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三.六祖对弥陀净土的看法如何?

  在各种净土里,禅宗所提倡的是自性的净土,是本心的净土。然而对于《阿弥陀经》所说的弥陀净土,六祖大师又是甚么看法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禅宗主张不着相,提倡“即心即佛,自性是佛”,所以禅师们过去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甚么佛来要佛斩呢?难道对佛(自己所信仰的中心),还有甚么仇恨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说明禅宗最看重我们的本心,自性上有了污染,有了牵挂,就如同我们乘船过河,到了彼岸以后,如要把船放下来,如果你放不下,难道还要背着船走吗?

  禅宗主张:我们信佛、拜佛,其实我们自性本来就是佛,佛性人人本具,因此不要再到心外求佛,佛在心内,你也不要想到心外有净土,净土就在心中。

  但是,理上是如此没有错,然而当我们还没有开悟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拜佛,我们还是承认,我们要念佛才能成佛。所以,六祖大师站在禅宗立场,虽然肯定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就是对佛说圣言量的肯定,这固然是很肯定,但是六祖大师并不鼓励大家忘记自己“即心即佛”,而一味地往心外求法,一味地要往生心外的西方极乐净土。

  六祖惠能大师说:“西方极乐世界,远有多远?十万八千。”在《弥陀经》里则讲“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等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表示很远、很远。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上智之人,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十万亿佛土之外,当下就是。所以,在《阿弥陀经》里也说到,一个人只要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于一念顷,即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真正的净土,没有远近的。一个悟道的人,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没有时间的限制,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没有空间的限制,超越了空间。我们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那就是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远近不二”──没有此土,没有彼土,当下即是。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到:“在我们东土的人造罪了,大家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假如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因为有了妄想杂念,也造了业,那么他们往生到甚么地方去呢?”意思是说,你心性不明,你罪业不除,你在佛土里面,那也是像在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里,如果你能明心见性,当下就是佛国。因此,净土就是要明心见性,心外无法,心外也无净土。禅就是心,道就是心,佛就是心。

  过去在丛林禅堂里,除了参禅以外,不准念佛,所谓“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然而净土却又提倡念佛,看起来好像很矛盾,其实不矛盾。就以净土宗来说,他教人念佛,主要也是要用念佛的这一个正念来对治妄念,妄念一除,正念生起,进而以无念来对治有念。因为有念也是迷,能够“不念而念,念而不念”,那不就是无,就是禅。所以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主要的,都是要藉念佛、参禅来净化自己,升华自己,找回自己。所以,《六祖坛经》要我们不要多伺妄求,当下改变自己最为重要。比方说,你在生活里,把生活改善,你的生活里就有净土;你用心美化周遭的环境,你的环境就是你的净土。所以,我们要往生净土,往生极乐净土固然很好,不如往生你自己当下的净土,也就是你自己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环境,那就是你的自性的净土。所以,我们对净土的看法,应具备有四个意义:

  1人事相处的和谐。我们在人间,有时候为了人事不和谐,常常引生很多苦恼;怨憎会固然很苦,恩爱别离也是很苦。所以,人事相处,应如君子之交,彼此互相尊敬、和谐。人事的和谐,就是我们人事上的净土。

  2心里净化的安住。我们有时候熙熙攘攘,劳劳碌碌,心里动荡不安,心里贪瞋无明,我们的心内找不到一个真正安住的地方。现在的社会,大家建华屋,建高楼,富丽堂皇,身体有所安住了,但是心里没有安住的地方,因为心里面罣碍名利得失、是非好坏。所以,我们如果用禅净化心灵,使我们气质安详,使我们的心安住在禅的上面、安住在慈悲的上面、安住在般若智能的上面、安住在虚空广大无边的上面,像太阳、月亮,安住在虚空里,每天游遍四方,逍遥自在。所以,《六祖坛经》主要的就是要为我们的心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3恐怖斗争的消除。所谓净土,在净土里没有竞争,也没有恐怖。在世间上,每天人和人争,人和自然争,人和畜生争,到处斗争,到处充满恐怖。所以,如果生活没有安全感,那就不是净土。

  4平等自由的实践。在净土里,我们要平等,要自由。例如民主政治选举,那就是平等;民权受到尊重,那就是平等。所谓自由,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所有,不侵犯别人的因缘。自由平等,这才合乎净土的意义。

  不过,我们希望:净和禅是没有分别的,参禅的人不要诽谤净土,念佛的人也不要排斥禅宗。永明大师的《参禅念佛四料简》,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无禅有净土,梦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所以,禅净应该双修。

  自古以来,禅宗和净土宗时常发生一些纠纷,参禅的人认为念佛的人是心外求佛,是靠他力;念佛的人也批评参禅的人不靠佛力,那有那么容易成就?所以,禅净之争一直成为佛门一个重要的问题。永明大师的《参禅念佛四料简》,提倡禅净要调和。他说:如果你参禅又念佛的话,就好像带角的老虎,既可以现世作人师,来生也可以作佛祖,这是第一个主题。第二、假如你没有参禅,你只念佛,念佛很稳当,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又何愁不开悟?第三、有禅没有净土,十人可能会有九人走叉了路。所以,参禅没有名师指导,常常着魔,常常有其它的意外事情发生。假如没有禅,又没有净土,更是危险,将来百年以后,地狱、饿鬼、畜生,铁床并铜柱,万劫千生没有个人可以依怙,又如何能得度?

  禅和净究竟那一个好?过去有两个徒弟,有一天,大徒弟来跟师父说:“师父!现在这个时代,最要紧的要弘扬禅宗。你看,禅,多高的智能,生活里有了禅,多幽默,多有境界!现在西洋人都学禅,我们今后要弘扬禅宗。”

  师父听了点点头说:“很好!”

  大徒弟走了以后,小徒弟来了,“师父!人生如苦海,所谓生死事大,要了生脱死,必须要念佛,念佛如同坐上一艘安全的救生艇,念佛才能慈航普渡,我们要弘扬净土。”

  师父说:“你说得对,很好!”

  小徒弟也走了。在旁边听话的侍者觉得很奇怪:大徒弟说禅宗很好,小徒弟说念佛很好,究竟那一个好呢?于是问师父:“你刚才说他们都好,究竟那一个好呢?”

  师父说:“还是你的好。”

  从这则公案可以说明,一个真正悟道、有修有证的人,看根机,适合那一个根机,就是那一个好。有时候,禅宗批评净土,净土诽谤禅宗,这样一来,受害的是佛教徒。因此,希望我们都能秉承过去的祖师、诸位禅宗大德们的这种看法,我们还是有禅有净土,来过一个“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的这种修行生活吧!

四.如何能亲觐弥陀和净土?

  在前面我们谈到了净土,怎样才能看见净土?怎样才能亲觐阿弥陀佛呢?

  自古以来,我们从《净土圣贤录》的记载证明,不少人现世今生就能亲觐阿弥陀佛,就能亲见极乐世界。例如明朝的袁了凡,他见过极乐世界的净土胜境,见过阿弥陀佛的庄严报身。净土宗祖师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结社念佛,也曾经三次亲见阿弥陀佛现身。唐朝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每称念一句佛号,口出一道光明;念十句佛号,口出十道光明;念百句佛号,口出百道光明,所以被称为光明和尚。

  二、三十年前,我在宜兰有个念佛会,那里有个信徒,大家称她为阿敏姑,她也曾亲见过极乐净土,见过阿弥陀佛。

  以上这些事迹,都是净土人士所讲,禅宗不讲外相上的净土,他们主张“自性的弥陀、唯心的净土”。因此,如何能亲见弥陀和净土?以禅宗来讲,就是要了然自性,自己对自己要明明了了的认识,要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甚么。现在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色身,有一个假相,这个色身上面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天天和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于是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认识;一旦有了认识,就会分别,一有了分别,种种的差别、种种的现象,世间的好好坏坏、是是非非,便无有了时。

  因此,佛经常常把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个村庄,这个庄村被六个贼人盘据了,所谓:“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回,惹出是非却问谁?”六个贼人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又以心(意)为首领,日夜指使着这六个贼人在我们的身心里面为非作歹,因此,有一首偈语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学佛首重治心,心调伏了,其它的眼、耳、鼻、舌、身都会跟着听话,所以“擒贼要擒王”。

  不过,调心治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诚如王阳明先生所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的烦恼痛苦。因此,如何守护我们的六根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行不可忽视的功课。

  我们的心也像一座宝矿,学佛修行正如开采心里的宝矿一样,只要我们能把心里的宝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开采出来,就能“得度”。

  经云:“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那么,我们的心性如何契合佛道,如何亲见弥陀净土?在《六祖坛经》里告诉我们:“常行平直,便见弥陀。”如果我们的心能安住在平等上,心能平直无谄曲,便能与佛道相应,便能得见阿弥陀佛。所以,六祖大师指示我们:要求作佛吗?佛要向我们本性中求,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外的法都是差别,都是无常,心外无佛,佛要向自我的心里来求。

  《六祖坛经》又说:“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时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不如学习他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只要你有慈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你念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大喜大舍,你有喜舍,你有欢喜为人服务的心,你就是大势至菩萨。你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能净的意思,如果你自心清净,你就是释迦牟尼佛。

  我们常见一般佛殿里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的左右分别是观世音与大势至;把观世音的慈悲和大势至的喜舍结合起来,就是阿弥陀佛。再如大雄宝殿里供奉的三宝佛,释迦牟尼佛的左边是东方药师佛,右边是西方弥陀佛;把东、西调和,把生和死调和起来,能不生不死,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法身毗庐遮那佛。

  我们研究《六祖坛经》,想要觐见弥陀,想要见到净土。其实,不管是见佛,还是净土,都不能执着表相,正如标月之指毕竟不是月亮,我们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亮,要能避开手指,才能见到月亮。也就是说,我们要觐见弥陀或净土,不是在相上求,不是在口里念,是要向心里去找,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正等正觉的时候,第一句发出的宣言即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是佛,只可惜因为有无明妄想,不知道自己是佛;如果去除无明妄想,自己就是佛。所以,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见到自性的弥陀,如何才能建设自己的净土呢?

  1除人我,须弥倒:就是要去除人我的分别心,要把人我的执着去除;人我的执着就好像须山,障碍人际的和谐、沟通。人我一除,阻碍也就没有了。所以《金刚经》一再要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2去邪心,海水竭:邪心就好像贪瞋迷妄,如海水里的波涛汹涌,搞得我们身心不得安宁;邪心一除,海水就枯竭了,就没有大水之患。

  3烦恼无,波浪灭:《百法明门论》说,我们的烦恼有大烦恼、中烦恼、小烦恼;有根本烦恼、枝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甚么会感到艰难困苦,感到不安,就是因为有烦恼扰乱我们;烦恼一除,波浪就会消灭,自然风平浪静。

  4毒害亡,恶龙绝:烦恼不但恼害自己,同时恼害别人,例如,幸灾乐祸,损人利己。如果把这许多毒害人的心忘记,恶念就会灭绝,恶魔就不会扰乱我们。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既然如此,为甚么我们要天天念佛、拜佛?不但用音声求佛,还要为佛像装金?其实佛像只是一个引导,我们拜佛,主要是要拜我们自心本性里的佛。

  唐朝有一位丹霞天然禅师,有一天到一个寺院去挂单,时值严冬,天气寒冷,他就把佛殿上木刻的佛像拿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看,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回答。

  “胡说!木刻的佛像怎么会有舍利子?”

  丹霞禅师说:“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

  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我佛如来的法身遍满整个世宙世界,而不仅仅是雕刻的佛像,对禅师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宇宙真理才是我佛法身的整个表征。由于纠察师所认识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烧佛欲取舍利,他所认识的佛像才是有灵性的。

  不过,讲到这里,大家可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既然如此,以后我们到了寺庙里,也可以把佛像拿下来烤火。其实大家要知道,佛像对于一个尚未见性悟道的人来说,正如过河需要船筏一样,但是一旦过了河,就没有必要背着船走。

  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成佛的时候,佛像很重要,一旦成了佛,一旦认识了自心的净土、自性的弥陀,到那个时候,随你要烧佛像或呵佛骂祖都可以。但是,在我们还没有成佛的时佛,还是必须藉着佛像来觉悟自己,找到自己,那才是一了百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