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的区别

六祖坛经 | 作者:贤亮法师 [投稿]

贤亮法师: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的区别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因为这是六祖大师将佛法实践后,从自性之中流露出来的理趣,弥足珍贵。

  近代的大学者钱穆认为,《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的典籍之一,自唐以来,即备受推崇。在中国佛学史上,《坛经》有着承前启后的力量,更是我们学人不可不读的宝典。

  既然要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那我们就先要了解什么是顿?什么是渐?

  顿悟是指不经历阶梯次第,直指本源,顿时开悟;渐悟则是由浅入深,渐次悟入。

  狭义地讲,顿悟就是闻法即悟;渐悟则是逐渐觉悟

  广义地说,顿悟与渐悟是就修行者见道证悟的时间快慢、过程长短而言。

  禅宗则认为渐悟是藉教悟宗、渐次修证的。而顿悟的宗旨即是十六个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普遍的看法是,重视从经典出发理解,以文宇语言宋传达佛学和禅法的即是渐悟;提倡教外别传,认为佛教的真髓,禅法的密意,不是文字和语言所能表达,只能以心传心。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超越性,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禅法和更高的悟境即是顿悟。

  而六祖惠能大师则认为,本来正教是无有顿渐之分的,“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正如六祖所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假名。”

  从六祖大师的话中可以得知,顿与渐是根基利钝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从应机的利钝说,直接的开示悟入就是顿悟;如需种种方便,渐次修学而悟入的即是渐悟,那么顿悟和渐悟在修学当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又如何修行呢?

  神会大师曾言,六祖所传的为南宗顿悟禅法,神秀大师所传的是北宗渐悟禅法,称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南顿北渐”,成为了法门对立的实质。

  其实神秀大师所传的北宗禅法,完全继承了以心为宗的东山法门,重视经教,奉持《楞伽经》,提倡藉教悟宗。同时也重视坐禅、念佛等。其宗旨是“直示净心,顿成佛道”。

  神秀大师禅修的最主要法门就称为“离念门”,讲究“摄心拂尘”,提倡“先念佛名,而后令净心”。这一个“净”字,就是北宗禅法的要诀。如何净心?就要先离开妄念,直观内省,克尽染心,显露净心。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次第修行才能达到如神秀大师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说:“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所谓“净心”,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见不取不执着,能做到净心也就顿然达到佛地了。净心和离念是密切相连的,离念为方便,“净心”是目的。神秀大师所提倡的禅法,“摄心”力量更强,可理解为由戒生定以发慧。

  六祖惠能大师所立南宗禅法的主旨为单刀直入,见性成佛。既倚重经教,又主张摆脱经教明相的思想束缚。强调自证于心,不外求佛。惠能大师在《坛经》开篇中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为六祖演说顿教法门的总纲。指出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本自具足的智慧德性。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六祖提出直接从见闻觉知中去悟入,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其禅法宗旨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不是不起念,是要不起妄念;无相是不执取万物的差别相;无住则是没有任何执着的一种状态念是本性所起的作用,把握当前一念,只要“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就是“见性成佛”

  六祖惠能大师所提倡的禅法,一方面主张立言说、依文字,讲众生在迷时要以经教言说来提高知解;另一方面又强调自性具足,心向内求,真正的觉悟是不假语言文字的,要用智慧观照,才能证得。这两个方面在《坛经》中得到了统一。同时也强调定慧一体,“定慧等学”。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禅学的框架,改变了“念佛净心”的东山法门。

  那么顿悟和渐悟在《坛经》中是如何体现的,对于当今和未来的中国佛教又有哪些意义?对我们学人又有什么影响呢?在《坛经》中,六祖初见五祖时,二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答。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来干什么啊!”

  六祖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道来拜见您,只求作佛。”

  五祖就说了:“你是岭南人,又是揭獠,如何成佛?”

  六祖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瘘撩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时候五祖还想说些什么,但见徒众皆在左右,有些话就不方便讲了,于是派六祖随大家一起在寺里劳作。

  六祖又讲:“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本性,此即是福田,和尚还教我去干什么活?”

  五祖道:“你这个揭獠根性太利,不要多言,赶紧干活去吧。”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六祖绝对是利根之人,那么五祖为何又让六祖到槽场劈柴、舂米,而且一干就是八个月。难道这八个月中,真的就没有机会传法吗?我看不会。我们都知道佛陀的福德与智慧都是圆满的,这正是佛教的核心——解行并重。

  智慧是对佛法的理解,而福德则要通过行持来圆满。如果福报不够,修行的障碍就会有很多,让六祖去干活,即是一个培福的过程,也是一种行持。古德讲要以福养慧,福报具足,学习和修行都会顺利无碍,因缘成熟之时,自然可以点亮我们的智慧之灯。

  后来五祖传法给六祖前,让大家作偈颂,看淮若是见性了就将衣钵及法脉传给他。接下来的故事大家耳热能详,神秀大师就作了一首偈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到后,明白神秀大师还没有见性,不过依此愒颂修行可得大利益,就让门都来持诵。六祖听说后,也请人在墙上写了一首偶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看后都很吃惊,五祖看到后怕有人来害六祖,就用鞋子把偈子擦掉,说也未见性。后来五祖深夜为六祖讲《金刚经》,六祖听后,悟得万法不离自性。遂云: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这时五祖知道六祖已经觉悟了自己的本性。由此可知,在这之前六祖还是没有彻底觉悟的,之前的那首偈颂悟到什么程度,五祖并没有讲,那之前六祖的所言所行,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呢?这也是一个问题。正如印光大师所言:“秀大师之话,悟与未悟,依之皆有益。六祖之话,若末实证,依之则其祸不浅。”

  再者,关于神秀大师所作的偈颂,五祖虽认定还未见性,但也并未否定神秀大师的偈颂。而六祖大师所作的偈颂,可以说是建立在神秀大师偈颂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神秀大师所作的偈颂,也不可能有惠能大师的这首偈颂。

  神秀大师十三岁即出家,年少博学多闻,深入三乘佛学要旨,四十六岁时参谒五祖弘忍大师,服勤六年,后被誉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后又应武则天的征召入京,不多时,声名大盛,被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世寿一百零二岁,后事备极哀荣。

  神秀大师虽未得五祖付法,然能为帝王所器重,化导京畿,弘扬禅法,其对禅宗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后世有人讲六祖大师所传的是顿悟禅法,而神秀大师所传为渐悟禅法。虽然两人的禅风回异,其实只是两人所传禅法侧重点不同而已。可以说渐悟是顿悟的基础,顿悟最终也必然是渐修渐悟之结果。两者紧密相连,是无法彻底分开的。

  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六祖惠能大师才大放异彩。大师将禅法加以综合、创新,从禅学理论、禅修方法、培养门人等方面,全面地创立了禅宗宗派体系,并将禅法弘传到平民百姓之中,其后发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弘传天下。

  《坛经》的问世,不仅是禅宗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将禅宗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禅宗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并非不依经教,而是要不拘泥于文字、经教。

  须知文字、经教是“标月指”,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见自本心,悟自本性。太虚大师曾说:“所谓宗门,实到惠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大家认为,禅宗史上,证悟最高,贡献最大,当数六祖惠能大师。

  以上是学僧对《六祖坛经》的一点感悟,并透过体相用三方面,结合《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

  第一就体上来讲,顿悟与渐悟是因人而立,目的都是让我们成就佛果;

  第二从用上来说,顿悟与渐悟在修学中只是侧重点不同,渐悟可以说是顿悟的基础,而顿悟则是渐悟的结果;

  第三以相上来看,惠能大师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宗派,此后日益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这一格局至今未有改变。并且影响到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禅诗、禅画、禅武、禅茶等等。还有应运当今时代而创立的生活禅。

  禅,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禅,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更升华了中华文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