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解释什么叫‘力’?什么叫‘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有一位随佛出家的弟子,请问释迦牟尼佛,什么是最有力量的?什么是最光明的?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释迦牟尼佛告诉这位弟子:能够忍辱,是最有力的。说到忍辱,有三种意义:
耐怨害忍:对于人家的嗔怒、谩骂、恶打、伤害……种种人事上的迫害、阻难的逆境,我们都能够任劳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恼怒心来;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维我们,甚至以各种上好的东西供养我们,在名闻利养的顺境当中,我们面对著一切外境都能够忍受,不为它所诱惑,不生起骄慢心,这种是观人而忍──观察人际关系而忍受讥、毁、赞、誉,所以称为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对于生理上的饥渴、衰老、生病,以及自然界的寒热、风雨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我们都能够忍受下来,而不会退却学佛的初衷,坚持修行不放逸,这种是观法而忍──观察诸法的无常相而忍受痛苦,所以称为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对于佛法的特色──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必须用心去观察它,体会它,把心中对人、事、物的执著,都能够放下来,这就是观空而忍──观察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空相,本来就是没有实性可得的,把它融化于日常生活当中,认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心中坦荡荡的,不去执取任何事物,不为外境所转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所以称为谛察法忍。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忍辱,不是把我们内心的不愉快压抑住,要是硬著把它压在心底,这样子的忍,是有限度的,到了有一天,忍受不了,爆发起来,就好像山洪瀑泻,不可收拾的。在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以智导情,也就是以智慧来疏导我们的感情(情绪(,当我们为了某一件不愉快的事,心理不平衡的时候,如果多忆念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这样心情开朗了,那里还会闹情绪,所以说,我们修忍辱,必须坦然地接受、化解逆缘,千万不可以抱著压抑的态度。
说到忍辱,有什么好处?我这里引证一首〈忍耐歌〉来加以说明,这首歌的作者是台湾新竹福严佛学院的院长真华法师,歌词是:
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
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祸害!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是慧之碍。
欲求福慧两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依中国的文字结构来看,忍,从刃从心,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世间的事,有许多是我们忍不下去的,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所以,真华法师就劝我们要忍耐。
‘忍,忍,徐徐忍’,世间好多的事情,我们没办法忍,但是你要忍。上面说到要‘耐怨害忍’,就是那些怨家故意来诬害我们,或者外界的环境、气候,甚至种种的境界,会造成我们痛苦的,我们都要忍。忍啊,忍啊,徐徐忍!我们一下子学不来,慢慢地学著忍,有一天你就忍得来了。
‘耐,耐,慢慢耐’,作者把忍和耐拆开,那是歌词对称的写作技巧。耐啊,耐啊!你要慢慢地耐啊!总而言之,是劝告我们:当不好的境界出现时,你要忍耐,要慢慢地学著忍耐。
那末,假如不能忍、不能耐,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能够忍耐,又有什么好处?作者告诉我们,你能够忍,能够耐,就会‘心安泰’,你的心情,就感觉得轻松、平安;就感觉得世间很太平,没有事的。反过来说,你不能够忍、不能够耐,就会生起种种的祸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小的事情,不能够忍耐的话,往往会演变为大问题来,搞乱了我们的计划。
在我们家乡过年的时候贴春联,总是在大门上贴著:‘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对联。你希望快乐的话,不要太贪心,要能够知足;你能够忍耐,就会得到平安。谈到忍,就要学习佛菩萨的精神,要‘难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你一定要忍下去,为什么?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是要学佛的,不学‘难忍能忍’的功夫,怎能行忍辱波罗蜜呢!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是慧之碍’,作者进一步再告诉我们,我们要求福,福从那儿来呢?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虽然有八福田可以让我们种福,但是,你能够忍耐,也同样可以种福,得到福报的。我曾经看到《弘一大师传》中记载:有一次,弘一大师为青年开示,他教导青年要能‘吃亏’。吃亏,就是本来我不应该受的苦难,或者受了委曲,能够默默地吞忍了下来,不与人家计较,这样我们虽然吃亏,身心却很泰然,心广体胖,这也是一种福呀!
曾经有一位古人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感觉得,你能够吃亏,就是一个君子,你就有福。反过来说,你要是处处贪便宜,想占有别人的东西,给人家吃亏,就是小人。
古时候有一个贤人,当他临终的时候,儿孙围绕在他身旁,希望他留下遗训,指导为人处世之道,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只有两个字告诉你们:“吃亏”!我死了以后,你们和人家交往,就抱著这样的态度,便宜给人家占好了。’可见吃亏,是我们待人接物所必须具备的态度,也是我们种福的根本。
所以,真华法师在这首歌中,非常强调忍耐,认为‘忍耐原是福之本’,你要求福,就必须忍耐、吃亏。反过来说,你不能忍辱,动不动就发脾气、动肝火,不仅是把自己的健康弄跨了,而且,‘嗔怒则是慧之碍’,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须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境界,不然的话,你要是常常动无名,所有的功德都被无名火烧光了,你的智慧就受到阻碍。佛教中有两句名言:‘嗔是无名火,能烧功德林’,不论你有多大的功德,不论你的功劳有多大,假使你的脾气大,动不动就‘怒发冲冠’,你所有的功德都会被烧光的,这一点,希望在座的善友能够互相勉励!
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两足,并不是两只脚,当然,两只脚是顶天立地,万物之灵的人,固然是最尊贵的,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两足,是指‘福慧两足尊’,因此,‘欲求福慧两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我们要修行、要成佛的话,必须多多修福,多多修慧。那末,福慧从那儿来呢?第一个妙方、最好的妙诀,就是忍耐,你能够忍耐,也可以求福和求慧。
我们欣赏过真华法师的〈忍耐歌〉,可以知道,我们要福慧双修,就必须忍耐。这首歌的歌词做得很好,所以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把它牢牢记住。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够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语:‘柔能克刚’,你别以为年纪大了,非常顽固,人家都应该服从你,要知道,刚强是敌不过温柔的。你要做学问,希望成就大事业,一定要有忍耐的功夫,才能够成功。
所以,‘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因为‘不怀恶故’,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并没有仇恨心,也不想报复。何况佛教是讲因果的,无论行善或造恶,都会自己受到应得的果报。别人自己造恶,想要加害于我们,最后一定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心中不怀著仇恨,就有力量。这股力量是储藏在心灵深处的。
平常我们看人家打拳,在所有的拳术中,以太极拳最为温柔的,柔能克刚,这种柔软功夫,比刚强的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能够不怀恨(不想报复)人家,就能够平安无事。
我们念《金刚经》,里面有一则故事,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就是一个很残暴的国王,把忍辱仙人的身体节节肢解,把他的手、脚,一块一块的肉割下来,他还能够忍受,不起嗔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怀恶故’的证明。
‘兼加安健’,由于我们没有仇恨心,反而抱著一种慈悲心去对待恶人,不但没有受到损害,我们的身心,反而能够得到轻安,更加有力。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修忍辱行的菩萨,或者一般的君子,他对待人家没有怀著仇恨心,也不会去做恶事,他的崇高品德,一定受到众人的敬仰,大家一定对他非常尊重的。
以上把什么是最有‘力’解释完了,接著,再解答什么最‘明’,最光明的问题。
《三字经》说:‘三光者,日月星。’太阳、月亮和星星,这三种光体是最明亮的,今天正好是中秋佳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的月亮是最光明的,所以,大家都在中秋之夜赏月。明代冯梦龙有两句诗:‘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个人,当他逢到喜事的时候,精神特别好;月亮到了中秋节的时候,也显得特别的明亮。因为讲到‘明’,我先讲一个和中秋月明有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秋佳节的晚上,话说日本有一位良宽禅师,他不是住在大丛林,而是独自在山上建了一座茅蓬,就是用茅草搭了一座房子居住,一个人在那儿修苦行。
有一次中秋佳节的晚上,月亮好像一个洁白的玉盘似的,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到山中去经行赏月。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偷去光顾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机会下手,这一天,发觉他离开了,认为这是个好机会,马上闯入他的茅蓬。谁知进去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要知道,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那里有东西让小偷拿走,所以,小偷只好自认倒楣,空著手跑出来。
小偷正当要下山的时候,恰巧跟良宽禅师碰面了。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夜已深了,山上的气温下降,使人难免不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看到他衣服单薄,恐怕会著凉,于是,把身上的袈裟卸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很温和地跟他说:
‘朋友啊!今天辛苦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供养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当小偷走了,良宽禅师望著他的背影,又看看天上的月色,自言自语道:
‘啊!但愿我能够把光明美丽的月亮送给他,该多好!’
这话小偷是听到了,就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好像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的光明。)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门外,一看,他的袈裟折得很整齐地放在那儿。
这个小偷从此以后,革面洗心,改往修来,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好!现在我们再回过来讲经中的问题:世界上什么是最光明的?从‘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以下,都是谈这个问题的。
‘心垢’,垢是垢秽、肮脏,好像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肮脏太多了,空气非常的污染,到处堆满了垃圾,非常不卫生;我们往往嫌弃外界的不净,却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看看我们的内心肮不肮脏呢?老实说,我们的内心,比外在的环境更加污染,所谓三毒(贪嗔痴),种种的烦恼,我们什么东西都贪取,动不动就发脾气,不明白真理,是非不分的愚痴垢秽心理,非常非常多的,因此称为心垢。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你要是能够来一个大扫除,把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种种的烦恼习气,都消灭断尽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清净,因此称为‘心垢灭尽’。那末,我们内心的清净,又是怎么样的呢?‘净无瑕秽’,没有瑕秽,瑕是瑕疵。有时候,大家带一个玉镯、挂一个玉佩,品质好的都是非常透明,丝毫没有杂点混合在里面。当我们内心的垢秽去除清净了,就像一块没有瑕疵的玉那样清澈透明,又像是一面明镜,一点尘埃都没有,非常光明的。所以,净无瑕秽,就是以玉或明镜来譬喻我们的内心──本性,是清净的。
一般人认为世间最光明的,是星星、月亮、太阳的光,但是以佛教的眼光看起来,真正最光明的应该是我们的光明本体,它是最清净、最灵活、最光明的,所以,这个地方,佛答复说:我们能够把内心的肮脏都去除了,一点的瑕秽也没有了,所显现出来的真如本体,是最光明的。
讲到我们的真心,那是‘未有天地’,在没有天地之前,换一句佛教的成语,就是从无始以来,‘逮于今日’,一直到今天都存在著的。
你也许会问:未有天地,这宇宙世界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有真心了,那末,这个真心看起来岂不是比世界更大?是的。因此,平常我们念疏文的时候,一开始就念四句偈:
大圆满觉,应迹西干。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大圆满觉’就是大觉世尊,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大彻大悟,已经证得了圆满的真如本体,而后为了救度众生,‘应迹西干’。在我们大雄宝殿木刻的八证道,全部是佛陀应化在西干的事迹。西干,就是西天、也就是印度。觉悟成道以后的佛陀,他是‘心包太虚’的,也就是他的真心,涵盖了整个的虚空,他的量,千千万万恒河沙的世界,都包罗在其中了,因此,经文说从没有天地,一直到今天,‘十方所有’的,都离不开我们的真如本性,这正是佛经所说的:‘一切唯心造’。
在没有天地以前,以至于今天,这是就时间来说明的;是十方所有的,这是就空间来说明的。佛教对于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说法。十方,指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证得了真如本性这一种境界的时候,对于世间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看不见的,这是证到天眼通。‘无有不知’,什么都知道,这是有了他心通和宿命通。‘无有不闻’,什么都听得到,好像我现在站在讲台上讲话,必须透过麦克风,大家才听得清楚,而且只限于讲堂里面,在外边就听不到了,而真正证得了天耳通,无论在多远的声音,都可以听到,所以,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证了神通,成为大觉以后,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样样都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内心所有的烦恼都铲除、断尽,恢复了本具的光明,到达了最高的境界。‘得一切智’,就可以证得一切智,简单地说:就是证到佛的无上大觉的智慧,也就是成佛了。这个时候,‘可谓明矣’,是最光明的,是种大圆镜智。
因此,你问什么是最明?到了成佛的一天,真如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那是最光明的。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