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五.何以说“人有二种,法无二法”?

  经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的修行法门尽管有八万四千之多,但是最后的目的,无非是要见性成佛,了脱生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六祖大师说:“人有两种,法无二法。”

  所谓“法无二法”,意思是说,纵然如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无量无边,(例如我们平常念佛、参禅、礼拜、作观等,都是修行的法门。)但是我们所证悟的真理只有一个。正如世间上有好有坏。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世间法虽有善、恶,但是,法的本体非善非恶,法就是法,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说“法非善恶,善恶是法”。

  在佛经里有个譬喻说:“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三兽渡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只老鹰、一只鸽子、一只麻雀,三只鸟在空中飞行:老鹰一个展翅,飞行几十里;鸽子用力一飞,只有一、两里路;小麻雀振翅,用力飞了好久,也只是几十丈。虚空本来没有远近,只因三只鸟的能力、程度不同,因此飞行的距离有了远近不同。又如三兽渡河,大象要过河,牠只是头部浮在水面上;一匹马渡河,也是头在水面,脚在下面;一只小白兔,很用力,头在上面,牠也过去了。三兽渡河,水无深浅,可是,大象、马、兔子这三兽的程度不一,因此在过河的时候就有了深浅之别。所以说,人有圣凡之分,真理的法,却只有一个。因此,经典告诉我们,学佛应该依止四法修学:

  1、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学佛应该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互异,人有生老病死,去来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依人。

  2、依智不依识:智指无漏的般若智能,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因为世相虚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随着虚幻的世相而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的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学佛不仅要“依智不依识”,还要进一步“转识成智”,如此才不会被世间幻象所迷惑。

  3、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是用来诠释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体。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也可能因为断章取义,或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造成误解。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六祖大师甚至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微妙的法门和真理,无法只靠文字来表现传达,所以学佛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执着,否则造成文字障,只会与道相去日远。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有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之分。世俗谛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义谛是究竟绝对的真理。方便法门是佛陀为适应众生的程度、根机而施设,我们不能把方便法当成究竟。最究竟的是与佛心想应,所以学佛应该依了义佛心,不依不了义的方便。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说种种法,是为了帮助众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头指引我们见到月亮,所以修学佛法要能“因指见月”,千万不能因执着指头,反而障蔽双目,见不到月亮。

  这个譬喻同时也是说明:佛陀的法,正如过河所需的船筏,一旦过了河,上了岸,就应该把船放下。意思是说,我们平时拜佛,一旦成佛了,就要把拜佛放下,如果还要执着拜佛,就如同过了河还背着船走,而成为一种执着,执着就是一种病,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千经万论,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要我们明心见性,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要达到这个目的,唯有一乘的佛法,也就是《维摩经》指出的“不二法门”。

  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病。双方几番对答后,突然话锋一转,维摩诘问道:“诸位!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说吧!”

  于是先后有三十一位菩萨,各就所见,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没有人再发言了,维摩诘于是问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

  文殊菩萨回答:“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一实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去揣度探寻,必须直观体验,向内发掘,能够这样实践,才能够进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愕然,唯独文殊菩萨智能超人,懂得此中奥秘,乃向大家赞叹说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

  意思是说,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门了。所以维摩诘的“默然”,意味着无上妙道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文诠,超越这些有形的障碍,直探本源,这才是菩萨的入不二法门。

  由于维摩诘这一“默然”的回答,蕴涵着无穷的妙义,不但否定了前面三十一位菩萨的答案,连文殊菩萨的答案也给推翻了,留下“维摩一默如雷”的美谈。

  所谓“不二法门”,例如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黄昏又从西山下去,每天朝升夕落,升也未尝升起,落也未尝落下,第二天它又会再度升起。所以,升起了又下山,下山了又再升起,起起落落,生生灭灭,等于一个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也未尝生,因为生了要死;死也未尝死,死了又要再生。因此,生死不是两个,生死是不二的。

  我们也常听到现代人说:“东方的文化为体,西方的文化为用。”体和用是不二的,乃至世间、出世间也是不二的,烦恼和涅槃也是不二的,有和无也是不二的。但是凡夫的心里,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其实,有的未尝有,无也不是无,所谓“空中生妙有”,要无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虚空不空,如何容纳森罗万象?所以,要从空里面才能显现胜义的有,我们要把空有的两头截断,把它归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正的真理。

  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在六祖徒孙马祖道一禅师座下悟道了。马祖道一接引学人的方法,就是凡是有人问道:“甚么是佛?”马祖禅师就回答:“即心即佛。”“甚么是心呢?”马祖禅师也是回答:“即佛即心。”

  大梅法常禅师就这样悟道了,悟道以后,另建丛林度众,跟随他参禅学道的学者名士数百人,马祖道一禅师有一天派了一个大弟子法试探他看他有没有真正开悟。

  来人问:“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里究竟得到甚么道啊?”

  大梅法常回答:“老师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悟道了。”

  “老师现在已经不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了,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非佛非心』呢!”

  大梅禅师听了这话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是我的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大师兄回去后把大梅法常的话述说了一遍,马祖道一听了以后高兴的说:“梅子熟了!”

  这话一语双关,“梅子熟了”,是说大梅法常禅师是真的开悟了。所以,在我们凡夫看来,“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两种,但在真正开悟的禅师心中,他肯定自己,因此管他是与非,管他有与无、好与坏,在我看来都是一个,这才是真正懂得“法无二法”的真义。

六.迷悟之间差几许?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种种的说法、开导,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觉悟,要我们去迷趋觉。

  迷与悟之间究竟相差几许呢?其实,迷和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祖,所以有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佛与凡夫本来是一样的,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佛也是人成的。在中国的民间信仰,有很多神明,他们有的过去也曾造福人间,甚至也有了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力。但是佛教并未把这些神明定位在佛、菩萨的地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迷悟不同。

  所谓佛、菩萨,一定要觉悟。觉悟甚么呢?觉悟缘起法。也就是觉悟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王阳明说:“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对于觉悟的人而言,众生不是心外的众生,世界不是心外的世界,宇宙万有和我都是一体的,宇宙万有都在我的心里。所以,佛教对其它的宗教,并不是不尊重他们,只因悟道的层次有异,因此有迷悟的差别。

  甚么叫做证悟真理?一般人都知道,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他悟道成佛,到底悟到甚么?佛陀悟到的就是缘起法,也就是悟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悟到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能单独存在,悟到宇宙万有是彼此相互关系的存在。

  有关因缘所生法,讲起来很容易,真正的涵意却不容易了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因缘法,必能时时心存感恩,感恩国家社会,感恩大众的成就,我们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佛与凡夫的差别,只在于一个悟与迷的不同而已。

  迷悟之间差几许?迷和悟究竟有甚么不同?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忽然朝佛像的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看了很不以为然,急忙问道:“老师!你为甚么把痰吐在佛像的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对不起!我还要再吐痰,请你告诉我,在虚空之中,那里没有佛?我的痰应该要往那里吐呢?”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佛的法身流露在自然宇宙之中,那里没有佛呢?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可以说,他已经悟道了。

  然而真正的悟和迷,事实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分别的。

  在一间寺院里,有一个年轻人正在打坐。老禅师回来了,他没有站起来,老禅师就教训他:“年轻人怎么这么没礼貌!老师回来了,怎么站都不站起来一下呢?”年轻人心想:“禅宗的禅师们讲话,常常是怪怪的,常常都很颠倒,我也可以跟你说两句禅话,表示我悟道了。”于是就对禅师说:“我怎么没有迎接你?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起来迎接你,不是一样吗?”

  老禅师听了以后,上去就给他一个耳光,年轻人被打了以后,很生气的说:“你怎么打我呢?”

  老禅师哈哈一笑,“年轻人!我告诉你,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禅师们讲的话,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不合乎逻辑,实际上是非常合乎真理的。

  有个小偷到寺院偷东西,但翻箱倒柜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可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说道:“喂!你走的时候,记得替我把门关好。”

  小偷最初吓了一跳,随即就说:“你这个和尚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寺里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可偷!”

  禅师对小偷说:“你真莫名其妙!难道要叫我老和尚天天去辛苦赚钱来给你偷盗吗?”

  从这一段对话也可以看得出来,悟道的禅师面对事情时的洒脱,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样。

  在美国夏威夷,曾经有一个参与越战阵亡的军人,因为笃信佛教,家人于是为他礼请了一位老和尚来他为举行告别仪式。在一般的告别祭典中,除了诵经以外,通常总要为亡者说法。当时老禅师心里想:“这个人是一个军人,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由而捐躯作战,阵亡牺牲了,现在亲朋好友来为他追悼纪念,不如我就用枪炮的声音,来作为今天的法语吧!”

  于是,老禅师在说了一段话以后,后面本来应该说一首偈语,他就改成用枪炮的声音──“碰!碰!碰!”这声音一响,全村的几百人,大家一想到战争的凄惨,想到死亡的痛苦,想到为战争而牺牲的亲朋好友,一时悲从中来,人人痛哭流涕,场面哀悽感人。

  当时座中另外有一个还没有悟道的年轻僧人,他一看,这个老禅师今天用“碰!碰!碰!”这么样的感动人心,于是在另外的一堂告别式典礼中,他也如法泡制,把老禅师的这一套学了去运用。一开始,他就“碰!碰!碰!”三声,结果大家不解其意,只觉得滑稽唐突,忍不住都笑了起来了,于是原本哀伤的追悼会,弄得大家笑个不停,场面无比的尴尬。

  先前的老禅师,在节骨眼上“碰!碰!碰!”三声,大家痛哭流涕,感到“人生是苦,世事无常”;后面没有觉悟的学僧,因为不懂佛法的巧妙,虽然一样“碰!碰!碰!”三声,却弄得大家哈哈大笑。所以,迷和悟就差那么一点,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吃饭,一样的行住坐卧,不过,有了“悟”,生活的意境就不一样了。

  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有一次去拜访法融禅师。据说,法融禅师的道行高深,不但修到百鸟来朝、猿猴献果,而且跟老虎、狮子住在一起,打成一片。四祖道信初到,看见狮子、老虎张牙舞爪的样子,不觉举起双手作恐怖状。法融禅师看到,便说:“禅师!你还有这个在吗?”意思是说,你还有恐怖吗?

  随后法融禅师就去烧茶,在他烧茶的时候,道信禅师就在一张凳子上,写了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呢?这时道信禅师哈哈大笑:“喔!原来你也还有这个在!”

  这则公案是在说明,悟道的禅师应该甚么东西都能够放下,狮子、老虎,你何必要恐怖呢?甚至连“佛”字,你又何必生起有无的心呢?

  当然,悟道的禅师在平常生活里面,并不刻意的表现出悟的境界,他看起来仍然和一般人一样。不过,有时候进入到禅的境界、定的境界,当然就不一样了。

  一般的凡夫,平常都是凭妄识在生活,这就是迷。我们如何才能悟道,如何才能对世间有另外的看法,而不再是雾里看花?我们如何才能看到真实的世间,如何才能够安住在真心里生活?迷悟的分别究竟在那里?迷悟的分别就在圣凡之间!凡是迷,圣是悟。当你迷的时候,无论走到那里,都觉不好,甚至天下之大,有时候竟无容身之处。但是如果你悟道的话,那真是“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觉悟的人居住一处,就是居住在一切处,只要悟道,宇宙虚空都我们的。迷悟之间差几许?虽然只差那么一点,却是需要多少的修行功夫,才能去迷觉悟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