个人,有人的外表形状,有人的感受、思想,这时又回到「念」的境界,这是「从空出假」,在假观中,我们要善知取舍,有些是功德相,有些是过失相,对过失相要放弃,对功德相要追求,所以在假观的修学中,我们是有所取舍的。

我们这念心有时入空观,离诸对待;有时入假观,善知取舍,断恶修善,如是就能趋吉避凶。所以佛法的修学中,这念心有这两种修学的方法。以上是心念止观的修学。

「行无行行」,行是身体的造作,身体的造作也要遵守两个原则:

(一)无行:无行偏重断恶。

(二)行:行是偏重修善。身体的造作也要合乎中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譬如杀、盗、淫、妄的恶行,应该以无行法对治,不要造作。对布施、持戒、忍辱等善行,应该鼓励多行。以上是身业的修行原则。

「言无言言」,口业的讲话原则也有二:

(一)无言:对想要造作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口业,要以无言来对治,默然不语。

(二)言:我们应该讲真实语、柔软语,鼓励自己多讲这些清净的言辞。

以上「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说明修学大乘佛法的身口意,须合乎「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中道。最后总结:「修无修修。」什么叫做修?对所观察的境界能数数熏习。前面心念、身业、口业的修学,我们要不断的熏习,使它由生转熟。佛法的修学,若想在身、口、意产生强大的力量,必须要能熟练,若能熟练,身、口、意的操作才能顺畅;若不熟练,身、口、意在操作时,烦恼就会障碍你。实际上烦恼并不能障碍正法,但因正法力量薄弱,所以就受障碍。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念、行、言」的修学,使光明力量渐增长广大。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对于这「非空非有」,远离二边的中道思想,若能觉悟,则「全妄即真」,整个人事的因缘都是修行的处所,无论见到冤家或亲属,只要合乎「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的中道原则,这都是积功累德的处所,使自己不断的接近「道」;若不能遵守中道原则,只一味的随顺情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则所有境界「全真即妄」,无论遇到任何境界,皆是障道的因缘。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中道的真理不是言辞所能譬喻,言辞虽然是概念的道路,心的分别活动要假借名言的道路,但中道实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以言语表达,也不会被因缘所生法所局限。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若对中道「不偏空、不着有」的道理,认知上有丝毫差池,果证上的修持就会有不同的差异;起初对道理的认知有点偏差,到最后就愈差愈多。所以修学大乘佛法,须注意自己的宗见,所依止的道理是否正确圆满,这是很重要的。

释义 古代的修禅者为了成就圆满的宗见,他们出家后到处参访,遍寻善知识。唐朝的怀让禅师亲近六祖大师,他虽是禅师,但也曾修习唯识及天台,具有教理的基础。他见六祖大师,六祖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他答不出来。六祖是问他的根源,如问凡夫是从什么地方来?简单的说,凡夫是从无明妄想中来。凡夫为什么有现在的身心世界呢?会有这种感受思想呢?这是自己前生打妄想而来,自己起妄想而去造作,造作后有了业力,业力就召感身心世界的果报。来生又会有什么果报呢?今生打的妄想就影响来生的果报。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无明妄想即是心动,心动即会造作业力,「行缘识」,业力就熏习阿赖耶识,「识缘名色」,阿赖耶识就创造名色,如此就有了身心世界,所以凡夫是从妄想中来。但修行人则不同,修行人的功德是从真理中来。所以十二因缘是流转门,但还灭门的最初是真理,由真如理而发动行,由行而带动五分法身的功德。所以六祖大师是问怀让禅师:你平常的持戒修定修慧,是依止何种真理修行?广大行是依止何种宗见而发动?他答不出来。但古人有谦卑心,于是他依止六祖大师,修学六年,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后来他就知道这道理。六祖大师再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答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自己心中所依止的中道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不能解释的。若不能解释,怎知这是否正确呢?六祖大师再问:「还可修证否?」他答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只此染污不得,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这是说修行时所依止的宗见有二:

(一)体性上:染污即不得,当「从假入空」,回到自己本来的家,你那清净本然的心性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不能染污的,无论起烦恼造罪业,它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说「染污不得」。

(二)作用上:修证即不无,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是丝毫不爽。以上「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即合乎中道,这也就是本章所说:「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的中道思想。中道实相是一种理想,但在修行过程中,需有一些方便。譬如你在这段期间,心比较躁动,则可加强空观,因为心已经太攀缘了,若再修假观,则心更加躁动。若心太沉闷时,这时要读诵《华严经》、《法华经》,观察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生起好乐心。所以中道是我们的目标,但在调和其心时,自己要善知方便,心若太高亢,多修空观,特别是初学者,需要多修空观以调伏烦恼;老参有时在空观修久后,对一切法没有感受,对杂染法没有感觉,对清净法也没有感觉,这是一个危机,这时要读诵有相的经典,如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从有相观中再带动菩提心,这是修习中道时的善调其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