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六祖大师讲了这么一首无相颂,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所有的颂都叫着无相颂。为什么叫无相颂呢?上上根啊!无相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是无法可说,是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说,所以,叫无相颂。那么这一首无相颂我们已经讲了两句了,我们在完整的读一遍这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泽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学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师的话是非常生机活现的,生机昂燃。让和忍体现在怎么处理是非?怎么处理烦恼?尊卑这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点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够忍让才好过日子,不忍让这日子没法过。忍让就是包容,就是谦退,有谦退这个日子好过。众恶无喧。就是知道有坏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拿在嘴里来说,尤其是学佛,学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说是非。口里说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烦恼,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来是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一个比方,钻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学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说到钻木取火,有两位祖师,有两首诗,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修行,第一首诗,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至待金星显,归家始到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他说:学道就象钻火一样,拚命使劲钻,看到冒烟了。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看到冒烟了还不要停止,还使劲钻,至待金星显,一直看到火苗冒出来,归家始到头,看到家门了,有收获了,这是一位祖师写的一首诗。这位祖师写完以后,过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师听说这首诗以后,另外写了一首,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显,烧脚又烧头。你看这首诗,学道还是象钻火一样,看到烟了赶快停止,逢烟即便休,不要还一直往下钻,莫待金星显,不要一直钻到那个火星飞溅出来,火星飞溅出来是什么结果呢?烧脚又烧头。头发胡子全身上下烧的乌焦。这两位祖师从两个角度,来讲修行,你说哪位祖师讲的是正确的?两个角度都非常高明,两个角度两种方法,阐释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生活当中怎么去开悟啊?这两首诗就给我们从两个角度说出了。不管是逢烟即便休也好,逢烟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确的。只看在于这个当事者这个当局者,他有没有很高的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怎么钻?火出到什么程度?这个逢烟未肯修,那你必须得有驾驭火的能力,还是一直往下钻,一直钻到火苗飞出来,你有这个驾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钻。或者说是一直要等到火出来以后,才达到一个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显,逢烟即便休。看到烟出来了,就不要往下钻了。这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红莲,只要你有钻木取火的这个精神,就一定会有从淤泥里生出莲花的收获。另外有一位祖师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修行学道象挖井一样,挖井水,如果你这里挖一个洞,挖两下没水。又找一个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来还没有水,又找一个地方,你挖了一万多个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处都是洞,一口水都没有挖出来。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这个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来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红莲呢?淤泥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顺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诽谤你是淤泥,有人赞美你还是淤泥,在诽谤当中能够生出红莲的人固然高明,在赞美之下不会迷失方向,照样生出红莲的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红莲。而且佛法里面讲,不但从淤泥中生出红莲,还要从火里面生出红莲。火中生莲花,用火来比喻也好,用淤泥来比喻也好,这都强调一个来之不易,强调一个不染污,或者说不落俗套。那么,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但让这个话,在某些时候显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个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个人是干净的,这个话有些时候显得有些孤芳自赏,这到没有必要往那个角度去过分的发挥,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两句话一定要强调的问题是,这两句话是针对自己的,不是针对别人的。苦口的的确确是良药,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讲的别人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自己不生烦恼,我自己说这个苦口的一定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这个话一定不能拿来对外,不能说我说话很难听,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说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说的话虽然说的很难听、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这不成了岂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强迫人家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度量?怎么没有涵养?我说话虽然尖刻,虽然难听,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就说不过去了。这个话要站好角度,不能听师父讲完经,回家你看嘛师父说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说话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这个就歪曲了。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有错就该就是了不起,护短心内非贤,一个人真正能够让人家称赞很贤,修行的人有一个秘方,怎么样的人叫贤呢?知贤,让贤,尊贤,而不在自贤。知道什么叫贤,知道人家比我贤在哪里,这个贤是圣贤的贤,是贤达的贤,又这么一幅对联说:盗心不进道心尽,贤人勿来贤人来。这副对联盗心不尽,前一个盗是偷盗的盗,强盗的盗,有盗心的人不要进来,盗心不进道心尽,下一个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盗心肠的人不要进来,有道德心肠的人进来。盗心不进道心进,下一个对联是:闲人免来,贤人来。第一个闲是闲散无事,没有事情做的那个闲,所以,闲人免进,要圣贤的人要进了。这个地方讲这个闲也是这个意思。护短心内非贤,这个贤就是自己明明错了或者是自己亲戚朋友有关系的人,自己的学生徒弟错了,偏偏不认错,强词夺理,这个就不贤了。所以一个人贤不贤不在于自己贤,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贤,能不能让贤,能不能尊贤,尊重别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强的,这个是佛门鉴别贤和不贤的标准,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佛门笑话说,有一个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时候上那个衙门里面去,那个县官看到这个人,明明是一双好眼睛嘛,怎么说看不见呢?这个当官的气坏了,他说:我看你一双清清白白的眼睛,你为什么说你自己看不见呢?这个眼睛有毛病的人说,老爷啊!老爷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啊!可是我看老爷是糊里糊涂的啊。所以,心内贤不贤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思贤。饶益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这个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当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饶益,你看这个包括那些看电影看文学剧本,里面不是说出家人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小说里面都写了,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体现,扫地都舍不得把蚂蚁啦,虫子啦一扫帚把它扫死,就是不忍心嘛。爱惜飞蛾,爱惜飞蛾的性命,那个飞蛾扑火,看到有火的时候它就扑过了,容易被烧死,出家人就找一个纱罩,把那个灯罩起来。所以免得那个小飞蛾撞上去,烧死了。这个是小说里面讲出家人,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那么慈悲心的体现体现在生活当中,饶漪就是慈悲心的体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那怕说一句话,这个就很具体。不是说要做那个天大地大的大事情,这个挂些口号在嘴上,安得广厦千万间,与天下寒士聚欢言。我发了财,我买一万套房子,没钱的人都送他一套。这不是吹牛吗。谁信这个话?等到你有一千万的钱的时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喽。都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不现实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兑现的口号的话,佛门是不提倡说的。怎么饶漪众生怎么利益众生,就从眼前,就从当下说话做事,你说一句话都让人家听到都象万剑穿心一样,你还怎么去利益众生呢?一言一行都给人家带来伤害,都以自己的利益做为宗旨,这个就谈不上饶漪众生了。所以佛法讲日用常行饶漪,太虚大师有这么一句偈语说:佛法如如万法融,僧僧俗俗本缘通。若人会得此中意,尽在寻常日用中。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万法融洽,都融会贯通的。真真俗俗本缘通,出世间也好,世间也好是圆融无碍的。若人会得此中意,如果有谁懂得这个意思,尽在寻常日用中。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透露出来了。所以,说话能不能够利益众生?能不能够培养功德?培植福报方方面面,就看这个人善不善于处事为人?他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培养功德,专门找一个地方去断烦恼,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开智慧,是,凡夫是要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可是当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环境的时候,就不珍惜了。所以,过去有时候我看到到庙里面去是培养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断烦恼断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还专门选黄道吉日呢。(众笑)他不是黄道吉日他还不吵架,为什么他会选黄道吉日呢?佛菩萨圣诞的时候啊,初一十五的时候啊,他吵的罪凶。所以,有一天我看到两个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凶,谁都劝不住,后来我从我地房间里面走出来,你们两个吵架还挺会选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没有人地时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选到早上,很多人来围观,你们觉得很过瘾是吧?这个是连吵架都都是选了时候的,专门请算命先生给他看了一下,所以,断烦恼在什么地方断呢?这个地方就很现实了。然后敲门,这个是很小一个动作,你看那个电视剧稍微带一点古装的发现,里面一个细节,去拜访人家的时候,古时候的大门上有一个环,那个环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个环敲门的。他既是用来拉门的拉手,也是用来敲门扣三下。里面如果没有回答扣三下,实在没有回答,在扣三下。没有回答就走了。开始轻一点,后来加重就可以了。可是我遇到的人不是这样的,有人敲我的门,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时候我在打坐,有时我在看书,在诵经。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师父没有听见,再敲三下,没听见,然后拳打脚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来撞门了,有些还要翻到窗户上,师父在干什么呢?师父不是坐在那里吗?为什么不开门呢?他不管你是诵经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来不可。你今天不出来的话,他是不饶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来了。我说我欠了你几百块钱吗?师父你没有欠我钱啊,我没有欠你的钱,你为什么打那么凶啊?你看这个小细节,这么小一个细节,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饶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谅解,多考虑仔细一点,这样做是否合适?这不就功德就增长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个笑话嘛,说一个不会讲话的人,到处讲话结仇,到处惹人家生气,这样他得朋友就很讨厌他,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朋友就经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参加一个宴会,也是另外一个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贵子,添了一个儿子,做喜酒了,提醒他这个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咛,万嘱咐的说不要说话,去了一句话都不要说,拿酒来你酒喝酒,拿饭来你就吃饭,拿东西来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话都不要说,说话就得罪人,嘱咐很多遍,记住了?记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话都不说,人家怎么说,他都不说,招呼他也是点一个头,饭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会也结束了。最后临走得时候,人家一个主人送他出来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开口说话了。他说:今天我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啊!那个改天那个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众笑)这叫什么话。不会说话闹笑话。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钱这个话。关于钱的这个问题,另外有一首诗。是一个居士,名字忘记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写了五首诗总共有五首,这个时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样未必怎么样。人得名字忘记了,他这个诗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软脊何须贪羞涩,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未必钱多快乐就多啊!钱多就是快乐的话,那天地下这些有钱人应该快乐啊。快乐不是用钱换来的,快乐的人跟有钱的人不划等号。所以,第一句话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反招魔,财富多了,物资财富多了,你不会打理反而是一种累罪,是一种负担累罪,招来身心上得磨难。对你得身心都是一种折磨。所以,财多累己反招魔,还招来一些魔子魔孙,还招来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设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软囊何是堪羞涩,囊中羞涩这个话从哪里来的?囊中羞涩就是从历史上阮及东西晋时期一个很有名的人。从他的身上来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才华高的不可开交了,阮及这个人,但是就是才华太高,曲高和寡没有人和他谈的上话了,反而就疯了,神经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涩,经常没有钱,这首诗就借用他的名字来说。阮囊何是堪羞涩。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涩的,荷包里面没有钱就是值得羞涩的事情吗?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谁?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最富有,为什么他最富有啊?一切众生顶礼他、尊敬他、钦佩他、无限仰望他。一切众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这个富有。过去讲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都属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皇帝也不富有。尤其是看到那个皇宫里面腥风血雨那种争斗,这个弹指一挥间多少人的生命都荡然无存了,那个就一点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成道非由施钱,一方面知道钱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钱要用很好的状态来施。布施是一种培福报的方法,富贵从哪里来呢?世间上讲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那么富贵从哪里来呢?从布施而来。所以,成道不从布施而来,成道跟布施没有因果关系,而富贵跟布施有因果关系。布施就得富贵,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贵,你一个人想把天地下的黄金白银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贵,而且是很贫贱。那个不叫富贵,那个叫贫贱。这个我不知道贵州这边有没有这句话,四川有一句民谚,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只听说夸自己的朋友多,没听说夸自己的钱多。当一个一人比较骄傲的时候,都说我的朋友遍天下,没听说我的钱遍天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见人就夸他自己钱多,这个人一定不怎么样。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实在找不到自豪的东西了,实在找不到自豪的内容了,唯一就用这个钱来说自己多,这个就很惨了。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惨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这个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当中。道在通俗易懂当中。所以,好几年前的时候,我所遇到那个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啊!他说:师父我遇到一个高人了,我说:有多高啊?他说:这个高人好了不起啊!给我讲了一个下午,从中午十二点过讲到六点过,我一句没有听懂,讲六个多小时,我一句没有听懂。那简直高的没有办法了。这就叫高吗?我一听如果这样就叫高的话,现在我教大家一个秘方,你们马上就成为高人了。怎么高啊?你见了外国人说中国话,见了中国人说外国话,见了汉人说苗语,见了苗人说汉语你不就高起来了嘛,如果实在是找不到说的了,你自己就编一套你自己都听不懂的话,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听懂了,非常深奥的被你用很浅的道理讲出来,非常非常浅的道理,说出了很深很深的话,非常浅的话说出了很深的道理,这就是高。如果一个科学家他能够把他研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将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老百姓听懂,那这个科学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说一些名词术语,听得人家一头雾水,听到人家讨厌了。反正听不懂,走了听了有什么意思。这个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师大德,都要呵斥这种现象。有一个人他听我说印光大师文,印光大师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听我说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师文抄,他来读,大概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他说:搞了半天印光大师文抄没有什么奇怪的嘛,这个句句都能读懂,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告诉呢禅宗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禅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个居士发一个短信给我说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门五库》。我很高兴,这本书会对你会受益无穷的。我们这个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议你们也去找这本书来读。《宗门武库》。宗门就是禅宗了,武器库,禅宗里面的一个武器库。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对什么杀伤力很强?对烦恼,对这个方方面面不好的这些杀伤力特别强的武器,这本书名字叫《宗门武库》。这个居士说他找到这本书了,你好好读,绝对会有很大的收获。禅宗里面有一个典故是怎么说的呢?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禅师,他说:请教禅师,大藏经当中有奇特的事没有?大藏经就是佛法的大藏经。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没有?禅师回答说: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经当中的奇特事?黄的是纸,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啊?大藏经当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没有啊?有啊。什么东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黄的是纸,黑的是墨水。那个过去印刷这个书,这个纸是黄颜色的,黄颜色的是纸,黑颜色的是墨。呢看懂了这句话吗?听懂了这句话吗?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赵州祖师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有一个人专门学这个玄学,说到玄学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就是魏晋时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玄学时期,那个时候管僚士大夫世间上阳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门玄学,越玄越好,玄的不可开交,你说出来我不懂,我说出来你不懂,我们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学。当然那个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了。赵州祖师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专门研究玄学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个人就去拜访赵州禅师,道教后来也把这个思想接受过来了,道家思想老子庄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妙到极点了,玄之又玄啊,众妙之门。这个人他就去问赵州禅师他说: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赵州祖师没有回答他,这个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问一次,请问老和尚啊,这个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啊?赵州祖师冷不丁的回头说:你玄了多久了?他说: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说:你今天很幸运,你碰到我这个老和尚了,要不然这辈子就玄死你了。这个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圆融,非常生动,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话。有一个秀才走路,走到一个河边,那个河大概就一个人把手升直了就这么宽,就这么一米多宽,一条小河。这个秀才穿着长衫,拿着扇子,摇摇晃晃的走到那个河边了,哎!这个河怎么过去呢?他不知道怎么过这个河,他左看右看这个河该怎么过呢?没有桥,他就去问旁边放牛的那个小孩,小朋友这个河要怎么才过的去啊?这个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小孩说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这个秀才哦,跳一下就过去了,他把双脚并拢,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气他说:你看你怎么讲话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没有跳过去嘛。这个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这样跳,这个小孩走过来说:这个脚一腾空,脚一迈不就过去了嘛。这个小孩说我叫你这样跳,这个秀才很生气,你这哪里叫跳过去啊,你这叫垮过去。(众笑)你跳就是双脚并拢这样跳,你看是秀才错了?还是小孩错了?所以这个理解问题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话,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觅面活活勃勃的,这个活活勃勃不是无边无际不是没有分寸,不是不知进退,这个要千万注意,我们不要认为佛法强调活勃这一活勃就泛滥成灾了,就乱套了,乱了方寸了,这个不行。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光讲心里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不现实,天堂地狱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狱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点也不玄。一点也不遥远。所以六祖大师说了这首无相颂,这首无相颂千古流芳,没有什么奇特深奥字眼,也没有什么让大家晦涩难懂的话,每一句都非常实在,他是最好的诗最好的词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师不会写诗,但他写出了最好的诗,六祖大师没有学过词,怎么写偏题文,但是他写出了最好的,说出了最好的。所以我们研究诗词的人要读好诗吗?去读一读从古到今高僧大德德开示,高僧大德开悟以后写出来的诗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诗句,他不光诗给你文学上面的享受,他还给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过佛法的熏陶以后就总结从来了,写诗怎么写啊?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不用呕心并提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诗,学诗犹如学参禅,写诗就象参禅一样要开悟,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你不悟当中的真谛,不开悟的话,一百年也写不出来好的词句,无须呕心并提肺,不要写到死去活来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来了,肺都挖出来了写到这种程度,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样,非要写出让人家惊恐万状那种词句,才叫好诗。不是须知妙语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来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这个是六祖大师最后的总结,希望依照他所说的偈语修行,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当下。没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现在没有钱,等到我有钱的时候再做功德吧。我现在没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时候在做功德,我现在没有方方面面的条件。你到是讲等,可是很多时候客观上没有机会等。古时候有这么两个师父,两个人商量好了说:我们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个说:我们计划一下,过一段时间去朝普陀山,另外一个说:好啊,好啊。两个人就商量好了,过了一年多,过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两个人就见面了,那个师父说:我已经朝普陀山都回来了。这个师父说:嗨你什么时候去的?我刚刚跟你商量好,没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还在攒这个路费呢。你要攒多少钱才够啊?他说:这个住宾馆多少钱,请人抬轿多少钱,坐滑竿多少钱,喝水多少钱,什么什么多少钱,他算了一大笔帐。另外这个人说:我没有带钱,我身上一分钱没有就出门了。你怎么出门的?看到有人家的时候我就讨一碗斋饭吃。没有人家的时候,我就摘两个野果子吃,路边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这个人朝普陀山去回来完成了,这个人还没有动身呢。做功德也是这样子啊。你说我等到我有时间了,有时间了阎王野通知你报道了。你说我等到我有钱了,你这辈子都没有钱怎么办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钱吗?不是。你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随喜就是功德。可是这句话最高的境界落到一个最低的境界上来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师父都没有搞清楚,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出钱,拿钱了。这叫随喜功德。随喜不是让人家出钱,喜悦就是功德,赞叹赞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说随喜功德,拿钱了,拿钱了。你叫人家拿钱来更好笑的是,嘴上说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比方说出十块钱,你才出十块呀!(众笑)你前一句话不是说了随喜功德嘛,所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个第五愿告诉我们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气力,出一份赞叹,给一份包容,给一份谅解,给一份关照,这就是功德。功德从身边一些小事情体现,我去把这些家伙骗了,骗了十万块钱,拿来自己捐八万,自己留两万,这个叫功德吗?这不叫功德。所以,你们要是在菩萨面前发愿说菩萨要是让我中奖,中了大奖以后我就来做功德,那么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你一定会中大奖,要怎么发这个愿?怎么兑现呢?菩萨保佑我中五百万,我捐四百九十万,你就绝对中。如果说菩萨保佑你中五百万,你捐一万,你一万年你都中不了。凭什么就让你中五百万?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来了,那菩萨保佑你中,这就是秘诀。所以,见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没有等待,没有对待,没有对执,佛法就是当下,当下就契入,当下就见道。当下就兑现,这就是佛法。众人且散,吾归曹溪。六祖大师这句话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说了一句很生活的话。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记入《坛经》里面,如果他仅仅是一句平常用语,没有必要把他记载在这个经文里面。经文里面记载的话,都是有他特别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说了没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华寺。六祖大师回庙里去了。众人且散了。如果有疑问就来请教,来问。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信受奉行。当时在场的人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信受奉行。这个是第二品经文。接下了我们就讲第三品。第三品经文定慧一体第三。师: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这一品经文着重就谈一个问题。修定和法慧的问题,我们平常当中,经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们经常听到的,在六祖大师的嘴里说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从六祖大师的眼里看万法都是一,没有二更没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当有定的时候一定要有慧,当有慧的时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没慧,这个定不可取,有慧没定,这个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体。我的这个法门学禅宗就是要,从这个地方深深的悟进去,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本,根本立场,根本问题在这个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开来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垄统的讲定讲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定,如果垄统的讲定,我们人的定力还不如那个畜生呢,如果垄统的讲慧,人也不如那个畜生,怎么会连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垄统的讲定,人定的过乌龟吗?谁能定的过乌龟,抓一个乌龟来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个月不会死,半年都不会死,你抓一个人来放在那里,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他能定多久?没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个字,死定。如果垄统的讲慧,人还不如狗了,狗的听觉,我在哪一本资料上看到,这个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那么我们人试试看,你趴在地上你能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吗?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们的鼻子灵敏,不能够这样垄统的讲,而且不光是把这个区别开,还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区别开。打一个比方,比方说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两码事,如果你垄统的混淆的在一起,说吃素就是修行这个话就错了,从古到今这个话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经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医生给他判死刑了,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这样的人啊,他因为家庭非常富贵,吃得太好,可以说叫做吃尽穿绝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医生给他动手术,开刀全身上下,全身拨开,象清洗下水道一样的清洗,清洗好了,医生告诉他说,从今以后你连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听哦,就不吃了,他吃那个素比我还素。你说他在修行吗?他是怕死才吃素的。还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吗?不是。要是你说牛羊,我们这个吃素比得过牛羊吗?那个牛吃草它连醋都不吃,它连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调,你说它有功德吗?它没有功德,因为它是那个本能的,它就那样吃它才能够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锅里炒,拿给它吃,它吃完以后就会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所以佛法要讲的概念是这个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个住世的时候,古印度有些旁门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啊?他就是吃草,吃草还算是不错的,讲起来会把你们大家吓一大跳,还有吃屎的了,还有一些外道他连草都不吃,他吃屎,他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师爷爷给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诉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够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把这些外道给他纠正了,他们这种修行是不对的,他们怎么来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吃屎吃草?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脏水,有些跑到树上面去不下来,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样在一个脏水里面滚来滚去的,他认为这样就是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们都纠正过来,所以垄统的说任何一个动作,不光是佛门会这样做,可能佛门以外的人也会这样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样,他的追求不一样,刚才说到这个外道吃草,为什么吃草?他有来源啊,他有他的祖师爷爷,他这个祖师爷爷,通过修行通过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这个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说这个狗为什么要升天堂呢?这个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没有升天堂,这个狗死了会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没有答案,最后想来想去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来这个狗啊为什么要升天堂?因为它吃屎,这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升天堂呢?因为他吃饭,吃饭没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从今天开始,大家都吃屎。(众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孙都吃屎了。所以说吃屎就这么来了。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狗升天堂了,不知道这个狗为什么升天堂,他断章取义自己去编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这个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种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这辈子它堕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这个准则,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区别,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备戒,第二他具备慧。所以这个戒和戒定,戒慧加起来三者合一,这样才是佛法的定。那个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个八仙过海神仙当中就有一个铁拐李,铁拐李他怎么成铁拐李的?铁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脚有残疾,不是一个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个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识就出窍了,神识出窍跑出求了,躯体还定在这个地方,有医学上的话说脑电图也没有了,心电波也没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为死了。所以他在一个破庙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识出去了,肉体定在那里,定了很长很长时间,起码是几十天嘛,就长蜘蛛网了,门也关着,外面一个人没有来,地上都长草了,好,他的运气不好,突然有一天谁都认为这个破庙不会有人来,他自己也以为没有人来的,可是恰恰就来了一个人,不是知道是一个云游的一个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进这个破庙;里面来了。他走进一看哎呀!这个师兄好可怜喽。都死在这里都僵硬了,都没有人管他,他以为他死了,唉呀太可怜了,他一摸鼻子没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经完了,完了是完了,这个道士是一个昏头昏脑的道士,他自己没有鉴别能力,你这个死的人和那个入定的人是两码事,死了三天以后就发胀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难闻嘛,很难堪了嘛,他能够定在那里活鲜鲜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码从这一点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简单的没一下哦,没气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怜了,究竟谁可怜都不知道。他自己还觉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缘,碰到这位师兄在这里死了这么多天,都没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给他烧了,噢!他还来帮他,放把火就给他烧了,他把他这个肉体拿去烧了,烧了以后,铁拐李入定的这个神识回来了,回来没有了(众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这个肉体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办呢?所以东找西找找来找去没有办法,这个时间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这个入定时间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择路的刚刚死没有多久的,刚刚可能咽气没有多久,身体还是软和的还可以,这么一个叫化子的躯体,而且还形象还不怎么样,腿也是跛的,赶紧一下子回到那个身体里面去,哦!醒过来就成了铁拐李的样子了。所以说定外道也会定,很多旁门左道他也会定。佛法里面讲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师这个地方讲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们修行学佛的人先不要谈那个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谈这样的高境界,我建议大家先学会打坐就不错了,你能够把这个身体四肢百骇坐柔软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够调理气血,能够调整身心能够解除疲劳,能够消除一些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经不错了。当定的时候产生作用,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静动当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动或者要静,或者某一个状态。不是说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禅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禅当中,当然我们大家都在馋当中,现在都已经十点过了,在过一个小时都集体馋了,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那还不馋。真正有禅,永嘉大师的正道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行亦禅坐亦禅,语莫动静体安然,所以行住坐卧都是禅。走路的时候也是禅,不走路的时候也是禅,睡觉的时候也是禅。以前卧在苏州灵岩山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师父,他自己那个单房里面,没有床的,他不睡觉,就是一张禅凳,方方正正的这样一张禅凳,他晚上就这样,盘着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这样,不倒单,用佛门的话说叫不倒单。单双的单,挂单,溜单,签单不倒单,他不睡觉,就这样坐着,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随时随地在累,在操劳,每天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饱满,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个居士他来到灵岩山,和几个师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无意中就说到这个话题了,其中有一个师父就告诉他说我们这个维乐师父不倒单,晚上打坐不睡觉,嘿这么厉害啊!我要向这个师父学,学你也得满满来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听说这个师父不倒单,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单,他当天晚上就把这个腿扳上来,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电话上山来了,师父快点下山到我家里来,怎么办呢?腿都肿了,取不下来了。倒是不倒单可是痛苦了一个晚上。血液都不流畅了,还有呢也有不倒单的,我看倒我们打禅七的时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倒单,他怎么不倒单呢?他左边一个枕头,右边一个枕头,然后背靠着墙,这个当然不倒单了,倒不下去嘛,(众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这边撑着,这边撑着,这边靠着,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这样歪着,哎哟这个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难过。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来,睡的那个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袄都湿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个口水把棉袄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要一蹴而就,听人家一说我马上就来。所以定慧,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有慧的时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时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作用,随时随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够显现出来,诸学道人,所有学道的人啊,不要这样讲说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没有先后是同时出现的,同时产生作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要分一个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见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没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门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开,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说善,心里面又不善,这样的定慧是不能够兑现的,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释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着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迦牟尼佛最当初制定的戒律,到后来才逐条逐条叫多起来的,当初没有戒,那里又戒啊?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社会进步了呢?就是规矩越来越多了,规矩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繁琐了,越来越繁琐了,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越来越麻烦了,人又怕麻烦可是又不自觉,这个是一个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烦说搞这么多规矩,搞这么多条款干什么?一千条不够,增加,两千条不够还增加,一万条不够还增加,人们一方面讨厌麻烦,这么多条款非常非常烦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只要又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这不是矛盾吗?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从佛法上看就解决了,心口俱善,内外一如,这样就解决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修行不在于静,不在于诤,争论都不用争论了,讨论都不用讨论了,从自己心里面自尽其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的话,什么老生常谈,老生常谈这句话也是变成一个成语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和尚经常讲的,这个老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叫老生常谈嘛,后来这个话就传道社会上去,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唠叨的不得了,唠叨来唠叨去就是那几句话烦死了。为什么要唠叨呢?因为不自悟修行,把那个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佛法不用争胜负,争人我,佛法的修为是在于放弃人我是非的争论,佛法的利益也是放弃这些争论,才能够增长,一个能够听懂这个话的人他就能够心悦成佛,心平气和的来讨论,然后双方都谦恭,双方都在注意听对方的长处,双方都在注意听这十句话里面有那句话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这样子去讨论,他注意倾听对方的,然后完了,产生鉴别,产生吸收,那么双方都是这个条件,双方都是这个状态,佛法就能够交流了。如果双方都是不接受对方的,不论青红皂白反正你我之间是抵触的,你说一句我就拿三句来辩论,那么这个双方都永远都说不到一块,拿这样就永远不是佛法。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却诤我法,增加我的贡高我慢之心,而且执着在四相,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从哪里产生的,从我相产生,没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渐就淡化了,因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比方说有我相,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谁顺眼,我看谁不顺眼,我前一分钟因为他怎么样,我看他顺眼。都是因为满足了我的这个私欲,我的是非维标准,这叫人相。众生相就遥远了,度众生我凭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啊?我认都不认识他,我干嘛要度众生啊?如果我刨根问底来问,你为什么要度众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空洞啊?然后寿者相,什么叫寿者?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墙,就把你关起来了嘛。前后左右刚好四堵墙,你就在中间。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随时随地。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住、坐、卧当中交流佛法。今天时间不够了,就到这里《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

  说法台  发布时间:2008-2-15 17:28:42     点击:1726

  六祖大师讲了这么一首无相颂,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所有的颂都叫着无相颂。为什么叫无相颂呢?上上根啊!无相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是无法可说,是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说,所以,叫无相颂。那么这一首无相颂我们已经讲了两句了,我们在完整的读一遍这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泽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学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师的话是非常生机活现的,生机昂燃。让和忍体现在怎么处理是非?怎么处理烦恼?尊卑这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点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够忍让才好过日子,不忍让这日子没法过。忍让就是包容,就是谦退,有谦退这个日子好过。众恶无喧。就是知道有坏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拿在嘴里来说,尤其是学佛,学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说是非。口里说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烦恼,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来是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一个比方,钻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学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说到钻木取火,有两位祖师,有两首诗,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修行,第一首诗,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至待金星显,归家始到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他说:学道就象钻火一样,拚命使劲钻,看到冒烟了。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看到冒烟了还不要停止,还使劲钻,至待金星显,一直看到火苗冒出来,归家始到头,看到家门了,有收获了,这是一位祖师写的一首诗。这位祖师写完以后,过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师听说这首诗以后,另外写了一首,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显,烧脚又烧头。你看这首诗,学道还是象钻火一样,看到烟了赶快停止,逢烟即便休,不要还一直往下钻,莫待金星显,不要一直钻到那个火星飞溅出来,火星飞溅出来是什么结果呢?烧脚又烧头。头发胡子全身上下烧的乌焦。这两位祖师从两个角度,来讲修行,你说哪位祖师讲的是正确的?两个角度都非常高明,两个角度两种方法,阐释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生活当中怎么去开悟啊?这两首诗就给我们从两个角度说出了。不管是逢烟即便休也好,逢烟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确的。只看在于这个当事者这个当局者,他有没有很高的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怎么钻?火出到什么程度?这个逢烟未肯修,那你必须得有驾驭火的能力,还是一直往下钻,一直钻到火苗飞出来,你有这个驾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钻。或者说是一直要等到火出来以后,才达到一个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显,逢烟即便休。看到烟出来了,就不要往下钻了。这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红莲,只要你有钻木取火的这个精神,就一定会有从淤泥里生出莲花的收获。另外有一位祖师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修行学道象挖井一样,挖井水,如果你这里挖一个洞,挖两下没水。又找一个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来还没有水,又找一个地方,你挖了一万多个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处都是洞,一口水都没有挖出来。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这个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来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红莲呢?淤泥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顺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诽谤你是淤泥,有人赞美你还是淤泥,在诽谤当中能够生出红莲的人固然高明,在赞美之下不会迷失方向,照样生出红莲的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红莲。而且佛法里面讲,不但从淤泥中生出红莲,还要从火里面生出红莲。火中生莲花,用火来比喻也好,用淤泥来比喻也好,这都强调一个来之不易,强调一个不染污,或者说不落俗套。那么,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但让这个话,在某些时候显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个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个人是干净的,这个话有些时候显得有些孤芳自赏,这到没有必要往那个角度去过分的发挥,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两句话一定要强调的问题是,这两句话是针对自己的,不是针对别人的。苦口的的确确是良药,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讲的别人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自己不生烦恼,我自己说这个苦口的一定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这个话一定不能拿来对外,不能说我说话很难听,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说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说的话虽然说的很难听、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这不成了岂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强迫人家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度量?怎么没有涵养?我说话虽然尖刻,虽然难听,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就说不过去了。这个话要站好角度,不能听师父讲完经,回家你看嘛师父说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说话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这个就歪曲了。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有错就该就是了不起,护短心内非贤,一个人真正能够让人家称赞很贤,修行的人有一个秘方,怎么样的人叫贤呢?知贤,让贤,尊贤,而不在自贤。知道什么叫贤,知道人家比我贤在哪里,这个贤是圣贤的贤,是贤达的贤,又这么一幅对联说:盗心不进道心尽,贤人勿来贤人来。这副对联盗心不尽,前一个盗是偷盗的盗,强盗的盗,有盗心的人不要进来,盗心不进道心尽,下一个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盗心肠的人不要进来,有道德心肠的人进来。盗心不进道心进,下一个对联是:闲人免来,贤人来。第一个闲是闲散无事,没有事情做的那个闲,所以,闲人免进,要圣贤的人要进了。这个地方讲这个闲也是这个意思。护短心内非贤,这个贤就是自己明明错了或者是自己亲戚朋友有关系的人,自己的学生徒弟错了,偏偏不认错,强词夺理,这个就不贤了。所以一个人贤不贤不在于自己贤,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贤,能不能让贤,能不能尊贤,尊重别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强的,这个是佛门鉴别贤和不贤的标准,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佛门笑话说,有一个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时候上那个衙门里面去,那个县官看到这个人,明明是一双好眼睛嘛,怎么说看不见呢?这个当官的气坏了,他说:我看你一双清清白白的眼睛,你为什么说你自己看不见呢?这个眼睛有毛病的人说,老爷啊!老爷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啊!可是我看老爷是糊里糊涂的啊。所以,心内贤不贤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思贤。饶益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这个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当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饶益,你看这个包括那些看电影看文学剧本,里面不是说出家人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小说里面都写了,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体现,扫地都舍不得把蚂蚁啦,虫子啦一扫帚把它扫死,就是不忍心嘛。爱惜飞蛾,爱惜飞蛾的性命,那个飞蛾扑火,看到有火的时候它就扑过了,容易被烧死,出家人就找一个纱罩,把那个灯罩起来。所以免得那个小飞蛾撞上去,烧死了。这个是小说里面讲出家人,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那么慈悲心的体现体现在生活当中,饶漪就是慈悲心的体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那怕说一句话,这个就很具体。不是说要做那个天大地大的大事情,这个挂些口号在嘴上,安得广厦千万间,与天下寒士聚欢言。我发了财,我买一万套房子,没钱的人都送他一套。这不是吹牛吗。谁信这个话?等到你有一千万的钱的时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喽。都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不现实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兑现的口号的话,佛门是不提倡说的。怎么饶漪众生怎么利益众生,就从眼前,就从当下说话做事,你说一句话都让人家听到都象万剑穿心一样,你还怎么去利益众生呢?一言一行都给人家带来伤害,都以自己的利益做为宗旨,这个就谈不上饶漪众生了。所以佛法讲日用常行饶漪,太虚大师有这么一句偈语说:佛法如如万法融,僧僧俗俗本缘通。若人会得此中意,尽在寻常日用中。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万法融洽,都融会贯通的。真真俗俗本缘通,出世间也好,世间也好是圆融无碍的。若人会得此中意,如果有谁懂得这个意思,尽在寻常日用中。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透露出来了。所以,说话能不能够利益众生?能不能够培养功德?培植福报方方面面,就看这个人善不善于处事为人?他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培养功德,专门找一个地方去断烦恼,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开智慧,是,凡夫是要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可是当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环境的时候,就不珍惜了。所以,过去有时候我看到到庙里面去是培养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断烦恼断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还专门选黄道吉日呢。(众笑)他不是黄道吉日他还不吵架,为什么他会选黄道吉日呢?佛菩萨圣诞的时候啊,初一十五的时候啊,他吵的罪凶。所以,有一天我看到两个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凶,谁都劝不住,后来我从我地房间里面走出来,你们两个吵架还挺会选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没有人地时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选到早上,很多人来围观,你们觉得很过瘾是吧?这个是连吵架都都是选了时候的,专门请算命先生给他看了一下,所以,断烦恼在什么地方断呢?这个地方就很现实了。然后敲门,这个是很小一个动作,你看那个电视剧稍微带一点古装的发现,里面一个细节,去拜访人家的时候,古时候的大门上有一个环,那个环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个环敲门的。他既是用来拉门的拉手,也是用来敲门扣三下。里面如果没有回答扣三下,实在没有回答,在扣三下。没有回答就走了。开始轻一点,后来加重就可以了。可是我遇到的人不是这样的,有人敲我的门,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时候我在打坐,有时我在看书,在诵经。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师父没有听见,再敲三下,没听见,然后拳打脚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来撞门了,有些还要翻到窗户上,师父在干什么呢?师父不是坐在那里吗?为什么不开门呢?他不管你是诵经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来不可。你今天不出来的话,他是不饶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来了。我说我欠了你几百块钱吗?师父你没有欠我钱啊,我没有欠你的钱,你为什么打那么凶啊?你看这个小细节,这么小一个细节,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饶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谅解,多考虑仔细一点,这样做是否合适?这不就功德就增长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个笑话嘛,说一个不会讲话的人,到处讲话结仇,到处惹人家生气,这样他得朋友就很讨厌他,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朋友就经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参加一个宴会,也是另外一个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贵子,添了一个儿子,做喜酒了,提醒他这个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咛,万嘱咐的说不要说话,去了一句话都不要说,拿酒来你酒喝酒,拿饭来你就吃饭,拿东西来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话都不要说,说话就得罪人,嘱咐很多遍,记住了?记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话都不说,人家怎么说,他都不说,招呼他也是点一个头,饭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会也结束了。最后临走得时候,人家一个主人送他出来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开口说话了。他说:今天我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啊!那个改天那个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众笑)这叫什么话。不会说话闹笑话。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钱这个话。关于钱的这个问题,另外有一首诗。是一个居士,名字忘记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写了五首诗总共有五首,这个时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样未必怎么样。人得名字忘记了,他这个诗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软脊何须贪羞涩,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未必钱多快乐就多啊!钱多就是快乐的话,那天地下这些有钱人应该快乐啊。快乐不是用钱换来的,快乐的人跟有钱的人不划等号。所以,第一句话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反招魔,财富多了,物资财富多了,你不会打理反而是一种累罪,是一种负担累罪,招来身心上得磨难。对你得身心都是一种折磨。所以,财多累己反招魔,还招来一些魔子魔孙,还招来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设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软囊何是堪羞涩,囊中羞涩这个话从哪里来的?囊中羞涩就是从历史上阮及东西晋时期一个很有名的人。从他的身上来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才华高的不可开交了,阮及这个人,但是就是才华太高,曲高和寡没有人和他谈的上话了,反而就疯了,神经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涩,经常没有钱,这首诗就借用他的名字来说。阮囊何是堪羞涩。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涩的,荷包里面没有钱就是值得羞涩的事情吗?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谁?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最富有,为什么他最富有啊?一切众生顶礼他、尊敬他、钦佩他、无限仰望他。一切众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这个富有。过去讲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都属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皇帝也不富有。尤其是看到那个皇宫里面腥风血雨那种争斗,这个弹指一挥间多少人的生命都荡然无存了,那个就一点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成道非由施钱,一方面知道钱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钱要用很好的状态来施。布施是一种培福报的方法,富贵从哪里来呢?世间上讲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那么富贵从哪里来呢?从布施而来。所以,成道不从布施而来,成道跟布施没有因果关系,而富贵跟布施有因果关系。布施就得富贵,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贵,你一个人想把天地下的黄金白银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贵,而且是很贫贱。那个不叫富贵,那个叫贫贱。这个我不知道贵州这边有没有这句话,四川有一句民谚,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只听说夸自己的朋友多,没听说夸自己的钱多。当一个一人比较骄傲的时候,都说我的朋友遍天下,没听说我的钱遍天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见人就夸他自己钱多,这个人一定不怎么样。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实在找不到自豪的东西了,实在找不到自豪的内容了,唯一就用这个钱来说自己多,这个就很惨了。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惨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这个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当中。道在通俗易懂当中。所以,好几年前的时候,我所遇到那个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啊!他说:师父我遇到一个高人了,我说:有多高啊?他说:这个高人好了不起啊!给我讲了一个下午,从中午十二点过讲到六点过,我一句没有听懂,讲六个多小时,我一句没有听懂。那简直高的没有办法了。这就叫高吗?我一听如果这样就叫高的话,现在我教大家一个秘方,你们马上就成为高人了。怎么高啊?你见了外国人说中国话,见了中国人说外国话,见了汉人说苗语,见了苗人说汉语你不就高起来了嘛,如果实在是找不到说的了,你自己就编一套你自己都听不懂的话,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听懂了,非常深奥的被你用很浅的道理讲出来,非常非常浅的道理,说出了很深很深的话,非常浅的话说出了很深的道理,这就是高。如果一个科学家他能够把他研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将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老百姓听懂,那这个科学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说一些名词术语,听得人家一头雾水,听到人家讨厌了。反正听不懂,走了听了有什么意思。这个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师大德,都要呵斥这种现象。有一个人他听我说印光大师文,印光大师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听我说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师文抄,他来读,大概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他说:搞了半天印光大师文抄没有什么奇怪的嘛,这个句句都能读懂,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告诉呢禅宗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禅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个居士发一个短信给我说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门五库》。我很高兴,这本书会对你会受益无穷的。我们这个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议你们也去找这本书来读。《宗门武库》。宗门就是禅宗了,武器库,禅宗里面的一个武器库。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对什么杀伤力很强?对烦恼,对这个方方面面不好的这些杀伤力特别强的武器,这本书名字叫《宗门武库》。这个居士说他找到这本书了,你好好读,绝对会有很大的收获。禅宗里面有一个典故是怎么说的呢?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禅师,他说:请教禅师,大藏经当中有奇特的事没有?大藏经就是佛法的大藏经。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没有?禅师回答说: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经当中的奇特事?黄的是纸,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啊?大藏经当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没有啊?有啊。什么东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黄的是纸,黑的是墨水。那个过去印刷这个书,这个纸是黄颜色的,黄颜色的是纸,黑颜色的是墨。呢看懂了这句话吗?听懂了这句话吗?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赵州祖师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有一个人专门学这个玄学,说到玄学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就是魏晋时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玄学时期,那个时候管僚士大夫世间上阳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门玄学,越玄越好,玄的不可开交,你说出来我不懂,我说出来你不懂,我们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学。当然那个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了。赵州祖师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专门研究玄学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个人就去拜访赵州禅师,道教后来也把这个思想接受过来了,道家思想老子庄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妙到极点了,玄之又玄啊,众妙之门。这个人他就去问赵州禅师他说: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赵州祖师没有回答他,这个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问一次,请问老和尚啊,这个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啊?赵州祖师冷不丁的回头说:你玄了多久了?他说: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说:你今天很幸运,你碰到我这个老和尚了,要不然这辈子就玄死你了。这个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圆融,非常生动,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话。有一个秀才走路,走到一个河边,那个河大概就一个人把手升直了就这么宽,就这么一米多宽,一条小河。这个秀才穿着长衫,拿着扇子,摇摇晃晃的走到那个河边了,哎!这个河怎么过去呢?他不知道怎么过这个河,他左看右看这个河该怎么过呢?没有桥,他就去问旁边放牛的那个小孩,小朋友这个河要怎么才过的去啊?这个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小孩说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这个秀才哦,跳一下就过去了,他把双脚并拢,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气他说:你看你怎么讲话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没有跳过去嘛。这个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这样跳,这个小孩走过来说:这个脚一腾空,脚一迈不就过去了嘛。这个小孩说我叫你这样跳,这个秀才很生气,你这哪里叫跳过去啊,你这叫垮过去。(众笑)你跳就是双脚并拢这样跳,你看是秀才错了?还是小孩错了?所以这个理解问题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话,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觅面活活勃勃的,这个活活勃勃不是无边无际不是没有分寸,不是不知进退,这个要千万注意,我们不要认为佛法强调活勃这一活勃就泛滥成灾了,就乱套了,乱了方寸了,这个不行。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光讲心里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不现实,天堂地狱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狱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点也不玄。一点也不遥远。所以六祖大师说了这首无相颂,这首无相颂千古流芳,没有什么奇特深奥字眼,也没有什么让大家晦涩难懂的话,每一句都非常实在,他是最好的诗最好的词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师不会写诗,但他写出了最好的诗,六祖大师没有学过词,怎么写偏题文,但是他写出了最好的,说出了最好的。所以我们研究诗词的人要读好诗吗?去读一读从古到今高僧大德德开示,高僧大德开悟以后写出来的诗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诗句,他不光诗给你文学上面的享受,他还给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过佛法的熏陶以后就总结从来了,写诗怎么写啊?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不用呕心并提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诗,学诗犹如学参禅,写诗就象参禅一样要开悟,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你不悟当中的真谛,不开悟的话,一百年也写不出来好的词句,无须呕心并提肺,不要写到死去活来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来了,肺都挖出来了写到这种程度,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样,非要写出让人家惊恐万状那种词句,才叫好诗。不是须知妙语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来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这个是六祖大师最后的总结,希望依照他所说的偈语修行,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当下。没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现在没有钱,等到我有钱的时候再做功德吧。我现在没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时候在做功德,我现在没有方方面面的条件。你到是讲等,可是很多时候客观上没有机会等。古时候有这么两个师父,两个人商量好了说:我们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个说:我们计划一下,过一段时间去朝普陀山,另外一个说:好啊,好啊。两个人就商量好了,过了一年多,过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两个人就见面了,那个师父说:我已经朝普陀山都回来了。这个师父说:嗨你什么时候去的?我刚刚跟你商量好,没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还在攒这个路费呢。你要攒多少钱才够啊?他说:这个住宾馆多少钱,请人抬轿多少钱,坐滑竿多少钱,喝水多少钱,什么什么多少钱,他算了一大笔帐。另外这个人说:我没有带钱,我身上一分钱没有就出门了。你怎么出门的?看到有人家的时候我就讨一碗斋饭吃。没有人家的时候,我就摘两个野果子吃,路边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这个人朝普陀山去回来完成了,这个人还没有动身呢。做功德也是这样子啊。你说我等到我有时间了,有时间了阎王野通知你报道了。你说我等到我有钱了,你这辈子都没有钱怎么办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钱吗?不是。你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随喜就是功德。可是这句话最高的境界落到一个最低的境界上来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师父都没有搞清楚,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出钱,拿钱了。这叫随喜功德。随喜不是让人家出钱,喜悦就是功德,赞叹赞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说随喜功德,拿钱了,拿钱了。你叫人家拿钱来更好笑的是,嘴上说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比方说出十块钱,你才出十块呀!(众笑)你前一句话不是说了随喜功德嘛,所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个第五愿告诉我们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气力,出一份赞叹,给一份包容,给一份谅解,给一份关照,这就是功德。功德从身边一些小事情体现,我去把这些家伙骗了,骗了十万块钱,拿来自己捐八万,自己留两万,这个叫功德吗?这不叫功德。所以,你们要是在菩萨面前发愿说菩萨要是让我中奖,中了大奖以后我就来做功德,那么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你一定会中大奖,要怎么发这个愿?怎么兑现呢?菩萨保佑我中五百万,我捐四百九十万,你就绝对中。如果说菩萨保佑你中五百万,你捐一万,你一万年你都中不了。凭什么就让你中五百万?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来了,那菩萨保佑你中,这就是秘诀。所以,见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没有等待,没有对待,没有对执,佛法就是当下,当下就契入,当下就见道。当下就兑现,这就是佛法。众人且散,吾归曹溪。六祖大师这句话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说了一句很生活的话。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记入《坛经》里面,如果他仅仅是一句平常用语,没有必要把他记载在这个经文里面。经文里面记载的话,都是有他特别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说了没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华寺。六祖大师回庙里去了。众人且散了。如果有疑问就来请教,来问。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信受奉行。当时在场的人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信受奉行。这个是第二品经文。接下了我们就讲第三品。第三品经文定慧一体第三。师: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这一品经文着重就谈一个问题。修定和法慧的问题,我们平常当中,经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们经常听到的,在六祖大师的嘴里说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从六祖大师的眼里看万法都是一,没有二更没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当有定的时候一定要有慧,当有慧的时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没慧,这个定不可取,有慧没定,这个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体。我的这个法门学禅宗就是要,从这个地方深深的悟进去,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本,根本立场,根本问题在这个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开来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垄统的讲定讲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定,如果垄统的讲定,我们人的定力还不如那个畜生呢,如果垄统的讲慧,人也不如那个畜生,怎么会连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垄统的讲定,人定的过乌龟吗?谁能定的过乌龟,抓一个乌龟来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个月不会死,半年都不会死,你抓一个人来放在那里,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他能定多久?没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个字,死定。如果垄统的讲慧,人还不如狗了,狗的听觉,我在哪一本资料上看到,这个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那么我们人试试看,你趴在地上你能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吗?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们的鼻子灵敏,不能够这样垄统的讲,而且不光是把这个区别开,还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区别开。打一个比方,比方说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两码事,如果你垄统的混淆的在一起,说吃素就是修行这个话就错了,从古到今这个话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经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医生给他判死刑了,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这样的人啊,他因为家庭非常富贵,吃得太好,可以说叫做吃尽穿绝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医生给他动手术,开刀全身上下,全身拨开,象清洗下水道一样的清洗,清洗好了,医生告诉他说,从今以后你连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听哦,就不吃了,他吃那个素比我还素。你说他在修行吗?他是怕死才吃素的。还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吗?不是。要是你说牛羊,我们这个吃素比得过牛羊吗?那个牛吃草它连醋都不吃,它连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调,你说它有功德吗?它没有功德,因为它是那个本能的,它就那样吃它才能够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锅里炒,拿给它吃,它吃完以后就会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所以佛法要讲的概念是这个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个住世的时候,古印度有些旁门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啊?他就是吃草,吃草还算是不错的,讲起来会把你们大家吓一大跳,还有吃屎的了,还有一些外道他连草都不吃,他吃屎,他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师爷爷给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诉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够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把这些外道给他纠正了,他们这种修行是不对的,他们怎么来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吃屎吃草?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脏水,有些跑到树上面去不下来,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样在一个脏水里面滚来滚去的,他认为这样就是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们都纠正过来,所以垄统的说任何一个动作,不光是佛门会这样做,可能佛门以外的人也会这样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样,他的追求不一样,刚才说到这个外道吃草,为什么吃草?他有来源啊,他有他的祖师爷爷,他这个祖师爷爷,通过修行通过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这个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说这个狗为什么要升天堂呢?这个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没有升天堂,这个狗死了会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没有答案,最后想来想去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来这个狗啊为什么要升天堂?因为它吃屎,这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升天堂呢?因为他吃饭,吃饭没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从今天开始,大家都吃屎。(众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孙都吃屎了。所以说吃屎就这么来了。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狗升天堂了,不知道这个狗为什么升天堂,他断章取义自己去编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这个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种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这辈子它堕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这个准则,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区别,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备戒,第二他具备慧。所以这个戒和戒定,戒慧加起来三者合一,这样才是佛法的定。那个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个八仙过海神仙当中就有一个铁拐李,铁拐李他怎么成铁拐李的?铁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脚有残疾,不是一个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个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识就出窍了,神识出窍跑出求了,躯体还定在这个地方,有医学上的话说脑电图也没有了,心电波也没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为死了。所以他在一个破庙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识出去了,肉体定在那里,定了很长很长时间,起码是几十天嘛,就长蜘蛛网了,门也关着,外面一个人没有来,地上都长草了,好,他的运气不好,突然有一天谁都认为这个破庙不会有人来,他自己也以为没有人来的,可是恰恰就来了一个人,不是知道是一个云游的一个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进这个破庙;里面来了。他走进一看哎呀!这个师兄好可怜喽。都死在这里都僵硬了,都没有人管他,他以为他死了,唉呀太可怜了,他一摸鼻子没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经完了,完了是完了,这个道士是一个昏头昏脑的道士,他自己没有鉴别能力,你这个死的人和那个入定的人是两码事,死了三天以后就发胀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难闻嘛,很难堪了嘛,他能够定在那里活鲜鲜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码从这一点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简单的没一下哦,没气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怜了,究竟谁可怜都不知道。他自己还觉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缘,碰到这位师兄在这里死了这么多天,都没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给他烧了,噢!他还来帮他,放把火就给他烧了,他把他这个肉体拿去烧了,烧了以后,铁拐李入定的这个神识回来了,回来没有了(众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这个肉体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办呢?所以东找西找找来找去没有办法,这个时间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这个入定时间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择路的刚刚死没有多久的,刚刚可能咽气没有多久,身体还是软和的还可以,这么一个叫化子的躯体,而且还形象还不怎么样,腿也是跛的,赶紧一下子回到那个身体里面去,哦!醒过来就成了铁拐李的样子了。所以说定外道也会定,很多旁门左道他也会定。佛法里面讲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师这个地方讲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们修行学佛的人先不要谈那个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谈这样的高境界,我建议大家先学会打坐就不错了,你能够把这个身体四肢百骇坐柔软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够调理气血,能够调整身心能够解除疲劳,能够消除一些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经不错了。当定的时候产生作用,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静动当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动或者要静,或者某一个状态。不是说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禅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禅当中,当然我们大家都在馋当中,现在都已经十点过了,在过一个小时都集体馋了,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那还不馋。真正有禅,永嘉大师的正道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行亦禅坐亦禅,语莫动静体安然,所以行住坐卧都是禅。走路的时候也是禅,不走路的时候也是禅,睡觉的时候也是禅。以前卧在苏州灵岩山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师父,他自己那个单房里面,没有床的,他不睡觉,就是一张禅凳,方方正正的这样一张禅凳,他晚上就这样,盘着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这样,不倒单,用佛门的话说叫不倒单。单双的单,挂单,溜单,签单不倒单,他不睡觉,就这样坐着,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随时随地在累,在操劳,每天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饱满,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个居士他来到灵岩山,和几个师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无意中就说到这个话题了,其中有一个师父就告诉他说我们这个维乐师父不倒单,晚上打坐不睡觉,嘿这么厉害啊!我要向这个师父学,学你也得满满来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听说这个师父不倒单,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单,他当天晚上就把这个腿扳上来,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电话上山来了,师父快点下山到我家里来,怎么办呢?腿都肿了,取不下来了。倒是不倒单可是痛苦了一个晚上。血液都不流畅了,还有呢也有不倒单的,我看倒我们打禅七的时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倒单,他怎么不倒单呢?他左边一个枕头,右边一个枕头,然后背靠着墙,这个当然不倒单了,倒不下去嘛,(众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这边撑着,这边撑着,这边靠着,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这样歪着,哎哟这个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难过。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来,睡的那个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袄都湿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个口水把棉袄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要一蹴而就,听人家一说我马上就来。所以定慧,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有慧的时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时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作用,随时随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够显现出来,诸学道人,所有学道的人啊,不要这样讲说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没有先后是同时出现的,同时产生作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要分一个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见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没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门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开,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说善,心里面又不善,这样的定慧是不能够兑现的,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释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着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迦牟尼佛最当初制定的戒律,到后来才逐条逐条叫多起来的,当初没有戒,那里又戒啊?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社会进步了呢?就是规矩越来越多了,规矩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繁琐了,越来越繁琐了,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越来越麻烦了,人又怕麻烦可是又不自觉,这个是一个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烦说搞这么多规矩,搞这么多条款干什么?一千条不够,增加,两千条不够还增加,一万条不够还增加,人们一方面讨厌麻烦,这么多条款非常非常烦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只要又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这不是矛盾吗?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从佛法上看就解决了,心口俱善,内外一如,这样就解决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修行不在于静,不在于诤,争论都不用争论了,讨论都不用讨论了,从自己心里面自尽其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的话,什么老生常谈,老生常谈这句话也是变成一个成语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和尚经常讲的,这个老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叫老生常谈嘛,后来这个话就传道社会上去,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唠叨的不得了,唠叨来唠叨去就是那几句话烦死了。为什么要唠叨呢?因为不自悟修行,把那个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佛法不用争胜负,争人我,佛法的修为是在于放弃人我是非的争论,佛法的利益也是放弃这些争论,才能够增长,一个能够听懂这个话的人他就能够心悦成佛,心平气和的来讨论,然后双方都谦恭,双方都在注意听对方的长处,双方都在注意听这十句话里面有那句话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这样子去讨论,他注意倾听对方的,然后完了,产生鉴别,产生吸收,那么双方都是这个条件,双方都是这个状态,佛法就能够交流了。如果双方都是不接受对方的,不论青红皂白反正你我之间是抵触的,你说一句我就拿三句来辩论,那么这个双方都永远都说不到一块,拿这样就永远不是佛法。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却诤我法,增加我的贡高我慢之心,而且执着在四相,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从哪里产生的,从我相产生,没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渐就淡化了,因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比方说有我相,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谁顺眼,我看谁不顺眼,我前一分钟因为他怎么样,我看他顺眼。都是因为满足了我的这个私欲,我的是非维标准,这叫人相。众生相就遥远了,度众生我凭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啊?我认都不认识他,我干嘛要度众生啊?如果我刨根问底来问,你为什么要度众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空洞啊?然后寿者相,什么叫寿者?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墙,就把你关起来了嘛。前后左右刚好四堵墙,你就在中间。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随时随地。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住、坐、卧当中交流佛法。今天时间不够了,就到这里《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

  说法台  发布时间:2008-2-15 17:28:42     点击:1726

  六祖大师讲了这么一首无相颂,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所有的颂都叫着无相颂。为什么叫无相颂呢?上上根啊!无相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是无法可说,是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说,所以,叫无相颂。那么这一首无相颂我们已经讲了两句了,我们在完整的读一遍这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泽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学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师的话是非常生机活现的,生机昂燃。让和忍体现在怎么处理是非?怎么处理烦恼?尊卑这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点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够忍让才好过日子,不忍让这日子没法过。忍让就是包容,就是谦退,有谦退这个日子好过。众恶无喧。就是知道有坏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拿在嘴里来说,尤其是学佛,学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说是非。口里说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烦恼,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来是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一个比方,钻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学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说到钻木取火,有两位祖师,有两首诗,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修行,第一首诗,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至待金星显,归家始到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他说:学道就象钻火一样,拚命使劲钻,看到冒烟了。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看到冒烟了还不要停止,还使劲钻,至待金星显,一直看到火苗冒出来,归家始到头,看到家门了,有收获了,这是一位祖师写的一首诗。这位祖师写完以后,过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师听说这首诗以后,另外写了一首,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显,烧脚又烧头。你看这首诗,学道还是象钻火一样,看到烟了赶快停止,逢烟即便休,不要还一直往下钻,莫待金星显,不要一直钻到那个火星飞溅出来,火星飞溅出来是什么结果呢?烧脚又烧头。头发胡子全身上下烧的乌焦。这两位祖师从两个角度,来讲修行,你说哪位祖师讲的是正确的?两个角度都非常高明,两个角度两种方法,阐释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生活当中怎么去开悟啊?这两首诗就给我们从两个角度说出了。不管是逢烟即便休也好,逢烟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确的。只看在于这个当事者这个当局者,他有没有很高的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怎么钻?火出到什么程度?这个逢烟未肯修,那你必须得有驾驭火的能力,还是一直往下钻,一直钻到火苗飞出来,你有这个驾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钻。或者说是一直要等到火出来以后,才达到一个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显,逢烟即便休。看到烟出来了,就不要往下钻了。这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红莲,只要你有钻木取火的这个精神,就一定会有从淤泥里生出莲花的收获。另外有一位祖师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修行学道象挖井一样,挖井水,如果你这里挖一个洞,挖两下没水。又找一个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来还没有水,又找一个地方,你挖了一万多个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处都是洞,一口水都没有挖出来。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这个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来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红莲呢?淤泥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顺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诽谤你是淤泥,有人赞美你还是淤泥,在诽谤当中能够生出红莲的人固然高明,在赞美之下不会迷失方向,照样生出红莲的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红莲。而且佛法里面讲,不但从淤泥中生出红莲,还要从火里面生出红莲。火中生莲花,用火来比喻也好,用淤泥来比喻也好,这都强调一个来之不易,强调一个不染污,或者说不落俗套。那么,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但让这个话,在某些时候显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个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个人是干净的,这个话有些时候显得有些孤芳自赏,这到没有必要往那个角度去过分的发挥,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两句话一定要强调的问题是,这两句话是针对自己的,不是针对别人的。苦口的的确确是良药,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讲的别人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自己不生烦恼,我自己说这个苦口的一定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这个话一定不能拿来对外,不能说我说话很难听,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说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说的话虽然说的很难听、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这不成了岂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强迫人家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度量?怎么没有涵养?我说话虽然尖刻,虽然难听,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就说不过去了。这个话要站好角度,不能听师父讲完经,回家你看嘛师父说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说话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这个就歪曲了。改过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