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十三讲

  《六祖坛经》十三讲

  (附注:每期讲稿都由弟子们根据录音整理。师父很忙,不能亲自审稿。限于水平,若有错字漏字,敬请大家原谅!阿弥陀佛!)

  我们讲到定慧一体,在六祖大师的嘴里讲出来,定慧一体,有定的时候就有慧,有慧的时候就有定,所以,这一品经文着重讲到定慧一体。讲到定慧一体,我们就想到一个千古流芳的典故,这个典故我们很多的师父居士都知道,这个地方我们不妨来温习一下这个典故——“八风不动”的典故,苏东坡大学士和佛印禅师的交往当中,留下的这么一个典故。苏东坡学问很好,文章写的好,他作了一首赞叹佛法,赞叹佛菩萨境界的这么一首偈,偈就相当于诗。这首偈语,大家都知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偈从文学境界上写的非常好,好到极点了。苏东坡把这首偈写在一张宣纸上面,写完以后很得意。他让他的书僮拿着他写好的作品,划船到江那边,交给佛印老和尚,让老和尚给他印证一下。其实就是希望老和尚赞叹他,为他喝彩。这个书僮拿着这首偈划着船就过来了,到庙里面见到佛印禅师以后,把这个偈拿给老和尚看了。佛印禅师看完以后,一言不发,拿起笔来在他那个偈语的纸上写上“放屁”这么两个字,交给书僮,你拿回去给你家学士看。这个书僮拿回来了,苏东坡等了半天,以为是表杨他呢,谁知道书僮拿回来他一看,老和尚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他顿时火冒三丈,气坏了,马上就怒火冲冲的驾着小船,跑到江那边去了,从江这边跑到江那边去见老和尚。这个船还没有靠岸,他都还没下船,远远就看到老和尚站在江边上,看到他来了,差不多快要走到讲话能够听得见的那个地方,老和尚拍着巴掌哈哈大笑:“还说八风吹不动,一屁就冲过江来了”。(众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啊!你不是说你八风都吹不动了吗?我才写了“放屁”两字,你就从江那边冲到江这边来了,可见这个屁的力量多大。这个典故很有名,我们在读这个典故的时候都会笑,笑完了我们要想想,我们如果遇到这个境界,当有人骂我放屁的时候,那可能不是冲过江的问题,可能太平洋都冲过了吧!如果有一个人自以为是,去见一个很有修行的师父,被这个师父骂他放屁,绝对从中国冲到美国去,从太平洋的这边冲到太平洋那边去,那不是冲过江的问题。苏东坡有没有定呢?没有。有没有慧呢?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在六祖大师眼里,有定的必然有慧,有慧的必然有定,这两者不能分割。不能说这个人只有定没有慧,或只有慧没有定,定慧两者必须同时具备,学佛就是这样。学佛的人就必须具备这个功夫。什么叫功德呢?功德就是有功夫的德行。有什么功夫啊?有八风不动的功夫。八风,哪八风啊?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称,有人称赞你;讥,有人讥笑你;毁,有人背后毁谤你,说你坏话;誉,当面背后表杨你,给你名誉;利,就是有利的事情,比较顺心的事情;衰,就是不利的事情,这段时间比较倒霉,运气不好叫做衰;苦,遇到痛苦了,遇到多大的痛苦?一个小小的痛苦就可以检验出来;乐,让你快乐,让你得意,看你忘不忘形;就是这八风。佛菩萨是八风吹不动,我们凡夫不要说八风,每个风、而且是小风,只要轻轻的从顺的境界吹你,从反的境界吹你,不仅仅是吹动啊,可能是已经被吹摔得头破血流了。然后站起来还吹倒,再站起来再吹倒,摔了很多遍了,还是不会吸取教训。这就是凡夫啊!所以有定慧的日子才好过。俗世间的人很有意思啊,堂堂正正的佛法,他说“哎呀!那个是迷信”,说佛法是迷信,他自以为很觉悟,觉不觉悟呢?不觉悟。从哪里看他不觉悟呢?从他过什么日子,从他每天的生活状态,身心的状态,就可以百分之千的肯定,他一点都不觉悟,而且非常痛苦,颠三倒四。所以用佛法的话来说,这叫迷惑颠倒!凡夫不但迷,迷后面还有三个字,惑、颠、倒!着迷,着什么迷啊?如果说佛法是迷信的话,干脆我们就承认佛法是“迷信”,因为我们“迷信”得非常潇洒、洒脱、坦然、自信。其实佛法以外的那才叫迷信。什么迷啊?财迷、色迷、酒迷、官迷——那才叫迷呢。不但迷,迷当中还有千千万万的困惑,千千万万困惑当中,还自己认错为对、认黑为白、认污浊为干净、甚至认贼作父、认贼作子,那才叫迷惑!佛法恰恰是破迷开悟——所以佛门的禅堂又叫大彻堂,大彻堂就是大彻大悟。我们不要求大彻大悟,从很现实的角度来看,至少小彻小悟吧。有一点点对生活的觉悟,对生命的觉悟,才会懂得怎么样把日子过好。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那凡夫真的叫“烦夫”啊!烦夫,烦恼重重的烦,不但烦夫还要烦妻,夫也烦、妻也烦,夫妻双双把家烦!(众笑)那个家里面烦不烦?肯定烦,烦透了嘛。为什么烦?心里烦嘛。不是外界,不是气候问题,不是人我是非问题,是自己心里面的问题。心里面烦透了,生活绝对烦。不但烦自己,还要去烦人家,烦朋友,烦亲戚,烦同事,还要烦师父。所以,定慧是什么?定慧是六祖大师教给我们觉悟生命、自在生命的法宝。有觉悟、有定慧了,你才有承担的力量。承担什么呢?承担幸福。幸福就象一块黄金,千足金,四个“9”的!这块黄金有一吨重,砸在你身上,你有本事承受吗?我们每一个人做梦都在想,我真的好希望幸福给我劈头盖脑砸过来噢!好,幸福就是一块一吨重的黄金,你有这个承受能力吗?没有承受能力,你就被幸福砸死了!所以你得有承受能力呀!定慧,就是承受能力。六祖大师讲: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这就是定慧起作用了。定慧产生了作用,行住坐卧都很自在。心里面舒坦,生活就舒坦;生命舒坦了,每天的生活才舒坦。所以,生命是本,生活是末,生命是一棵树的根,生活就是树上的叶子、花果;树的根如果不好,花果就不会好。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这个地方讲,直心是道场。直心啊!直心,不能直语喔!平常我们有一句话说“心直口快”,这个话要改一改:“心直,口不要快”。心直是好事,口快就不一定是好事。你心里面想,这个家伙太坏透了,刚刚一想,嘴上就说出来“这个家伙太坏透了”,你看,马上就把人际关系搞僵了嘛。这不是狡猾,这是一种起码的生活艺术。两个朋友之间,牙齿和舌头都会碰到的嘛,两兄弟、两姊妹都会有生烦恼的时候,你不能心里一生烦恼,马上就说出来“这家伙坏透了”,他就把你这句话记住了,这个气氛就被破坏了。刚才都还嘻嘻哈哈的挺开心,这一句话,整个一天都不开心了。所以,要让一个人不好过,很简单啊!你们知不知道要让一个人不好过,简单到什么程度啊?不需要花任何成本,只要一句话。你要让一个人一天不好过,天一亮,你马上就对他说一句气死他的话,让他今天一天都不好过;明天天一亮你再说一句,你每天三百六十五天,你每天都对他说一句气死他的话,他今年一年都不好过了。你花成本了吗?花不了任何成本。所以,我们学佛就要懂得这个“秘方”了!所以,任何人要想不花成本让我痛苦,我才不干呢!要知道,要让一个人痛苦非常容易,不花一分钱,只要一句话。所以,直心,但不能直行、不能直言。佛门非常强调语言的艺术,要用爱语、柔软语、温顺语,充满爱心的语言。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好的一句话,三九的冬天都是暖洋洋的,很恶毒的一句话,哪怕是三伏天听到,心都寒透了。记住,六祖大师讲的是“直心”,没有叫我们“直语”啊!接下来,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迷惑的人,他执着,怎么执着呢?他认为一定要有知名度、要有身份的人讲话才有道理。这就是“迷人着法相”。佛法里面有“法四依”,就是依照四个标准。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智不依识;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是“法四依”。依照这四个标准,用这四个标准来辨别真理。第一,依法不依人,这个人不一定有什么显赫的身份,但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他虽然没有什么光环,但他讲的道理令人折服,我们就要依从。这就叫依法不依人。我们做到依法不依人了吗?没有。我们之所以迷惑颠倒,就是“依人不依法”——你看生活当中一件小事情就看出来,有几个人是依法不依人的?比如在街上买东西,怎么买?很多人上街,他是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的。他专门看哪个地方热闹、哪个地方挤破头了,他也去挤,挤得满头大汗,拼命把钱塞到卖东西的手里,最后终于买了一大堆回来,却一样都用不成。他依法不依人了吗?他不知道,他不懂。某一句话,是谁告诉你的?是那个专家告诉我的。专家就一定对吗?生活当中,有几个人懂得冷静的看待专家?看待光环?看待显赫?几乎都认为专家、光环、显赫是正确的。要不然为什么都请明星做广告呢?我这个师父有知名度了,所有素斋厅都请我做广告,我就说“这个素斋最好吃,大家都来吃吧”。哈哈!可惜师父只能做素斋广告,要不然我就去做香皂广告、美容广告、保健广告,什么广告都做,就是不能做美发广告,因为没有头发嘛,我要是做美发广告就只好说“不需要任何美发的东西,只要拿一点清水洗,就干干净净了”。所以,显赫了就有迷惑力了,怎么迷惑的?就这样迷惑的。记住,依法不依人,才是应该依循和遵照的标准。第二、依义不依语。他的语言不一定很华丽,他的词藻不一定很漂亮,但是他讲的话,其中道理是令人可钦可佩的,就要遵循。这个义,就是宗旨。不要看他的语言多么华丽,多么会讲,讲出多么绚烂的词句出来;恰恰那些会讲美丽词句的人,从古到今没几个好人。为什么?因为特别会讲艳丽词句的人,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把他的心也讲得很艳丽、很圆滑了,这叫做“一踩九头翘,八面玲珑”,八面玲珑的词句讲出来,很有煽动性和迷惑性,迷了他自己,也迷了别人,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别人。佛法讲,要依义不依语。这个人说话可能有些笨笨的,有些质朴,还有些南方人、北方人,东方人、西方人、倒装句或不倒装、词汇前后颠倒等情况,这些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那个“义”要表达什么?这是第二“依”。第三、依智不依识,依智慧、不要依见识。这个人见多识广,有多么了不起,除了地球上到处去过,火星上都去过的,他刚刚才从银河系回来,他的见识广不广啊?很广。但是,见识广是见识广,见识跟智慧不是相等的。见识是见识,智慧是智慧。依智不依识,这是第三个依循的法则。第四、依了义,不义不了义。这是专门指佛法信仰的了,前面三个“依”是泛指,第四个“依”是专指。前三个包括佛门以外很多东西,都可以拿这个标准去获得对自己有好处的真理,第四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面对佛菩萨讲的经,祖师大德的开示,其中有“了义”和“不了义”两大块,了义是什么呢?了义,指的是了生死,以及佛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亘古今不变、历时空不衰的道理,这是永恒的——这些是“了义”;为了讲述这些内容,就有“不了义”,为了把这些深得不得了的道理告诉更多的人,就有很多方便的说法,就是打比方、举例子、讲故事这些东西属于不了义。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把比方作为他原来要说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就闹笑话了。佛陀对这个问题说了一个很有名的典故。怎么说的呢?有一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也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让他去摸过大象。他年轻时候眼睛是好的,见到过一些东西,人家就用他见过的一些东西做比喻来告诉他大象是什么样子,就像猪一样,鼻子长长的,个子长大了,把身上洗白了,就像大象。猪他是见过的,这个人一听,哦!大象就像猪,他的头脑里就留下一个印象——大象像猪,鼻子拉长,个子长大了,身体洗白了,于是他认为大象就是猪。他再去讲给第二个人听,第二个人却没有见过猪,他说我告诉你啊,大象像猪,鼻子长长的,个子长大了,这样说了一遍,那个人说猪我也没有见过,他又想了个办法,说这个猪像什么呢?我给你说吧,这个猪像狐狸:狐狸的个子长胖了,鼻子长短了,动作笨了;没有跑得那么快了,腿变得粗粗的,爪子也变得笨笨的。这样形容一番,那个人一听,哦!狐狸我见过,无非就是把那个狐狸长粗了,长胖了,长的憨憨的了,长憨了就象猪了,于是,大象就等于狐狸┉,就在不知不觉之间,语言造成错觉了。第一个人把猪等于大象,第二个人把狐狸等于猪,第三个人再说狐狸像什么东西啊?狐狸像老鼠,他再把老鼠形容成狐狸,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大象像老鼠,他直接就等于过去了——大象等于猪,猪等于狐狸,狐狸等于老鼠,最后就直接划等号,大象等于老鼠。这就是比方打得不好,在语言描绘过程中造成的错觉。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不相信,我现在对一个居士讲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件事情。我告诉张居士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我用二十句话把这件事说清楚,张居士再去告诉王居士,我说的只有二十句话,他可能要用二十五句话讲给王居士听,王居士要用三十句话讲给李居士听,李居士要用五十句话讲给刘居士听,刘居士再用一百句话讲给赵居士听,最后经过一百个居士以后,再回到我这里,我都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了。我最初原原本本的故事,拐了很多个弯以后,最后到我这里,全部都错了。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会阻碍真正的东西。所以佛经为什么从佛陀住世的时候,到今天,佛门的经典非常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啊?严谨到一个字都不许改。有人在抄写佛经,印刷佛经,在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如果擅自改一个字,说得不客气一点,那就是天诛地灭的罪过——就有这样严谨,它才会亘古亘今而不变。世间上很多东西都变了,变得面目全非,由于他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佛菩萨提醒我们,要依了义、不要依不了义。不了义是什么?就是无论他怎么描绘我都不管,怎么形容我都不在意,我只要通过你的表达和形容,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就行了。那个结论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我所需要的,我应不应该接受这个结论?我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话,我们看坛经里面,六祖大师讲了一句很严肃很不客气的话: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如果你乱解释,那就等于是自己障碍自己。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怎么通流呢?佛法需要弘扬,需要宣传,需要用心去悟,用整个身心去领悟。那么,怎么通流呢?我看过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很经典。说有一帮秀才,都是读书人,去给一个姓孙的财主贺寿,这个姓孙的财主大概是六十大寿或者七十大寿,过生日,这帮秀才就去了,去了以后,每一个人都摇头晃脑的,说我们要给孙老太爷祝寿,怎么个祝寿法啊?我们来连字语,每人说一句话,都要用一个成语来连,表达祝贺之意。开头第一句话说:孙老太爷祝寿,然后“寿”字以下用成语往下接,一个人接一句。接到最后绕一大圈还得绕回来,绕到“孙老太爷祝寿”,好,这帮秀才他怎么连的?第一个秀才说“孙老太爷祝寿,寿比南山”;第二个接说“山高水远”;第三个,远宿他乡;第四个,乡人饮酒;这四个还可以,第五个就不像话了——“酒色糊涂”;第六个更不象话“涂炭生灵”;第七个,灵验良方;第八个,方命恕罪;第九个,罪恶难逃;第十个,逃于法外;十一个,外强中干;十二个,干枯要死;十三个,死于非命;十四个,命和招灾;十五个,灾殃不断;十六个,断子绝孙,,十七个,孙老太爷祝寿,他终于绕回来了。(众笑)绕倒是绕回来了,回头一看,孙老太爷活活气死掉了。(众笑)这就叫卖弄学问,学问就是这样卖弄的。有没有学问呢?还是有点学问的。学问倒是有,谁受得了这个学问呢?所以,道要怎么通流啊?道需通流。佛法在哪里去悟啊?就在生活当中去悟。生活当中就透出佛法来了。怎么悟啊?刚才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我们回头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有两夫妻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男的大一岁,女的小一岁,就生到同月同日,两夫妻一辈子非常幸福,家里面书香门第,各方面都很好,到了七十一岁这一年,老头子七十一岁,两夫妇加起来一百四十一岁,那个先生七十一岁,老太太七十岁,刚好一百四十一岁,的俩夫妻同月同日生,就请了一个先生给他们写寿联,据说是请纪晓岚给他写,纪晓岚一听很不容易啊,七十古来稀,这么洒脱,这么幸福很难得。略加思索,上下联就出来了,上联是:“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花甲加花甲、外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刚好一百四十一岁嘛,上联多好,下联是:“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这个上下联简直是拍案叫绝了,也只有这两夫妻活出这样的精彩出来,也只有纪晓岚写出这样的精彩出来。所以叫:“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古稀就七十岁嘛,一百四十一岁。要怎么样才通流啊?要这样通流。不能自负,自负是什么?自己捆绑自己就是自负。所以我们经常讲不要执着,不要执着,如果你错误理解不要执着的话,那就错得一沓糊涂了,师父我不执着,我说好,你不要执着,厕所和厨房你都不要分了,我这个人现在都不执着了,香的就是臭的,臭的就是香的;厕所就是厨房,厨房就是厕所。那你今天中午炒菜你就拿到厕所里去炒,蒸馒头你就跑到厕所里面去,茅坑上面蒸馒头。这个就不执着,这不执着你生活的了吗?如果谁要真的这样去做,第一不是佛法,第二不是世间法,第三只有一个结论脑子不正常了。所以怎么样叫不执着?怎么样叫破执着?怎么样叫通流?若言常做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被维摩诘呵。这里六祖大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这样死呆板的去做,就像有人说师父我入定了,我说你怎么入定的?我眼睛一闭坐在那里就入定了,我说你这样定,定功好不好。那要怎样才好呢?我拿一个长的一颗钉子把你定在那里这样才好,这样死板的不叫定,佛门所讲的定是承担力,是很活勃的智慧,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声闻众当中的大弟子。他坐在树林里面打坐,都被维摩诘菩萨批评了一顿,你这个样打坐是不行的。这个典故不光是在佛陀的时代有,历史上一直以有啊!我们最有名的马祖大师,在他没有成道之前,没有开悟之前就是这样的典故嘛,马祖大师的老师,南岳怀让禅师,就是这样点拨马祖的。马祖大师在那里打坐,坐到一动不动。这个怀让祖师看到他不错,机缘成熟了就要点拨他。怎么点拨呢?佛门的艺术,佛门的教育怎么教育?这才叫高水平呢,怀让祖师就拿了一块砖头,在他打坐的旁边“哗哗哗”这样使劲磨,哎呀!吵死他了。吵的他简直没法坐了,开是他强忍,咬牙切齿的忍住,后来实在忍不下去了,老和尚你在干什么呢?怀让祖师说:我在磨镜子呢。他说我在磨镜子,古时候不是有铜镜嘛,来磨磨就亮了嘛,不就照得见人了嘛,那个砖头怎么磨镜子?砖头怎么磨得出镜子出来呢?哦!就等他这句话,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么打坐岂能成佛?打坐倒是成不了佛,打坐的姿态比较标准的时候,倒是有点像一把水壶,佛倒是不像,像一把壶。那个紫砂茶壶,胖胖嘟嘟的蹲在那里,那个人打坐,坐的好的时候就像那样子。所以这个地方六祖大师他讲舍利佛的这个例子来举例说:打坐和修定,有定慧的功夫,和成佛这些概念都不能够混淆,混淆这些概念的话,那就闹笑话了。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千万不要拿着上半句,就不要下半句了,听师父说打坐不能成佛,那我现在就不打坐了。卖嘴皮子,卖弄嘴皮子,光会说不会做了。就成了棉花匠的姑娘只会弹不会纺。谈得头头是道,叫他做以做不了,虽然打坐不能成佛,但是你看看佛门里面凡是修行好的师父,凡是各方面都很好的,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这句话说,打坐是小学文化,虽然是小学文化,但是这是基本功,写书法也是一样,你说我楷书都写的乱七八糟的,我现在写草书了,你草到什么程度?草到神仙都认不出来了,那倒是好。神仙也认不得你,也认不得了,过一会问你,这谁写的?自己都搞不清楚,谁写的?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察,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你看六祖大师在这些非常原则性的地方,一点让步都没有,如果这样去乱理解,这样去执着,这样去认定的话,要成颠狂的。心里面颠狂了,表现在言语行为,很难得说有一个宁静的样子。所以现在学佛很不容易,说实在话,现在这一个时代啊!来静下心来学佛,实实在在是一件大智慧的事情,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现在的人很浮躁,很急躁,现在的人都急啊!随时都在急,其实急躁的后面他的真正的本质是浮躁,因为浮躁所以表现出来的是急躁,有那么急吗?我小的时候,我有一天走着走着,走笑起来了,因为我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听到一句话,那个时候我不懂,说四川人骂人,说这个人急得不得了,跑得好快,一下子把这个人也撞到了,把老年人也撞到了,把小孩子也撞到了,把东西打烂了,毛手毛脚的。四川人就骂,你急什么急呀,你忙着去投生啊?开始我还在想这个话为什么骂人家去投生呢?哦!这么多年没有想明白的一句话,可能多年不在家乡嘛,一下子一个念头冒上来,这个话挺会骂人的,你看这个老百姓投生是什么?投生是死了,要死了才投生嘛,如果直接要死了,那就吵起架了,他拐一个弯,平常的人不知道急什么?有这么急吗?讲到一个急的笑话,说有一个人非常急,这个性子简直急得没有办法了,有一天他上去逛街,逛着逛着他肚子饿了,他要到饭店里面去吃饭,他急啊,他是天下第一急,他走进饭店,一进饭店坐在这个桌子上,他就敲桌子快点拿饭来吃啊?快点了、快点了、快点了、这样不停的叫,正在他叫的时候,那个跑谈的端着一碗饭两碗菜,哗!往桌子上一倒,快吃我收碗了,这个急得比他还急,他让人家拿饭菜吃,人家把饭菜倒在桌子上面,快吃了,碗都收走了。哎哟!还有比我更急的吗?气坏了。这个饭究竟吃没有吃也不知道,他一回家,到了家他见到他老婆,哎呀!气死我了,简直气死我了,他正在说气死我了,他还以为他老婆要过来问他,什么事情气死他了?可是他说气死我了,说着说着他的,老婆一点都没有理他,反而随手就拿那个箱子出来,把衣服都往箱子里面装,他一看你在干什么?你气死了,我也要嫁人了。你看老婆比他更急。你都气死了,我要改嫁了嘛。他老婆这句话音刚落,就听见那个墙轰的一下,一下子把那个墙撞了好大一个洞,撞隔壁那个男的一下就冲过来了,他一看你干什么?嫁给我好了嘛。(众笑)一个比一个还急。生活当中有这么急吗?没有你这么急。所以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坐车到哪里去,又下雨,这个车到处都是泥浆,半路上的时候地下有一块石头,这个也不愿意去捡,那个也不愿意去捡,后来我们车上有几位师父,因为石头挡住路了嘛,每个都不去捡,这个车绕过去,那个车骑着过去,都不愿意去捡,我们几个师父把车门拉开,把那个石头捡到路边,我就发现一个细节,发现一个什么细节呢?我们把那块石头捡完了,从那个地方过的驾驶员都埋着头开过去,很惭愧。很不好意思,因为他看到几个出家人把路上的石头捡得光光的,就花这么两分钟的时间,换来心里面非常的“吉祥如意”。这份吉祥如意那可不是你花钱买得来的,所以,佛法要叫我们得到这个状态,不要去得颠狂的那个样子。可是如此者众,六祖大师说的,吉祥如意的少,颠狂者多,如此相教,故知大错。一个错下去,两个错下去都错了,一个心浮气躁,两个心浮气躁,大家一起急躁。大家一起急躁,就最后就不好过了,就成了一个大的错误了。所以善知识定慧犹如和等?定慧像什么呢?定慧犹如“灯光”,六祖大师说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有灯光这个世界上一片明亮,没有灯光一片黑暗,灯光比喻什么,比喻定慧,有定慧的人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充满了光明,千年暗室一灯消,佛陀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我们这个心里面也好,知见也好,生活当中也好,都是一千年一万年的黑暗,没有关系,黑暗了多久都没有关系,迷惑了多久都没有关系,看你愿不愿意点一盏灯?你愿意点一盏灯,当下你的心里面亮起来了,你死活都不愿意点灯,那么这个心里面老是黑暗的。所以,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所以佛门为什么要点灯,佛菩萨为什么要供呢?佛为什么要点灯呢?为什么要烧香呢?他表达佛陀的深刻的意思,通过灯来点亮我们心里面的智慧,通过香来表达我们恭敬虔诚的这一份心意,通过我们的一举一动,顶礼、烧香、诵经来跟佛菩萨的这个电波相接通,不要让我们在迷惑颠倒频率上面,在糊涂的频率上面呆久了,就很难调到智慧觉悟的频率上面来了。谁去调呢?迷惑的时候佛菩萨帮我们去调,智慧的时候自己调,这个就是灯光作用,千万不要理解错了,我们佛台上面点灯,佛菩萨才看得见拿供果。(众笑)倒是我们看得见拿供果。我要看得见那个供果好吃,那个灯点得亮亮的,那个灯点给谁看的?那个灯点给我们看的,那个灯是点给我们每一个凡夫看的。灯是佛菩萨传达给我们的一个意思,佛菩萨永远永远都坐在万丈光芒的状态上,我们就是因为黑,太黑了,脸也黑,千万不要心黑了,里里外外全都黑了,那就糟糕了。所以名虽有二,名字是两个,本“体”是一个,名字“定慧”是一个,这个体是一个,不能分开来说,这就叫此定慧法,一副如是。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尤其是禅宗的历史。在佛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由于国家,社会;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倒直的一些动乱,或者说是一些变故啊,国破家亡的时候谁在承担啊?尤其是禅宗这些祖师他们承担者佛陀的慧命,承担如来家业,来之于常人想都想不到的苦头,一些折磨,一些非人的遭遇,他们都谈笑风声的走过来了。这才叫“定慧”双运产生的大力量呢。一般人平常你看到他挺坚强的,坚强什么,坚强。那一点都不坚强说实在话,我听到一位老师父说在文革期间,大概是做苦工的时候吧,当时和他在一起的有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有之前很显赫的角色,很眩目的角色,很招人嫉妒的,招很多很多人很仰视的角色,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都跟他在一起,很多人一年半载就气疯了,三月五月就气死了,很多人都更本没有办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而这个老师父呢,今天这个气死了,去给他念经,阿弥陀佛给他念经,给他超度,明天那个又气死了,那个老师父又去给他念经,老师父说我十几年我就超度了几百个。他当然不是大张旗鼓的去念,他从出家人的本怀嘛,一种天性的流露,他觉得他挺可怜,就去给他念经,其实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这些时候才能看得出有没有定慧啊!有定慧的人顺境顺得不可开交,逆境逆的不可开交,在他面前都是谈笑风生的。还有一位老师父被人家拉着去游街,带着高帽子挂着大牌子,遭受很多的批斗,很多的折磨,师父在说起那一段沉痛的往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用“咬牙切齿”的心态来说的,很多人都是用非常刻苦的仇恨来说的,而老师父他怎么说?他说那个时候游街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我才有这个机会,你们一般人想去游,你没有这个资格,人家看不上你,人家不让你去游,都是我们这种人才让去游街的。他把痛苦用笑声说出来,他把常人都崩溃的遭遇用笑声给化解了,这才叫“定慧”。什么叫定慧?于定慧的人要有遭遇,什么遭遇啊?当然我们刚才讲的是一种反面的遭遇,让人痛苦的遭遇,其实生活当中夸奖你赞叹你,那也是遭遇啊!师父好师父早,师父好的不得来;师父好得不得了,这个师父就迷惑了。当大家都来赞叹你,恭敬你,恭维你,说很多好听的给你听的时候,这个师父能够不迷惑,能够清楚自己根本不在意这些东西,那才是有定慧。有一个人他拜一个师父学本事,学了若干年以后他要出师了,要离开师父到社会上去闯荡了,临走的时候他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他就来向师父辞行了,老师我来向你辞行了,我要到社会上去闯荡了。老师肯定叮咛他一番了,说:你学了这么多年,各方面都不错,但是你到社会上去你要小心啊。我问你:你到社会上去,你怎么去闯荡啊?怎么才混得开啊?这个人说:这个简单嘛,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我见谁都送他一顶高帽子,恭维他,给他戴高帽子。高兴了嘛,到处都能吃得开了嘛。老师说:不行吧,你不能够见人都戴高帽子啊。人家还是有人不吃你这一套的,另外你这个戴高帽子会害人的。因为你把人家乱恭维一番,不知不觉就被你恭维倒下了。他说:不行,老师你多虑了,想老师这么冰清玉洁,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人那是少之又少,众观天下古往今来向老师这么大成就的人,那是了若晨星啊!向老人家这么可以挽狂澜,可随意改天换地可以重写历史的人,那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你老人家放心我到社会上去,绝对可以的。老师听完这句话,嗯!还不错!捋着胡子就笑了。然后这个学生从老师那个门出来,仔细的数了一下,还剩下九十九顶高帽子。还有一顶呢?已经被老师戴在头上了。很成功,第一顶高帽子就送出去了。所以高帽子给谁戴啊?给没有定慧的人戴。你翻开佛法的经典来看,在佛经里面这些大菩萨大阿罗汉,这些国王,这些很多了不起的方方面面的佛弟子,在赞叹佛陀,天上天下犹如佛,十方世界无比,用这样的词句来赞叹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面那是司空见惯啊!佛菩萨可以说的是世间的凡夫的赞叹那算什么赞叹啊?赞叹佛菩萨的词句都到极点了,那么我们看看佛菩萨是怎么面对赞叹的?千万不要当戴高乐。我在哪里听到一个幽默的说法,戴高帽子就快乐,所以叫戴高乐。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见,人性自有利顿。佛法没有顿见,谁说的呢?六祖大师说的,我们老是在讲,顿教见教,顿法见法,没有顿见,他一再从本性上,从本来面目上强调,佛法没有顿见。因为人的根基有利,有顿,所以才显示佛法有顿有见,这个我们有一句话叫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从哪里来的?就从佛门里面来的。这句话他的本来是指什么呢?本来是说菩萨境界,佛菩萨他的一种度众生的大智慧,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是这句话变味了,从褒义变成贬义了。因为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得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它要度化众生的时候它就说人话嘛,它要度鬼的时候,它就说鬼话嘛。它要度畜生的时候,它就讲畜生话嘛。所以,这个能力谁才有呢?只有佛菩萨有。我们没有,你们谁说两句鬼话给我听听?我们可能也会说鬼话?我们说鬼话是什么时候呢?糊涂的时候说话语无伦次的时候,那就是说鬼话了。佛菩萨才会具备这个大的力量,它要度化一切的众生,所以,众生的身份不一样,众生的根基不一要,他的这个接受的能力,能够接受到什么层次,所以佛菩萨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刚好恰如其分,他是小学文化,你不能给他讲的太高,他是大学文化,你不能给他讲的太低,他是外国人,你得给他讲语言相通,他有什么嗜好?他的情绪在哪方面?或者他对哪方面反应迟钝?哪方面反应敏捷?这都是问题。所以度化众生的时候,这些方式方法,由于这些方式方法所表现出来,不径相同,所以佛法才有顿和见的差别。对这个人身上也许是顿,拿到那个人身上也许是见。在那个人身上也许是循序渐进的方法,在那个人的身上一点即透。顿法。所以,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见之假名。顿见这个名称是这么建立起来的。是个假的名字,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要从这个地方深刻的悟进去,悟到本质,那你就柔韧有于了,如果你还是执着在这个名词术语上面,这个是“顿”,这个是“见”,写一个“顿”字,写一个“见”字,那你老是契不进去,你悟不进去你就体会不到那个原汁原味的味道。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六祖大师用了三个无,“无住、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无相是宗体本,是他的这个法门的宗,是这个法门的体,也是在这个法门的本,三个字,宗也好,本也好,体也好,宗就是宗旨嘛,体就是他的本体嘛,本就是他的本来面目嘛。三个字其实就一个字,三个说法其实就一个说法,说来说去其实就说一个东西,其实就是自性,性格的性,性别的性,说的就是自性,我们的本心本性,说的就是无念无住无相的。要悟到这个本来面目,要悟,那个悟字怎么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吾,吾就是我,我的心在哪里?你就悟了。中国人写字挺有意思,你千万不要一头雾水的“雾”,也不要大错误的“误”,我悟了。悟了什么?一头雾水,全雾了。悟了。有两个人到庙里面去旅游,在庙里面的这个斋堂门口挂了一块匾,斋堂两个字,这两个人他不会认字,齐堂。把斋堂两个字认成齐堂,那个斋字不是象齐吗?整整齐齐的齐,繁写字里面斋和齐差不多,他很认真,佛门里面怎么还有一个齐堂?什么叫齐堂啊?他正在那里“自言自语”的时候,旁边就来了一个师父,请问一下,你们怎么要写齐堂呢?这位师父回答他说,两个和尚去吃斋,出门遇到苏东坡,(众笑)苏东坡就变成苏东皮了。所以,两个和尚去吃斋嘛,顺着他的话说。为什么叫齐堂呢?因为两个和尚去吃齐,而且还出门就遇到苏东皮。什么叫“无住”什么叫“无念”什么叫“无相”,怎么解释?六祖大师接下来给我们解释,我们千万不要认错了,自己认错了,先想想自己错在哪里?先不要很快的说人家错了,说人家错了,就要变成吃齐了,我也遇到这种人,我记得我刚刚出家没有多久的时候,那个人跑到那里面去,那个客堂挂了一块匾,他跑过去,堂客。堂客,挺有意思的你们为什么写堂客呢?堂客就是老婆啊!他说你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我说你明明写的是客堂,你为什么要说堂客呢?堂客不是老婆是什么呢?这个自以为是他还认为他是对的。什么叫无念?无念是没有念头吗?我什么都不想,我现在脑子里面一片空白,这个叫无念吗?六祖大师非常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什么叫无念?于念而无念,如果我们错误理解为脑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的话,这个在佛法里面早就给我们说的清清楚楚,这样去理解,尤其是这样去努力,这样去做,很危险,非常危险,因为我们脑子里一点念头,一点想法都没有,一个思想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只有两种人能够做到,第一种;就是死人,第二种;是撒谎的人。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了,要做到无念是不可能的,第一种是死人,已经死亡了。第二种为什么说还有第二种人你?佛陀的开示真是了不起,撒谎的人没有说真话,他说他无念了。这个话不是真的,这是骗人的话。他骗人家有什么意思呢?因为他自己不老实,他自己没有老老实实的面对他自己的这个情况,他撒谎。所以脑子里面一片空白,如果从医学上来讲,可能除了撒谎的人,死亡的人,另外一种人就是脑电图,心电图都乱套的人,全部彻底紊乱了,可能那种人说他无念。所以,千万不要往那个无念上去理解。佛法讲的无念是念而无念,什么是念而无念?一个念头把千万个念头给止住了,这个念头就象那个波涛一样翻滚起伏,想开水一样沸腾起来了,这个叫凡夫的念头,而学佛的念头是什么?让这个念头平静,让波澜壮阔的念头变得和风细雨,变得非常祥和的风雨,我们不需要那个狂暴雨,摧惨人的暴雨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好,那样的身心状态对人的身体都不好,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和风细雨,所以,心里面的波涛要转化为那个念头,那个叫无念。所以,念而无念。什么叫无助呢?无助人之本性,人之本性是什么?这个话题有点严肃,而有点头痛,什么叫人的本性?六祖大师讲的太高太高,我们理解起来有点吃力,其实也不吃力,什么是人的本性呢?那个孔子,儒家的《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就把这个话回答了,性是相近的,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为什么变成坏蛋?为什么变成好人?习惯,习气,习性。很多染习,包括他的职业了,爱好了,追求,奋斗了,往哪方面发展呢?习渐渐远去了,一个往北方走,一个往南方走,越来越远了。本性相近,无助,人的本性是无助的,所以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不存在善恶。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说的,孔子没有说,孔子说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说法跟佛法基本上是相隔一章,基本上差不多,佛法也不承认本性善,本性恶,善恶都是有南方北方的感觉了。本性没有南方,没有东方,没有北方,没有西方,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他往哪个方面染污就变成那个方面的,所以,佛法打一个比方像明镜,你说镜子是干净的还是不干净的呢?如果纯粹纯粹的讲,镜子不存在干净的念头,不干净的念头,干净是针对不干而说的,不干净是针对干净而说的,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当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去掉就剩下一个概念,就是本身,本身就这个样子,说到这里,还想到,我们这个学佛千万不要中了这个圈套。有些人自己痛苦的不得了,尤其是学问钻研的比较多的人,我以前或多或浅有那方面的经历,名词术语学多了,他就善于给人家分析,善于去帮人家分析,你们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心里很吉祥,这个就是一种心理依靠了。他给人家分析,挺有意思的,你们怕不怕鬼啊?一个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老居士说,我学佛以后我心里很坦然,很祥和,然后他马上就说,这个就是心理作用啊!其实就是心理作用啊,他给人家分析一个名词术语出来,然后人家又告诉他学佛又是什么什么,这个又是什么什么啊。需要他去分析吗?不需要,别人给我分析,那是他的事我们千万不要给自己分析,我学佛就是学佛,佛法就是佛法,不需要你来给我分析什么,我也不要拿佛法去跟人家佛法相当于什么,佛法不相当于什么。有人说佛法是文学,佛法不是文学,佛法里面又高尚的文学,佛法是哲学,佛法也不是哲学,佛法里面有这样一块内容,但佛法是佛法,佛法是建筑,佛法是雕刻,佛法是绘画,佛法是书法,佛法是音乐。佛法不是这些,佛法通过这些表达出来让你看到,让你听到,让你感受到,而佛法就是佛法。尤其是学佛人,我们不管别人,我只知道佛法就是佛法,我不需要你来给我编一些名词术语,往往给人家编一些名词术语的人,自己焦头烂额了,你去看一些给人家下名词术语的人,下定义的人,给这个人下一点定论,给那个人下一点定论,他自己乱七糟,回家跟老婆吵,跟小孩吵,跟上吵,跟下吵,跟自己吵。所以,尤其那个自以为是,那个自以为是,是什么?有一天一位居士他说:师父啊!这个爱情的力量就是伟大,这个居士说完这句话以后,我也给他回了这么一句话:是啊!爱情的力量就是伟大,他伟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个男的伟大到文武双全,什么文武双全?是拳头的拳。文武双全,两个拳头,文明的拳头和不文明的拳头,通过爱情来传达出来,那个女的的会让那个男的变得如痴如醉,为什么叫如痴如醉啊?不让你变成痴呆就让你变成罪犯,所以,叫如痴如醉。(众笑)其实这个话是通过表面的来说一个本质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不是这些,要通过这些让我们领悟到既是世间上讲的世俗这一块,还是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比较适合学佛的居士来心领神会,心领神会什么呢?相敬如宾。什么叫相敬如宾?尊敬对方,把对方当着自己最尊贵的客人,宾就是贵客。都是自己人了嘛,都成两夫妻了嘛,不用客气了嘛,不用客气就乱打乱骂了嘛。所以,就没有相敬如宾了。相敬如宾,宾客的宾那才幸福。可是一般人没有理解,佛法出世这一块他没有理解,入世这一块他更没有机会来领略,他也是相敬如宾,什么宾呢?第一个是冷冰冰的“冰”,第二个是打仗那个兵,相敬如兵,要这样子领略,要这样子领略以后,一步一步感觉来知道佛法究竟要讲什么?究竟学佛要学什么?佛门要传达什么?你这个样理出头绪出来当中才好过,所以,我们有一位老法师好像是台湾的还是哪里的,香港的一位老法师,他说:他的一位皈依弟子结婚了,老法师去祝贺他们,老法师写了一幅字送给他们两夫妻,大家都不知道师父要写什么?大家都开心的不得了,师父送两夫妻一幅字那太幸福了,打开这幅字你们猜写的什么?“保持距离”,“注意刹车”。(众笑),老法师在这个上面写了这八个字,现在的人就是又不“保持距离”,“又不刹车”,碰得鼻青脸肿,佛法不是抛弃这些东西,佛法更不是糊里糊涂的排斥这些东西,而恰恰佛法讲的是出世和入世的,怎么出世?怎么入世?若不此法意,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这个话很经典,自己错了还要劝他人错,自己迷惑了,还有回过头了诽谤佛法,你看六祖大师说得准不准?怎么诽谤的?怎么错的?其实大家心里也有数。今天就讲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