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七)
净界法师讲述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八面
第九章 返本会道
本经的修学宗旨是「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世间五欲果报虽有快乐的感受,但夹杂着贪欲的烦恼,所以五欲果报是躁动不安的。而透过本经法门的修学,所成就的快乐果报却是寂静安稳,因此这种果报在所有快乐中是最为殊胜,这「离欲寂静」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目标。如何达到寂静呢?「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我们要使这念扰动不安的心安住在大禅定的境界,什么叫大禅定呢?这主要的内涵有二:
(一)甚深见:这是透过智慧的观照,观照这念分别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内心所累积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罪业,都是假借因缘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透过我空、法空智慧的观照,使这念心从有相的分别,达到离相清净的意境,这时内心会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就是说我们这念具足烦恼与罪业的心,它是因缘所生法,故是毕竟空;诸佛的万德庄严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也是毕竟空。因此我们这念分别心的体性与诸佛菩萨清净心的体性,究竟是没有差别。从这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甚深见,我们就建立了修学过程中很重要的「大乘信心」,相信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罪业是可以消灭的。
(二)广大行:依止这清净的信心,我们开始发动持戒修定修慧的广大行。透过如法的持戒,调伏身口的魔道,这魔道是指罪业,因持戒而消灭杀、盗、淫、妄的种种罪业。进一步修定,这是透过对佛号或持大悲咒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调伏内心的魔道。总之,透过持戒与禅定的广大行,降诸魔道。
以上是把本经的修因与证果,做了大纲的说明。前面的几章书是说明断恶的方法,在恶法未生之前,加以预防令不生;对已经生起的恶法,应该如法的忏悔消灭。以下的几章书是说明修善的方法,第九章的返本会道,是说明修智慧的方法。我们如何契会般若之道呢?这要返本,我们在研究一切缘起法时,要把一切法的根源找出来,这根源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透过回光返照我们一念心性,契会般若之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消文 佛陀在这里讲出修学圣道的两个不同方法:
(一)博闻爱道:博闻是能广学多闻,蕅益大师解释这广学多闻,虽广学多闻但不能随文入观,只是强记名言,作为一种口耳之学而已。这种广泛学习而不思惟消化,不能转成内在的观照智慧。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博闻呢?因他「爱道」,是出自于对佛法的爱乐追求;换句话说,他并非出于「离苦得乐」的动机,只是对佛法一味的好乐而已。蕅益大师说,这种好乐追求是一种心外求法,是以攀缘的心来研究佛法。以攀缘心来广学多闻,结果是「道必难会」,只能成就一种知识,虽知道名相义理,但心中不能生起观照调伏的力量,所以无法契会般若之道。
(二)守志奉道:如果修学佛法是有远大的志向,蕅益大师解释这志向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把佛法当作宗教看待,而不是当作一种学术,因为宗教是为解决生命的种种问题,而学术只是知识的研究,这与解决生命的烦恼无关。所以修学佛法一定要有想离苦得乐的念头,追求生命增上的目的。依止这样出离的道心来奉道,奉道是依教奉行的如法修学,则「其道甚大」,所成就的般若之道,会因守志奉道而增长广大,内心会从虚妄的分别心,渐生起「道」的功德力量。以上说明成就般若波罗蜜的重要因缘。
释义 天台宗智者大师,对般若波罗蜜提出教观双运的说法。虽然天台宗的教法广泛谈到五时八教,但智者大师说,学习五时八教时要依教起观,修观是天台宗的特色。他把宇宙万法分成三大类,若观照以下三个法界,皆可悟入诸法实相:
(一)佛法界:观佛法界是观察诸佛所成就的功德庄严,如诸佛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及种种的神通三昧,这是观察佛法界,以佛的功德庄严为所观境。
(二)众生法界:观照众生在生死流转中所累积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众生因有种种的烦恼而造作种种的罪业,故六道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果报。
(三)心法界:这是观照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
智者大师说,佛法界境界太高,观察诸佛功德的意境太高深;众生法界太广,众生烦恼障、业障、报障的所缘境过于复杂广大。所以智者大师说,若要成就般若法门,如法的了解生命真实相,最为简单扼要的方法是观心法门。这是在研究经论后,以经论的义理来观察这念心,如是就能知道生命的真实相,了解生命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差别相。这要如何观心呢?智者大师提出空、假、中三观,所谓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一)空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强调先修空观。在了解心的相貌中,应该先修「从假入空」观,这是观察这念有相的分别心,虽然有时起善念,有时起恶念,这些善恶的念头都是假借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这时就能把差别的心念,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所谓的把心带回家。这是把现前人法界的个体生命,回归到整体生命的本来面目,这是观察生命的总相,也就是观察整个十法界果报,所共同依止的清净本性。以上的观照即是空观,空观是观照真谛理,观察整个十法界的共同相,也就是观照整体生命。
(二)假观:由空观中再进一步修「从空出假」,这是修假观,假观是天台宗的重要特色,它观察十法界的十如是。天台宗把个体生命分成十个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具足了「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每一个法界都有它的体相用及前因后果。如何观察世俗谛的个体生命呢?智者大师说,这十法界又可分成四种的种类:(1)三涂种性。(2)人天种性。(3)二乘种性。(4)菩萨种性。众生的这念心性,虽然本性是清净的,但因无始劫来不断的起心动念,每一个心念就是业力,这业力有一种熏习的功能,于是造成十法界的个体生命,有以下四种的种性差别:
(1)三涂种性:如何知道众生是三途种性呢?先观察「如是相」,十法界的十如是,它的第一个总观是观察相貌。三涂种性众生的「如是相」是增上的恶心,是坚固强烈的恶心。有些人的心念与人事因缘接触时,非常容易起贪、瞋、痴、慢的烦恼,这烦恼活动时非常坚固而难以调伏。这样的增上恶心有其前因后果,这是「如是因」,他前生的生命因缘中所造的罪业众多,所造的善业少,因此累积的恶心功能强大,这是前因。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他不假借戒定慧来调整心念,未来他的生命多数要堕三恶道,虽然偶尔得到人天果报,但终不久留,因为他的种性是三涂种性,所以很难得人身,即使得人身,也会很快丧失,所以他未来的大部分生命都在畜生、饿鬼、地狱中相续流转,这是三涂种性的众生。
(2)人天种性:若在寂静处返观自心,自己的心念大部分时间都是起善念,对众生释放善意;偶尔虽因一些障碍而起恶念,但当惭愧心发动,自己马上能调伏恶念。这种人是人天种性,他的心是增上善心。这样的增上善心是如何来的呢?这是过去生所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强,而所造的罪业少,因此善心的功能比较强。人天种性的众生,未来的大部分生命都在人天果报中流转,虽堕恶趣,终不久留。
(3)二乘种性:他对因缘所生法不生好乐,而欢喜修「从假入空」观,欢喜观察空、无相、无愿三昧,对无量无边的杂染果报或诸佛的功德庄严,一概不生好乐,而就只欢喜安住在空、无相、无愿三昧。这种人前生就欢喜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因为欢喜修我空观,所以未来的果报在成佛之道上,他先要成就偏空涅槃,然后再从空出假,趋向无上菩提,这是二乘种性。
(4)菩萨种性:他一方面能「从假入空」,观察这念心本是清净,他也能「从空出假」,假借六度的因缘,成就万德庄严,所以他的心是悲智双运。这种人前生就广修六度,未来的果报是直趋万德庄严的无上菩提。
所以从自己这念心的起心动念,就可以知道自己生命的水流,过去是造了什么业,现在是怎样的情况,未来又会有怎样的相貌。所以观察现前这念心性,就能知道自己生命水流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相貌,这就是智者大师所说的假观。
(三)中观:当无相的空观与有相的假观,达成平衡,也就是整体生命的空观,与个体生命的假观,能达到平等不二,空有双照,空有无碍,这即安立为中观。所以中观事实上并没有自体,它是取空假二观的平衡而安立的。
智者大师说,若能用空、假、中三观来观心,则能通达一切佛法,因为佛法的目的即是解释生命的现象,告诉你生命是何种相貌,也告诉你如何使生命离苦得乐,趋吉避凶,而这一切的因缘都必须以观心为基础。所以本章的「返本会道」,告诉我们虽修学种种的教法,我们应该观照生命的根源,如此才能契会般若之道,这是本章的大意。
第十章 喜施获福
前面一章说明修习般若智慧的方法,这一章解释应以什么心态来修习福报。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消文 佛陀开示说,我们或眼见或耳闻他人修布施,因为布施能使我们趋向安乐,所以它也是道。《瑜伽师地论》说布施有三种:
(一)财施:「以诸资财,济助贫穷,是名财施。」
(二)法施:「弘扬佛法,开人智慧,是名法施。」这是以佛法来开启众生的光明智慧。
(三)无畏施:「于诸灾难中,拔其忧苦,是名无畏施。」当有人遇到灾难,心中恐怖忧苦,若能以善巧方便加以安慰开导,这是无畏施。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讲到,以上三种布施中,财施与无畏施是方便,法施为正修。若见到有人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内心能「助之欢喜」,以身业的帮助、口业的赞叹或意业的随喜,使布施的人生欢喜心,而对布施更加生起信心,则帮助别人布施的人,得福甚大。这是佛陀劝勉我们见他人修福报时,应该以随喜赞叹的心情来帮助他,因为这样自己也能得到广大的福报。
有一位佛弟子问说:「此福尽乎?」藕益大师解释「尽」是折损的意思。一般人的思考认为,若功德是一个人所做,则功德全归此人所有,现在有十个人随喜帮助做这功德,那么这功德就会平均分配给十个人,因此福报岂不是受折损,比不上一个人做时来得大?这沙门是以有所得的分割心情,看待修习福报。佛陀对一个人修福与十个人修福的因缘,他以譬喻作说明:有一光明的火把,佛法讲到光明是指善业,善业是一种光明相。这火把本来只有一个光明相,但有很多人拿众多火把来分取它的火,火能「熟食除冥」,积集善业有两种殊胜的功德:一是除冥,能破除烦恼障、业障、报障等三障;二是熟食,能成就圣道的安乐,所以修习善业能灭恶生善。这样的「熟食除冥,此炬如故」,虽然有数百千人来分取火的光明,但这火把的光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一个光明变成数百个光明,辗转增胜。修福报的道理亦复如是,一个人修福,或数百人修福,愈多人修福,福报愈大。
释义 藕益大师在这段经文的注解中,提到经典上有一个公案:过去有两个人到山中采花,其中一个人把所采的花,独自拿去供佛;另外一个人生起大悲心,他把所采的花,分散给所有的朋友,然后带他们一起去供佛。有人问弥勒菩萨:「这两个人有不同的造作业力,他们供佛的福报,有何不同?」弥勒菩萨答说:「独自拿花供佛的人,以后成就辟支佛果;另外一位把花分给其它众生,以随喜广大的心供佛,这个人以后成就无上菩提。」藕益大师说,我们修习福德亦复如是,所谓「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即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我们修习福德时,福德本身没有自性,所谓的「诸法无性」,无论是修布施或持戒,这法门对自己产生什么功能,这是不决定的。若不决定,到底是由谁决定呢?「境随心转」,依止什么样的心态来修习善业,才是决定善业产生什么力量的关键。如果以但求自身解脱的心情来修善,那么这善业所产生的力量,是成就二乘的偏空涅槃;若依止无上菩提心修善,这善业能成就万德庄严的功德。所以造作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善法对自己能产生什么影响,法的本身不能决定,而是由能造作的心决定这个法的功能。这里经文告诉我们,修习福报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不同的存心所修习的功德,就会有所差异。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消文 这一章与前一章同样说明修习福德资粮的方法,但前一章偏重自心而说,心的差别功能能带动不同的功德相貌;这一章是约境来说,修习福德时所面对的所缘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功德,这是约境来安立福德的大小。
佛陀开示说:若施舍饮食给恶人,恶人是邪见暴恶之人,这种人没有受佛法的熏习,他的内心是迷惑颠倒,心随境转,完全随顺情绪做事。施舍饮食给恶人,不如施食给善人,善人是修习十善法之人,他虽然也是有情绪的凡夫,但能遵守十善业,以十善业自我调伏。善人对众生所产生的利益远胜于恶人,所以用饮食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
供养一个修十善业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者。这里是说明修善与持戒的差别,古德提到有两个重要的差别,持戒有两点是不共于修善:
(一)三皈依的差别:一般的慈善事业,并没有与皈依佛、法、僧三宝相应,所以善业虽成就了安乐的果报,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解脱的因缘。若奉持戒法,有皈依三宝的心情,在持戒的善业成就以后,他生生世世能投生于有三宝住世的地方,继续栽培善根,直到成就解脱为止,所以持戒有解脱的因缘,因它有三皈依。
(二)誓愿的差别:持戒者的心中有誓愿,一般人修行善法,心中没有誓愿,譬如在菜市场见到悲悯的众生,于是起善心救这些刀下的众生,但回家后,这善心就消失了。一位持戒者,他内心有戒体,不论境界是否现前,他的心中时时提醒自己断恶、修善、度众生,心中能如理随顺戒体,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因为他的心有清净的誓愿,造善业时力量强,所以持五戒者的功德,超过一千个修十善业者,因他心中有强大的誓愿;其次,他所修的善法能回归到三宝的功德而成就解脱,这是一般作慈善事业者所不能比的。
持五戒的众生,虽能断除身口的恶业,但心中仍是有漏颠倒的,所以他还不如初果的须陀洹,因须陀洹有我空的智慧能调伏心中的我执,内心有无漏清净定慧的庄严,所以供养一个须陀洹的功德,超越供养一万个持五戒者的功德。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圣人斯陀含,他不但能断除我见,而且能断除欲界六品的思惑。一个有烦恼的人,他所发挥心的功能就会受障碍,斯陀含能消灭我见,又能消灭烦恼,所以他的住世功德超越一百万个初果须陀洹。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三果圣人已断除欲界九品思惑,消灭了欲界所有烦恼,只剩下对色界、无色界三昧的贪爱未断除,因此他的功德超过一千万个斯陀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阿罗汉是无生,他不再召感三界的生死,所以功德超过一亿个阿那含。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辟支佛与阿罗汉都是无生,但辟支佛观照我空的智慧更加深入,因为阿罗汉只断烦恼的现行,辟支佛更断除烦恼的习气,他破除更多的障碍,所产生利他的功能又增加,所以供养一个辟支佛的功德,超过供养十亿个阿罗汉的功德。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辟支佛的大悲心还不够广大,他度化众生以后就入涅槃,所以供养一百亿辟支佛的功德,比不上供养一个应化身的三世诸佛,因为诸佛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我们修学佛法,起初这念心是依止对三宝的忆念,于所缘境数数忆念,然后在三宝境界上安住而调伏自心。佛法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这二句话就是一句话,若能安住,即能降伏其心;由降伏其心而产生修行,最后证入,这都是因地的工夫。若能安住在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是法身佛,也就是清净无相的真如理。应化身佛是个体生命,他是从法身佛所变现出来的,所以他的功德比不上整体生命法身佛的殊胜。
释义 这段是约所布施的福田,说明功德的大小。若由历史上来观察,过去的有钱人比现代的富翁更加富有,如过去的大富长者,他的资财富可敌国,现代的企业家,需要很多的股东才能成就大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在正法、像法时代修善业时,容易遇到良福田,因为田地特别肥沃,虽只施舍少许的种子,即能成就广大的果实。在末法时代的良福田已渐少,我们很难遇到良福田,虽然有心想修善,但不知去哪里找良福田,只能在贫瘠的田地播种,所以果报当然比较不殊胜。在修习福德时,心量广大是一个因缘;其次,所布施的所缘境,也会影响福德的大小。
又最后一段:「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里是指供养法身佛,藕益大师对此有深入的发挥,他说法身佛是无形无相,如何供养呢?如果是应身佛,你能见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一明确的所缘境,对无形无相的法身佛,如何供养呢?藕益大师说,供养法身佛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不是向外供养,而是向内随顺内心的真如佛性。如天台宗讲修习圆教的真如佛性,首先是随喜,然后读诵、为人演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个观行方法。所以若能观照这念分别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这样的清净本性中,念念的随顺欢喜,这时即是供养法身佛。藕益大师说,前面的供养是心外求法,虽然所求的是善法,也值得赞叹,但供养法身佛则是回光返照,观照这念心的清净本性,再念念随喜,念念的安住,这即是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因为前面供养三世诸佛的福德资粮,本身没有解脱的力量,若能供养清净的法身佛,这有解脱的功德,所以比供养一千亿尊三世诸佛的功德还殊胜。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