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六讲

  《六祖坛经》第六讲

  上一讲我们讲到印宗法师向六祖大师请教佛法,这个地方,印宗法师向六祖大师请问: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每句话都惊世骇俗。在我们眼里,尤其当我们学了些佛法的名词术语以后,“禅定、解脱”这都是佛法的名词术语。学佛为什么?修禅定啊!追求解脱啊!可是从六祖大师嘴里说出来,禅定解脱都不是佛法,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真是吓的不轻啊!不只是把我们吓坏了,把印宗法师都吓了一大跳。印宗法师当时已经是一位知名度很高,在佛门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很高威望的一位大法师了,他讲经讲得很好。听到六祖大师这么一说,把他也吓的不轻,所以他要追问,为什么禅定解脱不是佛法?六祖大师回答是:这是二法,佛法不二。这个不二怎么理解?“不二法门”,我们经常看到寺院里面挂这块匾。什么叫不二法门?禅宗里面有一句开示:“识得一,万事毕”。你认得“一” 就没事了。这个很好认的,这是多少?这是一,好,你可以回家休息了,没事了。从字面上理解,是这个意思。谁不认识“一”啊?这个“一”究竟是什么?在禅宗语录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姓张的居士博学多才,可以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非常灵通,天上也知道,地下也知道,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后来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张百会”,就是什么都会,没有他不会的。这个张百会居士,去拜访一位很了不起的禅师。禅师见面问他:“阁下就是张百会吗”?他说:“不敢,我就是了”。禅师说:“这个”,拿手指在空中点一下,问他:“会吗”?“不会”。禅师说:“一点都不会,你还百会呢”!这样点一下不就是“一点”吗?点一下会吗?不会。一点都不会,你还百会。这是一个有名的典故。他那个“百会”说的是对世间上这样消息那样消息他都知道。禅师的这个“一点”说的是心性,他说的那个“百会”是向外,说张家说李家、说上说下、说左说右、说是说非,那个百会、千会、万会;这个“一点”说的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会不会?不会。禅定、解脱是佛法所修的一个境界,是在修证佛法过程当中,就象火车去目的地,中间所经过的一个小站,禅定、解脱就是一个小站。从文字来看,它只是两个字、一个术语,禅定,解脱。从修行来看,这又是一个手段,禅定、解脱是修行万千手段当中的一个手段,所以它不是佛法。这个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没有关系,困难归困难。因为这是针对上上乘根基谈的这个话。不二法门,佛法说什么都是一体——自他一体,理事一体,内外一体,身心一体,都是一体,没有二。从哲学上来说没有对立,能所不二。哲学上两个对立的念头,对立的两个概念,都要融为一体。能,我“能”作什么什么;所,我“所”作什么什么。这个“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就没有三四五六七八九。我们修学佛法,这个是最关键的,顿悟的要门。你想顿悟吗?你要悟到不二,你悟不到不二的话,你就没法顿悟。换句话说,你契入不了,它是分离的。当我们学佛和佛法的理论分割,那你所的到的效益、利益,是非常非常微小的。能得到,但是很小。我们再打一个比方,就好像喊口号,写标语,当任何一个道理变成一个口号的时候,再怎么伟大的道理都变得没有道理了。佛法最强调这一点,所以叫直指人心。禅门里面叫做下顶门针。什么叫顶门针啊?拿一个锥子在你的额头上,在你顶门的地方狠狠锥一下,这个叫顶门针。我们一下子被锥痛了,就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了,这就是不二。接下来印宗法师他也反问啊!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我们看惠能大师怎么讲的。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法师”这两个字指的是印宗法师。你向我问这个问题,你平常讲什么经呢?讲涅槃经。涅槃经里面讲什么?见佛性。佛性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宇宙法界里的每一个众生都具备圆满光辉、不增不减、不多不少、平等平等的这个佛性。你、和我、和他、和每个众生都具备,谁也不多一点,谁也不少一点,这就是佛性啊!这个佛性说具体一点是什么?说具体一点,佛性是最圆满的境界,佛的境界才叫佛性。最圆满的境界是佛性,在佛是佛性,在菩萨是菩萨性,在声闻是声闻性,在缘觉是缘觉性,在人是人性。这就是佛性。换句话说,你要契入佛性,我们是人,你先得有圆满光辉的人性,才能契入到佛性,如果没有契入人性,你就不要奢谈什么佛性!那是骗人!人性都还没有光辉起来,谈佛性,那不是骗人吗?所以,佛性是最圆满、最彻底、最光辉灿烂的这么一个境界,这么一个状态。这是从最高来讲。可是要完成这个佛性,见到佛性,什么叫见到呢?这个见,不是单纯讲看见佛性。佛性在哪里?这个见,换个说法叫现,“风吹草低现牛羊”,牛羊在哪里?牛羊本来就在这里。哦!看见了。是这样的,不是从内向外去追。佛性在哪?我的佛性在哪?这样去找佛性,这样是找不到佛性的。所以,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你见到佛性了,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地方再讲一个典故,有一位祖师问一个学僧,一个出家僧人,“达摩未来中国之前,中国人有佛性吗”?这个学僧说:“有啊”!祖师问:“那还来干什么”?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达摩祖师没有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有佛性吗?回答是肯定有的。既然有,他来干什么?祖师自己问自己答,“不来怎么知道有呢”?是啊!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干什么?中国人本来就具备佛性了,中国人,外国人,每个国家的人都具备圆满光辉的佛性。祖师去干什么呢?既然有的话,去那不是多此一举吗?干脆不要去了。去的目的就是告诉你,你有佛性,你不要埋灭了自己这个佛性,不要懵懵懂懂的糟蹋了这个佛性。祖师就是去做这个工作的。所以,六祖大师接下来说,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涅槃经里面有一位菩萨叫高贵德王菩萨,向佛陀请问: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这个听起来有点头大。为什么头大?因为我们根机浅了。佛法是对机说法,我们是个什么“机”啊?推土机还是拖拉机啊?根机浅了,所以听起来有点头大。它涉及到哲学很高境界了。犯四重禁,就是犯了四重戒。哪四条最重的戒?淫、杀、盗、妄。在佛门里面最重的四条戒,淫欲、杀生、盗窃、妄语四条戒,这就是四重禁。犯这四条重戒称之为犯波罗夷。佛门把犯波罗夷这个罪,打比方相当于砍头一样。头砍掉了,生命就不再有了。犯戒要看犯什么戒了,就象犯罪一样,看你犯什么罪了。比方人和人之间,伤害人看你伤害到什么程度,是吧!有些罪是容易原谅的,有些罪是很不轻易原谅的,分轻重。淫、杀、盗、妄在佛门里面是重戒。淫戒好理解,杀戒也好理解,盗戒也比较好理解。什么叫盗?佛门下的定义是“不与而取,谓之盗”。我不想给你的,你想方设法夺取了,这就叫盗。不是一定背着我拿走了,你采取恐吓的手段把我吓坏了,赶紧送给你,这就叫盗。或者你绕山绕水把我给绕迷糊了,本来我挺清醒的,被你绕来绕去,我都不知道我是谁了,也送给你了,这也叫盗。或者你乘我手舞足蹈开心得不得了的时候,忘乎所以的时候——人得意的时候嘛,开心的不得了得时候,有人就乘机了嘛——看到对方高兴了,把你那块表送给我吧,好好,送给你吧。几分钟一过,清醒过来,哎哟!捶胸顿足舍不得,这都叫盗,都属于不与而取。这些都好理解,那这个妄语是什么?妄语在佛法里面称之为重戒,为什么它会严重到这个地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样的妄语戒。大家对这个文字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未得谓得,就是没有得到说自己得到了。前面这个未是未来的未,后面这个谓是所谓的谓,明明自己没有得到,说自己得到了。得到什么了?得到圣果了。明明自己什么都不是,却给人家说我证初果了,说我已经是二地菩萨了。你什么菩萨啊?你菩萨却不像,你葡萄!?这就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明明没有证到这个境界,自己夸,让别人帮自己夸,抬高自己吹自己,这样的妄语是不可饶恕的。这样的四重禁,如果犯了怎么办呢?——还有五逆罪。五逆罪是什么?第一是杀父亲,第二是杀母亲,第三破和合僧,第四出佛身血,第五是杀阿罗汉,这叫五逆。父亲也敢杀,母亲也敢杀,和合僧也敢破,也敢出佛身血,也敢杀阿罗汉,这五条罪都敢做的人也太“厉害”了!这样的人这样的罪不轻易饶恕!!那么犯了这样的罪,他的善根佛性断了没有?这是高贵德王菩萨向佛陀请问。佛陀回答,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善根和佛性要分开来讲,有两种善根,一种是常善根,一种是无常的善根,常善根是什么?是坚定不坏的,相当于禀性一样,相当于我们中国文化的禀性、天性、天赋。过去讲人生一辈子有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这是中国人一辈子不要忽略的这四个阶段。幼儿就是小时候,从生下来,乃至还没有生下来,到两三岁、三五岁,这个叫幼儿。幼儿时期养他的禀性,养他的天性,养成什么?养成善良、厚道、真诚的天性。童蒙就是开始学知识学文化,从开始叫爸爸妈妈,开始说一二三四,开始学东西,这时候就童蒙养正,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少年养志,青少年时期养成一种志向,不要养成懒惰懈怠等一些坏毛病、烂习惯。成年养德,成年了踏入社会,要养德,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这是中国人一辈子的修养。这个地方讲的善根叫常,常善根是什么呢?就相当于养性。养就一个禀性以后,他怎么都不会坏到那里去。说一个人好也好、坏也好,我们会说:天气都容易变,一个人的禀性不容易变,是吧!天变一时,人性难改!禀性难改嘛。无常就是后天培养起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无常了,一会赤了,一会黑了。佛性是非常非无常的,它不存在这种说法。佛性就是佛性。它就具备光辉灿烂的本来面目,本来具备的本质,所以也不存在断和不断。佛性不能说它善还是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善和不善这个概念是我们给他分割了,这一类的属于善,那一类的属于不善,这个叫什么?叫强行分割。善和不善没有绝对概念。怎么叫没有绝对概念?我们引用一下或许就知道了。这个风俗习惯,你说它是善还是不善呢?在这个地方的风俗,人们都说它是好的,拿到另外一个地方别人都说它不好,这就是没有好和不好。只要他接受,当接受的时候它就是善,当拒绝的时候,它就是不善。所以,佛性没有善和不善的说法,它就是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蕴就就是五蕴,界就是十八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不就是十八界吗!这里我们没有时间去细分细讲十八界,要细讲那《六祖坛经》就不知道要讲多长时间了,你们不知道就下来去查佛学词典。查佛学大辞典什么叫十八界?不然师父都讲清楚了,你们都太懒了。找一找那个名词术语来查一查吧。大智慧的境界,他就了达,穿透性的了达。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六祖大师的开示字字句句太高妙了,所以,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啊!我们在赞叹六祖大师了不起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印宗法师也同样了不起。这是古大德给我们做榜样啊!人做到这一步不是圣都是贤了。我们现在也到处都是“剩闲”,剩下不要的,闲着没事的。圣贤做的榜样就是不一样,他承认别人比自己高啊!我们一般做不到啊!我们是同行相嫉,嫉妒的嫉;同行相践,践踏的践,低贱的贱;同行相轻亲,轻视的轻。换一个字好不好?同行相亲,亲爱的亲;同行相荐,举荐的荐。多好!但这很难做到。不但很难做到,已经是一种奢望。我们平常叫作什么?“同行是冤家”,“卖石灰的见不得卖灰面的”,“和尚见不得秃子”,我光头你为什么也光头?这个嫉妒心好强哦!什么叫凡夫啊?烦的要死啊!太烦了,不但烦自己还要烦别人,所以叫凡夫啊。所以,印宗法师他了不起啊!他一听六祖大师这个开示,高!欢喜合掌发至肺腑的赞叹!某甲就是我,就是文言文里面我某某人。我讲经象那个瓦砾、石块一样,您讲的佛法象真正的黄金一样。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这才给六祖大师剃度。你看这个地方很有意思,谁是师父?谁是弟子?剃度是印宗法师给六祖大师剃的,学佛法又反过来了,印宗法师向六祖大师学佛法。这个地方我们想起另一位大德——玄奘法师,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玄奘法师到印度去,雄辩十八国,雄辩滔滔,十八个国家的顶尖人物都败在他的座下。那个辩论不是现在这些牙尖嘴利的骂人,那是真正凭德学把人征服了。辩之前立下生死状,辩输了要杀头,是这样子辩的。我们的玄奘大师写了一部论,叫《制恶见论》,就是制止罪恶的见解,写了这部论,然后把这部论悬挂出来,大概有六七千字吧,六七千字算什么呢?不算什么!?他老人家这六七千字,如果用我们的口水话翻译出来有六亿字了。我们现在写文章,那叫什么文章啊?全是口水话。花开了,鸟叫了,太阳出来了。(众笑)玄奘大师写的这个文章,写出来后说:谁把我这个文章改掉一个字,我杀头。当时印度东南西北中方方面面的高手都来了,他老人家可不是夜郎自大在那里说狂话,不是,他真正有这个本领啊!所以,后来很多在印度享有极高声望的这些高僧大德也好,外道也好,都敬重他老人家。很多曾经给他担任过老师的,回过头来向他学。所以,玄奘大师获得一个很高的荣誉,称他为“大乘天”——大乘佛法的天。这个称谓现在印度人还在津津乐道,中国人到印度去旅游,很多人会主动提到中国的玄奘大师了不起啊!可是我们呢?人家说玄奘大师就哑巴了我们只知道有一个《西游记》,里面有一个唐僧,唠叨得不得了。这种笑话都闹出来!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大师在这个菩提树下正式弘扬佛法了,东山法门,他报他老师的恩啊!东山是五祖大师居住那个地方,所以称之为东山法门,弟子永远记得老师。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我惠能从在东山得到五祖大师传法,到现在到今天,受尽了万千辛苦,命似悬丝,这个地方讲的不只是生命,更是慧命。也包括生命,包括身体受到伤害,很不容易。六祖大师仅仅用了这几个字,就把他十五六年遭受的磨难给概括了。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体会!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今天有幸跟大家在这里谈论佛法,当时在场有官僚,朝廷命官,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居士,有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学者,这是累生累世种下的善根因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所以,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莫道学佛容易得,也皆是累世种菩提!累生累世种下很多善根福德因缘,才会有今天不可思议的好缘分。什么都是有因有果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这个法是诸佛菩萨一代一代传下来,不是我惠能自己编造出来的,这是惠能大师的一个自谦,一个说明。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希望大家听到我讲的这个法门,清净身心,消除疑惑,达到圣贤的境界。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惠能大师接着告诉大家说:善知识!这是在呼唤大家,希望每个人都当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每个人都具备般若智慧,因为我们的心迷惑了,所以没有开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需要借助大善知识来开示。什么样的人称之为大善知识?言传身教都令人敬仰的称为大善知识。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愚蠢人也好,智慧人也好,佛性没有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因为迷悟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现象上看到就这个人比较愚蠢一点,那个人比较智慧一点。愚也好,智也好;迷也好,悟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寒。那个三尺多厚的冰是一天结的吗?不可能。肯定要寒冷很长很长时间才结那么厚的冰啊!我到加拿大,去年的时候,他们给我喝一万年前的水。我当时吓了一跳,我还以为他们开玩笑。他们居士拿两瓶水给我喝,师父,这个是一万年前的水。一万年前的水还能喝吗?啊!他是那个破冰船把北极很厚的坚冰给打破了以后,那个冰就是一万年前的冰啊!把它融化以后那个水纯度很高,一点杂质都没有。那个冰结那么厚,那要多少年的寒冷啊!我们的习气也这样啊!不是一天就积累那么多习气,那怎么可能啊。苏东坡有这么一句话:书到今生读已迟。到这辈子才来读书已经迟了。其实各行各业也一样,都是这样的。有些人学东西他势如破竹,他三天学的东西,相当于另外一个人三年都学不了那么厉害。有人学画是画家,学书法是书法家,学诗是诗人,学词是词人,学音乐是音乐家,他学什么都是“家”。那我们就想不通了,他为什么这么厉害呢?他累生累世积累的。不然的话,我也是一百多斤的人,他也是一百多斤的人,我长鼻子眼睛,他也长鼻子眼睛,凭什么他比我厉害?他也没有比我多长一个眼睛。所以,迷悟不同,累生累世的积累不同,现象上就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现在我要给大家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请大家仔细认真的听。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世间上的人没有证得般若智慧,原因是什么?终日口念般若。嘴上念般若,我要得般若智慧,我们大家一起呼口号。这样呼口号是不行的。不识自性般若,没有认识自己内心内性的般若智慧。这个六道众生,人也好,天道也好,畜生道也好,为什么他会生到人道?会生到畜生道?都是因为自己做因,自己得果。他的自心自性给蒙昧了,他就堕落了。自心自性开悟了,他就向上向善。犹如说食不饱。这是佛门两句很有名的开示,佛陀亲口开示的。说食不能疗饥,数宝不能治贫。就是说吃东西怎么说肚子也不会饱。我在这里说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东西也好吃,这个饭也好吃,那个菜也好吃,说了半天我一点也没有吃,肚子不会饱的,说食不饱。数宝就是帮人家数钱,自己很穷,去帮人家数钱,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数了半天还是人家的。所以,数宝不能治贫。自己贫穷还是贫穷。口但说空,嘴上挂着空,实际上没有空。这个空字不是那么好说的。不要学了两句禅宗的用语,见人就说空,哪里空啊?习气业障一点也没有空啊。他把该空的没有空,把不该空的给空掉了。你叫他拜佛,一切皆空;你叫他种善根,一切皆空;你让他做什么好事,一切皆空。可是骂起人来,一点也不空!(众笑)嫉妒障碍一点也不空,心胸狭隘鬼心计很多,这些毛病习气一点也没有空。要从哪里空啊?从这里空,把这些习气这些不好的东西通通空掉。象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把这些“乌云”给空掉。那你这个天空就真的空了。如果把空挂在嘴边,就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得不到什么利益。善知识!摩诃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我们每天念摩诃波罗蜜,希望我们乘上大智慧船到达彼岸。到哪个彼岸?到达生命的彼岸。生命的彼岸是死了吗?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好,一学就圆寂了。人家问你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好啊!一学佛就往生了。往生是什么?就是死了。死了到哪里去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那算了吧,我还是不学了。为什么?我还要多活两天。你这样给人家解释学佛,我都不学了。到彼岸,彼岸在哪里?彼岸、此岸在哪里?在你的生活当中。你糊里糊涂的过就是此岸,你光辉灿烂的过就是彼岸;你过得焦头烂额就是此岸,你过得开心豁达就是彼岸,这就叫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你看慧能大师说得多实在啊!这需要在心里面去做,不在嘴上念多少。如果只在口上念心里没分量,就如幻如化如露如电,都是假的。口念心行,口上也念,心里面有这个份量,就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说得太好了!本心本性就是佛,离开本性没有别的佛。离开心性去谈佛,就彻底割裂了。就好象我们来谈一下化学,好,谈了两个小时回家,化学在哪里?化学在那里,我在这里,我和化学各不相关。然后过一个小时我们来谈物理,又谈一个小时物理;再过一会我们又来谈文学,又谈了一个小时文学;这个是割裂。佛法不能割裂。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你心里一定要有佛法的份量。何名摩诃?什么叫摩诃?摩诃这两个字是啥意思?摩诃是大,这里六祖大师很耐心的解释,摩诃是大,大在哪里?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象虚空那么大,没有边际。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为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心量非常广大,这是佛菩萨的胸怀。我们凡夫理论上要悟到这个道理,实际上生活中要往这方面靠近。佛菩萨度众生,他没有哪一类众生是我喜欢度的,哪一类众生是我不喜欢度的。佛菩萨度众生,平等平等,任何一个众生他都可以度,只有无缘的度不了,不信的度不了,只有这两类没法度。不相信没法度,他跟佛菩萨没有那个条件,条件没成熟那就度不了。这是讲心量广大。在佛门里面都讲“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恩大德,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么多“大”从哪里大起?从心量大起。心量大了,这些都大了,心量不大这些都大不起来。要想有大成就吗?你的心量要大。世间法也是这样啊,是不是!如果你的心量不广大,做世间法都做不了,没有大成就的,因为你容纳不下别人。说个简单的道理,发财,要大家发财你才发得了财;你说就我一个人发财,让他们全部垮掉,全垮掉你一个人也发不了,这绝对是真知灼见。诸佛刹土,尽同虚空。象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什么东西得到了?什么东西失去了?“无智亦无得”。我们凡夫老是想得,我们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用手拼命去抓,什么都要得到,什么都要据为己有。如果依照我们凡夫这个贪欲,恨不得把地球揣在怀里,我一个人把地球揣走,你们都别想得到一点点,最好属于我一个人!如果再扩大一点,要是能把银河系抱走,他也连银河系都抱走了。贪欲多可怕!实际上能得到吗?不能得到。用佛法眼光来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只有“观赏权”和“使用权”,你没有“所有权”。一定要记住!每个人、每个众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观赏权、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什么东西属于我的?我有一百万。你凭什么说你有一百万?我存在银行里啊。那你证明给我看。我每天都去看,把一百万每天都数给我看。那个就是属于你的吗?那我比你有钱多了,我也可以这么说,那银行里的钱都是我的,是不是!你反过来问我凭什么银行的钱都是你的?因为我也可以每天去看一下啊。你有一百万你每天去看一下,我也每天看看啊。这个思路如果不理顺的话,这个人会疯的。为想不通啊!想不通脑筋就出问题了。无有一法可得,什么东西能得到呢?说来说去,其他什么东西都得不到,只有一样东西能得到,有一样东西始终伴随我们的生命,什么东西呢?业。业是什么?就是我们所作所为留下的痕迹。这个东西跟随我,其他都不跟随我。我死了,我很有钱,用黄金给我做个棺材,把我装里面。带走了吗?带不走。死都死了,哪里还带走。这不就带走了吗?我已经做一个黄金棺材把我埋下去了。你今天埋下去,明天就给偷走了。(众笑)不但偷走了,偷的那个人还把你的尸体拿出来摔出去。(众笑)你能够带走吗?要不然我出钱,派一百个人把我的黄金棺材守住。恰恰偷棺材的就是那一百个人,要不然,其他人怎么知道你埋在哪里呢?外人还不知道呢。——所以,得不到。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据为自有。要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个地方契入,找到契入点,我们的生命支撑点就找到了,找到了生命的支撑点,才懂得如何善待生命。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这里六祖大师说了,善知识!你不要听我说空你马上就说空,执着于空。这不能笼里笼统的。没有很深厚的积累,没有懂得空的道理,你今天刚刚来听了两节课,听到师父说要“空”,好!我今天回家,我啥都不要了。那要空出毛病,不能乱空的。第一叫你不要着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这是抓住了根本。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犯这样的错。师父说要空,好,我回家生意也不要了,家也不管了,钱也不要了,家里面的人都不顾了,我跟亲人家人都不认识了,我要空了。(众笑)这个人肯定脑子有问题了,连家里面的人都不认识了。这样空,还得了!这叫无记空。有些人说我得禅定了,我跟师父学打坐,学了两天就得禅定了。得什么禅定?听说这个地方很多小吃很有名,所以跑到这个地方来定居。这个叫“馋定”(众笑)。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明白山河大地,明白宇宙万象,对这些样样都要清楚明白,明白以后你知道取舍,没有羁绊,没有东西能干扰你。你心里清清楚楚,这样的空才是可取的。有些问题知道就可以了,有些问题不值得追问,就不要花精力去追问了。哪些问题呢?对自己毫无益处的问题。我曾经遇到一个人,他说:师父啊!众生无边誓愿度,佛菩萨度众生一直到今天为止,已经度不少众生了吧,怎么没见减少呢?这究竟众生有多少呢?度了多少还剩多少?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为什么毫无意义呢?我反过来问你,这个树上有多少树叶?数一数就知道了嘛。好,我们拿竹竿把这树上的树叶全部打下来,你去一片一片的数,数清楚了。啊!搞了半天原来这个树上有这么多树叶,几万几千,数出来了是吧。好,这片森林有多少树叶?你还数不数?我全部打下来,把这片森林的树叶数出来,数了是吧,全世界还有多少森林你还数不数?一个人长多少根头发,我很想知道。好,把脑袋剃了,剃下来后一根根的数,我们全贵阳人多少万人?多少根头发?全世界的人有多少根头发都数数清楚,那数出来有什么用啊?数啊!数完头发还有汗毛,再接着数汗毛。这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无意义,毫无意义的行为。树叶、头发肯定是有数字的,但这个数字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而且花费大量精力去做这样的工作,我的生命很有限啊!如果你要把全世界的人有多少根汗毛数清,可能要五辈子。这辈子还不够。要五辈子时间,这辈子数完了下辈子数,再下辈子再接着数。凡是这类无意义的佛法称之为戏论,毫无益处,都可以置之不理。世人性空,了解这个世间,要从这个角度。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所以,叫实行万物啊!万法在诸人性中,一切万法在我心性当中,心生万法,万法唯心。为什么叫心生万法?心怎么生万法?一切东西从哪里产生?从我的心性产生。世界的缘起是这样,名词术语的定位也是这样。世界的缘起成住坏空是这样,众生的共业所感。从每一样东西名词术语的定位也是这样。我们以前讲过。这个容器起个什么名字啊?我们说这个是茶杯,为什么叫茶杯?因为我拿来喝茶,所以他叫茶杯啊。反过来说,我拿来装酒它就叫酒杯嘛。为什么这是痰盂?因为拿来装痰。大家心目中都认定这是痰盂,我在想,如果这个痰盂当初把它拿来煲鸡汤,(众笑)它就不是痰盂了,那就家家户户都拿这个痰盂来煲鸡汤。这是什么东西啊?这是拿来煲鸡汤的。现在为什么买一个新痰盂装鸡汤你就喝不下去呢?因为你心目中已经认定它是痰盂了。如果在很早以前刚发明痰盂的时候,从那时候就拿来装鸡汤,我看现在家家户户拿来装鸡汤一定喝得蛮香的。就是心里面给它定位起的名字,这个叫什么什么。两个人吵架也是这样,张三骂李四,你李四怎么样怎么样,张三把李四的名字写到地上,然后用脚去踩,这个李四肯定气坏了,去打张三,你为什么踩我的名字啊?他也没有踩什么名字,他就踩了两个汉字嘛。你为什么那么生气啊?你执着那两个汉字是我,所以,你在踩我;我没有踩你,我在踩这两个字。心生万法,所以佛法讲心性的建立,心性是这样子开悟的,这样见识到心性是怎么回事。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见到一切人他的恶也好善也好,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善也好,恶也好,天下无事最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有时候我们说,要去做好事啊!“要”去做好事就不好,要遇到好事你就做才好。没有好事,你硬着头皮去找好事,那不见得好,好事到你面前你又不做,这就没事找事。我走到大街上,嗨,谁穷啊?谁需要钱?我这里有一百万。马上跑来一个人一棒就把你打昏了,他正想抢人呢?他还正不知道谁的兜里有一百万,你就在那里说你有一百万,不打你打谁啊?有很多时候是好心办成砸锅事。所以,好事,什么叫好事啊?要用智慧去观察这个事情从前到后,它方方面面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智慧把这个事情做得非常好?做到受者、施者、旁观的人都一致竖大拇指,说真好!这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真的。不要说这么高的水平,比方说我要去帮助一个人,仅仅凭一腔热血,这个人太可怜了,要帮他,帮到最后,成了“农夫和蛇”的后果,“东郭先生和狼”的后果。从凡夫到菩萨还有若干阶次,阶次就是台阶,若干台阶要去走。你不要迈大步,我今天还是凡夫,明天就去做菩萨,做不了。东郭先生和狼,狼也是众生嘛,我也要度狼。你去度狼,你去度度看。(众笑)这里有一百只狼,你度哪一只?是不是!你了解狼的根性吗?你了解狼的生活习惯吗?你了解狼的饮食起居吗?你了解狼在说什么吗?两只狼在说话,你知道它在说什么吗?我要去帮它,你硬着头皮去了,两只狼在那里,嘿!他过来了正好!所以,发菩提心做善事好事,凡夫的位置上做到什么地步?声闻的位置上做到什么地步?缘觉的位置上做到什么地步?菩萨的位置上做到什么地步?它都有阶次的。你强行越过这个能力范围,强行硬撑着去做,那会自己做砸锅的。接下来,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迷惑的人只是口里说,智慧的人在心里建立一个份量。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这段话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你看,佛法是随和而不随便吧!六祖大师在什么地方他是随和的,在什么地方是斩钉截铁的,很清楚。有这样一类迷惑的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己觉得自己的境界很高很大了,这样的人话都不要跟他讲。六祖大师斩钉截铁不打折扣。为什么跟这种人话都不要说?因为他邪见,是邪见的人。佛法讲“破戒胜过破见”。知见不能破,知见破了以后,认邪为正,认正为邪,这是很头痛的事情,他不接受正的,还反过来把邪的说成是正的。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佛菩萨的心量如此。地藏菩萨发的愿是什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没有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下面加一个注解——“我看不顺眼的不度”,没有下这样的注解。也没有说“曾经诽谤过佛法的我也不度”,也没有说谁谁谁我不度,甚至“没有皈依佛门的,没有履行过什么手续的我都不度”,地藏菩萨没有下这样的注解,说明什么呢?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菩萨的慈悲是不讲条件的。不讲条件那为什么我们学佛法还要恭敬?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应该尽到的本份啊!各尽各份。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对众生无限的慈爱。众生不要搞错了,搞成好像佛菩萨欠我的一样,这就岂有此理了!你是菩萨嘛,你应该大慈大悲嘛。这个观点就彻底错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话乍一听有点怪怪的。什么叫一切即一?什么叫一即一切?比方说法律,这样法那样法加起来有三万条,三万条就是三万条,怎么能变成一条?三万就是一切,三万条也好,或许明天再修正一下,变成三万五千条,后天再发展一下变成五万条也好,它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两个目的,只有一个目的,叫你守法。如果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人,知道自己当做不当做的人,他用不着去了解三万条五万条七万条八万条,他更用不着阳奉阴违去研究哪个地方有空子,谁研究出来的?想钻法律空子的人研究出来的。不想钻法律空子的人他甚至都不知道有多少条法律?他过得平平安安的,他一辈子都很平安。遇到什么境界他都很坦然,这就叫一切即一。我们写规矩写守则,第一条要怎么样,第二条要怎么样,第三条要怎么样,写了若干条,永远都不会完善的。这若干条对谁最有好处啊?对守法的人最有好处。对不守法的人你永远都要补充,这就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是自由的。如果他心里没有悟到这个份量,他来去都不自由。记得有一回我们在讨论唯识法相宗,谈到《百法明门论》当中的一些问题,烦恼有多少个?大烦恼有多少个?小烦恼有多少个?随烦恼有多少个?这是唯识法相里面说的。正谈着外面就进来一个人。我把谈的内容写下来复印,印完发给大家。这个从外面进来的人他也拿了一张,他说:哎哟!大大小小一百多个烦恼。这么多烦恼要断的话好困难。困难吗?不困难。挑拨是非是烦恼吧,恶语伤人是烦恼吧,偷东西是烦恼吧,是啊!真正要断烦恼,好,今天我就断这一条,不说是非,今天其他啥事都不做了,我就把不说是非这一条守好就可以了,偷东西还照偷,挑拨离间还照挑拨,你这样断烦恼的话一辈子都断不完的。你今天专门断挑拨是非,明天专门断偷盗,后天专门断心胸狭隘,那要断多少年啊?所有的烦恼都是心性上的污垢,一万个烦恼一万个污垢,你一天就彻底停止,把所有的污垢在这一刹那都全部洗干净了,这就一切即一了嘛。所以,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心体没有障碍。智就是障碍,这就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这些般若智慧是从自性而生,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也给不了我。所以佛法说开智慧,佛法没有说佛菩萨赐给我智慧。佛菩萨的智慧跟我的智慧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具备跟佛菩萨同样份量的智慧,只是我们自己现在还处于迷惑阶段。我们本身就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珠,我自己没有认识到。佛菩萨做什么工作呢?把我们这个宝珠上面的污垢擦干净,这颗宝珠就值钱了。我们一看,哎呀!这颗宝珠原来是无价之宝。没有认识到之前随便乱丢,这就没有自尊自爱。所以不要错用了意思。这是六祖大师的叮咛。一真一切真。心性真了,举手投足都真了。心量大事,不行小道,一真一切真,一不真一切都不真。这个人非常潇洒,原因是什么?他心里潇洒。这个人非常痛苦,原因是什么?他心里痛苦。这个人挥手投足都是我非常羡慕的状态,原因是什么?他心里有一个活泼泼智慧的状态,所以他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那么令人羡慕。他不用去装,不用去对着镜子要怎么笑才好看,要怎么装才让人羡慕,那装出来是让人难过了。那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那种开怀的开心的状态,不是用嘴来笑,是用眉毛来笑,是用五官来笑,你有本事的话,汗毛都在笑,让你的毛孔都放光,让你的身体前后左右,哪怕你背对人家,都会让人家知道这个人在微笑着。啊!你这个笑才是动人的笑。如果你要回过头来冲着人家笑,那就有一点狰狞的味道了。你看没看见我在冲你笑?你这样笑是一种难过的笑,所以一真一切真。是不是!那个艺术家搞表演,他也是悟到这个道理啊!水平越高的艺术家,他要扮演生活当中某一个人。他本来不是盲人,他要扮演一个盲人的样子,不是把眼睛闭上就“盲”了,他要知道这个盲人背对着我的时候是什么姿态?所以,他不用把眼睛闭上,他背着你,你一看,哦,这是盲人的姿态。所以,艺术家水平高他高在哪里啊?水平不高又不高在哪里啊?一真一切真啊!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怎么叫不行小道?心量广大,大气、大度、大手笔。佛门有一幅对联:“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这是一位禅师说的,狮子窟中,就是狮子的窝里面,不会有其他禽兽跑进去的,不敢;狼也好,狗也好,其他动物敢不敢跑到狮子的窝里面去啊?不敢。所以,狮子窝里就只有狮子。象王行处绝狐踪。大象走的路上没有狐狸,只有大象。这就是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醍醐灌顶,比较浓缩。把它展开来讲,把它稀释多少倍再引用到我们生活当中去,用在你的生活当中,各行各业你一定是个佼佼者。好了,我们下一回再当佼佼者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