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第二讲

  《六祖坛经》第二讲

  认识《坛经》,认识六祖大师,我们开始讲经题。我们都知道这部经是佛门禅宗的一部经典,那么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楚这个“禅”字。连这个字都没搞清楚,就大谈特谈佛法,谈禅宗,就谈不上去了。这个禅字,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它的读音叫chan,禅宗的禅,但是大家忘记了,或者说一部分人忘记了,这个字当初并不读chan,这就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造成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字,它的本来读音读shan,善良的善,善字那个读音。这个字,它组词组成什么词呢?封禅,禅让,基本上就组成这么几个词语,组不了其他词语。它的意思就是皇帝让位。我们中国最早讲到尧、舜、禹,最早的“禅让”从他们那个时候开始。尧年纪大了,把管理国家的领导地位禅让给舜,舜年纪大了又禅让给禹,禹呢,后来出了一点偏差,把领导人的位子给了他的儿子启,这就是夏朝的第一个皇帝,夏、商、周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的帝王要登基要加冕,他就要举行这么一个仪式,叫封禅。文武百官由皇帝代表国家给他职务,封官嘛。但是皇帝这个位子谁来给他封官呢?皇帝是天子,皇帝也要给自己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登基仪式呀,就叫封禅。封禅仪式举行完了以后,他就名正言顺成为天子了。所以这个字在中国有它独特的地位。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尤其是禅宗这些经典理论传到中国来以后,祖师大德在翻译的时候就很动了一番脑筋。这涉及到对中国文字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主观客观的一些问题的了解,了解很透以后才能决定用哪个字。这个翻译,两种翻译方式:一种叫“意译”,一种叫“音译”。意译就是翻译它的意思,他那句话叫什么意思;音译就是翻他那个读音,那个声音直接拿中国字把他代替过来。当翻这个“禅”的时候,“禅”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要问一个人,不管他对佛法的研究、对佛学的研究有多深,我们问他“禅”是什么,谁也没办法回答。如果问急了,问得没办法了,可能会回答这么一句话:禅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禅!这句话回答很准确,既是无可奈何的回答又是很标准的答案。因为禅没法解释,禅是什么呢?禅可以说它涵盖了整个佛法的内容。它翻成中国话,翻它那个读音,后面还有一个字“那”,叫“禅那”,照印度语翻成中国话叫“禅那”,中国人好省略,就把后面那个“那”省掉了叫“禅”。这里涉及到中国汉字本身有一些它客观的因素,就是它会随着历史的时间长了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引用延伸,一个字它的本意是什么,后来转折意是什么,延伸意是什么,就多了。所以你查字典,那个编撰水平比较高的那种字典,它就告诉你,这个字的第一意是什么,第一意就是他的本意。第二意、第三意、第四意、第五意,就是它后来发展出来的意思了。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个因素,所以翻译这个字的时候,祖师大德很有智慧。何以见得呢?我们举例说明。中国汉字里面很多这样的笑话,“爪牙”这个词语,我们现在说“爪牙”,这是个明显的贬义词,说谁谁谁是某某人的爪牙,这绝对是骂人了。但是大家想没想到,就是这个词语在200年前或者是150年前他还是褒义词,是个典型的褒义词,是夸人的、赞美人的。说这个人是谁的得力助手,谁离不开他,是他的左膀右臂,就夸他,这是他的爪牙。象老虎的爪子、老虎的牙齿,你想想看!那老虎要是没有爪子没有牙齿,那老虎就“虎”不起来了。你看看,同样一个词语因为历史的时间长了,发生变形了;“诽谤”这个词语,说诽谤现在都知道是贬义词了。可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诽谤”它没有多少贬义的意思,或者基本没有贬义的意思。诽谤是什么意思呢?诽谤是下级给上级提意见,臣民给帝王提意见叫诽谤。现在变成什么了,变成背后乱说人坏话叫诽谤了。还有“大家”,我们大家坐在这里怎么怎么样的那个“大家”,现在说大家就是大家了,很多人叫做大家;在过去说大家,大家是谁?——皇帝啊!“大家”是用来专指皇帝的,谁的家有皇帝的家大呢?大家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家——皇帝。诸如此类,汉语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词、这样的字。这就是中国的翻译家、祖师大德在洞察汉语文化、文字在传承过程中有这样客观的一个现象,所以他很留意。他在选字时候他就选了这个字——“禅”,原来读音“shan”,这个字从尧、舜、禹到现在五、六千年,六、七千年乃至更长时间没有发生变化,你看这个定位定得多好,以至于后来居上了,后来的读音把原来的读音都掩盖了,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只知道“chan”而不知道“shan”。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举一个例子,大家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人的名字,刘备的儿子,有几个知道他的读音读什么呢?可以说大多数人读的都是刘禅(chan),刘阿斗,而读chan就错了。刘备他是群雄逐鹿的人,他要当天下的帝王,他的夫人没给他生儿子之前,他收了一个义子,他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刘封,后来生个儿子起名字叫刘禅(shan),你看这多明显的意图在里面,“封禅”就是要当帝王啊!刘封、刘禅两兄弟,封禅嘛,你把他读成刘禅(chan),他“禅”什么!眼谗、嘴谗,他谗帝王那个位置。(众笑)这就是必须要记住这个问题。佛法传到中国有这些翻译学上的常识。禅宗又叫佛心宗,它还有个别名叫佛心宗。为什么叫佛心宗呢?我的心和佛的心吻合得起来。要开悟吗、要证道吗?你的修行要有收获吗?你就得从这个名词想一想,我的心和佛的心合不合,吻合不吻合。有一个词语叫心心相印,就是一个典型的佛门词语,从佛门里面传到社会上去的。很多词句原来在佛门后来传到社会上去,后来变味了。我的心和佛的心象盖那个印一样,一丝不差的刚好扣合起来,这就开悟了,这就符合佛法的宗旨了,这就叫佛心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部经简称《坛经》,有时候称为《六祖坛经》,它的全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我们前面说过了,中国的祖师,印度的祖师,历史上那么多祖师浩如烟海的著作,被称之为“经”的就这么一部,可见这部经的份量很重。这部经的经名里面“六祖大师”这四个字我们放到后面去讲,因为经文开篇六祖大师他有自己的介绍,我们那个时候再详细讲。“法宝”,什么是法宝?看起来好象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越是简单的问题越认起真来的话还越不好回答。法宝,我们平时讲惯了“佛宝、法宝、僧宝”,佛法僧三宝,这个地方讲的法宝就是六祖大师所承传的法脉,六祖大师所教导的教理、教义就是法宝,也就是上承下传法宝,上承:承继、承担如来家业,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下传: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天下,这个宝,这个珍贵的法门就是法宝。“坛经”,这里又是一个问题,看懂这个字了吗?“坛经”的“坛”和“菜坛子”的“坛”简化就简化成一个字了,而繁体两个字毫不相关,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在简化后变成一个字。《坛经》的坛是天坛的坛,北京那个天坛的坛。我们现在说这个人驰骋文坛,就说这个人文章很厉害、文学很厉害;说这个人是个体坛名将,就是他在体育上很厉害。夸奖一个人的时候用的是上面这个坛,《坛经》的坛是这个坛,而不是下面这个坛。这个坛是菜坛子,装水的水坛,一个容器。这个字如果不搞清楚,《坛经》,这部经放在坛子里面!经倒是没有装到坛子里面,你自己钻到“坛子”里面去了!所以从这两个字看出中国文字有些地方简化有简化的弊端。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旁证吧,三个字毫不相关的简化成一个字了,这三个字在古文里面各是各家的,谁家也不管谁家的,这是干戈的“干”,要打仗,两个国家、两个民族要动干戈了,两横一竖就是一个武器拿在手里;这是干部的干、树干的“干”;这是晒干的“干”,乾隆皇帝的乾,它的读音又读干。这就是中国字,是应该简化呢还是不应该简化呢?可能简化的也好,不简化的也好,有些时候有些常识是需要了解的,不然闹笑话了。皇后的“后”和前后的“后”也不一样,你千万不要理解成皇后跑到后面去了,前后的后跑到宫里去了,所以这些都是问题。《坛经》这个“坛”有来历:六祖大师在这个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有这么一个来历。第一个说法,也就是历史记载,在刘宋时代,为什么叫刘宋呢?因为他是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时的那个宋。他为了区别后来那个宋朝的宋。一前一后都叫宋,为了区别,宋朝的那个宋是赵家的天下,姓赵,赵匡胤当皇帝,所以是赵家的天下,叫赵宋;宋、齐、梁、陈的宋是姓刘的天下,所以叫刘宋,这样就好区别了。刘宋时代有位高僧,这位高僧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下,求那跋陀罗。这是一位印度来的高僧,这位高僧他来到中国弘扬佛法,他就在现在的光孝寺——广州的光孝寺筑了一个坛,拿泥土筑了一个高高的平台,那个就叫坛。这个坛佛门也用,世间也用。帝王将相,那个皇帝要拜相,封大将军的时候,他也要举行仪式,他也要筑一个坛。就是一个平台,用泥土来修一个高高的平台。求那跋陀罗大师也筑了这么一个坛,就在这上面立了一个碑,这个碑上面就写了一段预言,就是求那跋陀罗大师亲口讲的一段话:“以后有肉身菩萨来这个地方受戒。”他做了这番预言,这是刘宋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到了梁武帝时期,也就是说又过去一百来年了。梁武帝时期有一位高僧叫智药,智药三藏,三藏法师是对了不起的高僧的敬称,这位高僧很了不起,所以称他为三藏法师。三藏就是佛门讲的三藏:经、律、论,佛门里面的经典,一切一切经典浩如烟海,把他分成三大类,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精通三藏这样的师父,这样的法师就称为三藏法师。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三藏法师的高僧很少,因为那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唐玄奘法师就是唐三藏,这是对他的一个敬称,相当于一个学位。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唐三藏不是人名。唐是唐朝,三藏法师是一个学位。这个地方讲一个笑话,大家把这个笑话记住了你就加深印象了:有一个酒鬼喝酒喝得很多,每天喝,他老婆就劝他“少喝一点,伤身体。”怎么劝都劝不住,后来有一天他又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就吐了,哇、哇、哇的吐,他老婆烦死了,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就在他吐得死去活来,人已经不清醒的时候,他老婆就在他吐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脏东西里面,就找了一个猪肝放在里面。等他清醒过来时说:“不得了啊,你把肝都吐出来了!这每个人啊,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你看你把肝都吐出来了,五脏少一脏了。”这个酒鬼怎么说:“不要紧,还有四脏,我胜过唐三藏”!(众笑)世间上有很多人,他本来不懂佛门,但他硬充好汉!!——梁武帝时期有一位高僧:智药法师,称他为智药三藏。这位智药法师也在当年求那跋陀罗法师修的那个坛旁边,竖的那个碑旁边栽了一棵菩提树,菩提树现在还在,就在那个菩提树下,他说了一段话,说什么话呢?“一百七十年以后,有肉身菩萨在这棵树下说最上乘大法,度无量众生,是真正传佛心印的法主。”说了这么一段话。后来果然准时,一百七十年以后,六祖大师来到这个坛,来到这个菩提树下,就名扬天下了,这就是这个坛的来历。我们要知道,坛经为什么称之为坛经,就是六祖大师在这个坛上面剃度、受戒、弘扬佛法而名扬天下,所以称之为《坛经》。这部《坛经》是六祖大师讲授、门人弟子记录留传后世的这么一部经典。这位记录的人我们也要顺便提一下,他叫法海禅师,是六祖大师的一个得意高徒。法海禅师历史上确有其人,成就很高的一位高僧。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面就想起了一部小说《白蛇传》,可见这个小说它“越俎代庖”这个功能有多强啊!无中生有,小说是编的,杜撰的,可是他偏偏就编了一个法海和尚,所以人们也就记住了小说里面的法海和尚,而忘记了历史上了不得的高僧法海禅师。小说里的是假的,给记住了,历史上的高僧是真的,给忘记了,这个我们要搞清楚。《坛经》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敦煌本,我们说到敦煌本不得不要扼腕叹息的一个事情。现在这个版本不在我们中国,在英国人手里,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什么时候跑到那里去了?不用说,在那个倒霉的年代。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就被那些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巧取豪夺流到海外去了。这部《坛经》珍贵的版本也流到海外去了。看来外国人他虽然不会讲中国话,但是他认识中国宝贝啊,好东西他都认识他都喜欢。这个是第一种版本。第二种版本叫慧昕本,为什么叫慧昕本呢,就是有位高僧,他的名字叫慧昕。这就是这四个版本的名字。第一种我没写,后面三种我都写出来,第二种叫慧昕本,第三种叫德异本,第四种叫宗宝本,这三个本子的名称都是用一位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慧昕本这个本子现在也不在中国,这很有意思吧,在哪里呢?在日本,流传到日本去了,是北宋时期慧昕大师主持雕刻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现在在日本。第三个版本叫德异本,我们现在讲《六祖坛经》依照的版本就是这个版本。德异本是元朝的德异大师主持雕刻的,称之为德异本,又称为曹溪原本。曹溪都知道吧,南华寺那个地方有一条溪水——曹溪。我们现在讲“曹溪”两个字都已经是佛法的代名词了。曹溪一滴水,灌溉天下苍生。这个已经是佛法的代名词了。曹溪原本就是德异本。这个本子弘扬得特别广泛,历代高僧提倡这个本子的也特别多,尤其是明朝了不得的高僧憨山大师非常提倡这个版本。《坛经》讲到后面的时候,我们会引用到憨山大师的一些法语,会介绍到憨山大师,这个地方我们就先省略一下,《坛经》的精彩是不断涌现,是非常精彩,我们要慢慢来精彩。第四个版本——宗宝本,是元代宗宝大师雕刻的。这个我们简单的说一说,知道就行了,版本的来历,四个版本。现在我们就进入正题,进入正文,经文的开始。这部经分十品,第一品叫悟法传衣第一,经文的第一品。有本子的可以看本子,没有本子的就听我讲就可以了,不然的话你两头顾不上来,你又要看本子又要听我讲,你忙得过来吗?悟法传衣第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这段经文就是一个叙述。一开篇就讲六祖大师到宝林寺,宝林寺就是南华寺,就是现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六祖大师到南华寺了,韶州的韦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方官员,一个地方干部,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韦璩这个地方长官带着一些人到南华寺去恭请六祖大师。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刺史很不简单,经文是一笔代过,可是我们应该读出这个味道来吧!韦刺史他是有慧眼的,他和官僚一批人到南华寺请六祖大师到大梵寺讲堂,大梵寺没有宝林寺这么大名声,是另外的一个地方,规模比较小。在大梵寺讲堂讲这部《坛经》。六祖大师到了大梵寺,师升座次,升座就是升上法座,六祖大师登上法座以后,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六祖大师升座,坐在讲经的法座上面,当时在场的有多少人呢?有官僚三十几个人,还有学士——相当于社会上有名望的这些学问很深的三十几个人,僧、尼、道、俗就是出家的、不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有一千多人,然后向六祖大师行礼,请六祖大师讲经,就这么一段话。大师告曰,六祖大师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前面都是省略的,都可以略讲,这个地方要详讲。六祖大师讲的第一句话,称大家为“善知识”,在座的大家都是善知识。释迦牟尼佛讲经,称大家叫做善男子、善女人。那是佛陀讲的,那是佛陀对天下众生的一种期望,希望天下的男子都是善男子,天下的女人都是善女人,男子也善良了,女子也善良了,天下就美好了。六祖大师称大家为善知识,希望大家都做善知识。佛门有四难:生中国难,闻佛法难,遇善知识难,人难得这四个难。得到人身是很难的,人的这个身份,不是身体。这是一个人,人的身份,当这个人只是人的身体,而不是人的身份的时候,中国人,中国的老祖先骂人很会骂的,说这个人是“衣冠禽兽”。这话可把人骂得简直太惨了。他虽然是个人,但他已经不是人了,是禽兽,什么禽兽?衣冠禽兽,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禽兽。佛法强调人身难得,不是身体,是人的身份;这个身份要珍惜,要非常的珍惜。中国难生,中国是哪里,是我们这个中国吗?不是。中国难生,美国不难生?生到中国好,生到其它国家都霉!那不是。你这样理解的话,那你就错得简直找不到边了。佛法讲“中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中国”这个概念呢。那个时候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末年的时候,佛法那个时候就讲“中国”了。它什么意思?“中国”有一个反义词叫“边地”,这是佛法里面的词语。你要了解“中国”你得要了解“边地”,你要两个词语对照,什么叫中国?什么叫边地?中国跟边地是相互对照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不能单独来讲,单独来讲就讲不下去。对它而相对它就产生一个概念,中国是因为有边地而称中国,边地是因为有中国而称边地。什么意思呢?各方面都非常好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人生活的状态,人享受的方方面面的待遇,人过的日子相对很好,这就是中国。比方说贵阳跟一些穷困地方,跟一些比较差的地方比,贵阳就是“中国”,那个地方就是“边地”;其它更好更好的地方跟贵阳比,贵阳就是“边地”,那个地方就是“中国”,是这样一个概念。佛法说“中国难生”,就是讲我们每个人,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好的地方,有很好的人、有很好的状态、生活条件,乃至于阳光、空气、水、人际关系都相对好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因为难得!善知识难遇,善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善知识是人,也就是最好最好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的对我好,这样的好朋友、好老师要珍惜,一辈子很难遇到的。佛法难闻,说到佛法,将来我们也要详细讲的,这个地方简单提一提,是不是谁都会讲佛法?说到佛法,我讲得形象一点,说到佛法,真恨不得令人大哭一场。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感叹呢?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不是拿起来就讲,讲几句牢骚话,讲几句所谓的人生经验,那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我们在《坛经》里面来找答案最正确。让六祖大师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法。佛法是难闻的,有机会闻到佛法也要珍惜。这四个难是佛法里面强调的。这个地方六祖大师告诉大家: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什么意思?这也是印度语。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大智慧的船。”这很有意思吧!“摩诃”翻译成中国话叫“大”,“般若”翻译成中国话叫“智慧”,“波罗密”就是“船”,“大智慧的船”。为什么不翻呢?因为翻出来淡而无味,根本没有翻出他原本的那个份量。说到这里又要说到一个问题,就是翻译学,搞翻译的人也要知道的。玄奘大师告诉我们“五不翻”,其中就有尊重不翻、多义不翻。这一个词语翻过来有好多个意思,就不能翻。不要说翻好多个,翻到两个以上就没法翻了,翻了就顾此失彼了,翻了这个就翻不了那个了,就要保留他的原音,这叫多义不翻。尊重不翻,对“般若”的翻译就是尊重不翻,这是佛门的话,意思是穿云破雾的大智慧,非常了不起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讲的聪明智慧那个智慧,要突出他的份量所以也不能翻。不能随便拿起来就翻的。“波罗密”翻成中国话就是“渡”,是“船”,是“筏子”,就是木筏子。你翻译出来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六祖大师要让大家念这句话,念“摩诃般若波罗密”,要用清净心来念,为什么要念?这个地方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我们要念大智慧的船,大智慧的船是干什么的,是到彼岸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那个多字也是梵语,那个多就是彼岸,到彼岸。这个地方没有那个多,有些地方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那个多不是多少的多,那是读音,到彼岸。乘上大智慧的船要到彼岸去。要到哪里去啊?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好好的,要到哪里去啊?这个问题要想一想,六祖大师要我们乘上大智慧的船到彼岸去。彼岸在哪里?我们贵阳的彼岸在哪里,南明河的此岸跑到南明河的彼岸去,从中国太平洋的此岸跑到美国太平洋的彼岸去,偷渡过去算了。(众笑)是这个彼岸吗?不是。是什么彼岸?是人生彼岸,人生的此岸和人生的彼岸。此岸彼岸在哪里呢?在心里。在心里是个玄的概念。我坐在这里一句话都不讲,你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呢?你知道我心里是在此岸还是在彼岸呢?心里想什么不要紧,这可以印证,可以验证。很现实的就验证出来了。佛法讲的此岸是什么呢?此岸是迷惑,彼岸是觉悟;此岸是苦恼,彼岸是快乐;此岸是颠三倒四,彼岸是其乐融融;此岸是乌云密布,彼岸是阳光灿烂。这就是人生的状态,教你改变人生的状态。从迷惑的状态改变为觉悟的状态,从颠倒的状态改变为非常阳光的状态,从痛苦的状态改变为非常乐观快乐的状态,这就是此岸和彼岸。但是,说改不是一句话就改。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旁边有人劝他:“不要痛苦了嘛,你要快乐嘛!”可能刚开始说一句两句的时候还可以,多说的话他要冒火了:“我怎么快乐嘛?你叫我快乐我就快乐起来了吗!”所以不是别人劝一劝你就快乐了,也不是别人给你个什么。这个给东西可以,不能给快乐啊!我很快乐你很痛苦,或者你很快乐我很痛苦,你说“哎!不要痛苦了,我把我的快乐给你吧!”那给得了吗!这当中就有一个认识问题。先要认识此岸,才会知道彼岸。认识此岸有很多很多的途径,有很多很多角度。我们就从一个很简单的角度。一定要找准入门,你下面才会势如破竹。你没把这根节打开,你这根竹子你剖不开的。你把整根竹子吞进去,那么整根进去就整根出去了。囫囵吞枣就囫囵出枣。那个枣没消化,吞进去啥模样出来还是啥模样,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所以要剖开。我们要认识此岸。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国土、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土。国土不是笼统的国家,国土讲的是生活环境。佛陀用了四个字来讲我们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危脆不安。大家想一想这四个字有意思吧!国土是危脆的,是不安的。我们有安全感吗?我没有安全感,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安全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感。你拿什么作为自己强大的依靠和后盾呢?这个问题要问一问。第二,生命状况。生命状况是什么样子呢?佛陀用一个字就回答了——苦。我们的生命状况苦啊!不快乐!如果再展开来讲的话,就是空、无常、无我、不净。我们这里不用展那么开了,从简单的角度我们就已经可以很深刻的了解一下了。无常就是不永恒。我们要知道,什么都不永恒啊!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不要自己骗自己啦!所以我知道无常,我很快乐;你不知道无常,你很痛苦。当居士赞美我时候“师父啊,你长得真庄严哪!”好!下一分钟他就不赞美了,无常了嘛!“师父啊,你讲经讲得真好啊!我要亲近你啊!”下一分钟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说不定跑到另外一个地方,说:“那个师父都讲些什么东西呢,我才不要听呢。”无常啊!我了解无常,所以我心里很泰然;我承认无常,所以我心里很踏实。你不了解无常,你不承认无常,你没法面对无常,没法面对,你就老是处于脆弱的状态,你不坚强。你想坚强吗?没有坚强的资本。无我,我在哪里呢?我们照照片,抱出一大摞照片出来给人家看,这是二十岁的我,这是二十五岁的我,这是三十岁的我,这是五十岁的我。那我就要问你了,有几个我?只有一个我。那你怎么这么多“我”呢?哪一个才是真我呢?这个话绝对不是随便讲的,我刚才这个话你要想一想,弦外之音是什么。二十岁的我在哪里,三十岁的我在哪里,四十岁的我在哪里,我在哪里去了?找来找去“我”不见了,没有一个真我!因为有“我”才有强烈的自私欲、占有欲,私欲膨涨就痛苦不堪了。痛苦从哪里来的?从私欲膨涨来的。了解无我,了解无常,了解苦,了解不干净。这个世界上有干净的东西吗?没有。什么都是不干净的。用医学上的话说就是平衡。细菌都是平衡,平衡了就好了,不平衡就不好。你说要干净,干净过头了你要生病的。你不信你每天刷牙刷十几遍,保证牙齿都刷出问题来。干净吗?肯定干净,可是干净出病了。你每天洗澡洗一百遍,可是洗出问题出来了,洗倒是洗干净了,已经洗得不行了。所以我们要知道苦,我们从八苦这个角度来认识一下吧。佛法讲了很多种苦,有些角度可能意义太深奥了,我们可能一下子契入不了,就从一个比较浅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八苦。佛法经常讲八苦交煎,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把这八苦作一个简单的了解,要不然你生活在不知人间冷暖的状态中,你也体会不到佛法究竟要讲什么。生苦,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一种苦,生命就是苦,生活就是苦,所以我们是在苦中作乐。每个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看到哪个是“咯、咯、咯”笑着来的,每个小孩妈妈生他下来时候,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就是“苦啊”!我们都希望我们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永远没病,永远没有灾难,希望归希望,那仅仅也就是希望而已,所以有老苦。老了是一种苦,每个人都要老,有些时候不一定要等到老,还有未老先衰的,老了各方面都不方便了,吃也吃不动了,动作也不那么灵敏了,方方面面都有困难了,所以要知道老是一种苦,没有老的时候就想到老苦。病苦,生病是苦,不管你生什么病,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只要是病就都不会是快乐的。那死就更加苦了,谁都愿意活,不愿意死,死是最大的苦,可又是回避不了的。佛法要我们活的时候很好,死了也好,活得好,死得好,这就是佛法的目标。痛苦的活、痛苦的死都不好。前面四种苦:生、老、病、死。第五种苦,爱别离苦:爱人也好,爱东西也好,爱什么也好,他要别离,心爱的、喜欢的、舍不得的,他偏偏要别离,所以爱是一种苦。爱得太深了苦也就更深了。所以人一辈子,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是不是?人和人之间也好,人和东西也好,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死别还好一点,生离确实比较痛苦。“爱别离”这个词用得真好。有这么一个笑话,我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关于爱别离的问题,说有个男孩子,搞音乐的,他悄悄喜欢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不知道她是不喜欢呢还是装着不知道。这个男孩子搞打击乐器,有一次这个女孩子登台演出唱歌,唱着唱着,她一回头冲这个男孩很妩媚的一笑,这下坏了,这个男孩子正在很专注的打乐器,这一下就愣神了,一愣神一分神这个男孩子就打错了。打错以后,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法打这首曲子了,一辈子都没法打这首曲子了,因为当每次打到那个段落的时候他就想到了那女孩子的一笑。天长日久,天长日久,神经都错乱了。所以说要想让人“爱别离”吗?冲着人妩媚的一笑!所以“我爱你”就是“我准备要害你”!(众笑)你想要害人吗?你见谁你都冲他妩媚的一笑!爱别离啊!有一次我去送我的弟弟,我的师弟也是的我的弟弟,送他上火车。亲兄弟,亲师兄弟,也是爱别离啊,舍不得。大概有七八年前的时候。他在火车上面,我在站台上面。我非要等火车开了以后,在站台上招招手我才走。后来他从兜里掏出一包纸巾贴在车窗玻璃上面,我一看明白了,那个纸巾的名字叫“心相印”,我可不是在这打广告喔!(众笑)佛法就是这样的,他的心跟我的心相印就行了,走吧走吧,回头就走了,是不是!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不然你老是在这里转来转去,转得死去活来,人会转成神经病的。怨憎会苦:怨恨的怨,我们平时把它的读音读成“冤”。怨憎会苦就是我讨厌的、我怨恨的、我不喜欢的,偏偏走东也碰到他,走西也碰到他,这叫狭路相逢。不喜欢的偏偏要碰在一起,这也是人世间的一个奇观。你高兴的、你喜欢碰到的,你每天出门你说“哎呀,我今天出门最好到处碰到好人,到处碰到好事情,走东也碰到好事,走西也碰到好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也许有。但是往往我们会碰到一些不高兴的事,一些不高兴的人。或者不光是碰到,还要硬着头皮跟他相处;不想相处、不想应酬还得应酬,这才叫痛苦呢。有一句笑话说的是“鼻子臭了割不了”。说的是患病,鼻子患了一种病,它发出一种臭味,很难闻。但是这个嘴就在鼻子下面,怎么办呢?还得要相处啊,不能恼羞成怒拿刀把这个鼻子割了、扔了。“鼻子臭了割不了”,这就是怨憎会苦。它就长在你前面,长在嘴巴上面,你讨厌它,你还不能用一种强制手段把它割了甩了,这叫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我们非常希望求这样、求那样,一求就得。一求就得另外一种说法叫“心想事成”。“心想事成”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佛陀说的。为什么求不得呢?是因为我们所求的不符合道理,换句话说叫不符合因果。你没有种这个因你要得这个果那是求不得的。为什么佛陀又说心想事成呢?那是讲的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这个心放在一个什么状态,你就得到什么。你心里面老是阳光灿烂的你生活就阳光灿烂,所以你就心想事成。你心里老是郁郁不欢的,郁闷不欢这样你就快乐不起来。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一天到晚就说:“我要得癌症了,我要得癌症了。”自己给自己拼命的想,绝对要不了多久他就得癌症了。或者自己念自己:“我要倒霉了,我要倒霉了。”念不了几天真的就倒霉了,这就叫心想事成。因为你心的意念往哪些地方发展,你这个人的整个状态整个生理机能都往那个方面去奋斗啊、追求啊!倒霉也是追求来的,有些人他就专门追求倒霉呢!求不得苦是因为有因有果、没因没果,如果违反原则,无中生有的就求不得,这是第七种苦。第八种苦叫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炽盛那才叫有意思呢,这个“阴”也可以写成“蕴”,五蕴炽盛苦。就是《心经》里讲的五蕴,“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就是这五样东西。五蕴炽盛:色,物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很多人是不了解的。“色即是空”,他以为是好色的色。这个色是物质,物质状态,所有的物质状态都是不长久的,以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张桌子现在是桌子的状态,我们放把火把它烧了,它就变成一团灰,然后再用鼓风机一吹,飘了,桌子不见了。桌子没有不见,它变成灰了。灰是另外一个物质现象,散落到宇宙时空中去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通过其他的一些途径,成为肥料,成为什么养份,又长成另外的树木,又掺和到其它的成份里面去,又变成另外一个状态出现,这就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道理。受就是感受。不管是什么感受,有些感受可以表达,有些感受真的没法表达。想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意识活动。行就是迁流不息。这个“行”字用得真好,说迁流不息的这个过程。识包括我们的认知,包括我们的八识。这归纳起来五大类:色、受、想、行、识,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这五大类东西组合而成,五蕴就组成了我们的身体。另外一个说法叫“四大”,“四大皆空”也是这个意思。四大:地、水、火、风。地,坚固的一块一块的,这叫地大。水就是血液等各种各样的液体,眼泪这些都属于水大。火就是这个身体要有一定的温度、暖度,没有火,虽然这个身体还在,冰透了人也就活不了啦。风就是呼吸,要有一定的气息流转。这个风,说到这个风很有意思。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当你的身体很健康,或者很强健时,吃、穿、住、行你都感到很轻飘飘的时候你去称体重,这个体重就没有那么重。当这个人得病了,或者很糟糕了然后称体重他就很重。同样还是这个身体,前一分钟如果是很乐观向上的状态,后一分钟是非常消沉非常低沉,简直活不下去了,一分钟的差别,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的体重起码相差十来斤。我自己测出来的,可能是我的体重要重一些吧!我是重量级的师父!(众笑)偏瘦的人可能要差两、三斤,这是我自己现过现称出来的。一口水不喝,一个东西不吃,你试一试,前一分钟,你让自己非常豁达、非常开朗,然后称体重;后一分钟你让自己非常糟糕非常消极,然后你去称体重,这就是清浊,清者升,浊者降,真有这么奇怪。地、水、火、风的这个风,就是气息方面、气韵方面的。四大也好,五蕴也好,构成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哪一样都不能出毛病,他就是身心快乐的状态,出毛病了就受煎熬了。所以叫八苦交煎,这八种苦一起来煎熬我们,我们这个日子简直就不好过了!八苦中最明显的煎熬就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这个人有时烦燥的时候,难过的时候,不管身边有没有人,那个难过就是象火焰一样的燃烧。那个炽就是火焰燃烧的状态,炽盛啊!你要问我怎么痛苦,要让我表达给你听,那讲不出来,只有自己知道,没法讲。加上前面七种,八苦交煎。再加上我们人为的各种嫉妒、陷害等等各种各种雪上加霜的一些事实,让我们更不好过,所以我们不是在给自己雪中送炭!凡夫不但没有认识到苦,不但没有在这个苦上面互相体谅、互相照顾、互相宽容、互相疼爱,而是雪上加霜,苦上加苦。苦上加苦这么一个状态,你还能体会到“彼岸”那个好的样子吗!还能过上那个日子吗!那就距离那个日子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身心苦恼,苦恼的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个苦恼的世界也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先认识苦恼,后认识颠倒,我们下一讲来认识我们怎么个颠倒法,今天就讲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