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九讲

  《六祖坛经》第九讲

  六祖大师说了这首“无相颂”,前面我们已经讲两段了,现在接着讲。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讲道理,可以从各个角度讲,说即万般,一千种一万种说法。合理还归一。象爬山一样,你从左边爬上去,我从右边爬上去。最后目的是一个。我们到北京去,你坐飞机去,他坐火车去,还有人步行去,还有人骑自行车去,方法不一样,目的只有一个。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我们这个心里面多数时候被烦恼蒙蔽了,要常常提醒自己,升起一轮智慧的太阳。这个宅就是家的意思,家是哪里?心灵之家,心里面。这地方讲的家宅,不是我们住的哪一栋房子,说的是心,心灵空间,心灵的家园要亮堂起来,至少要让自己多数时候处在亮堂的状态,不要老是处在黑暗愚昧当中。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为什么这个人会邪行邪见邪道?因为心邪了嘛。所以烦恼起来了,就邪了;邪来了,烦恼也来了;这两个是一对孪生兄弟。这每个人一旦心邪,烦恼就起来了,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每当一个人烦恼重重的时候,就一定是知见、心态、看问题都不清爽的时候;一个人看问题很清醒的时候,绝对是这个人正知正见产生作用的时候。所以,邪知邪见和烦恼是孪生兄弟,当我们心里正知正见生起来,一正就破百邪,只要你正,那些邪知邪见邪门歪道的东西,就不会染上你。有很多时候是烦恼不来追我,我去追烦恼;烦恼不来染我,我去染烦恼。邪正俱不用。什么叫邪正俱不用?祖师大德有这么一句话——坏事不如好事,好事不如无事。干坏事肯定不如干好事,但是干好事却不如没有事。没有事是什么意思啊?没有事就是天下太平,就是方方面面都非常好。比方说这个社会,每天都看到大家都一起做好事,这个社会好不好呢?当然好。这也要看跟谁比,跟大家都冷漠、都冷酷无情、互相欺诈、互相坑害,跟那个现象比,大家都做好事献出爱心,这当然好。但这个对比是往下比。如果往上比,比方古人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跟那个现象比,这好事都没地方可做了嘛。没有人叫你做好事。我看到哪里一个笑话:说西方某一个国家,全民都信仰某一种宗教。他们信仰这个宗教有这么一条规定,规定富裕有钱的人每天都必须做一件好事,帮助一个穷人,有这条规定。好了,就有这么一个乡镇,镇上家家户户都富起来了,没有一个穷的,都很有钱,一家比一家有钱。而这个小镇上的人全部都信仰这个宗教,这怎么办呢?这下麻烦了,因为按规定他们每天必须做一件好事帮助一个穷人,这地方没有穷人怎么办呢?他们大家就去外地请了一个穷人,把一个很落魄、很穷困潦倒的叫化子请来。请来以后,比方有一百户人,这一百户人每家每户每天拿出十块钱这个人。这个叫化子就坐在那里享受这一百户人给他的帮助。好了,刚开始这个叫化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很高兴,这地方的人这么善良啊!每家每户从来不会落下的,都准时把钱送来。他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时间长了,他知道了,哦!原来他们信仰这个宗教规定他们每天必须做一件好事,拿出一点钱帮助一个穷人。于是这个叫化子逐渐变得很跋扈很嚣张起来,谁要是对他有半点怠慢,他就威胁说“你再这样对我,我就走了,不在你们这个地方呆了,我让你们有钱没地方做好事,我叫你们想帮助人都没机会帮”!看看,搞到这种地步!“你知不知道,我是叫化子,我在这个地方成全你们,让你们履行信仰当中每天做好事的规定,我要是走了,你们还违反你们信仰的教规教义。所以,你们必须得每天将就我,要是不将就我,我就走了,看你们怎么办”!?——这就是坏事不如好事,好事不如无事。没有事情做,如果有一天天下太平了,公安局、检察院、监狱这些地方都没人了,都下班没事做了,那多好!没人犯法,没人诈骗,没有人杀人越货,没有人作奸犯科,没有人违反国法,监狱门上的锁都坏掉,执法单位都没事情干,这多好!这就叫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这样就清净了,大家的日子就真的好过了。所以,做好事也会生烦恼的。很多时候的好事,不是你想它好它就好。如果你很片面简单的理解,这个一定是好事,那个一定是坏事,很多时候不一定喔!你说秦始皇修长城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说好,他也有好的地方;你说坏,他也有坏的地方;最好是没有长城可修。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妄念烦恼从什么地方产生呢?从清净心被乌云遮盖,就产生了。这个地方讲三障,有的时候讲是四障。三障,指的是业障、烦恼障、所知障。障就是障碍。业障,什么叫业障呢?我们的身口意所言、所行、所造作就是业。身体的各种行为,语言的很多方式,思想上分分秒秒都在活跃,你的身口意所造作就是业。作善作恶都会产生障碍,尤其是恶的方面障碍更大,善的也有障碍。举一个历史上的事例,做善事有什么障碍啊?历史上据说有这么个事情,石崇,晋朝的大富豪,非常有钱,钱多到什么地步呢?多到比国家还多。据说他的钱多到国库都没他钱多的那种地步。但是石崇后来怎么死的呢?传说他去救了一个叫化子。他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快饿死了,哎呀!已经不行了。他把他救到家里面留下来,开始让这个人在他家干杂活干粗活,干到最后给他当管家,最后这个人野心膨胀了,从当初的吃不起饭,到最后把他石崇取而代之了。老百姓说的“一碗米养一个恩人,一斗米养一个仇人”。你看他快饿死了,你给他一碗米一碗饭,他就很感恩戴德,记住你的恩情。你说干脆我把你接到我家里面来,跟我象亲兄弟一样。反而说不定有一天他的良心变坏了,他还想杀了你,这个就是障碍啊!这个障碍怎么排除呢?要从心里面下功夫,把心净化了。业从哪里产生?就从心里面产生。烦恼障,贪嗔痴都是烦恼。烦恼又称为热恼。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很热。这个社会在进步,地球越来越热。释迦牟尼佛当年就预告了,越到末法时代,众生的身心都处在火的煎熬当中。内火外火,内火是私欲,私欲膨胀的火,贪火、嗔火、痴火在燃烧,从里到外燃烧自己的身心;还有外火,外火就是由于这些凡夫私欲膨胀、烦恼膨胀,就不顾一切的毁坏自己生存的家园。内外都导致恶性循环、恶性轮回,我们用恶的方式破坏环境,环境再用恶的方式来回报我们,内外都恶性循环,这个“火”旺得很。煎熬啊!我们唱的《三宝歌》歌词里有“三界火宅,众苦煎迫”。又在煎熬,又在逼迫我们!这些就是烦恼障。众生都处在烦恼当中,处在焦灼不安当中。第三种障是所知障。所知障分两个方面,即所知道的和所不知道的。知道的障碍自己,不知道的更加障碍自己。一个人有知识障碍自己,没有知识也障碍自己。没有知识不了解,隔行如隔山,你不懂这一行,这一行的人就可以蒙你,这是不是障碍呢?知道了也是障碍啊!为什么?知道了就以自己知道的东西为准绳,总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是标准答案,人家的都不行。我是学化学的,你们学物理的不行;我是学哲学的,你学文学的不行;我学中文的,你学英文不行。这个就是障碍。所知障,知道和不知道都成为一种障碍。尤其有一种最可怕的所知障,是什么?当自己的所知所见形成了相当力量的时候,什么力量?有名利啊!名也来了,利也来了,自己就把自己端起来了。当这个人被端起来的时候,他的障碍就大了,很难吸收别人的东西,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甚至目中无人了。中国古人说的,当一个人所知障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成了“在人之上不拿别人当人,在人之下不拿自己当人”。你看这个所知障多可怕!所以要除掉这三种障碍的方法,就是佛法!!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如果一个人想修行,什么妨碍都没有。无论他的身份也好,年纪也好,文化层次也好,一切一切外在的因素都不是问题。有人问:师父,我想皈依学佛,有什么条件?没有条件。要问条件,只有一个,你的心是不是真的?“师父,我的心是真的”。“那当然”,师父肯定回答你,“你的心是真的”。因为这个问题你不用给师父说啊!“师父,你看我心真不真”?师父肯定说你心真啊。心真不真,不用问师父也不用问菩萨,你要问你自己!所以,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常常看见自己的过失,看见自己的不足,这就跟修行吻合起来了。可是恰恰相反,凡夫不是“常自见己过”,是“常自见他过”,改了一个字。凡夫都看到别人是错的,没有看见自己是错的。我记得我初学佛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它给我解释“什么是佛”?那个时候印象很深,我当时不知道在哪里得到一个笔记本,那个笔记本是牛皮纸封面,上面印着“工农兵手册”,我现在都想不起来是谁给我的。我就拿那个笔记本来抄这些佛法的名词术语。什么是佛?答案:佛是觉悟者,智慧者;分三个角度来完成,第一自觉,第二觉他,第三觉行圆满。那个时候不懂,就照着抄,第一自觉,第二觉他,第三觉行圆满。后来慢慢回味,越回味越觉得这个话说得好,简直说绝了,说得没话说了。因为凡是不自觉的人,神仙都拿他没办法!所以,觉悟的第一步是自觉,第二步才是觉他,第三步才达到自觉和觉他两方面都做到最完美。如果没有自觉来谈觉他,那就变成空中楼阁。自己做不好,却拼命要求人家做好,岂有此理!所以,要“常自见己过”,才“与道即相当”。色内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色内自有道,这个“色内”指的是众生和大千世界,自然而然有它的规律。换句话说,佛法要谈的就是规律。因果这个道理,就是一个铁定的规律法则,是天地之间永恒的法则定律。这个定律不是谁凭自己的喜怒好恶来定的,不是。也不是佛菩萨定的。我们学禅宗,禅宗里面经常有这方面的开示。因果法则是天地之间自然而然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所以,佛法不存在“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说法。我们平常说,这个事情你信就有、不信就没有。佛法不是这样,无论从哪方面讲。比方佛法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你相信它才有,不相信它就没有吗?不是。佛法讲无常,什么事情都没有永恒的。如果有人说“你说这个话我不承认”!你不承认它也是没有永恒的,你也要面对。佛法讲这个大千世界,时间上前无始后无终,空间上没有内没有外,你说“我不承认”,那就不是你承认不承认那么简单了。所以,色内自有道,这个“道”就是法则。各不相妨恼。从实际情况来看,彼此不相妨碍。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如果离开这个法则,另外去追求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那就“终身不见道”,一辈子都在绕弯子。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东绕弯西绕弯,绕来绕去颠三倒四,越绕越糊涂。这“波波”两个字,是六祖大师的口语。意思就是糊里糊涂、颠三倒四的绕了很多弯。这一辈子就这么度过来了,到最后后悔、懊悔啊!到头还自懊。确实是这样,有很多珍贵的道理都是这样的。我们一旦有一天明白了,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那种懊悔真是没法用语言形容。尤其是一些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生命非常有价值,能让我们的生命改变得很好的道理,由于自己的主观原因,再加上所遇到的一些境界,所上的当、受的骗。是不是?这个上当受骗啊,要么一辈子都不清醒或许还好受一点,干脆就受骗到死,糊里糊涂到死还好受一些。这个人最痛苦最难过就在这个地方,绝大多数人他不会糊涂到死,他总会有明白那一天,就痛苦在这个地方。那个痛苦啊!回过头来发现自己上当了,我这二十年、三十年被这些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说法给我洗恼,把我骗的象傻小子一样,那种懊悔简直是说不出来的痛苦。由于自己糊涂,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的贪心、嗔心、痴心造成上当受骗了。这真是懊悔啊!所以,要想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六祖大师的话,在唐朝时期就用这样直白的语言讲出来。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人有道心没道心,也要问自己!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看不见世间的过失!出家人——寺庙里面的师父,早上晚上做功课念经。这个上殿念经一个小细节就看出名堂。每一个师父走进殿堂,在佛前问讯,走到自己的拜垫位置,站在那里。好!整个一堂功课做下来,念经、拜佛、绕佛这样完了,最后你如果问他:今天上殿你发现谁谁谁没有?一般很少能够回答上来。他最多能够回答说:哦!站在我前面的人是谁。这是基本标准的答案,因为他的眼睛就只看见他前面这个人,说不定还没看清楚这个人究竟是谁。如果一个人他到寺庙里去念经,不管是师父也好居士也好,他上完殿下来后给人家说:哎呀!今天那个胖子上殿了,那个瘦子也上殿了,那个人长得很好看,那个长得很难看,整个殿堂有多少个人,高矮胖瘦是怎么站的,行走的时候都有些什么现象等等,他全部能说上来,这就说明他从头到尾都在开小差。哈哈!这就不用讲了嘛!可能他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还在那里讲得眉飞色舞的。从这就流露所谓“不见世间过,不见他人过”并不是不知道。不是“他做错了,我心里不清楚”。不清楚就成糊涂人了!“不见世间过”说的是,他做错了,但并不伤害我辨别邪正的心。他错是他错,不会因为他做错了,就把我辨别邪正的心都伤害了;或者因为他做错了,我就恼羞成怒,气得简直要死不活,这样的话,那就彻底乱方寸了。所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你看,六祖大师教导我们修行的秘方啊!修行怎么修啊?就这样修。唐朝的大珠禅师,有人请问他“怎么修行是最好的修行”?“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这就是修行”。这个请问的人说“照你这么说,谁都会修行哦”!大珠禅师说:“此言差矣!一般人是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的事情,睡觉的时候又想到吃饭的事情,所以他不懂修行”!这个话妙啊!他用“吃饭、睡觉”这两个词语就囊括了所有所有的词汇。用不着一个一个列举,就用这两个简单的词语就全部囊括了。世间上的人是不是这样?全部是这样,没有一个跑掉的,包括我。是不是啊!师父啊,你去过某个寺庙没有?去过。那个寺庙好不好?好。好在哪里?那个寺庙的伙食好!(众笑)或者我们去朝山,朝礼名山古刹。朝完山以后别人就问,你们几个到某地方去朝山啦?是啊。那个地方感觉怎么样?感觉好啊!好在哪里呢?大雄宝殿很大,菩萨金壁辉煌,出家师父也很多,早餐是花生浆稀饭,晚上还吃菜包子。(众笑)想了半天就说出这几句。如果你再挖根刨底问他,还有什么好的?还有什么实在想不起来了。(众笑)所以,“见他人非”和“知道他人非”是两个概念。“见他人非”是一天到晚看人家,把心用在说人家的是非上面。而知道不说,这才是真有水平!知道,但不伤害自己的菩提心,这才是高水平!并不因为我周围都是坏蛋,我也要成为坏蛋嘛。我左边这个邻居是个坏蛋,右边这个邻居是个杀人犯,楼上邻居是个盗窃犯,干脆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算了,这简直岂有此理!我知道他是坏的,但我不跟他学,不跟他同流合污,这就是有水平的人。自非即是左,这个“左”是什么意思?左是错的意思。中国古时候的概念,论左右,经常用“左、右”两个字来评论是非,右是对的,左是错的。那个“左”字,代表有偏差有错误的意思。他非我不非,他错、我不错就可以了。我非自有过。我错就是我的过失。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才是修行的高水平。但自却非心,就是反求诸己。反求诸己那个“诸”,把这一个“诸”字变成“之于”两个字,反求之于己,就很好理解了。要从自己身上找毛病,确实是这样。我们学佛学的时间长了,尤其是用心真诚学佛的人,时间长了,看上去真有点傻傻的样子。有些时候真是很吃亏的样子,也不那么尖酸刻薄了,不那么会算计人了,有些时候真的要吃亏才好。不学佛的时候,我们个个都伶牙俐齿,他怎么伤害我,我就有本事怎么伤害他;他胆敢伤害我三分,我就敢伤害他七分;他敢踩我一脚,我就敢踩他十脚。(众笑)学佛以后是显得有点笨笨的,傻傻的。可是从长远来看、从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来看,这是好事。你看,所有的坏蛋都希望这个世界上好人多啊!!小偷都希望这个世界上好人多。为什么?他才有地方偷啊。要是这个世界上坏人越来越多,小偷越来越多,那小偷就没有地方偷了嘛,因为他偷我、我还有本事把他给偷啦。(众笑)连坏人都希望这个世界上好人多啊——还是学佛好!而且学佛有时候虽然看上去有点吃亏,其实把那一会儿烦恼生气过了,平静下来,换个角度一想,一下子就云开雾散了,没什么气不过的,也没什么不得了的。这个酒、色、财、气,世间上很多人就死在这个上面了。是不是!酒色财气,气是什么东西啊?气往上走,就要惹祸;往下走就顶多是个屁。这多好!你不要让它往上走嘛,让它往下走。(众笑)所以,我们反求诸己,实际上是让自己有一个广阔的空间。打除烦恼破。你只需要把自己这个思想、心量打开一点,很多时候你会非常宽广。烦恼打破,一片坦途;烦恼不打破,一片崎岖坑坑洼洼,甚至一片荆棘,真的。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一家人,这家人做什么事情是从来不会让人的,不会吃一点点亏,都是寸步不让的。有一天,这个父亲叫他的儿子上街去买肉买菜,儿子拿钱就去了,他家到镇上的距离顶多半个小时就回来了。他儿子去了好长时间都没回来。一个小时没回来,两个小时没回来。怎么还不回来?这个父亲就出去看,走出去远远的就看到了,他儿子左手提着肉,右手提着菜,正站在一条马路上,很宽的一条马路,站在那个马路上跟另外一个人,那个人从那边走,他儿子往这边走,两个人走来对着,面对面站在那里,你也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就面对面的站着,谁也不肯让,两个人站的那个腿都发僵硬了,还不让。这个父亲远远一看哦!明白了,他马上跑过去,他从他儿子手里把这个肉和菜接过来,他说:我把肉和菜拿回去先煮着,你在这里跟他对站,咱们谁怕谁啊。(众笑)其实只需要往旁边偏一步走过去,就是一条坦途,一条宽广的大道,但是两个人都不愿意一个往左偏一步、一个往右偏一步,这叫“谁怕谁啊”。反过来另外一个故事意思就很好,关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几种说法,我就不说这个主人公是谁了。可能有些居士听过这个故事。说有这么一个人,他在朝廷里面做了很大很大的官,用现在的话说至少是部长级以上的官。他的老家家里人有一次修房子,在修那个院墙的时候,就跟隔壁邻居发生冲突了。隔壁邻居也在修院墙,就活生生挤过来,挤到他家院墙这边来了。他家里人就很生气,哼!你挤过来,我还会怕你呀?我也挤过去,两家就互相寸步不让。对方可能家里也有什么人在当什么官,有这些“背景”什么的,就是不让。对面这家人万万没有料到他家这个主人官当得这么大,还以为可以欺负他家,拼命挤过来。他家里人就很生气了,越来越想不通,这简直是“有眼不识泰山”,你知道我家什么人在朝廷里当多大官吗?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到他家主人手里告状,说:隔壁那家人太不知道分寸,竟敢在砌院墙的时候拼命往我们这边挤,这只需要你老人家在朝廷里面发一句话,就可以叫他家“不死都要脱一层皮下来”。写了这么一封火气冲天的告状信。这个主人接到这封信,哈哈一笑,将就这封信,改都不改,就在这封信下面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要挤就让他挤吧,你让他,不要说让一点点,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是当年秦始皇修的,可是现在秦始皇在哪里呢?他家里得到这封信以后,云开雾散,好!不跟你一般计较,往后退三尺。往后退的动作把对方搞蒙了。对方一看,怎么搞的?刚才还跟我们气鼓鼓的寸步不让,怎么现在主动往后退三尺?悄悄去一打听,哦,这家主人在朝廷里当那么大的官,惭愧!不好意思啊!他们让三尺,这家也让三尺,双方这一让就让出一个巷道来,叫“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就这么来的。——有时间念念佛,不要跑到大路上去对站着!所以,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佛菩萨伟大,伟大在哪里?憎爱不关心。什么叫不关心?不关私心。佛菩萨伟大就伟大在他不关私心!!佛菩萨度众生,不是我看着顺眼的才度,这个人跟我是亲戚我就度他,这个人曾经对我好我就度他,佛菩萨不是这样的。在佛法大海当中,在所有佛经里面,佛菩萨称呼世间这些业障凡夫,用了一个词语,没有用第二个词语,叫什么?可怜悯者。可怜悯者——翻译成白话就是“很可怜的家伙”。在佛法里面没有可恨者、可恶者、千刀万剐者,没有。这些词语一个都没有。只有“可怜悯者”。这只有佛法里面这样说。无论怎么可恶、可恨、罪大恶极,在佛菩萨眼里都说他可怜。他为什么可怜?他什么都失去了,怎么不可怜啊?他人格失去了,道德失去了,福报失去了,将来连人生都失去了,直接堕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可不可怜?太可怜了 。他所有宝贵的东西都失去得干干净净,他还不可怜吗?所以,长伸两脚卧。这是修行修到很高的境界,身心非常非常坦然,很豁达,很高兴。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如果要去教化别人帮助别人,自己一定要有方便有智慧,也就是说自己要有能力。有这些方便权巧的智慧,你才能教化别人帮助别人。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师很多开示,尤其这四句特别有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法是佛法的基础。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空中楼阁。世间法做不好,不要谈什么佛法。因为世间法都过不了关,谈佛法就是蒙人的。比方一个人非常自私狭隘,甚至瞒因昧果,很会伤害别人,很会诽谤人,心很冷酷,言行虚伪,这么一个状态;可是他讲起佛法这些理论一套一套的,这多让人难过啊!!佛法理论的这些文词语句,到他面前就变成跟他毫不相关,顶多是一门“口头功夫”了。所以,“口头禅”这个词汇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禅宗里面来的。这个人学禅学什么?学口头禅。他从来不参禅,从来不打坐,从来不修行,但是他讲起禅来一套一套的,这就叫口头禅。所以,世间法是佛法的基础。离开世间法去寻找佛法,就象寻找兔子长犄角一样;兔子是不长角的,兔子头上只有耳朵,没有犄角。“龟毛兔角”,在佛门祖师大德的开示里经常提到这个词语——乌龟长毛,兔子长角。有个人去问一位祖师:请问师父,狗子有没有佛性?祖师说:有。明天他又去问同样问题:请问师父,狗子有没有佛性?师父说:没有。这个人就很诧异了:师父你昨天说有,今天怎么说没有?师父冷不丁喊了一声他的名字,比方他叫张三,张三,哎,他马上答应一声,师父说:你有没有佛性?佛法要关心的是这个问题。关于狗子有没有佛性这个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来旁证。赵州禅师,有一天他散步的时候,他的那个小沙弥跟在他后面。走着走着这个小沙弥就问了,“师父,这个柏树有没有佛性啊”?师父说:“有”。“那柏树什么时候成佛呢”?师父说:“等到天垮下来的时候”。小沙弥说:“那么天什么时候垮下来呢”?师父说:“等到柏树成佛的时候”。这是禅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听懂这个故事吗?完全听懂彻底听懂可能不一定,你们不能马上达到这个水平,但至少你听懂一点点吧。柏树有没有佛性?有。什么时候成佛呢?天垮下来的时候。天什么时候垮下来?柏树成佛的时候。你听上去好像是个绕圈,绕圈的目的要告诉你这个话背后的弦外之音。听话要听出他弦外要说意思,这个柏树成不成佛不要紧,你应该问一下你什么时候成佛!所以,离开世间法求佛法,求不到。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正知正见就是出世间,邪知邪见就是世间。怎么会轮回?怎么会堕落?就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就堕落了,正知正见就超脱了。一再强调正见和邪见的问题,当我们正见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先不要说“邪正尽打却”;当你的正见全部建立起来,分分秒秒都蒙骗不了你的时候,再说“邪正尽打却”。这里有个典故,好像也是关于大珠禅师的,唐朝的大珠禅师,是马祖大师的学生。他得到马祖大师的真传,开悟了。他开悟怎么开的?他请问马祖大师一句话:师父,什么是佛?马祖大师说:是心是佛。当下大珠禅师就豁然大悟。后来大珠禅师在他教化众生那个地方——洪州,讲经说法。马祖大师不放心,派了另外一个弟子,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弟子,去找他再勘验一下。什么叫勘验?就是再测验、验证他一下,究竟他的开悟有没有彻底。见到大珠禅师了,大珠禅师问他:“你千里迢迢来找我,是为什么事情啊”?“师父让我来看望你一下,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了”。这话是个客气话,客气话下面要引出一个正题。无缘无故怎么会跑来看一下?师父叫我来“看看你”,“看看你”下面是什么话呢?大珠禅师接着问:师父究竟叫你来干什么呢?答:师父叫我来告诉你,师父最近佛法变了,师父以前告诉你“是心是佛”,现在变了,不是这样子了。那么现在师父怎么说呢?师父现在说“非心非佛”。大珠禅师一听,“这个死老头子变什么变,变来变去,我就认我的是心是佛”。大家一听可能吓一跳吧。学生称呼自己的师父“死老头子”,禅宗里面就是有这么开心啊!禅宗里面的这种豁达开心是非常彻底的。哈哈!我们讲到后面还有更让你毛骨悚然的,这说个死老头子有什么稀奇的。他用这种爽朗豁达的语言来流露他对佛法的证悟,表达他的境界。那种斯斯文文咬文嚼字,你悟不了,也没用啊!不管你怎么斯文,没有用啊!所以,佛法要认的是这个真。是心是佛,非心非佛,实际上是一个手的两面。有人问手是什么?哦!这就是手。今天告诉你,这就是手。明天有人来问师父,什么是手?这个是手。师父,你究竟哪个是手?这个是手,这个也是手。“是心是佛”和“非心非佛”就是手的两面,看你认不认识?禅宗里面讲“指月”,用指头来告诉你,那个就是月亮。禅宗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指月录》,这部书很有名。你知道什么是月亮吗?我来告诉你,你顺着我的指头看,啊,那个就是月亮。用指头告诉你。可是凡夫讨厌得很,他说,哦!这个就是月亮。他把指头认成月亮了。祖师大德告诉他,那个是月亮。他把祖师大德这个指头认成月亮了——认指为月。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这里。所以,邪正尽打却。什么叫“邪正尽打却”?指头也不是“指头”。指头是什么?“指头”是我们给它起的一个名字,这个就是“指头”。给它起个名字叫“指头”。中国人用中文说出来就是“指头”这两个字,是吧。让英国人来说,英国人用英语说出来就不是“指头”这两个汉字了。这就是一个名词术语。所以这个就是“这个”。禅宗里面有些时候连话都不说了,连词语都不用了,直接问你认得“这个”吗?绕来绕去,指头不是月亮,月亮也不是“月亮”,要你认识到真正的月亮。真正的月亮是不是那个月亮呢?不是。指头固然不是月亮,那个月亮也不是月亮。听懂了吗?指头肯定不是月亮,那个月亮也不是月亮,为什么那个月亮不是月亮?佛法在两三千年前就告诉我们,那个不是月亮。现在的天文学家已经肯定了。当我们看到一颗星星在闪亮的时候,那个星星说不定都已经坠落了。有些星星距离我们有多少万光年,这么远的距离。当我们看到那个星光的时候,也就是光的速度到达我们眼球的时候,那个星星早就不在原来那个位置了。所以,它不是月亮,它也不是那个星星。妙不妙?太妙了。到这个地步,你才能够“邪正尽打却”。你没有到这个地步,你千万不要提早打却。到哪一步说哪一步的话,你提前打却,就要把自己打乱了。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是六祖大师这段偈语最后的总结。这就是顿教法门,顿悟的顿,彻彻底底。修禅宗就要这样彻彻底底。不彻底,就只有从理论上感觉一下禅的味道。真是痛快淋漓啊!犹如非常锋利的一把刀,一点犹豫一点停留都没有,就这样“哗”一下从头到脚一刀就下来了,这就叫顿。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也叫做大法船。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不管是读乘(sheng)也好,读乘(cheng)也好,大乘小乘,说的就这个意思。就像船一样,有大船小船。看它的承载能力——载重,它能够载重多少?自行车就是小乘,相比自行车,三轮车就是大乘。所以大乘小乘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彼此相对照,哪个大哪个小?六祖大师所弘扬所传授这个法门,是上上乘法门,是最高法门。高在哪里?就是彻彻底底,一点犹豫都没有。可是众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我们讲六祖大师传授的这个法门是最上乘法门,其实整部佛法,释迦牟尼佛讲的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大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对比什么?对比自觉,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话题。自觉就是大乘,不自觉就是小乘,再不自觉就“没乘”。大乘小乘怎么来的?就这么对照出来的。佛法强调的是一个高素质的问题。如果迷了,那就经累劫;如果悟了,那就是刹那之间的事情。所以,迷和悟在一瞬间。经文到最后,师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六祖大师总结的说,这次在大梵寺讲经说法,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成佛。成佛干什么?成一个觉悟者、智慧者。从一个迷迷糊糊的凡夫,成为一个觉悟者智慧者,就是佛。佛就是觉悟者智慧者。成佛了还要吃饭的,成佛了也还要穿衣的。成佛要生活,不成佛也要生活,我们在座的有没有对我刚才这句话感到奇怪的?成佛了还要穿衣,还要睡觉,还要生活。是吗?是。何以见得?以什么为凭据呢?以《金刚经》为凭据。读过《金刚经》吗?《金刚经》一开篇,释迦牟尼佛带着他这些大弟子,托钵化斋,吃饭洗脚,敷座而坐,然后讲经。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在吃饭,众生也在吃饭,吃饭的状态不一样、质量不一样啊。糊里糊涂的生活也叫生活,非常觉悟的生活也叫生活;非常苦闷的过了一天算一天,非常开心的过了一天也算一天。成佛,成个什么?就成“这个”啊。非常非常泾渭分明的这个根本知见,如果没有扎根的话,从这个地方你错了,你后面全错了。为什么?你连“佛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哦!成佛了就盘个腿坐在那里,阿弥陀佛!大家都来供我,是不是啊!师父修行干什么?修行成佛干什么?成佛就是把我全身贴上金,坐在那里,大家都来供我,你成神经吧。(众笑)这个知见,六祖大师用这么朴实的语言,在一千多年前,这么直白的告诉我们。希望法界众生在他讲经说法这个言句下面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本性,成佛,就是要成“这个”。让我们从愚痴、迷茫、上当受骗的状态,改变成明朗、智慧、觉悟、开心的状态;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改变为自己当家作主。有一位很有成就的禅师,他有一个习惯,什么习惯?他平常打坐、讲经、睡觉的时候,坐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己呼唤自己:“主人翁”,“哎”!他自己答应,“主人翁”,“哎”!“莫打磕睡喔”!“噢,知道啦”!。当时有人说这个和尚修行出问题了,已经说鬼话了。是说鬼话吗?不是。是呼唤自己提醒自己。我们读禅宗故事,肯定会读到这个故事。要不然你们自己在打坐、睡觉的时候也试一下。你说“主人翁”,“哎”!“不要打磕睡喔”,“噢”!你试试看。“不要打磕睡”是什么意思啊?不要迷糊,不要糊涂,这个磕睡不是睡觉的磕睡,是提醒自己不要迷糊啦!我们之所以状态很糟糕,就是迷糊了,就是一个磕睡接一个磕睡。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当初带着大家一起请六祖大师讲经的这位韦使君——韦璩这位官员,和其他所有同道,听完六祖大师讲经以后,都省悟了,都有很大的收获。所以,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大家都赞叹六祖大师,想不到啊!岭南,就是六祖大师的家乡。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活佛。六祖大师就是活佛。“何期岭南有佛出世”!这是赞叹六祖大师如佛再世。第一品的经文到这里,这次讲经也到这里,下次我们开讲第二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