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问题讲解

  一.为何说布施、设斋没有功德?

  二.净土在那里?

  三.六祖对弥陀净土的看法如何?

  四.如何能亲觐弥陀和净土?

  五.何以说“人有二种,法无二法”?

  六.迷悟之间差几许?

  七.禅者怎样才能随遇而安?

  八.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那里?

  九.惠能大师怎样指示他人修行?

  十.吾人如何来修行?

一.为何说布施、设斋没有功德?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正是梁武帝主政的时候。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平常建筑寺院、广度僧侣、印经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讲经,可以说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当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达摩祖师,就礼请他到宫中问法:“朕自从主政以来,建寺度僧,行善不断,请问有甚么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

  梁武帝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不但不赞美我,怎么还说没有功德呢?”因此不免对达摩祖师心生反感,而达摩祖师也觉得与他无缘,于是拂袖而去。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错了吗?梁武帝认为自己造寺庙、度僧尼、印经典、说佛法,有功德,错了吗?都不错!梁武帝所作建寺度僧的功德,是有为的功德,多做多得,少做少得。达摩祖师讲的功德,是功德性,自性的功德本来具足,并不因为我现在布施、做慈善,功德就有所增加,不做就有所减少。所以有为的功德可以说多说少,无为的功德性则不能论多论少。

  在《金刚经》里也提到福德与福性的问题。福德,从因果来讲,当然可以论多论少,行善修福,多做多得,少做少得;福德的自性,则不容以有无的对立观念来论多论少。所以,达摩祖师从本体上来讲功德,梁武帝还没有那样深的领悟,所以彼此不能相契。

  梁武帝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君王,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布施、行善。因此,在佛门里有一首赞歎梁武帝及说明布施功德的偈语: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过去世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里被雨淋着,就把戴在自己头上的斗笠布施给这一尊佛像。由于他布施的功德,后来感得成为一代帝王的果报。

  不过,这种有为的果报并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报用尽,还是会再堕落。所以,福德可以说多说少,说有说无;而福德性,即使是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终没有损减分毫。

  因此,布施、设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从甚么层次来讲。如果从有为法来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犹如播种,有播种,因缘成熟,必然有收获。所以布施是无尽的宝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储蓄,就有果报。一个人如果每天光是贪图别人的东西,是贫穷;常行喜舍,才是富贵。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钱财珍宝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说好话布施;你心里面有丰富的力量,可以用为人服务来布施。即使你不会说好话,没有力量为人服务,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里随缘欢喜随喜也是布施。每个人心里都有随喜、随心、随口、随力的功德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把储蓄在我们自己心田里的宝藏,随时布施,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达目标。布施如桥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如同过河须要桥梁。布施是人我之间的桥梁,我说你的好话,我就能和你沟通,我有利益给你,帮助你,我就能和你沟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种子,将来才能开花结果。过去有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沦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斋供众,当下生起一念随喜的好心;但是摸摸口袋,身上只有一个铜钱,是过去在垃圾堆上捡到的,就把它拿出来布施。大和尚知道了,亲自来为她上堂说法,为她诵经祈福。

  这个贫穷的小女孩离开寺院以后,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就睡着了。这时皇后刚逝世不久,国王心里烦闷,和大臣出外郊游、打猎,见到树下发光,向前一看,是一个犹如仙女下凡般千娇百媚的女孩,非常欢喜,就把她迎回宫里,立为皇后。

  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女乞丐,一下子贵为皇后,她心想:“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福报。”因此,为了感恩图报,她就从宫里带了财宝,要到这个寺院里去作大布施。

  途中,她心想:“当初我只布施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来为我诵经祝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这个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视我呢?”

  但是当她来到寺院时,大和尚见都没有见她,只叫一个知客师为她诵经祝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气、失望,后来知客师说:“施主!上一次你来,虽是一块钱,但那是你的真心里全部所有,至诚恳切,那一块钱的功德无量无边,大和尚当然要为你诵经祝福。现在,你布施的财宝虽然多,不过,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为你祝福就够了。”

  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同是布施一块钱,功德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你的一块钱布施给国家修桥舖路,布施给学生做奖学金,这样的功德未来性就很大了;我的一块钱只是用来布施给儿女打牌、吃喝玩乐,由于田不同,对象不同,功德因此有胜劣。同样的对象,你的一块钱布施给青年做奖学金,我的一块钱也是给青年做奖学金,不过,你的心里望报,你的心量很小,我的心广大无边,如此我的一块钱功德就大了。因此,布施主要在于我们的发心;发心不同,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一念虔诚,即使布施一块钱的功德,有时候与布施百万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很希望儿子能到寺院里过一段出家的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泰国,要想取得公民的资格,一生当中一定要出家一次,也等于中华民国的役男要服兵役一样。因此,他把已经做到翰林的儿子,送到寺院里去修行参学。这个翰林学士到了寺院,先从沙弥做起,每天必须打柴、推磨、种田、担水,弄得身心疲累不堪。有一次,他从山下挑了一担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里的不满,而发牢骚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说,我身为翰林,却在这里挑水给你们出家的和尚吃,你们和尚吃了,怎么能消受?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正好给从旁经过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意思是说,我只要一炷香,你万劫的供养,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无为法,你有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所谓“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两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说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为甚么会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施多得少,是因为有望报的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则是因为出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所以布施的功德,诚如前面所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布施的果报究竟如何分胜劣?有时候布施田胜财劣,就如过去佛世时,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地方,一个儿童欢喜地捧了一钵土供养佛陀。因为布施的对象是佛陀,田很胜,虽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却奇大无比。有时候财胜田劣,例如用珠宝布施给穷人。有时候田财俱胜,例如用黄金七宝布施给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时候田财俱劣,例如用剩菜剩饭给乞丐吃。

  有时候心财不同,心很重,财很轻,例如佛经里所说的“贫女一灯”,贫穷的女子布施一盏灯,心很重,财很轻。有时候财重心轻,例如前面讲过的贫女变皇后,最初用一块钱去布施、打斋,那是心重财轻,但是后来她贵为皇后,虽然布施的钱财很贵重,却用贡高我慢的轻心布施,所以,虽为皇后,也只获得知客师替她诵经祝福。

  有的是心财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来布施贵重的东西,例如须达长者布施只树给孤独园,用黄金铺地,这是心财俱重;还有心财俱轻,心也轻,财也轻,例如用傲慢心给穷人一块钱,还要叮咛:“下次不可再来了喔!”这是心财俱轻。

  此外,还有施受的不同,有时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例如我们到监狱里,或到一些苦难的地区去布施,我们是慈善为怀布施,布施的人心很清净,可是接受的人心里不清净。有时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例如有人偷窃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到寺院里去添油香,去做功德,这是布施的人不清净,接受的人清净。有时施受俱清净,例如宝积佛用香、花供养佛陀;又如无尽意菩萨用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这就好像有道德的人礼敬有道德的人。有时施受俱不净,布施和接受的人都不清净,例如盗贼窃盗赃物给贪官污吏,金钱来路已经不正,又再拿去贿赂,这就是施受俱不净。

  因此,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财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态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有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唯有我们本体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减,无多无少,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识。

二.净土在那里?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问:“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天堂在那里?地狱在那里?”依我的了解,天堂、地狱在那里?我有三种说法:

  1天堂当然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当然是在地狱的地方。

  2天堂、地狱在那里?在人间。天堂在人间,地狱也在人间。你看,现在有的人住在高楼大厦,住在山顶上的别墅里,享受着清风明月,以及冷气、冰箱、豪华的汽车、电视、地毯、席梦思的床铺、山珍海味等,这不是天堂吗?但是,人间不但有天堂,也有地狱。你到市场里面去看一看,市场里到处倒挂着剖肚挖肠的鸡、鸭、牛、猪,那不就是刀山剑树吗?你到那许多贫苦的地方,看那伤残人士居住的地方,髒乱、阴暗、潮湿,甚至有的人瞎眼、缺手、断脚,盲聋瘖哑,这不就是人间的地狱吗?

  3天堂、地狱在那里?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的心,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例如,早上起床,心里面无忧无虑,到公园里去运动、慢跑、享受新鲜空气,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但是,回到家里,往饭桌上一坐,“有甚么鱼肉、珍馐美味好吃的吗?”生起贪欲的心,那就是饿鬼的心。假如吃的东西不合口味,筷子一掼,碗一推,生气了,瞋恨心,那不就是地狱吗?有时还要骂人、打人,愚痴,这不就像畜生的行为一样吗?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心里时而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可以说,在一天二六时中,天堂、地狱不晓得来回多少次;每天我们都在天堂地狱的边缘来来去去,天堂、地狱在那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知道了天堂、地狱在那里。现在,接着谈六祖惠能大师在〈决疑品〉里讲到净土,净土和天堂到底有甚么不一样?

  有时候上了天堂,福报用尽,还是会退堕;净土只有上升,没有退堕,这是第一点不同。第二点、天堂里和人间一样,仍然有像君臣、眷属、上下等阶级的差别对待;净土里则只有平等,大家都是莲花化生,没有差别。

  说到净土,大家就会想起极乐净土。我们读过《阿弥陀经》的人会问:“极乐净土在那里呢?”

  “十万亿的佛土以外。”也就是在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

  其实,这只是比较上的说法,真正从法性上来讲,净土是没有远近之别的,净土就在心中,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例如维摩居士,在他的生活里,行、住、坐、卧之中,真是“居家逍遥,随处都是净土”。他到学校里讲学,讲堂就是他的净土;他到市场里购物,市场就是他的净土。所谓“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净土就在他的心里,这正是人间佛教所谓的“人间净土”。

  过去,佛陀十大弟子中智能第一的舍利弗,曾经怀疑的问佛陀:“佛陀!诸佛的净土都是清净无染,为甚么您的娑婆世界到处充满生老病死,又像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一样,人人生活在苦恼之中呢?”

  佛陀对舍利弗说:“这是你看到的世界,我看到的世界不是这样。”说完随即以足趾按地,大地顿时变为金色。他对舍利弗说:“这就是我的净土。”

  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地藏菩萨,他以地狱做净土。所以,净土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随着我们清净。因此,学佛,自净其心是很重要的。

  关于净土,我把它分成人间的净土、天上的净土、极乐的净土,还有唯心的净土、华严的净土。现在我再把它们一一做个介绍。

  1、人间净土:

  常听人慨歎说:“人间没有一块净土,人间到处充满了险恶、纷争、不平,就像三恶道一样!”其实,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人间,如果安和乐利,民丰物阜,人人和善,彼此尊重,这不就是人间净土吗?所谓人间净土,必须要具备八个条件:

  ◆国土,没有环境的污染:现代社会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环境髒乱,空气污染。因此,人间净土的第一个条件,必须要美化环境,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从家庭到社会没肮脏的污染,只有清净的环境。

  ◆经济,没有财产的占有:现在的社会,一般民生的物质、经济生活可以说都很富有,只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经济、物质是要从勤劳中,从结缘里慢慢获得,他总希望“一步登天”,一下子就能发财、富贵,所以铤而走险,窃盗、诈骗,破坏了净土的形象。在人间净土里,经济是净化的,没有财产的占有,只有均富的日用。

  ◆生活,没有恶人的残害:佛经上有一则六根会议的寓言:有一天,眼、耳、鼻、口,一齐向眉毛抗议,毫无用处的眉毛为甚么高高在上,而各有所司的眼、耳、鼻、口却要屈居下方呢?眉毛被攻击得招架不住,只好知趣地换到最下方。但是大家一看,眉毛在下面古怪,不像个人,不得已又请眉毛回到原位。这时大家终于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眉毛的无用才是真正的大用;觉悟到互助互爱才能共存。所以,在人间净土的社会,对于人民的身体、生命都有保障,都能不受侵犯,自由平等,正如佛国净土,没有恶人的相残,只有互助的友爱。

  ◆处众,没有人我的是非:我们的社会充满人我是非、恩怨利害,见不得别人有好处,放不下别人比自己强,互相攻讦、毁谤,彼此打击、破坏对方。例如:你好,我心里难过;你伟大,我心里就不高兴。人间净土是彼此尊重,互相礼让,没有人我是非,只有和谐的眷属。

  ◆交游,没有猜疑的误会:猜疑、误会将使原本和乐的人我之间、家庭、社会变成愁云满布的囚牢,因此人间净土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我的往来要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互相的信任之上。也就是社会大众没有猜疑的误会,只有互相的信任。

  ◆政治,没有迫害的冤屈:娑婆世界里,由于立场的不同,利害的冲突,仍然不能免除政治上的迫害。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有的只是道德的感化,而不是权术的控制;过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而不是恐惧躲藏的苦难,所以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大家平等,人权有保障,没有迫害的冤屈,只有德化的和平,我们就具备了人间净土的第六个条件。

  ◆交通,没有事故的发生:我们的世界里,常常为空间的问题感到困扰,因此,在交通上不是感到非常不便,就是发生事故,令人遗憾。人间净土的交通,是没有事故的发生,只有自在的生活。

  ◆社会,没有阶级的差别:我们的社会有秉赋上贤愚智劣的先天不同,更有职位上贵贱轻重的人为差异。不合理的制度,制造了人间许多的矛盾、冲突,形成不平等的阶级歧视。在佛教看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具足佛性,无比尊贵。因此,人间净土是没有阶级的差别,只有大众的平等。

  2、天上净土:

  天上的净土,即所谓的“天堂”。天堂的情形是怎么样呢?天上和人间到底有何不同?至少有四点不同:

  ◆天上的寿命长久。依佛经上的记载,距离人间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长达八万大劫。

  ◆天堂的人身体高大。依佛经记载,距离人间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人,他们身高九十丈。愈往上的诸天,身高就愈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五百公里左右,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

  ◆欲乐自在,胜于人间。天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物质非常的丰富,不但不处饥寒,而且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随心所欲、有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安快乐的禅悦

  ◆定中安乐。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里,他们都是过着禅定的生活,享受定中的轻安自在、法喜禅悦。

  3极乐净土:

  极乐净土也有四个特点:

  ◆没有男女的占有。在极乐世界里,不像人间,他们没有男人、女人的分别;极乐净土的民众,都是莲花化生,所谓“九品莲花为父母”,所以他们没男女相。不过,有的人会认为,没有了男人、女人,人生有何意义?其实男女是苦恼的源头,假如没有男女相,这个世间一定减少很多问题。

  ◆没有烦恼忧虑。根据《阿弥陀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因此,极乐净土的众生,没有贪欲、瞋恨、愚痴、嫉妒等烦恼罣碍,只有无尽的快乐。

  ◆没有经济的匮乏。极乐净土到处都是七宝所成的亭台楼阁,到处都是金银财宝,连地上都是黄金铺地。他们不需要用钱,因此没有经济的匮乏。

  ◆没有恶道的恐怖。人间不但有很多自然界带来的痛苦,如水灾、旱灾和风灾、地震等,还有很多的虫害、疾病,尤其是人为的战争灾难,种种的人我纷争,真是有如恶道般恐怖。极乐净土里,没有三恶道,只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因此没有恶道的恐怖。

  4唯心净土: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唯心净土。唯心净土也有四个特点:

  ◆随遇而安:你能随遇而安,那里就是净土。

  ◆随缘而生:你能随因缘而生活,到处都是净土。

  ◆随喜而作:你能随喜工作,当下就是净土。

  ◆随心而住:你的心能任运逍遥,随缘放旷,则“随所住处,皆是净土”。就如天上的太阳、月亮,不管乌云密布也好,或是刮风下雨也好,太阳、月亮都是那么逍遥自在的悠游于虚空之中,这就是随心而住。

  5华严净土:

  《华严经》指出的净土世界是:

  ◆大小不二:一沙一石里,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

  ◆一多无异:别人说一说多,其实一中有多,多也即一。

  ◆动静一如:尽管无常变化,尽管世间不安动乱,不过,你的心安静自如。

  ◆净秽无别:即使身处污秽里面,你要清净自己的心。所谓“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希望大家都住在净土里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