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五章、释颂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文珠法讲述

  第五章、释颂

  第一节、无尽意以偈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偈颂,是一类与诗歌体裁似的句子,用这类句子,叙述长行文中的义理,谓之偈颂。梵语祇夜,译为重颂。用这类句子叙述另外一种意思,为长行文中所没有的,梵语名伽陀,译为孤起颂。此中的偈颂,二者兼有。本来在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法华经中,此品是没有偈颂的。后来隋朝仁寿年间,阇那笈多法师再译法华经,此品才有偈颂出现。后人见之,移刊于罗什法师所译的普门品长行文之后,合为一品,故有此偈。
  尔时,是当观世音菩萨接受了无尽意布施的璎珞,分作二分,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如来后,释尊,又对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之时。无尽意菩萨,再以偈问佛,其意有二:一为初机重闻入妙,一为晚来听众得闻其义,因以偈颂再问。
  初句是赞佛德。释尊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所以说‘妙相具’。次句是表达自己的问意,末二句正是所要问的事情。无尽意先赞叹佛的妙相,然后说:我现在再重新来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位佛子,究竟以什么因缘,名观世音呢?佛视众生,犹如赤子,所以广义的说,一切众生无不是佛子。不过,子以继父业为职责,佛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所以狭义方面说:凡能以弘法利生为职责的,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子。否则,便非佛子。
  又二乘人只知自利,非真佛子;菩萨能自利利他,绍隆佛种,担荷如来的家业,才是真正的佛子。现在,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位居等觉,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专以利生为事业,称为佛子,自是当之无愧!

  第二节、释尊以颂答

  一、显得名之由

  (一)总显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初二句,是经家描写当时释\尊以偈回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是佛诫听,因为观世音菩萨的行门,是微妙不可思议,非粗心浮气所能领会,故佛在回答之前,特别提出警告劝诫。
  ‘善应诸方所’,是显示菩萨化他之广,诸方,即是十方,而非一方;诸所,显微尘国土,而非一国土;是三世间,而非限于某一世间。观世音菩萨以一心三观的观智,观于一境三谛的观境,能所不二,圆证中道;然后称性起用,普门示现,十方微尘国土,无处不现身。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时不现;如镜照万物,同时映出;如月印江水,同时照临。不先不后,谓之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是显示菩萨化他弘愿之深远。观世音菩萨,利生的弘愿,广阔无涯,渊深莫测,如海一般广大深远,而且是从无量劫以前,直到无量劫以后,其行愿都是这样广大深远,非人心思所能测知,亦非人口议所能表达的。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二句,显菩萨因地修行的圣洁和殊胜。菩萨不但下化,而且上求。遍身十方微尘佛刹,侍奉亲近供养或过去、或现在千亿万佛;或常随佛学,为法王子,以求慧足;或随顺佛意、代转法 轮,以畅佛本怀。同时,还于诸佛前发大清净愿。发愿有所冀求,有所执著,则不清净。现在菩萨发大弘愿,不著二边,不住中道,尽无量劫,分身尘刹,上求下化,是为清净。
  ‘我为汝略说’以下,正显菩萨自行化他的大愿不可思议。释尊虽能用言语表达,而在会大众亦未必能领会,所以只是为无尽意等略说一二而已。若有众生,或耳闻其名,或目睹其应身,或仅见其圣像,而能恭敬礼拜,一心称念,三者但居其一,必能获观世音菩萨的感应,令众生解除三有或九有,或二十五有中,种种苦恼的厄难,绝对不会徒劳无功的。
  有是因必有是果,因果不昧谓之有。诸有,谓有因果、有生死、有烦恼。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九有,即欲界一有,有色、无色界八有,三界共九有。二十五有,即是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共为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众生,同在生死烦恼苦海中,头出头没,永远飘沉,但如能闻观世音名,或见其身,而收摄三业,一心恭敬礼拜,口诵心念,便可消灭二十五有一切苦难。所以说,‘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二)别明免灾难
  (1)能免三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前四句显能免火灾,后四句明能免水灾和风灾。假使,是假设,假设有人兴起谋害你的意念,将你推落大火坑中、使你的生命受到威胁,危在旦夕的时候,只要你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便能仗菩萨威神之力,倏忽之间,变火坑为莲池。因为火坑皆由嗔恚所变现,但人以嗔害,菩萨以慈忍,故念菩萨圣号时,菩萨能以性火真空之妙力而救之,使火坑化为池,而得免火灾之危。
  晋朝释法智,未出家前独行泽中,忽然猛火延烧,以为必遭火劫;唯有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说也奇怪,忽然间火势突然息灭,四周的草都烧焦了,唯有法智容身之地火不波及,可见菩萨是有求必应的。
  大海巨浸,波浪滔滔,处身其间,鲜有不与波臣为伍的,所以巨海亦为水灾之一。漂流是风灾。当我人航行时,因飓风之骤至,使舵手失去驾驶船只的控制力,而漂流汪洋大海,已是惶恐万分了;何况在这个时候,又有海上的毒龙呀,鳄鱼呀,以及居住海底的罗刹鬼出现呢?当时的恐怖与危险,是不待言而可知了。但当你处身在这么恐怖的环境中,如果能够真诚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便能仰仗观音菩萨之威德神力,船只虽被漂荡于大海巨浸中,鱼龙纵然鼓浪而来,亦不能为害,船只亦不会沉没。因为巨海,是贪毒所成,贪财似龙,贪淫似鱼,贪杀似鬼;一念圣号,五欲顿息,而投入菩萨性水真空中,波浪自不能没了。
  法苑珠林载:刘宋沙门竺惠庆,广陵人,经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荆扬大水,惠庆将入庐山,船至江边而暴风忽起,同旅已得依泊,惟惠庆船飘扬江心,水急浪涌,势必沦覆;惠庆正心端意念观世音经,洲际之人望见其船,迎风截流,如有数十人牵挽之者,竟安然抵岸。
  又有徐熙载的母亲程氏,平素敬奉观音。绍兴四年,熙载受了彭大任家的聘请,为家庭教师,因此,携带了二个儿子,坐船前往。谁知船至江心,忽然风雨暴至,怒涛沸涌,傍人莫知所措。熙载想:我们父子寄命于一叶孤舟,假使葬身鱼腹,老母靠谁奉养呢?于是教同船的人,一齐跟著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后来,突见一棵大树出现,众急挽树枝,以船系之。第二天,他们的船却停在江边的沙滩上,而不见有什么大树。及回家,他的母亲笑著对他说:我昨晚梦见一老太太携领你们父子回来,现在你们真的回来了,观世音菩萨真灵验啊!
  (2)能脱八难
  1.超颂免怨贼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梵语须弥,译名妙高山,上临虚空,下瞰大海,形势险要异常;以此比喻被害者处境危险而已,未必一定是在须弥山顶,被人推堕。此推者,非冤家寻仇,自然是怨贼谋财害命,才下此毒手。虽然,但被害者,能在此生死关头之际,一心称念圣号,必赖菩萨威德神力加被,虽于极高之山被人推堕,只觉如日悬空,怨贼去后,仍得升起。
  须弥山,喻人自高自大的我见逾于须弥;我慢慢人,人亦慢我,即为人推堕;菩萨谦光照物,故念圣号,便投入菩萨性空真觉的境界中;如杲日住空,无所障碍而得救。
  金刚山,又各金刚围山,或金刚轮山,即是围绕三千大世界的铁围山。起世经说:‘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译为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因为金刚能坏一切物,物不能坏它,所以堕落此山,自然是粉身碎骨。此亦是用以譬喻被害者,堕触外物之坚固而已。如果有人被怨贼恶人追逐,堕于金刚山那么坚固的外物时,若能称念圣号,便得投入菩萨性空真觉中,即使堕落,亦不能损一毛。因为痴爱逐人,如堕金刚山,无不受伤:菩萨已永绝痴爱,所以称念菩萨便得免此难。又菩萨冤亲平等,慈悲悯念,绝无害意。所以,当冤贼盗寇将你围绕并且各执利刃,快要加害你的时候,能念观世音圣号,对方的敌意害心,亦为菩萨慈悲所化解,不能为害。
  2.追颂免刑戮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犯国法,或枉受王难,临要受刑,快要身首分开,寿命将尽之际;若能持念圣号,便投入菩萨慈光中,仰仗其威神之力而得免难。因为难生于身见,众生有此身见,故有王难。菩萨身见消忘,故念之而得免此身受刀杖之难。
  3.追颂免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众生因身见而起有无断常等边见,所以身如桎梏,为财产所囚禁,为妻子所枷锁,为六亲伎俩所杻械。菩萨边见顿空,所以念之,而得解脱此难。
  4.加颂免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咒诅是用邪术,咒诅役使鬼神以诅害于人,或被人暗中下毒药,谋害性命;如能称念观世音圣号,则不但不受其害,而主事者反招其殃。例如:从前有一清信之士,严持五戒,善心好施,可惜年老健忘。时有一外道梵志,在山中修行,到他家中乞食,因家中有事,忘记了梵志在门外等待;因此梵志挟恨而去,用咒术召鬼神来,并曰:‘彼辱我,往杀之。’幸有罗汉知之,特往清信士之家,教他燃灯勤持圣号,并守口摄意,不起妄念。清士依教而行,鬼不能加害清士,遂大发脾气,回头欲杀梵志,但罗汉将衣覆之,令鬼不见梵志,卒令两人俱免受害。
  苏东坡居士说:以其还著于本人,不如改作两家俱免难,既不致害人,亦不致害己,不是更好吗?这因为苏东坡根本不明白佛法折摄二门的利生方法,因为菩萨利生,应以慈悲摄受则以慈悲,应以威力折伏,则以威力。所谓慈威兼施,否则,唯有慈爱,而不折伏,则恶者无以悛改其非。所以还著于本人,正是菩萨威德之折伏,使恶者明白因果,痛改前非而已。并非菩萨有所偏爱,或怀有报复之意。
  从前有一神棍,名赖省干,以神命为活,家中祀一妖物,供人问卜,因为要妖怪显灵,所以每年都去浙江拐骗很多童男童女,带回去祭妖。有一次,拐了一个女孩子回来,困在房中,并教她更衣沐浴,以待妖物来享受;幸这个女孩的母亲是信佛的,自小就教女孩念观世音菩萨,所以坐在房中,不断称念观世音菩萨。半夜,天窗忽然拉开,妖怪的眼睛,闪闪发光,犹如电炬,自窗而入;女孩子恐怖极了,但仍然不断地念菩萨圣号,就在这个时候,女孩口中忽然也发出光来,直向妖怪身上射去,接著妖怪从天窗上跌下来,女孩急呼救命,给巡逻人听到了,立即破门而入,在女孩身边,有一条已经死了的大毒蛇;女孩子将自己经过的情形,告诉值更人,于是把赖省干送到警察局去治罪。假如不是这样,后来受害的人固然不少,而这神棍将作恶更多,果报更甚呢!所以还著于本人,并不是害了他本人,而是救了他本人啊!
  5.追颂免罗刹毒龙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凶恶的罗刹鬼,以及有毒的龙,都是害人的东西。因为罗刹食人害物,毒龙恶气伤生。但当你遇到罗刹鬼,或碰见毒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这些毒龙恶鬼,都不敢来加害于你。因为鬼怕光明,我们内心妄想充塞,黑幕重重,所以招来外鬼作祟;又毒龙为见取所兴,但菩萨诸见消忘,智光朗然,我们称念菩萨圣号,可便投入菩萨大智光中,故毒龙恶鬼不能加害。
  从前有一个人,平常喜欢向人问东问西,有一天,在路上遇了一个罗刹鬼,自知性命难保,虽处危难之中,仍不忘多问,因此,问罗刹鬼说:‘你为什么胸白背黑呢?’罗刹鬼说:‘因为我怕太阳,老是背著阳光走,所以背脊给太阳晒黑了。’这人灵机一触,拉著罗刹鬼,对向阳光直走,于是罗刹鬼立即消灭。这故事是:譬喻我们内心不够光明正大,才招致暗鬼啊!
  6.加颂免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兽能伤人,全仗爪牙锋利。假如你独步于深山峻岭中,不幸有豺狼虎豹突然出现,向你张牙舞爪,拦住去路的话,只要你能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圣号,这些虎豹豺狼,一定会很快的离开你。因为众生内有戒禁取见,故有恶兽可怖。菩萨没有,所以能使称念者,得离恶兽之难。
  从前,福建有雷法震其人,以烧炭为业,家中有鸭栏木一枝,纹理精细,拟用以雕刻观音像以供奉,但因工作繁忙,还未能开始雕刻。有一天,入山烧炭,忽然前面有一老虎,张牙舞爪,迎面而来,形极凶恶,正当危急的时候,忽来了一个美女叱虎,虎即跪下,俯首而去。法震谢救命之恩,而请问姓名,女子说:‘我是你家中的鸭栏木。’说完不见,雷法震回忆日前欲用鸭栏木雕刻圣像事,因此,择吉雕刻,终身持斋敬礼圣像。仅一念之生,已蒙感应,何况终身持名呢?
  7.加颂免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蝮蝎,能以毒气伤人,其恶气如烟火之燃烧,触即被害。因为众生内心含有忿恨嗔恚之气,故招蚖蛇蝮蝎之害;但菩萨嗔火永息,无毒意,故能令称念者,仗彼慈力,使诸恶虫自然回避,免遭其难。
  8.加颂免雹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密云弥布,风雨交加,电火烁烁,雷声隆隆,已是恐怖的现象了,何况在这时候,倾盆大雨,降下大小不一的冰块,能损木伤人呢?所以凡此种种灾荒象征出现时,只要能称念观音圣号,便得雨过天晴,雷电停息。因为众生内心的谄媚,如云之覆日;骄傲,如雷之震惊;嫉妒人之所长、求寻人之所短,如掣电之快驶急驰;喜毁人之善,如雹之摧毁人物;狂言赞毁于人,如澍雨之倾于物而浸润;以致招来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种种恐怖。菩萨心无诸恶,唯一慈悲,故能令称念圣号者,仰仗神力,应时云雷消散停止,而免其难。
  以上十五颂,或追颂,或重颂长行所说,或加颂以补长行之不足,都是释尊以偈颂,回答无尽意所问,而别明观世音菩萨,能免诸难的威德神力,以为其得名的原因。
  (3)总结得名之由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此正明菩萨得名之由。众生因为内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外有地水火风空根识等七大的情执,所以无量劫来,如蚕吐茧,自缠自缚,把自己困于三灾八难,以及无量无边的苦恼丛薮中,备受众苦的煎熬和逼迫。观音菩萨,不特内断烦恼,更能以妙观察智,了达身之地水火风空根识等七大,本非七大,一一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乃至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性识明知,觉明真识。’七大既非七大,皆性皆真,唯一如来藏性,圆融无碍,故能不为七大所转,反能扭转七大。所以当众生被三灾八难众苦逼迫恼害时,一心称念圣号,便以其能观之观智,观其称念音声之所在,即令其解脱一切苦恼厄难。不但救拔凡圣同居土众生的苦,同时能救拔方便与实报土众生的苦。以此寻声救苦的因缘,所以名观世音。

  二、显观世音的含义

  (一)显所化之机情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力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初句明菩萨果后之大用,次句明菩萨因中之妙行。身口意三业,运用无碍,变化自在,谓之神通。天仙鬼神的神通是有漏的,所知不广、变化不大。阿罗汉虽得无漏通,然未究竟,终属有限。菩萨的神通,虽胜声闻百倍,但终不及佛之神通广大、变化无碍。观世音菩萨早成佛道,名正法明如来,已证得自心实相理体,所以称性而起的神通妙用,不是天仙鬼神的有漏五通,亦不是阿罗汉的无漏六通,也不是权教菩萨所证不究竟的神通;而是佛果上的十大神通:
  一是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
  二是出生无碍天耳智通。
  三是出生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
  四是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通。
  五是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
  六是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
  七是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佛刹之方便智通。
  八是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
  九是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
  十是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生方便智通。
  是以观音菩萨的神通妙力,广大无涯;亦可说是:无记化化通,化而复化,化化无尽。故说:具足神通力。
  智是实智,方便是权智;实智照理,权智解事,权实二智,无不具足,是为广修。菩萨由因中修行,证得权实二智,更具足大神通力,于是用实智鉴机,以权智施教。设使极微尘数国土众生有机感之,无不运用神通妙力,现种种身,同时来应。不但此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不但同居土,乃至方便实报土;不但人道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即使是三恶道众生种种无量诸苦;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蒙慈力加被,能令痛苦渐悉消灭。
  恶趣有地狱,饿鬼,畜生,故言种种。地狱有八寒八热的痛苦,观世音菩萨本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悉去教化度脱。饿鬼道百千万年,尚不闻浆水名字,况诸饮食?观世音菩萨为救拔鬼道众生苦,而变为鬼王面然大士。因引起佛说焰口施食,以普救一切饿鬼。畜道众生有愚痴暗蔽、弱肉强食种种苦恼。观音菩萨亦常变畜生以施教化。人间八苦,天上五衰,观世音菩萨无不现身说法。所谓:无身不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悲心不可谓不大,利生不可谓不广了。此正显示菩萨所化机情之广繁,四圣六凡,此界他方,无不是菩萨所摄化的对象。
  (二)显能化之观智
  (1)显观智二利之功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颂出五观,以显菩萨二利之德,是属于孤起颂,其诠义是长行所无;前三观为自利之功,后二观为利他之德。
  真观,即是真空观,亦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的观智。菩萨以此真空观智,修习空观,先观一切外境,皆是缘生之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本非实法。次观自身,四大假合,原非实有,终归于坏。再观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无常;若离根尘,本无自性。如是内空我相,外忘法执,断见思惑,证真谛理,是为真观。
  菩萨虽达诸法空义,但不废缘起诸法,能够修习假观,随缘应物,广度众生。虽终日度生,而不见有一众生可度;虽不见有众生可度,仍然终日在尘劳中利生。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利生之心,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如水月空华,无住无著。正因为菩萨修习假观,积极救世,入俗利生,而无所执著;如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又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清净无垢,是为清净观。
  真观是出世的;清净观是入世的。从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从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由自利利他,证得真净圆通;观一切法,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彻证性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而入于中道。而中道观智,不停滞空有二边,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不取不废,圆融无碍,同遍法界,是为广大智慧观。
  菩萨以真观修空观不著一切法,断见思烦恼,证般若德。以清净观修假观,不舍一切法,破尘沙烦恼,证解脱德。以广大智慧观修中观,圆融一切法,破无明烦恼,证法身德。这三观举一即具三,言三即一,无前后,无次第,是为绝待圆融的三观,亦即是观世音之观字。
  悲观及慈观,是利他的妙德。由于菩萨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所以能运无缘大慈,等视众生犹如赤子,平等与乐。虽能令众生得真空乐、妙有乐,乃至中道无上涅槃不生不灭寂灭乐,无上菩提、不垢不净觉法乐;但不著于相,无菩萨之能缘,亦无众生所缘,能所唯是一心,名无缘大慈;亦是颂中的慈观。
  由于菩萨下与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众生是菩萨心中的众生,菩萨亦是众生心中的观世音。众生悲仰之心,即是菩萨之悲心;菩萨之悲心,亦即是众生悲仰之心。凡圣同体,感应道交,拔众生之苦,即是拔自己之苦。虽终日令众生脱离五住二死的苦恼,解除六凡三乘的一切灾难,但视为自己份内事,所以叫做同体大悲,亦即是颂中的悲观。悲观无苦不拔,慈观无乐不与。所以释尊诰诫我等,应该常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拔苦与乐,常瞻仰普门大士的庄严妙相,景仰礼拜,以求摄照。
  (2)显观智化他之德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颂显示菩萨观智化他之妙德,亦是属于孤起颂。
  众生的真心,本来清净无垢,如明镜之光洁,如杲日之当空;故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可惜众生被贪嗔痴等烦恼所障蔽,遮盖了自巳的本来面目;如明镜蒙上了尘垢,失却其本来之光洁明净。但观世音菩萨五观齐修,三惑净尽,转八识成为四智,把心地的烦恼垢秽洗刷净尽,达到不生不灭究竟清净的境界。所谓:净极光通,如尘去镜明,垢尽光现;内外洞彻光明,犹如玻璃之通达无碍,是为无垢清净光。这无垢清净光,即是大圆镜智的大智慧光,其慧光照耀,犹如杲日丽天,能破一切黑暗,因名慧日。
  慧日,如菩萨的智光,诸暗如众生烦恼之黑暗。菩萨以真空观,证一切智光,来破众生见思烦恼的黑暗;以清净观,证道种智光,破众生尘沙烦的黑暗;以广大智慧观,证一切种智光,来破众生无明烦的黑暗,故说:慧日破诸暗。
  众生外来的灾难与苦恼,俱由内在的烦恼作业而招致,现在,内在的烦恼暗蔽,既为菩萨的慧日所破除,内灭苦因,外则能降伏三灾七难等苦果,至时,一切灾风火,自然消灭于无形中,故说:能伏灾风火。
  菩萨以一切智的慧日,放真空的光明,普照六凡同居土世间;以道种智的慧日,放妙有的光明,普照二乘方便土世间;以一切种智光的慧日,放中道的光明,普照菩萨实报土世间;所以说:普明照世间。
  (3)显观智之妙用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四句是歌颂观音菩萨三轮的不思议力。菩萨由圆修三观之功,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故能称性而起三轮不可思议的妙用。初句赞身轮,次句赞意轮,末后二句赞口轮。悲体,是菩萨所证大慈大悲的法身理体。这理体是由持戒之功而报得。菩萨本此大悲戒体,身轮现通,示现三十二应,显大神通,惊醒凡小,骇动三千;犹如大雷之震动,有耳皆闻、有识皆知,是谓:悲体戒雷震。
  菩萨意轮能兴无缘大慈,作不请之友,无物不覆,无机不被,能遮众生烦恼焰热,使得清凉,如大云之普覆,故说:慈意妙大云。
  甘露,是不生不死之药,喻不生不灭的妙法。菩萨口轮,善说法要,澍甘露法雨,普润三乘五乘众生,咸令灭除烦恼的火焰,得证涅槃不生不灭的清凉地;犹如天澍大雨,普淋三草二木,令得解除旱天的枯燥,是为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总显菩萨由五观圆修,所起三轮不可思议之妙用。凡有所作,无不以利乐众生为前提,以度脱众生是鹄的。
  (三)正显娑婆之机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上文显菩萨广应诸国土,四圣六凡,此界他方,无不是菩萨所化之机,此中正显示游化娑婆。因为娑婆世界众生,业深障重,苦恼特别多,尤其性情暴戾好战,难调难伏,官难战难,无时幸免,所以特别提出说明。诤讼对簿公庭,则心忧刑罚;军阵枪林弹雨,则命系兵戈,皆可怖可畏之事。但若能于此怖畏中,称念圣号,必仗菩萨慈悲愿力加被双方,顿消宿怨,诤讼解围,言归于好;或排除军阵中种种刀兵剑戟的威胁,故说:众怨悉退散。
  (四)显世音之意义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以上真观清净观等一颂,是释观世音之观字,而此四句中,前三句是释观世音之音字。妙音之妙字,是指音之体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微妙不可思议。菩萨能称体起用,随缘教化,施权谋方便的法音;使菩萨说法,即权即实,所谓:随缘不变,即用即体,故名妙音。
  菩萨能以五观之妙智,观照世间一切持名求救的音声,随缘普度,不动天日,普印千江,不起本妙,普门济难,即实而施权,不变随缘,即体即用,故言:观世音。总言之,妙音观世音,即是不变常随缘;反之,观世音妙音,是随缘而不变。
  梵以清净为义,观音的音,不落空有二边,以一中道实相法雨,普润有情三昧之花,是名梵音。菩萨说法的妙音,不独圆满洪亮普遍,而且应机不失,对于机感成熟众生,即为现身说法;机宜既尽,则应迹不隐而隐,如海潮之进退不失其时,故名海潮音。梵音,是上契诸佛中道实相理,海潮音,是下契众生闻法之机,契理契机,是名梵音海潮音。
  世间之音不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由七情而发之音声,是不净的、猥亵的,而且是短暂无常的。但观世音菩萨说法的音声,是由修五观而称性所起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音,上契佛理,下契机情;能令众生悟心达性,离爱去欲,所以远胜彼尘俗的世间音。因此是极其值得我们的称念,所以我们应当常常称念。

  三、叹德劝持名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众生业障深重,往往因疑害信,中途退堕,不肯老实持诵,因此,释尊特别提出警告,同时赞叹观世音之妙德,以固其信,以劝持名。因为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不像阿罗汉只断见思,不同别教菩萨仅断尘沙、圆教菩萨分断无明,所以他们虽属圣人,但仍然有余惑未净。但观世音五住既净,二死永亡,则一切烦恼习气,究竟清净,故名:观世音净圣。
  众生在生死苦恼厄难之中,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菩萨即能作为我们所依的慈父,所依怙的慈母。因为观世音菩萨,不但具足无量无边佛果的功德,且无时不以大慈悲眼,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没有偏爱,没有差别,如同世间父母的爱护自己儿女,非常热情,无微不至。所以众生在大难临头时,可以作为众生最可靠的依怙。
  ‘福聚海无量’,正显示菩萨自利利他的功德,广大无涯。因为菩萨从无量劫来,不断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积功累德,其福报如众宝之积聚,如大海之无边,因此,我们应当礼拜供养。

  第三节、闻品获益

  一、闻法得益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当释尊用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名之由,及解释观世音之含义,同时歌颂观世音功德,以劝导众生应持名礼拜供养之时,在会听众中,有一位持地菩萨,即从自己的座位起立,赞叹此品,以证明功德。
  持地菩萨,亦是一位不可思议的大菩萨。据楞严经他对佛说:‘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作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值。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中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这是菩萨自己叙述因中修行,济物利生的经过。因为他专在桥旁路边,以力布施众生,见路有不平,即高的平下,低的填满,或力修桥梁,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持地。但他虽然生生世世用心良善,苦心孤诣,仍未登圣位。有一次,国王设斋请佛,持地又平地以待,毗舍浮佛对他说:‘善男子啊!你整天在替大众服务,以力布施,那是很好的。但可惜你只知从物质上做工夫,而不知万法唯心。当知世界大地,都是众生心中所现;心为万物之因,因平果自平,是理所必然的。所以地之高低,完全在乎人心。欲平大地,必先平心,若能平内心地,则世界大地,一切皆平呀!’
  持地菩萨经过毗舍浮佛这番开示之后,忽豁然大悟,自此,从事行而进入理观,了达内色外色,地大平等;非但不执内四大为我,亦复洞明外之四大,唯是一心。于是悟无生忍,证阿罗汉果,接著回小向大,位居菩萨;不但能发广大菩提心(广大义),能与众生作依止(众生依义)。对于一切众生,无所偏爱拣择(无好恶义),同时能承受诸佛大法雨(受大雨义),生长一切功德(生草木义),为菩提种子所依托(种子依义);更能够出生利益众生之法(生众宝义),出生对治烦恼之法(生众药义),不为世间八风所动(风不动义),听闻深妙之法,不生惊疑(师子吼不惊义)。具足如是十德,犹如地之具足广大,众生依等十义,故名:持地菩萨。
  因为此菩萨因中修证,尘销智圆,刀兵莫属,多分与观世音菩萨相应;同时悟明圆理,无量劫来所值遇的诸佛如来,无论那一位如来宣说妙法莲华佛知见地时,他都先为证明。所以现在释尊说妙法莲花经时,又说及与己修证仿佛相似的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等事,因此,特别起立,直诣佛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如果有机会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关于观世音菩萨具足自在之业,以及能普门随类示现,种种神通威德之力的话,那么,他的听法功德,一定极其浩大无比,非同小可的。’
  自在,是自由自主,毫无阻碍的意思。尽诸有结,为心自在;外施为如意,为身自在。观世音菩萨,不但获得身心自在,且观境自在,作用自在,以及菩萨的五大自在(寿命、生、业、觉观、众具果报)。佛果上的十大自在(命、心、资具、业、受生、解、愿、神力、法、智),所以凡有施为,无不自由自在,凡所作业,俱属自在之业。可以说:菩萨以自在为体,普门示现为用。
  又自在指菩萨因中修证而获得自在;普门示现为果上施化的威德神力。总之,以上所说: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与众生乐,十四无畏拔众生苦,都是大自在、大神通的妙力示现。所以凡有人闻此品经,从始至终,所得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

  二、时众发心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结集佛经的圣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发心上求佛道。梵语‘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藐’译为‘正等’,‘三菩提’译为‘正觉’,合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亦即是发成佛之心。因为佛果菩提,超越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有菩萨在其上,菩萨有佛在其上,唯有佛高于一切;四圣六凡,再无在佛之上者,谓之无上。
  不独无有在佛之上者,亦无有与佛齐等的。现前六道众生的觉知,是妄知非真觉;二乘觉悟万法皆空,但滞著于空,只期自度,无心度人,是心不平等;菩萨虽能本著先知知后知,先觉觉后觉的精神自利利他,但自觉觉他,仍末圆满;虽居二乘之上,但仍在佛果之下,仍然不等。唯有佛果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再无过上,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正觉是自利,是真空、是消极的、出世的;正等是利他的、是妙有、是积极的、入世的;阿耨多罗,是自他无碍,空有不二,平等一如,融出世于入世,会积极于消极,圆融无碍;能知空而不空,不著空而利他,才是三藐;知所有非有,不著有而益己,得真空觉智,才是三菩提。如是离能所,绝对待,唯一平等不二的中道观,才是阿耨多罗的无上。此无上中道,超于凡夫、二乘、菩萨一切之上;一切不能与他相等,故说无等。无等而等,等于一切,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人人皆可以成佛,皆可以等于此无等的中道妙理,是为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此中最后加个心字,是发趣求此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此心虽离形去智,而妙用恒沙,真俗平等,生佛一如,是最胜最上,无有其他之法与之相等,故言:无等等。所以无等等三字,在佛果中道理来说,无等是指最胜的佛果,等是指佛果与众生本具佛性平等。若在发心方面说,无等是指最胜的趣求菩提心,等是指其他一切心无能与之齐等。即是说:在会大众所发之心,是超胜无上的,其他心无与之齐等的,故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既然已经明白佛法的真义,若不发心行持,则如说食数宝,画饼充饥,终不得受用。何况诸佛,皆赞叹观世音菩萨,种种上求下化之功德,暗示堪为我们的模范呢?我们本具之佛性及功德,与观世音菩萨是无二无别的。所谓:彼圣人也,我亦圣人也,为什么他能上求下化,名齐十方、普门示现,利乐众生,而我不能呢?不知犹可,今既知之,如不发心见贤思齐,步著观世音菩萨上求下化的后尘,努力向佛果菩提迈进,不是辜负了佛陀灵山会上,为我们开权显实,说佛知见的一片苦心吗?不也辜负了无尽意菩萨发问,观世音的功德妙用,以示范我等的一片好意;和辜负自己本具与佛菩萨同等的性灵吗?因此,当时在灵山会上,共听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大众,其中有八万四千这么多众生,都共同发起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