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十六讲

  《六祖坛经》十六讲

  (附注:每期讲稿都由弟子们根据录音整理。师父很忙,不能亲自审稿。限于水平,若有错字漏字,敬请大家原谅!阿弥陀佛!)

  六祖坛经已经讲到了第四品。最后一段了,我们现在接着上次讲的地方。“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极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静自定”。………是真定也。这里六祖大师为我们开示。我们之所以不能得定,不能得定的反面就是乱,说实在话我们的凡夫的心啊!,我们凡夫的心确实很乱,我们凡夫的心没有经过佛法的培养,没有经过佛法的熏陶,这样的一些修养以后,他是处于一个乱的这个状态上,所以凡夫不乱是不可能的,那么他处于什么状态呢?用佛法的词语来讲就是两个词语:第一就是昏沉,第二就是掉举。昏沉也是乱;掉举也是乱,就是乱的现象表现出来。掉举,那个掉字就是(diao),就是把什么东西搞掉了那个掉,在这个地方特殊的地方的读音读(tiao)掉举。举起来的举,什么叫掉举啊?就是心猿意马,奔波不息。不管这个人是处于什么状态上,他这个心里面乱成一团,没有头绪,看上去有头绪,其实没有头绪。看上去很镇定,其实是强做镇定。这就叫掉举,平常是掉举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掉举。乱惯了,不感觉自己在乱了。就象我们有居士学佛以后,通过佛法修养以后就跑来给我说:师父啊!我觉得这个学佛以后烦恼还更多了,没有学佛之前那儿来那么多烦恼,学佛以后感觉烦恼多了。很多学佛的都有这样的体会。确确实实,但是是不是烦恼变多了呢?不是,是因为没有学佛之前你不觉得那个是烦恼,你觉得生活原本就这样。这样的分分扰扰,乱乱麻麻的这样才叫生活嘛!原本如此嘛,有什么好希奇的,那么等到学佛以后,这颗心逐渐的平静了,逐渐的理性了,然后不狂躁了,不那么轻浮了,逐渐逐渐水清鱼自现,象镜子一样。擦干净了,就照得出人影了,哦!原来看清楚了。很多事情本来很乱,现在理出头绪出来了,所以就感觉到这个烦恼多了。没学佛之前,没有用功之前,没有认清楚那个是烦恼.就相当于平常我们生活当中有一句话:虱子多了不咬.帐多了不愁.这个人很讲卫生,非常讲卫生,身上长了一个虱子一个跳蚤,好难受好难受哦!想方设法都要把这个虱子、跳蚤给它掐死。把衣服给洗干净,这样才舒服。这是讲卫生的人哦!那不讲卫生的人呢?如果他的身上长了一万个跳蚤它反而不咬了。为什么?他咬木了,他痛麻了,他不觉得疼了。所以这就是说虱子多了不咬,跳蚤多了不咬。如果他一天到晚跟臭虫跳蚤生活在一起,他家里面有十万个臭虫,二十万个跳蚤,哎!你去看他他生活的很自在,他一点也不觉得咬。别人看到简直头皮都麻了,帐多了不愁,比方说一个自觉性很高的人,为人处事非常有档次,有内涵的人,他不喜欢欠债,不管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借了人家什么东西赶紧还了。说到这个地方。我想到借书啊!很多读书人可能都有这个体会,有这个毛病,自己买的书不看,借的书赶紧看赶紧看,为什么?因为要还了,借人家的书人家要追着要,所以赶紧把它看完了。往往是自己跑到书店里面去买回来的书,买了二十本书,可能难得有两本书是看完的,买回来后往那个书架上一放,哎!天长日久冒充读书人那。你看我学富五车,什么五车啊!一车都没一车。所以说欠债多了他不愁了。脸皮薄的人欠人家一块钱赶紧还了,欠人家十块钱赶紧还了,欠一个人的东西赶紧还了。脸皮厚厚到极点了,他到处借烂钱借烂债,借完就不换了,而且还不认帐,你看他愁不愁啊!反而是借给他钱的人都愁了。所有把借东西借他的都愁啊!说这辈子怎么要得回来噢!烦恼也是这样子,学佛烦恼,当你认识到那是烦恼的时候,哎哟!你就很讨厌了,很讨厌那个习气。某一种习气某一种烦恼很障碍自己,当自己想得到禅定,让自己身心祥和,想让自己非常的愉悦,那个时候烦恼的种子,象那个波浪一样翻上来,难过。所以,六祖大师这两句话说得非常非常的实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个人有真定呢?有真真正正的定力。这个人他的定力体现在哪里?怎么表达出来?就是见境界,思境界,乱还是不乱?就是见到境界了,思考境界他是乱还是不乱?说到见境界思境界,境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呢?那就看你的功夫了,在境界面前他的功夫体现是假还是真功夫,真功夫假功夫,有一个例子可能我们都知道。有两个师兄弟,师兄是个高僧已经得道了,修行有成功,师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还在修行过程当中的这么一个师父,两个师兄弟出门到另外一个的地方去。过河,走到半道上时候,过河了,有一条小河沟,有水漫在地下,正在这个时候那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也跟他们走到一起来了,准备过河。这个女孩子穿得很漂亮,全身上下那个衣服啊!裙子啊!都拖地了,不好过这个河,正在那里发愁,旁边又没有其他人,没有其他人得时候,这个师兄就说:那我背你过去吧,这个师兄就把这个女孩子背起来,趟着水就过去了,过完这几步走过去把这个女孩子放下,这个师弟就瞪着眼从头到尾看到眼里,过完河了,两个人又开开心心的往前走,没有过河前两师兄弟边走边聊,说天说地,说山说水有话说。哎!过完河以后这个师弟低着头,闷闷不乐一句话也不说。走了好远好远好远,终于这个师弟脸都憋青了,别不住了,师兄啊!我们这个出家人不应该这样吧?师兄说:不应该什么?不应该这样嘛,不应该哪样啊?你刚才那有象你这样子,把那个女孩子背起来就过河了。这个师兄:说是啊!我把她背起来了,我早就把她放下了,过完河我就把她放下了,你现在还背起来?(众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高僧,在历史上相当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高僧的一个传记,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啊!我过完河就把她放下了,你现在还把她背在身上啊!这是不是境界?这是境界,这是个真实的境界。但这个境界不一般人学不到,你不能轻易去学,不能随便去学,随便学的话你就要出洋相了,因为你没有那个境界。我们很多人都是师弟的境界,不是师兄的境界。所以师弟的境界不要乱学师兄,这是一个典故。好!另外一个典故就是说有一群人过河,坐一条船过河,这个船上面有形形色色的身份,有秀才,有做生意的,有打鱼的,反正各行各业都有。其中就有一个出家的师父就跟着这群人坐船过河,在过河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子很漂亮,也跟着这个船过河了,这个船开了一小段以后,开的差不多到了大江,江中间了,由于这个女孩子长得很漂亮,所以这些坐船的人这个也看一下,那个也忍不住去看她一下,有些有点俏皮了说一点调皮的话,说这个女孩子怎么长得这么漂亮啊!这个女孩子头上戴的一朵花很漂亮,这个女孩子穿的衣服好看啊!可能有些说的话有一点调皮,有些就用各种各样的眼睛来看,结果这个女孩子冒火了,这一冒火就把这些看她的人、说她的人、评头论足的人一顿的乱骂。不管你是秀才也好,做生意商人也好,农民也好,什么人也好统统的骂,追到这个人面前骂一顿,追到那个人面前骂一顿,把这个全船的人都骂得全部哑口无言,都也不敢看她了,都被她骂得简直是都不敢正面看她。低下头了,她骂着骂着到最后,她骂完哎!这个和尚没有看她,一直都是闭着眼睛,眯着眼睛一直在那里沉思,没有看他,其他人都看她,都被她骂了嘛,她骂完后看这个和尚坐在那里没有动,她跑过去,啪!的就是一个嘴巴,(众笑)一个耳光给这个和尚打到脸上,这个和尚说:什么事情?你不看你坐在这里想得更厉害。(众笑)你看你这个境界面前见功夫了。什么境界什么功夫,有定力没有定力,不是对特殊的某一种人说,也不是对特定的某一个环境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检验出这个人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智慧。所以,掉举,怎么掉举啊!不是坐在那里打坐胡思乱想那个才叫掉举,那个当然叫掉举,生活当中处处叫掉举,那掉举完了就怎么?那就昏沉了,不掉举,掉举是个毛病不好,反过来就昏沉,所以凡夫就这两个毛病。昏沉是什么?昏沉就是看上去没动了,看上去他也不思考问题,也不乱说也不乱动,你以为他入定了,他那里入定了。用佛门的话来说啊!这个人已经参禅了,参什么禅?参一字禅。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一字禅,就是这个人已经拉直了睡觉象个一,你们会不会参禅啊?我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会参禅,这个睡觉的时候拉的直直的就叫一字禅,所以,有没有定力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出来,千万不要闹笑话噢!六祖大师他老人家看上去每一句话都是在用否定的口气在给我们讲道理,六祖大师是在否定当中见肯定,而只有六祖大师这样大手笔,大气魄的讲出来。他老人家是以否定的方法来肯定一种大的成就,我们如果没有了解这一点,你去依文解字去否定否定,你就彻底否定了。你就彻底得不到什么了,你看六祖大师的肉身,我们现在到广东六祖大师的道场南华寺去,六祖大师的肉身,双腿盘着坐在那里,给我们做榜样一千多年了,你看他老人家的定力多好,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面离相,内心不乱这就是禅定。外禅内定视为禅定。内外如一,内外不能分割。不是说这一小时我在禅定当中,下一小时我在散乱当中。当然了凡夫就是这样,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功夫的人行,住、坐、卧都在禅定当中,行、住、坐、卧都能检验出他这个人的禅定功夫,不是说一定要把双腿盘上了,眼睛一闭,噢!说这个师父禅定了。记名经云记是还得本心,《记名经》就是维摩洁经,豁然大悟,豁然开朗,心胸豁然开朗,我们是迷闷一团,我们长时期心胸处在迷闷当中,又迷又闷,我们凡夫之所以打不开这个心胸,之所以不能成道,甚至于不能开悟。原因在哪里啊?凡夫是在后悔当中觉悟,凡夫是在什么时候觉悟呢?是在后悔当中觉悟,佛菩萨是在什么时候觉悟呢?佛菩萨是在预见当中觉悟,事情还没有到,就已经预先看得清清楚楚了。佛菩萨是在预见当中觉悟,凡夫是后悔当中觉悟。后悔一次觉悟一回,后悔一次又觉悟一回。觉悟是什么?明白了,明白了有时候已经晚了。有时候的觉悟是太迟了,佛法讲我们生命是六道轮回的生命是分段生死,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是变异生死,变异生死那个的档次太高了,我们现在先把它放着,放一放,先讲这个分段生死,先懂得一下什么叫分段生死?就是分段落,我们这个生和死,段落段落告一个段落,这个人活到八十岁,活到九十岁告一个段落了,所以你们看这个做寿,懂得佛法以后就知道怎么给自己做寿了,过生日,要不懂得佛法的话,过生日都过得没有意思。为什么?有的时候我在马路边过路的时候,我坐在车上,过路的时候,看到路的两边不管是在过生日也好,在结婚也好,在摆那个酒席,我有时候有一个感想,哎呀!这个来吃饭的人都是不怀好意,为什么不怀好意啊?大家隆重的庆祝这个家伙又象死神迈进了一步。是嘛,比方说我今年多少岁多少岁了,这个多少岁多少岁是不是标志你的寿命又短了一岁了嘛?所以这样子的生日这样子的庆贺,这个庆贺从佛法的眼光来看,确实是有点怪怪的滋味啊!豁然开朗,把心胸打开,你怎么过你都是特别开心。尤其懂得给自己培植一些贵重的东西。《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原自清静,在菩萨戒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本性原自清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本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来就是一尘不染的,中国的大圣人孔子也讲了这个话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每个众生之所以有千差万别的不同,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习,就是习惯,习气,习染。才逐渐逐渐分道扬镳了。本来他的本性是相近的,后来习惯,习性造成了,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走,越走越远,甚至走到不能弥合的田地了,不能交流的田地了。就是习相远。善知识你念念本性清静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是对上上根而言的,六祖大师一再强调过他这个法门是度上上根,我们每个人要从坛经当中吸取营养,就一定要反复的鼓励自己,反复激发自己,我要做上上根的人,我要做上上有智慧的人。上上有智慧从哪里体现呢?从一点一滴当中体现,我写了一幅字,这副字就是摘录了高僧大德的开悟了的话,就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啊?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自修自行自成佛道。“高高山顶立”站要站得很高,眼光看问题心量、胸怀要高远。 “深深海底行”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光要脚踏实地要海底下都要踏到,要踏到海底下,要埋到海底下去,我们读这个话不要读错了哦!我们这个语言文字这样美妙的文字你读错了,简直让人痛苦死了。你不要看这一句话说“深深海底行”这个要当潜水员,潜到海底下去,你这样理解的话,急死人了。所以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上上根人,他怎么体现他是上上根呢?他就是在“深深海底行”的时候。他做得踏踏实实的,那真是不是吹出来的。原次能做禅,………….意不是不动。你看六祖大师讲得多实在,在这个法门当中来坐禅的话,第一不着心。第二不着相。第三还不是不动,告诉你了不是不动,不是坐在那里不动,不是站在那里不动,是心住在一个地方不动。如果心住在一个地方不动,那也是死气沉沉的。心是活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就是在这句话在这个地方,嗒,整个铜底脱落,把这个宇宙时空都打破了,这样的豁然大悟,如果你不会悟,你在这个地方找一下窍门,读禅宗祖师的语录。读他们的话,这些祖师大德的话,有非常深邃的智慧,但是又有非常活泼的灵动性在里面。如果你不悟,不悟怎么办呢?有一个比喻不悟的人也好,还是悟错的人也好,还是自己胡思乱想在那里乱猜,得出来的东西,禅宗里面有一句话是在黑山鬼窟窿里做伙计,说实在活,我在好些年前第一次读禅宗语录的时候读到这一句话,我当时笑了半天,我一个人坐在那里笑过去笑过来,哎呀!觉得太好笑了。我觉得祖师大德这才是天底下最精彩的文学,最精彩的哲学,最精彩的生活总结,人生总结。这个妙语连珠到这个地步,大家读懂了吗?在黑山鬼窟窿里做伙计,这句话好形象噢!黑山就说这座山是黑的,黑山有个窟窿叫鬼窟窿,有这么一个钻在那里面去,在里面瞎鼓捣瞎鼓捣不知道鼓捣什么东西,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比喻比喻得多形象啊!这个人愚痴已经傻到极点了,错到极点了,山就是黑的,鬼窟窿也是黑的,然后还要钻的山的鬼窟窿最深处,还要在里面密不透风的在里面瞎鼓捣一阵,你看这个太形象了吧,什么都没有看清楚他还自以为是。这个话简直太妙太妙了,如果不从智慧的角度来打开的话,真的就是那个状态,我们平常确确实实就是那个状态,若言着心。心原是妄,如果要执着在这个心念上面,心本身是一个妄念,我们这个念头象一个瀑布。密密麻麻的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而且是千万个念头绞在一起念头,说到这个地方,你们知不知道抽刀断水水更流,这句话从哪里来的?这句话就从佛门里面来的,那个写诗的人他哪里有这个灵感,写出这个诗啊!他就是受到佛门的启迪,启示以后,这句话就是讲我们人世间这个念头、妄想、胡思乱想,剪不断,理还乱,就是那个状态。象那个瀑布一样“哗哗哗哗”往下冲,这个人烦了烦到极点以后,突然有一天痛下决心说:我要斩断烦恼,怎么斩了?就拿一把刀去砍那个瀑布那砍得断吗?这就叫抽刀断水水更流啊!断那个水断不了,怎么断了?不是去断外面瀑布的水,断那个水是断不了的。要断心里面的那个水,断心里面这个杂念,嘎然而止。这个妄想奔波停息下来了,这才叫断了。如果断外面那个水,我想到,我把一个古人的诗改来一下,改成什么味道呢?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痛饮长江水,就是那个味道,改一下,这是我改出来的感觉。长江水是不断的,只有我们的心念会断,心念怎么断呢?也不是很残忍的去,或者说的是很咬牙切齿的去,让自己痛苦,佛法高明它永远高明在他是用智慧来断,他是看的透透的认得清清的,然后非常洒脱,非常明白的,心平静了,所以那个词语叫做忍无可忍。忍无可忍那个词语就是从佛门里面来的。忍,无可忍。这叫忍无可忍,把那个逗号去掉就变味了,(咬牙切齿的说)忍无可忍,我已经忍无可忍了,我要打你了,我要开打了,我要开骂了。有一天我是在哪里看到的有一个人。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的,有一个人家里面挂着一副书法作品,那个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制怒”制止怒火,要制止怒火,也就是说让自己不要轻易发脾气,心里面要平静,但是我一看到他制止怒火那两个字啊!我看到害怕,为什么?本身那两个字就写的火冒三丈的。唰唰唰唰,就好像拿那个一把非常犀利的刀,非常锋利、非常犀利的刀,恶狠狠的在刻那个字一样,那个字的利刀都要拿出来杀人了,那一刀写下来,下面写那个怒的时候已经没有位置,上面的字已经占了百分子八十的空间了,最后那个怒没有空间了。就挤在那个利刀下面,噢!那个感觉不是在制怒,是拿那个刀在砍那个怒。那里叫制怒啊!还有写忍字的,写一幅书法作品,“忍”下面写忍什么什么。挂在家里面,我一看那个忍字写的锋芒毕露的,刀砍斧斗的,那那里叫忍,其实说到这里,我可以顺便说那么两句,中国人了不起啊!中国的书法,那真是只有中国人才有这个智慧创造出来。你看书法就是文字。文字就是写字,写字就是做记录。全世界哪个国家的文字有这么厉害?能够通过写字把那么丰富的东西包进去包到写字里面去,把人生,修养,志向甚至这个人的人格都写在字里面。任何文字写不出来,你看弘一大师的书法,弘一大师的书法为什么被连不信仰佛法,不懂佛法的世间上的很多人都赞叹弘一大师的书法。没有笔锋了,没有杀气了,没有怒火了,这就是高僧的境界。高僧高在哪里啊?弘一大师的个子并不高了,高僧不是论个子又不是论块头,所以着心,妄心从哪里来的?妄心就是从这个地方来。很真切很真切,生活当中你不经意的一个流露,我们看一个师父会恭敬会不恭敬,然后,我们看一个群体会向往,会羡慕或者会不羡慕。在哪里看出来呢?在经意不经意之间看出来。比方说我们有时候在感慨,我有时会和很多师父一些居士坐在一起在讨论这个问题啊!为什么会有社会上的一些人误解佛教,误解信仰佛法的人呢?可能有时候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有时候我们连生活当中的修养都没有做好。该文明的地方不文明,该文雅的地方不文雅,该有修养的地方没有修养。人家怎么羡慕你?比方说:我这个师父,难道说你换了一件衣服,剃了一个光头就会羡慕你这个师父了吗?难道你是居士人家就应该尊重你吗?不是。如果说剃了个光头就应该尊重的话,那个监狱里面的罪犯也剃光头噢!是不是啊!如果穿这件衣服就应该尊重你的话,我看戏台上的唱戏的他一会唱皇帝。一会唱和尚,一会唱这样一会唱那样,他也穿这样那样的衣服。心原是妄啊!心妄不妄呢?心妄不妄在下面这句话,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知道我们这个心是幻想,是有些错误的地方,明白了就改正了,就无所着了。如果不明白,不明白还有负隅(ou)顽抗,是负隅顽抗还是负隅(ou)顽抗啊?他为什么会负隅顽抗呢?因为他原来经常辍(zui)学,是(zui),不是辍(chuo)学。(笑)若言着静,人性本静,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妄想性自清静。因为我们每天随时随地都在起妄想,我出家大概有半年的样子,我读到《地藏经》,当时《地藏经》里的那句话我真的想得头都想痛了,那句话。《地藏经》里面是什么话让我那么难以理解?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你们有没有认真想过这句话没有啊!这句话真的是让人想不通了,刚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佛菩萨用这么严厉的话,把阎浮提众生全部否定了?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换句话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在造罪,造什么罪啊!我举一个例子尤其这段时间,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很贴切,有一天我在医院门口去看望一个病人吧,我刚刚要准备走进去的时候,突然听到那个拉垃圾的车从医院门口经过,“咣咣咣”的使劲按了几下喇叭,我当时就有一个体会,这就是罪,这个动作就让我依此类推,依此类推啊!从这一点就看清楚很多很多问题了,怎么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呢?这一点就证明了,你说他拉垃圾有没有功德啊?有。你说他利益大家给大家带来很多方便有没有功德?有。可是他“咣咣咣”的几下喇叭,有心脏病的人当场就活活吓死了。还有身体衰竭的人,身体功能五脏六腑衰竭的人,很多老人,很多身体不好的人,在家里养病的人,被他这几下当时就活不了。那活不了,你就夺人家性命了,夺人家性命了你是什么?你是杀人犯啊!那么你那点功德还能够抵消那点罪过吗?抵消不了。所以将功补过都补不了的话,那一天到晚在干什么?就是在造罪。那么依此类推,当很多时候很多时候一些恶劣的习惯养成了以后,他无意当中都在伤害人。他不是有意的,那么他无意当中伤害人,就是地藏菩萨说这句话。举心动念,因为他举心动念已经成习惯了,已经成习惯了,太难改太难改了的习惯,那个习惯伤害人至深至深,可是他自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到他这个习惯非常的伤害人,你看这个功过怎么来区分呢?所以盖覆真如,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什么叫真如?真如就是功德,真如就是福报,真如就是让自己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这样的资粮就叫真如,如果空洞的去谈资量,很空洞那有真如,所以,但妄想,起心着境…………..,哎!六祖大师太伟大了,刚刚把世间这样的烦恼帮我们剔出来,接下来就说起心着境也是妄念,执着清静也是妄念。什么叫起心着境也是妄念呢?我遇到这么一个情况,有一次有这么一个人他来捐功德,师父我捐一千块钱,然后就捐功德了,师父我不要名字,我不写名字,功德就是功德嘛那里要名字,那我说收据肯定是要开的,不开收据的话不符合财务手续了,那么我就那开个无名氏吧,无名氏没有名字,就开来个无名氏。后来就刻碑了,就把这个字刻在碑上面,哎!有一天挺好玩的,他陪他的亲戚朋友到庙里面来,来参观了,哎?你看这个是功德碑,这个无名氏就是我嘛。挺有意思的,他去给人家介绍这个无名氏就是我,你说这个是叫无名氏还是有名氏啊?(众笑)起心着念,起心着境,看上去是清静了,清静没有呢?他把清静的概念他又给粘住了,所以烦恼的念头固然不对,清静的念头老是挂在那里也是不对。当然我们得一步一步的来,当我们的这个水平层次连清静的念头都做不到,连烦恼的念头都还难于驾驭的时候,你就还是象爬台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你不要好大喜功,我们有一个人好玩,他来听我讲经,听完以后他说,听完师父讲经回去以后,生活当中要会和颜爱语,要会关心人,要会体贴人讲话做事都会讲,好了,有一天闹笑话了,他在干什么工作的,他踩那个三轮车,电动三轮后来就开出租了,有一天一个老人坐他的车,本来就是老人坐他的车,老年人坐车干什么呢?麻烦你送我去那个火葬场,就是送一个亲戚朋友,她的一个亲戚去世了,我去看望一下最后告别了,就坐他的车,他送那个老人去了。到了火葬场下车了,哎!老人家你还回不回去啊?那个老人一下子你才不回去,(众笑)你说这叫什么话,本来她就是老年人,你把她送到火葬场你问她回不回去?她肯定冒火了。所以这个职业习惯,有时候学佛法要懂得,有时候我们这个善心是不是善心也要思考一下。古人就有这么两句话,卖棺材的人他卖惯了棺材了他一天到晚就希望人家死人,并不是因为他的心有多坏,而是他做这个职业,不死人的话,他的棺材怎么卖的出去呢?所以他就盼望死的人越多越好,那么卖轿车的人希望人家发财,家家都发财希望来买我的轿车,你以为他的心肠有多好,心肠也不见得有多好,那是他的职业,那佛法不是论职业,不是论他养成的习惯,而是真正通过修行、通过培养,积累起来的,这个就叫功德。那个习性不算功德,妄无处所,着者是妄……….言是功夫。你看六祖大师把我们这个隐藏的很深的毛病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自己明明已经着相了,明明已经出洋相了,还要自己说自己我已经有功夫了,真真有功夫就是心如明镜台那才叫有功夫。明镜亦非台是我们很遥远很遥远的一个境界,也做不到,先要做到心如明镜台,这要看出你的功夫,这个我当初初出家的时候,有一个老师父给我说,他说这个出家人首先要给自己买一百二十亩水田,我当时很奇怪,这个老师父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出家人买什么东西啊?他是说出家人要买一百二十亩水田,这是他的生活保障,后来我才搞清楚,不是让你真真的去买一百二十亩水田,不是让你当地主,是叫你学会基本功,第一你的功课是让你学会早晚殿堂功课,就是唱、念功课、敲法器,这个是你如果学得非常的好,你的四十亩田买到了,然后双腿盘好,练好你的腿子功夫,进禅堂,进念佛堂,盘腿打坐,坐香,这个你四十亩水田又买到了,我记得我们盘腿坐香,有一位跟我们跟进入禅堂,进念佛堂的师父,哦!好玩得很,他开始说得头头是到,谈起来谁都谈不过他,最后我们一起进念佛堂,几柱香下来我看他走路他变形了,你们说那个姿势象什么?象猩猩。(众笑)这样这样子走,你看,这个是不是当面就现原型了,有没有功夫?佛法可不是吹的,你要吹,我就要将你当面检验出来,还有一次我们打禅七,他平常吹吹啊!后来这个禅七打倒第三天的时候,我在主要管理大家的道风嘛,我在负责这个事情,所以我在坐了一柱香两柱香,我就要去走走看看,我转来转去,我转到他的面前一看,哎哟!这个功夫才厉害,他靠着墙拿两个枕头把他夹在中间,歪在那里,这个睡啊睡啊,睡得那个口水“哗哗”的淌啊!啊!功夫不功夫啊!当面就检验出来。而且要达到清静的相的不着,有功夫了,自己都不执着,那才叫真功夫,有功夫了一天到晚就显示给别人看,就好像是世间的俗人一样,这个俗人有俗人的心态,学佛就要有学佛的样子,俗人为什么为什么要显富啊?要显贵啊?荣华富贵四个字如果不显出来的话,人家怎么知道他的荣华富贵呢?他当然要显了。学佛就不一定要显,那是反其道而行之了,轻易的显山露水的人肯定是水平不高的人,历史上的刘邦,好像是他,估计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人发了财以后如果不显富不显贵,就相当于锦衣夜行。什么叫锦衣夜行啊?就是这个人发财了,很有钱了,可是没有机会显富显贵,半夜三更穿着锦袍,穿着绸缎,一个人在街上走一个人没有看见,就划不来,他这个意思就是划不来,有富有贵了,就一定要大白天穿着绸缎,穿的非常高档的到处象人家显示,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你看我这个表十几万值不值啊?麻烦你看一下我这个介子二十万值不值啊?就这样子去显示,而学佛不需要那样。着此…..障自本性,却被境富,这样就被障碍了,清静的一个念头,把你障碍了,善知识……..但知人知是非障恶祸患,即使自性不动。翻来覆去的强调修不动者怎么修?不动心怎么个不动法?这个前些年我知道一个师父的禅定功夫很好,这一点我觉得他还可以,他自己的定力还可以,就是打坐,就是坐在那里两三天,很轻松就过去了,怎么发现的呢?刚开始他自己也没有发现,这个境界很深啊!他跟一个居士约好了,这个居士有个什么事情要找他,讲好了说:师父我下午要到你那里什么什么事,上午打电话跟他商量好了,下午三、四点钟来,师父说:好,打完电话后师父去打坐,他这个一打坐就入定了,等到他打坐出定以后,也是下午的时候,他去问另外一个师父,请问某某就是谁谁来过没有?那个师父很惊讶的说:你怎么一会事情?你跟人家约好的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两天都没有看见你,你到那里去了?那个师父说:什么东西两天啊?他说:你前天跟人家约好的。这个师父说前天?不会吧,后来反复问其他人,才知道他这一坐就坐了两天过去了。也就是比方说今天十五号,他十五号的上午约约好的十五好下午来,十七号的下午他才出定,他去问另外的师父他才知道。打坐的功夫有这样一个现象,他至少没有到处夸他怎么怎么?最起码就是不动,不自经夸,不自张扬,而且要善于体会这个不动是什么意思,善知识迷人深知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大违背,若着心着境,却障道也,六祖大师这里用了一句非常非常语重心长的话来叮咛我们,迷惑的人身体看上去不动,可是他是在的动,他怎么在动呢?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从这一点看出来,六祖大师说是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真真的修行人看不到人家的过失,很多人读了这句话,特别是不用心去体会,把这句话掐头去尾把这句话误解以后,哎哟!这个修行修修修傻了也,怎么都不清楚了,是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什么都不知道了?不是,这个字写的多好,是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是不知世间过噢!那个见你换一个字就错了,如果不知道世间过,那就是糊涂了,不见世间过那是修行很有功夫,因为你一天到晚在见世间过你就把你的心拿去追逐烦恼,用自己的心去追烦恼,在佛门的祖师大德开示当中用了这么一句话,这个话把我们全骂了,把我们骂得不好意思了叫什么?叫狗蹭土块,你们读那个禅宗的祖师大德的开示你们看到过这句话没有,,你们看懂了吗?狗蹭土块,蹭就是追赶,土块就是泥巴,泥巴一块一块的泥土,什么叫狗蹭土块啊?人家一般的人逗那个狗,不管是什么狗嘛。要逗他好玩,捡一个石头这样一甩,那个狗就“唰唰”跑过去了。就上当了嘛,那个狗以为那个土泥块是个好吃的东西,被人家捉弄了都还不知道,人家随便摔一个东西还以为是个吃的东西,有一些傻狗还要用嘴叼一下,叼起来尝一下味道哦!是个石头不好吃,扔了。聪明一点的狗走进了一看是个石头,那么我们不要当那个傻狗至少当一个聪明一点的狗(众笑),甚至当一个智慧一点的狗,连蹭的不要蹭,蹭是追赶的意思,你扔你的我走我的,那才叫聪明。你看这个祖师大德这个词语把这个世间上这个凡夫傻的愚痴的这一面,讲的好形象哦!真的!真的象狗蹭土块。他人的是非长短那就是土块,我们不要去追赶那个土块,他人的是,非那是他的事情,我心里清楚就行了,我心里知道我怎么样来处理就行了。你想想看你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你花大量的时间去议论他的是非,去讨论他的是非你还有多少时间来念佛?然后还有多少时间来打坐?还有多杀时间来亲近自己的心呢?基本上你就被他扔出来的这个土块把你东捉弄一下西捉弄一下划不来了,而且还障道了,障碍我们的修行。我们知不知道不管修那个法门,为什么要念阿弥佗佛?真真念阿弥佗佛的绝妙之处,念佛的好处在那里啊?就是用念头止念头,用一个念头止住一万个念头。用一个清静的念头止住胡思乱想的念头用一个佛号把你这张嘴去占住。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去用这张嘴去骂人,说是非去挑拨离间,好!针对你这个毛病佛菩萨才让我们念佛,念佛才会有功德,念佛才可以脱离轮回,念佛才可以超越生死。所以,把你这张嘴就占住了,你不可能有特异功能吧,你不可能左边的嘴在念佛,右边的嘴在骂人吧,你让我看看,把你的嘴占住了就把你的心占住了,刚刚开始你可能不太适应,就象我们刚开始念佛,这边在阿弥佗佛阿弥佗佛,那边这个死家伙!阿弥佗佛阿弥佗佛,死家伙(众笑),念两句瞪人家一眼,念两句就骂一句,干开始是有这么一个过程,念佛时间长了,念佛的功夫深了,你就不骂了嘛。所以,障碍是这么清除的,怎么请出障碍了,是在实际当中清除。用净土法门的话来说是一念止万念,用禅宗的话来说是空际挖坑实际埋,我们听话学佛啊!这就是最有智慧的语言,空际挖个坑你在空际挖个坑给我看看,世界上所有所有的谈悬论道的人,耍嘴皮字的人,包括把佛法挂在嘴上的人叫空际挖坑。埋要埋到哪里?埋要埋到实际,你埋到空际给我看看?你看禅宗的话说得非常的绝妙啊!空际挖坑实际埋,是非常非常绝妙的语言。如果还不能够领会这一句话,我在说一句一个祖师开悟以后,他说了一首诗,一位祖师大彻大悟以后他说了一首什么诗歌呢?他说一字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祭贤僧,莫来问我禅和道,我是吃饭拉屎人。(众笑)我们平常感觉文绉绉的人,哎呀!感觉说得不文雅噢!好不文雅吗?这真真学诗词的人,有水准的人他听得出来这首诗有水平没有水平,一字深山卧白云,我的身心想闲云野鹤一样,在那个深山白云当中,非常潇洒的卧在白云当中,偶然不知道是什么因缘,跟众生的因缘,肩上的责任暂时到这个地方来祭贤僧,暂时过几十年,莫来问我禅和道,你也不要来问我怎么参禅,怎么修行,怎么参禅,怎么修行都不要来问我。莫来问我禅和道,我是吃饭拉屎人。谁不是吃饭拉屎人呢?难道这个祖师才是吃饭拉屎人吗?谁不吃饭谁不拉屎啊?他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这个师父他也要吃饭拉屎,他还正正规规的告诉大家,莫来问我怎么修行,呢明白了呢就没有障碍了。你不明白还有一个障碍,好这一品的经文就讲到这个地方。时间也到了,我们下次在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