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佛种从缘起!六道轮回是从哪起的?也是从缘起!烦恼是从哪起的?也是从缘起!都是从缘起!让人重新来。佛种从缘起——这是《法华经》的一个典故。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世尊是贤劫第四佛,在人寿百岁之时出世,八十岁取灭,这中间说了四十九年的法——很多人都这么说,我们也这么说。现在我们接受的都是释迦佛的遗教。所谓的遗教就是我们没有见到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文珠法讲述 第一章、经题 第二章、品题 第三章、译题 第四章、释文 第五章、释颂 第一章、经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前五字是经题,后八字是品题。
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人人本具与佛相同的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个个都能作佛。只因迷背不知,枉作众生,受种种幻苦。若能觉悟,返妄归真,用种种对治法门,断除如空华之烦恼,即可复其本有真性,圆成佛道。但众生积迷太久,若对他们直接说一乘佛法,他们不但不能接受,或起毁谤,
龚自珍 (1792-1841 年 ) 身处清代社会转变之际,其外祖父是著名的乾嘉学者段玉裁, 自珍对「汉学」有相当的造诣, 但他更关心「经世」,对当时的局势,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魏源为龚自珍文集作序: 「其书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为□郭, 以朝掌国故, 世情民隐为质干,晚尤好西方之书」。( 注 1) 龚自珍和魏源是清中期的重要学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欢喜!今天我们西方寺第一次举行《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大家对《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了不了解呀?可能不是很了解。这部经有七卷共二十八品,是天台宗一部很重要的经典。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教有所有「五时判教」: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第二「鹿苑时」说小乘《四阿含经》;第三「方等时」说《维摩》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乃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之大乘教典,尊为经中之王。七轴玄文,妙义幽微、深广,虽有古疏多种,各皆言之有理。唯我天台圣祖智者大师,大苏妙悟,灵山亲承,获一旋陀罗尼,照了法华,如曦和之临象。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暂无简介
佛种从缘起——《法华经》四句偈开示 注:2009年1月,慈法法师在北京某居士家随缘开示。 佛种从缘起!六道轮回是从哪起的?也是从缘起!烦恼是从哪起的?也是从缘起!都是从缘起!让人重新来。 佛种从缘起——这是《法华经》的一个典故。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世尊是
《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经》要旨有两次:第一次是陈光大元年(五六七),在金陵瓦官寺;第二次是隋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在荆州玉泉寺为灌顶所讲。
暂无简介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文珠法讲述 第一章、经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前五字是经题,后八字是品题。本经译传中国,共有三种译本: 一是月氏国三藏法师,竺法护初译此经,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湛山倓虚大师着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农历二月十三日,青岛湛山寺,观音息灾法会。今天头一天讲经。经者、径也。就是给人们说的,壁直一条大路。叫人照着去行,这通条大路,是人人能行,古今不变。所以这经,又有经常不变之义。不同歧途小道,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文珠法讲述 第四章、释文 第一节、初番问答 一、无尽意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
“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柏林寺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在开营式上代表学者致辞中所言。所谓“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文化语境中,聚焦为三个方面:一、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复兴过程中,我们如何从根本上肯定宗教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释化城喻品》中指出:“诸佛出世、教道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说法竟,仍唱当灭。”因为《妙法莲华经》(以下略称(法华》)系如来极谈,纯圆独妙,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使凡夫乃至二乘人、钝根菩萨舍权取实,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所以佛佛道同,诸佛因地修证,
妙法莲华经文句
妙法莲华经 题解 《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代以来,《法华》讲席久辍,纵有志问津者,苦于求教无地。藏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讲经系列(之一) 《妙法莲华经》之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法莲华经》共分七卷、二十八品,这次讲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 除了大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 ——以〈方便品〉与〈寿量品〉为主 文 释心皓 释心皓,佛教天台宗的比丘尼法师。1994年出家,后在闽南佛学院接受预科2年、本科4年、研究生3年的佛学院教育。研究方向为天台
《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方峻。唐玄宗天宝七年(七四八),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有感于本书文势有时凌乱失次,因加以排比而令相贯穿(见卷首神迥的《天台法华疏序》)。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圆瑛法师讲述 照海法师敬录 圆瑛法汇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圆瑛法汇序一 圆瑛上人,吾闽产也。幼失怙恃,依季父教养,颖悟绝人,甫成年,即受牒度于石鼓山之涌泉寺。早参三昧,夙擅说经,素以宏化利
《法华》一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纯圆独妙,被尊为经中之王。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其中心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开权显实,二开迹显本;三授记成佛。一、开权显实:权,权宜方便的意思。佛根据众生根机所能接受的权宜、方便说教,称为权法;实,不作方便,直显法体实说,法体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称为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章安尊者灌顶记 蕅益比丘智旭节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
暂无简介
《法华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言 《法华经》为如来一代时教之总旨归,亦即如来家业之总簿记,明乎此而后知如何发心,如何进趣,如何归宿。是故欲研习经教,必以此经为首。初是经全本,凡有六译,三存三缺。别生单品,凡有二译,一存一缺。其目如下: 《法华三昧经》六卷吴支疆梁接译。缺。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西晋竺法护译。缺。 《正法华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方等法华经》五卷东晋支道根译。缺。 《妙法莲华经》七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凡二十八品。但《提婆达多品》于译初
暂无简介
《法华经》迹本二门大意略述 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已,于三七日中,敷演《华严》大教,独被上根。中下在座,不见不闻。不得已,为实施权,说四阿含小教,令二乘之机,转凡成圣,证偏空涅槃,是为渐初。次于方等会上,借维摩等诸大士互相酬唱,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四教并谈,是为渐中。次于般若会上,与四大弟子共转*轮,会一切法,皆摩诃衍(大乘),以般若理水,淘汰二乘情执,是为渐终。最后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普授三根之记,无有一人不堪作佛,出世本怀,于兹始畅。大矣哉,妙法莲华经,诸
玄义有六重。一弘经方法,二大意,三释名,四立宗,五决疑,六随文释义。第一明弘经方法有七意。初释法师义论曰。法师品云于我灭后欲说此经当安住三事。所谓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慈悲心是。
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素有经中之王的美誉。舍利弗顶礼三请,世尊方为宣说,足见此誉不虚。在《方便品》中,世尊一言九鼎地说:“十方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并指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法莲华经》共分七卷、二十八品,这次讲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 除了大家熟知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佛国。但是一说到净土,人们马上就只会想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实际上不仅是佛,菩萨也有净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暂无简介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要 《法华经》二十七品(《宝塔品》、《提婆逢多品》可以合一),今但提《方便品》以为院学二周讲习之始。初周十二书中,已详此学根本在心,所谓性寂之心。由心之自觉而有是学之发生,故说有此心即有此学也。此周进言尽心之用,即发挥心之力能也。有情成佛作祖,为圣为贤,不外此心能力发挥尽致而已。此种能力,为心所本具,非由外铄,但欲其发挥,不可无导引之者舆运用之者。导引,乃谓导其能力有所趋向(趋於目的)。运用,则使此能力统束而不散漫,得致其用耳。古人谈为学之道,谓
法华经概要 广兴法师 序说 《妙法莲华经》可以说是在大乘佛教国家,特别在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读诵书写最多的经典之一,因此法华经的注疏也最多,其中以天台智者大师的法华三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方广锠 内容提要:佛教经典的理论渊源、形态演变、版本区别、流传经历、真伪鉴定及其在佛教 研究中的价值,从来是佛教文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僧人往往在对印度经 典的注疏中构筑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对佛教注疏的整理又成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 沈海燕 摘要: 佛教中有关真理的教义至关重要。智者认为,一个人对某类真理的认识导致其求证此类真理的实践,而其对真理的证悟程度决定了其修行的果位。在本文中,笔者意从《妙法莲华经玄义》着手来探讨智者对真理有系
观世音菩萨与《妙法莲华经》 “家家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在民间影响这么大? 主要就是受《妙法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的影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出自《妙法莲华经》卷七,第二十五品。一些地方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为《观音经》。“普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单发为声,杂比为音,于世间众苦杂声,齐观并救,号观世音。妙圆之行,自一心出、应无不遍,号曰普门,此继前品说者。妙音现形说法,救济众难,与观音无异,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圆。观音不离是行,而能观其音声,随响而答,大千圆应,无去来相、所谓自在之业,普门示现,则进于妙音,其实二圣一道,相为始终耳。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 文珠法师讲述 解释经题 译题简介 略释品题 解释经文—迹门略开显动执生疑 解释经文—迹门广开显断疑生信 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名题。解释此题,可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一、
暂无简介
《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009年十月二十三日 《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妙法莲华经》介绍的是菩萨的行、菩萨的特征。观音菩萨作为中国汉族地区的四大菩萨之一,很多人就是通过《普门品》对观音菩萨有所了解的。那么《普门品
妙法莲华经要解(释普门品)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五圆行流通二 初略叙科仪﹞ 单发为声,杂比为音,于世间众苦杂声,齐观并救,号观世音。妙圆之行
法华经演义(释普门品) 法华经演义卷十九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若明此品之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文珠法讲述 第五章、释颂 第一节、无尽意以偈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偈颂,是一类与诗歌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文珠法讲述 第二章、品题 第一节、圣号的原因 本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经文中的第二十五品,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佛为无尽意菩萨,详说观世音菩萨,普门
《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代以来,《法华》讲席久辍,纵有志问津者,苦于求教无地。藏经中虽有古疏多种,一则真能翻阅藏经,亦难因缘具备;二则古疏文笔简古,非精通古汉语者,亦难于涉猎。笔者忝为台宗后裔,昔日曾习台教,亦曾探索藏经,故于此经薄有悟解,爰据经疏所说,作此题解。 此经在七种立题中以法喻立名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 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
暂无简介
简述《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意义 《法华文句》共有二十卷,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就经文中的字句及其意义详细地加以解说,由其弟子灌顶大师1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 沈海燕 《闽南佛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三辑, 2004年版,第434-452页 内容提要: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宗作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智顗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其思想理论是天台宗立宗的基石。在智顗的着作中,《法华玄义》最完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文珠法讲述 第三章、译题 译题的重要,并不亚于经题,因为所有佛经,都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所以我们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真理和宗旨
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一)续 《妙法莲华经》之 《妙音菩萨品》续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音菩萨回到了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略论《法华经》譬说周 果悟 闽南佛学 在大乘经典中,素有经中之王美称的《妙法莲华经》,乃是佛陀将入灭三个月前,于三会二处为众演说的唯有一佛乘真实大法。这不仅是佛陀一生说法的本怀,也是最上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