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 决疑品 问题讲解

七.禅者怎样才能随遇而安?

  我们在世间上,为了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多少的忙碌,多少的辛苦;甚至为了事业的竞争、名位的夺取,造成人际间的人我是非、毁誉荣辱等等。如果我们每天“心随境转”的话,生活一定纷纭扰攘,不得安宁。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假如我们能够不让心随境转,而能转境的话,这就是修行有了功夫。

  尤其生活中如果有了禅,懂得用禅定来处理生活,处理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纵然身处纷扰的尘劳之中,也能安住身心。所以,能够随遇而安,懂得过一种洒脱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随遇而安呢?我分几点说明:

  1、在食衣住行里要能随遇而安

  有的人三餐一定要吃山珍海味,没有丰盛的饮食,他就觉得食不知味。有的人一定要穿名牌服饰,一定要住高楼大厦、洋房别墅,如果不能如愿,他就觉得日子不好过。甚至有的人坐车子,舍国产汽车不坐,一定要外国进口的汽车,否则就感觉不自在,这就使生活不能安宁。

  然而对参禅的禅师们来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只是“借假修真”的方便,因此在他们心中,有无、好坏一点都不计较。例如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荷叶可以做衣服,松子可以当饮食,一点也不觉得生活很苦。元朝的高峰原妙禅师,一个人住在山洞里修行,每天只靠别人用绳索吊一点饮食让他充饥,大家认为他的生活一定很苦,但是他却甘之如饴。没有衣服穿,他说道德可以庄严仪表;没有水洗澡,他认为佛法可以清净身心;没有朋友,他可以和大自然为良朋友伴。一个小小的山洞,于他却如法界之宽,这就是随遇而安。所以,有了禅,在衣食住行里面就能安住。

  2、在经济物质上要能随遇而安

  经济上,有人有了一百万,还想着两百万;有了两百万,又想要一千万,永远不会满足。但是,有了禅,即使没有钱,也会感到非常富有。例如禅者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他觉抵过万种的富贵。

  在很多年前,有一个小姐从新竹来到佛光山,表明出家的意愿,我问她:“为甚么要出家呢?”

  她说她不喜欢嫁人,父母愿意把她陪嫁的嫁妆给她带来佛光山出家,我说:“你出家可以,父母给你的嫁妆不必带来。”

  她说:“那许多电视机、电冰箱留在家里也很可惜,不如带到佛光山来,送给佛光山常住。”

  我说:“那也不行。为甚么呢?比方说,你在教室里面上课,忽然看到有一个人在喝冰水,吃冰淇淋、冰棒,你就会想那是我冰箱里的冰棒。假如你在客堂里,忽然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你会想有人在看我的电视。或者,你天天心里都是冰箱,都是电视机,你怎能安心修道呢?”

  她听到我拒绝她把电冰箱、电视机带来佛光山,觉得很可惜,最后仍然舍不得电冰箱和电视机,于是又回家去了。所以,我们的生活如果要靠冰箱、电视、物质、金钱来安住,这是增加生活里的烦恼,而不是安心之道。

  3、在荣辱得失中要能随遇而安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佛教称之为“八风”,也就是八种能煽动情绪的境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有人对我们很好,感到很荣耀;有时候,也会有受人诽谤、批评等受气的时候。一般来说,受苦、受穷,比较容易忍耐,最难的是受气、受侮辱、受委屈,心里就感到不平了。但是,如果我们生活中有禅,则不管荣辱得失,都能处之泰然。例如近代的弘一大师,有一次到一个寺院去,寺僧不认识他,不接受他挂单,他一点都不介意,随即若无其事的离开。后来有一个人认识他,赶快通知住持大和尚,马上撞钟擂鼓欢迎他,他也没有觉得很荣耀。因为弘一大师有禅、有佛法,所以在荣辱得失里,都能安住。

  4、在打击迫害时要能随遇而安

  前面说过,六祖大师的一生,可以说魔难重重,但是在遭逢各种打击迫害时,他都能安之若素,甚至在猎人群中也能随遇而安。又如佛陀,他在因地修行时,有一次做忍辱仙人,被一个无道的国王割截身体,却能心无怨恨。为甚么?因为禅的力量能胜过一切的迫害。

  5、在感情是非里要能随遇而安

  人是有情众生,离不开感情生活。但是在感情的世界里,好好坏坏、是是非非、善善恶恶,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凡夫众生,往往执着不当的感情,被感情束缚,产生烦恼痛苦。如果有了禅,则能超越、净化、升华世俗的感情,成为对众生的慈悲,自然不会陷溺在感情的是非里,而能随遇而安。

  因此,参禅的人有了禅,就有力量,就能把我们自心本性的能量发挥出来。现在的社会,常常有所谓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必须要到山中、海里开采能源,甚至于利用太阳能发电等。其实,真正的能源是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则在生活里面,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真是“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饱能饿,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进能退,能冷能热”。有了禅,每一个人都是万能的,因为禅的世界无比空旷;禅的世界,无有限量。有了禅,大自然都是我们的,有了禅,永恒的生命都已具足,还会斤斤计较于世间的五欲尘劳,还会在乎小小的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吗?所以,要想在生活里能随遇而安,一定要把我们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有了禅,自然能够任运逍遥,随缘放旷。

八.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那里?

  佛教有在家、出家等七众弟子,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不过,在家修行往往无法如出家修行那样专精、方便,因为在家生活有五欲尘劳,有妻子儿女等种种的束缚、障碍。因此,在家忧悲烦恼比较多,出家生活清净、寂静;在家生活增长烦恼,出家是减少烦恼;在家以执取为乐,出家以出离为乐;在家修行成就小法,出家学佛成就大法;在家魔难比较多,出家能令魔王恐怖;在家多放逸,出家少放逸;在家多奸巧,出家修行,心地容易质直;在家多忧苦,出家多慈悲;在家以财力为宝,出家以功德为宝。

  在《大宝积经》卷廿八,对在家与出家生活作了如下的比较:

  出家:清净、解脱、无求、富有、成大法、魔忧、正直、寂静、慈悲、不放逸、积功、出污泥。

  在家:染污、束缚、多欲、贫苦、成小业、魔喜、谄曲、愦闹、多瞋、多放逸、取财、溺污泥。

  在家有无量过患,出家有无量功德。经典里说,在娑婆世界里最好的是:第一是见佛,第二是闻法,第三是出家,第四是悟道。所以,清朝顺治皇帝曾作诗赞歎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又说:“朕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闲。”由此可知,出家生活比在家好,出家的修行比在家的修行容易成就。

  不过说到出家,也不一定要剃发披染才叫做出家。身心都出家固然很好,心出家,身没有出家,也很可贵。所谓“热闹场中作道场”,能在烦恼里面,转烦恼为菩提,才是重要的。例如《胜鬘经》中的胜鬘夫人:“虽处王宫,不着欲乐;身居富贵,常修佛法。”在家,一样可以参禅念佛,一样可以修行悟道;功行到家的时候,一样可以勘破生死,一样能够解脱自在。例如傅大士、庞居士,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六祖大师才说,在家也可以修行。当然,能出家更好,《大智度论》提到:“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因此,能够出家修行最好,但是,如果在家修行,也能像出家人一样发出离心,虽居世俗,心在山林,虽过五欲的生活,心在清净的梵行,如此则在家修行者和出家又有甚么分别呢?

九.惠能大师怎样指示他人修行?

  关于这一个问题,在〈决疑品〉有一首“无相颂”,已经把六祖大师对于修行的看法指示得非常清楚。

  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心能平等,持不持戒都不是严重的问题。但是,心要平等,这又谈何容易?

  所谓心平,就是要了悟生佛平等。众生和佛在理体上是平等的,因为佛性人人本具,因此又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生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是凡圣不二的,只是觉悟上有时间的先后不同,于是有圣凡之分。

  其次,要认识空有平等。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我们把空有分成二边,把有无划了一道鸿沟。然而在真理里面,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所以,《般若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懂得空有平等,就能认识诸法不断不常,即知佛陀的法身和应身是本体和现象,法身没有去来,故名“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教化众生的意思。

  此外,一多平等。一和多是没有差别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生万法,万法归一,“一”蕴藏“无限”。所以,世间万法,自性本空,你能了解到自性本空,心才能平;心平则没有分别,没有大小,没有纠纷,没有瞋恼,行为自然就不会踰越规矩,因此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相同的,如果你行为耿直,参不参禅,又有甚么关系呢?

  在无相颂里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你懂得感恩,必然会孝养父母,你懂得仁义,必定上下互相爱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你懂得谦让,对于长幼、尊卑,自然能和睦相处;你懂得忍耐,一切不如意事自然不会斤斤计较,则能止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我们从表相上看木头、石头,那里有火?但是钻木可以生火,凿石可以取火,因为木头、石头里面有火的性能。正如每个人皆有佛性,虽然看不到,但不是没有。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如果懂得修行的话,虽然是五欲尘劳的娑婆世界,一样可以建设净土,正如污泥可以生长出清净的莲花一样。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一般人却宁愿吃包着糖衣的毒药;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凡夫的习性总爱听谄媚的甜言蜜语。平时,父母、师长、长官苦口婆心地劝诫,往往视为马耳东风,其实这才是治病疗疾的良方。越不欢喜听的话,其实都是对我们最忠诚的劝告。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菜根谭》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佛经也说:“不怕烦恼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知过不改,如果能够每天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检讨,不断地改过,就表示是有智能的人。反之,假如护短,处处都隐藏自己的过失,必定不能进步,也非贤者之举。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所谓修行,不一定局限在佛堂里礼佛、诵经、拜忏,才叫修行;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能够常行饶益众生的事,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佛道,也不一定要花钱布施,布施只是做功德,尤其有相的布施,只能求得人天福报;唯有转有相的布施为无相的功德,才能与佛道相应。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这一首无相颂,如果我们真能依此修行的话,所谓天堂,何必要到其它的地方去找呢?天堂就在我们的目前。所以,能随遇而安,到处都是天堂,心里有佛,处处都是清净的乐土。

十.吾人如何来修行?

  说到修行,过去中国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修行包括修身与修心。在佛教里面,不管是那一个阶层的人,都应该要修行。即使你不想成佛作祖,但是,你总应该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应该修行。

  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修行?我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做说明。

  1、从时间上来说修行:

  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也不一定要闭关修行,更不一定要昼夜二十四小时不停的修行。每天只要利用零碎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修行。例如早晨醒来,先不要急着下床,可以床上禅坐五分钟;如果不懂得坐禅,只要静静地坐着,或者观想,或者念佛。如果早晨不方便,晚上临就寝之前,也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打坐五分钟,只要双腿一盘,眼睛微闭,精神集中,意志统一,慢慢地会有一种安详、自在、舒服、愉快的感觉,会让身心清凉、升华、旷达。如果五分钟不够,可以进步到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一小时。

  这种修行,对于增加健康、增强信心、力量,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我们不要开口闭口就说:“我没有时间。”其实生活再忙,总要有休息的时间,利用休息的时间,就可以静心打坐,也可以参禅悟道。甚至忙著作事的时候,也是修行,如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都可以参禅。因此,不怕没有时间,只怕无心,如果有心修行,时间是随我们自己支配的,就看我们如何去利用、把握了。

  2、从内容上来说修行:

  一般人常说:“没有人指导,我不会修行。”其实修行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即以净土宗念佛而言,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行。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禅。

  拜佛也是修行,平常在家里的佛像前,或是祖先牌位前,都可以礼拜,都可以修行。

  其实,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禅,其它诸如看经、阅读书刊,做种种的功德,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3、居家生活的修行:

  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兄弟、姊妹、夫妻,眷属很多,在眷属里面也可以修行。例如,人我相处,人伦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那就是修行。在家庭里面,离开不了感情的生活;感情,不是只有夫妻之情,你可以把夫妻的感情推广开来,去孝顺父母、和睦兄弟姊妹,去帮助亲戚朋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修行。

  甚至,做一个在家居士,还要有金钱的生活,正因为有金钱的生活,金钱上也可以修行。例如你有金钱,可以多做一点善事,诸如急难救助、教育兴学等。社会上需要爱心,需要帮助的苦难人士很多,用金钱布施,也可以修行。或者我没有金钱,但我慈悲、不贪心,这也是修行。乃至平常说话赞美人,或是说正直的话,所谓“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就是修行。

  此外,在家生活都有工作,都有职业,如果身为教员,就尽心把学生教好;身为警察,就认真地执行任务,除暴安良;身为公务员者,所谓“公事门中好修行”,所以,在职业里也可以修行。

  4、一般的修行:

  说到一般的修行,我们可以用布施来修行,不管是金钱上的布施、知识上的布施,或是语言上的布施、服务上的布施,都是修行。

  其次,持戒也可以修行,持戒就是守法,佛教提倡持戒,就是倡导守法的精神。因此,凡是法律上所不允许的事,不合乎佛法的事,绝对不做,这就是持戒,就是修行。

  忍辱也可以修行,有时候遇见不如意的事,看到不如意的人,听到不如意的话,我们正好“忍一口气,风平浪静”,能忍受屈辱,就是有修行的力量。

  此外,例如结缘、修福、修慧、梵行,乃至读经、参禅、弘法、念佛、写作等,都可以修行。而经典里也有十法行,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宣说、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等,都可以修行。

  修行可以完成我们的人格、道德,所以只要我们依照六祖大师的指示,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修行,完成人格,这也就是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道完成,还怕佛道不能成就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