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三增上学4
第一节、增上戒学3
第一项、出戒说处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
这是第七章,前面第六章说完了,现在说第七章,第七章印顺老法师的科叫作「三增上学」,第一节先说「增上戒学」,增上戒学里面第一科是「出戒说处」,这个戒是出于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说的。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前面这一大段文,其实这是说两大段,说彼入因果,这是一段,就是说的六波罗蜜;彼修差别,彼修差别就是十地,这两段都已经说过了。说过了呢,但是「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就在因果,彼入因果里面、彼修差别里面,这个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这个菩萨的这个戒,它是比小乘戒来得殊胜,在这个殊胜这一方面的相貌我们怎么能够看得明白呢?这样意思。这里面说这个戒就是说的菩萨戒,这个菩萨戒在十波罗蜜里面、六波罗蜜里面那个戒波罗蜜,就是指菩萨戒说的,就是菩萨戒。那么在十地里面呢,这个也还是有菩萨戒,十地是菩萨,菩萨一定是持戒的,第二地是戒波罗蜜成就了。那么这个戒在这里要重新的说明一下,要再说一下,是这样意思,其实前面已经是有了,但是需要再说一说。这个用意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在世亲释上看呢,就是要表示这三增上学是互相增上的,要表示这个意思。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脱,表明互相增上的意思,说这个意思,所以重新的要把它说出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前面说这个六波罗蜜里面说戒,这个十地的位次里面说戒,只是没有明显的特别的介绍,所以又开出来三大段说这个戒定慧的殊胜的境界。
这个「增上戒」,这个「增上」这个字,这个王恩洋疏上他说到,这个「增上」是以顺益为胜因义,所以叫做增上。这个顺益,就是你修学圣道呢,它能随顺你修学圣道,使令你圣道能够增长,叫做顺益。益,是有一个增长的意思。随顺你修学圣道,能令你的圣道得增长,所以叫做顺益。为胜因呢,就是成为定的胜因,定又为慧的胜因,慧也为戒、也为定的胜因,互相为胜因,那么得解脱,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增上」。
「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这个菩萨戒是专有这样的经论介绍这个菩萨戒的,在什么地方呢?「如菩萨地」,就是《瑜伽师地论》,也名为《十七地论》,现在十七地里面有一个地叫做「菩萨地」,那菩萨地里面有一个〈戒波罗蜜多品〉,就是在那个「正受菩萨律仪中」那个戒波罗蜜多品里面说这个菩萨戒了,是说了很多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项、辨四殊胜6
甲、总标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
前面这第一项「出戒说处」,这里第二项「辨四殊胜」,说明这个菩萨戒是有四样是胜过声闻戒的。从这四方面来说,比声闻戒殊胜。「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简略地说,「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所以菩萨戒是殊胜于小乘戒的。哪四种呢?
「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有这四种。这是标出来这四种殊胜,这以下解释,先解释这个差别殊胜。
乙、差别殊膀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
就是有三类的不同,这个菩萨戒。
「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有这三种不同。这个「律仪戒」,这个「律仪」怎么讲呢?这个「律」,就是能息灭恶法的这一方面,叫做「律」。就是此法能灭恶法,就是佛制定出来一条一条的,这个法律能使令你灭除恶法,所以叫做「律」。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名之为「仪」。合乎这个律的威仪,这叫「律仪」。这个「律仪戒」,譬如说是在家的佛教徒,有优婆塞戒、优婆夷戒、或者有八关斋戒,还有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每一位佛教徒各有各的戒,这都名为律仪戒。而菩萨戒呢,譬如说这个《梵网经》,或者是《瑜伽菩萨戒本》,这是菩萨的律仪戒,但是发了菩提心的时候呢,你这个在家居士戒、出家的戒都名为菩萨戒。你就是受五戒了,你若发了无上菩提心,你这五戒也就是菩萨戒。但是这个《梵网经》和《瑜伽菩萨戒本》,这是为菩萨所制定的学习佛法的一种律仪戒,当然通于七众,大家都可以受菩萨戒。
第二是「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就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多,或者说十波罗蜜,这就是「摄善法戒」。你能这样学习呢,你就能成就、能积集无量无边的善法的功德。或者说这个「摄善法戒」这个「摄」字,你能学习这个六波罗蜜的话呢,你就能成就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量无边佛的功德,那叫做「摄善法」,这么解释也是好。
第三是「饶益有情戒」,前面这个「律仪戒」是自己不做一切有错误的事情,「摄善法戒」是做一切有功德的事情,这都是属于自己这一方面的,这个「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了。分这么三方面,这个菩萨戒有这三种差别。而这个小乘佛教只有一个「律仪戒」,没有那个「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所以菩萨或是特别殊胜的。
「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
前面是标出来这个菩萨戒有三品别,这底下解释。「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应该知道它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建立的依止处,依律仪戒才能建立摄善法戒、建立饶益有情戒,这样意思。这个意思是说,你本身能够远离一切罪过,三业清净,你才能够修学无量无边的善法,你才能够做很多很多的善法,那个善法才是清净的。如果你本身不持这个律仪戒,你做什么功德都不清净,所以叫做「建立义」。也就是以律仪戒为基础,才能够去栽培,才能去修行摄善法戒的。你有律仪戒的基础,你本身清净了,你才能去利益众生,众生才能容易接受你的教化的。不然的话,你自己不清净,你想饶益众生是很难的。所以是「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
「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
这个「摄善法戒」怎么叫做「建立义」呢?这个「摄善法戒」是「修集一切佛法」,你这样修学、栽培,能积集无量无边的佛法;也就是十力、四无所畏的这一切佛的功德,就可以修成功了。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是由自己修学六波罗蜜成就的,就是这样意思。这个「建立义故」,你修学这个善法呢,你才能建立一切佛法;在修集一切佛法上面建立的摄善法戒,是这样意思。
「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这个「饶益有情戒」怎么讲呢?就是你要成熟一切有情,要发大悲心。前面两个「律仪戒」、「摄善法戒」是属于般若的智慧。你有般若的智慧了,再发大悲心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善根成熟得解脱,这就名之为「饶益有情戒」,就在这上建立「饶益有情戒」。成熟一切有情的善根,来建立「饶益有情戒」的,是这样意思。这可以知道菩萨戒的确是比声闻戒是来得殊胜,声闻人他不去饶益有情,没有饶益有情戒。他也不去修十波罗蜜多这种成佛的法门,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也没有摄善法戒,也没有饶益有情戒。但是他要求得涅槃,他希望得涅槃,所以有一个摄律仪戒。
这是第一个差别殊胜,差别殊胜这个解释完了。这第二个呢,「共不共学处殊胜」。
丙、共不共学处殊胜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
这底下说这个共不共的殊胜。这个「学处」就指戒说,戒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这个清净的地方应该学习,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可以做,这叫做「学处」。这个里面有共不共的不同,在这上面也显示出来菩萨戒的殊胜。「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这里面约这个性罪和遮罪,约这两种罪来辨别菩萨戒和声闻戒的不同。菩萨是「一切性罪不现行故」,这个「性罪」,你受戒也好,你不受戒也好,你若做这种事情就有罪,所以叫做「性罪」。就是它本身就是染污的,这种罪过的事情本身就是染污的,所以叫做「性罪」。这就指这个杀、盗、淫、妄这一切的事情,这些事情它本身的体性上就是罪过。「不现行故」,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是不做这种事情的,没有这种行为;在他的身口意上面不显现出来这种行为,没有这种行为的显现。「与声闻共」,这个「性罪不现行」和发出离心的声闻人是相同的,是共有的,是共通的。声闻人也是不做这种事情,那么菩萨也是不做,所以叫做「共」。
「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被不共」,这个受菩萨戒的人,这个遮罪他有现行,这个和声闻人是不共的;声闻人也是不现行,但是菩萨是现行的。这个「相似」这个字,在别的翻译的本子上面,其他的翻译本子上面,是没有这个字的。那么这个玄奘法师他的译本上有这两个字,有个「相似」。印顺老法师就说是翻错了,说不应该有这个「相似」这两个字。那么没有这两个字的确容易讲一点,就是「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这个「遮罪」怎么讲呢?这个「遮罪」,就这件事本身没有罪过,但是佛按照当时的情况,不应该做这种事情。你若做,对于你的修行还是有妨碍,或者会遭惹来人家的讥嫌,对于佛法在世问上的流行有妨碍,所以佛就制定这条戒,你不可做。你不可以做,如果你做,你做就有罪,是这样意思,这叫「遮罪」。这个「遮罪」里面呢,菩萨「有现行」,那么和声闻人不一样,「与彼不共」。那么这看出来,菩萨他是学习这个性戒,这个性罪决定不现行,遮罪有的时候是有现行的,这和声闻人不同。这底下就解释这个遮罪为什么有现行?
「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
在这个遮罪上有这个不同,有这样的事情不同。「于此学处」,于此遮罪的学处上面。「有声闻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发出离心的声闻学者,他若做这件事他就犯戒了。譬如说去割草,有草要去割草,你受了比丘戒,你若去割草就是犯戒。但是菩萨不犯,菩萨去割草是可以,菩萨戒不犯。我们出家人也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我们无上菩提心如果时时地要发,时时地发无上菩提心,就是以菩萨戒为主,以菩萨戒为主。如果说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呢,还是以比丘戒为主,也是好。但是比丘戒里面的一条戒一条戒的,那个总起来说的那个目的是为自己了脱生死,别人流转生死那个苦是他的事情,我不要管,就是只顾自己修学圣道,别人怎么样苦恼那个事我也不要管,这个学习、受持比丘戒的人思想是这样子。如果说我是发大悲心,我自己也不愿意流转生死,但是我感觉众生流转生死也不欢喜,所以也要去照顾众生去的时候,那就和声闻学者不同了。若是这件事是对于一切众生有大利益的时候,对佛所制立的这个遮罪不能守,我不能守这条遮罪,我要去为了度化众生这件事要做,那佛也是同意的,佛就是这样子,在菩萨戒里面是这样规定的。所以这个「声闻犯菩萨不犯」,菩萨是不犯的。譬如说受持金银财宝的这条戒,这个比丘你若去接受人家拿这个财的话,拿这个金银财物的话,你就是犯戒。你用手摸触这个金银财宝,你手去摸触这个钞票,你就是犯戒的。后来开缘了,也可以加法,不加法你就是犯戒。但是若受了菩萨戒呢,就这条取消了,就可以接受,也不需要加法,就是不一样。所以这个「有声闻犯菩萨不犯」,不同。
「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这又是一个情形。譬如说是安居了,夏安居,夏安居的时候你一定在这里要安住三个月,你在这里要住三个月,在这里安住用功修行,你不可以到别地方去住去,不可以。但是若是正在安居的时候,其他的地方有一种因缘,有可度的因缘,到那去或者讲经说法的事情,他是安居了,你不可以到那边去的,这个菩萨就是可以去,可以离开这里到那个地方去。在开缘之外,他本身也有开缘,在开缘之外菩萨就可以去的,可以到那边去。菩萨不去,我在这里安居三个月,我不要去,不去你犯戒了,犯了菩萨戒了。「声闻不犯」,说你只是受了比丘戒,你没有受菩萨戒,那地方应该到那去教化众生,但是他为了守这条戒,我不去,可以,你没有犯戒。但是菩萨不是,菩萨你若不去你就是犯戒。这又有这样的不同,「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所以同样是这个遮罪,有犯也有不犯,这个情形是不一样的。这是约这个性罪和遮罪表示菩萨的大悲心殊胜,是殊胜于声闻戒的。
「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
这底下是约三业来说,约身口意三业来说,身语意三业来说。这个菩萨所受的这个菩萨戒是「具有身语心戒」,有身、语、心三方面都有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声闻人只有身戒、语戒,没有心戒。譬如说是,这个事情呢,我们在这个比丘戒里面看呢,它也是注意心里面的事情。就是你受了比丘戒,你心里面若是不清净,也是犯戒的一个原因的。但是没有行之于身口,不见之于身口上有什么不对,那么就不算是有罪,顶多你自己责备自己就清净了,就可以了。但是菩萨不是,菩萨你心里面不对劲,不对劲就是犯戒了,就有罪,就是菩萨戒就是严格一点。所以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所以从这上面来看呢,菩萨戒啊,在心里面你有不对的地方也就是犯戒,而不是声闻人,不是「诸声闻」人。
「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
前面是约两种罪和三业来赞叹菩萨戒的殊胜,这里最后结束这一段。「以要言之」,以扼要的意思来说。「一切饶益有情」,一切的行为对于众生有大利益而没有过失的「身」业、「语」业、「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都是应该采取行动去利益众生的,「皆应」该去「修学」的,去修行、去学习,而不应该不做。你若不做,你就是犯戒了,这个菩萨戒是这样意思。
这里还有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一切饶益有情无罪的身业、语业、意业,你表现出来的行动、你说出来的语言,你对众生是有利益的,你内心也是要利益一切众生,也要这样的心情的,你才可以。假设说是你身、语做的是对众生有利益,但是内心的思想有点问题,还在我们凡夫上容易表现出来的一件事情呢,倒也是常见的。就是譬如说某人有什么特别的错误的时候,你用瞋心去呵斥他,你用瞋心来呵斥他的时候,你就有罪过,在菩萨来说就是有罪过,有过失。所以你身业、语业对他有利益,你心里面恨他,在菩萨这一方面还是有罪过的。我们见到善人发欢喜心,见到恶人就生瞋心,在菩萨戒来说就是有罪,在菩萨戒来说就是有罪的。所以这地方说「一切饶益有情无罪」的「身业、语业、意业」,这里面有这个意思。所以在我们日常的内心的活动上,你同这个文来对照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有这件事,感觉到有这件事的。所以我们说是你不要用瞋心来说话,表面上不真实,我那一天说过,刘备是喜怒不形于色,他心里面是喜是怒表面上看不出来的。这表面上也可能是假的,发欢喜心也可能是假的,表面上现出来这个愤怒也可能是假的,所以这个内心究竟是怎么回事那才是真的。现在这句话就是表示这个意思,不管是表现于外的,是藏之于内心的,都是要是饶益有情,心也是饶益有情的意思,表现于外的也要这样子,「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都是应该修学。
「如是应知说名共不共殊胜。」
前面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菩萨戒和声闻戒有共有不共,从共不共上看出来菩萨戒是殊胜的。
丁、广大殊胜
「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
这第三个,第三个是「广大殊胜」,这个广大殊胜是什么呢?有「四种广大故」,菩萨戒和声闻戒对比起来,菩萨戒有四种是广大的。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
第一个就是这个菩萨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了,他学习这个大乘佛法,「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各式各样的无量无边所应学的戒律是非常广大的,不是声闻戒所能及的,声闻戒没有这么多。我们平常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确是很多很多的。那么这是约数量上说,菩萨戒的数量是多过声闻戒的。
「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
第二个广大呢,就是「摄受无量福德」,你能够学习这个六波罗蜜去广度众生,你就能够栽培了无量无边的福德,这个福德栽培地非常的广大,也不是声闻人那个戒律所能及的。声闻人是偏重于不诸恶莫作,偏重于这一面;至于这个众善奉行这一面呢,若是能得圣道就好了,众善奉行以得圣道为限度。你修学这个善法做的功德,能支持你修学圣道,能成就圣道,就好了。若是你所成就的这个福德不够,你想得圣道会使令你有困难,那你还要再栽培。前面在修唯识观那一段文有包含一个意思,就是「成熟相续,相续成熟」。相续是什么?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修学圣道是谁修?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他来修这个圣道,他来修圣道啊,有的人修学圣道很容易,就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但是有的人不容易,要精进勇猛修行才能得圣道。精进勇猛修行的时候,你的身体受不了,那就是这个地方就是福德也有关系,有点不够。福德不够,你要栽培;栽培了,这个福德大了,「我七天不睡觉」,不要紧,你这个身体能受得了,或者「我九十天不坐不卧」,他身体受得了。但是有的人不行,有的人你不要说是九十天不睡觉,你特别地用心一点这身体就不行,这就是这个福德不够,福德力不够啊!要栽培,要多栽培福才可以啊。
所以我们用功修行,修学圣道,我修行……在香港有个福仁老和尚,福仁老和尚在南华寺做过方丈,就是虚云老和尚的法子,他收个徒弟,收个徒弟,他就叫他徒弟去烧香、去扫地,给大家做饭。来的那个人说:我来出家修行的,你叫我做工,我不干。就走了。当然这个话好象也有理由,我出家来修行的,你老叫我做工我不干,也有道理。但是修行这个事情呢,从这个修唯识观那一大段文里面看出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容易。说是我修学,你没有智慧资粮也还不能修行,没有福德资粮也不能修行,那要具足各式各样的条件的。那么不具足就不能修行?也可以修行,你栽培嘛,可以去栽培。栽培够了,够了就可以修行了,就可以修行。
那个在优波拘多的那个传上面看出有一件事,有一个比丘来拜见优波拘多尊者,优波拘多尊者是神通大罗汉,实在就是大菩萨,他说:你来这干什么?说:我要向您老人家学习,请您老人家教授我,我想要得圣道。说:好,你要听我话,我叫你怎么地就得怎么地,你才可以在这里住,不然你若不听我话,你就离开,不要在这里住。说:好,我听您话。那么就住下来了,住下来了呢,优波拘多尊者一入定就观察这个比丘是怎么回事情,一观察一看,喔,他这个毛病在什么地方是这样子。这个毛病为什么呢?就是欢喜吃,欢喜吃自己满意的这些饮食,不高兴的饮食就是不能吃,欢喜吃的就非要吃不可,就是这一点毛病障碍他修学圣道。那么这个时候,好,优波拘多尊者就是告诉人给他预备一套合适的饮食,他欢喜吃什么给他预备什么。预备好了就拿过来,拿过来优波拘多尊者陪着他,但是他一看这个正合意,就又要吃,要吃又感觉热,就用囗来吹,叫它凉。优波拘多尊者说:你心那么急做什么呢?慢慢地嘛。但是他这个食欲特别强,他就是等不得,就是要急急地叫它凉。说:好,叫它凉。凉了就叫他吃,优波拘多尊者说:你不要咽下去,在口里面停留一会。那么他这个食欲特别强,感觉到好一下子就咽下去。优波拘多尊者说是:你初来的时候我们讲好了,你要听我话,不听我话我不教导你修学圣道的。他说:好,好。那么就是放在这里不咽下去。不咽下去,优波拘多尊者叫他吐出来,另外用一个碗叫他吐出来。吐了多少口了,然后再叫他再吃,再吃呢,他就不想吃了。从这么以后呢,这个食欲就不那么强了,这个欢喜吃的东西这个爱心特别强,这下降低了,对食的爱着心轻微了。轻微了,这时候优波拘多尊者开始教他修四念处,就得圣道了。所以这修行的事情各式各样的情形,但是这若是遇见优波拘多尊者那样的圣人才可以,平常人谁知道啊?谁知道你有什么毛病,要怎么对治啊?这是不行的。
所以上面说「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也要摄受无量福德。这是菩萨的福德大、智慧也大,所以他度化众生容易。你没有福德的人,众生一看见你,心情是什么样子啊?不能度化众生的。所以前面说是,那个胜解行地要一个大阿僧祇劫,这是也是有一个原因的。「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这也不是声闻人的戒律所能及的。
「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
这是第三条,这一条是由饶益有情戒约这一方面来说的。由于这个菩萨的慈悲心,他能「摄受一切有情」,这个「摄受」就当引导讲好了,能引导一切众生来到佛法里面来。但是他用什么心情来引导他呢?「利益安乐意乐」,利益众生的心情、安乐众生的心情来的。这个「利益」是什么呢?就是教导众生修学善法。说是他现在冬天冷了,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那么我们给他衣服、给他造个房子,这是叫他心情安乐,身心安乐一点。但是要叫他修学善法,修学善法才得到利益。如果身心安乐了,他思想上不改变,还是去放逸,这是没有意思的,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菩萨对于众生的身心安乐也是照顾的,但是主要是在思想上要得到利益,那就是要学习善法,就是要学习佛法了,要学习佛法了。所以我们若是发心去做善事,你也要学习佛法,你才知道什么是善事,应该怎么样来利益众生,你才知道啊。
这个「安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你现在修学善法了,你将来就会得到安乐的果报。这样意思呢,你现在修学善法得利益,将来又能得到安乐的果报。这样子,现在得利益,将来得安乐;就是不只是现在能得利益,将来也得到利益。我们一般人做善事的时候,只是想到现在,他现在叫他吃饱了,不要饿着,不要冻着,衣食住都给他,就好了,他的思想怎么样?不知道,不管,这是个问题。
但是在佛法上看,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传,我们应该发觉到一件事,释迎牟尼佛就是为人说法,告诉你心要清净,身囗意三业清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叫你得到利益,就做这件事,释迦牟尼佛多数是做这件事。我们凡夫的心情呢,就感觉到有病很苦,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这是很厉害,这件事很重要,所以要做善事的时候也就做这件事。当然这也是应该做,也不是不应该做,可是心为本,一切法以心为本,你思想上改变过来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你才能得利益的。不然的话,枝末上得到了一点好处,结果还是苦恼,也还是苦恼的。所以「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这个菩萨接引众生的时候,就是用利益安乐的心情来接引众生,而菩萨这个利益安乐的意乐是非常「广大」的,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的。不是说是他和我感情好,那个人和我感情不好,那我就不一样了,不是,所以「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所以这也是殊胜于声闻戒的,比声闻戒来得殊胜。
「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这个菩萨他学习无量无边的学处,又摄受无量的福德广大,又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的广大,而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就是愿意一切众生都能得无上菩提,他能有这样的广大的意愿。这也不是声闻戒所能及的,所以叫做「广大殊胜」。
戊、甚深殊胜
「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褔,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前面是说这个广大的殊胜,现在这里是第四个是「甚深殊胜」。一共有四个殊胜,现在是最后一个「甚深殊胜」。这个菩萨戒有甚深的殊胜功德,是什么呢?「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就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由于有这样的「品类」,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不同的「方便善巧」。这个「方便善巧」实在就是智慧,各式各样的智慧,他「行杀生等十种作业」,他由这个方便善巧的智慧去做杀生、偷盗各式各样的这些罪过的事情,这十种作业。「而无有罪」,菩萨来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没有罪的。不但没有罪,还有「无量」的「福」德。因为有无量福德,「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这个是有这种事情。这是由方便善巧就会做恶事而没有罪过,是有福报的,有福德的。
这个事情呢,在这个经上有说到,释迦佛在做菩萨的时候,就是杀一个船主。有五百商人坐这个船,这五百商人都是有很多的财宝,这个船主看见财宝了就生出这种恶心,就想要计画把这个五百人杀掉了,就把他们的财富拿过来,就是这么回事。那么这个释迦菩萨也是这五百人之一的,就发觉到这个船主要这样计画要进行这件事的时候,释迦菩萨说是:他若是杀害了,这个人一下他就下地狱了。那么释迦菩萨发大悲心,我可以下地狱,叫他不要下地狱,用这样的慈悲心把船主杀了,就是杀这一个恶人来救这五百人。这样的慈悲心行杀生业呢,就是「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那么用这个慈悲的也是一种智慧,也就是后得智,「由是品类方便善巧」的智慧做这种恶事呢,而还是没有罪的,还是不犯戒的,还速得无上菩提的,所以叫做「甚深殊胜」,有这样的意思。
这段文在这个《瑜伽菩萨戒本》里面是有的,有但是不是说十种,是说七种,就是身三、口四,没有意三,只有七种,而没有说十种。这个地方和菩萨戒那个戒本上对照起来,只是七种,而不是十种,而这里面说十种。在这个无性释,《摄大乘论》无性释上面解释这个道理,那么这个意三怎么叫做贪瞋邪见呢?那么他是说,或者说是:爱着善法,名之为贪;憎恶有罪过的事情,叫做瞋;或者是能见种种的邪知邪见的事情,就是他能通达种种邪知邪见的事情,而不为所愚,那就叫做痴。贪、瞋、痴,这么样解释这个三毒。那么合起来就是叫做「十种作业,而无有罪」。
「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
这个「甚深尸罗」,第一个是方便善巧的行十种恶法,现在是第二段现行变化的这种事情。「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这个菩萨为了要度化众生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善巧。「现行变化身语两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的神通变化出来的众生,变化出来的众生,就是不是真实的众生,不是惑业苦流转的众生,就是用神通变化出来的。变化出来的这个众生在做恶事,做种种恶事,这叫「身语两业」。这个我们读《华严经.入法界品》,这个善财童子参学无厌足王,参学无厌足王的时候,看见无厌足王,就是这个国王叫无厌足,他在统治他的国家对付老百姓的时候非常的残忍,你看见他就是弄了很多的这些杀害众生的境界,很残暴的。那么善财童子看见,说:这样的恶人,我怎么可以来参学他呢?就走了,就不要参学他。后来虚空里说:去,去,去!叫他去参学。后来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呢?那些残忍的境界都是变化的,都是神通变化的,不是真实有众生在杀害的事情,不是的。这些做恶的众生被杀害,那个也是变化的;能杀害的也是变化的,就是用这种境界给那些真实的迷惑颠倒的众生看,「你不可以做恶事,你若做恶事,国王就要杀你」,就是这个意思,这叫做「现行变化身语两业」,有神通变化的境界。这个不是真实的,所以「应知亦是甚深尸罗」,这也是菩萨戒。
「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
这是解释前面这一段。「由此因缘」,由于菩萨他有这个大悲心,有神通道力的「因缘」,的理由。「或」者他这个菩萨在「作国王」的时候,「示行种种恼有情事」,他是神通变化的各式各样的恼害众生的事情,不是真实的。这样子做有什么意义呢?「安立有情毗奈耶中」,那么这个菩萨当然他会立法,立出来种种的法律,一条一条的法律,你要守法。那么那个流转生死惑业颠倒的众生看见了种种恼有情的事,就不敢做恶了,那么他们就守法,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敢做恶了。所以「示行种种恼有情事」的结果呢,安立众生大家都是受持戒律,严守戒律。「毗奈耶中」,在戒律里面生活,而不敢放逸了。那么这是菩萨的「甚深尸罗」。
「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
这是第三节「示行本生事」。「又现种种」,这个菩萨他又能够现出来种种的「本生事」,也就是过去的时候,过去生中他所做过的事情,他能再现出来。现出来,过去什么事情呢?「示行逼恼诸余有情」,他也是神通变现出来的逼恼另外的众生,这都是变化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做出这样的事情之后呢,「真实摄受诸余有情」,他能够真实地摄受了那个流转生死迷惑颠倒的诸余有情,就是利益了他们。「先令他心深生净信」,怎么样摄受这个众生呢?怎么样来饶益这个众生呢?就是先令那个众生的心,「深生净信」,深深地生出来对于善恶果报的信心,做恶是有恶报的,做善就有善报,对于善恶果报有深深地信心,有清净的信心。那么有了清净信心就修学善法了,修学善法慢慢地善根就成熟了,就可以得圣道了。「后转成熟」,以后展转地增长,善根成熟得解脱了。 「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前面这一共三段,这是菩萨所学的戒法,是属于甚深这一方面的殊胜,不是小乘声闻戒所能及的。
己、结
「此由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这是「略说四种殊胜」,应知道菩萨的戒律不是小乘戒所及的。
第三项、指余广说
「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像前面这几段不同的各式各样的菩萨学处,这已经说过了,「应知」道。「复有无量」无边的「差别」还没有说,没有说什么地方有说呢?「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有「说」的,这里就不说了。
这个「毗奈耶」就是戒,他翻律仪。这个「瞿沙」,翻到中国话是个妙音,微妙的音声;这在这个印老法师那个讲记上有提到。「方广」,就是大乘。「契经中」有详细的解「说」。但是这部经没有翻到中国来,这个我们没有办法读。
第二节、增上心学2
第一项、标差别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
这是第二节「增上心学」,第一节是增上戒。「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如是」是指前文已经说过增上戒的殊胜,他怎么样的广大甚深,非小乘戒所能及。「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这个「增上心」就是定,增上定,他的殊胜于小乘怎么样才知道呢?这个「增上心」就是指定说的,指三摩地的禅定说的,但是而没有说定,不说增上定,而说增上心。在《解脱道论》上也用这个名字,叫做「增上心」,那《瑜伽师地论》里面也这样说,那么其中有什么理由呢?这个王恩洋的疏上写了一大段,印老的讲记上没有提,没有提这件事。
这个王恩洋的意思是说,这个心就是指我们现前的虚妄分别心,这一念分别心为一切法的依止处。我们一般的人不能如理作意,那么就是有很多的烦恼,造种种的罪业,受种种的苦恼,这个心就是这样的境界。若是有多少理智,能修学世间善法、修学出世间的善法,那就会逐渐地得到安乐,得到光明了。世间的善法就是五戒十善,受持五戒,修学十种善法,三业清净,这是散乱的善法;进一步就是禅定,四禅八定的善法,但是这是属于世间的。出世间的三乘圣道,那就是出世间的善法。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也是依止于心的,也是以心为依止处的。
这里说增上心学这个心的意义就是指学习出世间圣道的人,当然是要第一步要增上戒,增上戒使令自己的身口清净,但是不能够安住在这里,不能停留在这里,还需要进一步来调伏自己的内心,使令自己的心所有的这些垃圾、这些烦恼把它清出去,清除、降伏内心的一切烦恼,使令自己的心清白,鲜洁,不攀缘,不散乱,明静而住,那就叫作心。那么有这样的基础了,再修学出世间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那就可以得三乘圣道了,所以叫作增上心学。而这样的明静而住的心也就是禅定,所以也叫作定学。得了这样的定呢,也就能够增上慧,能帮助我们成就出世间的圣道,就是般若,所以叫作增上心。这个心若得定了,他能增上慧,所以叫作增上心学,是这样意思。若说是增上慧呢,那就是那个慧由于你成就了慧,所以能帮助你得到解脱,所以叫作增上慧。这里说是增上心的殊胜的功德的相貌。
「略由六种差别应知:」
这底下呢,前面是问:什么叫作增上心殊胜?这底下是回答,回答嘛,叫做「标差别」,有标出来六种差别,由六种差别来显示增上心的殊胜。这「六种差别应知」,应如是哪六种差别呢?这个「应知」,这个「知」就是应该要认识,应该深深地认识这六种差别。
「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这一共是六种差别,把这六种差别标出来名字,里边的义要到下文才解释。
第二项、辨差别6
甲、所缘差别
「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这个若是有因缘,不论是谁,若是有因缘为人家去讲解禅定,讲解增上心,那么若加上了六种差别的确是讲得很圆满了,讲的很多很多的事情。讲修学禅定最初怎么样用心,这是第一;由欲界定的九心住,到未到地定,到四禅八定,这就要几个小时才能讲完,那么然后再加上六种差别这是不得了,要讲几天才可以。
现在说是「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这个「所缘差别」就是我们心所应该学习的。这个「缘」,本来是心所缘虑的境界,叫作「所缘」。「差别」,当然是说他不同于小乘的意思。「谓大乘法为所缘故」,就是不是说小乘,这是说大乘法里面所有的教理行果你要去学习的,要学习。因为佛法里面说的禅定不只是令心得定就算了,一定也要发无上菩提心等等的事情,一定也要是为了得无上菩提而修学禅定的,这样子才算是佛法的禅定,这个意义才圆满,这个法门才圆满。如果说只是摄心不乱、明静而住,能够得个轻安,得神通,这是世间法,还不能算是佛法的。可是这样一说呢,那就需要我们对于佛法里面的禅定的认识,就需要学习全面的大乘佛法,你才能够说得圆满,所以「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为你所学习的,你要学习大乘佛法。
我们从这个「所知依」一直到现在,发觉一件事呢,就是这个作者无著菩萨,你一定要学习佛法,不管是你想要在佛法里有什么成就,都是要先学习,没有说是佛法完全置之高阁而不要学习,我就是有什么什么修行能开悟了,无著菩萨好象完全不同意这种态度,我是感觉到这里。但是我们中国的佛教徒似乎是不全是这样的想法。
乙、种种差别
「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褔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这个「所缘差别」,这是第一个,先要学习佛法;我要修学禅定要先学习佛法,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是「种种差别」。「种种差别」,就是所成就的禅定是各式各样,很多很多的,无量百千三昧,很多很多的。但是这里呢,就是举出来四个三昧作代表了。「谓大乘光明」三摩地,这是第一个。这个「大乘」在这里,就是他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修学这个禅定成功了的时候,他能发出来光明的智慧,在禅定里面发出光明的智慧,他能够照了大乘佛法的教理行果等等的,能通达佛法,那么这就是「大乘光明」三摩地,就是重视智慧的,侧重于智慧的成就。
「集福定王」,「集福定王」这是第二个。这个「集福定王」是说在成就了禅定之后,在禅定里面并没有所作已办,他还要继续地积集无量无边的福德,那也就是继续要修行六波罗蜜。这个禅定犹如大海,也是无量无边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毕业了,也不是初欢喜地就毕业了,也不是到十地菩萨就毕业,要到佛的境界才圆满。所以得到禅定以后,在禅定里面继续要积集无量的福德,这样的禅定。这个禅定如王似的,大自在的境界。这个「王」是譬喻的意思、形容的意思,也就是赞叹这个禅定的大自在境界。
这个我看见一部,这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可能是《成实论》,我记不住出在那里。这个你若是欢喜静坐的时候,你一定要经行,你一定要经行。如果你不经行,你又常常静坐,就算是你得定了,你入定的时间不会太久就得要出定,就要出定。所以他要劝我们要多经行,你一方面静坐,静坐出定以后你要经行,在静坐之前也要经行。那么这表示什么呢?你经行的关系,能使令你身体里面这个气血调和,就是身体健康,明白点说就是身体健康,而经行也就是所谓运动,所以我们人太懒了不行的。我欢喜静坐,但是懒,不愿意动。其实若是自己注意的话,就会感觉到你一方面经行跑一跑,然后静坐容易相应。你说:我不,我就是坐在那里,我不经行。你不经行,他就这个气血有可能会瘀结在里面,那么这个身体就有问题,有问题的时候你这个心理受到身理的影响,你也会有困难,会有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确是应该要运动,要运动一点。
这个另外一件事呢,譬如说你若常常出去运动运动,精神好一点,你写文章能写得快一点就写好了。你若是不运动,虽然会写,写得慢,应该是五个钟头就写好了,你可能要用十个钟头。这个我在青岛湛山寺佛学院在那儿住过,我在那住的时候,那个地方的确是好,就是它是在一个山坡上,周围都是树,没有人家,但是在右手边的树林比较密一点,可是树林里面好多的坟墓。原来就是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就在那里过逝了,当然他们各有各的因缘,究竟什么病也不必说了。所以我们欢喜学习佛法又欢喜静坐,我们感觉我们要注意运动,佛法还没有学得怎么样,先学了一身病,这是不对的!是不对啊。
我看那个《南海寄归传》上讲,《南海寄归传》是义净律师,是义净三藏,他那上面说:这个比丘要经行。说佛到什么地方要有个经行处,佛在那里经行。我看见这个佛的境界,他还要经行,身体要经行,有这种事情。那么我这个地方多说几句,这个佛是不睡觉的,不睡觉,他就是也出去托钵,托钵然后用食,然后入定,也为大众僧、为一切众生说法,他一直不睡觉。有一天有个外道来见佛,见佛他问:这个瞿昙啊!你睡觉不睡觉?提出这个问题。佛说:我也睡觉,这外道说:睡觉是愚痴相,你一睡觉你就是愚痴。哎呀,说这种话。佛说:你不懂得什么叫作愚痴,有贪瞋痴、有烦恼的人才算愚痴,怎么能说我愚痴呢?我没有烦恼了,不能说我是愚痴。但是为什么你睡觉呢?佛说:我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夏天最热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就是夜间天要快亮的时候,快亮的时候还没亮,佛先出去经行一会儿,然后回到这个住处卧下来,卧下来心里面念这个明相,就这么休息一会儿,时间也不多,只此而已。从那一段文上发觉,佛是除了那一段时间特别天气热的时候,为调身故就休息一会儿,其余的时间佛完全都不睡觉,还有这个事情。但是佛是经行的,佛是天天都有经行。
外边的有些人,有一位居士批评我们,批评这个法云寺佛学院的学生,不管是南院是北院都是运动不够,他们这么议论我们。我也承认这件事,我们出家人多数是运动都不够,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注意,还是多运动,多拜佛也是运动,其他的运动也可以有一点。我们精神强一点,然后好好学习佛法有帮助,对于学习佛法有帮助,如果你精神强了,睡眠也不会太多,这个精神旺盛睡眠不会太多。若是你运动不够,精神不旺盛,早上起来这个应该早上吃早餐,不吃早餐,就睡觉。我很久以前听人说睡回笼觉,最近又听说这个名字,睡回笼觉。睡回笼觉,睡了一会儿好象舒服,实在就表示你的精神不太好,精神不太好,你加强一点运动,他精神旺盛,他虽然也睡觉,睡的不是很多,睡完了精神特别的头脑清醒。精神不好的时候,已经睡那几个钟头了,睡起来了还没睡醒,这头还不舒服,这就表示身体有问题,所以我希望各位注意运动,身体健康。注意运动,但是有个问题呢,你自己个别的运动你有毅力也是可以,没有毅力的人自己个别发了心运动,运动几天不运动了,若大家在一起运动就好一点,他就好一点,不好意思不去运动。然后生活正常,一天的生活早餐就起来吃饭,到时候吃饭,生活正常。睡觉的时候,到时候睡眠就是正常的睡眠,生活正常。这样子你将来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你也有一个正常的生活,不然的话你成了习惯了,我就是到时候吃饭的时候不吃饭,睡觉,忽然间到一个地方不能睡觉,你精神不好,精神不对劲。自己要约束自己,要振作自己,不要颓靡,不要那样子。
所以这上面「集福定王」,我说这个话就是这个福,「福」是什么?就是身体健康就是福,不是别的。你身体健康,你看你的精神好、心情自在。我们欲界的众生是这样子,身体健康,心情容易愉快。身体若不健康,这里有病那里有病,虽然没有谁来呵斥你、骂你、触恼你,心里就是郁郁不乐,这个心理受身理的影响,是这样。你若是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没有这回事;欲界天的人没有老没有病,也没有这回事。就是我们地面上的人,南阎浮提这个人,我们身体的果报不太好,不是那么好,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佛法,要振作自己。
「集福定王」,就是得了无生法忍的人,这上面说这个「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这都是十地菩萨以上,十地菩萨的定,不是凡夫。像十地菩萨,他们还要集福。得到三昧以后,初得三昧,按标准来说应该是得四禅是最标准的,得这个欲界定、未到地定这还不够标准,还不及格的,要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最好的,在这个禅定里边你要继续地修福,继续地修福。因为初得无生法忍的人,当然他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栽培福德智慧资粮,这样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那可能是例外的。若一般的情形,得了无生法忍身体还是老病,还是有这个情形,还是老病的。所以要是「集福」,我们佛法是重视智慧,重视智慧是我们在了生死的人来说,在我们凡夫来说,我们要得到般若智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你有福报不行,这个有福是愚痴福,你没有智慧还一定的颠倒迷惑,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智慧,你才知道怎么样做是对,怎么做是错误,这样子我们才能不犯过失,才能够了脱生死。了脱生死,得无生法忍以后,还是要修福的,原来还是这样子;智慧是重要,福德也是很重要,所以「集福定王」。
这个印顺老法师说是「大乘光明」定,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地发光地,他说就是前三地,初地、二地、三地属于「大乘光明」定,「大乘光明」三摩地,是这样意思。这个「集福定王」就是第四地乃至到第七地了,「集福定王」。
「贤守」三摩地,「贤守」印老法师讲的好:这个「贤」是慈悲仁善的意思。这个「守」,就是有慈悲心还能守护一切众生;就是守护一切众生者,就是教化一切众生修学善法,名为守护一切众生也。那么前面这个「大乘光明,集福定王」是属于菩萨自己栽培福慧的功德,这个「贤守」三摩地是属于菩萨的大悲心教化众生的意思。「健行等三摩地」,这个「贤守」就是七地至八地,「健行」就是十地到佛地。这个「健行」是什么意思呢?健者所行。这个「健」就是刚健,刚健就是佛或者大菩萨他的那种无量功德庄严的身口意是刚健的,是一切法所不能够动摇的境界,叫刚健。那么他所修行的三昧,叫做「健行」三摩地,也就是首楞严三昧。「等」,这还有其他的很多很多的三昧。这样子说呢,由「大乘光明」三摩地、「集福定王」三摩地、「贤守」三摩地、「健行」三摩地,就是由初地乃至到佛地,包括了这么多。「种种无量故」,前面是举出来这么四个三摩地的相貌、名称,这底下又说到数量,就是三昧不只这四个,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的。当然这不是小乘佛法里面说的,是超越了阿罗汉的境界的。
丙、对治差别
「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
「对治差别者」,前面第一个是「所缘差别」,只是要学习大乘佛法,然后才能修这个禅定的。这个「种种差别」是说出来所成就的禅定。这第三个是「对治差别」,是说这个十地菩萨他得到了禅定以后,他在禅定里面作什么呢?他做这件事。这个因为这是十地菩萨,所以不是对我们初学佛法的凡夫说的。若是对我们说那就应该怎么样调身、调息、调心,应该说这样的方法了。现在这是大菩萨境界,早已经过去了这个阶段。
「谓一切法总相缘智」,这个「对治差别」就是登地的菩萨他在所成就的禅波罗蜜里边,还要修学止观的,修学止观。修学止观为什么呢?来对治内心里面的这些粗重,一切障粗重的。「谓一切法总相缘智」,就是说在禅定里面修止观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成就了一切法总相缘智。一切法有别相、有总相,差别的形相,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那就是如量智,也就是后得智。这个一切法的总相,也就是一切法的同相,相同的同,也就是通相,通达的通。他这个相貌是通于一切法的,那么也一切法的无差别相就是了,无差别相是什么?就是真如,真如是一切法的总相。「总相缘智」,就是缘一切法的如那个智慧,就是真如智,也就是根本无分别智,也叫如理智。那么用这个智慧,在禅定里边来发动这个智慧来修止观,修止观就能破除去阿赖耶识里边的一切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他的那个粗重的种子;就是来对治这个粗重的种子,这叫做「对治差别」。
「以楔出楔道理」,这是个譬喻,一个譬喻。这个「楔」,就是这个刀木佬,就是那个木匠,木匠他作的这个木的时候,需要有这个以楔出楔这种事情,就是有的粗的楔、有的细的楔。最初先用这个粗楔,而后用这个细楔。说是这个木头打一个孔,打一个孔,那个木榫放在里面,放在里面不牢,太松了,于是乎打进去一个楔,叫它牢固一点,那有这样的意思。但是「以楔出楔」又不同,不是这样。印老解释的好,就是这个竹简里边有一个粗的东西在那里堵塞不通,然后用一个细楔打进去,就把那个粗的楔挤出来,细楔也就出来了,这叫「以楔出楔道理」。
现在这里说用这个「一切法总相缘智」,就是包括奢摩他、毗钵舍那的,这就是个细楔,「一切法总相缘智」的止观是细楔。用这个细楔把那个粗楔挤出来,什么是粗楔呢?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是粗楔,用这个「一切法总相缘智」的止观把那个粗楔把它挤出来。就是我曾经说过,就是「一切法总相缘智」同时也是止、同时也是观,因为这个「总相缘智」这无分别智,这个如量智,后得智有分别智是缘名相的,以名相为所缘的,无分别智是没有名相的,不缘名相,那是不可思议境界,所以他同时也是止同时也是观,他这样的止观就能够除遣阿赖耶识里边的二障种子。因为他这个「总相缘智」他见到真如理了,见到真如理的这样的止观能破除去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能破除。如果你没有能得到这种智慧,你不能破除阿赖耶识的种子,所以那就是世间法了。所以若没有佛法中的般若波罗蜜,那都是属于世间有漏的事情,你不能破除烦恼那还都是凡夫境界,所以「以楔出楔」的道理能遣除去阿赖耶识里面的一切障的粗重。
这一段文印老法师讲的非常好,他说这诸法实相无有少法可得,但是我们无始以来这个烦恼障、所知障的熏习就蒙蔽了诸法实相,覆藏住了,覆藏住了不得显现,所以就是有个粗楔,就这个粗楔是我们无始劫来自己造的。现在听闻佛法成就「一切法总相缘智」的细楔,就把这个粗楔除掉了,除掉了以后诸法实相就显现了,那么就是得佛的法身了,得大解脱了,所以叫做「对治差别」。这个大乘佛法的增上心学是有这种功能的,可以断除去一切烦恼障、断除一切所知障的粗重;而阿罗汉只能断烦恼障,所知障还是不能断的。
丁、堪能差别
「堪能差别者,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
前面这个「对治差别」,这是这些登地的菩萨他自己修行的境界。这个「堪能差别」,这是说他的慈悲心,说他的慈悲心利益众生的事情了。「堪能」,就是殊胜的能力,也不同,什么呢?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这个「住静虑乐」,这个印老把他分两个部分解释:就是他这个修行人安住在静虑里边,静虑就是超越了欲界定、未到地定,就是得到色界的四禅了,所以叫作静虑。而这里面的情形,看下边「随其所欲即受生放」这个意思,就是这个人不是欲界的人,他舍了欲界的果报往生到色界天去了,他在色界天上住静虑中,住在静虑中。住在静虑中呢,他不受静虑的禅的拘限,他还有很大的自由,他有发大悲心,他能「随其所欲即受生故」,随他所欢喜去的地方,他就到那个地方去受生,去得一个果报,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这个「乐」,乐呢,初禅也有乐,二禅也有乐,三禅也有乐,四禅他就弃掉这个乐,这样这个三禅是最乐的,就算是这个菩萨他住在三禅的那样的乐里面,他还是能「随其所欲即受生故」,他可以放弃了色界天的那种大福德境界,可以到欲界来。因为欲界的众生容易教化,比较容易教化。你若色界天的众生不容易教化的,因为他们有禅定乐,感觉他就是好了,更无所求了,所以你教化他,你说他还不及格这是不行的,所以要到有可度众生的地方去受生,到那去教化众生去,所以叫「随其所欲即受生故」。「受生故」,而禅定的静虑乐还不失掉,这事不容易。若凡夫就不行了,凡夫若是从色界天寿命终了了,死掉以后来到欲界,禅就没有了。但是菩萨不是,菩萨还是有的;菩萨来到欲界了,色界的静虑乐还是继续地保持住的,这是他的大悲心的关系。
那若是二乘人呢,譬如说是得了初果、初果二果,这两种圣人就是在人间和欲界天来往,但是这里面最多是七生,那么他就得三果了,他就得阿罗汉果了。或者是呢,他是生到色界天上去了。在人间得三果,生到色界天的时候呢,他在那里修学止观的时候,继续向前进,由初禅到二禅,也有可能到三禅,有可能一下子就到无色界天去了。从无色界天在那里用功修行就入涅槃了,他趣向涅槃,趣向寂灭,他不会回来我再来到欲界来教化众生,没有这回事情,因为他没有这个大悲心,没有大悲心。所以我们这个北传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称呼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是对的,说他是小乘是对的,这没有说错,因为你没有大悲心嘛!所以菩萨是有「堪能差别,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所以我们北传佛的人学习了大乘佛法,听人家说大乘非佛说,小乘是佛说,人情之常,哎呀!这是佛说,这不是佛说,当然我相信佛说,非佛说我不相信了,这是人情之常。但是你若是学习大乘佛法,你好好注意学习,你会发觉到大乘佛法也决定是佛说,也决定是超过小乘,你就从这段文就看出来嘛。你看这个大乘的菩萨境界,他也有能力可以到无余涅槃那里去,但是为了,他还想这个众生苦啊,我不能到涅槃那里休息,我还要回来,他从色界天那里回来,到人间来教化众生。你看这种行为,这是什么境界啊?这是大悲心,非常值得尊重、值得赞叹的事情,怎么能不相信大乘呢?应该相信大乘、尊重大乘、赞叹大乘佛法,应该是这样子。所以「堪能差别者,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有这种境界。
这个在《大智度论》里边有提到这件事,譬如说菩萨得了禅定的时候,得到色界定以后他没有欲心了。没有欲心的时候,他若来到人间的时候去受生去得果报,那怎么样能够受生呢,他没有欲啊?说是菩萨慈悲啊,也有那么一点相似的欲,所以就投胎了,所以他就受生了。但是他心不颠倒,不像我们一般的凡夫境界。
戊、引发差别
「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这上面是说这个「堪能差别」是从色界天又回到欲界来,有这种无障碍境界。这第五个是「引发差别」。这个「引发差别」呢,「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他得到的增上心学这个禅定能引发出来,能从那个禅定里面发出来,什么呢?「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就是尽虚空里面,无量无边的虚空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他都无障碍地可以到一切世界去,都能去,都能无障碍。当然我们就是从这个文字就是这么一想,若是从科学家的说法,这个虚空是很危险的,这个世界那个世界中间的虚空,你从那里过的时候是很危险的,有这种事情。那么这个这都是法身菩萨了,他们无障碍,可以无障碍地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就是这种神通境界。那么若按我们可以引起一些分别的地方,譬如说到地狱去,菩萨也能到地狱去,地狱那种苦恼的境界对菩萨是无障碍的。这个《华严经.入法界品》,这个入法界也是很不可思议境界,能入一切法界。现在这是说「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无障碍的神通,到一切世界都可以去,这也是不可思议境界,也不是小乘所能及的。
己、作业差别3
一、引发神通业
「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这底下说「作业差别」。这个「作业差别」呢,就是前面这个「引发差别」是从禅定里面引发出来无障碍的神通,这叫「引发差别」。这个「作业差别」呢,说这个神通有种种的作业,从神通里面可以分别出来种种不同的作用,所以叫作「作业差别」;就是这个神通都作什么事情呢?说这个差别。「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就是在这个增上心的禅定里边他能发出来神通,「能振动」这个世界,「能振动」这个地区,这个广大的一个地区,振动这个世界,振动无量的世界,使令这个世界能振动,有这种力量,有这种威力。「炽然」,这个「炽然」这个字,譬如说这个猛火放出来这个燃烧的猛火很猛烈的,叫「炽然」;这是说是放大光明,这个神通能放出来很多很多的光明,所以叫作「炽然」。这个能遍照无量无边的世界,那叫「炽然」。
「遍满」,这个「遍满」是说,前面是说放出来光明,特别圆满的光明,殊胜的光明。这个「遍满」是说这个光明能遍满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件事不可思议。「显示」,这个「显示」印老有个解释,王恩洋也有个解释,解释不一样。王恩洋解释说:「显示」,就是他这个神通能现出来无量无边的身形,也可以现出来人、天,或者是天龙八部,无量无边的身形去度众生这些事情。印老是说:放出光明能够普遍到无量无边的世界,就在世界里边,此世界彼世界中间的黑暗的,能显示出来;又能显示出来他方世界的佛,我们由于佛的光明,我们就可以看见他方世界的佛了,所以叫作「显示」。
「转变」,这个「转变」是什么呢?是对这个地水火风能互相转变。这个地能转变成水,水也能转变成地;地水火风都能转变,互相转变,这他是他的神通所作的业,能有这种境界。「往来」,这个「往来」就是佛这个神通能往来无量无边的世界,一剎那间就到了,所以叫作「往来」。「卷舒」,这个「卷舒」就是,「卷」是收回来,譬如说一个须弥山能把它收回来了变成一个芥子,一个芥子那么大,这叫「卷」。「舒」是舒展,一个芥子可以把它放大,扩大成一个须弥山那么大,那么叫作「舒」。或者说呢,卷这个须弥山入一个芥子里边,那么叫作「卷」;那么舒一芥子可以纳须弥,那么也可以这么讲。或者在时间上说呢,会在一剎那,卷无量劫为一剎那,或者舒一剎那为无量劫,这是在时间上这么说,就是有这种大自在的境界。
「一切色像皆入身中」,在禅定里面能现出来这种境界,就是世间上一切的色像,或者有情的色像、无情的色像都能够入在这位菩萨的身体里边,在身体里面显现出来,是这样。那么在这里,印老他解释说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在这里这么解释。「所往同类」,就是现了种种神通,他所到的地方去度化那个众生,能现出来与那个众生同类的身像,可以说同类的语言,所以叫作「所往同类」。「或显或隐」,这个「所往同类」或者是「显」,很明显地现出来,你能看见,能和他说话,他也和你说话。「或隐」,或者是隐藏你不得见,这也是随意自在的。
「所作自在」,他有所作的时候都是非常自在的。这个在这个优婆掬多尊者传上有一件事,有一件事什么呢?优婆掬多尊者这里有三天的法会为众生说法,初开始说法的时候当然有很多人来听法。这天上的魔王来了,说优婆掬多尊者一直地教化众生,这事不可以,我要去捣乱,他来了。来了呢,就是魔王有三个女儿,三个女儿,魔女在那个地方又唱歌又跳舞,在优婆掬多尊者说法那个地方,这样子听法的人就不听法了,就去看那个女人在那儿跳舞唱歌。这一来呢,听的人是更加多,越来越多,很多很多人来,就不是来听法了,就把这个法会的性质都转变了,但是优婆掬多尊者默然,不管这件事。到第三天的时候,人是更多了,这时候优婆掬多尊者就现神通了,一下子就把这三个魔女变成一个骷髅的样子,变成一个骷髅头,把这个肋条骨、乃至手指头骨、乃至脚指骨,变成这么三个骨在那里跳那里动。这时候呢,优婆掬多尊者开始说法了,为大众说法,一说呢很多人得圣道,这样子真是巧把尘劳为佛事。这个魔王的意思是来破坏的,但是优婆掬多尊者假借他的破坏招集来很多人,这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所以叫作「所作自在」。可以把一个端正的人变成一个丑陋的人,当然一个丑陋的人也可以变成一个端正的人,也是有这种能力,可以把魔王变成一个佛相,也可以有这种自在;天变成人,人变成天这些事情,「所作自在」。
「伏他神通」,这个菩萨在他的禅定里面所现出来的神通,那是不可思议的,能够降伏他人的神通;这一切凡夫、外道,乃至阿罗汉的神通都是被降伏了。「施辩念乐」,这个「施辩」,能布施给你辩才,就是譬如说这个众生在这个地方有很多有缘的人他可以度化,但是他的辩才不及格,或者是到这个时候无辩才了,这个身体这个体力不够了,这个辩才也就停下来了,但是应该说法度化这个众生,所以菩萨能布施给他辩才,叫他继续能说法、能教化众生,有这种事情,「施辩」,这是对于说法的人有这样的加持力。这个「念」就是施念,「施念、施乐」,这是三个施。这个施念是什么呢?这个「念」就是记忆力,明记不忘名之为念,能记得住。能记得住,这是这位大菩萨这个神通能给你念力,能布施给你的念力。照理说这个可以通于说法者,也通于听法者,这两种人;说法者也需要有念力,听法者也要有念力,我听完了佛法我心里面还能记得住,没有立刻就忘记了。那么「施乐」,施乐就是使令听法的人心里面得到法喜。或者说世间上这些鬼神,邪恶的鬼神他能放种种的毒气,使令这个地区的人得到很多的病痛、疾疫,菩萨这个神通能消除这一切疾疫,使令大家身体健康,不受他的毒害,那也叫作施乐。
「放大光明」,放大光明是说这个菩萨在禅定里面若有这种需要呢,他能放大光明。要说法的时候,需要招集十方这个广大的地区的众生来听法,或者他方世界的菩萨也要来听法,他就放大光明,那么他方世界的菩萨看见光明了,也就明白这个光明是什么意思,就来听法了,这叫「放大光明」。我们现在的众生也会发明一些方法能发出消息,能力是比以前强的多了,但是也只限于这个地方,他方世界还是不行,那么佛菩萨是能放大光明,我们看《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有这种事,佛菩萨放大光明。
「引发如是大神通故」,菩萨在这个增上心这个禅定里面能引发出来这样广大的神通,能够做出来这么多利益众生的广大的事业,这就是「作业差别」。这个佛菩萨的神通有这么广大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
二、引发难行业2
1、正明十种难行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
这是第二段的「引发难行业」从这个禅定里边能引发出来十种难行业。「摄诸难行十难行故」,这十种难行的事情能够收摄一切的难行都在内了,不超过这十种。就是菩萨成就了这种禅定,无论行菩萨道的时候、修学佛法的时候,无论怎么难行他都能做得到,他不感觉到难。我们啊,你不妨试验一下,如果你常常静坐的话,譬如说要写文章的时候,这一段写不下去了,写不下去你不要勉强,你就静坐。静坐呢,你再写就写出来了,有这种事情,所以这个静坐这件事有堪能性,有堪能性。所以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不要用我们原来的这种分别心去决定,你先静坐,读一读这个《摄大乘论》也好,你读《金刚经》也好,总而言之这佛法你阅读一段,你欢喜这一段就多读几遍,然后静坐,就好消息就来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这是标出来,底下解释。
「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第一个难行就是「自誓难行」,他自己发出来广大的这个愿力。这个誓常好放在愿字上面叫作誓愿,有什么不同呢?愿是你希望怎么怎么地叫作愿,加上一个誓就是决定的意思,这件事我决定要成功,所以叫作誓愿。「自誓难行」,这个「自誓难行」指什么说的呢?「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他是决定了要发这个无上菩提的愿,我成就这个无上菩提的愿。这个「受」是接受,接受这个无上菩提愿,也就是要成就这个无上菩提愿。佛的无上菩提不是容易成就的,不是容易成就,而在这个菩萨的增上心的境界里边,他决定还是要成就,不容易成就也要成就。这个当然是你求无上菩提不容易,求无上菩提里面要广度众生,都是不容易的,但是他不怕难,所以「自誓难行」,不是别人劝我,我自己决定要这样做。这个我们凡夫的境界呢,当然很多的事情我们办不到,但是我们办到的事情里边也不是决定都能办得到,你的意志懦弱了一点就完了,就停下来了。若是你的意志强一点呢,不成也能成,也是能成;也就是在乎你的一念心,你那一念心如果有这个禅,有奢摩他、毗钵舍那的帮助呢,也自然可以说「自誓难行」,也可以这样说。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
《摄大乘论》几乎把佛教整个的道理都包括在内了。“摄”,就是涵盖的意思。“乘”,就是运载的意思。佛教常常用“乘”作象征,即以它的道路为依据,它的目的性很强,道路也很长远。小乘相对大乘来说摄受的有情比较少。像《摄大乘论》这样把大乘的道理都包括在一本书里头的著作是比较少见的。这本书是无著菩萨所造,据说他是达到三地的程度。
内容提要:《摄大乘论》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本文阐述了《摄大乘论》的译传情况外,比较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的“旁统唯识”,介绍了本论最重要的《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第二》,便于学人掌握唯识学的中心理论——阿赖耶识。此外批判了小乘行者毁拨大乘不是佛说,论证了大乘是佛语。
No 1594 摄大乘论本卷上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
论名:摄大乘论 著译者:无著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摄大乘论》,梵文Mahāyānasajgraha?āstra,藏文Theg-pachen-pobsdus-pa,又名《摄论》、《广包大义论》,无著菩萨造,现存三
佛教典籍简介:《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三卷。无著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无著菩萨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因思惟
《摄大乘论》探索 作者:释智德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摄大乘论》里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课题。一是比较证明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成为旁统唯识的缘由,让学习《摄大乘论》和唯识学的学人,更好
茫茫宇宙,渺渺有情,一切皆逃不出因因果果的规律。谁能违背得了它呢?关于因果的话题,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类浅易的因果道理是妇孺皆知。谁都懂得豆种只结豆角,瓜种只结瓜果这是必然的。但这必然因果中的豆
内容提要: 本论依无著《摄大乘论》(以下简称《摄论》)论述大乘佛学之殊胜于小乘教义,从缘起、三身、涅槃等方面阐释大乘究竟义。《摄大乘论》依中观空义发挥大乘空慧悲济的特质,又以识为立论根本,其先由缘起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 ●释智德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论述阿赖耶识,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是用圣教量来成立阿赖耶,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两个颂:无始时来界,……、由摄藏诸法……。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