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十四讲

  《六祖坛经》十四讲

  (附注:每期讲稿都由弟子们根据录音整理。师父很忙,不能亲自审稿。限于水平,若有错字漏字,敬请大家原谅!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说实在话,我每次读到这段经文,我冷汗都出来了。为什么呢?六祖大师这句话是一面非常明亮的镜子,放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自己照自己,我们平常总是用电筒去照人家,面对六祖大师这句话,就面对一面镜子,照自己。学道者,“学道”这两个字,古时候,他包括所有所有求真理的人,都用这句话。佛教也用,道教也用,儒家也用。孔子有一句话“招人道…..”也用了这个道字。就是凡是寻求真理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若不识法意。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这个“犹可”两个字,意思太深了。而且用的太微妙了,六祖大师用了这两个字,犹可,这个犹可是犹可以还是犹可怜?自己错了是还可以呢?还可怜呢?这个“可”字下面应该接什么?怎么解释这个可?这就很微妙了,换句话说“一语多关”,他没有说自错犹可也没有说自错犹可怜,他说自错犹可,说上句就把下句涵盖在里面了,其实我们是犹可以还有可怜,自己错了,自己错了还可以,还说的过去还要劝他人错,自己已经够可怜了还要乱说乱讲,导至他人也可怜,也就是自己堕落了还要牵扯他人一起堕落,这就是六祖大师的这句话。自迷不见,又谤佛经。佛法本来就是“破迷开悟”的,迷信这个字眼本来就是佛法要医治的重病,迷信是一种很深的病,佛法就专门治这个病,但是什么时候佛法被戴上迷信的帽子啊?而且我们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什么?我都遇到这样的人很多啊!师父啊,其实我都信你们这个迷信的,每当我遇到这样的人,还是你不要信最好了。我们这个迷信你最好跟他脱离关系。这叫什么事啊?他还以为说这句话跟我套近乎呢,以为这样说以后,我跟他有认同感,跟我站在一条战线上来了,师父啊,其实我都皈(ban)依佛门了,师父两年前你亲自给我皈(ban)依的,连皈依那个“皈”字他都念成“板”依了,他还说我是亲自给他“板”依的,亲自板依,简称为亲板。这么简单的都错了,还不要说更深的。这个话把天下学佛的人都给提醒了。我们出家多年的师父,学佛多年的居士,面对这句话问一问,我懂佛法吗?你知道什么是佛法,这句话看来问起来很简单,我学佛多年了,我还不懂什么是佛法吗?你就不懂。你真的不懂,我学了很多名词术语啊。你学的那些名词术语经不起我一驳,经不起我一反问,一问就把你问倒了。比方说你学佛二十年了,那么我反问你学佛为了什么?学佛为了了生死啊,学佛为了生死解脱啊。那么我就问你了,你解脱没有啊?如果我再问的狠一点,学佛也要生,不学佛也要生,学佛也要死,不学佛也要死,我没有看见那一个学佛的不死啊,我也没有看到那个和尚活一千岁啊!出家也要生病,出家也要死,那你为什么要学佛?这个问题很现实吧,我看到很多出家多年了,还说什么啊,哎呀!这个佛法里面说的这些神奇鬼怪的事情啊,我也没有看见,我也没有遇见,我也没有看见那个和尚有神通,我也没有看到那个师父有不得了的本事,不就照样过日子,照样吃饭睡觉嘛,有什么好稀奇的。是啊!这个问题很严峻呢,这个问题如果不问了,不客气的说,我们很多人学佛不是在学佛,顶多我承认你在赶学佛的热闹,追学佛的这个时髦,甚至把师父当明星来追,这个社会上追明星是一种时髦,你追师父也是一种时髦,师父也成了明星了嘛,是啊,自迷不见,还谤佛经。还有诽谤,还要用自己的行为言语诽谤。所以,佛法的根从哪里认识呢?从懂得什么是三宝?佛宝是什么?法宝是什么?僧宝是什么?为什么要称为宝?宝就是宝贝啊,珍贵,很难得,很稀有才叫宝,不懂的就变成活宝。不懂真的不懂。青蛙跳河不懂。懂不懂啊?不懂,这就叫做青蛙跳河——“扑通(不懂)”就跳到水里去了。发出那个声音出来,所以,佛法不是挂在嘴上的,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学佛是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你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你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你要用自己的身、行,自己的所修所证来显示给人家看,比你说一千句还重要。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叫:嘻笑怒骂竟成文章。就说这个人的文学境界达到很高以后,嘻笑怒骂都是高水平,很多时候我是不敢嘻,什么是不敢嘻?我自己就有这个感受,我这么多年,很多师父也好,很多居士也好,在背地里私下里评价我,说我这个师父不随和,很难亲近。确实;确实有些时候我不随和,前些年更不随和,这两年稍微随和一点,但是随和了,我发现有些人不值得跟他随和,你跟他随和,他就跟你随便,本来是随和,他就理解成随便了。这一随便了,我就很难过了,他可能感觉不到,我就痛不欲生了。所以,自迷不见,你们怎么迷都可以,没有关系,我是不能迷的,佛菩萨度众生,有时候用我们的心去体会佛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呢?佛菩萨为什么要苦口婆心的,非常非常不厌其烦的,非常非常的慈悲这样来教化众生呢?其实我们有时候站在一个凡夫的角度,凡夫这个自私狭隘的角度,我想一想,这个凡夫要堕地狱也好,要变畜生也好,你关佛菩萨什么事情啊?佛法讲因果,个人因果个人了,个人吃饭个人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那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关佛菩萨什么事情啊?话又说回来,凡夫挺有意思的,佛菩萨度他呢,教化众生很难教化,如果有一天那一位菩萨说,用凡夫的语气说这么一句话,你爱堕落不堕落关我什么事情呢,我度众生这么辛苦,我不度了,马上这个话众生听见了,不行啊,你是菩萨你不能不管我们。你看这个凡夫就很有意思啊!我们佛门里面斋堂门口写了一幅对联,当然斋堂门口又很多对联,其中有一副对联我推荐给大家,上联:有弥勒肚皮千金易化,下联:无维摩手段滴水难消,这个才叫正宗法规,上联:有弥勒肚皮千金易化,有弥勒菩萨的肚皮,千两黄金都可以消化了,这叫有弥勒肚皮,是什么肚皮呢?吃八个馒头两大碗干饭,饭量很大是不是?不是。度量、心量有弥勒肚皮千金都能够化掉,这是上联。下联是什么呢?无维摩手段,维摩诘菩萨,如果没有维摩诘菩萨这样的手段滴水难消,喝一滴水下去都消化不了。这是佛法的境界,这也是佛法的修正。我们提倡开心学佛,开心学佛是我提倡出来的宗旨,开心打开心菲,打开心里宝藏,容天容地喜悦,身心都非常祥和这叫开心。但是这个开心一定要建立在有弥勒菩萨这个度量,有维摩诘菩萨手段,建立在这样的水平之上,那你就真的是高水平了。当然另外还有一幅对联叫:五观落成今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和前面那幅对联说的境界差不多,吃饭的时候要存五种观想,那个观字就是观察的观,好好的观想,好好的思考,追究这个问题这个饭不怎么好吃,如果有五观存在的话,今都容易消化,如果三心未喝水都难以消化。三心且不要说高境界的三心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是很通俗的三心,贪嗔痴三心都没有消,难以消化啊。所以,我们建立佛法要从这个角度来建立。我们从生活当中修正佛法、体证佛法来看,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就是在做谤佛经,不是在做功德是在做谤佛法的工作。人家从你的举止没有看到对佛法的崇敬,没有看到对佛法的高山仰止,而是看到讨厌,不是往上看,是往下看。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佛多年了,反而变成两种现象了,一种变成佛呆子了,一种变成佛油子了。读书读多了,呆头呆脑的,呆头呆脑还不严重,顶多被人说的这个人学佛学得不灵光了,没有以前这么狡猾了,以前他脑精转的好快噢,现在有点呆呆的,这个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有可取之处,这样不变成痴呆就可以了。但是佛油子就很可怕了,什么叫佛油子啊?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佛法挂在嘴边,因果讲给别人听,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名词术语倒背如流,这个倒背如流把这些佛法读给人家听,这个就叫讲经吗?这个就叫弘法吗?或者这就叫懂佛法吗?不是,这样讲叫懂佛法哪里需要费很长时间的修正?哪里需要费很大的功夫来埋头苦干呢?所以,六祖大师这句话正宗法规,我们千万不要在这个地方迷惑了。所以,接下来六祖大师他才讲,所以立无念为宗,他之所以要立无念为宗,他的宗旨是无念,六祖大师的宗旨,无念什么呢?六祖大师生怕我们理解错,所以马上就说,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为什么说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佛法是追求什么?佛法要建立什么?为什么要学佛?我们看看古往今来,古时候不要说学佛了,翻开古时候的典故,比方说古时候学武术的人,他要拜非常高明的师父,他要拜一个能够教他了不得的本事,能够让他学会这套本事以后能够闯荡江湖,甚至于捞取荣华富贵,如探囊取物这样的本事,他如果要得到这样的本事一位高人,一位师父,怎么拜访?什么态度?怎么去学?那就不用讲了,有些时候很多师父想方设法去折磨他,想方设法考验他,是不是有这个的毅力?有这个学的根基?我们把这样的典故还是要读一读的,因为人心同然,一万年、十万年不管历史怎么发展,人心是一样的,心心是相印的,你用什么态度对我,我用什么态度对你,不可能说过去求真本事需要谦恭,需要客气,需要诚意现在就不需要吗?现在可能更需要,现在人胸怀也好,容天容地也好,不要说大本事了,你就去问个路,你一句话说不好,还不给你说了。现在可能更讲究这个,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在面对佛法的时候,我们使用什么态度呢?之所以佛法的利益得不到,原因在哪里?这个要问自己。口说见性。口上说我已经见性了,我已经开悟了,开始错误了,当你说开悟的那个时候,你已经开始错误了,而且错的厉害,自以为是,这个成语我们不妨改一改,什么叫自以为是啊?有时候不妨自以为非,要多有一点自以为非的这个精神,也许就跟佛法所讲的这个修证方式吻合一下了。口说见性,不得见性,没有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六祖大师的话每句都很轻,但是说的轻,落的重。我们老是说学佛,那个佛字怎么写啊?那个佛字左边是个人旁,右边是个弗字,这个弗在上海话、浙江话、江浙一代的人,说不要,你要不要啊?弗要。那个字就是“不”的意思。就是个反义词、否定词。佛法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没有这个字,传到中国来才有这个字。现在简化字里面把这个仿佛怎么样?用佛教这个佛字实际上是不对的,在文言文古汉语里面仿佛这两个字不是这样的用法,他也简化,后来简化成双人旁,为了区别跟这个佛教这个佛字,后来简化成“弗”字,不是仿佛的佛,变成仿佛(fo)了。那个佛什么意思啊?就是佛法传到中国了。佛就是先要做好一个人,先要做一个像样子的人,然后从人的基础上,否定语,“弗”就是否定。把什么否定呢?把所有的污垢清洗干净了,所有的习气、烦恼这些渣子的东西清洗了,就是佛了。佛是什么?佛是人。所以佛不是神。这就是中国文字的伟大啊!你看那个神字怎么写啊?神字跟佛字那个是天差地别的概念啊。神左边一个式字旁,就是专门用于祭司,用于拜天拜地、通天达地、不可思议,神鬼莫测而表达这个意思。而佛不是。佛是整个宇宙法界当中最伟大,最伟大,而福慧圆满,万德庄严的这样的成就者。所以学佛先要学做人,人都没有做好,别骗我了,你没学佛。你说你在学佛,我听起来怎么感觉像是上当受骗一样啊。所以,什么是学佛?要把这个问题问清楚。六祖大师他老人家是讲空的,讲一切皆空。禅宗把什么都否定了,但是把什么都否定了,才会把什么都肯定了。我们学六祖大师这些词句挂在嘴边,变成实实足足的伪君子。为什么呢?因为他把六祖大师的话,充当门面的招牌了。所以在佛法里面还要这样如此虚伪啊,那真的是无药可救了。邪见从哪里产生呢?就是从这个地方产生,邪知邪见,邪在哪里呢?他的心邪,他用他的邪的心,然后去理解所有的境界,他用他这个邪的状态去揣测,去衡量人家所有的。那么在他的心他的眼里,全部都是邪的,一切尘劳妄想就因此而产生了。这样学佛还不如不学。所以六祖大师接下来这句话很实在,自性本无一法可得。有什么可得呢?没有可得。真的没有可得吗?佛法讲的没有可得是大得到了,有非常大的收获了,他才有资格说没有一法可得。佛法讲的无为,佛法讲的这种放下,他是在非常大的成就的前提之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或者说一种修养。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放下是什么放下?无为是什么无为?无念是什么无念?放下是什么?放下是有非常大的提起,然后他一点贡高我慢都没有,一点飞扬跋扈的姿态都没有,他平和的跟一切众生都没有一点骄傲之心,这个叫放下。依此类推所有的概念都是这样的。所以,这才叫本无一法可得。那么万一认为自己有所得,只要认为自己有所得,三世诸佛都不加倍他了,龙天都会远离他了。为什么呢?这个人只要自己沾沾自喜,尤其是拿佛法的招牌来为自己沾沾自喜,什么叫无所得?《心经》里面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故,因为没有所得,所以从菩萨证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这就是心经,而说到心经,我有一次不知道在哪里遇到一个人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师父啊,你们佛门里面的那个多心经,我经常念的。我当时没有反应过了,什么?多心经?就是你们那个般(ban)若波罗蜜多心经。他的心也够多的了。世间的凡夫他那个心就够多的了,他还要念一个多心经。所以,用什么心来理解佛法,佛法在他的心里面就是什么。尘劳所见,尘劳邪见,正知正见在哪里划分界限呢?就在这个地方划分界限。那个典故,我们很多居士都知道嘛,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打坐,一个坐这边,一个坐那边,两个面对面打坐,坐在那里,坐了一柱香下来以后,禅堂里面坐完以后,两个就问话了。哎!刚才你看我打坐怎么样啊?挺好的。苏东坡问佛印和尚,老和尚你看我打坐怎么样啊?挺好的,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自鸣得意,捋着胡子就笑了。老和尚问他:苏学士你看我打坐像什么呢?像一堆牛屎。哎!你别说了,这个人打坐确实像一堆牛屎。你们看到过牛拉屎没有?没有看到,改天街上有牛拉屎的时候,你去看看。牛拉屎,拉稀屎不行,那个牛拉出来的屎热气腾腾的,咚落在地上,就堆起来了,然后冒一个尖尖,上面还飘着热气,这个人盘腿打坐,特别是禅堂里面的师父,这个衣服一披上,坐在那里,你看那个脑袋就像那个牛屎的尖尖,如果这个人是个活人的话,还飘着热气,不就像一堆牛屎嘛。所以,才留下这么千古流芳的典故啊!你看我像什么?我看你像一尊佛。那么你看我像什么呢?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两个人境界就拉开了,拉开了还不算,苏东坡回家一天都很得意,今天总算赢了,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对禅机对赢过,今天终于赢了。回去以后,脸上飘着得意的神色,他妹妹,苏小妹历史上没有这个人,故事里面讲出来的。苏小妹就说:哥哥你感觉怎么样啊?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呢?今天我把老和尚说得一塌糊涂,我大获全胜,他大获全败。他妹妹说:你怎么胜的?我问他我像什么?他说我像佛!他问我像什么?我说他像一堆牛屎。他妹妹马上就说你今天输得更惨。为什么说输得更惨?老和尚心里是佛的境界,所以,他看谁都是一尊佛啊,因为你的心里是牛屎,你把谁都看成是牛屎,所以你把老和尚也看成牛屎了。所以,生活当中就这样的,小偷是最好的防盗专家,因为他最能偷,所以他防盗这个心特别强。他看谁都像小偷,每一个人要偷我,叫他去防盗得话,他研究出来的防盗设备,其他人是想不到的。这就是因为他的心衡量人家嘛。正邪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法门。六祖大师说: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什么叫无念呢?正的邪的都超脱了。连正邪这个概念都没有了,不是不能区分正邪了,不是分不出来正的;不是分不出来邪的,不是。分不出来善的,分不出来恶的;那也不是。是真正很高很高的成就了,真正做到了坏事不如好事,好事不如无事,这个叫无念。没有了,做坏事当然不如做好事了,做好事不如不做事。你想想这个话是不是有问题,做坏事不如做好事,做好事不如不做事。这是有极高的修养,做好事不如没事做,与其大家都在做好事,还不如这个社会没有事情可做,不是没有事情可做。比方说到处都是灾民,到处都是很可怜的人,那大家都要去帮助,那没有可怜的人,那帮助谁啊?没有横行霸道的人,没有为非作歹的人,没有罪恶滔天的人,没有给人造成伤害,给社会、给国家、给家庭造成伤害的人,都是好人,那你到哪里去做好事啊?这就是好事不如无事,如果一天到晚都有好事做,其实说明这个社会都有一些问题,如果在加上做假好事,那就更有问题。我要做好事了,我要做善事了。做没有做呢?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怎么做的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很穷,他已经吃不起饭了,我要去帮他,怎么帮呢?你们给钱给我,我没有钱,你们给我一万块钱,然后我吃八千,给他两千块钱。这样做好事吗?所以,佛法讲的“无”是这个无,不是那个什么都没有。接下来的经文: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他把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可见六祖大师对我们的担心,尤其是末法时代这个担心担心到什么程度,两个字他都要分开来强调再强调。无是什么意思?念是什么意思?他把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无,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叫我们无要无什么?念要念什么?这个真的是苦口婆心啊。不要理解错了,千万不要理解错,你理解错,就好像我们有些人自己理解错,比方说:孔子写了一部《春秋》,孔子这部著作千古流芳,然后左秋明就为春秋作了一部,相当于解释,后人简称他这部著作叫《左传》,有些人看了,历史上有一部鼎鼎大名的《左传》,还有一部鼎鼎大名的《右传》。既然有《左传》肯定有《右传》嘛。这个就“莫明其妙”了,你自己不懂。有一个秀才,他给他的老师写信,他说老师啊,很多年没有见面了,我在那里工作,这个地方盛产枇杷,就是吃的那个枇杷。请老师有空到我这个地方来,我请老师吃枇杷。“枇杷”两个字他写成什么枇杷呢?写成弹的那个“琵琶”,叮当;叮当弹的那个琵琶。这个地方盛产琵琶,味道好极了,请老师有空来吃枇杷。老师看了这封信以后,给他回了一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读书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乐器尽开花。这首诗写的多好,你说的这个琵琶不是这个枇杷,为什么呢?因为你当年读书很差,错了,所以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读书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的钢琴啊;手风琴啊,都开花都结果了。吃枇杷要吃钢琴,还要吃手风琴,还有吃笛子,还要吃萧呢。这种笑话,很多人乱下定义,有些人很懂,哎呀,你们那个是迷信,你们佛教是迷信,说实在话,我们有些时候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反问他一句,当你看到一个桶盖着盖子放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根本没有打开盖子看看桶装的是什么东西?也没有看值钱不值钱?你就看了一眼,你就说那个是一个垃圾桶。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那么万一有一个人跟你较真,请你过来我打开桶给你看,这里面就是宝石,钻戒,黄金怎么办呢?连下台的台阶都没有。这不自己把自己给封死了嘛。武断了,片面了。所以,好像是莎士比亚说了这么一句话,千万不要轻易的否定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可能用毕生的生命代价来尝还你所犯下的错误。凡是这些大智慧者的话。无什么?念什么?无这个,念这个。无者无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那么什么是尘劳之心呢?什么是尘劳之心,什么又是真如本性呢?当年有一个人,去问孔子,说你老人家都在提倡学圣人的境界,要学仁的境界,仁慈的仁,要达到仁的境界,这个境界非常高,但是又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我有没有很多时间来听你老人家来慢慢细讲,你能不能简单的用两句话说这个境界这么高,要怎么样才能达到呢?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迁怒,不二过。就差不多了。什么叫不迁怒?什么叫不二过?不迁怒,虽然是文言文听起来很简单,不要把这个地方发生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个叫迁怒,迁怒于人迁怒于事。这就叫不迁怒啊。比方说我们打电话前一个人打电话,打错了,骚扰我。你打错了,放了。那个人又打来了,你打错了。又打来了。第三次,你脑子有毛病啊?第四次是前面那个人打错了,吼他了,第四次是另外一个人恰好凑巧打来了,也不分青红皂白,你神经病啊,好,正好,这个神经病三个字就骂到另外一个人头上去了,那边嗯?那个人为什么骂我?这个就叫迁怒。什么叫迁怒?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迁怒。在单位遇到的烦恼事情迁怒到家人,在长辈遇到的烦恼事情他迁怒给同辈,在同辈遇到的事情他迁怒给下辈,在自己不好发作的,冒火的事情给他迁怒到好发作的人身上去。这就叫迁怒吧。所以,一天到晚都在迁怒。不二过,什么叫不二过啊?就是同样的错不要犯第二次,我摔倒了,在石头这个地方,我一脚给踩滑了,当,摔一个胞。但千万不要在同一个时候,同一个路段,同样方式摔的姿势都一样,这就叫不二过,我们不但不二过,很多时候我们不但是二过,还三过,四过,五过六过七过八过九过无数过,他不是不二过,今天在这个地方摔倒,明天到这个地方还摔倒,后天到这个对方还摔倒,最后摔上瘾了,不摔他还不行了,不摔他还不自在,一定要摔一下才起来,才走。你看这个生灵活现。非常非常生动的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都是相通,一样的。真如本性是什么?真如本性跟尘劳是相反的,只要懂得了尘劳,你就懂得了真如本性。你懂得他的反义词了嘛,懂得他的反面了,你就知道他的正面是什么。每天我们生活在尘劳当中,身心处在尘劳当中,所以,你就看不到真如。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体用不二,由体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这句话是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修行念佛的最高境界,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但是这个境界太高了,我们一般做不到,或者说非一朝一夕能做到。那就慢慢来,我们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肯定不如心念。心念肯定不如无念。但是,你口念都还没念好的时候,不要奢谈心念,就象蒸馒头一样,就象我们持咒一样,说这个咒语一定要持多少遍,这个佛号一定要念多少遍。我不念那么多遍行不行呢?不行。一万遍就是一万遍,十万遍就是十万遍,那怎么念呢?像机器人一样的。我们有时候念经,念佛就是这样完成功课。师父我十万遍佛号念完了,你什么时候念完的?我两个小时就念完了。我说你念给我听一下,他“唰唰唰”,念的我都分不出来他那一句是那一句,那么快的念佛啊,除非你的根基很高,除非你的定力很深,要不然的话,还要弄巧成拙,本来心里面就够急躁的,很毛躁。本来通过念佛让你的身心祥和下来,所以,念佛声就像一泓泉水一样,一泓清泉一样达到这个目的。那知道急上加急,本来俗事的东西就很毛躁了,念佛还要念的上气不接下气这样念,这个就不见功夫了。所以,蒸馒头,你看那个蒸馒头怎么蒸的?不能急躁的,蒸馒头蒸十分钟,这个馒头才会熟,蒸汽要窜上去才回下来,这个馒头才好吃了。如果来个一个急性子说我一分钟烧大火,烧大火水也烧干了,连蒸馒头的容器都全部烧燃了,馒头都烧焦了。烧焦了他还给自己找理由啊,熟了,熟透了,肯定熟透了嘛,那肯定比熟了还熟了嘛,已经烧焦了,肯定熟了嘛,但是不能吃了。持咒念佛也是这个样子。所以,真如自性和眼耳鼻舌,这是一个步骤,先要从眼耳鼻舌身意来培养,念到无念而念,你没有嘴巴这样念佛,你都能够随时随地不忘记佛号,你的境界起来了。所以,以前法音老法师有时候遇到个别人去请教他的佛法,他不跟你讲佛法,老法师我来问一下,什么?老法师把他这个状态上下观测一下,看他两眼,不用问了,先回家去拜一千拜佛再来。这个人回去了,回去了大概十天半个月来了,老法师问他,你一千拜佛拜完了吗?拜完了,老法师我按照你老人家布置的功课拜完的。老法师说:回家去再两千拜。这个人一听就急了,老法师你不是说很好,我拜了一千拜,来了以后你给我讲吗?现在你不是需要拜一千拜了,需要拜两千拜了。这个人回去过一段时间更毛躁来了,老法师说这次你需要拜一万拜了。这个道理跟另外一个典故是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什么典故呢?有一个人去拜一个名师学武功,这个人是世外高人啊,高的不得了的高人,这个人去拜这个名师,名师说你打算跟我学几年啊?我没有想这些,我想跟你老人家潜心的学,用功的学,废寝忘食的学,只要你,老人家肯教我。我一定学好。我着急下山去作定国安邦,齐家治国的大事情。师父一听哦!那你得学三年。那这个人说:不行啊,师父我等不及了,三年太长了,我拼命学我晚上睡觉都不睡了。师父一听那得学五年。这个人更急了,我饭都不吃了。开始说不用睡觉,后来饭都不吃了,我分分秒秒简直就是学过不停了。师父一听那得学十年。这个话绝对是真知灼见。当我们拚命强调我自己要拼命学的时候,那已经不是拼命学了。那个心已经急躁了,那个心像开水一样已经跳起很高了,已经没有办法很好的去学东西了,所以,越是这个状态越是学不到东西,所以,老法师告诉这个人回家去拜佛,拜佛的目的是叫他把心安定下来。在七八年前的时候,我都遇到这样一个人,他说我心好乱,心里好难过,他说有什么办法?那我就马上给他一个办法,你现在马上到那个文具店里面去,买一个很好的本子回家,每天你就抽一的时间出来,横是横,竖是竖,点是点,撇是撇,捺是捺,这样写心经,每天写一部或者是两部,你这个本子买厚一点,写完空两三行,又写第二部,一丝不苟的这样写。这个人回去,临走的时候,我还说你写好以后,过段时间你拿回来给我看。他过了一个多两个月他拿来给我看,开始确实是横是横,竖是竖的写,大概写到第七第八篇的时候,开始是楷书,行书,草书,狂草,噢!草到最后自己都认不得了,从开始观自在菩萨观字,到最后萨婆诃,我一个字也认不得看得出来吗?不用说了,怎么叫念而无念?这个是骗不了人的。你真正做到念而无念了,眼耳鼻身意都在念佛,整个身心都处在佛号当中,你那个状态摆在那里,人家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就算看不出来,感受都能感受到,所以,狂躁很容易,宁静不容易。你看骑自行车,骑的飞起来跑,那是很容易的。刚刚学会骑车的人都可以,只要能够跳上去跑都可以做的到,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前面是墙也好是河也好,都还给他冲过去,这个都很容易做到,但是你把那个飞奔很容易做到,叫你骑着这个自行车我拿个酒瓶一个一个叠起来,一个一个摆起来,用酒瓶摆成一溜,摆十米长五米长一溜,然后你又能把你那个自行车在那个酒瓶瓶口,那么一点的直线上面,稳稳当当衡直线的走过去,不偏不倒,那才叫本事。所以,心的狂躁和心的安静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能够狂躁,越狂越好,狂到最后自己都神经都不正常了,那很容易做到,但是心宁静到一泓清泉一样,别人怎么搅,在有烦恼的人,在有业障的人,在习气重的人,他来破坏你都破坏不了,他能够被你所感化,那你这个无念而念,你才真的做到了。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无性,眼耳色身当时即坏。这个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因什么而生呢?因境界而生。心就像镜子,心没有境界的时候不生心,有境界的时候生心,生什么心呢?生圣贤和凡夫,生的心不一样,所以,凡夫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圣贤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佛法讲的是往高的水准来讲。凡夫那个应无所住是我不贪了,我不贪了。贪不贪,你悄悄的这有两万块钱要不要?是美金还是港币?肯定要。那个应无所住,应不是应该的应,应就是答应对应,有一个东西出现了,出现在镜子里面,镜子里面本来没有东西,当有一个东西出现在镜子面前的时候,镜子里面就显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离开了,镜子就干干净净了。这就叫真如起念。非常深的境界来起到一个非常深的作用,如果这个境界你达到了,讲一个大家很羡慕,很希望达到的境界,六根互用你就能做到。你想得神通吧,神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六根互用,什么叫六根互用啊?说得幽默一点,眼睛当鼻子用,鼻子当耳朵用,耳朵当嘴巴用。那么你今天听完经你就试试看,能不能六根互用啊?吃饭的时候你不要用嘴里吃了,用耳朵吃了。六根互用嘛,我已经六根互用了,我看看你怎么互用的?确实能够互用,六根互用这个本身就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什么障碍了?原因是我们这个自己给自己竖起每一道墙,这个墙既有身世界当中的,也有心世界当中的,更有知见上的,还有修证上的。这一堵一堵的墙把六根互用给大乱了。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讲什么叫六根互用?能够达到吧。比方说现在人都很喜欢说的营养学的问题,营养学的这个话,尤其是在佛法的六根互用的道理当中是一点都讲不通,因为佛法一点都不承认绝对的营养和绝对的不营养。营养不营养是取决于几个条件,第一你能不能够很好的状态来吃下去?很欢喜的吃下去?第二你能不能够很好的状态来吸收他?第三能不能够互用?什么叫互用啊?比方说贫穷山区的人,他一辈子就吃那个单调的食物,就吃土豆,就吃玉米,就吃红薯,他没有很丰富的营养,但是他身体非常好,也不缺这样;也不缺那样。要补钙吗?要补钙到太阳下面去晒晒就补钙了,一定要吃钙片吗?不用了。我们一定要很死板的理解的补钙的话,那就越补越软,补到最后路都走不动了。佛法讲的是六根互用啊!六根互用你转移了,你吃下去的东西它就直截了当的从这个成分转移成这个成分,从那个成分转移成另外一个成分,互相转移了,互相转来转去,丰富了,如果你不能够六根互用的话,就算你吃龙肉吃凤肉你吃下去不消化,身心状态不好照样还是营养不良的。我这里想到这里学中医的时候,中医有一部书叫《寿食宝园》,《寿食宝园》说到药性…四百位后面,一开篇就有这么几句话叫: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易通………..立见吉凶。哎呀!这几句话说的太好了,诸药之性,所有的药,他的性格温凉补泻易通,你补也好,泻也好都一定要通才好。如果不通,什么叫不通啊?把全身贴上膏药不让他出汗,也不要上厕所,也不排大便,也不排小便都不通了嘛,全部补起来,一个缝隙都没有,这个人绝对补死。通,你是补也好,你是泻也好必须是通才好。你看这个话说得多好,一般人就贪心,贪心越重的人,我就是不让他通,通了以后多划不来啊。上面补下去,下面出去了,这个补下去,就一定要让他存在。有一个人他肚皮里面生蛔虫了,这个蛔虫在他的肚子里面他想,这么也打不下来,那么也不下来,很气人,最后想一下,我喝毒药。他的理论是什么啊?你不是在我的肚子里面喝我的营养嘛,我就偏偏喝毒药下去,你不是也喝毒药了嘛,我喝毒药你也喝毒药了嘛,你就死掉了,所以,他把毒药喝下去蛔虫死了,他也死了。真如若无就是你失去了根本。失去了佛法的根本眼耳色身这些外在的东西,就算你讲的头头是道也好,装得很象佛法也好,当时就坏了。所以,佛法是什么样的状态,自己和人家能够感受的到呢?绝对他有一个真实不虚的这样一个状态,没有这个状态,你读了五本经,我读了八本经,他读了十二本经,然后来一个脸红脖子粗的辩论,吵的一塌糊涂,你说出来的名词术语比我多,我说出来的又比他多,然后争强好斗,逞强斗凶,这个不是转烦恼为菩提啊,这个是转佛法为烦恼,因为他把佛法的这些词语,这些理论全部拿来作为逞强斗狠的一种的工具了。所以,要学禅宗从哪里来学?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佛法里面经常提到的一个如来担子,挑如来担子,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诸佛传下来的一副担子,挑在我们的肩上。他可不是随便什么都空啊。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六根虽然见闻觉知,虽然生活当中方方面面都要去应对,你这个庄严成就了,所以你的开心就自在了。没有这个前提没有这个后续,我听说那个地方有一个寺院叫“滴水寺”,那个滴水寺怎么来的?好象我还去过,当地的居士还告诉我,师父为什么叫滴水寺呢?最当初的时候,悬崖峭壁上有一个缝,很神奇,非常神奇就往下滴米,一颗一颗的米从上面滴下来,叫滴米寺,不叫滴水寺,他滴下来的米够多少人吃呢?刚好够一个师父吃,这个师父在那个山洞里面打坐,修行,所以感动了龙天八部,那个米就从那个崖缝当中一颗颗的滴下来,滴下来,他刚好煮一碗粥,放一点菜刚好够,后来就来了一个同参道友师父,这个师父道心也好,修行也好都差不多,两个人又在一起修行,那个米粒不用讲又多滴了一点下来,两个人够吃也不错,在后来又来了一个师父,这个米还往下滴,多了几个师父以后,其中就有了贪心的人了,这个米啊,老是这么往下滴,我们吃多少他滴多少,也不富裕,也不能拿去换钱,这个孔太小了一点,凿大一点,那个凿子“梆梆邦梆梆”,你这么一颗颗的往下的,滴的我多不耐烦嘛,把这个洞打大一点,让他滴下来米多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吃稀饭变成吃干饭,干饭吃不完,我们就拿去换钱,换完钱以后,我们穿棉布不过瘾了,我们穿绸缎吧,用缎子来做袈裟穿,这多好啊!做僧装,做袜子做什么都可以。好,把这个洞一打大了,打倒是打大了,很奇怪哎,他不滴米了,而滴水了。所以,滴水寺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贪心在哪里产生啊?贪心不是在不学佛的人身上产生,也不是在不懂佛法的人的身上产生,或者说也不是在对佛法有偏见,有误解的人的身上,这些烦恼实实在在都在生活当中,每时每刻都有机会产生。所以,六根见闻觉知要不染万境,这个才是真实的,这个才是过硬的功夫。所以最后六祖大师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总结,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能不能善分别啊?能不能善分别,佛陀度众生有四个角度,叫着四悉檀,“悉”就是上面一个采字下面一个心,“檀”是檀香木的檀。这个四悉檀,我们懂得四悉檀了,你才懂得诸法相。哪四悉檀?第一对治悉檀,第二世界悉檀,第三个个为人悉檀,第四个义地悉檀。那么我们简单的说一说,因为六祖大师这句话太浓缩了,太囫囵吞枣了。什么叫对治悉檀,了解诸法相就知道要从那个角度去。对治悉檀就是什么样的烦恼,什么样的根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千万不能错用,错用方法就像病人错用药方一样,佛法是拿来对治我们的习气,所以,佛法要对机。法不对机就等于错用药,有时候药贻误病情的。所以,叫对治悉檀,对治习气嘛。对待,治疗。那么我们概括性的介绍怎么对治贪嗔痴这个烦恼?贪心众生不净观,嗔心众生慈悲观,痴心众生因缘观。这就是三个病,用三个药方老医。贪心的众生药用不净观给他讲,这个人贪心很重他什么都贪,对这样的境界,对这样根基的人要告诉他什么呢?不净。不干净,贪吃、贪财、贪色,种种贪,不净观,不干净,不清净,不恒长永久,要让他知道真实情况。所以,贪心众生不净观。所以修白骨观也好,修九想不净观也好,都是为了对治我们这个贪心嘛。比方说一个人特别喜欢美丽的女孩子,就是贪色,那怎么办呢?修不净观。首先告诉他到医院里面去看看解剖,解剖一下人,随便你平常怎么漂亮的人,上手术台一看,就像一只剖开的青蛙一样那就半死不活的躺在那里。这就开始不净观了。然后美丽的皮肤下面是什么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头,骨头下面是血液,是什么什么什么,哎呀!平常多美丽的,看都没法看了。当年摩登切女去追求阿难尊者的时候,就是看到阿难尊者太漂亮了。阿难尊者长得仪表堂堂很帅。摩登切女,摩登女郎这个词语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佛门来的。什么叫摩登女郎?摩登女郎的源头就是从佛门来的,他本来是一个贬义词,怎么搞的现在变成一个褒义词了。摩登女郎的名字叫,翻译就叫摩登切,长得很漂亮,他看到阿难尊者,他就喜欢了,喜欢以后她就一直追到那个佛陀那个地方去了,讲经的那个地方去,佛陀把阿难尊者藏起来,这个摩登切女就跑到佛陀面前去,我要我的阿难。她挺有意思的,话都没有说上一句,她说她要她的阿难。佛陀说呢为什么要你的阿难?阿难是我最喜欢的了。你喜欢她什么地方?我喜欢他那双漂亮的眼睛。佛陀说:是吗?那我就马上叫阿难尊者出来给你看。然后,佛陀就用神通变化,阿难尊者出来。哎呀!眼睛变得乱七八糟的,又流脓,有化水,哎哟!摩登切一看,怎么成这样子了?啊!佛陀就问你还喜不喜欢?噢!当然就不喜欢,这个眼睛烂的象桃一样的。我喜欢那个清澈明亮的眼睛,怎么烂的这个样子啊?还问她,你还喜欢他什么?我喜欢阿难尊者这个走路的样子。好帅啊,好仪表噢!马上佛陀用神通让阿难尊者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又咳嗽又吐痰,你还喜不喜欢?不喜欢。多现实啊。就是这样子,今天说我喜欢你呀,喜欢你呀,如果马上告诉你说,我已经查出来了,我的了癌症,潜伏期二十年已经到期了。不喜欢了。是不是?佛法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对治悉檀怎么对治啊?贪心众生,贪心重他就忽略了他不该忽略的真实状况,生活里面很真实的东西他忽略了,他只看到一个片面的,很片段的。嗔心众生他的嗔恨心太重了,怒火中烧动不动就要发火,一念嗔心火上来啊!简直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样,阿修罗的嗔恨心非常重。佛陀当年有这么一个预言,说世界有一天要毁灭在阿修罗的手里。这个话经常品味一下,非常非常危险,世界要毁灭在阿修罗的手里,什么叫阿修罗就是嗔恨心极其重,他这个怒火,这个自私狭隘一旦膨胀到极限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不管天下人死活了,就象我们看新闻新闻里面说什么地方杀人,什么地方又有人干坏事了,干完坏事说,某某组织宣称对这个事负责,这叫什么负责,这个负责的话就是言下之意这个事情是我干的,你想怎么样?这叫负责吗?这不叫负责,这对天下众生都负责,这是一种挑衅行为,挑衅(pan)行为。还负隅顽抗,负隅顽抗变成负隅(ou)顽抗了。都是这样的行为才搞的天下大乱,所以,佛陀说嗔心众生要慈悲观,要教他懂得慈悲的道理,没有别人就没有他,没有你就没有我,这个世界是共生共存的。没有谁是老大,没有谁该欺负谁,没有什么弱肉就应该被强食的,这些道理要告诉他,这就叫慈悲观。为什么不能错用啊?错用就坏了。还有痴心众生因缘观,他愚痴,太愚痴了,分不清黑白,分不清邪正,分不清好歹,人家对他好他也分不清,这个愚痴就要给他讲因缘果报,讲这个来龙去脉,讲这个事情发生的过程。讲的清清楚楚,他就不愚痴了,他就开窍了嘛。这三个药方治三种病,千万不要治错,你试一试看,万一颠倒一下是什么后果?比方说贪心众生,贪心很重应该用不净观医他的病,可是你没有用不净观,你给他用因缘观,好,贪心嘛,贪心啊,这个本来就是上辈子欠你的,好,他更贪了嘛。你去跟他讲因缘,本来就够贪的了,你还给他讲,这个本来就,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属于你的,你还贪的不够,你还变本加厉的贪,这样贪的方式还不够过瘾,我再教你一些先进的办法来贪,本来他恨贪财,你教他这些钱怎么去掠夺,上辈子大家都欠了他的,他的这个贪心就更加膨胀了,把整个国家的钱都贪给他他都不够了,这就用错药了嘛。嗔心众生本来他嗔恨心很重,动不动就发火,动不动就打人,动不动就骂人,如果你假如说嗔恨心的众生要用慈悲观,要用慈悲的道理,你又用错了,你用因缘观给他,你打他,他就该你打的,他上辈子打过你,现在你打它是应该的,你打他还不够,你应该用刀去砍他,刀砍他还不够,还应该用毒药去毒他,你打他一个人还不够,你打他全家。这不是火上浇油了嘛。所以,这个因缘观用在愚痴人身上刚好对症下葯,用在贪心人身上是火上浇油,用在嗔心人身上也是火上浇油,那么愚痴的人应该用因缘观,可是你又反过来,也用错药,愚痴的众生他本来很愚痴,你给他讲,哎呀!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肮脏的。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什么活头了,干脆早死早了吧,他一听就绝望了。你这就不成了,助纣为虐了,或者叫着煽动人家去自杀,本来人家已经自卑刀极点了,已经对生活失去信心了,或者说已经情绪低落的不得了了,这个人跑去给他说:我跟你讲,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这个人心太坏了,尔虞我诈,社会非常可恶,没有什么咳留恋的了,三十岁也是死,一百岁也是死,早死早了。好,你这些话等于是虽然你没有拿毒药毒人家,本来想活,人家自己去死了。你这个话是在度众生吗?不是,是在害众生。所以,对治悉檀,什么叫对治,是对症下葯,一点都不能错。四悉檀刚刚开了一个头,时间就到了,很精彩,我们下一次再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