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文句》提要
王雷泉
《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方峻。唐玄宗天宝七年(七四八),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有感于本书文势有时凌乱失次,因加以排比而令相贯穿(见卷首神迥的《天台法华疏序》)。现行本当即此本。又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诏令福州东禅寺刊天台教藏同大藏流通(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本书当亦在其中。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等。
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西晋末年,因五胡乱华,南迁至荆州华容县(今湖北潜江西南)。父亲陈起祖,梁元帝时官拜“使持节散骑常侍”,更封为益阳县开国侯。智顗十七岁,梁朝灭亡,父母相继去世。值家破国亡的乱世,年十八,投长沙果愿寺法绪出家。不久,北行诣慧曠学律,兼通大乘经。入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三经。陈天嘉元年(五六○),至光州(今河南光山)大苏山,师事慧思禅师,修习法华三昧,尽得其法。既而入金陵(今南京),居瓦官寺弘法,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和自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又名《次第禅门》),深得朝野钦敬。陈太建七年(五七五)秋九月入天台山,于北峰创寺传教,成为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陈后主时,奉诏出山,再至金陵,在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陈亡,西游荆土。隋开皇十一年(五九一),应邀前往扬州,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并得赐“智者”之号。后还荆襄,于荆州当阳创立玉泉寺,未久,履扬州,归天台。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度僧一万四千余人。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文句》、《金光明经玄义》、《观无量寿佛经疏》,世称“天台五小部”(以上均为灌顶所记)。尚有:《净名经疏》、《觉意三昧》、《六妙门》、《法界次第》、《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观》、《小止观》)、《法华三昧行法》、《维摩经玄疏》、《阿弥陀经义记》、《金刚经疏》、《四念处》、《方等三昧行法》、《观心论》、《观行食法》、《观心诵经法》、《四教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法慎记)、《菩萨戒经义疏》(灌顶记)、《仁王经疏》(灌顶记)、《请观音经疏》(灌顶记)等。均为天台宗的主要经典。另有文表若干篇,收入灌顶编的《国清百录》之中。事迹见灌顶《隋智者大师别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一等。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本宗所依根本经典,视为佛陀最终和最成熟的教诲,故别称“法华宗”。《法华文句》与晚年在玉泉寺所讲的《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都是智顗阐发《法华经》思想的重要著述,称作天台三大部。以讲述《法华经》为始,智顗对一切经典的注疏,均以其独创的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种方式解释。因缘释,以四悉檀作为对机说法的方式,悉檀通常译作成就、宗,而智顗梵汉并举,称悉是此方言遍,檀是梵语檀那的略称,翻译为施,即遍施而使其成就:一、世界悉檀,亦名欲乐悉檀,以适应于世间人喜好的思想、语言、观念等,随不同机宜而解释经文,令凡夫喜悦而生得世间之正智;二、为人悉檀,亦名生善悉檀,根据众生各别根机与能力,而说各种出世实践法,令生起善根;三、对治悉檀,亦名断惑悉檀,针对众生种种烦恼,分别给予不同的对治方法;四、第一义悉檀,亦名入理悉檀,即破除一切论议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谛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令众生真正契入教法。约教释,把经典的文句,从藏、通、别、圆四教的思想方面,给予从浅入深的解释。本迹释,依本地、垂迹二门来解释教义,迹从哲学上解释其思想或教理的普遍妥当性,以示众生之本性;本则从信仰上究明其教义的永远性,乃显佛陀之本体。以上三种,是从客观的教相门立场,以解释经典的文句为主。观心释是从主观的观心门立场,把对经文的解释与修行者自己的亲证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观互具,相辅相成,故在智顗的止观著作中有“起教”的篇目,而在讨论教相的著作里又有“观心”的论题。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文句》、《法华玄义》主要说教相门,而傍及观心门;《摩诃止观》则主要说观心门,而傍及教相门。
本书是对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结构和字句的详细解说,故称“文句”,以有别于《法华玄义》之解释经题。先依佛家通例,将《法华经》分作序、正宗、流通三分:以〈序品〉为序分;以自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为正说分;以其后至经末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又以天台宗的见地,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自〈序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为如来迹(垂迹)门的说法,其要旨是“开权显实”,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阐明过去如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现在开方便的权门,示真实的妙理,会三乘归一佛乘,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自第十五〈从地踊出品〉至经末,为如来本(本地)门的说法,阐明释迦牟尼佛不是新近在菩提迦耶方才成道的新佛,而是从远在三千尘点劫以前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垂迹。此本、迹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
第一〈序品〉为迹门的序分,从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的正说分,第十〈法师品〉以下五品是迹门的流通分。其中正说分又分作略、广两部分:从“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下,是略说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以下七品半,是广明开三显一。广明部分分作三周(阶段):第一法说周,佛为上根人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这时只舍利弗一人领解其说,即〈方便品〉中所说;第二譬说周,佛以羊、鹿、牛三车譬施权,以一大白牛车譬显实,为中根人譬说,此时有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领解其说,即从第三〈譬喻品〉至第六〈授记品〉、特别是〈譬喻品〉中所说;第三因缘周,佛为下根人说宿世因缘并举化城的譬喻,令其领解“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等千二百学、无学声闻弟子因此领解,即第七〈化城喻品〉以下三品所说。〈法师品〉示通经轨则,〈宝塔品〉证前集后,〈提婆达多品〉引往昔宏经,〈持品〉有受持、劝持之分,〈安乐行品〉有身口意誓愿之别,此五品为迹门流通分。
从第十五〈从地踊出品〉开始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是本门的序分。从同品“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以下到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是本门的正说分,其中第十六〈如来寿量品〉是正开师门的近迹、显佛地的远本;第十七〈分别功德品〉中,佛说长行是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是总申领解。从〈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偈以下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是本门的流通分,其中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以上为劝持流通,第二十一〈神力品〉至经末是付嘱流通。
于《法华经》全经中,〈方便品〉明圆乘之因,〈安乐行品〉明乘乘之法,〈寿量品〉明圆乘之果,〈药王品〉明乘乘之人,此四品约教、行、理、人,尤为通经之门。〈方便品〉中十如是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乃一经之宏纲,众义之渊府。〈法师品〉中入如来室、坐如来座,乃宏经之通途,行道之要轨。《法华文句》于诸处皆广加阐发。
本书于显发自宗义外,随处举破南北朝一些法师之说,尤以梁代光宅法云的《法华经义记》(二十卷,世称《法华光宅疏》)所说为重点。
本书主要的注释,有唐湛然的《法华文句疏记》三十卷。此外有关的撰述,有唐湛然的《法华经文句科文》六卷,道暹的《法华经文句补正记》十卷,智云的《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二卷,《妙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宋代法照的《法华经文句读教记》七卷,从义的《法华经文句补注》四卷,有严的《法华经文句签难》四卷,善月的《法华经文句格言》三卷,清道霈的《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
——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