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二、个别解释大愿 9、恒顺众生

9、恒顺众生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九行愿是恒顺众生。"恒"是常常不停歇的意思;"顺"是依顺不违背的意思。所以恒顺众生就是常常随顺而不违背众生。

经文: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所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所有佛刹中所有的众生有种种的差别,佛教把众生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生。此外或有依地、水、火、风而生住的众生。意思是说,有些众生是依于固体--地,液体--水,热量、能量,也包括火本身--火,流动的空气--风,这四种的其中一种而生住的。根据佛法,地、水、火、风任何地方都有众生依靠而住。比方说,太阳的温度很高,热烘烘的,简直是火,而太阳里面也可以住众生。有些众生或有依"空"中,以及依"诸卉木"而生住的;住在卉木中的众生跟人类比较接近,所以我们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中有说到,很多的树木、草丛中都有树神、花神、草神居住,它们以花草树木当

成身体,中国人把它们叫做精灵。有些人收藏水晶,每天浇水,它会结晶生长,变大;佛、菩萨、阿罗汉、高僧等寂灭后火化,其生前依戒、定、慧熏修,无量功德所凝结而成的舍利子像石头一样,也会生长;这是石头通过结晶的方式,就能够生长。我们不要认同生物学家说有机物的活动才有生命;佛教说,有些众生是依地、水、火、风而生住,有些众生是依空、草木当成身心而生住。

"种种生类",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出生方式,现在,科学家从克隆羊的身上,割切出一些细胞组织,培育出一只与克隆羊一模一样的羊--多利羊,这也是一种生。这种生并不见得奇怪,根据佛经的记载,有些人的头上长出人,即有些人不在胎里长,偏偏在人的头上长。报章曾经报道,在欧洲有发生过这种事:有人的头上长一个胞,把它切开,里面就有一个人。"种种色身",众生有种种身体。"种种形状",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好像细菌,它们有奇特的形状。"种种相貌",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相貌。"种种寿量",众生的寿命,长短不尽相同。以佛教来说,现在人的寿命大概是七十五岁,在很早期的人类寿命有几万岁,将来的人寿命会减短到十岁,之后又会增加到几万岁。"种种族类",在同一种类的众生中,又有不同的族类,好像狗类,有哈巴狗、狼狗、北京狗……"种种名号",在同样的众生中,有很多种名称,好像狗,中国人叫狗,英国人叫dog,马来人叫anjing等种种名称。

"种种心性",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有的是温柔的,有的是刚强的,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暴戾的,真是千差万别。 "种种知见",众生对世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思想正确,有的思想邪恶等等。"种种欲乐",众生有其追求喜欢、快乐的事情。"种种意行",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心念去做不同的事:有时心意向善,去做善业;有时心意向恶,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种种威仪",众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动作:有人浮动,有人镇定,有人喜欢蹦蹦跳跳,所以每个人的威仪都不一样。

"种种衣服",众生有种种衣服,人类有各民族的服装,野兽

以皮毛为衣。"种种饮食",众生吃不同的饮食:有的吃饭,有的吃面,有的吃中餐,有的吃西餐等等。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生定居在村里,"营"所指的是一直搬移,不同的住所。众生聚集住的小地方叫做聚落,大的叫做城邑,在城邑中,其邑主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宫殿。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上次已讲解过,我就不重复解释。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众生以脚来分类:没有脚如蛇类;两只脚如人;四只脚指兽类众生,如猪、马、牛、羊等;多只脚指虫类众生,如蜈蚣。"有色、无色",有身体、没有身体的众生。根据佛法说,有些众生的定力很深,当它们进入很深的定时,只有心的活动,没有身体的活动。如果它们的因缘到,就出定;当它们修得不好,定力减退,又堕落来欲界、色界,这时又有身体了。"有想、无想",有些众生有思惟心想的活动,有些众生没有思惟心想的活动。"非有想非无想",凡夫众生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而在这天上的众生,没有如其他众生粗想的烦恼,叫做非有想;非无细想的烦恼,叫做非无想。

三界是:一、欲界:有物质的生命活动,此界的众生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然而人类还加上爱财、爱名,共五种欲望,称为五欲;二、色界:有物质的生命活动,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光明微妙的色身;三、无色界:没有物质的生命活动,此界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即它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心念的活动。

经文: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要随顺以上如是等类的众生,要为他们服务,做种种供养,尊敬他们如父母、师长以及阿罗汉,乃至与如来一样,没有差别。根据佛法说,我们无量劫生死轮回,大家会见面,都是过去世有缘,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大家都是有缘人,虽然我们不知道缘分有多深,其实我们是有感觉的;有时候我们看到某某人,会很高兴,觉得跟他很投缘,这就是我们过去世跟那个人的缘分很深,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可能是我们的师长,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可能是我们的儿女……大家一起生活得很融洽,很快乐。修普贤行愿的菩萨要随顺这些众生,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跟他曾有各种亲密的因缘,所以他要生起如敬父母,如奉师长……的照顾众生,把他们照顾得如阿罗汉,乃至如佛那样,平等没有差别。意思是说,修普贤行愿者从第一个大愿一心想佛修起,修到第九个愿的时候,他就要对佛、对众生都一样平等供养。

菩萨行者应以以下的方式去随顺众生:

一、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菩萨可做良医,以医治众生各种不同的病苦。此外,对于众生有种种烦恼,菩萨都要帮忙解决。

二、于失道路,示其正路:众生在人生的大道上或在修行的道路上走错了路,菩萨都要教导他走向正道。

三、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于暗夜中看不清楚,暗夜中摸索探路,不知道怎么样行走的时候,菩萨就好像提着灯笼的人,为他照明,引导他上路。

四、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是埋藏在地底的金银珠宝。对于贫穷的人,菩萨要帮忙他得到伏藏。意思是说,菩萨帮忙贫穷的人,使到他也有本事具有一些财产,远离贫穷的苦境。"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是广显菩萨以大悲心而行。修普贤十大愿的菩萨,于被济度的人,并没有轻视心,等于供养父母、师长,乃至如佛,所以叫做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经文: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为什么呢?如果修菩萨道的人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这就等于能随时随地供养一切佛;如果对众生生起尊重、服侍的心,这就等于尊重、服侍如来;如果修菩萨道的人,不去损害众生、扰乱众生、打击众生……且能随时随地随顺众生,使到一切众生欢喜,那就等于使到诸佛如来欢喜。为什么?因为佛本来就是要度众生的,现在菩萨行者在做佛所做的事,佛当然欢喜啰!

经文: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佛都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此为大悲心。佛是以大悲心出发,才会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才会去行种种的难行,最后成佛。

菩萨因为要解脱一切众生的苦恼,拔济沉沦苦海的众生而起大悲,因为有大悲心方能发起要觉悟的心--菩提心,因为菩提心而使菩萨完全的觉悟,即成等正觉。

经文: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

这是用比喻来说明。旷野,就是空旷荒野,没有人居住的地方。沙是细沙,碛是小石块。譬如在旷野有很多沙、石子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王,如果树根吸收到水分,枝叶、花、果都会长得繁茂。

经文: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在我们无量劫的生死旷野之中,修菩萨道犹如要开花结果的菩提树王,所谓菩提树王,即菩萨修行的身心,是以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为其花果。意思是说,一个人想修行成佛,要以众生做为根本,如果没有众生做为其修行的对象,没有一个人能够成菩萨、成佛。这里用一棵树来譬喻,树根(众生)是根本,诸佛菩萨是菩萨行者修行所获得的花果。修菩萨道者若整天期望成佛而不要理会众生,那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行菩萨道者,先要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最后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而不是成佛后,才来度化众生。

经文: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为什么呢?如果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合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即对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菩萨虽能普遍,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圆满,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正等正觉:诸佛觉悟都是一样平等,没有差别,没有任何一佛的觉悟比另外一佛来得高。

经文: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所谓成佛道,是在有众生处才能完成,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好像我们要修行,要行善,没有众

生,你向谁行善呀!什么也没得做!尤其是当你修成天人的时候,你根本没办法向其他天人布施。为什么?因为你有的它也有,它不需要你的施舍与救济。所以菩萨修到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福报的时候,都要"下化众生",即往下界去救度比他能力差的众生。因此,菩萨需要众生做为其菩提树根,才能开出灿烂的智慧花,结成美满的菩提果!

为什么成佛叫做证菩提呢?原因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用菩提来形容觉悟。这不但表示佛的觉悟不是一般的觉悟,而且还有一个强烈的说明:即是在娑婆世界所有的佛,都是在印度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觉悟。如果你们去印度朝圣,就会看到后人用洋灰在金刚座铺成一个座位,上面还有两个脚印,标志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用草铺成的座位,佛就是在此地方成道。很多信徒去印度朝圣时拼命礼拜那个位子,你应该要明白礼拜的是佛在此位子成道,而不是那个座位。不只如此,过去的佛在此金刚座成道,将来的弥勒佛也在那边成道,但是当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成道的时候,另外一棵树在那边生长,那棵树不叫做菩提树,是叫做龙华树。

经文: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此处的善男子是称呼那些要修普贤十大行愿的人。你对于此道理,应该如是的了解。

在此更进一步强调,众生跟心是平等的,即每个众生的心都是平等,没有高低的。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如果我们表演一场戏,有人在戏里扮演国王,有人扮演乞丐,但是那些演员本来是平等的。在我们这些众生当中,有些愚痴,有些有智慧,有些有福报,有些贫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只是大家的心在演这场戏:你在演你这一生的戏,下一生你演另外一个角色;这一生你演穷人,下一生你可能演皇帝。所以

不管你演穷人,或演皇帝,那也不过是你的心在做戏。你要知道心、佛、众生也是平等幻化的,你看到的这个众生的外貌,是他演出这个戏的形相罢了,不是确实、非永远如此的,一直变化,没有穷尽。当你如是知道后,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为什么呢?原来众生演这戏时,他迷在里面以为是真实的,在里面烦恼受苦。菩萨觉悟众生受苦非实,觉悟自他平等才能够圆满大悲心,若受苦是真实,则大悲心就无法解救。因为众生演这些戏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才能够度他。如果那个戏是真实的,你就度不了啰!就是说,我们的生死现象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实的,大家都是一样平等,跟佛也是一样平等。所以说,如果你如此了知,就能够成就圆满大悲,以此圆满的大悲心随顺众生,你就能够成就供养如来。

经文: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