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八章、彼果断

第八章、彼果断2

第一节、长行2

第一项、出体相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

前面这一段文这是已经宣说了增上慧的殊胜,不是小乘所能及。那么「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这个「彼果断」这以下就是说是果,前面都说的因。这个「所知依」、「所知相」这两章,这唯识学者的习惯上的用语是境,是境,境界的境,是境。从这个「入所知相」以后,修唯识观以后,一直到增上慧,这是属于行,修行;这以下这个「彼果断」、「彼果智」是果。这十文章呢,十种殊胜殊胜语言就是境、行、果,这样。但是若用我们一般的常用的话来说呢,「所知依」、「所知相」就是解,信解,是说信解这个唯识法门的意思,信解。等「入所知相」修唯识观以下是行,信解行。现在「彼果断」以后就是证,信解行证,也就是果,信解行证,用唯识的语言就是境行果。因为你对这个法门有信解的心,你又能发心修行,成功了,所以现在要提到你得到的功德,得到的涅槃的果,得到这菩提的果。这是第八章「彼果断」,彼戒定慧的修行所得的果,所得的涅槃果,叫作断。第一节是「长行」,第一项是「出体相」,出这个「彼果断」的体相,就是涅槃这里说的意思。「彼果断」的「殊胜云何可见」?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

这个「彼果断」这个「断」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菩萨的无住涅槃。普通说是有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菩萨的无住涅槃也就是无余涅槃。在阿罗汉入无余涅槃,那他就是休息了。若是在菩萨来说,无余涅槃也就是无住涅槃,这个「彼果断」就是这样的意思。这个「涅槃」翻到中国话,翻个不生不灭,就是这个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果报,色受想行识这个果报,前一剎那灭了,后一剎那不生,就是入无余涅槃了。若是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又生,你还没有入涅槃。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的色受想行不生,那就是涅槃,就是修行成功了的人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些有漏的色受想行灭了以后不生就是涅槃。那么这叫作无余涅槃,翻到中国话叫作不生不灭,就是这样意思。

但是在玄奘法师的翻译,翻个圆寂。这个圆寂,圆是圆满,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成就了,就叫作圆。这个寂呢,就是寂灭的寂,寂静的寂,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断掉了,都断灭了,那么就叫作寂静。为什么断了烦恼叫作寂静呢?这个烦恼是动乱为相,是动乱的;我们贪心来了,这个心就会动,心就乱,心就不安。瞋烦恼来了也是,所有的烦恼一出现的时候,他都是有这个动乱的相貌,就是心里不安,没有烦恼的时候心就寂静。你自己反省一下你会知道,没有烦恼的时候心里面平静,心平气和;烦恼一来了就不行,就坐不住。那么现在这个涅槃翻个圆寂就是这样,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圆满了,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息灭了,就是圆满寂静。但是这里说的不是阿罗汉所得的涅槃,是菩萨所成就的无住涅槃,看下面的解释。

「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

这几句话是总说的,以下就是解释。

「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

这以下就解释这一行文。「舍杂染不舍生死」,怎么叫作无住涅槃呢?这个无住涅槃,原来是我们凡夫是住在生死里面,住在这些烦恼、苦恼的境界里边,虽然是很苦恼,但是还不愿意放下,这个住有这样的意思,就是爱着,有爱着的意思,或者贪着的意思,或者被困在那里你不得解脱,叫作住。那么住在生死里面,这个凡夫是这样子,但是有的众生感觉到苦恼,那么他就要想办法得解脱,像阿罗汉修行成功了,他就不住在生死里边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呢,他就住在那里不出来了,他不出来了,虽然不是凡夫那样的困,困在那里,但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就是不出来了。

这个我们中国的传统的佛教,传统的佛教这个话应该说从隋唐以后,唐宋元明,尤其是南宋以后,这个宋元明清,到这个时期的中国佛教多数就是真常唯心论,就是讲这个。对于这个唯识和三论不大……学习的不多,有少数的华严宗,华严宗也还是真常唯心论。那么这几部份的佛法,像天台宗、华严宗这些佛法都是说这个大菩萨境界,一切众生都是成佛,阿罗汉也成佛,都是这么讲。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有多少不同,这个不同就在这里可以看出来。什么呢?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思想,唯识宗的思想,阿罗汉,有的阿罗汉他是能成佛的,他能发,虽然,这个说法也不同,有的说是在没有入忍位的时候,暖位、顶位,这个声闻乘的学者他在顶位以前,他有可能回小向大,有可能。若入了忍位以后,不可以变动,就是一定是得初果、得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了,有这个说法。另外一种说法呢,就是这个阿罗汉他若是有佛性的,他得了阿罗汉以后,他随时有因缘他就能回小向大,没有佛性的那就不行,他就是要入无余涅槃了,那就叫作住涅槃,住在涅槃里头。

现在这里说是菩萨他不住生死,但是也不住涅槃,所以叫作…他得了涅槃,他也不住在涅槃。那个无住涅槃是什么样子呢?「以舍杂染不舍生死」,这叫作无住涅槃。「舍杂染」,就是他成就了般若波罗蜜,他成就了无漏的戒定慧,他成就了的时候,他这个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了,遍计执没有了,没有遍计执的杂染了。没有这种杂染,他是可以入涅槃的,但是他不,他还不弃舍生死,因为有大悲心,「舍杂染」是因为有这个般若才能舍杂染,有大悲心所以不弃舍生死,他不弃舍生死,他还是在生死里边度化众生的。他在生死里度化众生,但是不杂染,和凡夫不同。「舍杂染」是不住生死,「不舍生死」是不住涅槃,他还是大悲心来教化众生的,所以叫作无住涅槃,是这样意思。

「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这个「二」说是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也是可以,但是说是涅槃和生死也是可以;涅槃就是圆成实性,生死就是遍计执,有遍计执你才有生死嘛。「二所依止」,遍计执和圆成实所依止的是什么?就是依他起,就是依他起性。什么是依他起?「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是依他起。这个依他起呢,这个后面我们再多说,现在就说到这里。「转依为相」,就是把,转变了,把这依他起转变一下,就是把这个遍计执弃舍了,「转舍遍计执,转得圆成实」,成功了,这就是无住涅槃,这就是无住涅槃的相貌。这一段文是略标无住涅槃的相貌,以下就解释。

「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不舍生死」就是杂染的,这个「生死」是指什么说的呢?「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这个杂染呢,有杂染的种子,这一切烦恼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他一活动出来就是种种的执着,我执、法执,那么在似义显现上执着是真实的,不知道这个十八界都是虚妄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离开了心没有一切法可得;一切法以心为体性的,我心若不分别的时候,一切法都不可得。但是不明白这件事,也不相信这件事,于是乎你就有生死流转了。所以什么叫作生死,就是依他起性的杂染那一部份,杂染那一部份,就是遍计所执了。什么是遍计所执?就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是所遍计,能遍计的就是有无量行相的第六识。那么能遍计,遍计所遍计的时候,是名为遍计所执。所遍计也是依他起,能遍计的也是依他起,这两个能、所到一起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了,遍计所执是毕竟空的,是无所有的。所以「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的杂染的那一部份,就叫作生死,就叫作生死的。就是我们虚妄分别有执着的时候,这一执着的时候呢,虽然是毕竟空,但是你心一动就熏成了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那么这时候就是依他起了,熏成了种子,就是由遍计执造成了一个依他起,那么你无量无边的杂染的种子一动,又出来了一个遍计执,遍计执又出来了,是这么意思,所以遍计执和依他起是互为因缘的,互为因缘的。现在这里说生死就是指这个在依他起性这个杂染分说的,杂染分说,也就是那个杂染种子一变出来,这还是依他起,可是我们在这上面虚妄分别,这才是生死,才成为生死的。

「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

这无住涅槃这个涅槃,这个无住先不要讲,先说这个涅槃,涅槃是指什么说的呢?是「依他起性」上面那个「清净分」。「清净分」是什么呢?就是圆成实性,就是似义显现是毕竟空的,「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所以似义是毕竟空,也就是那个相识,见识也就不生起了。没有能取,也没有所取,没有一切戏论,那就是涅槃的境界了,就是圆成实性了;也就是把这个遍计所执毕竟空了,把他彻底的消除了,那么这就是成为圆成实了,那就是涅槃,这样解释。

「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

「以舍杂染不舍生死」,这个「舍杂染」,什么叫作「杂染」解释了,什么叫作涅槃清净分也解释了,那么也就应该明白了「舍杂染不舍生死」是怎么回事,也应该明白了。但这下面这「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还要再加解释。「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这个「二所依止」,这个生死的依止处和涅槃的依止处,也就是他是通于生死,也通于涅槃的,那么叫作「二所依止」。也就是「通二分」,也是通于遍计执,也通于圆成实的,通二分。谁是「通二分」?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通二分的。这个「二所依止」为遍计执的依止处,又为圆成实的依止处,依他起是二分的依止处,这个依他起究竟指谁说的?是指谁说的?这个前面说「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这个杂染分就是我们的虚妄执着的心,虚妄分别的执着心。虚妄分别的执着心当然他是杂染,你若不执着就是清净,无着是圣人的境界,那么执着就染污了,那么这里边就有能遍计,指这个能遍计说的,所以叫作杂染分。

现在这里说通于二分的依他起,也通于清净,也通于杂染,那么那是谁?那是谁?但是这里面只是说通于二分,没有正式的指出来是谁,没有正式的指出来是谁,我们先看一看另外一件事,就在前边,前还有五个颂,有五个颂说这个五个位次: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究竟道,就这五个位次。每一位有一个颂那个地方,最后一个颂是说:「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那一段文,这个「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那个颂,是在那个卷二,第二卷的最后说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那个颂的后面。如果那个《摄大乘论》的正文那个本子是八十五页,是入所知相分的最后,入所知相的最后。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安慧并根」的根指什么说的呢?在世亲释、无性释上说呢,就是出世间的清净心,出世间的清净心。那个「安慧」那个「慧」是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这个根本无分别智就和那个出世间的清净心安立在法界中,这样是三法,一个是清净法界,就是真如法性,还有一个出世间的无分别那个无分别心,出世间的清净心,加上无分别慧,那么这三法融合在一起,那么圆满了就是佛的境界,那若初得无生法忍当然也是这样子,也是这样子。说是我们通常说呢,只是说无分别慧和清净法界相契证,无分别智证悟清净法界,就是如如智如如理,没有提到那个出世间的无分别心,没有提到这个。但是从道理上说呢,慧是心所,有心所当然有心王,我们凡夫这个时候有心所、有心王,圣人的时候当然也是,他还是有心。在《成唯识论》也引到一个:「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那个如来无垢识就是这个安慧并根法界中的这个根,就是「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呢,就是一切清净功德的种子,界还是个种子,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种子生现行,也是这样意思。就在修行的时候,你长时期地作种种的六波罗蜜的功德,熏习在清净法界里面的种子,是这样意思。

是在《仁王经》上,《仁王般若经》上:「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这个「初一念识异木石」,那么那个「初一念识异木石」,怎么叫作「初一念识」呢?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他和一个不熟悉的境界,不知道的事情,一开始接触的那个心,那一剎那心。「初一念识异木石」,那一剎那心是不同于木,也不同于石,不同于地水火风的;地水火风这是物质,它是冥顽不灵的东西,这个「初一念识」是有明了性的,是有明了性的。那么在这个《仁王经》那么多的注解里面说呢,那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初一念识」,那个时候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它能「生得善」能「生得恶」,它能生一切善也能生一切恶的,「初一念识异木石」。那么天台智者大师也有《仁王般若经疏》,他解释这个「初一念识」是什么呢?是正因佛性,智者大师这么讲,正因佛性。但是有的时候智者大师又说正因佛性就是诸法实相,解释又不一样了。那么这是说我们凡夫的时候,我们凡夫是这样子,凡夫的时候有的不是善也不是恶,那一念心,那一念分别心。这一念分别心它是非常微细的,我们自己不是太明白,自己不太觉知。

那么刚才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那么在《摄大乘论》上,前面那个颂上说是「安慧并根法界中」,那个根,这都是指佛的境界。佛的境界的时候,在如如智如如理那个地方,还有一个出世间的清净心在里面,还有那个。那么这个我们凡夫的时候有不是善也不是恶,于一切法初一念接触的那个剎那心,非常微细的,那么古德有解释说是阿赖耶识。那么同佛的境界里边,还有一个出世间的清净心,这两个心怎么回事?这两个心是剎那剎那连系,是相续的,是可以连起来的。流转生死的时候,就是那个「初一念识异木石」,一直到你发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功德圆满到成佛的时候,这一念心就是那个清净的无分别心,也就是那个心。那么现在这说是「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他也是一切染污法的依此处,他也是一切清净法的依止处,所以他通于二分的。就是由生死到涅槃,由他来连续下去,但是他呢,在《成唯识论》上说,当然他是有生灭的,有剎那剎那生灭的。在我们现在学习《摄大乘论》前面也是说这个阿赖耶识是剎那生灭的,所以他才能受熏,有这样意思。

说「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那么前面说「以舍杂染不舍生死」,那么这已经成功了的圣人,但是从我们凡夫这一方面来开始说明这件事呢,那就要经过转依才行的,经过转依才能现出来这个「舍杂染不舍生死」的境界。那么「二所依」是转依为相,这个转依的时候要提到「二所依止」,提到这一件事。「二所依止」就是在所依止的这个明了性的,他是不间断地相续下去的这一念心来说转依的,就是把这一念心里面的这个杂染的遍计执去掉它;把这个转舍杂染分的遍计执,转得清净分的圆成实。那么这样说呢,都是在这一念心上来说这件事的,这样意思。所以「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只是这样讲,没有正式的说出来。在这个世亲释、无性释他也没有正式说,但是这个无性释是解释这个「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在这里才提到这心心所法,提到这个。

「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那么这个「二所依止」,只是说它通于依他起,也通于圆成实,这个「转依」怎么讲呢?「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这样说这个转依「谓即依他起性」,是在凡夫的时候这个依他起性,在凡夫的时候。凡夫这个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这个「对治起时」有两个时,一个就是在四加行的时候,在资粮位的时候当然也可能修止观,但是那个修的止观不及格,要到加行位的时候,四寻思、四如实智,这时候是够标准了,这时候修这个唯识观,这叫「对治起时」,这是第一个时。第二时呢?就是到得无生法忍,得初欢喜地的时候,这个无分别智现前了,无分别智的这个止观「起时」,现前的时候,「转舍杂染分」,他能对治,他有能力能灭除烦恼,能灭除烦去烦恼障、所知障,有这种能力了。

「转舍杂染分」,在初欢喜地的时候顿舍分别二执,分别所起的我执、法执,一下子就把这两种执着就灭除了。「转得清净分」,那么把杂染去掉了,有所舍也就会有所得,得到什么?得到清净的部份,清净的部份就是真如理了,真如理现前了,这个真如法性现前了,这叫「转得清净分」。但是这里边来说呢,说「转舍杂染分」就是舍掉这个遍计执,但是他也能灭除这个烦恼的种子,烦恼的种子。灭除烦恼种子,烦恼种子是依他起,就是染污的依他起,也是灭掉了。不但是转舍遍计执的杂染分,同时也弃舍了依他起的杂染分。「转得清净分」,「清净分」是指这个圆成实,但是也得到了一个清净心,得到了无分别智,无分智就是也是清净分,那么这就是清净的依他起。这可见依他起分两部分:一个是染污分,一个是清净分;一个是杂染分,一个是清净分。这样说杂染分有两种:一个是遍计执的执着,一个是烦恼的种子。这个清净分分两种:一个是清净的依他起,一个是清净的圆成实。那就叫作「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这就叫作无住涅槃,这叫作无住涅槃。舍了杂染,舍了杂染而不舍生死,所以他在生死里边他还是没有杂染的,但是因为有大悲心,所以他不弃舍一切众生,他也就不舍生死。但这里边也有一点事情的,若是到了法身的地位的时候,这个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到初地就是法身菩萨,另一种说法到第八地才是法身菩萨。那么这个法身菩萨的时候,这个法身他并不在生死的世界;他的化身,他在生死的世界教化众生,叫作不舍生死。那么这是解释这个无住涅槃。

第二项、办差别2

甲、正辨差别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

这是第二项「辨差别」,前面出这个「彼果断」的体相就是无住涅槃。这以下是辨这个得涅槃的差别,按后文看出来就是有深浅的次第,在所得的涅槃并不是一下子就得涅槃了,你还要初开始的情形,进一步又怎么怎么情形,有深浅的不同,也有大小乘的不同,所以合起来「略有六种」,有六种的转依相,这个无住涅槃是以转依为相的。那么有六种转依,什么叫六种呢?

「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

第一个叫「损力益能转」,这个就是胜解行力,也应该指这个加行位。这个时候当然还没能够成就无分别智,他还没能见到真如法性,他这时候就修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这样的修止观,修止观的时候是「损力益能」,能减损这个杂染分的力量,能减损我们的执着心,能灭除我们的执着心。我们的执着就是,一个重要的呢,不知道一切法是心的变现,总是认为那个高山是他有自体,不是我的分别心变现的;就是所分别的境界和能分别的心各有别体,而不是一体的。我们的心所分别的境界是另外有礼性的,不是与我们的心是一体,这就是执着,这是我们的执着。现在你修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的时候,能去掉这个执着,能损减,能减少这个染污的力量,减少这一念的执着心。「益能」,能增益,能够建立、能增长清净的功能,清净的功能,那么就是无漏的戒定慧,能增长这个无漏的戒定慧,能栽培无漏的戒定慧,能栽培唯识无义的智慧,能增长这个清净的能力。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带相观空,还是有所得,还没有证悟,还没能真是断烦恼的种子的。

「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损力益能转」是这个转依的名字,这是一开始的转依的名称,这底下解释这个名称。「谓由胜解力」,这是由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对于唯识无义有胜解了,有深刻、有力量的信解,是唯识所现的,信解了。「闻熏习住故」,他这个胜解力是怎么来的?就是听闻大乘法教,听闻这个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那么这样熏习了这个清净的善根,住在阿赖耶识里面,住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熏习的种子住在阿赖耶识里面。或者「闻熏习住故」,这个「住」,印老法师是说熏习的这个清净的种子寄存在阿赖耶识里面,叫「住」。或者这个「住」呢,有个保持不变的意思,就是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一直地能够学习佛法,他一直地爱乐佛法,对于佛法有欢喜心,常能够熏习,常能够学习,常能够修止观,能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而不变,不是忽然间「我不修止观,我不信佛了」,那就是不住,那就不能说住了,就是变了。

「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及由有羞耻」,前面是说「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底下「有羞耻」就是如理作意的意思,就是有惭愧心,「及由有羞耻」就是有惭愧的意思。有惭愧,怎么叫作有惭愧呢?不要说是我说错了话,我作错了事有惭愧心,就是心里面动一个不清净的念头,就感觉惭愧、感觉羞耻。惭愧者,羞耻也;我心里面有一念贪心出来,我心里面有瞋心了,唉呀!不对,我不应该有这个染污心。我心里面有嫉妒心了,不对!就感觉到惭愧,我赶快要把这个止观要提起来,来对治他,这叫作「有羞耻」。如果心里面常常起烦恼,不当一回事,那就不行,那就这个羞耻还不够,不感觉到羞耻。说这个地方,这个地区有土匪来了,赶快要调动这个警察来维持治安,一定要这样子。如果说不管,由土匪去扰乱治安,不要管他,那么谁还愿意在这个地方住?都要跑了,那个功德的善法都没有了。所以「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因为有羞耻的关系,他就要采取行动了,这个警察来了,就是你的四寻伺、四如实智来了,就是要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了,要用这个唯识无义,或者修这个……唯识无义就包括四念住在里边,就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什么?就是警察。你用这样的关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这个时候你才有这种能力使令心里面这个烦恼小小有一点不同,不大,他不动,或者是完全不动了。你有的时候精进相应了,他就烦恼完全不动,有的时候他又动一点,因为这个时候还是个凡夫,没得无生法忍嘛,所以「令诸烦恼少分现行」,或者是「不现行」,能够有这种境界。烦恼只是说不现行,烦恼种子还是在的。他这样的境界,这就叫作「损力益能转」,能够损减染污的烦恼的力量,增加你正念的力量,增益你的止观的力量。

若是我们不修止观,我现在又有这个分别心,在家居士不说,就说我们出家人。出家人穿上出家的衣服了,我不修止观,不修止观这是怎么个情形呢?这个你譬如说这个房子里面有垃圾,你不除掉这个垃圾,它自己会除掉吗?不会的,不会自动就除掉的。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怎么情形?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情形。但是有的人对于佛法还有信心,也有一点惭愧心,但是他没有修止观,还是不能对治烦恼,顶多用一点小小的惭愧心把烦恼降伏一下就完了。说我有时候也作功课,我作早晚课,我念这个念那个,你念了几十年怎么样呢?情形怎么样?所以我认为作功课好,我赞成,但是修四念处是最有力量,是有力量的,一定是要这样子。说只是作功课而不修四念处,佛法不衰,不衰败,不衰?怎么能够不衰呢?不可能的,不可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上面说「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这就是修止观了,你才能下这个命令,你才能有这个力量,不然的话不行的,你叫烦恼少分现行不可以,他的烦恼还要发作的,还要大发脾气,要大发雷霆之怒都还不能完的,还可能要请律师的,这是自然是这样现象嘛,自然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文上说「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这表示你修止观了,修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了,修四念处了。

「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

前面这个「损力益能转」这是初发心时候的相貌,因为初发心肯这样努力修行了,所以进一步就转凡成圣了,叫「通达转」,就通达真如法性了。不是说是我听你讲,真如法性就是我也是空的、法也是空的,不是听人家说的,也不是在文字上看的,是在内心里面成就了无分别智,由无分别智通达了真如法性了,这是修行成就了,这是个无分别不可思议的圣境。怎么叫作「通达转」呢?「谓诸菩萨已入大地」,这是说这么多的发心的菩萨,他已经证入清净法界了,证入真如法性了,叫作「大地」,这个「大地」是指真如法性说。已证入这个真如法性了,以真如法性为你的正念的依止处,他能够,你证入这个唯识无义,证入这个真如法性之后呢,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就逐渐地生起了,像万物由大地而生起。

「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这个要把它配合起来,说「真实显现现前住故」、「不真实显现现前住故」,或者说是「真实不显现」、「非真实不显现」,这可以互相这么说。这个「现前住」可以在显现这一方面说,「真实显现现前住故」,这个「真实」就是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寂灭相,他在你这一念的清净心里面显现了,显现,显现了能安住不动,叫作「现前住故」。这时候不是闻思的智慧,是无漏的修慧的境界,无漏的。修慧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的,这是无漏的智慧,这无分别智慧现前了,这个时候「现前住」,这个圆成实性现前了。

这个「非真实不显现现前住故」,这个「非真实」是什么呢?就是似义显现,也就是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所见所闻一切的境界都是真实的,其实都是虚妄,是不真实。这个不真实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不显现,就是你一念这个无分别智一现前的时候,一切法皆不显现,诸义皆不现前了。但是他并不是长时期的现前住,这个真实显现现前住不是长时期的,就是有的时候你入观,入于正观里面的时候,这个真实就显现现前住。可是有的时候又出观了,不修止观了,不修止观的时候呢,这个真实就不显现现前住,而是这个非真实的遍计所执又现出来了,所以非真实又显现现前住了。非真实一显现了的时候,真实就不显现;真实若显现,非真实就不显现。就是他们两个是不能够,汉贼不两立,就是有此就没有彼,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就是有出入,有出有入,就是这样意思。所以「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但是他是通达真如了,通达真如。他虽然有的时候这个遍计执还现前,但是他若正念一提起来的时候,这个真实就会显现,这个圆成实就会显现的。就像你那个裤袋子里面有钞票,随时可以拿出来,随时可以拿出来的。若得了这个初欢喜地,证悟圆成实的时候就是这样,他随时可以正念现前,就有这种胜境就出现了。但是有时候又不出现了,就是有间断性的。这样的情形,由初地到六地都是这样,有间断性的,不是不间断的,不是不间断。这个真实显现也就是无相的境界;非真实就是相,就是有相的境界,也就是有障碍的境界,是这样意思。

「三、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

第三个是「修习转」。这个「修习转」,譬如说我们这个初欢喜地的时候是见道位,《成唯识论》是这样分,就是由二地以后叫做修道,初地是见道,二地以后是修道。这里面通达真如应该说是见道,「修习转」应该是修道,但是这里分别有点不同,就是由初地到六地这叫作「通达转」,通达,而没有给他名字叫作修习。从什么时候可以名之为修习转呢?就是从七地开始,从七地开始乃至到第十地,「修习转」。「谓犹有障」,这个「修习转」这个时候呢,他是到无相的境界,这个无相的境界就是这个一切法寂灭相,是长时期的不间断地现前了,但是他不是佛,他还有障,还有所知障,他还有所知障的。「一切相不显现」,这个时候呢,这个遍计执不显现了,遍计执不显现了,那么也就是他长时期的修止观,他能长时期修止观,所以「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这无相的境界长时期的显现,乃至到第十地,都名之为修习转。

那么这个我们发现一件事,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不能不间断地修习观,他有时候修止观,有时候不修,所以有时候真实现前,有的时候真实不现前,不现前就是没有修止观嘛!他也能修,但是是间断的,到第七地以后不同了,他一切时都是修止观的,修这个无相观,所以他这个无相一直地现前。「一切相不显现」,也就是前面那个非真实不显现,这个遍计执的相是不显现了。「真实显现」,乃至到第十地都是这样子。但是这时候是纯无相观,一直地不间断地现前,这个是大修行人的境界,所以给它名字叫作「修习转」。前面这个初欢喜地至到第六地,他还没能一切时地修这个无相观,没能一切时修止观,有的时候他不修,所以不给他修习转的名字。

这个从这个《摄大乘论》上看,其实呢,我们读《大智度论》,读一切的经都会有这个感觉,末法时代念佛法门为什么会兴盛?我们应该明白,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念佛法门那么兴盛?这个原因应该明白了!就是不能修四念处。为什么不能修?修了不相应。那能发心念佛还是好,还是不错的!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这是第八章「彼果断」,这一科里面只有两科,第一科是「长行」,第二科是「偈颂」,「长行」里边第一科是「出体相」,「彼果断」就是无住涅槃。这个现在是第二科是「辨差别」,「辨差别」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正辨差别」,就是这个涅槃也就是转依,转依有六种差别,就是有六种转依。第一个是「损力益能转」,也就是从开始学习佛法,到最后功德圆满有六个次第,是这样意思。第一个「损力益能转」,这是「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就是开始学习佛法达到胜解的程度的时候,就会有「损力益能」的这种作用。第二个是「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这是「通达转」,通达就是对于真如理不是由于文字,是成就了无分别智,圣人的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他通达了真如理了。这是「诸菩萨已入大地」,就是已证入真如法性了的人。「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就是由初地到六地。这六个位次都名之为「通达转」,就是都是通达真如了的人。他虽然是通达真如了,但是没能够无间断地与真如相应,有的时候相应,有的时候间断了。第三个是「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这个第三「修习转」就是他的道力增长,达到这个程度,就是一切相不显现,这是遍计执相不显现了,这个圆成实性这个法性真如理一切时都是显现的,这是由七地到第十地,这个「修习转」这么长的范围,但是他还是有障,他并不是完全清净。这是上一次都讲过了的。

「四、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

这个第四「果圆满转」,最初发愿想要成就的这个境界,现在完全圆满了,完全实现了。「谓永无障」,这个圆满的果是什么相貌呢?第一个是「永无障」,永久也没有障碍了,就是烦恼障、所知障完全清净了,这可以名之为断德,断除去一切染污的功能。「一切相不显现」,因为一切障都清除了,所以一切遍计执相都不显现了。「最清净真实显现」,就是最清净的真如理性,因为他成就了圆满的无分别智,所以一切相不显现,这个最清净法界是显现了。「于一切相得自在故」。这个「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这是断德,「最清净真实显现」这是佛的智德,因为无分别智,你成就了无分别才会有这样作用的。无分别智成就了,一方面能断除一切障,一切相不显现,一方面使令清净真如理显现,这是无分别智的力量,所以一方面有断德,同时也有智德。「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也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在本身是得自在,同时也自在地教化一切众生,所以这里是恩德,「于一切相得自在故」,这一句话在下文有详细的解释。这样说呢,断德圆满了,智德、恩德也圆满了,三德圆满名之为佛。

「五、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

前面这四个转是自己修行成佛了,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从开始修行到最后圆满分这四个次第。这以下是大乘和小乘来对论。第五个是什么呢?是「下劣转」,就是他的这个转变,他在佛法里面的修行的转变,虽然是成功了,但是不是很高的,所以名之为下劣。是指什么说的呢?「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这就是指这个发出离心的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就是声闻,听佛的法语而证道果的人。这个「等」呢,就是指独觉。这两种修行人,「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他只是能明白这个人无我,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可得,无始劫来在生死里流转就是惑业苦的流转,没有我可得的,他明白这个道理了。他没能够明白一切法是唯识所变,这个清净法界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没有明白这个法无我的道理,他的智慧不殊胜。

「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一向」就是完全,他完全是……这个「背」就是厌离的意思,厌离这个生死,这个生死,在六道里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都是很苦恼的事情,所以他是一向地厌离这个生死苦的,那么他只知道自己厌离生死苦。「一向舍生死故」,那么他若成功了以后,他就弃舍了这个生死的境界到涅槃那里去了,对于一切众生的生死流转的痛苦他不管了,所以他是悲心不殊胜。「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是智慧的人,下面这两句是悲心的人,所以是「下劣转」,他不能够去发大悲心广度众生。

「六、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

「六、广大转」,这里是赞叹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学者他的修行的成就是特别广大的,特别高深的。「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这个菩萨的修行他也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但是又能通达一切法是寂灭相,诸法寂灭相的道理;能通达这个法空无我性,所以他智慧高深。「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这位菩萨他的悲心也特别殊胜,也是他的智慧也殊胜,「即于生死见为寂静」,就是生死即涅槃的意思,不像这个声闻学者「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而这位菩萨他的智慧高深,他就在生死的动乱的境界上他就见为他没有动乱,动乱不可得,都是寂静的。

我看到这里,忽然间想起来,《六祖坛经》上,六祖大师说是他到了广州这个法兴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吧!说是见到两个出家人在那儿争,这个是风动呢?是幡动?在争论这件事,这个惠能大师就对这两位出家人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道理和唯识上是相合,但是我想六祖可能不是唯识,因为他到了五祖那儿去,他学的佛法,《六祖坛经》是讲的《金刚经》嘛,讲这《金刚经》又不是讲这个《摄大乘论》,那个时候《摄大乘论》已经来了,那个时候是唐朝的时候,所以这个「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那么应该怎么讲呢?这个风动和幡动,那么按照《金刚经》的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风也没有动,也没有风动,也没有幡动,但是你不明白它没有动,你去争论呢,就是你心动了!也可以这么讲。但是用唯识的道理讲是对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嘛!离开了心,也没有风,也没有幡,你看见风动、幡动是你心里面的分别;无始劫来的熏习,你心一动的时候,有如是分别,如是的显现,所以是仁者心动。所以没有风动、没有幡动,这个似义显现不可得呢,心也是不动,那就是「是即入三性」,可以这样讲了。

这里边说「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这个生死是个流动、是个混乱的境界,不是寂静的,但是你能观察他是唯心所现呢,那个动乱即非动乱,当体就是寂灭相了。像我们作梦的时候,梦见种种的境界,如果你醒了梦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那些动乱的境界当体就是空无所有的,那么就是寂静了,「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譬如说饿鬼看见我们人所看见的河流,他看见是猛火。在人的境界来看,这里没有火,这个火是完全是没有的,那么就是寂灭相嘛;你人所见的境界在饿鬼看也没有,那么也是寂灭相。所以从一切法都是每一类众生自己的业力的分别心所变现的,但是在所变现的那个境界的本身上看呢,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便「于生死见为寂静」,就是没有这件事,「即于生死见为寂静」。

「虽断杂染而不舍故」,见为寂静的时候就是没有生死可得了,那么就是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了,不可得了就是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分别就是离一切杂染,一切杂染都没有了。「虽断杂染而不舍故」,但是菩萨的大悲心感觉到众生虽然一切法都是寂静的,但是众生的分别心不寂静,他还没能通达是寂静的,在那里流转生死,受到种种的苦迫,所以就发大悲心「而不舍故」,还不舍离这个生死的杂染境界,他要在这里广度众生的。所以这个「广大转」就是高过了声闻人「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的「下劣转」了,高过他们。这个广大就是分这么两种:一个智慧高深,一个是悲心广大,是这样意思。

乙、简别失德

「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违越一切菩萨法故,与下劣乘同解脱故,是为过失。」

前面是「正辨差别」,这底下「简别失德」,这个简别他的过失和功德。「若诸菩萨住下劣转」,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现在菩提心退了,他要住在「下劣转」,就是退大取小了,想要「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入无余涅槃,他不度众生了,他这样子就是退失菩提心了。这在菩萨戒上看呢,若退失无上菩提心是犯他胜处的过失,犯这个他胜处的过失的。但是在我们诵的戒本上呢,没有退失菩提心,但是不学习大乘佛法,不学习大乘佛法,专学习小乘佛法;如果你发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你不学习大乘佛法,你专学习小乘佛法,也犯突吉罗罪。犯突吉罗罪这个地方,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菩萨戒论》上,犯这个突吉罗罪是有染违犯,但是在玄奘大师翻的这个《瑜伽菩萨戒本》上看,是非染违犯,就是犯是犯,但是不是染污犯,不是染污的犯。那么西藏的宗喀巴大师的戒本呢,是染违犯,是染污的违犯,就是重了一点。都是突吉罗罪,但是有一个轻,有一个重,还不同。

这个「住下劣转」有什么不对呢?「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就是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是要哀愍一切众生的,要安乐一切众生的。但现在不是,「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不管了,我不管,我不去顾念众生的利益安乐事,他们是在三恶道里流转生死,或者是三善道的流转生死,不关我事,他得不得涅槃,信佛不信佛都不关我事,我不去顾念那些事情,不管了,那么这就是只顾自己,只顾自己要得无余涅槃,这是一个过失。「违越一切菩萨法故」,原来是发菩提心是作菩萨,现在就是违犯了菩萨法,菩萨是大悲心特别强的,当然智慧也特别高,是要去度化众生,不能独善的嘛,但是现在通通放弃了,就是违犯了菩萨法,违犯了菩萨戒的意思,这是第二个过失。第一个是没有悲心,第二个是犯了菩萨戒。「与下劣乘同解脱故」,这个「与下劣乘」就是前面就是这个菩萨退大取小了嘛,他就和这个声闻人一样的解脱了烦恼障,还没有能解脱所知障,就是入无余涅槃了,他不能得到无上菩提的究竟的解脱,这是一个过失,有这三个过失。

「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

诸菩萨退大取小了,有这样的过失,但是还是在佛法以内的,他还是佛教徒,他还是能到涅槃的圣境,还不是凡夫境界。虽然是有过,这个过失不是很大。但是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菩萨戒论》上,退失菩提心是犯他胜处的罪过的,那个罪过还是很大的。「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说我没有退菩提心,我还在继续发无上菩提心修习佛法广度众生的,那有什么好处呢?这里说到有两种功德。

「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

这是一种好处。这个菩萨在这个六道生死的苦恼的境界里边,「以自转依为所依止」,以大乘法的转依作他的依此处。以大乘法的转依,就是转舍一切杂染的依他起性,转得一切清净的依他起性,那么就是证悟了清净法界了,这种大自在的境界。以这个转依作他的依止处,那就是无住涅槃的境界。以这个无住涅槃为所依止呢,「得自在故」,他因为烦恼障也是清除了,所知障他解脱了,他内心里面达到最极圆满的清净自在的境界,高过了阿罗汉以上,这是他的自利的功德,自己修行得到佛法利益的功德,这是一种功德。

「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是为功德。」

这是第二个功德。第二个功德是「于一切趣」,他得到无住涅槃之后呢,他能在一切趣中。这个「一切趣」就是六道,或者说五道,说六道又加个阿修罗道。在这个一切趣中,「示现一切有情之身」,这位菩萨他能现一切有情的身相。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情形:「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这样意思,「现一切有情之身」。那么用现这样的一切有情之身为众生说法,那么希望众生怎么样呢?「于最胜生及三乘中」安立一切众生,把这个安立所化的诸有情,或者是在最胜生里边,或者是在三乘中。就是没有出世间的善根教化他们修学五戒十善,可以安立在最胜生中,最殊胜的众生就是人天的富贵的境界,不要到三恶道里受苦,就是这个意思。若是有出世间的善根呢,就在出世间的三种佛法里边:声闻乘、缘觉乘、佛乘,这三种佛法里面,安立在这里。

「种种调伏方便善巧」,众生他若不相信佛法,也不相信善恶果报,你度化他很不容易的,但是这一位得到无住涅槃的,这是等于是佛了,这个佛菩萨,他有「种种」,各式各样的「调伏方便」,能调伏他,能折服他,能够善巧地安立他,能很巧妙地能度化他,能教导他,教导他「于最胜生及三乘中」有所成就。「安立所化诸有情故,是为功德」,这就是这个「广大转」的功德,「广大转」,安住在「广大转」里边有这么大的好处,他能够教化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这是非常广大的功德,很多很多的众生解脱了生死苦,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说是我自己解脱了,独善其身,别的众生的苦都不管了,虽然他自己是也是不错,但是在大悲心的立场上看呢,功德不大,所以赞叹大乘佛法的转依是广大的转依,功德是广大的。

第二节、偈颂2

第一项、转依解脱义

「出中有多颂: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

前面是「长行」,这底下是「偈颂」,偈颂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转依解脱义」,颂这个转依就是解脱的意思。「此中有多颂」,不只是一个颂两个颂。「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这一切平常的人,不肯努力修习佛法的人,「覆真」,这个大自在,这个一真法界的境界被他的无明烦恼所隐覆了,覆藏住了。「一向显虚妄」,完全是这个虚妄的境界显现出来,就是遍计执执着一切法的这种虚妄的境界,在虚妄里面生活,受诸苦恼。「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但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断除无明烦恼,断除这遍计所执,所以他就能够弃舍这一切虚妄的事情。这凡是内心所分别的一切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似的,不真实。这个不真实的境界都弃舍了,他再不执着他是真实的。「一向显真实」,他完全是清净法界的境界,无分别智证悟了真如理的时候,这完全是真实不虚的,没有这些虚妄的境界了,就是得到无住涅槃了。这是这个颂这个凡夫和圣人的差别。

「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

这底下说转依就是解脱。「应知显不显」,应该知道这个真实义的显现和这个遍计执性的不真实义不显现,这就叫作转依,这就叫作转依,「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这个「真义」呢,就是依他起性里面的清净分,清净的依他起。「非真义」,就是依他起里面的杂染部分的依他起,这个杂染部分的依他起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他不显现了,就是隐没了,真义显现了,这就叫作转依。这个「转依」,我们现成的话上说呢,就是依他起,依他起中的杂染分弃舍了,然后把清净分显现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说。但是再明白一点说呢,这个依他起这个依,实在就是现前的这一念心,就是我们当前的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个明了的心大概的说就是分两部份:一个是粗显的,粗劣,粗显的,我们自己也感觉到的这个分别心,这个心会明了、会分别。如果是自己感觉不到的,就是特别微细的,这两部分。现在这里说「依」应该包括这两部分都在内,当然最重要的是阿赖耶识。就是这个我们现前这个分别心里面的杂染分把他清出去,然后清净分把他显现出来,这就叫作「转依」,是转染还净。就是在我们现前的分别心上转染还净,是名为转依,就叫作转依。当然这个转依是要修唯识观的,由戒定慧来作这件事的。

这样转依了,成功了,「即解脱」,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是把一切的烦恼、惑业苦都解除了,都脱离了,离开了,分离了,再没有这种事情了。「随欲自在行」,转依了,得解脱了,得解脱有什么好处呢?「随欲自在行」,随你心之所欲都可以无障碍地活动,都可以作成功,你想要作就可以作,你想要怎么作就可以怎么作,没有人障碍你的。这若是我们不转依,对我们的烦恼这个惑业苦系缚我们,就是不自在,很多很多的苦恼的事情。这两个颂是「转依解脱义」,是这个意思。

第二项、涅槃无住义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

这以下两个颂是说这个「涅槃无住义」。怎么叫作是无住?怎么叫作无住涅槃?怎么能得到无住涅槃?这个意思,说明这个道理。「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这个生死是杂染的、是不自在的、是痛苦的事情,这个涅槃是清净的、是自在的,完全和生死是相反,是大安乐的境界。这个生死和涅槃是一个相反的境界:一个是杂染的,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自在,一个是不自在;一个是安乐的,一个是苦恼的。现在说「若起平等智」,若是菩萨他曾发起了、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的时候,他就会觉悟到生死和涅槃是平等的,并没有差别,你若成就了无分别智的时候。

这个事情我们刚才说过,这个生死是遍计执,生死是遍计执的境界。若是从唯心所现的这个道理去讲,人的一切,一切众生,一切一切的遭遇,一切一切的活动,完全是自己内心的分别,没有一件事不是内心分别而出现的,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的,都是内心的分别。这个在我们这个佛法的深义不熟悉的人应该不怕重复,不怕重复,但是我们的习惯就是不欢喜重复。重复,我已经听过了,你再重复我就不愿意听了,我们也是这样。那个《法华经》的序品,那个菩萨是「闻诸法空生大欢喜」,其实这个诸法空,没有作菩萨,作凡夫的时候就常常的去听这样的道理,等到作大菩萨、作圣人,入圣位的大菩萨听佛说「诸法空生大欢喜」,这是完全是不一样,和我们凡夫心情是不一样的。

我说这个,现在这个意思就是要重复。说是我们譬如说作梦,作梦的时候很饿,然后吃一顿很美的美饮食,作的菜饭作得非常妤,很可口,吃了一餐,吃得很饱,吃得很饱但是心情也很快乐,等到一转身梦醒了以后肚子还是空的,并没有饱。我们从这件事你去想去,这个饱是内心的分别,那么可以知道饿也是内心的分别,可是我们的执着心呢,喔,是因为我吃的饭已经消化,都排泄了,肚子空了,所以是娥了,不是我心分别饿的。我吃饱了也是有一个饮食,这个段食,一段一段的这个物质营养,那么我吃下去了,这时候我才感觉饱,不是我心里分别是饱,不是。可是从这个梦的这件事来观察这件事呢,就可以知道是内心的分别。因为这个吃的饮食,你看的时候有一段一段的东西,其实那都是内心的分别,不是真实有这个东西,饱也是心的分别,饿也是心的分别。那么其他的事情也都是一样,都是内心的分别,而不是真实有那么一件事。所以这个生死是梦,生也是梦、也是分别,死也是内心的分别,不是真实的。既然是内心的分别,那个分别是生的时候没有生,分别是死的时候也没有死可得,都是毕竟空的。

我昨天花了好多的时间读这个《楞伽经》,读《楞伽经》上说到大慧菩萨问佛,佛回答他说:「前圣所知,展转传授,妄想无性」【原文: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说是我们若想要修行,想要成佛了脱生死,想要得涅槃,要怎么修行呢?这么请问佛,佛说:「前圣所知,展转传授,妄想无性」。「前圣所知」,就是以前的佛所证悟的真理,所证悟的修行的方法,就是他们是过来人,他所证所知,他所证悟的方法「展转传授」,那位佛传授这位佛,其实这时候这还是还没有成佛,传授给他。他得到了这样的法门修行成佛了,然后又传授他的弟子,他的弟子修行也成佛了,就是一位一位佛展转地传授这种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法门,什么法门?「妄想无性」,就是世间上一切一切事情都是你的妄想,另外没有事情可说。我们感觉到是真实的,是无性,是没有的,没有体性的,一切法本身都是没有体性的,只有你内心在分别而已。

「独一静处,自觉观察」,这个《楞伽经》是这样。你一个人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是「自觉观察」,你自己去常常地警觉,常常地要觉悟,常常这样观察,观察妄想无性。这个「独一静处」这句话,字面上说呢,要一个人,你单独一个人在一个寂静的地方住,你来用功修行。我又有一个解释呢,假设有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就像一个人似的在那住,应该这样子。我们不要说一千个人,一万个人,说我们有二十个人在这个地方住,就像一个人住在那里似的,应该是这样子,自己决定要小心谨慎,不打别人闲岔,不打别人闲岔,那么就像一个人似的。「独一静处,自觉观察」,或者观察自觉,观察你这个分别心,观察一切法都是内心的分别,一切法本身都是空无所有的。这个圣人说话他是很简要的,不过要言不繁,不是啰啰嗦嗦的,就是几句话就说明白了。所以生死和涅槃是平等的,原来就是这么回事,生死是毕竟空的,毕竟空和涅槃有什么不同呢?不是平等了吗!所以「若起平等智」,你就明白生死、涅槃是无差别的了。

「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你起平等智那个时候呢,就由你这个平等智你就证悟了生死就是涅槃,生死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就是这样子。不是另外有一个涅槃,不是,就在生死上就看就是涅槃。这前面这个「下劣转」上面说:「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就是生死不是涅槃,生死是苦恼的,要弃舍他,我到涅槃那里得大安乐,要这样子。现在菩萨得到无分别智的时候,修这个唯识的法门的时候,唯识无义这个法门的时候,生死即涅槃,「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这个世亲菩萨释,世亲释上说呢,《摄大乘论》世亲释上说:什么叫作「生死即涅槃」呢?就在生死法上观察他是无我的,观一切法无我,那么生死即涅槃。其实就是观察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毕竟空寂了,毕竟空寂就是涅槃,是这样意思。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

因为生死即涅槃,所以结果呢,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这底下这行就是表示是无住的,无住的涅槃。「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因为生死即涅槃的关系,所以对于生死「非舍」,没有生死可弃舍。生死是毕竟空的了嘛,毕竟空那有生死可舍呢?没有生死可弃舍。就是和小乘说的是舍生死,这个大乘不是的,大乘说没有生死可舍,这是一个法空的智慧的力量;深观一切法性的时候,没有生死可舍。「非不舍」,可是呢,你能够观察生死即涅槃的时候,也没有生死的苦恼的逼迫,没有了,所以还不是不舍。凡夫在生死里流转,圣人说生死是毕竟空的,那么一切众生没有流转生死啊?没有生死好流转?但是一切众生感觉到苦恼。现在菩萨觉悟了生死即涅槃的时候,他在生死里面,可是没有生死的苦恼,所以「非不舍」,还不是说没有舍生死,因为没有生死逼迫他了,还是说舍生死,这样意思,「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

「亦即于涅药,非得非不得。」

因为没有生死可舍,当然也没有涅槃可得,没有涅槃可得。没有生死,「非不舍」嘛,所以于涅槃也「非不得」,还不是不得涅槃,「生死即涅槃」,那么也就是没有涅槃可得。我们在字面上说呢,把杂染的生死断除去了,弃舍了,然后得到一个涅槃,这字面上是这么说。但是在得涅槃的人来说呢,他也不感觉到有所得,得到什么了?没有什么好得。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毕竟空寂的,于毕竟空也没有分别,得到什么了?没有得到什么,那么是名为得涅槃,所以「非不得」,得到大自在、大安乐的境界,没有一切苦迫,没有一切杂染,所以「非不得」,还不是没有得涅槃,还是得了。

这样说呢,他是在理论上,在他的证悟上看,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而他还是有大悲心,不弃舍,不离开生死,所以是还在广度众生的,是名为无住涅槃了,这就叫作无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前面「彼果断」,「彼果断」的大意是这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