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八讲

  《六祖坛经》第八讲

  我们接上一次经文,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经文到这里。一切修多罗,“修多罗”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就是“经典”。经律论三藏,“修多罗”是经藏,“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昙”是论藏。修多罗除了翻译成经典以外,它还翻译成其他几种意思:翻成“串珠”、翻译成“结鬘”、翻译成“很经典的份量”。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所有经典,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十二部经,各个宗派,各个法门,都是因为有不同人的根性,才有这么多的法门,分门别类。“十二部经”是应该知道的基本名词,十二部,我们千万不要理解成为十二本经,或者理解成为《地藏经》一部、《法华经》一部……,这样理解的话哪里才止十二部?佛法讲三藏十二部,十二部就是十二类,或十二分。就是把佛教经典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分为十二大类,称为十二部。这些经典是因为人的根机不同而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法;佛法是因为有众生而有佛法,因为有人而有佛法。每个众生都成佛了,佛法也就不需要了。佛法是药,众生是病人,因为有病人所以有药用来治病,所有的病都治好完了,一样药都不需要了。所以,万法本自人兴,由于有不同人就有不同的法门。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六祖大师解释“大人”、“小人”解释得非常独到。因为有愚痴的人和智慧的人,所以分为小人和大人,愚痴人就是小人,智慧人就是大人,这地方讲的就是福报、智慧、心量广大或者狭小。愚人问于智者,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愚痴的人只要向智慧的人请教,智慧的人给他讲,他懂得了,开悟了,就跟这个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差别了。最大智慧,无过于佛。佛陀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呢?没什么差别。从本性上讲,我们跟佛陀不增不减,佛陀不增,我们凡夫不减。佛陀没有比我们多出什么东西,我们也没有比佛陀少什么东西,那我们跟佛陀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因为我们蒙蔽了本性光明,本来自性的光明被那些灰尘染污了,染污得面目全非了,就失去了自己本心本性那一份珍贵的财富,所以要向智慧的人请教,不懂就要请教。我们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贵州非常有名的高僧了尘老和尚,他老人家非常了不起。我读他老人家的语录,受益匪浅!那真是我们贵州人的骄傲,不是贵州佛教徒的骄傲,是整个贵州人的骄傲!他老人家有首诗是这样写的:“劣吾莫与争,胜我须谦问;死不服高明,终生无寸进。”“劣吾莫与争”,比我差的人,智慧上、品德上、福报上、修为上,方方面面都比我差的人,我就不要去和他争了;“胜我须谦问”,比我高明的人,比我优秀的人,我得谦虚向他请教;“死不服高明”,死活都对比我高明的人不服气;那怎么办呢?什么结果呢?“终身无寸进”,一辈子都没有什么进步!他老人家这首诗写得多好!所以不懂没关系,只要你虚心的请教,不耻下问。学问学问,什么叫学问呢?学而问之,不断学地不断地问,就是学问。又不学又不问,就没有学问。有个笑话,说有个财主,姓陈。这个财主没什么学问,他要请先生来教他的儿子读书。这个先生姓庞,庞大的“庞”。请到家里来了以后,先生就很客气,称他为“东家”,东家怎么样怎么样。这个财主不知道东家是啥意思,他自己不懂,他就想:我明明姓陈,他为什么叫我“东家”呢?他应该叫我“陈家”嘛!耳东陈,左边一个耳右边一个东。这个财主很不高兴:我姓陈,他怎么叫我东家呢?越想越生气,后来他反过来叫这个先生,这个先生姓庞,他叫他“龙先生”,龙先生怎么样怎么样。先生觉得奇怪,这个东家怎么叫我“龙先生”呢?他就说:“东家呀,我不姓龙,我姓庞”。“我知道你姓庞,我明明姓陈你叫我东家,你敢割我的耳朵,我就要扒你的皮”!(众笑)你看这个财主自己不懂,不虚心请教,还比别人厉害,比别人凶,不好好学习,他还要扒人家的皮!所以,心开悟解,心里面的智慧打开了。智慧的人给愚痴的人一种宝贵的启迪,起什么作用呢?起到“妙手”的作用,把他的这个“锁”给打开了。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去请教大善知识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一个秘密诀窍,什么诀窍呢?第一我建议大家带三个耳朵去听,除了自己的两个耳朵以外再加上一个“耳朵”。第二我建议带上一支笔,为什么?一些宝贵的东西,把它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不虚此行,二方面也比较尊重善知识。我们很多时候就忽略了这个诀窍,在这一点上今人就不如古人,古人就做到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一些宝贵的诀窍、要费很多年才能悟出的一些智慧的东西,在请教善知识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可是这个人把它当作“三文不值两武”,这就太可惜了!所以要达到心开悟解,亲近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大师的开示,句句都抓住要害!如果我们心不悟,佛就是众生;悟了,众生就是佛。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道理简单到这种程度。我们呢,是一会儿悟一会儿迷,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众笑)一分钟悟了,这一分钟是佛,下一分钟迷了,下一分钟就是众生了。一会儿跑到佛的境界上来了,比佛还佛;一会儿呢,比众生还众生。佛门里从古到今有这么一句话:一念慈善心起来好像菩萨,一念嗔恨心起来就好像罗刹,前一分钟像菩萨,后一分钟像罗刹。罗刹就是凶得不得了的恶鬼,要咬人的。悟,众生是佛,不悟,佛是众生。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我们常常说心外求法,什么叫心外求法?就是滔滔不绝地去向外求。我们读古时候祖师大德的经典、他们的著作,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这位祖师写得真好,这位高僧讲得真好。当然好!那还用你讲,高僧大德讲的东西当然好。问题是高僧大德讲的好,这些东西有没有成为一种营养进入到我的身心,与我的身心浑然一体。如果跟我的身心浑然一体了,我就得到了,受用了。如果我们只是把高僧大德的著作拿来当作一门学科,当作一门茶余饭后以资谈柄的本钱,你会说十部经里面的字句,我会说十五部经里面的字句,你引经据典只能引出哪些哪些经典,我能引用得比你多,这就是嘴皮上逞能了。嘴皮上逞能有用没用呢?没用,到生死关头更没用!不用到生死关头,在生活中烦恼出现的时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在境界面前一点力量都没有,原来是如何脆弱,现在仍然如何脆弱。学到的那些名词术语,能够倒背如流祖师大德的开示,拿来用了吗?没有用。我们有一位大德平生讲经说法非常了不起,到晚年的时候,他就示现了一个得病的样子。面瘫,就是中风了,口歪眼斜的,很痛苦,躺在床上。痛啊,一会儿忍不住要呻吟一下。他的一个徒弟照顾他,冷不丁就拿一句话冲撞他:“师父啊,你讲经说法一辈子,怎么现在没用了呢?这么一点儿病魔你就显得这么脆弱”。徒弟的这句话说完以后,师父哈哈大笑,“真的没用吗?好!现在我就有用给你看”。他得中风啊,耳朵也歪了,眼睛也歪了,嘴也歪了,都变形了。他用手上下左右的搓揉头部,就像变魔术一样,推了几下,全部正了,然后把脚——脚也有点不对,关节有毛病了——把脚拿起来咔嚓咔嚓像掰木偶一样,三下五除二掰好了。徒弟一看,哎呀,师父真有两下子,一点都不痛了。这个特殊的示现告诉我们:佛法不是向外求,是向内求,向内求有用,有力量来对付烦恼,对付习气,对付业障。这些东西现前的时候,是它为主还是你为主?是它降服你还是你降服它?这就是心外求法和心内求法的差别。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这里六祖大师引用了《菩萨戒经》里的两句经文。我们每个凡夫每个人,每个众生,自性是清净没有污染的,所以叫本元自性清净。如果你把你的自性光明恢复了,你当下就是佛。怎么恢复呢?你的智慧、福德、神通自在,方方面面都现前,都要拿来用,拿得出来,这不是假的,这也假冒不了。因为这个要兑现,不能开空头支票的,空头支票开给别人可以,开给自己怎么行呢?所以自性清净,自性本元现前了,所有佛菩萨具足的你也具足,佛菩萨能够示现的,你也能够示现出来,这就叫当下成佛。我们怎么染污的呢?烦恼习气啊。在烦恼习气面前,它成了主子,我成了奴隶,所以被染污了。这里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天,有一个国王去春游,游山玩水,他游玩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一个山里面,在山路上的时候,就有一个出家人在路当中,因为那个山里面很少有人去,几乎是人迹罕至,所以那个出家人在路当中搭了一个小草棚,在那里修行。没想到这天国王的队伍会来到这里。前面开道那个人过去了,“喂,这个屋子里有没有人啊?”一看,一个和尚在里面,“哎,这个和尚,赶快把这个房子拆了,让路让路。”“什么事情啊?”“国王的队伍马上要从这里经过。”这个和尚接着说了一句吓死人的话:“什么国王不国王的,他是我奴隶的奴隶”。这个开路的人当时吓得魂都飞出去了,“你说啥?”“我说他是我奴隶的奴隶。”这个人马上魂不附体跑过来向国王禀报,“前面有个和尚疯了,话说得好恐怖哟。”“他说什么?” “他说你是他奴隶的奴隶。”这个国王一听,这还了得,马上就亲自下来,“我去看看,这天底下还有这么狂妄的人吗?”国王过去了,一看是个和尚,“刚才是你说的我是你奴隶的奴隶?”“是啊。”“那今天得把这个话说清楚,我怎么会是你奴隶的奴隶呢?”这个和尚说:“财色名利是我的奴隶,你是它的奴隶,不是我奴隶的奴隶吗”。国王一听,嗯,这是一个真修行的好和尚。好!是个好师父!马上命令手下人一定要尊重这个师父,改走其他的路。这个国王如此深明大义,高明啊!不知道这是传说还是生活当中确有其事,就算是确有其事,可能距离我们今天也有一千年,一千年前发生这种事情。财色名利谁做主,谁做奴啊?习气、烦恼、贪嗔痴、骄傲、自大、狂妄、嚣张,这些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是它的奴隶,还是它是我的奴隶呢?世间上的人都是被欲望烦恼牵着走。有的人听到佛门讲“四大皆空”,他以为是酒色财气,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他根本不知道佛法讲的真正的四大皆空。反过来说,就算酒色财气,世间上的人就是被这四样东西牵着鼻子走。实际上真的有那么脆弱吗?不是。你们看问题和我看问题就不一样。从出家那天开始,我经常冷静地观察,观察来观察去,我得出一个结论:凡夫在烦恼和欲望这些折磨人的东西面前,他是把东边的放下了,把西边的又拿起来了;好不容易把西边的伤透了心,把南边的又遇上了,又给粘上了。其实欲望并没有那么强大。酒、色、财、气,好酒的人,嗜酒如命啊,不惜千万里都要去找那杯酒喝,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真是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我看不见得。当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吵得死去活来,好不容易撕心裂肺地分手了,无论这个男的长得多英俊,无论这个女的长得多漂亮,一旦翻脸的时候,提到他(她)的名字,看到他(她)的影子都是恨啊。他(她)的名字就是那两个汉字,都不愿意看到,都不愿意听到,那个时候还有缠绵、思念吗?没有了。对佛法找不到切入点的人,悟性不够的人,可以经常去几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哪几个地方呢?第一个是医院,第二个是殡仪馆,第三个是墓地。到这几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你那个狂躁的心,你那个虚幻不实的念头会降低很多。在医生眼里,谁都是病人;在警察眼里,每个人都是嫌疑犯;有什么好迷恋的?有什么好痴迷的?要冷静啊!所以,当你看到酒色财气每一样东西,其中一样你对这它着迷的时候,你要剥开它着迷的那层面纱,看看面纱下面隐藏着什么东西。一个英俊的男生,你看他英俊吗?当你想得到这份英俊的时候,这份英俊的后面带着一连串的妒忌、狭隘、自私,可能还有报复。英俊不能当饭吃,可是自私、狭隘、暴力这些东西会摧残你的身心。真实不真实?真实。悟没悟呢?悟了。什么悟呢?错误的“误”。今天听师父讲,我开悟了,你开始错误了。如果识透自心,就见性成佛啊!净名经云。《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说到《维摩诘经》,这可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不知道我们有居士读过没有?没有读过就去请一本来看看。清朝晚期,中国佛门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居士——杨仁山老居士。杨仁山老居士他的学问、智慧、福报乃至在俗世当官,当得也够大的了,相当于现在讲的驻外国的大使。他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地摊上有人在卖家里不要的经书,他走过去一看,发现里面有一部《维摩诘经》。他把他买回家,一读,他知道了,原来人生有如此广阔的天地!原来身心有如此智慧的皈依!《维摩诘经》对他的影响至深至远就是《净名经》。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性。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六祖大师引用《维摩诘经》里面的话说,即时豁然,还得本性。豁然大悟,就是你的心胸原来很蒙昧、很愚昧,非常狭隘,“哗”的一下被打开,一下子顿见光明自在。还得本性。然后六祖举他自己的例子,我,就是他自己;忍和尚,就是弘忍大师。他在忍和尚那里听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个称“和尚”两个字是最高最高的称呼,象我们称呼虚云老和尚,为什么称他老人家为“老和尚”?因为总觉得用什么词语都不够贴切了:虚云法师,虚云禅师,都觉得有点生生怪怪的,所以称他为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尤其是称呼德高望重、名震天下的高僧,“和尚”两个字是佛门里的最高称呼。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六祖大师从五祖大师那里传来的法门就是顿悟,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彷徨,不要丝毫的拖泥带水,“咔嚓”一刀。关于这一点,佛经里有很多形容词,比如“香象渡河”。什么叫香象渡河,就是非常庄严的大象,身上以价值连城的珠宝给它做装饰,这个大象在过河的时候,没看到过大象过河,你想也想得出来啊!没有丝毫的犹豫,迈着豪迈的步伐,“咔、咔”就走过去了。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精神啊,这也是魄力!又说“狮子脱索”,狮子是猛兽,突然把一条捆绑它的铁链子一下拉断了,一下从那个牢笼里面冲出来,就是这样一个力量。形容这个人身心得到自在,不受束缚。不受什么束缚啊?不受烦恼、习气的束缚,把这些烦恼、习气都视它。烦恼习气在智慧的人面前,被踩在脚下了,这样的魄力,这就是顿悟!如果不悟怎么办?六祖大师说: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这就需要大善知识来给你开导。什么是大善知识?简单地说:解行相应,德行并进。这就是大善知识。他的理解和行止是相应的,不是脱节的;他对佛法的诠释和佛法的修证,是吻合得起来,解行相应的,有德有行的称为大善知识。是善知识,有大因缘。这样的善知识,是很难很难遇到的,要不然怎么叫“善知识难遇”呢?遇到了要相当珍惜。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因为一切善法在善知识身上是那么真切、那么实在的流露!我为什么对我的老师法因老法师那么感恩呢?因为他老人家身上哪怕是一个随意的动作,都已经流露智慧了。我们凡夫为什么跟高僧大德差那么远呢?高僧大德的一言一行都浸润着智慧,浸润着福报,所以流露出来都让我们感到那么亲切,那么敬仰。当我们凡夫想到,我要流露出一个智慧的样子,然后就闭着眼睛想一下,智慧样子是什么样子呢?哦,想出来了,想出来就照着这个智慧的样子去装给人家看。我现在装三分钟智慧的样子给你们看,然后下三分钟我再装一个慈悲的样子给你看,那是装出来的。就像演员那样,要先酝酿的。哦,我伤心了,不伤心装伤心啊。善知识不用这样。善知识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吃喝拉撒都是智慧的流露,都是福报的流露,这就是善知识啊!亲近善知识,怎么亲近呢?如果你是有心人,你是有相当悟性的人,你就不用以一个很死板的模式怎样怎样去亲近善知识。你要真是悟性很高,你哪怕只跟善知识在一起呆一小段时间,然后你回味:看他吃饭是怎么吃的?他睡觉是怎么睡的?走路怎么走的?怎么为人处世的?同样一椿事情,他怎么处理,不是善知识的人又怎么处理。这不就对照出来了吗!如果你很死板地说:我来请教善知识。像个机器人一样,“师父,我请问一个问题”。 然后师父说“好,我给你说”,这就像两个机器人嘛。亲近是要非常水乳交融的一种感觉。我的老师法因老法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不管是他的学生,他的皈依弟子,很多海内外仰慕他老人家名的人都来亲近他。但是也有的整天在他面前晃,没有感觉他老人家怎么的,等到老法师圆寂了,嚎啕大哭:“哎呀,老法师走了,我们再也亲近不了啦”。那你早干什么去了?所以老法师圆寂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简直就感到生命的支柱都跨了一样!为什么呢?这就是大善知识的力量!哪怕没有在他老人家身边,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但是想到他老人家一言一行,给我们的启示,就有一种非常充实的智慧动力在激励我们。有这样的力量,而且这样的力量也只有善知识身上才有。国王身上没有,总统身上没有,追名逐利,什么乱七八糟的人身上都不会有。善知识身上会有,而善知识又不会自己说:我就是善知识,你来亲近我。凡是说自己是善知识的人肯定不是善知识,因为他连起码的修养都不具备,自吹自擂!连那个稍微有点品行的小学“三好学生”都不如,三好学生还会涵养自己,会谦让,不会自己吹自己。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这些一切经典,都是在人心当中本来具备的,为什么我们打不开呢?需要善知识来开锁。我每每看到这种现象:这部经也读了,那部经也读了,读完了呢,就拿着这个东西去逞能,这就很滑稽了。有什么好逞能的?憨山大师的著作你读了,读了又怎么样?读了那是憨山大师的。莲池大师的著作你读了,又怎么样呢?那是莲池大师的。窥基大师的也读了,玄奘大师的也读了,印光大师的也读了,弘一大师的也读了。你读了这么多,你呢?禅宗有一个典故,就对这个问题下了一个注解。一个老和尚,从庙里走过来,从一个和尚的寝室面前经过,听到里面在诵经。老和尚就拿起这个手棍敲一下窗户,“诵什么经哪?”里面的那个和尚说:“《金刚经》,阿弥陀佛”。他答应师父。老和尚说“我没问《金刚经》,我问你诵什么经”?这个和尚想:老和尚耳朵背啊。是不是老和尚耳朵背?老和尚耳朵一点儿也不背!禅宗里面祖师大德的话,他可不是耳朵背;不是他的耳朵背,是你的心背,你迷了。诵什么经呢,诵金刚经;我没有问《金刚经》,我问你诵什么经!?按平常人的理解,这肯定是脑子有问题了,是不是?金刚经是金刚经,你是你,你诵金刚经。对,你现在在诵经吗?金刚经里的智慧,是不是变成我们每天吃的饭,摄受的营养到我们身体的内部,进入我的血脉,进入我的五脏六腑,进入我们的四肢百脉,和我成为一体。如果你达到这个境界,你诵金刚经就对你产生作用了。诵完金刚经,金刚经在哪儿?金刚经在桌子上。你在哪儿?我在这。那你跟金刚经不是分割了吗?经是经,你是你。所以“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学佛四年,佛变成云烟”!这是祖师大德很形象的比喻。学佛久了反而退步了。学佛第一年的时候:阿弥陀佛,师父啊,我要马上成佛,马上忘掉烦恼,马上怎么样我都义无反顾,比佛还佛了,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佛在哪里啊?佛在大雄宝殿,我今天早上才去拜了三拜,拜完后我才回到我的房间,所以叫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阿弥陀佛在哪里啊?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你在哪儿呢?我在这。学佛四年,就找不到佛在哪里了,所以学佛四年,佛变成云烟,化成一团烟雾了。最后变得会讲会说而不会做了,讲得头头是道,所以:不假外求啊!一定要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有知识者自悟。如果你认为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能帮你解脱的话,没有这回事,这就是六祖大师反复叮咛我们的。因为善知识是善知识,我是我,善知识不能帮我吃饭,不能帮我睡觉。所以六祖大师说:如果要指望善知识帮我解脱的话,没有这回事!为什么没有这回事呢?因为自心没有自悟,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因果各人了。这一点就是佛法最真实告诫一切众生的地方。我痛,善知识不能帮我痛,我不吃饭,善知识不能帮我饿肚子,这没法帮的。若起邪淫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如果起了邪淫妄念颠倒,善知识也没有办法。尤其是自心里根本没有生起起码的姿态,起码的这种态度,没有生起这样的态度,就会恭高我慢,我慢高山,法水不入,他不接受,他不承认别人比他高明,这是最头痛的事情,学佛最头痛的就是这个事情。社会上都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山水深浅。当你没有搞清楚在座几个人水深水浅的时候,你最好别把自己暴露得太充分,或者最好别把自己表现得那么不可一世,一旦这样做,连退路都不好退了。因为如果突然有一个高手起来说:你的那两下子一点都不行。就像练武一样,自己本来就三脚猫,还在几个高手面前,挥拳踢腿的。突然站起来一个人,还不要说什么,轻轻拿指头一戳你就倒啦,这不是自己出洋相吗?我就见过这么一个人,挺有意思的。以前九华山有个老法师,武功非常好,修行也非常好。凡是真正山水很深的人,他都很平和,尤其是修行很高的人,更加不显露!这个老法师,平常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武功很深,他个子不大,偏瘦,双盘腿坐在那个小藤椅上面。有一个学武的人,不知道向哪个师傅学了几下子,他听说这个老法师武功很好,每次都跑到这个老法师面前来,在那里呲牙咧嘴的,一下子这个动作,一下子那个动作,大师你看我这个动作怎么样?你看我那个动作怎么样?老法师都笑咪咪的。有一天,他又在那里又挥拳又踢腿,又是打太极,又是练少林。正当他打得很有劲的时候,他回过头来说:“老法师啊,你觉得我怎么样”?老法师这个盘着的腿,可以说眼神不好的人,都没看清楚老法师是怎么动的这个脚,那个脚非常迅速地,盘着腿,一下子就拿开了,“嗖”的一声就划了一个圈,从这个练武的人的头上,“嗖”的划了一个圈。这边还没有看清楚,他的腿“哗”又盘上了。那个人“当”就倒下去了,当场就吓晕了。就这一下子,就把他吓得死过去了。为什么吓这么严重呢?他自己知道啊。老法师是调侃他一下,只是把腿划了这么一道圈,他自己就倒下去了,万一是一个有恶意的人,或者是俗不可耐的人,你俗不可耐,他也俗不可耐,你什么时候被他打倒、打死了你都不知道,所以他才吓得这么厉害,话还没说出来就一下子当场倒在地上。所以佛法教育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收获的人。如果起了邪淫妄念颠倒,善知识拿你没办法,因为那些东西阻塞了你智慧的心灵。一旦阻塞了,出洋相是小事,还有更令人后悔的那些不好的事情。这里有一个笑话,我是很多年前在哪里看到的。有一个人他读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完以后,他撇撇嘴,这有什么好稀罕的,我的才华比他高一倍。人家一听,哎哟,这么厉害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名句啊,你怎么说你的才华比他高呢?人家就说,你来试试,他说:“四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好,真的高一倍!?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万念俱灭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果你悟到本心本性,你的智慧像有穿透力一样,真有穿透力。学东西、学技术、学学问,学什么你都要有穿透力,你才学得到好东西,你提高的速度才快,如果老是在那里闭门造车,你进步非常非常慢,我们都希望自己有穿透性的能力。一悟即至佛地,这样的悟性,你只要按六祖大师教授的方法去修证,就会达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实性显现,你就当下解脱了。怎么解脱啊?解脱什么东西啊?绳子一道一道捆绑在我们的身心上面,捆得我们气都喘不出来,要把这些东西解掉,这叫解脱。你还没有认识什么东西在捆绑我们,那你怎么解脱?我问你,你怎么解脱?我没有捆绑啊。要首先知道贼,你才知道抓贼,你认都不认识贼,人家大伙喊“抓贼啦,抓贼啦”,你抓谁啊?咦,一个都不像贼嘛。阿罗汉,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话,其中就有一个意思叫杀贼。你千万不要理解错了,你一看“杀贼”,哦,当罗汉了,还一天到晚杀人?杀什么贼啊?杀烦恼贼。你得先认识什么叫贼,那个贼是什么东西,然后才去杀它。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是贼,你认识了,把这些灰尘污垢从本性上剔出去,毅然决然地剔出去,你不要前脚剔出去、后脚又把它拉回来了,那你就永远在那里还“箩圈债”。讨债还债,讨债还债,这不成箩圈债了吗?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是什么呢?是无念,无念是什么呢?六祖大师接下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念,何为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无念也好,无为也好,这些名词,千万不要随意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有个祖师写了一首开悟的诗,他这个诗的后面两句:“对面说不识,饶你母姓董”。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没有开悟,没有认识本心本性,就哪怕你妈妈姓董你还是不懂。从文字上看,祖师这两句话比较俏皮,很幽默,你没有开悟,哪怕你妈妈姓董你也不姓“懂”啊。你看,用一个幽默的语调,把这个深奥的道理说出来了。世间人说,我的妈妈姓什么,我自己跟爸爸姓,所以即使妈妈姓董他也不姓“懂”啊!你懂还是不懂!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用即遍一切处。什么叫用即遍一切处呢?另外有一个祖师写了一首开悟的诗,怎么说的呢?“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恰来恰去把大家都“恰”晕了!第一句恰恰用心时,正当你要用心的时候;第二句恰恰无心用,没有心可用。第三句无心恰恰用,你真的无心恰恰有用,用得很自在。第四句常用恰恰无,经常运用自如却没有感觉到有用什么东西,这就是高手,这就是智慧境界。就像他们练武的人说无招胜有招,练到很高很高境界的时候,真的是乱七八糟都是招数。他们乱七八糟都是招数,就跟一点都不会的人乱七八糟是天上地下的概念了。我认识一个师父练通臂拳,有种拳法叫“通臂拳”,这个师父的通臂拳打得很好,听他说通臂拳练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后,给人感觉身体上长了千百只手,前后左右到处都是手,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进攻他,他都会防着你,唰唰唰的眼花瞭乱,那个时候就是“恰恰无心用”,你如果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你连基本功都不会,那你就乱成一团了,说不定还自己把自己打昏了,打昏以后自己还觉得奇怪:怎么搞的?我自己都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就昏过去了!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我们来去自由吗?不自由啊!为什么不自由呢?有一句很形像的话说出了我们为什么不自由:因为我们“磕三个头放九个屁”,修得少,造得多。头,只磕了三个;屁,就放了九个;功劳跟罪过两相抵消,还抵消不了,所以才不自由。学习佛法,给自己培福报,福报增长了吗?功过相抵了嘛。有时候细心想一想,就发现了,造业多还是功德多?我造什么业了?你造身口意业了。“三业”嘛,身:你杀生没有?你偷盗没有?邪淫没有?口:你挑拨离间没有?你背后造谣没有?你两边说是非没有?恶语伤人没有?想办法算计别人没有?意:就是贪、嗔、痴。造业多功德少,这不是“进三步退五步”吗?原因在哪里?原因在这里。可是凡夫又有另外一个滑稽面,造业的时候他是不想后果的,把这个凡夫造业不考虑后果说得形象一点叫什么呢?叫“麻雀吃胡豆”。那胡豆多大啊,这么大一颗一颗的,那麻雀的嘴多小,它不考虑后果。什么叫不考虑后果呢?不考虑吃下去拉不拉得出来!嗯,把它咽下去了,闭着眼睛把它生吞活剥地吞下去了。吞倒是吞下去了,哦,拉不出来啦!这叫麻雀吃胡豆——不考虑后果啊!等到后果严重的时候,后悔啦。凡夫造业就是这么造出来的,所以他来去也不自由,通用也不通用,到处都是障碍。障碍是谁设的呢?他自己给自己设的。自己到处设置障碍,自己感觉到处都是堵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你通用无滞,来去自由,这样解脱,是无念行。无念是这样的,不是一点儿念头都没有,千万不要照字面解释。照字面解释,无念就是没有念头,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六祖大师怕我们理解错误,怕我们走入岐途,所以在这里又叮咛一句。如果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不要让自己的念头坠入“顽空”,当你的念头一片茫然的时候,你整个人的状态进入一片茫然的时候,这时候反而很危险!什么都没想,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是无念,这不是好事,这叫“法缚”,叫“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真正悟出无念法的人,他是一通一切通,万法皆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见到诸佛菩萨的境界,来证明他真正的无念。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这是验证达到无念这个地步。达到这个地步,不是我说我自己达到无念了,你要证明给我看。怎么证明呢?六祖大师说了三个验证的方法。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转者,定入圣位。这是六祖大师交待修学这个法门,就是修学禅宗。大家都来跟我学禅宗,学嘴馋的“馋”。你们如果修其他的法门都进入不了状态的话,我建议你们都来和我学禅宗,大家一起“馋”!——六祖大师要求:修禅法、修禅宗要“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六祖大师说的空,不是一无所有;他老人家说的不执着,也不是不持戒、不修行,什么都不做,他老人家是从最高境界来讲。前面六祖大师说过了,我这个法门,是度最上根人,最上乘根机,最上上乘。什么叫上上乘?什么是最上乘根机?严格的说,没有什么上上乘。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上、中、下呢?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悟性够不够。如果用我们世间上一句话说,就是脸皮厚还是脸皮薄。脸皮薄的人,就是上乘根弟子,脸皮厚的就是中下根,原因是什么?因为“响鼓无需重捶”嘛!有时候我想,除了佛法以外,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学科,很多很多的方法,有些时候一点儿作用也起不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脸皮变的太厚了,厚得比城墙都厚了,所以一点儿作用也起不了。那怎么办呢?要顿悟啊!怎么顿悟呢?拿非常锋利非常犀利的刀,“咔嚓”一声,把那个坚厚的污垢,污垢都形成了一个壳,污垢都不是一层了,也不是洗得掉的啦,已经形成一个铠甲了,要怎么才把污垢的铠甲给取下来呢?要拿那个非常锋利的刀,“咔嚓”,把那个铠甲砍破,拿掉。所以“上上根”是这么来的!?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这样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为什么把佛法比喻成*轮,我们佛门里面有两句话叫做“佛日增辉,*轮常转”,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两句话是上下句,像对联一样,上联是“佛日增辉”,下联是“*轮常转”。比喻:佛日,佛法就象太阳,放着永远的光;*轮,佛法就像车轮,把佛法比喻成轮宝、车轮,弘扬佛法,就是推动这个车轮不断地转动。为什么要比喻成车轮呢?它里面有几层意思,就是不断弘扬、不断推动,而且它有力量,所有邪知邪见就像螳臂挡车一样,自不量力!一切邪知邪见在佛法这个车轮面前通通被压得粉碎,这就是把佛法比喻成车轮的用意!这里六祖大师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代代相传,佛法不是自私的,不是对某些人说,对某些人保留,对某些人要吝啬,没有这个说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不同见不同行就是“对面不相识”了。你说了我不愿意听,我说了你也不愿意听,既不志同也不道合,这样子还谈什么呢?所以说,如果这样子,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只闻求学求教,哪里听说老师去强行拉住人家说我来给你讲吧、我来给你讲,哪有这种道理呢?这样子的话,一点儿益处都没有,而且还对古来的高僧大德有所损害,于法门有所损害。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断佛种性”!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就是这个缘故。所以六祖大师要反复强调它的份量,生怕愚痴的人不理解,反而诽谤佛法,诽谤佛法还断了他的善根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这里六祖大师用最精炼的语言作了一首无相颂,来告诉大家。还没有说这个颂之前,他说,如果没有照这个道理去修,只是把我说的话拿来当作一种谈话的资本,甚至对别人炫耀的资本,那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一点利益都没有。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是第一首,四句为一首。说通、心通,可以用另外一个说法——教通、宗通,宗教皆通,宗教圆融。佛门经常用这样的词语来赞美某位高僧大德,说他宗教圆融、宗教皆通。我们千万不要看到这句话又理解错了,宗教皆通?哦,这个宗教也通,那个宗教也通。在佛门里面“宗、教”这两个字,宗是宗,教是教。宗就是禅宗,教就是教下,宗门教下。一个字理解错了就全错,从头到尾全错光了。说通就是教下,什么教下呢?宗门以外的都是教下。比方天台宗、华严宗、慈恩宗、三论宗,这些教下,谈论教理的,从理门入,庞大的理论体系,这个叫说通。宗就是禅宗。当然,佛法里面讲到宗,讲到教,有很多这方面的开示:“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独眼龙”。这类似的开示很多。我们读这些字句的时候,千万千万要注意,不要拿起来就跑,拿来就当成自己一种谈话的资本。因为往往这些词句、语句当中有很多很多份量你还没有搞清楚。从佛法的历史上看,通宗的人通教的人,一个历史现象折射出来,还是禅宗它的承担力超过了很多很多宗派,尤其在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的时候,显得特别特别明显。很多祖师大德,因为受到禅宗熏陶以后,就把他的整个心量打开了。这是一个既是事实,又耐人寻味的现象。通宗的人敢于检讨自己,敢于承担自己,敢于反省自己,敢于容纳天下!也因为如此,所以住过丛林的人和没有住过丛林的人有很大差别。才有了“生归丛林死归塔”、 “只在丛林里睡觉,不在小庙里修道”这一类似的字句,这是千锤百炼,不是一朝一夕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是他熏陶出很多宝贵的东西。六祖大师出生在唐朝,那个时候很多的现象都出来了,《六祖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到后面也会提到。敢于承担,敢于检讨,敢于顶风冒雪把众生的慧命担在自己肩上,这不是说说而已!责备人家容易,责备自己很难很难的!六祖大师他老人家出现在世间,目的是干什么?“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他老人家的第一句话就堂堂正正很威严地提出了他的宗旨,凡是心外求法,凡是心不正的都是邪宗。换句话说,以邪门的心理把佛法的词句挂在嘴边都是“邪宗”!!这是谁说的?不是我说的,历代祖师都这样说。如果你们不信,去把实贤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拿来看看,看得你们一个个潸然泪下,看得你一把鼻涕一把泪。实贤大师那篇《劝发菩提心文》写得太好了!怎么破邪宗啊?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不是说佛法有顿有渐吗?六祖大师的是顿,神秀大师的是渐。有没有顿渐呢?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法没有顿渐。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没有顿渐。原因出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异口同声都说,这个法门是顿,那个法门是渐。矛盾出在哪里呢?迷悟有迟疾。因为迷和悟的速度每个人不一样。讲简单一点,反应都有快有慢。有人反应快,有人反应慢。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年前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的电话号码,“请问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啊”?这人说,比方说手机号码吧,我说一个十二位数的,十一位数的不好说,十二位的谁都没有,现在都只有十一位数的。怎么说呢?他回答说:“138945573721”,这个听的人拿着一个本子,又问“138多少”?“138945573721”,然后又说一遍,再说一遍,最后这个人问到第七遍、第八遍的时候,他还是没记下来。说的人最后说成“1389249不管三七二十一” 了。问的人清楚了,说的人反而说错了,为什么?迷悟有迟疾啊!反应有快慢啊。同样一个事说一遍,有的人可以百分之百记下来,有人再说一遍还是记不住,再说两遍还是记不住,就是因为快慢、迟疾,所以才分出顿渐。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唯有六祖大师传授的这个法门,心性愚钝的人很难契入。怎么愚钝呢?不是文化高低。如果讲识字、文化、文凭,六祖大师没有读过书呢!他老人家讲的愚和智在哪里呢?在悟性!不在于你是大学文凭、我是初中文凭,也不在于你见多识广,这些都不是怎么紧要,更要在于心性的悟。你悟得快悟得慢?悟得快,你就见性快;悟得慢,你就很难找到契入点,所以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我们这个黑屋子里面一定要升起一轮红亮亮智慧的太阳。说很多很多法门,不同的方便权巧,目的只有一个:我们这个黑屋子,黑了一千年,黑了一万年,要点一盏智慧的灯,要让太阳的光芒照进这个黑屋子里面,让这个黑暗在一念之间就变成光明!就是这个目的。今天就到这里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