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十五讲

  《六祖坛经》十五讲

  (附注:每期讲稿都由弟子们根据录音整理。师父很忙,不能亲自审稿。限于水平,若有错字漏字,敬请大家原谅!阿弥陀佛!)

  上次我们讲到了能善分别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那么我们讲到了四悉檀。四悉檀是佛陀说法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如果包佛陀说的所有的法门的来分个类。就是分着四大类,从四个方面来成就菩提。来成就众生。四悉檀我们的介绍一下,首先介绍对质悉檀。对质悉檀。就是佛说的法是用来治病,众生得了什么病把他归类,病把他归类,药也把它归类。就是不能乱服药。贪心众生不净观,嗔心众生慈悲观。痴心众生因缘观。从贪嗔痴着三个角度来归类,用药。所以佛法是用来治病的,我们得了病才需要佛法。得了病就是你身心不健康了,身心不健康了所以需要佛法来治疗。如果你乱吃药,乱吃药不但起不到治病的效果,还起到反效果,所以我们简单举例了。这个人贪心重,这一类人贪心重,贪心重治疗对他这个病的药方是什么呢?是不净观。要告诉他这个世界的真实相状,值不值得贪。贪的结果是什么,得到什么能不能够得到。所付出与所得到成不成正比例,这就是不净关所起到的作用。这个人嗔狠心重,这个人动不动就发火,动不动就恨人。心中的恨愤之火,愤怒之火动不动就燃烧起来。那么就要培养他的慈悲心,用慈悲观来治他这个嗔恨的火,因为一个人没有慈悲心,他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他自己。有这么一句民间俗话:“会杀猪的人,杀习惯了就会杀人了。”“会赶小坏事的人,干习惯了就会干大坏事了。”所以嗔恨心重让他懂得慈悲的道理。那么这个人很愚痴,“愚痴”就是“愚蠢”,愚蠢也是一种根生地固的烦恼,看上去好像也不贪,也不嗔,可是这个人非常极其的愚蠢。愚蠢的人害人,有时会让你苦笑不得,他即没有什么动机也没有什么企图,或者也没有什么最大恶极的想法,可是就因为他的愚痴害人不浅,所以怎么办呢?要让他懂得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让他懂得理顺一些关系,明白一些道理。这三种药不能够用反,用反了就会闹笑话。贪心重本来应该用不净观,如果你对他用慈悲观,本来他就贪的不的了,你还给他用慈悲观,好了,他就更贪了。哎呀!这个人贪让他贪个够就不贪了。贪够了就不贪了他永远没个够。比如说贪钱,既然喜欢钱就用许多钱把他堆起来,多给他一些钱。他满不满足呢?不会满足的。因为他的心、他的思想整个都扭曲了,处于一种病态的状态,永远不会满足。那个词语怎么讲叫做“欲壑难填”。没法填,无底洞。我以前好像在上海遇到这么一个人,当我在给他讲这个道理的时候。他来问到我,他说:你们佛教讲贪嗔痴啊怎么对治?是怎么一会事?那么我就简单的告诉他:就像给他开药方一样。胖得过了头的人,营养过剩的人,营养过剩到已经对他的身体有害的时候。这个营养已经是对他有害了,那就是要给他下泻药,下发汗的药,下减肥的药。让他过剩的营养排除出去,要不然这个人就会营养死了。所以补人,补药好不好?好啊。你一天吃一百斤鹿茸。你吃得下去吗?把人参和鹿茸这些大补的东西给你像干饭一样,一碗一碗的吃可能吃完你就死了,就补死了。所以这个营养不良的人怎么办呢?那就要给他吃营养的东西。比方说这个人心情黑暗到极点了,莫明其妙的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莫名其妙的显得很低落,或者受什么打击了。很难过了,这时给他讲让他充实,让他吸收阳光,让他充满自信的这种道理。这个时候你再去给他雪上加霜的讲一些,啊!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什么留念的。这个世界尔虞我诈,到处都充满了杀害、仇恨、虚伪,你还没有讲完,可能他就跑去自杀去了。那么我在上海遇到的这么一个人,我给他讲的时候就像开药方该补的要补,该泻的泻,该吃什么药就吃什么药。没想到这个人突然问我这么一段话,他说:那又是补;又是泻;又是发汗;又是吃,这样吃那样究竟是干什么?这个人这句话给我留的印象很深,我当时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是一个高学历高文凭的人,你问这句话你是起心不良,你故意混淆概念,他当时很尴尬了。他发现我这句话打中他的要害了,为什么呢?他这句话属于故意混淆概念了。他不是头脑不清楚,他是很清楚。混淆概念,怎么叫混淆概念呢?我说的是对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药,也就是说不同的对象吃不同的药。他把我这个话混在一起,好像不同的药用在一个人身上。就说让一个人又吃补药,又吃泻药、又吃发汗的药、又吃镇疼的药;究竟要干什么?他这个话看上去如果头脑不清晰,很容易让人被这句话蒙过去呀,这叫狡辩啊!所以那么我们读坛经,六祖大师在这个地方用了一句这么精华的语言来总结,这句话太精华太精华了叫做能善分别诸法相。什么叫做能善分别诸法相?“诸法相”,诸法是什么相?在佛法里面关于诸法的说法就两句话:第一个是“诸法空相”。第二个是“诸法实相”,关于诸法的概念就是诸法空相,诸法实相。诸法就是宇宙万法,就是宇宙当中所有一切一切有形无形的。只要有这么一个概念就叫法。诸法究竟是个什么象诸法空相。诸法实相,诸法究竟是个什么相?究竟是空相还是实相呢?这个实是什么东西?这个实是诸法实相,就告诉我们他实际的相,这个实是实际的意思,不是实在的意思。你明白这个实吗?诸法实相他实际的相状是什么?实际的相状是空。那么空是什么意思呢?空生万物万物归空。空是不永恒,空是虚空能容纳。容纳而不永恒。容纳是互相容纳。诸法跟诸法一切法跟一切法是互相容纳而不永恒。什么不永恒呢?相状不永恒。所以诸法是什么相呢?《心经》里面非常精辟的告诉我们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的相就是这么一个相。那么我们学佛要善于分别诸法相,“分别”这两个字,很多人又搞误会了,说这个人老是分别、执着,你不要分别嘛,你不要有分别心嘛,不要执着嘛。这就是语言的障碍,语言文字它客观上起到一种障碍的作用,你要打破这个表面的东西,你要会认得表面这个词汇这个名词术语概念的下面藏着一个什么东西?它究竟要说什么?如果你光是把名词给学会了,那就浮在表面了。所以,他究竟要说什么呢?善分别,善分别什么?分别加了一个字“善”要善于分别,不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愚痴,善分别就是智慧。分别是什么意思?就是认识。就是明明白白的分辨得清清楚楚。你看那个佛门里面,我们以前讲到百丈祖师的丛林二十条里面,就有这么一条“是非与不辩为解脱”。是非与不辩为解脱,那个辩是辩论的辩,辩论是用嘴巴去说。是是非非用嘴巴去说。说是说非,张家长李家短的去乱说。是非要不说,就解脱了。你要是换一个字不辨明辨是非,分辩的清轻楚楚的那个“辩”那个人就彻底愚痴了,就完了。因为分不出来是非了,不知道是非了,这两个“辨”“辩”字是不能够换的。不能够搞错,所以这个地方讲“能善分别诸法相”能够清清楚楚的认识诸法,认识万法,认识宇宙空间,认识人生,认识得清清楚楚你才不会糊涂。认识了以后,你才知道自己取和舍,该取什么该舍什么,然后你自己有成就了。才有很巧妙的智慧,很大度的智慧去帮助别人,去度众生。先成就自己然后去利益众生,如果你没有成就自己成就,然后就谈去利益众生,这个要闹笑话的。这个唐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典故:有一个学者,学问很高的一个人,这个人读了几本佛经以后,有一天他就去拜访一位高僧,他见到这位高僧他就说:师父啊!我现在发心我准备翻译佛经,准备去讲经,准备去弘扬佛法度众生了,我发这个菩提心。这位高僧听了这个人的讲的话以后了,没有说什么。拿了一个碗放在桌上,拿了一双筷子,这个筷子搭了一个十字架在这个碗上,然后又抓了几颗米当啷当啷的洒在这个碗里面,然后就用手划了一些符号,然后就问这个学者说:请问你懂不懂我刚才的意思,这个秀才看着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老和尚搞什么名堂,等着看完以后,这个老和尚问他:你懂不懂我这个意思啊?不懂,不知道你这个是什么意思?老和尚说:你连我的意思你都不明白,你还明白佛的意思吗?要明白佛的意思就读几个名词术语就明白了吗?佛的话是从大慈悲的心当中流淌出来的话,是穿越时空,震撼法界的话,是让众生破迷开悟的话,这么沉重,这么有分量底蕴这么深不见底的话,其是你凭自己的妄想、意测,随随便便可以搞懂的。所以以己意会佛意是永远不达佛意。要怎么达佛意呢?要抛开自私、狭隘的那个凡夫心态,好好的来反省自己的凡夫为什么之所以叫凡夫,凡夫有什么毛病,凡夫跟菩萨的距离在哪里?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来用自己忏悔心,感恩心、求知心,一点一滴的来体会佛意,才知道佛菩萨说的是什么意思。要不然很简单,孔子不就有一句很经典的千古明言吗,叫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你连凡夫的意你都会不了,你还会佛意。比方我给你写一封信,信写到最后的时候,那个文人跟文人互相写信信写到最后时“记此不宣”。然后是什么什么祝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那个“记此”的前面是什么字啊?心照不宣了。文人就用两个字,他省掉两个字。不宣就是我们两个,心心相印了,不用多说了。相印不相印呢?很难相印,所以“善于分别诸法相”这是大菩萨的境界,你要度众生你自己先有有这方面的成就,众生就好象不小心掉在水里被淹死了,快淹死了的这样的对象,众生就是这样一个状态,这样一个对象。你要去救他你自己首先得学会非常非常了不起在水里救人的能力,然后你才敢跳下去,把他们抓起来就扔上去了,你自己是个水冬瓜,跳下去就沉底了,谁度谁度谁都不知道,那么是你度众生还是众生度你了。所以简单的说善于分别诸法相你才知道“四摄六度”是做什么的。佛菩萨度众生那个“四摄法”。四摄,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要做什么。那么我们这里是简单的说一说。只能简单的说一说,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展开讲,那么我们讲一下四摄吧,菩萨度众生的四摄法,从四种角度四种方式来摄受度众生。第一布施,什么叫布施啊?听到布施我们就说要出钱,一说布施就叫我出钱,那你这样理解就大大的错解了佛法。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把我们的这个种种不顾正常的状态都放的平平的,包括你的高血压都要放下,为什么要放下,因为你用血压高的状态来讲话来处事很容易激动啊!很容易冒火的。对你的身体健康不利。所以放下,把自己放跟所布施的对象,所布施的场合,把自己放到一个跟那个对象、跟那个场合很谦卑的态度你所作出的言语也好,施钱也好,出力也好出什么什么智慧点子也好,那才叫布施。如果不放下,你虽然布施了,但是你在布施的同时你也出洋相了。比方说到庙里去,看到大家说:这个地方大家在捐钱印经书,本来自己没有这个发心,没有这个认识没,因为是跟着几个朋友,几个单位的同事,或者几个亲戚去了,几个亲戚其中有一个两个是学佛的,说:我出一百块,当时心里就不舒服了,你出一百块我出不起吗?岂有此理,我出不起吗。我也出一百块,这叫赌气出的一百块,甚至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出一百块,我出五百块,好,出完五百块,五百块出了前脚才出门后脚就捶胸顿足喽,后悔的不得了,后悔死了,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就算我这五百块掉了,被小偷偷了,你这不是神经有毛病了吗?功德也没有了,钱也没有了,嗔恨心上来了。你看看,布施是这么好简单的布施的吗?尤其是在做功德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认识,把这个烦恼放到一边。爱语,爱语就是说有爱心的话,菩萨度众生四摄法当中,第一个摄就是布施啊!你能够谦卑你一定能赢得普天之下的好朋友,你一定能够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你一定能够赢得别人来发自肺腑的帮助你、赞叹你,这叫布施所换来的福报。爱语,就是说和颜爱语,有爱意的话,充满温暖,充满感人的这样内容的话。不要说尖刻的话,不要一句话让人家万箭穿心一样。爱语是智慧的语言,不是阿谀奉承的话,不是去拍马屁,明明人家就长得不漂亮,你说:哎呀,你是全世界最美的人了,人家听了也不好受啊!你莫明其妙的跑到到我面前说:师父你是我们全中国最帅的师父那,我也不承认了。(众笑)什么是爱语呀?爱语就是智慧的语言,有人会说话到处都是朋友,有人不会说话一句话什么事情都搞砸了。甚至于十年、二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的一种缘分,可能就因为那几句非常尖刻、非常伤人的那几句话让别人很难原谅你啊!这是菩萨度众生爱语。力行,什么叫力行呢?帮助人家,帮助人家一定要出钱吗?不是,一定要出力吗?不是。啊!这个力行有些时候啊也是只需要一句话。甚至赞叹人你们知道窍门在哪里吗?佛门里有一句话:叫做和其光同起成,这叫赞叹人,和光同成,你能够和光同成你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档次,有智慧的人。什么叫和光同成?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方说你知道对方是个四川人,我就是四川人,然后你又不好直接表扬,他直接赞叹他,你就说:我接触到的四川人都是很聪明的,他心里甜滋滋的,其实你又没有直截了当的赞美他,多高兴啊!你说:我接触到的上海人都是经济学家,啊!上海人都高兴了,都赞美你呀!我接触到的湖南人那都是很多很多都是有大气魄的,做大事的,曾国藩就是湖南人呀!你看两句话,他自己和曾国藩八杆子打不着,你这么一说他自己感觉和曾国藩老乡、亲戚一样。是不是啊!这就叫“和戚光,同其成”,不会说话的人比方说自己受骗了,第一次被一个贵阳人给骗了,第二次又被一个贵阳人骗了,第三次又被贵阳人骗了,最后气冒火了,贵阳人都不是好东西了,好了,所有的贵阳人一百多万人都恨死你了。所以什么叫利行啊!利益的行为,对别人有利益,对我自己也有利益,这就佛菩萨度众生的第三个窍门。利行啊!这是不是智慧啊!这些智慧在哪里去学呀?同事,什么叫同事啊?同事不是同单位的那个同事,同事就是年龄、身份、语言乃至所有所有都跟对方靠近,这才能够度化众生啊!这一点我们凡夫做不到了,凡夫只能少少的学一学,从一个浅的角度来学。对方是个女孩子,那菩萨要度她的话,菩萨就要变成一个女孩子的样子跟她说话,对方是个老人,菩萨就要示显成一个老人跟她说话,对方是个小孩子五、六岁的,菩萨要度化这个小孩子菩萨就要示显成五、六岁的小孩子,对方是个艺术家,菩萨要度化这个艺术家,就要示显成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对方是个农民,是个军人对方是个什么身份,佛菩萨就要和他一样,不一样就没有法交流了,男的跟男的很容易近,女的跟女的很容易近,年龄相仿的容易近,志趣相投的容易近,这个文化水准还有语言交流相通,一个说汉语一个说藏语两个不通,虽然说差不多也不能交流,这些都叫同事。所以佛菩萨度众生着四个角度,叫“四摄法” 摄受众生,众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被摄受了,所以这就叫能善分别。善于分别你就善于去对待,然后善于去化解。那么四悉谈当中的对治悉谈,我们前面说过,这后面的这三个悉谈,一个是世界悉谈,一个是各个为人悉谈,第一地悉谈简单的代过想讲的太宽了,什么叫世界悉谈呢?世界就是佛陀为了满足我们众生的这个求知欲,从这个角度告诉众生世界的缘起性空,世界的成、住、坏、空,世界的起和灭是个怎么所一个过程,换一句话说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空间它的生灭过程,就叫世界悉谈,从这个角度去谈的很透。个个为人悉谈,个个为人是什么呢?就是相当于我前面所讲的那个摄受众生一些巧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根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别用不同的方式,第一地悉谈,下面我们要讲到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我留到下面去讲,四悉谈的第一地西谈。所以我们认识这句话是很难的,难度太高了,六祖大师一句话就讲出来了,能善分别诸法相那么这句话七个字,你真真要能明白这句话那确实要下点功夫,这个难度有点高,你只有明白了诸法相,能够善于分别诸法相你才能够于第一地而不动。那么第一地是什么意思呢?先我们来解释什么叫不动,什么叫不动?我坐在这里不动吗?站在那里不动吗?不是,不动其实就是不乱,动乱动乱就是一动就乱,哪里乱呢?心乱了,那么何已见得你心乱了呢?就是你动了,从哪个对方看出来呢,从三个地方看出来,第一你的信心,第二你的语言,第三你的目标,你乱没有?乱没有乱?信心对谁的信心啊?两点,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佛法的信心,这一点是考验我们检验我们动和不动,这就是标准。我们对佛菩萨信到什么程度?对师父信到什么程度?对善知识信到什么程度?所以所有的居士来亲近我,我这个师父就经常提醒居士,皈依也好,学法也好,居士也好好的冷静的观察师父,观察好了,然后在做出做亲近和不亲近学佛和不学佛的选择。师父也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弟子,都彼此观察,冷静观察,残酷的观察,这样才子才好,不要当糊涂虫,你不观察,彼此都不观察,彼此都不观察,那搞什么名堂呢?就象抓壮丁,我这个地方可不抓壮丁啊!又不是要收编队伍。信心,你的信心建立不起了,你的这个佛法的利益非常难得到,如果我们经常的问一问我的善知识是谁,我的依止的地方是谁,我的心摆在什么地方?我有没有千锤百炼所依止的善知识?无论这个善知识活着还是没有活着,当我想到他,当我的脑海里出现他,我就有非常非常感动的力量,他的很多很多东西,宝贵的东西留给我,传授给我,这就是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在你的心目当中有没有,你有没有这个信心?你有这个信心那是你你福报啊!你有这一份财富你真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啊!如果没有那找一找。第二你语言动不动,乱不乱?因为你的语言就代表你的心啊!你的语言就是你心里面的流露,所以你的语言上语无伦次,就象讲笑话的一样,说:从前啊!有一个木匠,这个木匠发明了一把锯子,这把锯子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这把锯。这把锯啊!上顶天下顶地这么大一把锯子,这么大一把锯子。然后就问了:这么大一把锯子,这个木匠怎么用呢?很简单啊!天上一锯(句)地下一锯(句)啊!天上一锯(句)地下一锯(句)这个是语言问题出了问题,不是木匠出了问题,所以看我们语言动不动,语言乱不乱。第三你的目标乱不乱?你学佛的目标,要有目标,做事情没有目标不行的。作为凡夫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你没有目标的学就象农民赶集一样,今天这个地方逢圩了跑到这个地方去赶,哪个地方逢圩了又跑到那个地方去赶。目标你心里面要清楚,当然了每个人的目标也许不一样,每个人的看法也不一样,这个非常正常,但是我要非常非常的衷心的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应了祖师说的那句话,祖师说了什么话呢?千万不要“东方的肉没见到,西方的佛也没有尝到。”要么你就去吃东方的肉,要么你就去成西方的佛,这就是目标。就象农民担扁担一样,扁担两头有一个钉钉,钉钉是干什么的呢?它就是把给绳子挂住了才把东西挑走,如果扁担两头没有钉的话,两头都滑落了。所以第一地而不动,自己不动别人搅都搅不动。别人想把你给搞乱你都不乱,我看到一个报道想不起了在哪里看见的,说我们这个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时候有个将军,这个将军很有智慧,是哪位将军想不起来了,当时建国初期的时候很多西方国家的记者都想采访中国这些高官,想从他们嘴里听到一些一般人听不到的。但这些高官没有机会给他们采访,或许几分钟十分钟,八分钟。匆匆忙忙的就走了。就有一个西方记者,这个记者属于那种弃而不舍、百折不挠那种精神。他就想方设法要接触几位国家领导人想方设法要采访,总是不满他的愿。这就有一位将军了太了解这个记者了,有一天突然打一个电话,让他的秘书打一个电话给这个记者说:某某记者你今天来,将军给你一下午的时间你想问什么问什么。可以肆无忌惮的问,将军可以满足你,这个记者一听就疯了,高兴死了。马上就飞奔来了,来了以后,这个将军就接待了这个记者,接待以后这个将军就侃侃而谈,天上地下、古时候现在的、国际的国内的,就让这个记者连问话的机会都没了,就是这个记者他想到的问题这个将军也在谈,他想不到的这个将军也在谈,然后语速又特别快,哗哗哗谈了一个下午,谈了三、四个小时,噢!这个记者激动的不得了,听啊!听啊!今天我可获大收获了。几个小时谈完后这个将军说:我今天好好了满足了你,喝点水,回去吧,那个记者高兴死了,高兴完了以后一出门,咦!一句都没有记住。啊!妙就妙在这个地方,他一句都没有记住。可见这个将军的智慧很高,不给录音的机会,不给他问话的机会,不让他停下笔来写揣摩的机会,哗哗哗尽说让他兴奋的话题。知不知道学佛要避免这个问题,你千万不要当这个记者哦。啊!听这个师父讲经,又去听那个师父讲经,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当让大家要学禅宗最好跟我学,我这个禅宗是最“馋”的。(众笑)我一定把大家带的非常“馋”,密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唯识法相。你到处都听,听完了出门你一句都记不的了。你就是这个样子啊!我们生活当中也就是这个样子,很多时候你自己以为自己的思路很清晰,是吧,我叫你马上不清晰,你信不信,马上不清晰的窍门在哪里呀?不怕打胡说就怕没话说。啊!不怕胡乱说就怕没有话说,拼命的跟你说,最后把你说乱了,我们这个思维要清楚,你能够自己不动还能够搅都搅不动,然后你才叫于第一义而不动,前面举了个将军,这个地方再举一个将军,是古时候的将军。有一位将军驰骋杀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各方面都得到了国家的很好的待遇,可以说是颐养天年了,在家里享福了,这个将军呢,官大位高,享受各方面优厚的待遇,就在家里面喝茶,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习惯在家里面泡茶,高档的茶具,高档的茶壶,然后就在家里面喝茶,就有一套他最喜欢、最忠爱的茶具不知道是谁送他的,有一个茶壶大概是紫砂的还是什么的,反正很值钱,这个将军一个人经常的坐在那里自斟自饮的泡啊,喝啊!有一天了他正在泡茶的时候,因为这个茶壶啊,六个茶杯一套,要么四个要么六个一套,他自己摆弄过去摆弄过来,这个茶壶圆不溜丘的茶壶,一不小心,那个手一下子滑落了,从他的手里滚到桌上了,然后顺到桌子嘟噜的就滚过去了,掉下去了,这个将军吓得魂飞破散,心疼这个茶壶啊,茶壶几乎是他的命根子,他当时吓坏了,来不及了,要抓也来不及了,要去怎么样去救也来不及了,情急之下看到这个茶壶滚到地上摔坏了,来不及了,他赶快他自己咣的一下倒在地上,倒在那个桌子下面,然后用自己胖胖的肚皮去接住那个茶壶,那个茶壶咚掉在他的肚子上,他一下子啊,终于没有摔烂,终于没有摔烂,是啊!把他吓的魂不附体,吓到这种程度,这个茶壶没有摔烂,当他借住这个茶壶,自己在感叹时前一分钟在感叹,后一分钟忽然明白过来。搞什么名堂啊!我今天被一只茶壶把我吓的这个样子,算了,一扔,茶壶摔了,伸手就把这个茶壶摔出去了。他明白一个道理,他在杀场上、战场上枪林弹雨当中血拼过来,千军万马当中撕杀过来,他没有怕过,他没有如此胆怯,他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胆怯,什么叫恐怖。可是他今天被一只茶壶把,他吓的这个样子。你看一个人恐怖来源于哪里?一个人的牵挂,一个人的挂碍在哪里了?动不动啊!动了,这个将军他也动了。一样的道理啊!所以要想于第一义而不动,先搞清楚不动,为什么不动?所谓的泰山蹦于面前都不动,哪里不动啊!哪里需要泰山啊!一个苍蝇一个蚊子碰他一吓,早就跳的八丈高,乱骂了。还不动啊!然后我们先来认识什么叫第一义,什么叫第一义啊!第一义就是佛法所说的亘古亘今永恒的不变的真理叫第一义。其他的都是方便说,你们看过《妙法莲花经》吗?《妙法莲花经》里提到的全教,实教。开全显实,全是什么,全是花。实是什么,实是果。开花结果,全且如此,全且如何如何。那个叫全。为说明实有许许多多的全且。全当作怎么样怎么样,那个可以动,而实不动,这就是第一义。这样的第一义不动,你就真的不动了,真的不动了,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动。这个我想到有一付对联,不知在哪里看到的,就说有一个有才干,有内涵,方方面面都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是因为他很谦卑,他从来不张扬,所以经常在一些的场合被别人误会他,尤其是被还不如他的人来误解他,甚至凌驾于他。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一幅对联说的笑话,说什么呢?说有一次这个人出席一个场合很多人在那里聚会,由于他的一些见解比较了不起,可是被别人误会了,就有一个人出于一种不高兴的心态说。“啊蔺相如,司马相如,蔺相如,实不相如”,说了这么一个上联。你看这个上联说的多好,说了两个名人,蔺相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跟廉颇将相和。和氏壁。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就是从那里有说法来的,蔺相如是一个很有名的丞相。司马相如汉朝的,又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所以“蔺相如,司马相如,蔺相如,实不相如”就说啊!看你到是挺能干的,不知道你真的能不能干。名字到是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太远了。“蔺相如,实不相如”这个人听完这个话以后微微一笑,没有生烦恼,没有发脾气,他对了一个下联。下联是: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也无忌。你看也用了两个名人,魏无忌,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很有名的人了。在这个治国安邦,在这个容纳四海才华方方面面都是很出类拔萃的人,他们两个名字,姓不样名都一样,都叫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都叫无忌。可是你千万不要认错字啊!叫长孙无忌。千万不要这样说,有些人对《三国》关云长,关云长(zhang),关公是关云长(zhang)。他怎么不当师长呢?不当旅长呢?团长呢?就当营长。(笑)这个不要闹笑话,所以这个对联就是一种大度,别人没有忌讳我也没有忌讳,有什么好忌讳的,以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说话有什么好忌讳的。人家都无忌,我也无忌,这多好!说到这里在举一个粒例子,讲这个胸怀,说这个尉迟恭那个“尉”不能够读(wei)那个字不能读(wei)。尉迟恭这个人是个唐朝的名将了,也是很了不起的这么一个人,建功立业很了不起,国家给他很好的待遇,在家里面享福了,年纪大了在家里享福了,享福了就要修一个王府为,修很大很大的宅子,就请了很多的工匠来给他家修房,有一天尉迟恭老爷嘛,拄着一个拐杖,家里面的陪同到处去视察工地,看这些师父在干什么啊!走来走去的时候就看见有一批木匠师傅,泥水匠师傅正在那里热火朝天的干活,走到那现场去,这个尉迟恭了老王爷看见这些匠人在干活,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你们这些师父们辛苦了!我了拜托你们多用点心,把你们的技术多奉献出来,给我造这个房子的时候给我造牢固一点,选料时选的结实一点,那我这个王府啊!非常非常的牢实,牢固。住在里面安全嘛。这个王爷他说这句话是很正常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他说完这句话后,那个木匠,那个把脉的那个老师傅,带着一帮徒弟大家都跟着这个老师傅。这个老师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应该是无意就回答了这么一句话说:王爷你放心你放一百个心,放一百二十个心,我们绝对会尽心尽力为你做好的,我们不是草台班子,我们是怎么怎么的,我们家祖上多少多少代都是做这个活的,我从几岁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跟着我的爷爷,修皇宫了,修王府了,修殿堂,修什么什么的,我们多少代人了,在我的眼里,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只是看见房子换主人,我还没有看见主人换房子的。你看这个木匠师傅说的这句话,这个老师傅应该是无心的这么一句话,这个尉迟恭这个老王爷一听这句话,一句话都不说了,转身就走了,开悟了。他悟出来一个道理,悟出来一个什么道理?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悟出来这个道理。好!我们现在讲第四品,坛经的第四品,第四品叫《教授坐禅第四》,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一品,品的题目叫教授坐禅,是六祖大师传授我们叫我们怎么坐禅,怎么坐禅,我们都想坐禅,坐在那里 “馋”,还没有讲六祖大师讲的坐禅,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我们平常讲的打坐,盘着腿坐在那里,那个仅仅叫打坐,你千万不要自己以为自己我在坐禅了,你没有坐禅,你就仅仅在打坐而已,你能够把打坐坐到很不错,就很不错了,距离那个禅还有好长一段路啊!不过你坐在那里想好吃的东西,想的口水长流的话,那个也叫坐禅,坐在那里“馋”,所以我们不要错解了意思,坐禅,坐在那里就叫坐禅了吗?不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也能看出来了,打坐,打坐有什么好处啊?首先让你身体健康,说到打坐有很多窍门,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基本知识,不是什么都不了解,双眼一闭,把腿一盘上去,那不行。那么,六祖大师教我们怎么坐禅,我们来看经文刚才已经读过了,什么叫坐禅呢?六祖大师给我们解释了,在他的那个法门当中,在禅宗,在佛法修正的过程当中,坐禅示怎么回事?首先,六祖大师第一句话是没有障碍,这是第一句话,你进门,进什么门,就相当于规矩一样,进这个门,你的一只脚刚刚迈进来让你守的规矩是什么。叫你明白的宗旨是什么?没有障碍,你先得把这个规矩学会了。然后你走进去才能够游刃有余,如果你揣着一百个障碍一千个障碍,你在里面走来走去到处碰壁,自己跟自己碰壁,到处碰到墙壁上,了无障碍,没有障碍。外、内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所有的心念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叫坐。不是叫你人坐在那个地方,是叫你心坐在那个地方。所以禅堂里面,在佛门里面的禅宗,那个庙里禅堂里面的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修禅宗的人,修禅宗的师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叫做:上坐的腿子,下坐的功夫。上座就是把盘腿坐在那里上坐,坐到那个位置上去了。上坐的腿子,下坐的功夫,你得从这个禅床禅凳上下来,应用在生活当中去,才看得出你的功夫。你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没功夫。谁也不知道你的功夫深还是浅。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典故啊!这个典故以前曾经讲过,现在这个地方讲到坐禅了拿来提提。有一个人,古时候他家就住在寺院的隔壁,旁边的那个村子里面,他家是世世代代做豆腐,因为是做豆腐为生,就跟寺院结下了这么一个缘分,寺院就买豆腐,所以他家就世世代代给庙里供应豆腐,就不用到处去卖了,专门送到庙里去,他家也方便,庙里也方便。专门做送到庙里去。这个做豆腐的人一代传一代,一代传一代。就传到他这代了,这个人好奇心比较重。他跑到庙里去送豆腐的时候跟都,寺庙里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很熟悉啊!所以他到处去了解,他就看见这些师父啊!在禅堂里打坐,几十个上百个坐在里面,然后上坐整整齐齐的,下坐跑香整整齐齐的,然后禅堂里的规矩很严的,过去的规矩很大很大的,没有象现在这么无规无矩的。所以一般人示不允许进禅堂的,你跑进去在那里打闲叉,所以禅堂的师父不给他进去,他很眼馋的看,哎哟这些师父在那里打坐,私下里又听见那些师父互相有时他会流露那个师父功夫很高,那个师父的功夫还比较浅,那个师父开悟了,那个师父又怎么样怎么样了。他听着倒懂不懂的,哎哟!这有什么好处啊?这些师父一天到晚坐,做事情一定有好处才做嘛,每个人做事情都有目标嘛,都要得到一定的好处嘛,这些师父在里面坐打坐盘腿,做的那么端端正正的有什么好处啊?他想不明白啊!他又眼馋又没有机会,他心里面就想我一定要想办法,找一个机会进里面去坐一坐,后来他就去认识那个维那师父,然后去认识那个僧值师父,给维那师父僧值师父讲啊!软磨硬泡的说:师父啊!你让我进去坐一坐吧,最后这个僧值师父经不起被他缠来缠去的,终于发慈悲心说好吧好吧,反正你这个你世世代代跟庙里面这么熟悉,就给他这个面子了。你今天来送豆腐的时候就到禅堂里去坐,他进去了,禅堂里面不是每个人不是有一个凳子,有座位,有包腿的布,这些坐禅的用品,都发给他一套,他呢依葫芦画瓢,人家怎么坐,他就怎么坐,人家包腿他也包上,等到止禁的时候,止禁就是“啪”一锤木鱼一敲,静悄悄的了,禅堂里静到什么程度,一直浮在躁动状态上的人啊!他体会不到那个静的感觉,不知道你们大家有没有打过坐,这个手表你们平常戴的那个手表,你的心能够静到那个手表的走路象那个穿军统皮靴“咣咣咣的”那样的那么大声音的话,你的心静了。手表走路要走出那么大声音出来象那个楼梯上的声音,走出那么大的声音,那个禅堂里面就静到那个程度,掉一个绣花针就像打雷一样,这个人进去坐了,他一进去才发现这个规矩这么大,所以他也吓得够呛,所有的师父没有一点声音了,他也死憋活憋也憋得没有声音了,啊!坐在那里,一柱香大概用现在钟点来讲有50分钟这个样子,我们平常在躁动状态下,你吹牛吹两三个小时不觉得时间长的,可是当你盘起腿来坐,尤其是盘起腿来坐了,那个一分钟就象一年那么长。啊!那个痛起来呀又在那里搬腿又在那里搓手又在那里搞什么。出尽了洋相了,可是过去就又不行,你再疼你要忍耐,在酸在麻要忍耐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发出声音的话,那个巡堂的师父,执香的师父走过来就是一个耳光,他不讲情面的。卖豆腐的那个人坐在那里可不知道憋得不成样子了。一柱香,开始是憋,最后出境界了,这个境界可厉害了,五十分钟他差不多坐得有四十分钟的时候,它就开始“哈哈哈哈”他就狂笑起来了,静静悄的禅堂里面充满了他的笑声,他这一下,可把其他师父吓得不轻啊!其他的师父都感到惭愧啊,因为他这个状态啊!他这个动作,在禅堂里面就是开大悟的行为,大彻大悟了他发出了爆笑,这种欢快的笑,所以其他师父是从佛法的角度去理解他,好多师父都觉得好惭愧,我们坐了几年都没有开悟他一柱香就开悟了,(众笑)所以好多师父就跑来向他请教。维那师父那,知客师父那其他师父,都不敢轻视他了,善知识把你的境界将给我们听一下,他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笑完了,他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笑一边说:哎呀!我今天终于明白坐禅有什么好处了,我把三十年前欠我豆腐钱的人都想起来了。(众笑)这个好厉害噢,所以你们也得到坐禅的好处,(众笑)这就是很现实的好处。所以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动。心念动不动啊,不要说是心念不动,分分秒秒简直动得不可开交了。所以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什么叫坐,什么叫禅。六祖大师一个字一个字解释给我们听,自性不动,我们这真如本性,我们这个涅槃妙心不动,你们有这个自信心吗?要有这个自信心,我们有一个师父一个出家的女师父,修行非常好。出家之前是一个很有修养,家庭也非常好的女孩子,出家了。有一天呢走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乡,她还在家时非常的熟,时隔多年没有见到,突然碰到了,这个师父好像是我的老乡嘛,跑过去,你是谁吗?阿弥佗佛!你怎么出家了,阿弥佗佛!你谈恋爱失恋了吗?阿弥佗佛!然后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她都答阿弥佗佛!这个人脑筋有问题了,问话的这个人自言自语脑筋有问题,谁脑筋有问题呀,不是这个师父脑筋有问题,世间上的人啊!一天到晚是浮在那个烦恼当中,自己在那个烦恼里面烦的要死了,她还要给人家制造烦恼,好像看上去挺关心人的,啊!你失恋了?啊!你离婚了?啊!有人打击你了?阿弥佗佛!我们都阿弥佗佛!他就啊不出来了。你千万不要去上这个当,你以为他是关心你啊!他不是关心,他是给你制造麻烦,尽管他制造麻烦是无意的,因为他没有智慧,他不是有意给你制造麻烦,他没有智慧来给你增加福报,他只有制造麻烦的能力,所以他要给你制造麻烦。所以,什么叫“禅定”?禅定就是我们身心随时随地处在那个境界上,向我有时遇到有些居士给我说:师父那个那个退道心了,那个那个又怎么样了,那个甚至于学佛学得恼羞成怒不学了,跑去学其他的了,我有什么感觉吗?我只有一个感觉,什么感觉了?我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信心,我相信他五年以后他会回头,我相信他十年以后他会回头,我相信他二十年以后他会回头,我相信他我将来我都修行有成,甚至于我到极乐世界去有大成就,不为安养入裟婆,不为本事再来到裟婆世界渡众生的时候,他都到其他地方都转了一圈了又遇到我这个师父我还教化他,我就有这个信心,这个信心要有如此强烈的自信心,自信到这种程度,那你才幸福。那你才叫禅定,如果他一句话把你拖走了,他也摔下去了你就摔下去。所以外一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离什么相?离执着相这个地方离执着相,什么叫执着相呢?爱很就是执着相,讨厌喜欢就是执着相,好吃不好吃就是执着相,我看那个人好丑噢,原因是什么,是还没有看顺眼嘛,你花上十年时间来看,看顺眼了,他不丑了。你还不但不觉得他丑,你还觉得他挺漂亮的。所以,丑和美是怎么出来的,这个喜欢吃和不喜欢吃是绝对的也不绝对,因为比方说吃那个水果榴莲很臭啊!后来吃上瘾,不臭都不行了。所以好和不好都是你的执着,因为你没有认识到他是怎么一回事,你被他这个假想迷了,你觉得这个人可爱,可爱是什么?因为他前面那个状态表现很可爱,如果后一分钟表现出面目挣宁,你马上就觉得不可爱了,这些相啊!都要离开,离开这些相啊看清本质,佛陀一再教导我们说我们这个身体是个臭皮囊臭皮囊。什么叫臭皮囊啊?臭皮口袋,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很臭很臭臭的,一张皮的一个口袋,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这么一个口袋啊!漂亮也好不漂亮也好,把这张皮扒了还漂不漂亮啊。这张皮一扒开,下面是肌肉、骨骼、心、肝、脾、肺、肾。乱七八招一大滩,你要说漂亮哎你们去过殡仪馆,你们去过化妆间没有,你到化妆间去看,我看死人比活人还漂亮了,哎活着的时候一个男的,可能没有这么帅,他死了,死了。请化妆师给他一化妆,怎么比活着死时候还帅了,这个叫执着相,你离开这些执着相你心里面不会乱,为什么不会乱呢,你就不会东一下西一下东一下西一下,你就得定了,你得的是这个“定“。这个地方举一个高僧大德的例子给你们听,马祖大师,有一天,他的三个弟子跟随他一起散步,一个南泉普愿禅师,有百丈祖师,都是马祖大师的了不起的高足了,惊天动地的高僧啊!一起散步,走着走着突然旁边那个芦苇里面“嗒嗒嗒”就飞出一群野鸭子,那群野鸭子哗哗哗就飞走了。马祖大师看见了,几位弟子也看见了。马祖大师说:什么东西啊!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野鸭子,哪里去了?飞过去了。这个生活当中可不就这样子嘛,老师问:什么东西啊?学生说野鸭子,是野鸭子嘛。哪里去了?飞过去了。回答正不正确?正确的,非常正确。这个百丈祖师他可能散步走的路,他可能距离老师的距离最近,所以老师一回头砰一把就揪住他的鼻子了,马祖大师一把把百丈禅师的鼻子揪住了,这个手象老虎钳一样的,把鼻子揪得好牢好牢的,拿都拿不掉,疼的眼泪都疼出来了,说哪里去了?说:哪里去了?马祖大师问说:哪里去了?哪里去了,这个话问什么?是问什么?问我们的心到哪里去了。禅在哪里啊?禅在生活当中。佛法在哪里?佛法在生活当中。开悟在哪里去开悟啊?开悟在生活当中开悟。这就是佛门禅宗里面活活泼泼的智慧。啊!所以百丈祖师回到禅堂里面“哈哈哈”的大笑,其他祖师和他一起参禅的这些师父,嗯?这个脑筋有问题了,怎么无缘无故的狂笑呢?所以心念动和不动就在当下检验出来。所以马祖大师揪住他的鼻子,他开悟了。说了揪鼻子再说一个揪鼻子的故事,这个也是两位高僧大德在一起研究佛法的时候,两个学生相当于学生也好,相当于师弟也好,这个境界稍微差一点的跟这个师兄在一起对禅机,说:你们两个知道虚空吗?这两个说:知道啊!虚空在哪里呢?虚空在这里啊,师兄说:你能够抓住虚空给我看吗?抓一下虚空给我看,其中有一个就说:能抓,我来抓,嗯,往空中这样抓一下,这个虚空,然后师兄说:这样抓虚空不行,你这个不叫抓虚空,你抓的什么?哪里有虚空,那我抓的不行师兄请你抓给我看看。这个师兄出其不意的“砰”又把他的鼻子抓住了,抓住鼻子使劲的揪使劲的揪,疼的他大喊大叫,快点松开快点松开,你再不松开我的鼻子都被你揪掉了,师兄把手松开怡然自得的说:这才叫稳稳当当,牢牢实实的抓虚空。虚空在哪里啊?虚空不是虚无所有虚无缥缈的那个虚空,那样去认识虚空那样去认识佛法,你永远都认识不到佛法。佛法,说的是虚说的是空,可是是让你从实处着手。佛法,听起来他的字面上的意思很缥缈,可是他的切入点不缥缈,所以要想认识虚空,我们这个鼻子就是虚空。为什么鼻子就是虚空呢?人死了以后鼻子就烂了嘛。人活着鼻子在虚空当中存在,这个鼻子存在多长时间?最多存在几十年。他就是虚空当中一个微小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桌子,所见所闻就是虚空当中真实中存在的一个小小部分。要想认识虚空啊!从这个地方认识,如果你从空无所有当中去认识虚空,你永远所认识的虚空都距离你很远,很遥远,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