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二讲
认识《坛经》,认识六祖大师,我们开始讲经题。我们都知道这部经是佛门禅宗的一部经典,那么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楚这个“禅”字。连这个字都没搞清楚,就大谈特谈佛法,谈禅宗,就谈不上去了。这个禅字,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它的读音叫chan,禅宗的禅,但是大家忘记了,或者说一部分人忘记了,这个字当初并不读chan,这就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造成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字,它的本来读音读shan,善良的善,善字那个读音。这个字,它组词组成什么词呢?封禅,禅让,基本上就组成这么几个词语,组不了其他词语。它的意思就是皇帝让位。我们中国最早讲到尧、舜、禹,最早的“禅让”从他们那个时候开始。尧年纪大了,把管理国家的领导地位禅让给舜,舜年纪大了又禅让给禹,禹呢,后来出了一点偏差,把领导人的位子给了他的儿子启,这就是夏朝的第一个皇帝,夏、商、周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的帝王要登基要加冕,他就要举行这么一个仪式,叫封禅。文武百官由皇帝代表国家给他职务,封官嘛。但是皇帝这个位子谁来给他封官呢?皇帝是天子,皇帝也要给自己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登基仪式呀,就叫封禅。封禅仪式举行完了以后,他就名正言顺成为天子了。所以这个字在中国有它独特的地位。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尤其是禅宗这些经典理论传到中国来以后,祖师大德在翻译的时候就很动了一番脑筋。这涉及到对中国文字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主观客观的一些问题的了解,了解很透以后才能决定用哪个字。这个翻译,两种翻译方式:一种叫“意译”,一种叫“音译”。意译就是翻译它的意思,他那句话叫什么意思;音译就是翻他那个读音,那个声音直接拿中国字把他代替过来。当翻这个“禅”的时候,“禅”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要问一个人,不管他对佛法的研究、对佛学的研究有多深,我们问他“禅”是什么,谁也没办法回答。如果问急了,问得没办法了,可能会回答这么一句话:禅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禅!这句话回答很准确,既是无可奈何的回答又是很标准的答案。因为禅没法解释,禅是什么呢?禅可以说它涵盖了整个佛法的内容。它翻成中国话,翻它那个读音,后面还有一个字“那”,叫“禅那”,照印度语翻成中国话叫“禅那”,中国人好省略,就把后面那个“那”省掉了叫“禅”。这里涉及到中国汉字本身有一些它客观的因素,就是它会随着历史的时间长了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引用延伸,一个字它的本意是什么,后来转折意是什么,延伸意是什么,就多了。所以你查字典,那个编撰水平比较高的那种字典,它就告诉你,这个字的第一意是什么,第一意就是他的本意。第二意、第三意、第四意、第五意,就是它后来发展出来的意思了。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个因素,所以翻译这个字的时候,祖师大德很有智慧。何以见得呢?我们举例说明。中国汉字里面很多这样的笑话,“爪牙”这个词语,我们现在说“爪牙”,这是个明显的贬义词,说谁谁谁是某某人的爪牙,这绝对是骂人了。但是大家想没想到,就是这个词语在200年前或者是150年前他还是褒义词,是个典型的褒义词,是夸人的、赞美人的。说这个人是谁的得力助手,谁离不开他,是他的左膀右臂,就夸他,这是他的爪牙。象老虎的爪子、老虎的牙齿,你想想看!那老虎要是没有爪子没有牙齿,那老虎就“虎”不起来了。你看看,同样一个词语因为历史的时间长了,发生变形了;“诽谤”这个词语,说诽谤现在都知道是贬义词了。可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诽谤”它没有多少贬义的意思,或者基本没有贬义的意思。诽谤是什么意思呢?诽谤是下级给上级提意见,臣民给帝王提意见叫诽谤。现在变成什么了,变成背后乱说人坏话叫诽谤了。还有“大家”,我们大家坐在这里怎么怎么样的那个“大家”,现在说大家就是大家了,很多人叫做大家;在过去说大家,大家是谁?——皇帝啊!“大家”是用来专指皇帝的,谁的家有皇帝的家大呢?大家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家——皇帝。诸如此类,汉语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词、这样的字。这就是中国的翻译家、祖师大德在洞察汉语文化、文字在传承过程中有这样客观的一个现象,所以他很留意。他在选字时候他就选了这个字——“禅”,原来读音“shan”,这个字从尧、舜、禹到现在五、六千年,六、七千年乃至更长时间没有发生变化,你看这个定位定得多好,以至于后来居上了,后来的读音把原来的读音都掩盖了,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只知道“chan”而不知道“shan”。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举一个例子,大家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人的名字,刘备的儿子,有几个知道他的读音读什么呢?可以说大多数人读的都是刘禅(chan),刘阿斗,而读chan就错了。刘备他是群雄逐鹿的人,他要当天下的帝王,他的夫人没给他生儿子之前,他收了一个义子,他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刘封,后来生个儿子起名字叫刘禅(shan),你看这多明显的意图在里面,“封禅”就是要当帝王啊!刘封、刘禅两兄弟,封禅嘛,你把他读成刘禅(chan),他“禅”什么!眼谗、嘴谗,他谗帝王那个位置。(众笑)这就是必须要记住这个问题。佛法传到中国有这些翻译学上的常识。禅宗又叫佛心宗,它还有个别名叫佛心宗。为什么叫佛心宗呢?我的心和佛的心吻合得起来。要开悟吗、要证道吗?你的修行要有收获吗?你就得从这个名词想一想,我的心和佛的心合不合,吻合不吻合。有一个词语叫心心相印,就是一个典型的佛门词语,从佛门里面传到社会上去的。很多词句原来在佛门后来传到社会上去,后来变味了。我的心和佛的心象盖那个印一样,一丝不差的刚好扣合起来,这就开悟了,这就符合佛法的宗旨了,这就叫佛心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部经简称《坛经》,有时候称为《六祖坛经》,它的全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我们前面说过了,中国的祖师,印度的祖师,历史上那么多祖师浩如烟海的著作,被称之为“经”的就这么一部,可见这部经的份量很重。这部经的经名里面“六祖大师”这四个字我们放到后面去讲,因为经文开篇六祖大师他有自己的介绍,我们那个时候再详细讲。“法宝”,什么是法宝?看起来好象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越是简单的问题越认起真来的话还越不好回答。法宝,我们平时讲惯了“佛宝、法宝、僧宝”,佛法僧三宝,这个地方讲的法宝就是六祖大师所承传的法脉,六祖大师所教导的教理、教义就是法宝,也就是上承下传法宝,上承:承继、承担如来家业,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下传: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天下,这个宝,这个珍贵的法门就是法宝。“坛经”,这里又是一个问题,看懂这个字了吗?“坛经”的“坛”和“菜坛子”的“坛”简化就简化成一个字了,而繁体两个字毫不相关,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在简化后变成一个字。《坛经》的坛是天坛的坛,北京那个天坛的坛。我们现在说这个人驰骋文坛,就说这个人文章很厉害、文学很厉害;说这个人是个体坛名将,就是他在体育上很厉害。夸奖一个人的时候用的是上面这个坛,《坛经》的坛是这个坛,而不是下面这个坛。这个坛是菜坛子,装水的水坛,一个容器。这个字如果不搞清楚,《坛经》,这部经放在坛子里面!经倒是没有装到坛子里面,你自己钻到“坛子”里面去了!所以从这两个字看出中国文字有些地方简化有简化的弊端。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旁证吧,三个字毫不相关的简化成一个字了,这三个字在古文里面各是各家的,谁家也不管谁家的,这是干戈的“干”,要打仗,两个国家、两个民族要动干戈了,两横一竖就是一个武器拿在手里;这是干部的干、树干的“干”;这是晒干的“干”,乾隆皇帝的乾,它的读音又读干。这就是中国字,是应该简化呢还是不应该简化呢?可能简化的也好,不简化的也好,有些时候有些常识是需要了解的,不然闹笑话了。皇后的“后”和前后的“后”也不一样,你千万不要理解成皇后跑到后面去了,前后的后跑到宫里去了,所以这些都是问题。《坛经》这个“坛”有来历:六祖大师在这个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有这么一个来历。第一个说法,也就是历史记载,在刘宋时代,为什么叫刘宋呢?因为他是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时的那个宋。他为了区别后来那个宋朝的宋。一前一后都叫宋,为了区别,宋朝的那个宋是赵家的天下,姓赵,赵匡胤当皇帝,所以是赵家的天下,叫赵宋;宋、齐、梁、陈的宋是姓刘的天下,所以叫刘宋,这样就好区别了。刘宋时代有位高僧,这位高僧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下,求那跋陀罗。这是一位印度来的高僧,这位高僧他来到中国弘扬佛法,他就在现在的光孝寺——广州的光孝寺筑了一个坛,拿泥土筑了一个高高的平台,那个就叫坛。这个坛佛门也用,世间也用。帝王将相,那个皇帝要拜相,封大将军的时候,他也要举行仪式,他也要筑一个坛。就是一个平台,用泥土来修一个高高的平台。求那跋陀罗大师也筑了这么一个坛,就在这上面立了一个碑,这个碑上面就写了一段预言,就是求那跋陀罗大师亲口讲的一段话:“以后有肉身菩萨来这个地方受戒。”他做了这番预言,这是刘宋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到了梁武帝时期,也就是说又过去一百来年了。梁武帝时期有一位高僧叫智药,智药三藏,三藏法师是对了不起的高僧的敬称,这位高僧很了不起,所以称他为三藏法师。三藏就是佛门讲的三藏:经、律、论,佛门里面的经典,一切一切经典浩如烟海,把他分成三大类,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精通三藏这样的师父,这样的法师就称为三藏法师。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三藏法师的高僧很少,因为那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唐玄奘法师就是唐三藏,这是对他的一个敬称,相当于一个学位。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唐三藏不是人名。唐是唐朝,三藏法师是一个学位。这个地方讲一个笑话,大家把这个笑话记住了你就加深印象了:有一个酒鬼喝酒喝得很多,每天喝,他老婆就劝他“少喝一点,伤身体。”怎么劝都劝不住,后来有一天他又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就吐了,哇、哇、哇的吐,他老婆烦死了,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就在他吐得死去活来,人已经不清醒的时候,他老婆就在他吐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脏东西里面,就找了一个猪肝放在里面。等他清醒过来时说:“不得了啊,你把肝都吐出来了!这每个人啊,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你看你把肝都吐出来了,五脏少一脏了。”这个酒鬼怎么说:“不要紧,还有四脏,我胜过唐三藏”!(众笑)世间上有很多人,他本来不懂佛门,但他硬充好汉!!——梁武帝时期有一位高僧:智药法师,称他为智药三藏。这位智药法师也在当年求那跋陀罗法师修的那个坛旁边,竖的那个碑旁边栽了一棵菩提树,菩提树现在还在,就在那个菩提树下,他说了一段话,说什么话呢?“一百七十年以后,有肉身菩萨在这棵树下说最上乘大法,度无量众生,是真正传佛心印的法主。”说了这么一段话。后来果然准时,一百七十年以后,六祖大师来到这个坛,来到这个菩提树下,就名扬天下了,这就是这个坛的来历。我们要知道,坛经为什么称之为坛经,就是六祖大师在这个坛上面剃度、受戒、弘扬佛法而名扬天下,所以称之为《坛经》。这部《坛经》是六祖大师讲授、门人弟子记录留传后世的这么一部经典。这位记录的人我们也要顺便提一下,他叫法海禅师,是六祖大师的一个得意高徒。法海禅师历史上确有其人,成就很高的一位高僧。说到这里我们脑海里面就想起了一部小说《白蛇传》,可见这个小说它“越俎代庖”这个功能有多强啊!无中生有,小说是编的,杜撰的,可是他偏偏就编了一个法海和尚,所以人们也就记住了小说里面的法海和尚,而忘记了历史上了不得的高僧法海禅师。小说里的是假的,给记住了,历史上的高僧是真的,给忘记了,这个我们要搞清楚。《坛经》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敦煌本,我们说到敦煌本不得不要扼腕叹息的一个事情。现在这个版本不在我们中国,在英国人手里,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什么时候跑到那里去了?不用说,在那个倒霉的年代。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就被那些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巧取豪夺流到海外去了。这部《坛经》珍贵的版本也流到海外去了。看来外国人他虽然不会讲中国话,但是他认识中国宝贝啊,好东西他都认识他都喜欢。这个是第一种版本。第二种版本叫慧昕本,为什么叫慧昕本呢,就是有位高僧,他的名字叫慧昕。这就是这四个版本的名字。第一种我没写,后面三种我都写出来,第二种叫慧昕本,第三种叫德异本,第四种叫宗宝本,这三个本子的名称都是用一位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慧昕本这个本子现在也不在中国,这很有意思吧,在哪里呢?在日本,流传到日本去了,是北宋时期慧昕大师主持雕刻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现在在日本。第三个版本叫德异本,我们现在讲《六祖坛经》依照的版本就是这个版本。德异本是元朝的德异大师主持雕刻的,称之为德异本,又称为曹溪原本。曹溪都知道吧,南华寺那个地方有一条溪水——曹溪。我们现在讲“曹溪”两个字都已经是佛法的代名词了。曹溪一滴水,灌溉天下苍生。这个已经是佛法的代名词了。曹溪原本就是德异本。这个本子弘扬得特别广泛,历代高僧提倡这个本子的也特别多,尤其是明朝了不得的高僧憨山大师非常提倡这个版本。《坛经》讲到后面的时候,我们会引用到憨山大师的一些法语,会介绍到憨山大师,这个地方我们就先省略一下,《坛经》的精彩是不断涌现,是非常精彩,我们要慢慢来精彩。第四个版本——宗宝本,是元代宗宝大师雕刻的。这个我们简单的说一说,知道就行了,版本的来历,四个版本。现在我们就进入正题,进入正文,经文的开始。这部经分十品,第一品叫悟法传衣第一,经文的第一品。有本子的可以看本子,没有本子的就听我讲就可以了,不然的话你两头顾不上来,你又要看本子又要听我讲,你忙得过来吗?悟法传衣第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这段经文就是一个叙述。一开篇就讲六祖大师到宝林寺,宝林寺就是南华寺,就是现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六祖大师到南华寺了,韶州的韦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方官员,一个地方干部,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韦璩这个地方长官带着一些人到南华寺去恭请六祖大师。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刺史很不简单,经文是一笔代过,可是我们应该读出这个味道来吧!韦刺史他是有慧眼的,他和官僚一批人到南华寺请六祖大师到大梵寺讲堂,大梵寺没有宝林寺这么大名声,是另外的一个地方,规模比较小。在大梵寺讲堂讲这部《坛经》。六祖大师到了大梵寺,师升座次,升座就是升上法座,六祖大师登上法座以后,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六祖大师升座,坐在讲经的法座上面,当时在场的有多少人呢?有官僚三十几个人,还有学士——相当于社会上有名望的这些学问很深的三十几个人,僧、尼、道、俗就是出家的、不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有一千多人,然后向六祖大师行礼,请六祖大师讲经,就这么一段话。大师告曰,六祖大师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前面都是省略的,都可以略讲,这个地方要详讲。六祖大师讲的第一句话,称大家为“善知识”,在座的大家都是善知识。释迦牟尼佛讲经,称大家叫做善男子、善女人。那是佛陀讲的,那是佛陀对天下众生的一种期望,希望天下的男子都是善男子,天下的女人都是善女人,男子也善良了,女子也善良了,天下就美好了。六祖大师称大家为善知识,希望大家都做善知识。佛门有四难:生中国难,闻佛法难,遇善知识难,人难得这四个难。得到人身是很难的,人的这个身份,不是身体。这是一个人,人的身份,当这个人只是人的身体,而不是人的身份的时候,中国人,中国的老祖先骂人很会骂的,说这个人是“衣冠禽兽”。这话可把人骂得简直太惨了。他虽然是个人,但他已经不是人了,是禽兽,什么禽兽?衣冠禽兽,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禽兽。佛法强调人身难得,不是身体,是人的身份;这个身份要珍惜,要非常的珍惜。中国难生,中国是哪里,是我们这个中国吗?不是。中国难生,美国不难生?生到中国好,生到其它国家都霉!那不是。你这样理解的话,那你就错得简直找不到边了。佛法讲“中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中国”这个概念呢。那个时候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末年的时候,佛法那个时候就讲“中国”了。它什么意思?“中国”有一个反义词叫“边地”,这是佛法里面的词语。你要了解“中国”你得要了解“边地”,你要两个词语对照,什么叫中国?什么叫边地?中国跟边地是相互对照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不能单独来讲,单独来讲就讲不下去。对它而相对它就产生一个概念,中国是因为有边地而称中国,边地是因为有中国而称边地。什么意思呢?各方面都非常好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人生活的状态,人享受的方方面面的待遇,人过的日子相对很好,这就是中国。比方说贵阳跟一些穷困地方,跟一些比较差的地方比,贵阳就是“中国”,那个地方就是“边地”;其它更好更好的地方跟贵阳比,贵阳就是“边地”,那个地方就是“中国”,是这样一个概念。佛法说“中国难生”,就是讲我们每个人,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好的地方,有很好的人、有很好的状态、生活条件,乃至于阳光、空气、水、人际关系都相对好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因为难得!善知识难遇,善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善知识是人,也就是最好最好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的对我好,这样的好朋友、好老师要珍惜,一辈子很难遇到的。佛法难闻,说到佛法,将来我们也要详细讲的,这个地方简单提一提,是不是谁都会讲佛法?说到佛法,我讲得形象一点,说到佛法,真恨不得令人大哭一场。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感叹呢?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不是拿起来就讲,讲几句牢骚话,讲几句所谓的人生经验,那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我们在《坛经》里面来找答案最正确。让六祖大师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法。佛法是难闻的,有机会闻到佛法也要珍惜。这四个难是佛法里面强调的。这个地方六祖大师告诉大家: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什么意思?这也是印度语。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大智慧的船。”这很有意思吧!“摩诃”翻译成中国话叫“大”,“般若”翻译成中国话叫“智慧”,“波罗密”就是“船”,“大智慧的船”。为什么不翻呢?因为翻出来淡而无味,根本没有翻出他原本的那个份量。说到这里又要说到一个问题,就是翻译学,搞翻译的人也要知道的。玄奘大师告诉我们“五不翻”,其中就有尊重不翻、多义不翻。这一个词语翻过来有好多个意思,就不能翻。不要说翻好多个,翻到两个以上就没法翻了,翻了就顾此失彼了,翻了这个就翻不了那个了,就要保留他的原音,这叫多义不翻。尊重不翻,对“般若”的翻译就是尊重不翻,这是佛门的话,意思是穿云破雾的大智慧,非常了不起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讲的聪明智慧那个智慧,要突出他的份量所以也不能翻。不能随便拿起来就翻的。“波罗密”翻成中国话就是“渡”,是“船”,是“筏子”,就是木筏子。你翻译出来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六祖大师要让大家念这句话,念“摩诃般若波罗密”,要用清净心来念,为什么要念?这个地方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我们要念大智慧的船,大智慧的船是干什么的,是到彼岸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那个多字也是梵语,那个多就是彼岸,到彼岸。这个地方没有那个多,有些地方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那个多不是多少的多,那是读音,到彼岸。乘上大智慧的船要到彼岸去。要到哪里去啊?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好好的,要到哪里去啊?这个问题要想一想,六祖大师要我们乘上大智慧的船到彼岸去。彼岸在哪里?我们贵阳的彼岸在哪里,南明河的此岸跑到南明河的彼岸去,从中国太平洋的此岸跑到美国太平洋的彼岸去,偷渡过去算了。(众笑)是这个彼岸吗?不是。是什么彼岸?是人生彼岸,人生的此岸和人生的彼岸。此岸彼岸在哪里呢?在心里。在心里是个玄的概念。我坐在这里一句话都不讲,你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呢?你知道我心里是在此岸还是在彼岸呢?心里想什么不要紧,这可以印证,可以验证。很现实的就验证出来了。佛法讲的此岸是什么呢?此岸是迷惑,彼岸是觉悟;此岸是苦恼,彼岸是快乐;此岸是颠三倒四,彼岸是其乐融融;此岸是乌云密布,彼岸是阳光灿烂。这就是人生的状态,教你改变人生的状态。从迷惑的状态改变为觉悟的状态,从颠倒的状态改变为非常阳光的状态,从痛苦的状态改变为非常乐观快乐的状态,这就是此岸和彼岸。但是,说改不是一句话就改。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旁边有人劝他:“不要痛苦了嘛,你要快乐嘛!”可能刚开始说一句两句的时候还可以,多说的话他要冒火了:“我怎么快乐嘛?你叫我快乐我就快乐起来了吗!”所以不是别人劝一劝你就快乐了,也不是别人给你个什么。这个给东西可以,不能给快乐啊!我很快乐你很痛苦,或者你很快乐我很痛苦,你说“哎!不要痛苦了,我把我的快乐给你吧!”那给得了吗!这当中就有一个认识问题。先要认识此岸,才会知道彼岸。认识此岸有很多很多的途径,有很多很多角度。我们就从一个很简单的角度。一定要找准入门,你下面才会势如破竹。你没把这根节打开,你这根竹子你剖不开的。你把整根竹子吞进去,那么整根进去就整根出去了。囫囵吞枣就囫囵出枣。那个枣没消化,吞进去啥模样出来还是啥模样,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所以要剖开。我们要认识此岸。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国土、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土。国土不是笼统的国家,国土讲的是生活环境。佛陀用了四个字来讲我们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危脆不安。大家想一想这四个字有意思吧!国土是危脆的,是不安的。我们有安全感吗?我没有安全感,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安全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感。你拿什么作为自己强大的依靠和后盾呢?这个问题要问一问。第二,生命状况。生命状况是什么样子呢?佛陀用一个字就回答了——苦。我们的生命状况苦啊!不快乐!如果再展开来讲的话,就是空、无常、无我、不净。我们这里不用展那么开了,从简单的角度我们就已经可以很深刻的了解一下了。无常就是不永恒。我们要知道,什么都不永恒啊!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不要自己骗自己啦!所以我知道无常,我很快乐;你不知道无常,你很痛苦。当居士赞美我时候“师父啊,你长得真庄严哪!”好!下一分钟他就不赞美了,无常了嘛!“师父啊,你讲经讲得真好啊!我要亲近你啊!”下一分钟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说不定跑到另外一个地方,说:“那个师父都讲些什么东西呢,我才不要听呢。”无常啊!我了解无常,所以我心里很泰然;我承认无常,所以我心里很踏实。你不了解无常,你不承认无常,你没法面对无常,没法面对,你就老是处于脆弱的状态,你不坚强。你想坚强吗?没有坚强的资本。无我,我在哪里呢?我们照照片,抱出一大摞照片出来给人家看,这是二十岁的我,这是二十五岁的我,这是三十岁的我,这是五十岁的我。那我就要问你了,有几个我?只有一个我。那你怎么这么多“我”呢?哪一个才是真我呢?这个话绝对不是随便讲的,我刚才这个话你要想一想,弦外之音是什么。二十岁的我在哪里,三十岁的我在哪里,四十岁的我在哪里,我在哪里去了?找来找去“我”不见了,没有一个真我!因为有“我”才有强烈的自私欲、占有欲,私欲膨涨就痛苦不堪了。痛苦从哪里来的?从私欲膨涨来的。了解无我,了解无常,了解苦,了解不干净。这个世界上有干净的东西吗?没有。什么都是不干净的。用医学上的话说就是平衡。细菌都是平衡,平衡了就好了,不平衡就不好。你说要干净,干净过头了你要生病的。你不信你每天刷牙刷十几遍,保证牙齿都刷出问题来。干净吗?肯定干净,可是干净出病了。你每天洗澡洗一百遍,可是洗出问题出来了,洗倒是洗干净了,已经洗得不行了。所以我们要知道苦,我们从八苦这个角度来认识一下吧。佛法讲了很多种苦,有些角度可能意义太深奥了,我们可能一下子契入不了,就从一个比较浅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八苦。佛法经常讲八苦交煎,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把这八苦作一个简单的了解,要不然你生活在不知人间冷暖的状态中,你也体会不到佛法究竟要讲什么。生苦,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一种苦,生命就是苦,生活就是苦,所以我们是在苦中作乐。每个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看到哪个是“咯、咯、咯”笑着来的,每个小孩妈妈生他下来时候,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就是“苦啊”!我们都希望我们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永远没病,永远没有灾难,希望归希望,那仅仅也就是希望而已,所以有老苦。老了是一种苦,每个人都要老,有些时候不一定要等到老,还有未老先衰的,老了各方面都不方便了,吃也吃不动了,动作也不那么灵敏了,方方面面都有困难了,所以要知道老是一种苦,没有老的时候就想到老苦。病苦,生病是苦,不管你生什么病,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只要是病就都不会是快乐的。那死就更加苦了,谁都愿意活,不愿意死,死是最大的苦,可又是回避不了的。佛法要我们活的时候很好,死了也好,活得好,死得好,这就是佛法的目标。痛苦的活、痛苦的死都不好。前面四种苦:生、老、病、死。第五种苦,爱别离苦:爱人也好,爱东西也好,爱什么也好,他要别离,心爱的、喜欢的、舍不得的,他偏偏要别离,所以爱是一种苦。爱得太深了苦也就更深了。所以人一辈子,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是不是?人和人之间也好,人和东西也好,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死别还好一点,生离确实比较痛苦。“爱别离”这个词用得真好。有这么一个笑话,我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关于爱别离的问题,说有个男孩子,搞音乐的,他悄悄喜欢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不知道她是不喜欢呢还是装着不知道。这个男孩子搞打击乐器,有一次这个女孩子登台演出唱歌,唱着唱着,她一回头冲这个男孩很妩媚的一笑,这下坏了,这个男孩子正在很专注的打乐器,这一下就愣神了,一愣神一分神这个男孩子就打错了。打错以后,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法打这首曲子了,一辈子都没法打这首曲子了,因为当每次打到那个段落的时候他就想到了那女孩子的一笑。天长日久,天长日久,神经都错乱了。所以说要想让人“爱别离”吗?冲着人妩媚的一笑!所以“我爱你”就是“我准备要害你”!(众笑)你想要害人吗?你见谁你都冲他妩媚的一笑!爱别离啊!有一次我去送我的弟弟,我的师弟也是的我的弟弟,送他上火车。亲兄弟,亲师兄弟,也是爱别离啊,舍不得。大概有七八年前的时候。他在火车上面,我在站台上面。我非要等火车开了以后,在站台上招招手我才走。后来他从兜里掏出一包纸巾贴在车窗玻璃上面,我一看明白了,那个纸巾的名字叫“心相印”,我可不是在这打广告喔!(众笑)佛法就是这样的,他的心跟我的心相印就行了,走吧走吧,回头就走了,是不是!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不然你老是在这里转来转去,转得死去活来,人会转成神经病的。怨憎会苦:怨恨的怨,我们平时把它的读音读成“冤”。怨憎会苦就是我讨厌的、我怨恨的、我不喜欢的,偏偏走东也碰到他,走西也碰到他,这叫狭路相逢。不喜欢的偏偏要碰在一起,这也是人世间的一个奇观。你高兴的、你喜欢碰到的,你每天出门你说“哎呀,我今天出门最好到处碰到好人,到处碰到好事情,走东也碰到好事,走西也碰到好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也许有。但是往往我们会碰到一些不高兴的事,一些不高兴的人。或者不光是碰到,还要硬着头皮跟他相处;不想相处、不想应酬还得应酬,这才叫痛苦呢。有一句笑话说的是“鼻子臭了割不了”。说的是患病,鼻子患了一种病,它发出一种臭味,很难闻。但是这个嘴就在鼻子下面,怎么办呢?还得要相处啊,不能恼羞成怒拿刀把这个鼻子割了、扔了。“鼻子臭了割不了”,这就是怨憎会苦。它就长在你前面,长在嘴巴上面,你讨厌它,你还不能用一种强制手段把它割了甩了,这叫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我们非常希望求这样、求那样,一求就得。一求就得另外一种说法叫“心想事成”。“心想事成”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佛陀说的。为什么求不得呢?是因为我们所求的不符合道理,换句话说叫不符合因果。你没有种这个因你要得这个果那是求不得的。为什么佛陀又说心想事成呢?那是讲的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这个心放在一个什么状态,你就得到什么。你心里面老是阳光灿烂的你生活就阳光灿烂,所以你就心想事成。你心里老是郁郁不欢的,郁闷不欢这样你就快乐不起来。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一天到晚就说:“我要得癌症了,我要得癌症了。”自己给自己拼命的想,绝对要不了多久他就得癌症了。或者自己念自己:“我要倒霉了,我要倒霉了。”念不了几天真的就倒霉了,这就叫心想事成。因为你心的意念往哪些地方发展,你这个人的整个状态整个生理机能都往那个方面去奋斗啊、追求啊!倒霉也是追求来的,有些人他就专门追求倒霉呢!求不得苦是因为有因有果、没因没果,如果违反原则,无中生有的就求不得,这是第七种苦。第八种苦叫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炽盛那才叫有意思呢,这个“阴”也可以写成“蕴”,五蕴炽盛苦。就是《心经》里讲的五蕴,“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就是这五样东西。五蕴炽盛:色,物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很多人是不了解的。“色即是空”,他以为是好色的色。这个色是物质,物质状态,所有的物质状态都是不长久的,以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张桌子现在是桌子的状态,我们放把火把它烧了,它就变成一团灰,然后再用鼓风机一吹,飘了,桌子不见了。桌子没有不见,它变成灰了。灰是另外一个物质现象,散落到宇宙时空中去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通过其他的一些途径,成为肥料,成为什么养份,又长成另外的树木,又掺和到其它的成份里面去,又变成另外一个状态出现,这就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道理。受就是感受。不管是什么感受,有些感受可以表达,有些感受真的没法表达。想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意识活动。行就是迁流不息。这个“行”字用得真好,说迁流不息的这个过程。识包括我们的认知,包括我们的八识。这归纳起来五大类:色、受、想、行、识,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这五大类东西组合而成,五蕴就组成了我们的身体。另外一个说法叫“四大”,“四大皆空”也是这个意思。四大:地、水、火、风。地,坚固的一块一块的,这叫地大。水就是血液等各种各样的液体,眼泪这些都属于水大。火就是这个身体要有一定的温度、暖度,没有火,虽然这个身体还在,冰透了人也就活不了啦。风就是呼吸,要有一定的气息流转。这个风,说到这个风很有意思。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当你的身体很健康,或者很强健时,吃、穿、住、行你都感到很轻飘飘的时候你去称体重,这个体重就没有那么重。当这个人得病了,或者很糟糕了然后称体重他就很重。同样还是这个身体,前一分钟如果是很乐观向上的状态,后一分钟是非常消沉非常低沉,简直活不下去了,一分钟的差别,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的体重起码相差十来斤。我自己测出来的,可能是我的体重要重一些吧!我是重量级的师父!(众笑)偏瘦的人可能要差两、三斤,这是我自己现过现称出来的。一口水不喝,一个东西不吃,你试一试,前一分钟,你让自己非常豁达、非常开朗,然后称体重;后一分钟你让自己非常糟糕非常消极,然后你去称体重,这就是清浊,清者升,浊者降,真有这么奇怪。地、水、火、风的这个风,就是气息方面、气韵方面的。四大也好,五蕴也好,构成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哪一样都不能出毛病,他就是身心快乐的状态,出毛病了就受煎熬了。所以叫八苦交煎,这八种苦一起来煎熬我们,我们这个日子简直就不好过了!八苦中最明显的煎熬就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这个人有时烦燥的时候,难过的时候,不管身边有没有人,那个难过就是象火焰一样的燃烧。那个炽就是火焰燃烧的状态,炽盛啊!你要问我怎么痛苦,要让我表达给你听,那讲不出来,只有自己知道,没法讲。加上前面七种,八苦交煎。再加上我们人为的各种嫉妒、陷害等等各种各种雪上加霜的一些事实,让我们更不好过,所以我们不是在给自己雪中送炭!凡夫不但没有认识到苦,不但没有在这个苦上面互相体谅、互相照顾、互相宽容、互相疼爱,而是雪上加霜,苦上加苦。苦上加苦这么一个状态,你还能体会到“彼岸”那个好的样子吗!还能过上那个日子吗!那就距离那个日子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身心苦恼,苦恼的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个苦恼的世界也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先认识苦恼,后认识颠倒,我们下一讲来认识我们怎么个颠倒法,今天就讲到这里。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 望听闻佛法要义。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释义:那时,六祖大师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琚和他属下一起进山,请大师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解佛法。大师上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大师告众说:“善知识!能够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运用这个清净之心,最终可以成佛。
闽南佛学院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波罗密(见《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升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望听闻佛法要义。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至高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佛经,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经书。你肯定要问为什么要叫坛经?这个是因为当时六祖惠能禅师讲法的时候,他坐的地方就叫坛或者坛场,他
六祖坛经笺注序 考唐书方伎传、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卍: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卍:随其心静,则佛土净。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卍: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
唐释门人法海录【悟法传衣第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坛经》记载“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六祖坛经》是六祖所说之法,由门人辑录整理而成的一部典籍,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可谓“汉传佛教本土化的巅峰之作”。《坛经》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慧的无上宝典。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坛经》一开篇,六祖大师开宗明义开示的禅宗核心智慧。这句话简明清晰,但是内涵极其深刻。“菩提自性”,菩提者,人人本具的觉悟之性,也就是佛性。自性,有两种内涵:一个是教下经常讲的遍计所执自性,即认为万事万物的现象背后有真实的体性,这是我们烦恼、痛苦、流浪生死的根源,正是修行般
当一个人想要消灾灭罪时,该怎么做呢?「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行布施、做好事、造功德,这些都是修福。修福的人得了福报,但是他的罪业还是存在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将罪业消除?虽然可以借由有形的修福报、求功德来将功折罪,但是它能消除的罪业还是有限。佛经里教我们忏悔、认错可以灭罪,发心立愿也可以灭罪,最重要的,必须做
六祖说,善知识,如果想要学佛修行,在家也是可以的,不是必须到寺院中,也不是必须剃发出家。这就为大众解除了学佛等于出家的误解。同时,也给无缘出家专修的学佛者以信心。在家而能如法修行,就像身处东方的污浊世界,但一心向善,同样可以修习善行,见性解脱。如果来到寺院却不认真修行,就像身处西方清净世界,但内心充满污浊,势必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