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十一、广学博究难:广,很广泛的意思;学,就是学习;博,博览;究,研究。广学博究,是做学问的方法,不论是世间的学问也好,或是出世间的佛学也好,我们都必须博览群书,广泛地了解,同时深入地加以研究,这实在不容易做到的。

  近代中国的名学者胡适之博士,有句名言:‘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埃及的金字塔,你们去周游世界的时候,这一个名胜古迹,相信不会错过的。这座金字塔的面积非常广大,它的顶也非常高,所以胡适之告诉我们,做学问就要像金字塔那样,范围要能够广博,而且要能够专精。譬如说做一个科学家,对于一般的科学常识要知道,尖端的科技,也要深入研究。就好像金字塔那样伟大,那么崇高的,我们做学问就要有这么一个态度和功夫。

  有一天,我到华藏寺去探访真心法师,看到他的寮房挂著一副对联,是他的老师,一位很有名的长老──茗山老法师赠送他的墨宝,其中有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我们要研究的学问,太多太多了,像大海一样的没有边际,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应付的,必须以‘苦’作为宝筏,也就是要下苦功去研究。

  要怎么下苦功呢?我们看看古人求学的精神与态度,真是令人钦佩。举个例子说:‘头悬梁,锥刺股’,什么意思呢?晚上用功,不停地打瞌睡,古人头上梳著发髻,就用条绳子把它吊在梁上,叫头悬梁,要打瞌睡,头垂下来的时候,绳子一拉著头发,惊醒啦,再继续用功。锥刺股,想睡觉的时候,用锥子在屁股上锥一下,把睡虫赶走了,再努力吧!为什么他们这样下苦功,希望能够求取功名,享受荣华富贵,荣宗耀祖,不这样下苦功求学行吗?

  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你看看,从晚上念书,一直念到三更天,过不久,已经是五更天鸡啼叫了,他还没有睡觉呢,在做什么?他要做一个男儿、大丈夫,拚命地勤读书。不像现在的人,明天早上要考试,今晚才临渴掘井,赶快开夜车。可是,古人经常‘十年寒窗苦读’,就是这样下苦功的。

  以上所说的是做世间学问,是这样的下苦功。我们做一个佛弟子,要怎样呢?除了念佛参禅,还要充实自己,对佛法,不分宗别派,必须加以研究。尤其是学做菩萨,行菩萨道,更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法门、学问,什么都要懂,而且要专精,所以说‘菩萨当于五明处求’,什么是五明?就是五种专门的学问:

  内明:就是我们的本行,做一个出家人,一个佛教徒,对于内典的佛学要研究。

  声明:就是语言学。现在这么一个交通发达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要走遍世界,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并不是只讲自己的母语就够了,你能够多懂得一种语言,出门就多一个方便,何况还要用佛法度化外国人?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医方明:对医学、医药的常识也要了解,以医药来方便摄化众生。

  工巧明:建筑工程、世间的一切技术,你懂了,就不是外行,好像广范法师,虽然他是位大囧珐师,好多工程师都比不上他的,你们看,这几年来信愿寺那样伟大的建筑,都是他精心设计的,这就是工巧明。

  因明:即是逻辑学,是做学问思辨的方式。弘法必须辩才无碍,因明,是佛教最完美的论理学。

  所以,我们要学菩萨,行菩萨道,要度化人家,不是凭著一点学问就足够了,而且需要多方面去研究的。

  总而言之,广学博究,对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佛教徒来说,是很需要的,它虽然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只要我们能够下决心,有恒心去下苦功,‘有恒为成功之本’,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

  十二、除灭我慢难:除,消除、消灭的意思。慢,就是骄慢,也可以说是骄傲。骄与慢,好像是同胞兄弟一样,不过,在佛学上,两者是有分别的。骄,是自鸣得意,自认为了不得;慢,更进一步,是轻视、看不起别人,认为人家不如他。我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多多少少的都有一种心理,以为自己好,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这就是我慢,以‘我’为中心,自高自大,这种心理实在要不得。

  再看,‘我’字是什么意思?依中国文字的结构,是由‘手’与‘戈’两个字组合起来的,所以,讲到‘我’,就是要跟人家打架的。日本人的汉字,把‘我’写成‘私’,因此,讲到‘我’,就是存有私心了,就是要用手拿枪来跟人家斗了,这都是认为我了不起,人家不如我,就是有一个‘我’在作怪。要是把‘私’‘我’的观念打破了,那人类就永远和平,不会战争了。

  至于慢,在唯识学中把它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种,分析得很详细。总之,慢是六个根本烦恼当中的一个。我慢,就是自认为了不得,自高自大,再看看中国字,自大是什么意思呢?两个字结合起来成为‘臭’,自大就‘臭’了,所以一个自高自大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轻人家,人家也会瞧不起他,甚至见了他,还要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哩!

  《普曜经》曾经记载,佛在世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情,话说难陀刚出家的时候,他见到所有的出家人非常恭敬,都顶礼膜拜,唯独对在座的其中一个,他不要礼拜,为什么?那人就是优波离尊者。难陀心想:这个家伙当年是在我家里做工的,是个奴才,我本来是他的主人,我怎么可向他顶礼。

  释迦牟尼佛看到他这种轻篾的态度,马上纠正道:

  ‘难陀啊,出家后,是以戒律为先后,谁比你先出家、先受戒,你就应当尊敬他,绝对不可再以各人过去的身世、背景来分贵贱。哦,他是奴才,我是主子,是个尊贵的王子,没有这回事啦,学佛的人是一律平等的。必须尊重圣道,切切不可骄慢。’

  从这件事,我们知道,佛教诫我们应当尊重别人,不可以随便瞧不起人家。

  因此,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大,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要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警惕,把心调好,那末,贡高我慢的心理,虽然不容易消灭,还是可以降伏的。

  十三、不轻未学难:不轻,不要轻视;未学,指初学,或者没有学问的。关于没有学佛,或者刚刚学佛的人,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学不会,只是还没有开始、或者刚刚开始学习罢了,我们对他要同样地尊重,千万不可存著轻蔑的心。如果自认为我是老参,我比你资格老,你才步入佛门,是新出家的,我是老和尚、老法师,这种态度非常要不得的。

  因此,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有四种不可忽略轻视的:

  火虽小,不可忽:别以为这么一点点火星,没有什么,它可以演变成为一个很大的火炬,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记得过去中国的东北,就是因为一个吸香烟的人,丢下了星星之火,结果整座森林烧了几个月。所以火种虽然小小的,是不能看轻它的力量。

  龙虽小,不可忽:不要以为龙的形体小小的,就把它忽略了。龙的神变莫测,是可大可小的,可以翻江倒海,呼风唤雨,所以看到小小的龙,不可随便轻视它。

  王子虽小,不可忽:别以为国王的太子还抱在怀里,他将来长大了,会当国王,统治整个江山的,他坐在椅子上,你还要拜他哩!所以,王储小,不能轻视。

  沙门虽小,不可忽:刚刚出家的小沙弥,你不要以为他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将随著年龄的增长,渐渐用心去修学佛法,智慧日渐增长,可以做大囧珐师、当祖师,将来还可以成佛的,所以,对年轻的出家人,不可随便的轻视他。

  我们慈航菩萨在世的时候,对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是称‘法师’的,为什么?不可轻视,他们大家将来都是做大囧珐师的。所以我们对出家人,不要分别这位是老法师,那位是大师,我就供养他,向他顶礼,那个是小沙弥,小鬼,还不如我哩!我学佛比他早,他出家才几天哪,千万不要这样轻视人家。

  你们在座好多的善友,都念过《法华经》,《法华经》里面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很了不起,他非常虚心,见到所有的人就拜,并且恭恭敬敬地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一天,你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伟大,你是未来佛,我先礼拜你,这就是不轻未学。

  我相信,我们如果向这位常不轻菩萨看齐,‘不轻未学’并不难,是可以做到的。

  十四、心行平等难:心行,是一种心理状态,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对待一切人平等,是不容易的。平常我们说自由平等,平等,是一个相对待的名词,它所对待的是差别,差别就是不一样。譬如我们坐的椅子是低的,这张桌子是高的,有高低、上下、浅深、贫富、贵贱……之分,这就是差别,不一样的。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是有差别的,假如我们能够做到对高低、上下、贫贱、富贵一律地看待,没有差别的话,称为平等。每一天从早到晚,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的思想,突然地起了一个念头,由我们的心思付之于行动,所表现出来的,要能够达到平等,实在是不容易的。

  大家都念过《金刚经》,在《金刚经》里面说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什么意思呢?这个‘法’,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成了佛也是一样,在畜牲道,所有的小动物,同我们是平等平等,没有高下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从我们的本性说:心也好,佛也好,众生也好,名称上看起来是有差别的,不一样,但是就它的理性讲起来,是完全平等平等的。可是在现实世间来说,经常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实在是很难做到平等。再说,我们常常讲到‘冤亲平等’,对于冤家以及我们最亲爱的人,同样地看待,话是这样的说,要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我们在现实的世间,真正做到平等,是很困难的。譬如说分东西吧,都是从我们最亲密的人分起,对于那些不相干的,甚至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这个当中,都有亲疏的差别,真正要一视同仁,实在不容易办到,可见心行平等难,要把我们的心理拉平,实在是很困难的。

  我们说大慈大悲,最大的慈是‘无缘大慈’,最大的悲是‘同体大悲’,就是说我们对一切的人类,乃至一切的众生,都是平等平等,不分上下,把他们看成好像我们的同一体一样的,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是到达最高的平等了。

  十五、不说是非难: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免不了会发生的,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就是乱吃不干净的东西,受到感染,就生病了。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跟人家吵架,祸是从那儿来的呢?是从口头惹来的,叫做祸从口出。因此,明朝的黄梦龙说:‘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我们的嘴巴是最惹祸的一道门,一句话迸出来,就惹祸了。我们的舌头好像是斩我们的身体的一把刀一样的,所以这两句话也是很有警惕性的。

  诸位看看我们的头部,生了两个眼睛、两个耳朵、鼻孔也有两个,就是嘴巴,只有一张,却已经惹了这么多祸了,要是嘴巴也有两张的话,那可不得了。我们的嘴巴,好像总是闲不下来,总喜欢张家长、李家短,好像生下来就是喜欢说人家的是非,作为茶余酒后消遣闲谈的话题,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因此,佛法讲身三、口四、意三,嘴巴方面特别订了四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都是针对嘴巴来制定戒律的。

  有副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我们有时间,最好静下来,常常思考思考我们本身有没有什么过失,不要一天到晚向人家搬弄是非,讲人家的长短,‘莫谈论他非’,不要去讨论人家的对或者不对。

  宋朝怀深禅师曾经有一首诗,劝告我们要守口德,也是很有意义的。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莫说他人短与长’,我们不要搬弄是非,也不要随便批评人家,说人家长短、对、不对。为什么?‘说来说去自遭殃’,你一天到晚把嘴搁到人家头上,以为你了不起,而你究竟有多少长处呢?佛教是讲因果的,你说人家,人家也会说你的,说来说去,自己还不是同样的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假如我们能够把嘴巴闭起来,把我们的舌头藏得很深的,不要去动它,‘便是修身第一方’,说要修身养性,这是第一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嘴巴闭起来,不要乱讲话。

  记得我小孩子的时候,念过〈昔时贤文〉,说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不要听这个说,那个说,这个搬来,那个搬去,你要是耳朵软的话,是非是永远听不完的,大家都会搬来你这儿讲。你假如遵照古人所训导的:这个来搬弄是非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是非人,不要听他的,下次,他就不会再在你面前搬了。所谓‘是非终朝有,不听自然无’,一天到晚听人家讲是谈非,说得好难听,我索性不听它,这样,不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自己要修口德,不要随便犯恶口、毁谤、两舌等口业,《地藏经》中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犯口业会获得种种的恶报,好像眷属互相斗诤、无舌、疮口、百舌,以及有盲(眼睛看不到东西)、聋(耳朵听不见声音)、喑(声带有毛病)、哑(哑巴,不能说话),等种种报应,实在太可怕了,因此,奉劝大家一定要杜绝是非。

  还有一首勉励我们不要说是非的偈子,也是很有名的: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为了避免是非,我们应当少开口、少讲话,那末,不讲话,嘴巴不是闲著没有事了?有的是事,‘多念一句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无量寿佛、念药师佛……念什么佛号都好,你能够一心念佛,以念佛来代替讲闲话,就可以‘打得念头死’,这是什么念头呢?是一种妄念、胡思乱想、不好的念头,这许多不清净的念头,都把它铲除、打死了,这样,就会‘许汝法身活’,我们的法身慧命,才能够复活起来。反过来说,我们假使一天到晚被烦恼无明是非包围著,在是非闲话中过日子,那里有办法修持、成佛呢?所以,我们应该时时留心‘口德’才好。

  十六、会善知识难:会,就是相会,善知识,《法华文句》的定义是:‘闻名称为知,见形称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闻名称为知:好像我们同人家,过去没有见过面,今天第一次见了面,都说:‘久仰大名。’我们已经知道某某人了,不过,还没有缘见面,今天才见到,才相识,便是‘见形称为识’,这是知识。说得简单一点,佛教的善知识,是出世间的一位伟大的老师,教我们学佛,为我们讲解佛法,教导我们去除烦恼、了生脱死,指引我们走上成佛的大道,这就是善知识。

  我们社会上的老师,负有什么任务?在古文〈师说〉一开始,就解释当老师的有三件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做一位老师,必须传授儒家为人处世的道理,解惑,教我们一个字、一句话,过去我们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疑惑消除了,这是世间的老师,但是佛教的善知识──无上师,正如《法华经》所说的:‘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除了世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主要是教我们怎样离苦得乐、解脱生死、得大菩提,所以,世间的老师,是不可跟善知识相提并论的。

  根据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讲的善知识有好多种类,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三种:

  外护善知识:好像出家人,住在寺庙里面,既没有种田,也没有做生意,在生活物质、经济方面,由大家来供养、护持,使我们在安定当中精进修持道业,这就是大护法,也是善知识,称为外护善知识,也就是寺庙出家人之外,发心护持道场的善知识。

  同行善知识:我们学佛、要修持,最好要有一个同伴,同参道侣互相鼓励、共同修学,在佛道上互相砥砺、砌磋,这种志同道合的道侣,称为同行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我们一开始所讲的,就是这一种善知识,能够开示我们如何修学,了生脱死,离苦得乐,同时,也教诫我们去恶从善,趋向菩提大道。教授我们出世法的老师,称为教授善知识。

  在我们学佛的道路上,这三类善知识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中常说我们要亲近大善知识,要亲近许多的上人,那末,我举出一个模范供给大家作为参考。你们要是读诵《华严经》〈入法界品〉,有一位童子(即是菩萨)──善财童子,他参访过的大善知识有五十三位(其实是五十五位,不过有的是同一类的),有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做他的老师。所以,我们想要拜老师、要亲近善知识,善财童子是我们的一个榜样。还有,‘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禅师到了八十高龄了,还去行脚──到各处去参访名师,所为何事?就是要去拜会善知识,为他开示。

  现在,我再举出日本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人家去亲近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教化人家呢?

  这位禅师名叫南隐禅师,在日本明治时代,没有一个人不晓得他的大名的。可是,有一位大学教授,看见大家对他的崇敬,很不以为然。他因为在学术界知名度很高,就很自负,认为自己的学问最高,世间是他第一,因此,感觉得南隐禅师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天,他为了试探虚实,就去拜访南隐禅师。

  要知道,日本人很重视生活艺术化,插花有花道,写字有书道,吃茶有茶道,是很讲究的,都是要喝的时候才泡,而且是用茶杯来装茶。因此,当这个大学教授来拜访南隐禅师时,南隐禅师就招待他吃茶,但却是默默无语地奉茶,把茶壶里的茶向著杯子不停地倒、倒、倒,那个杯子本来就是小小的,倒了一点点,立刻就满了,可是南隐禅师仍然不断地倒。

  这位大学教授看到他的这种举动,心里感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在搞什么玩意儿,眼看倒得满桌子都是茶,实在忍不住了。

  ‘禅师呀!茶已经溢流出杯子外面了。’

  这个时候,南隐禅师向他看了一眼,才开口说:

  ‘你就像这个杯子,要来请教我,正好和这个杯子里面装了满满的茶一样,我再怎样同你讲,你根本装不进去了,那里会接受呢!’

  禅师就是用倒茶来开示这位大学教授,所以这位禅师就是大善知识。那末,所开示的是什么道理,就是佛教‘缘起性空’的道理。当一个人充塞了满腹的东西(成见),自以为了不起,人家讲的,你的耳朵还会听进去吗?

  以上所讲的,不是讲笑话,正说明了唯有虚心,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够终生受用不了。不要说:‘你是一个小家伙,初学佛的,算什么!’也不要说:‘我的知识比你广博,资格比你老。’这观念是要不得的。

  我们要了解,杯子空空的,茶才能够装进去,反过来说,杯子里面茶已经满满的,再好的茶,也是没有办法装进去了。因此,要能够空(虚心),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满了,不然,如何获得教益。

  这位大学教授,经过了南隐禅师的开示,于是五体投地的拜了南隐禅师做师父,所以南隐禅师成为他的一位大善知识。

  十七、见性学道难:我们要修学佛法,主要是为了明心见性,如何能够明心见性,见到我们的本性,认识到本来的面目呢,这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学道之所以困难,主要在于没有修持的恒心,不能保持长久的精进勇猛心。佛教里面有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半天;学佛三年,佛到西天。’什么意思呢?当你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好精进,好用功喔,时时刻刻都把佛挂在心头,可是日子久了,无形中慢慢放逸了,于是,跟佛的距离越来越远,到最后,干跪把佛送上西天去了,──心中没有佛了。另一方面,一般人都喜欢向外求道,那里可以和道相应呢?记得有一首偈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是我们所崇敬的,是我们学习的物件,他在那儿呢?在灵山,因此灵山,是我们追求佛法的目标,我们都到处去追求,希望能够到达那个地方,那里知道,灵山其实离开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只要我们向著灵山塔,在它下面去修就行了,换句话说,我们要明心,要见到自己本来的真实面目,只要在我们的心头下功夫,注意每一个起心动念,把当下的一念守住,除去不良的习气,把心洗涤清净了,相信见性学道也不是一件难事。

  十八、随化度人难:我们能够随缘随份,随顺教化、广度众生,也是不容易的。必需要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对于某一个众生,他的根机是高的,或是低的;他是喜欢修密宗的,或者喜欢修净土,或是参禅、持戒、研究教理,各人的根器都要了解,才能够随化──随缘来教化,依著各种不同根器的人,开示不同的佛法,这不是简单的事,一定要有功夫才办得到。

  现在,我再讲一个观机逗教,而且是见了当时的情况来教化的小故事。

  在佛经里面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婆婆,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两个女儿都很勤劳,老婆婆非常疼爱她们,辛辛苦苦地把她们教养成人,而且都找到了好归宿。两个女婿虽然是劳动阶级,但生活都过得很不错。俗语说:‘女婿是半子。’老婆婆对两个女婿,都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的爱惜。大女婿经营雨伞,次女婿是制造面线的。老婆婆因为疼爱女婿,对他们的生产事业也特别的关心。

  还没有告诉大家哩,这位老婆婆浑名叫哭婆,她很喜欢哭,每一天看到大太阳出来了,她就哭,因为出了太阳,用不上雨伞,销售不出去,就为这个女婿担心,于是一天到晚哭不停。那末,碰到了下雨天呢?她还是哭,哭二女婿的面线没有太阳光晒,那怎么办呢?就这样一年到头总是哭。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经过,看见她在哭,就上前问:

  ‘老婆婆,是什么事让你这样哭呢?’

  ‘唉!你不知道,看见大晴天,我就为大女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耽心;下了大雨,我二女婿的面线晒不成了,怎么不叫我操心,我怎能不哭呢?’

  知道了原委以后,释迦牟尼佛温柔地告诉她:

  ‘老婆婆,别哭了,你应该笑呀!下雨的时候,你应该为大女婿的雨伞,销售很好而高兴;要是现在出太阳了,也要为二女婿的面线生产量提升而高兴,所以,不要做哭婆,要做笑婆啊!’

  听了佛陀的开示,从此以后,每天她都欢欢喜喜的,不再哭了。

  我为什么要引这个故事来讲,这就是随缘度化,释迦牟尼佛具有大智慧,居然能够把一个终日哭丧著脸的人,变成每天笑嘻嘻的,这就是随机教化。在座的诸位,你们要弘扬佛法,要劝导人家来学佛、皈依,就要看你的智慧和辩才了,把那些说是非的功夫,节省下来谈佛法,不是很好吗?

  十九、睹境不动难:睹,就是看,境,指境界。什么叫境界,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件,好像我看到这朵花,这朵花就是一种境界;我们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那也是境界;我们鼻子所嗅到的香臭气味,也是一种境界。可以说,凡是六根对著六境所产生的观念、感觉,要我们不动心,那是很不容易做的。

  讲到不动心,口头上讲起来,好像很容易,事实上,境界当前的时候,真正能够做到不动心,的确是不简单的。这必须断除了爱欲和习气,才能够在宇宙万物的变化当中如如不动,不受外境的影响。经典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如来就是佛,佛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爱欲、烦恼、习气,时时都在定中,不为境界所动,却能够平等地以大悲心去度化一切众生,这种功夫,才真正达到了睹境不动。

  既然说到睹境不动,我突然想起大家听过的一个故事,不过,有些初学佛的善友,可能还没有听过,我再重复一次,帮助大家对佛教的掌故有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发生在宋朝,宋朝有位大学士,名叫苏东坡。苏东坡这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有一次朝廷把他贬到江苏长江以北的瓜州去做官,瓜州就在镇江金山寺的对岸,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有位很有名的禅师,就是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和东坡居士两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互相交换心得。

  苏东坡是一位大文豪,作诗填词都相当有一手,称得上是脍炙人口。有一天,他的灵感来了,写了一首五言诗,那是赞礼佛陀的,也可以说是表明他自己学佛的一种境界。这首诗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稽首天中天’,稽首,就是顶礼。天中天,我们看见天是非常高,非常伟大的。孔夫子是世间的圣人,但是,我们要知道,天中还有天,圣中还有圣呀!苏东坡说:我最崇敬的,不是世间的圣人,而是出世间的佛陀,因此,我向天中之天,圣中之圣顶礼。

  ‘毫光照大千’,佛陀成道了以后,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的福德智慧,实在太伟大,也太慈悲了,他的毫光,照遍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说,苏东坡顶礼佛陀的时候,佛的慈光加被他,保佑他,赐他智慧,因此,他才写成这一首诗。

  ‘八风吹不动’,佛是很伟大的,恁凭八风怎样吹,他都如如不动。换句话说,有八种境界的风,佛陀是不会为这外境之风所动的。这暗示了苏东坡学佛到今天,已经几十年了,也是有功夫的,也是不为外境所动的。

  ‘端坐紫金莲’,佛陀高高在上,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莲台之上,接受我们顶礼膜拜。

  说句公道话,这首诗的确写得非常好,因此,有的时候我们宣读疏文,好多法师一开始就先念这四句的。苏东坡面对这首他自鸣得意的杰作,再三吟咏之后,就令书僮赶快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请他印证印证。

  佛印禅师看了以后,马上写了两个字,叫书僮带回去给苏东坡。

  再说苏东坡自从把诗送到金山寺去以后,在家里一直苦等著佛印禅师的回覆。他认为这一次,佛印禅师对他的杰作,一定是很欣赏赞叹的,所以,当书僮一回来,他就迫不及待地把佛印禅师的书札打开。

  哇!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昏了过去,原来里面批了歪歪斜斜的‘放屁’两个字。

  ‘岂有此理!我纵然字行里用词推敲不当的话,你这位禅师也不应该骂人呀!’苏东坡不油怒发冲冠,拍著桌子吼道。

  在盛怒之下,他翘著胡子对书僮说:

  ‘走!马上同佛印评理去!’

  谁知佛印禅师是位有德行的高僧,不待苏东坡到金山寺找他,早已经在江边等候了。当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笑嘻嘻地迎上前去了。

  苏东坡一见到佛印禅师,顿时火爆三丈,声色俱厉地说:

  ‘佛印!我们相处这么多年了,称得上是莫逆之交。我今天很诚意地赞叹佛陀,也表达我学佛的一种境界,纵然是写得差劲,还不到家,你可以指教,也不应该恶口骂人呀!’

  ‘什么?你讲什么呀?我骂你什么?’佛印禅师向苏东坡微笑著,若无其事地说。

  这个时候的苏东坡,满脸通红,气得讲不出话来,只好颤抖著手,指著「放屁’两个字让佛印禅师自己看。

  佛印禅师不禁哈哈大笑,道:

  ‘原来如此啊!我的大学士,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啦!’

  苏东坡这时才恍然大悟,非常羞惭地低头不语。──他只是口头上表现他学佛的功夫,并没有真正做到睹境不动,没有到达那种不动心的功夫。

  讲到这个地方,你们或许要问:所谓‘八风吹不动’,是那八种风呢?我顺便介绍一下,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称:称赞,我们看见人家有好的地方,当面称赞、夸奖人家,叫做称。譬如说:‘啊!心理法师,你很慈悲,你为人很忠厚哦!’这就是称。我们静下来自己想一想,大凡人家赞叹我们,称赞、恭维我们,把我们捧上三十三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感觉得飘飘然的,好得意啊,这就是为境界的第一种风所动了。你们看看心理法师,我称赞他很随和、很慈悲、很喜欢帮助人家,他如如不动,不论人家如何赞叹,他都不动心,这就是功夫。

  讥:讥笑人家,当面地责骂人家。有的人很狂妄,动不动就‘你不要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当面指责你怎么不对、怎么不好……’他,有的时候连人家的祖宗三代都骂下来,讥讽人家,当面叫人家难堪,很是要不得。前面我们说到人家‘唾面自干’、人家‘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那是弥勒菩萨的境界。而一个凡夫俗子,当面受到人家的侮辱,也没有这种功夫吞忍下去。

  毁:即是毁谤,这是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在你面前,他可能对你很好,‘哎呀!你很好,很慈悲。’可是,在后面,‘什么慈悲?假慈悲!猫哭老鼠。’啊!背后把他说得一文不值,这就毁。当面指责人家还无所谓,面前对他很好,背后批评他,说他的坏话,即是毁谤,更要不得了。所以,当我们知道人家背后毁谤,说了几句不好的话,往往会‘如三百矛刺心’,好像弓箭射到我们心里面,好痛心的。

  誉:赞誉,不过是背后褒奖人家。我们当面奉承人家,有的时候,还是出于敷衍,当某人不在场的时候,我们说:‘某人真了不起。’‘某人为人处世,真是我们学不来的。’‘某人真是慈悲,真乐意帮助人家。’背后赞叹人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称赞,所以称为誉。

  利:就是顺利、通达的意思。比如做一件事情,没有障碍,很顺利的。我们做一笔生意,赚了好多钱。当我们的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感觉到好得意,这就为外境的风所动了。

  衰:衰败,也就是触霉头,违背的意思,是一种逆境。所以我们碰到顺利的事,不动心,是不容易的;我们遭遇到逆境的时候,能够不动心,更是不容易。

  苦:更是引起我们身心的烦恼,有打击性的,当然就很痛苦,是一种逼迫性。

  乐:要是让我们身心感觉得愉快的,使我们很高兴,很欢喜的,就是乐了。所以,苦和乐是一对。

  以上所说的这八种境界的风,每天都在我们的四周包围著我们,我们要如何摆脱它,不为它所动呢?我们必须以坚定的信心,运用般若的观照功夫,用心去体会佛教所讲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人家赞叹我一句,我也没有多什么;人家骂我一句,我也没有少什么,就等于说,我们说‘火’,是不是就把我们的口烧伤了呢?没有嘛!我们说‘刀’,这把刀如果是真实的,我们的嘴巴岂不是被割伤了?所以,能够想到佛教‘空’的道理,就不为这世间的八种境界风所动了。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要把人生的苦难,把人生不如意的事解除,该怎么样?观照空的道理。你能够看破世间的森罗万象,不为它所束缚,这个时候,才能够得到解脱,才真正达到‘八风吹不动’的自在。我们学佛,学什么呢?就是学习、体会空的道理,才能够做到‘睹境不动’。我特别如此不殚其烦地告诉大家,是互相勉励,希望彼此多少做一点。

  二十、善解方便难:善,就是好好的。解,就是了解、认识。方便,是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是一种开导人们向上进展的方法。在佛学上,方便是对究竟而讲的。佛陀住世时,为什么说了三藏十二部这么多的佛法,横说竖说,说空说有,而分门别类为十宗,一切无非是为了顺应众生的根机,运用种种的方便,加以施予教化。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目的只有一个,要成佛。所归的源头没有两个,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要达到那个目的,需要好多的方法(法门),才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理想的那个目的。就譬如说我们到菲律宾马尼拉来,或者到南岛某一个地方去,我们可以乘飞机,也可以乘车,或者乘船,有种种的交通工具(方便),但是目的地只有一个。

  我们学佛,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成佛,但是,就我们的根性、智慧来说,我们的程度就是念佛,你就修净土。你喜欢参禅,可以修禅宗。你喜欢持咒,就修密宗。修持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到西方去。参禅打坐,去除烦恼,明心见性。持咒修密法,希望即身成佛。总之,这是依各人的程度和根机,你的兴趣适合那一方面,就采用那一种法门。因此,需要好多好多的法门,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等于到隐秀寺来,为了进入这个太虚讲堂,你从大门可以进来,从后门同样可以进来的。

  《法华经》的第二品,就是〈方便品〉,这一品的内容,说明‘一乘’跟‘三乖’的差异。什么是三乘?即是声闻、缘觉和菩萨,这都是方便,真正的一乘,才是最高的目标,是佛乘。因此,〈方便品〉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方便法门,最高的是佛陀。无上道,是最究竟的,所以一切的方便法门,到最后都要把它舍掉。

  我们人有二十难,最后一难是善解方便难。我们身为传教师,我们每一个善友,希望感化人家来学佛,要用什么方法去影响人家呢?必须好好地了解种种方便──善巧的法门,才能接引人家,广度众生。因此,在二十难当中,最后特别强调这一点。

  说到度众生,要有善巧,要观机逗教,据《大庄严经论》记载:目连尊者曾经教化了两个弟子,一个是从事冶金的(提炼黄金);一个是为人家洗衣服的。目连尊者就分别教他们各修持一个法门。教那位冶金的,修‘不净观’,起种种不干净的观想。而那位替人家洗衣服的,就教他修‘数息观’。

  可是,好久好长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弟子什么都没有修成功,为什么?就是对他们的根机不适宜。

  后来,目连尊者就向他的同门兄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请教。

  舍利弗尊者说:

  ‘你把法门弄错了,应该让两人的修持法门互相对换才好。想想,你那冶金的徒弟,每日所面对的是金光灿灿,叫他观想不干净,跟他不相投嘛!他炼金的时候,要拉风箱,风箱一送一拉,火才会大,才能把金炼好,应该让他修数息观才恰当。’

  又说:‘衣服肮脏了,才要洗涤,你教洗衣服的人修不净观,才投机嘛!你不妨把他们修持的法门重新安排一下。’

  结果,没有多久,这两个弟子都开悟证果了。

  这故事,说明度众生,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根性,要能够投机,不然,就没有用,可见善解方便,是多么重要啊!但,这必须通达诸法、智慧如海,才能够无所障碍,也就是不‘难’,希望大家多多留意,多多充实、体会佛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