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

一、经题略释

这个经题是《大乘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7卷28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三藏所译。属于大乘实相法,是直指佛乘、指示诸法实相的经典;是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经典;为天台宗立宗的主要依据。

(一)什么是妙法

甚深不可思议之权实法

“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议。即第一最胜之法,微妙难测,不可思议,叫妙法。《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维摩经·佛国品》中说:“以斯妙法济群生。”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也说:“我法妙难思。”佛经的开经偈中也有偈颂:“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武则天写的。

武则天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还曾经出家过一段时间。她提倡男女平等,支持佛教的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在她的支持下,当时佛教界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她还支持佛教的翻译事业、出版事业,大力在中国推行佛教的传教工作,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贡献很大。她用偈颂的形式,来表示佛法难闻今已闻,而这个微妙法表示佛法是宇宙间最高的、甚深的“百界千如”权实之法。这种“法”实际上归摄于一心,从自性的心中流出。心能够出生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这就是“万法唯心造”。

我看过那么多的哲学论著,中国的、西洋的,我看还没讲出这个道理的。那些哲学出自于第六意识分别,其空间有限、时间有限、所见的有限,只看到心不看到物,只看到物不看到心。什么经验论、理性论、唯心论、唯物论,这些东西在佛家来看是片面的观点。世间哲学不能统一看问题,佛教的法界观就不同,对宇宙作统一协调的认识,从宏观上看世界,不分别宏观、微观,从一点可以了知面,从面也可以明了整体,这就是佛教统一的世界观。从统一上看问题,心物综合,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这种唯心论是佛教的特色,不同于现代哲学、心理学,跟现代的唯心主义也是两码事,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迷则成凡,悟则成圣

“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心本来就有觉性、佛性,但是这一个觉性、佛性为无明所障蔽,就通过意识生出种种虚妄分别,乃至种种众生的世界。假使这个无明能够去掉就可以转妄为真。所以心包括世间、出世间法。《妙法莲华经》讲的就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万有归于真心,看问题不能违背真心。在日常生活中去除妄念,消除虚妄分别,就可以逐步恢复真心,达到“觉”的境界。

这个“觉”分为“本觉”、“始觉”、“妙觉”。“本觉”就是本有的,指众生的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妄相,灵灵照照,有觉知之德。并非修习而成,是无始本有自尔的性德,故曰本觉。本觉表如来的法身。“始觉”,由此本觉之内熏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离苦患而求趋菩提之心,顺应本觉而渐渐生觉悟的智慧。就是开始依于善知识闻经受法,多闻熏习,熏习善法种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入十地阶次(十地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中,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经过十地的修行后,到金刚道彻底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和现行,经过等觉位,就可证得妙觉佛果。佛指示要恢复妙觉明心,这个“妙觉明心”就是真心,就是如来心,就是菩提心,就能够证真如,就是法性、空性。

《法华经》四圣六凡十法界

《法华经》是直指诸法实相,它指出,“一乘”就是佛乘,心法微妙不可思议,包括百界千如,在凡夫境界就是“六凡”,在圣者境界就是“四圣”。“六凡”就是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六凡合成十法界。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称三涂。阿修罗、人、天道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道,则为五道,或五趣。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的众生。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重罪,则堕地狱。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恚、邪见。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中(即犯罪的全过程)心无悔者,名上品十恶罪,报应是堕落地狱。地狱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称,其中痛苦万千,说之不尽,诸位可以自己参看《地藏经》,那里有对地狱罪报种种苦楚的详细说明。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的鬼道。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以贪嫉之心,欺诳于人,由此因缘,堕入饿鬼道。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中品十恶业,就是对于所作过的十恶行,心生悔意,为十恶中品。一念悔意就可以使人不堕地狱,可见我们心力的作用很强大。如果他能生起悔过自新的念头,再努力忏悔,勤修善法,也不会堕饿鬼道了。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之趣。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下品十恶业,就是对于正在造作的十恶之罪,能起悔改的心意。如果他在此关键时刻,能悬崖勒马,不再继续造作恶业,相当于现在的未遂罪,那罪过就轻多了。

(4)阿修罗道: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但没有道德水平,性情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就是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众生在修十善法时,起了悔心,觉不该作善法,在他的心中念念想超过别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天天讲斗争,不知道忍让他人、与朋友和睦相处,就是发下品十善心。由于修罗道还是有一定的福报,所以要先修十善业而后悔,起了嗔恚之心的才堕入阿修罗道。

(5)人道:即苦乐参半的人类世界。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的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要修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中品十善者,对于所作的十善业,起少悔心。谓众生念念欣乐世间,修行五戒,贪著人间五欲的快乐,是名发中品十善心。

(6)天道:即天界的众生。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有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上品十善,对于十善法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不生悔意。念念了知三恶道的痛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种种欲乐,而愿意求生天界,闭摄内根,不着外尘,修行天道,就是发上品十善心。

此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界。四圣界即: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二、菩萨法界,为求无上菩提者,勤修六度万行的境界。三、缘觉法界,为入于涅槃,修十二因缘观的境界。四、声闻法界,为入于涅槃,依佛的声教,修四谛观法境界。上述的四圣六凡合称十法界。

十法界再分,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各自相具,故共为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即百界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能够同时具足,这是天台宗的观法,叫“一念三千”。起染念就是凡夫境界,六凡法界;起净念就是圣者境界,四圣法界。为凡为圣,即在一个念头之中,因而起每一个念头都要特别注意!不要念念落在凡夫境界上,要与善法相应,转染成净。佛教的净宗念佛禅宗参禅、密宗修法、律宗持戒、天台止观等,其实都是在降伏念头、调伏念头,以保持正念,用的是这个转染成净的功夫。

华严经》四种法界

这个百界千如,虽然这么多,但是法法相通,都是出自一心。在《华严经》里讲法界观,将之称为四种法界。《法华经》与《华严经》虽各有理趣,但它们的意境是相通的。这四种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法界”就代表心,就是我们的真心。即万有皆为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有差别。观众生心、色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我们的心量周遍法界,无处不在。

“事法界”,代表四圣六凡的境界,由心产生的万相。也就是宇宙间千差万别的现象界,属事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为什么叫无碍呢?理可以摄事,事归于理,理事互融无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一可摄多,多可归一,“一心摄万法,万法归一心”。从缘起中知性空,从性空中显缘起,这叫作“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事与事相都是缘起法,都是互相资助,互相平等,法法相资,法法平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相容。这有个比喻,“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指大小是相容的,不能分开。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小相容,波波相联,无法分开。

这是《华严经》讲的法界观。与现在《法华经》讲的精神一致,万法归于一心,一心又摄万法。万法是互相容摄、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彼此不相离的。因此,我们应该以慧眼观察一切现相皆是因缘生法,就可见到诸法性空,一切法当体即空。如实了知这些诸法实相和现象,就是般若,就是法身。

禅观境界

古德云: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

郁郁黄花尽是法身。

竹子不是孤立生长的,它是一种缘起法,黄花也是一种缘起法,从中由缘起知空性,知诸法实相,这就是法身。

还有两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这是禅观境界。一朵花的开放不是孤立的,离不开空间,离不开时间,离不开人工等等条件,所以一花一世界,就是缘起观。“一叶一如来”,叶与花是相联系的,它是缘生法,从缘生之中,观照诸法空性,能够知空性就可以见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就是空性,了达诸法的空性就见如来法身。

《思益梵天所问经》讲: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指没有个常恒不变的实体。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知道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就可以了达诸法真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由因缘生法知诸法空相。

“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知道空相就能见导师。导师是谁?就是如来、就是佛。

佛不可以色身见

佛曾经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讲《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讲完以后,要回到人间,这时弟子们都要欢迎佛。依规矩,是国王宰官在前,四众弟子随后。当时有个莲花色比丘尼,她想最先见到佛,就以神通变化为国王,好优先拜见佛。这时须菩提正在山洞中静坐,有人告诉他说:“佛已经为母亲讲完法,要从忉利天宫下来了,你为什么不去迎接佛呀?”须菩提动了一念,想去接,后来他又想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可以色身见”,色身不能代表真佛,法身才能代表真佛。而法身是什么呢?诸佛是由于证得空性,悟得真如的道理,才成佛而共一法身。所以他就不动了,继续在洞中修空观。

莲花色比丘尼,她是化的国王相,就最先见到了佛。她说:“我今天很高兴,我首先见到佛。”接着就礼拜佛。佛当时就微笑着说:“不是你先见到佛,是须菩提先见到佛。”有这么一段公案,表示知空相才能见到佛陀大导师。

所以说“若知空相者,则为见导师”,这是很重要的。

(二)什么是莲花

“莲花”,在我们的经典中、造像中,处处都有圣洁的莲花。在《阿弥陀经》里面,形容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池里的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个“微妙香洁”就形容莲花的功德。什么叫微妙?微妙就代表智慧。什么智慧?缘起性空的智慧,就是刚才讲妙法的内容。“香洁”就代表德行,大乘菩萨的德行。菩萨以大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心不住涅槃。菩萨发了大愿,为悲悯众生故,在五浊恶世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救苦救难,虽处五浊之中,不为五浊所染,就好像莲花生在污泥中,不为污泥所染。这是莲花代表的德行。

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

微妙与香洁,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大悲。大悲大智代表菩萨精神,也是佛陀化身的精神。化身是基于悲心,有悲就有智,悲智双运。

这里的莲花除了这个意义以外,还形容《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道理,因为莲花花朵与莲子同时存在,有花就有子,有子就有花。佛说诸法权巧方便,中心思想就在于佛乘,在于诸法实相,将三乘引归佛乘。三乘就是权巧方便,说三乘的目的是引归于“一乘”,即是佛乘。由小归大,由“权”归“实”,有“权”就有“实”,有“实”便也有“权”,权、实同在。也就是说佛教不分什么大小乘,都是佛陀的说法,为了利益众生而说,只是我们的根器不同,而不是法的不同。要学习佛教的一切利他精神,不要只知道自利,作自了汉是成不了佛的。

学菩萨修莲花之行,就是悲智之行,大悲大智。你修悲智之行,有这个因,就有佛果的存在。熏一分现行,就成功一分种子。“现行”与“种子”同时存在。这在唯识法相里讲,就是“种现熏生”、“因果同时”。那么,当种子生种子,即种子继承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恒常随转,也会有异熟,这个法理很微细。

这个“莲花”是一种譬喻。一个是譬喻菩萨的精神,大智大悲,一个是代表因果同时。有权就有实,权实同时存在,不能分开。这个道理很微妙。从嘴巴讲都是可思可议,真正悟得这个道理,要从定中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拈花微笑

当年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会上的弟子,不会其意,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个意境不可言传,所以佛当时就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迦叶为禅宗第一代祖师,传到二十八祖是达摩禅师,为中国禅宗初祖。拈花微笑这个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议。

根据智慧的阶段来讲,我们在资粮位之中,是经过闻熏,在闻熏之中引发正见,而后从闻熏之中,结合行持,修观、修定,这就是“加行智”。加行智之后就是“根本智”。进入初地见空性以后就是根本智——见道位。禅宗的悟境也是根本智。再加功用行,以后就是“后得智”。根本智见了诸法实相以后,为了救度众生,从语言方面施设言教,这叫后得智。

这是从修行到究竟的一个过程。禅宗有“三关”。第一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宗三关

“禅宗三关”的第一关就是说,要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种虚妄分别调伏下去。要“大死一番”,就进入第二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大死一番后,大死而又大活。死什么呢?死凡夫的妄念、俗念。活什么呢?活法身、证空性。证空性以后,再反观世界,“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那么这个见法就不同了。这种见法是不住尘,看得清楚而不住世尘,就是智慧的看法,能够见到了诸法因缘生法,见到如幻如化的景象而不执着,在不执着之中又大做佛事,广度无边的众生。这就是禅宗的“三关”。

由加行智到根本智,由根本智到后得智,是依位次来的。所以“闻、思、修”三慧,必须要有“修”慧,不修不行。这个佛教的真理,不是光说的,它要修、要实践。先听闻佛法,不要学有的人叛经离教,不想学习,盲修瞎炼,还自以为是,那就错了。根据自己所学,经过思维熏染,使我们的内心与善法相应,也就是从意根着眼。意根清净,余下的口业、身业才能清净。

以上就是有关莲花的解释。

(三)什么是经

关于三藏十二部

三藏教理的组织中有十二分教,即佛的说教是依十二种方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经略解

十二部经分别为:

1.修多罗,又叫素怛缆,意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内外的一切经典,都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相当于佛经中散文部分,故又称长行经。

契经意即一方面契理,与佛法真理相合,一方面契机,与众生根机相合。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理”就代表诸法实相、代表真如、代表法性,“机”就代表众生的根机,随众生的根机而说法,引导众生都要归于真实的道理,归于真心,使众生能够在念念之中保持正念,去妄成真,如水成冰,达到这个境界。

契机契理,契机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潮流,掌握当今世界的风尚,根据众生的病态,作出理智的判断,为当今众生作出合乎时宜的教导,这是方便法门;契理就是要契合真理,不能偏离正道而融入世俗。所以既要契机又要契理。

另外对这个“经”的解释又含有“有规律、有法规、有规范、有组织”的意思。你看我们这个经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它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法则,有前、有中、有后,称为“经”。这种法的目的是引导人走正道,最终成就佛道。

2.祇夜,意译重颂或应颂,偈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句为一颂。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述前面长行经文大义的,名“重颂经”。

3.和伽罗那,译为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将来必当成佛的悬记,或于缘觉后世当得道,或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4.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截以偈颂的形式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5.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陀自已宣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等,名“自说经”。

6.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7.阿波陀那,意译为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8.伊帝目多伽,翻译为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的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等处,即名“本事经”。

9.阇陀伽,翻译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10.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11.阿浮陀达摩,翻译为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12.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这十二部经其中就有譬喻,这个譬喻,有事实、有道理,可以教育人。在大藏经中关于譬喻的有《法喻经》、《百喻经》等。

二、《法华经》的译本与译者

(一)三种翻译版本

《法华经》有三种翻译本。

第一种版本是西晋惠帝永康年间,印度高僧竺法护在长安翻译的,名为《正法华经》。这个比较早一点。三国以后就是西晋,它统一了三国。那个时候佛教已经传到华夏来了,且经典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传扬。

第二种版本就是后秦弘始年间,龟兹沙门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逍遥园翻译的经文,名为《妙法莲华经》。西晋灭亡后,许多少数民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20多个政权,史称“东晋十六国”。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其中的一个国家叫后秦,当朝的君主是羌族的姚氏,因此又叫“姚秦”。那时候姚兴是一位最有能力的君主,很留心政事,任人唯贤,对百姓很好,重视文治,大力提倡佛教和儒学,灭了好几个国家,站稳脚跟达到了大治。这期间就把鸠摩罗什接到了长安,翻译了许多佛教大乘经典,现在的《妙法莲华经》7卷28品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次翻译,是在隋朝仁寿年间,北天竺沙门奢那笈多,这个名字翻成汉文叫智德。他翻译的经名叫《妙法经》。

这三个译本中,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流行的都是鸠摩罗什的。因为鸠摩罗什的翻译,文辞简洁华美,词义与佛的意思相合。

(二)译者鸠摩罗什

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鸠摩罗什大师。他被尊为三藏法师。三藏就是指经、律、论三藏。能够通达这三藏就叫做三藏法师。法师,就是以经为师,奉行经典,弘扬经典;同时又依佛法宣扬教育众生,为人之师,称之为法师。“鸠摩罗什”是梵语,翻成汉语叫“童寿”。“童”是孩童,“寿”就是长寿的寿。为什么叫“童寿”呢?因为鸠摩罗什很有善根性,童年时就很有学问,而且为人很厚重,象老年人一样的,所以叫童寿。他的祖籍是印度,父亲在印度当官,后来不当官了就出来留学。父亲到了龟兹国(就是中国现在新疆的于阗),受到国王的赏识,娶了国王的女儿,做了驸马爷,以后生下鸠摩罗什。由于鸠摩罗什天性具有慧根,他母亲相当信仰佛教,所以他七岁就出家,遍学大小乘经典。后来他母亲也出了家。

这恰是前秦王符坚当朝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的太史看见北方的天空出现智星(象征智慧的星宿叫智星),第二天就告诉了符坚。符坚听说在西域龟兹国有一个智慧很高的僧人叫鸠摩罗什,就生起敬仰,但是你凭白无故地叫龟兹王把鸠摩罗什交出来不可能呵!所以当时他就派了一个叫吕光的大将率兵讨伐龟兹。不是为了其它的,就为了高僧鸠摩罗什大师。

吕光征伐龟兹,龟兹武力很微弱,无力抵抗,所以不得不把鸠摩罗什交出来。吕光得到鸠摩罗什以后,本来准备回长安,后来因为在路上听到长安发生了政变,羌族姚苌发动宫庭兵变,夺了帝位,符坚被姚苌捉到后缢死。

中国历史上都是这样,搞政治离不开各种方式的斗争,帝王到了末代都很凄惨。这就是利害冲突,这就是世间法。庄子有个譬喻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猎人又次之”。这个寓言,譬喻世界的这个争斗,以强凌弱,强者居上。就好象蝉在树上叫,螳螂想吃蝉,黄雀又想啄螳螂,黄雀自己又没预想到后面还有猎人要杀它,要射击它。世间上为了争权夺利,都是用尽心机,你说你强,我还要比你强,采取各种手段,弱肉强食。这个是庄子的寓言。所以对这些世俗的东西呀,我们学佛人要超情出俗,要看清楚。

根据正史记载,符坚被姚苌杀死以后不久,姚苌又在梦中与符坚开战,他用刀,符坚用矛。梦到苻坚与神鬼兵数百人突入营中,姚苌害怕逃走,他的侍卫迎着姚苌刺鬼,误中姚苌的下身。当时姚苌就痛,一直痛醒。痛醒之后就得了病(下身病),太医也没法治。这就是冤孽病。你杀他,他还不是要杀你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这个杀业造不得呀!机缘成熟快就是现前报,机缘成熟慢呢,等到后来也要偿报。因果嘛!姚苌后来因为冤业病死了,由姚兴即位。这一段公案在历史上都有的。

姚兴登位后就想到,原来朝庭派兵去接鸠摩罗什,而鸠摩罗什怎么还没来?后来知道吕光在半途听到兵变,就自据西凉(就是甘肃兰州)为王,鸠摩罗什就在吕光身边。于是姚兴又带兵征伐西凉,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因为姚兴信佛,鸠摩罗什到长安以后,他就请鸠摩罗什入住那个宫殿“逍遥园”(至今部分遗迹还在),住在逍遥园译经、讲经。当时长安聚集了800沙门,帮助鸠摩罗什译经。所以我们现在读这个经典,其来之不易呀!唐代玄奘法师译经,帮助翻译的是千人以上。有译文的、有正音的、有润文的、有重复校对的……很多,才把这个经典翻译过来。

鸠摩罗什在长安主要是弘扬“般若”,讲授“空宗”。论方面主要就是般若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经典方面主要就是般若系统的。其门下有上千人,卓有成绩的有僧肇、僧睿法师等十人,有“罗什门下十德”之称。他一共翻译了三百八十余卷佛经,为佛教的传播事业贡献很大。在秦弘始十五年,鸠摩罗什法师圆寂于长安。时晋熙宁五年,世寿七十。他临终时说:“吾所传无谬,则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在逍遥园依外国之法对他进行火化,历史书上记载“薪灭形碎,唯舌不灰”。火化后舌根不化的事实,说明他的翻译是没有谬误的。

鸠摩罗什翻译经典,文义简洁,文辞很华丽,意思又不违背佛义。唐代有个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修行的时候,持戒很严,过午不食。他在终南山感得天人送供,每天中午按时送供,他就接受天人供养(现在那个西安终南山净业寺还有天人送供台,就是当时道宣律师在那里静坐的天人送供的地方)。有一次道宣律师经行,在经行过程中跌了跤,旁边有人把他扶起来,就是天人。扶起来以后道宣律师就跟天人谈话,问过去七佛的情况,天人就说鸠摩罗什在过去七佛的时候就很有智慧,就译有佛的经典。所以鸠摩罗什是有大根性的,有这个缘起。后来道宣律师根据天人所说的内容写了《感通录》,在《大正藏》里面有。

以上简单介绍了翻译的情况,三译之中主要流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三、《法华经》的宗趣

(一)大纲

佛在《法华经》中说法,举出若干譬喻,开权显实,使各种根机的人都能够契入佛乘。

开始是序品,佛放光现瑞以后说了佛出世因缘,使弟子们得到开解,是为下根授记。接着是《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品》为中根行者授记,这些中根的人听闻后都开了悟,而且得了佛的授记。在《化城喻》等品,是为上根授记。从《法师品》到《分别功德品》,就说明佛弟子们听法后,不同程度得到功德、得到启示,不管下根、中根、上根,乃至化身菩萨都受到大饶益,并蒙佛授记。这些品中同时也叙述了有关菩萨在过去生中和现在生中的事迹。以后从《随喜功德品》到最后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也叙述了各种事实,其中心目的是赞扬实相之法,和宣扬信受实相之法的功德。所以,佛殷勤嘱咐诸大弟子于佛灭度之后,对于这个妙法、实相要广为流通,目的就是要启发众生的知见。而诸大菩萨发愿流通“法华”,令众生熟习、读诵、供养、修持、宣扬妙法,一个目的,无非要契证诸法实相,与妙法相应。

这就是《法华经》的大纲。

(二)名词解释

关于《法华经》的宗旨和所指向的目标。简单说一下,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名词:大小、半满、渐顿、偏圆、权实等。我先把这些佛教的基本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以便于理解《法华经》“因病与药、因机施教、开权显实”的宗趣。

什么是大小

“大小”,即佛教的大小乘。大乘,主要是以慈悲心广度众生为主,根据悲心度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也就是提倡佛教的传教事业,不仅仅是自己学习佛教,还要更多的人来学习佛教,并从中得到受用;小乘,就是以自修、自解脱为主,所谓自了汉,这是指小乘不求大众的利益,只管自己修行了事。乘就是运载工具嘛。大小乘就像小车子坐一个人,大车子多坐些人,这就是大小乘的区别。我们学习佛法,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身边的人也走入觉悟的大道。要引导所有与我有缘的人,让他们信佛、学佛,最终成佛。这就是大乘境界,我们要努力学习。

什么是半满

“半满”,即半字教与满字教的统称,半字教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满字教为大乘方广等经典。半满就是指小乘、大乘的三藏经文。小乘三藏不及大乘三藏圆满,境界不如大乘境界,只说到佛说的一半;圆满就必须是大乘经典。以圆满与否来判定佛教经典,就叫“半满”。

什么是渐顿

“渐顿”,指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顿就是指钝根和利根的修行。依据经典,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三个阶位渐次修行才能成佛,时间很漫长,所以叫“渐”;顿就是顿悟,利根能够顿悟,譬如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靠顿悟。修行路上虽然有“渐”与“顿”,实际上“顿”由“渐”而来,不经过“渐”就不会有“顿”。作为一个佛教行者,渐是基础,不能光想着顿悟而忽视初级踏实的修行。那种利根的人,他能够顿悟,是宿世因中修了行、积了智慧的,也是由渐而来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事情。

什么是偏圆

“偏圆”,偏教和圆教的意思,判教理胜劣的称谓。偏教,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不能从统一协调的认识去观察事理。圆教,圆满一切,具足一切,不再是偏向一边。小乘教为偏教,大乘教为圆教。也指证果境界的区别。这个有所偏就是小乘,只证“人我空”、不能证“法我空”,只证阿罗汉果、无余依涅槃,不能证佛果、无住涅槃,因此说他有所偏失。到了菩萨大乘的境界,才比较全面,才是圆满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

什么是权实

“权实”,即权教与实教。实教,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系为究极根本的教理,能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圆满的解脱之路;权教,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的方便教法,至实教境地后则当废权教。什么叫权实?权,是权智,是方便法门,方便权巧;实,是实智,就是真实,究竟彻底。方便权巧的法门是不彻底的、不了义的。而真实的法门,就是彻底的、了义的、究竟的。

以上都是经常看到的名词,现在讲的《法华经》,其主旨就是“开权显实”。

(三)法华宗趣

唯有一乘法

我们晓得佛是因机施教,就好象医生对症下药一样的道理。在佛教五乘中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五乘中,前面四种都属于权巧方便之门,最终是引导众生走入佛乘。根据你的根基说法,因机施教,应病与药。譬如对人天乘说因果、五戒十善;对声闻乘说“四谛”,从苦谛入手,修八正道;对缘觉乘(属于中乘)说缘起、十二因缘;对菩萨乘就说四无量心、四摄六度。

不管说哪个乘,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佛乘,目的都是要我们见性成佛,要最终走入佛乘。关于这点,《法华经》里有很多寓言、譬喻来说明,如火宅喻、化城喻、四车喻、珠宝喻、凿井喻等。

所以,《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以方便法门,引导众生归向佛乘。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修来世,有些人是为了给自己找清净,有些人虽然哀悯众生,但时冷时热。这些都不究竟,最终需要走上佛道,证得佛果。否则那就很成问题,都是不究竟的。要究竟,那就是要发四宏誓愿,证得无上佛乘。我们天天上殿,都要念诵四宏誓愿,这不仅仅是要我们在口里念,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的。

这四宏誓愿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希望在座的菩萨们发心,天天也来念诵四宏誓愿,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中去。你的心中只要有四宏誓愿的想法,就达到了因地菩萨的境界,能以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实践四宏誓愿,那就是果地菩萨了。希望大家都做果地菩萨。

佛陀开权显实的中心思想就是使你走入佛道,进入佛乘。《法华经》里面有个偈颂: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十方国土中诸佛说法,不管在哪一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世界,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他说的法是究竟一乘法。“唯有一乘法”,目标就是一乘,没有其它的,没有二也没有三。至于说五乘、三乘,都是一种方便说、权巧之说。这是《法华经》的一首偈子。明显地指出了本经的要义。

是心是佛

在中国,智者(智顗)大师建立的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但也不能离开《华严经》,不能离开《般若经》,这些经典的根本思想都是相通的。净土经典也都是相通的。《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够恢复本性就是佛,本性被蒙蔽了就是众生,都在于这个心。这个心就是真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华严经》又讲: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我们这个心体发挥力量,就像那个绘画师一样,可以画一切森罗万象、各种形态的境界,所以能够画世间。画世间就是三界(欲、色、无色界)五趣(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都由心识所生。“能画诸世间”,指不单是世间万法,出世间的境界——净土,也是由心识而生。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

上面也讲了,搞环保,治污染,在我们佛家来讲,就是要治根本,从心灵上下手。因为你若是内心不干净啊,内心污染不除,那么环境污染就去不掉。所以心里头有污染,就是凡夫境界,去除污染,就是圣者境界。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观无量寿佛经》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样作?就要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发菩提心、要念佛、要持戒,修行就可以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这个心就是佛心,本来就有佛性,一切众生佛性平等。

一心三观

天台宗是中国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教义,主要依据《法华经》,是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中国天台宗一祖慧文、二祖慧思、三祖智者,印度初祖是龙树菩萨

《中论》中有偈云: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慧文读《中论》时,由此偈就悟入“一心三观”。什么是一心三观?即一切法、一切事物,都离不开“空、假、中”三个范畴。

“空”,就是本体不实在,万法无自性,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

“假”,就是在因缘生法、如幻如化的现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词。假名,只有幻象,没有实体。

“中”,就是那个法里头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无自性的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有”,就是它有幻象存在,有假名存在,“亦空”,就是自性空,没有常恒不变的自体。“非有非空”呢,就说不是常有,不是实有,也不是断灭,所以叫非有非空。“非有”,就是不落“常见”,“非空”,就是不落“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边见,叫做邪见,都不符合中道(中观)。

由“空、假、中”三观能消灭三惑。三惑就是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由空观消灭“见思惑”。见思惑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嗔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

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即见道所灭的根本烦恼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的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集、灭二谛所断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所断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故三界共计断八十八使。十惑中,小乘以贪、嗔、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即修道时所灭的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在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若以此十种配合九地,更依烦恼的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共为八十一品。见惑八十八使与十种修惑,合称九十八随眠。这些都是由“空观”就能断除的。

由假观消灭“尘沙惑”。尘沙惑指能障碍俗谛的事智,令菩萨化道不得自在的无数染污无知。“尘沙惑”就是对于一切宇宙森罗万象,我们受它蒙蔽不能了解,就发生所知障。修“假观”,观一切现象幻有,假名安立,就可断尘沙惑。

由中观消灭“无明惑”。无明就是迷于中道,有偏见叫无明惑。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即障覆中道的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因为不了一法界的微细烦恼,遂成法性的障碍。此无明惑,声闻、缘觉不知道,只有菩萨能了知、断尽,故又称别惑。修习中观般若,能破除无明惑。

消灭“三惑”就能证得“三谛”。哪“三谛”?即由“空观”消灭“见思惑”证入“真谛”;由“假观”消灭“尘沙惑”证入“俗谛”;由“中观”消灭“无明惑”证入“中谛”。称为“三谛,”即三种真理。“真谛”是一切法空;“俗谛”是一切法有,妙有;“中谛”不偏于一边,“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再由“三谛”而圆成“三德”,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德就是有智慧,包括属于了解世间因缘生法的“尽所有行智”,和了解真如的“如所有行智”。由“假观”消灭“尘沙惑”就证得解脱(解脱德),既不为烦恼所扰,也不为所知障所惑,不受理蔽,成就般若德。由“中观”消灭“无明惑”就证得如来法身(法身德)。

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这三德都是佛的境界。修“三观”,断“三惑”,证“三谛”,最终圆成“三德”,就是天台宗主要的教义。但是具足三观不离一心,“空、假、中”不离一心。一心生万法,这个万法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圣者世间。这就是一心三观,又叫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百界千如

一个人起一个心念就通于十法界。十法界即包含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和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有十界,叫做“百界”。一心就有百界。仔细观察“百界”呢,每一界又包括“十如”。哪“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为“十如”。不管你心法、色法,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有这个“十如”,都从这个来分析。

如是相,这个法表现于外就有他的相状。动物也是一样、植物也是一样、矿物也是一样的,各有它的相状。这是属于现象界。

如是性,名种法它有本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如是体,万法有它的本体、有它的体质存在,身体相貌各方面是结合起来的。

如是力,即万法可以发挥它各自的功能。“力”就是功能。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都会发生功能。精神有精神的作用,物质有物质的作用。

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它的行动、它的行为表现就是造作,前灭后生,生生不息。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即一切事物的产生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缘,由因缘成熟得到某种果报。

如是报,就是看落在哪一界,哪一趣。

如是本末究竟,从“相”到“报”,这九种从始到终就是“本末”。“究竟”呢,就是离不开真如、离不开真心、离不开唯心所造。

所以森罗万象,不管精神的、物质的,从各方面分析,都不出一心。这个“心”在圣就是真如、真心;在凡就是无明障蔽、妄心。

以上是解释十如的意思。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我们生一念就通于这个三千世间的境界。学佛的人,不可以不注意这个事情。禅宗参禅,要提起你的念头;净宗念佛,要消灭你的妄念;密宗修法,身口意三密结合,目的是要达到大圆满境界,证得空性。证空性就要离开虚妄,就要保持“正念”或者“净念”。“正念”就是不邪,走正道;“净念”就是不染污,保持清净。佛法修行,就要有这个“保持正念”的功夫。否则你念头不正,就容易落入恶道之中:贪心重、欲望重堕落饿鬼道;嗔心重,想搞斗争,就堕落修罗道;起了害人之心,一念杀欲,堕入地狱道;痴心重,不信因果,诋毁三宝,就堕入畜生道。这个念头很要紧,一个念头不慎,就会堕落呀。一念之差,坠入深渊,掉下悬崖,悔之晚矣。

清末民初高僧谛闲法师是天台宗的四十三代祖师,在近代很有名。他有一段话解释这个“一念三千”的“一念”,说明这个心念的重要。他说:“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著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知苦发心,以求自乐,声闻因也。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起大恶念,作诸恶事,地狱因也。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起嗔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

“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著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佛因,就是入于佛道的因,一念清净平等就种了这个因。这个因就是念头清净平等,去掉妄执,“不着有为,不滞无为”。

“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你的悲心保持,处处为别人着想,他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修行,我受苦,我愿意代众生受苦。有这个心愿就是种了菩萨的因。学习佛教,就是要学习佛陀无畏的精神,去为人民着想,为众生着想,尽心尽力,为众生服务。“拔诸众苦”,这个工作量很大,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佛教的救度。我们佛教建立了许多慈善基金会、希望工程,帮助穷苦人度过难关,救灾济贫,放弃自已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众生做好事,这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我们要大力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体现出佛教的慈悲精神,希望大家众志成城,为创建一个快乐、幸福、清净的世界而努力。

“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只是独善其身,求个人清净,在水间林下清净一辈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求自度。这种因就是缘觉因。他虽然了解缘起,但是他只晓得自度,叫缘觉。这要回小向大,学习菩萨道积极度世的精神,才有成佛的希望。

“知苦发心,以求自度,声闻因也。”就是通过听佛说法认识到世间纯苦无乐,苦是由烦恼与业产生的。如何息灭烦恼和业呢?就必须修道,修道就可以证涅槃。由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就是声闻因。但是我们学佛不能只求自己解脱,还要使他人有机会接触佛法,让人种下菩提善因,这样才是一个好的佛教徒。

“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虽然是做善事,但是有执着,执着功德,执着我有功德,虽然作了善事,种的不过是天因,可以升天。人天之因,有漏果报。达摩祖师呵斥梁武帝的话:“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得天果享受一下快乐,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下来。

“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就是说做点好事,但是心不专一。一般人说他心好,他也做了些善事。但他不专一,并不是精进勇猛的,并不是一贯的,时冷时热。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做了些善事,他就保持了人身。

“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虽然修了善,有福德,但贡高我慢,而且爱发脾气,嗔心重,将来纵然生天,亦只得修罗果报。修罗就是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天天互相斗争,心中只有嗔恚,结果当然是大家吃亏。

“起大恶念,做诸恶事,地狱因也。”这个念头时常为自己打算,时常都想整人。“起大恶念”,而且在行动上造十恶业,不能持基本戒律,杀、盗、淫、妄、酒等什么都来,这都是地狱因。

“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心怀悭贪,自私,一文不舍,片善不修。只是为了自己,越多越好。这种人种的是饿鬼因。在世的时候,让他供养三宝、周济贫穷、广行布施,他办不到。他就种的是饿鬼因,死堕饿鬼道。

“起嗔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有嗔恚心就难免发展到打人、骂人,发展到相当高度就难免造更大的杀业,结局很惨,死堕畜生道。

所以谛闲法师讲:“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总不外乎现前一念、迷悟之心耳。”就是不管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都是离不开现前一念,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染污,就造恶业;一念悟、清净,消除无明,就种净因。这都离不开一心。

大家要注意这个心,注意念头。修行学佛,修什么呢?你的受用是怎样的呢?你自己时常要想一下:我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到现在为止,我的习气消灭了多少?我的慈悲心怎么样?我的舍心怎么样?我的内心能保持清净吗?念了佛能够消灭妄念吗?能够以佛号消灭妄心吗?假如不这样,你就是念佛念得再多又能起个什么作用?念经念得再多又起个什么作用啊?

嗔心重的故事

在北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国王,他平常崇奉恭敬三宝,但是在他心念的深处没有建立修养的信念。有一个热天他在午眠,侍臣(太监之类)给他打扇纳凉。打扇过程中侍者失手,扇敲了他一下,敲醒了,他就起了嗔心,把这个侍者大骂一顿,要开除他。侍者忍着没说话,后来他又沉沉入睡了。入睡以后,可怕的景象来了:他鼻子里面流出一条小蛇,流到地面上就化成大蛇,恐怖得很!后边高僧来了(他拜的高僧师父),就说:“赶快把他叫醒,让他正念恢复。”醒来以后,他看到蛇,很怕。高僧就指教他:“你平常的心念老是嗔恚习气不改,遇具体事情就发生嗔心。”嗔心重,就堕入畜生一道。猛兽、毒蛇、虎狼都是嗔心重、毒重。嗔心重,可怕呀!所以叫他忏悔,修慈悲心。后来这个国王修行,慢慢地改掉了嗔恚的毛病。

吴道子画马变马

我在1988年随四川省宗教代表团到西安卧龙寺参访。住持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庙子当时吴道子在这里住过。吴道子,大家晓得,是唐代有名画家,主要从事宗教壁画创作,被后世誉为“画圣”,尤精于画观音像。吴道子当时就寄住在这个庙子里面。他那时是画马,一天到晚思想都在马身上,怎样把马画好,马的形态跳起来怎么样、睡起来是怎么样、走起来怎么样,整天都想这个问题。有天中午入眠,他女儿给他提饭来,看到床上有一匹马,他女儿吓了一跳,差点把饭打倒。醒了以后呢,吴道子马形不见了。当时寺里的高僧指教他说:“你一天到晚想马,你看你,睡了以后身形就变为马了,由人道走入畜生道,可怕呀!”然后就叫他改画观音像,以后他就改画观音像。他最初还不晓得怎么画观音像,后来观音菩萨就于空中现白衣大士形。他后来专门画观音像,心念就转变了。

人的这个心念哪,“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是可以证明的真理。天台宗一方面是根据《中论》建立“空、假、中”三观,由三观断三惑、证三谛、圆三德,另一方面,根据《法华经》一心有百界十如,进一步阐发出“一念三千”的道理。一念三千,不出一心。在一念三千之中,鼓励我们要走佛乘。《法华经》由“权”到“实”,引人入佛道,走佛道才究竟。“开权显实”就是这个经的内容。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