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世出世法,做人的道理,学佛的条件。难,就是困难。畏惧困难,苟且偷安,本来就是人的常情。但困难是对容易讲的,困难和容易都没有实在的本性,是个相对待的名词,如果世间容易的事情,你畏首畏尾,畏缩而不敢去做,也变成困难的事。反过来,纵然是很困难的事情,你肯勇猛精进,尽心尽力地去做,终于突破难关,也变成容易的了,所以易和难是没有固定的标准。学佛更是这样,‘困难’成了一般人修学佛法的障碍──往往以佛法深奥难解而裹足不前,其实,如果能够下苦工,修学难以修行的事,那末,所有难行的事,都障碍不了他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中,所举的二十种难(人生最困难的事),无非是勉励我们要精进,不怕苦地去克服困难,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佛言:人有二十难’,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的苦难太多了,难做的事,也是非常的多,把它归纳起来,我们难以办到的事,有二十种。
一、贫穷布施难:贫字的结构,是‘分’‘贝’两字合一,把宝贝都分光了,因此,贫,没有财产。穷,是没有衣、食。简单地说,一个人没有衣食,贫无立锥之地,叫他行善,以物质来布施,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不过,佛教讲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都可以让我们广结善缘。财布施就是用钱财物质行布施,法布施是以佛法来教化人家,无畏布施,就是以精神来安慰人家、保护人家,这三种布施都是有功德的。
说财施困难,对有钱人家来说,只要肯发心,拿几个钱出来是不成问题的。但一个穷得连自己的三餐都不继,衣食都发生问题的人,在经济能力极差的情况之下,还能发心布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大布施。其次,当人家处在恐怖不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体力和精神力量都差的当下,却奋不顾身地保护人家、安慰人家,解除人家害怕的心理障碍,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布施。我刚入佛门,才起步学佛,尚未深入三藏,对佛法还没有深刻地研究,但是当人家来向我们请教,而肯就我所了解的,毫不保留地解释给人家听,让人家了解,这一种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布施。
最近菲律宾发生了一次可以说是二十年来最大的地震,是大家所亲身经历的,也是让大家都感到非常恐惧的。地震,地动山摇,是一种天灾,谁都不能避免,也不可预料的。依佛法来说,这是共业所感,我们在共业当中而有不共业,别人家遭受到那么大的灾难,所有的财产毁于一旦,甚至连生命也丢了;而我们依旧平平安安的,算是很幸运的了,假如以上面说的三种布施配合去做,是很有意义的。
在社会上发动救灾的时候,我们能够随喜出钱捐助人家(当然,捐钱不在于多少,在出于我们的一片诚心),表示一个佛教徒的同情心,这是在物质方面的布施(财施)。大地震过后,都会有余震,别人害怕得要命,我心里同样的感到很害怕,依然安慰人家:‘啊!你不要怕,我们来念观世音菩萨,灾难就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来!’这就是一种无畏布施。还有,我们要开导不懂佛法的人:‘地震,正说明了国土危脆,世间无常。’我们以‘无常’的真理来教化人家,让他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法布施。所以,这三种布施,在地震发生不久的现在,我们可以用尊重、关怀、亲善的态度,配合来实行。
下面,我再讲一个佛经里面小小的故事,来说明贫穷布施难。
故事发生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对非常贫苦的夫妇,他们穷到什么程度?住在一座破破烂烂的小茅蓬里面,家徒四壁,房子里空空的,一旦刮风下雨,简直没有地方遮蔽,让身体不淋雨,这还不算,最惨的是他们连穿的衣服都不周全,夫妇俩只有一条裤子(印度人穿的裤子,都是只用布围著),每一天出去讨饭的时候,也不能同时出去,如果丈夫去讨饭,把这仅有的裤子穿走,太太只好在家里等丈夫讨饭回来再共同吃。明天,太太去讨饭,依旧围穿著这条裤子,那末,丈夫必须留在家中,等待太太把饭讨回来一同吃。这种穷日子,实在太苦太苦了,又有什么办法呢?日子只有一天一天地挨过去。
有一天,一位辟支佛经过这座小茅蓬,(辟支佛是有神通的,有他心通和宿命通。)一看到这情形,马上知道这对夫妇前生没有布施,这一辈子才会这么样的贫苦,心想:我应该救他们,也要教他们布施。
于是,辟支佛就站在窗口开示他们:
‘你们夫妇两位,这么穷苦,这样子受罪,这是你们前生没有布施。你们如果希望今后的生活得到改善,就要赶快布施,才会有福报。’
丈夫听了一想:对呀!要布施啊。……可是,布施什么呢?突然想到,还有条裤子,就对太太说:
‘这位出家人说得对,我们前世没有布施,今生才这样穷困潦倒,我们要布施,可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唯一的财产只有这一条裤子,就把它布施出去吧!’
太太听了一楞,说:
‘你有没有神经错乱?我们所有的家当就只有这么一条裤子,要是把它布施出去了,以后怎么去讨饭,岂不是要饿死了?不好!’
‘我一定要布施,先种福再说。’丈夫坚持著。
‘好吧!随你去了!’太太无可奈何地叹息。
就这样,他们恭恭敬敬地从窗口捧著这仅有的裤子供养辟支佛。
辟支佛所受的裤子,虽然很肮脏,破破烂烂的,施主却是充满了虔诚供养之心,所以,他马上拿去供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正在讲经,告诉大家:
‘他们夫妇的功德太大了!’
供养一条脏兮兮的破裤子,居然有大功德,大家都疑惑地看著释迦牟尼佛。
‘这对夫妇,由于前世吝啬,不肯种福和供养,才造成今世的贫困。现在他们能够舍己、虔诚地布施,他的功德太大了,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慈祥地为大家解释。
就在这时候,国王也来听法,一听到这事,既是深受感动,同时又感到非常愧疚,他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主,居然有人民穷得夫妇两人共穿一条裤子,这是他的过咎。所以,马上派人把吃的、穿的,往这对贫苦夫妇的家里送去。
这就是他们夫妇虔诚布施供养的善报。
后来,这对夫妇吃的、穿的都有了,生活改善了,也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甚至于修持,随即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可见贫穷布施虽然难,只要肯发心,马上获得了报应。最怕的是贫穷而怨天尤人,愤世嫉俗,障碍了布施的因缘。
从前清和姑在世的时候,有一句名言:‘缘题不是比家伙。’(闽南话)意思是:我们布施结缘,不是比家当的,不是说百万、千万的富翁就会捐了很多钱,穷人就没有办法供养了。事实不然,在我们目前这个社会,好多富豪也是一毛不拔的,倒是那些真正三餐不继的人家,由于自己身受其苦,反而能够同情、体恤人家,肯发心去救济别人。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对眼前苦难的环境,必须认清,要尽到佛教徒的责任,打开我们的心胸,发慈悲心,共同来维持国家社会的安定,救济苦难的大众,这样才是佛教徒聊表尽了一分责任。
还有,我们每天修持,多念阿弥陀佛、往生咒,以这样的功德,回向给这一次大地震上千罹难的人们,回向他们到西方去,这样,算尽了做一个佛教徒的心。
二、豪贵学道难:这跟上面的‘贫穷布施难’刚好相反,前面讲的是穷人,这里讲发了财的人。豪,就是富豪,万贯家财。贵,就是很尊贵,也可以说是荣华富贵。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你叫他来学道,确实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我们想一想,有钱人家,就拿他的衣食住行来说吧,他们是很考究吃的,所谓山珍海味,在家里吃饭嫌不够味,今天到这家餐馆吃,明天又到那家餐馆吃。穿的是高贵质料的名牌服装,中午参加宴会穿这样的衣服,晚上赴宴又是穿另一套衣服,每天更换衣服和装饰,已经忙不了啦。住的是高尚房宅,设备现代化,一件装饰品往往是价值上千上万。出门行的,交通工具是最流行最现代化的汽车。总而言之,他的生活非常的享受,一出门前护后拥,一呼百应,而且交游广阔,每天有让他应接不暇的活动,又是日理万机,实在是忙不完的。试想,这样的人,当他尽情享受,为名利物欲所包围,叫他来学佛、修行,可能吗?真是太困难了。你们今天在座的,能够从百忙当中,放下所有的应酬,而来听经,是难能可贵的!
有两句成语,所谓‘饱暖生淫欲,饥寒发道心’,有钱,吃的、喝的、穿的,都很充裕,一个人由于太富裕了,生淫欲,往往被情欲所包围困住了。反过来说,贫苦人家,连衣食都成问题,饥寒反而使他容易激发起道心来。
所以,豪贵学道难是人的二十种难当中的第二种。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本来是个皇太子,可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因为他有高深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他视王位如过隙尘土,放弃了人生的一切荣华富贵,毅然出家修道,结果,他成为无上的佛陀,永远值得我们崇敬的。可见,只要肯发心、精进向学,豪贵学道就不难了。
三、弃命必死难:弃,就是抛弃、舍弃。命,就是生命。弃命,就是要抛弃、舍弃我们的生命,实在是不容易办到的;试想,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谁不贪生怕死呢?连最小的蚊虫蚂蚁,如果伸手向它打去,它必定马上跑掉,赶快飞走,可见要舍弃自己的生命,谈何容易!
但是,世界上许多的圣贤,的确抱著视死如归的态度,尽管死是艰难的,但是他为了完成他的理想,他把死看成回家,看得很平常。儒家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为了完成仁慈,为了尽到道义,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不畏死,能牺牲的人,真是太伟大了。
儒家又谈到‘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有的死得很有价值,有的死得像一根毛那样的轻。看看,那许多为国捐躯、成仁的烈士,为了热爱国家,保卫国家,他不惜牺牲了生命,死得轰轰烈烈的。历史上的文天祥、史可法壮烈牺牲的事迹,凡是读过中国历史,都知道的。就谈谈近代吧,华侨义山杨总领事和抗日游击队的纪念碑,都是华人在菲律宾,为了卫国护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而洒热血,抛头颅,牺牲自己的生命。
佛教许多的高僧,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以殉教,像过去越南,好多的高僧自囧炃,用汽油浇在身上把自己焚烧了,谁不怕死?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保卫佛教!这样死法,实在是有重于泰山,那么伟大,也是死得有价值的。
在古文里面,也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追求真理,我们早上能够听到真理、圣道,纵然晚上死了也无所谓,这是为法忘躯。在佛教里面,许多佛菩萨,都有这样的事迹记载,都是视死如归的,这说明死有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谁无死,传说中的彭祖,活到八百岁,最后还是免不了一死,但是死要死得有价值。
另有一种人,为非作歹,铤而走险,抢家劫舍,为政府逮捕,最后难逃法网,这种死太不值得了,好像鸿鸟的毛,轻微得不足轻重。举个例子来说,台湾有一个名叫马晓滨的青年,是从大陆去的,因为他绑票被抓到,政府再三的审察,判决死刑。他的妹妹马小琴,特地到台湾,为哥哥请求社会援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人权会,都极力为他争取免除死刑,但是,台湾的治安太差了,乱世要行重典,所以,最后法庭还是宣布把马晓滨和其他二人,一共三个人都决定枪决伏法。根据报载,他妹妹马小琴,前天才抱著他的骨灰哭哭啼啼地回大陆。
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曾经还是一个义士,结果落得如此下场,这样的死法,实在是轻于鸿毛。一个人在世为非作歹,受到法律的制裁,固然是自食其果,对父母、祖先都说不过去。所谓生死事大,说我们弃命必死难,要认识死,要死得有意义,也要珍惜宝贵的生命。
四、得睹佛经难:睹,就是看。佛经,是无上的法宝,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读诵佛经,或者修学佛法,都是不容易的,想想,六道有多少众生,全世界有多少人口,能够学佛看佛经的只占了极小的部份而已。难怪每部经典,一打开就是〈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什么意思呢?无上,就是没有再超过了,这一种很高深,很微妙的佛法,我们百千万世都难得遇到,现在我们有福报,能够看到、读诵、受持佛经,就要珍惜、了解佛法甚深的奥义。所以,这首偈说明佛经是不容易遭遇的。
佛法传来中国以后,古代的高僧大德,不知道经过多大的辛苦,才翻译成中文。好像本经,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翻译完了,朝廷把它珍藏在深宫的‘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几乎成了皇族的珍藏品,成为国宝,外面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经,更不用说可以看到这部佛经了。现在印刷术发达,佛经普遍地流通了,我们就应该珍惜这份福报,必须记住,佛法难闻,有机会,就要精进,很虔诚地读诵、多争取时间来研究、奉行。
五、生值佛世难:生就是出生到这个世界来。值,就是遭遇、逢到。我们出生在佛出世的时代,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有首偈说:
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出生时佛灭度。
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佛出世时我沉沦’,当初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七佛、所有的佛出世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呢?我因业障深重,正在沉沦当中,不知道是在六道里面那一道轮转,我没有这份福报生逢佛世,见佛闻法。
‘我出生时佛灭度’,现在,我出生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早就已经入灭,离开这个世间了。
‘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为什么我不能生逢佛世?这就是我本身的业障太重了,没有那份福报出生在佛世,所以见不到佛的金色法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的相貌。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世,我们生于佛后,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出世到人间来,所以,对弥勒菩萨将来教化这个世间的时代来讲,我们又是生在佛前。生在佛前佛后,就是佛教常说的八难之一,所以,生逢佛世,实在是不容易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修持,能够与法相应的话,‘见因缘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深深体会到佛法缘起的妙义,证悟了法性,那时候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也就是见佛了,不必等到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道,也没有‘生值佛世难’的障碍了。
六、忍色忍欲难:忍,就是抑制、控制。色,在这里不是红、黄、蓝、白、黑……种种颜色,指的是色情,男女的色欲,男的看到女的生起欢喜心,或者女的看到男的生起喜欢心,互相爱慕、追求。孔子说:‘食色性也。’一个人生下来,有两件事本性就具备了,不需要经过父母教导,不必学习,自己先天的就知道的,就是饮食和男女关系(色)。
说到忍色,要想控制男女之间的色欲,实在不容易的。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纵使他是个大将军、英雄,要是美色当前,也得低头,没有办法逃避色欲的。所以,古今中外,有好多当皇帝、做总统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往往为了一个女孩子,他宁可抛弃江山,宁可丢掉所有的家当,也要跟那个女孩子在一起,为什么?他放不下色与情。
再说欲,指物质方面的贪欲,佛教讲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我们不要说得太多,就谈名和利吧,这一关,实在不容易打破。古时候,曾经有一个国王跑到金山寺,登到塔上,遥望著长江的帆船来来往往,就问金山寺的老和尚:
‘老和尚,江中来往的船好多啊!你可知道一天往来的数量有多少吗?’
‘简单,只有两只。’老和尚回答。
国王听了,睁著大眼睛,疑惑地问:
‘那么多船,为什么在你的眼中只有两只?’
‘不错,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啊!’
我们一天到晚奔波劳碌,为了什么?为的是赚钱谋利,有钱满足了吗?我还要想当议员,做团体的领袖,竞选总统哩!为的什么?为了名,这就是一种欲。我们如果能够把名利和色欲的难关突破了,那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忍色忍欲,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以智导情,运用佛法,以正知正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以布施来对治物质的欲望,以持戒来对治爱色的心,多少还是可以做到忍色忍欲的。
七、见好不求难:好,指非常珍贵的,很美丽的东西,看到了,不想拥有,也是很不容易的,举个例子:珠宝、钻石,玉环,都是大家喜欢的,也有人喜欢搜集古董书画,看到了这些东西,心中难免不产生渴求,想占为己有。好像现在很流行在戒指上镶著一只玉蟾蜍,有的人还特地到台湾去买,这是为了什么?喜欢上这个珍奇的玩意儿。再说,我们学佛的人,世间的俗物不要,却喜欢搜集各式各样的念珠,同样是‘星月菩提’,往往还会比长论短,说我这串星月菩提珠是圆圆的,你的却是长长的。人家有水晶的、琥珀的,我却没有,于是动心了,非去把它搜寻回来不可,所以,见到好的东西,珍奇的玩意儿,能够无动于衷,不希求,不起贪心,也是不容易呀!诸位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子?看到人家有好的东西,你不想要,那你就了不起了。
有句格言:‘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就是喜欢追求,没有的东西,总是想尽千方百计,要把它追求到手;有了,又怕它失掉,整个心也随著它而烦恼丛生。假如对这些物质,能够看得破,不为它所动,人到了无所求的时候,他的品格、气质,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不为物质所束缚。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随缘,不必羡慕人家有什么东西,也不必跟随著人家要拥有什么东西,这样才不会生起贪欲,也才不会徒然地增加自己的苦恼。
八、被辱不嗔难: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是我得罪了你,你往往会以牙还牙,我骂你一句,你回我一声;我打你一下,你回我一拳,这样就扯平了。可是,有时候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人家骂,受欺负、被侮辱,一般人这一口气怎能吞得下去?所以君子报仇,三年还要同对方算个账。我们华侨社会,就是‘争气不争财’,结果,把命争掉了,可见,被辱不嗔难。换句话说,遭受到没有道理的欺负和侮辱,还能够不动无明、不动肝火、不气忿,甚至还要向对方低头,是不容易办到的。但是,佛教徒要学习‘忍’,忍字就是将一把刀插在心里面,这是要下功夫的。
在座诸位不是常常诵《金刚经》吗?《金刚经》里面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什么典故呢?我简单地告诉大家: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叫歌利王。一天,他带著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打得倦了,就倚著树干休息、打盹。宫女们乘著这个机会到处游玩,当她们看到山洞里有位老修行在那儿入定,就叽叽喳喳地笑。
这一哄笑,仙人睁开了眼睛,随即指著垂在洞口上的牵牛花,告诉这些宫娥彩女:
‘你们诸位好开心喔!你们就好像这些垂著的牵牛花,长得很鲜丽,讨人喜欢,但是再过两三天,它就凋谢了。你们迟早总有一天,也会像我这么白发苍苍、视力茫茫,因为人生是无常的啊!’
仙人就这么样跟他们讲道理,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
这个时候,国王突然醒来,见到旁边连一个宫女的人影也没有,心中不免嘀咕起来。
‘这些死丫头,跑到那里去野了?’
回头一看,不远的地方有个山洞,哇!她们都围在那儿,做什么啊?不由怒火千丈,于是上前,忿愤地责问那洞中的老人:
‘你为什么勾引我的宫女?’
‘你是什么人啊?’老人慢条斯理地问他。
‘你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是一国之君歌利王,你居然有眼不识青天,胆敢勾引我的这些宫女。’
盛怒之下,歌利王反问:‘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忍辱仙人!’
‘你是忍辱仙人?忍辱仙人应该没有嗔恨心。’
‘是的!’
‘好!我要试试你是不是真的没有嗔心。’
歌利王转过身去,对卫兵下令:
‘把他的耳朵割下来,鼻子也割掉!’
就这样,在国王的命令之下,有的挖忍辱仙人的眼睛,有的割鼻子,有的割手割脚,把忍辱仙人整个身体节节肢解了。
但是,忍辱仙人始终并没有动嗔心。
这位忍辱仙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是修忍辱行的。可见,被辱不嗔,虽然是件难事,在一个修行者来说,还是办得到的。这样子,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舍弃了无数的头目髓脑,终于成为伟大的佛陀。
要你们做忍辱仙人,当然办不到!我也同样办不到。现在有一位多少可以办到,他就是我们一进山门就看见的那一位大肚皮、笑嘻嘻的,他既不是‘笑佛’,也不是‘财神爷’,他是‘弥勒菩萨’,将来继承释迦牟尼佛这个位子的,他又称‘布袋和尚’,手中拿著一个袋子,你们知道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就是看不下去的,忍不了的,他都放在袋子中,放在肚子里面,所以他的肚子才会那么大。
弥勒菩萨曾经说了几句偈语,是我们做人的格言,修身的法则,希望大家能够记住。
弥勒菩萨说: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因为弥勒菩萨化现的布袋和尚,是位不修边幅的邋遢僧,让人家看见了,感觉很讨厌,往往要咒骂他。面对著人家的讥骂,他毫无所谓,不去跟人家争辩,只是笑嘻嘻地说:‘对!对!对!你骂得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要是有人想打我,我如果站著给他打,恐怕他会以为我要还手,跟他打架,所以,我干脆躺下来,让他打个够。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你骂我也骂了,打也打过了,还要吐口水的话,就让你吐吧!吐在我面上的口水,我也不去擦掉,让它自己干好了,为什么我要这样呢?
‘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因为你骂我,我回你,我岂不是很辛苦?你打我,我打你也很辛苦呀!哦!你吐口水我就擦掉,你假如吐个不停,我就必须擦不停,多麻烦呀!不如索性不动,让它自己干了,我岂不是省点力气?你骂够、打够、吐够了,没有事情了。你没有烦恼,那就拉倒了。
所以,我们要像弥勒菩萨的胸襟,这就是被辱不嗔。做人,多少要学一点忍辱波罗蜜,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这是我要跟大家共同勉励的。
九、有势不临难:这个跟上面的‘被辱不嗔难’,适得其反,由于我们是弱小,被人家欺负,没有办法反抗他,往往怀恨在心,一旦有了力量,非加以报复不可。也有许多人,多少会有一种觉得别人高高在上,自己也不甘卑微的心态,一朝掌握大权,难免就要向属下发号施令,作威作福,因此,佛陀接著又说‘有势不临难’。
有势,势,就是势力,是一股力量,好像世间很有钱,是一种财力,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什么问题好像都可以解决了,所以有钱,就有财势。做官的有权,就有权势,所以有权在手,就可以随心所欲,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有武力,也有力量可以征服人家,这就是有势。有势,就有优越的地位。
我们有的是势力,但是‘不临难’。临,可以说是居高临下,站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俯视一切,含有一种压迫的意味,因此,一个居高在上的人,他有权力、有财力,或者有武力,就难免不会有‘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的行为,这就是仗势欺人。不过,有大权的人,如果抱著慈悲、容忍的心,时时能够尊重别人,宽大为怀,体谅人家,不骄傲,不炫耀,不滥用自己的权力,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另一方面,要是权力摆在你跟前而不去争取,视‘富贵如浮云’,看‘势力如敝屣’,也实在是很难的,所以说‘有势不临难’。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在这方面要有特别修养的功夫,必须学习超越凡夫的心地,追求希圣希贤的境界,‘有势不临’就不难了。
现在,我说一个有势不临的简短故事。
从前,有一个翰林官叫舒芬,他虽然是个文官,可是在皇帝的左右,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说得上是很有势力的。
有一天,他在京城突然接到了万分火急的家书,他连忙拆开,一看,原来是投诉他的邻居要建一座墙,竟侵占了他家的地皮,未免太可恶了,希望他凭著优越的官势,给对方一点颜色看,好好地教训一番。谁知舒芬看后,居然一笑置之,并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写了一首诗答覆家人,于无形中把一场纠纷解决了。
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几分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思是:你们这么辛辛苦苦地从千里之外,急如星火地寄了一封信来,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原来只是为了一堵墙在那儿争夺不休,我们家有的是地,不要说只被他占了一点点,就算是让给他几分也没有关系啊!为什么我们要忍让呢?你们看看,当年最有势力的秦始皇,他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他想长生不老,想做万古千秋的皇帝,希望永远拥有江山,他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做皇帝,谁知道只传到第二代,他的天下就完了,而他所建筑的万里长城,直到现在依然存在。在座诸位,好多都到过北京,登上万里长城,做一个中国人,外国人,到了北京,不登万里长城不算好汉。你们都看过万里长城,对,万里长城现在还是存在,但是当初建筑万里长城的秦始皇,那个时候声势是非常显赫的,现在他还在不在?不在了,所以我劝你们要看破一点、忍让一点,不要多计较,为了一堵墙而跟人家争执不休。
这就是‘有势不临’,假使这个翰林官舒芬,凭著他显赫的地位权势,是可以教训对方的,但是他很慈悲,不仗势凌人,那是种美德。可见如果宽厚仁心,‘有势不临’并不难。
十、触事无心难。触,是接触,事,是事实,触事,可以说是所接触的境界,当我们与外境接触的时候,能够不动心、不动声色、不随境转的话,实在是不容易的,一般人的情绪,经常随著外境而现出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波动。但是,我们如果有修养功夫,就不为外境所动了。说个譬喻吧,我们的心,好像明镜高悬,一个大圆镜,很光明,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套上祖师的一句话:‘佛来佛现、魔来魔现。’有什么样子的面貌,镜子都会显现出来,人来了,镜中就现出一个人,猫来狗来,就现了一只猫、一只狗,镜子对于所照的物件,既没有计较,也没有分别,它不会因为佛来了,它就喜欢照;来了一个魔鬼,它不要照,不会的!它是魔也好、佛也好,人也好、畜牲也好,都无心,都无所谓,没有分别的。所以我们接触外境的时候,要像镜子一样的,能够随缘、任运自然的,面对现实(外境),既不去攀缘,也不会执著,这样,我们就会以空灵的心境,泰然地面对一切。
古时大德,曾经写了一首偈语,形容对外境无心的功夫:
铁牛不怕狮子吼,犹如木人看花鸟。
本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你们到伦礼遝,就会看到那里有两头大水牛,我不知道是什么质料做的,不过,这首偈写的是铁牛。要知道,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皆惊,也就是它在森林中,只要大声一叫,所有的动物都会胆战心惊的。可是,现在有一头牛,是用铁铸的,狮子纵然再怎样大声地吼叫,它根本不会动心的,所以说‘铁牛不怕狮子吼’。‘犹如木人看花鸟’,我们看这朵花,好漂亮,好香,我们很欣赏它。我家养的这只鸟儿,声音非常嘹亮,见到我总是吱吱喳喳地叫不停,好可爱喔!大家都喜欢逗著它玩。但是,一个用木头雕刻的人儿,尽管花再艳丽,鸟儿怎么样会叫、会讲话,它会不会动心呢?当然无动于心。‘本来无心于万物’,如果对于花鸟,世间的万事万物无心,无动于衷,‘何妨万物常围绕’,不论世间千差万别的外境,缠绕著我们的周围,在我们面前显现了,我们都不去执取它,不为它所包围,所干扰,这就是‘触事无心’,我们能不能做到呢?当然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触事无心难’是人生二十种困难的事,其中的一种。
平常一个人,好的境界当前,人家赞叹我们、夸奖我们几句,我们往往飘飘然的,感觉到非常高兴。对著违逆的境界,人家说了几句坏话,我们就非常的生气,甚至暴跳如雷,这就是我们对外境放不下,没有做到无心的功夫。如果面对外境,人家骂我们,我们把他当做唱歌,岂不心平气和了?前面我不是跟大家讲过布袋和尚吗?他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你骂得好,骂得好像在唱山歌哩!所以,听过‘触境无心难’以后,慢慢地去咀嚼、思考,我想,对我们待人处世的人际关系,多少有一点帮助。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