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29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29集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不懂得从自性修起的就是〔小根〕。从渐修入门的,都不是从自性修起。修行难道一定是悟后起修吗?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修,怎么会开悟?」另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开悟,怎么能真正去修行?」到底哪一种对?渐修的人是先修后悟,人家叫他念佛他就念佛,叫他诵经他就诵经,如果他能够老实地去念佛,他也会开悟;渐修都是属于这一类,一般是小根之人。六祖大师所讲的顿悟法门,是悟后起修。我们应按照对方的程度讲给他听,对小根的人,不要讲〔顿教〕法门。

  渐修的法门听起来有次第,比较容易懂,做起来觉得比较踏实,好像有个方法可以依循。但〔顿教〕法门不是这样,是不论禅定解脱,不是从戒定慧下手的;那用什么的方式修呢?唯论「见性与否?」他给你开示,要你懂的都是见性法。你现在来听课,只有两种答案:不是见性,就是不见性;一般人几乎都不见性,听起来都觉得很有道理,好像满天都是闪闪的金条,但抓不到任何一条。你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究竟在说什么?渐修的法门难道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吗?「佛法世间,不离世间觉。」你没有办法离开现实的人生,你要理清楚六祖在告诉你什么。小草就跟小根的人一样,他不能够堪受,小根之人就用小法,用渐修的,你慢慢跟他讲。我们虽然不明白众生的根器跟程度,但你要有善巧方便。

  比如有客人来,一般人都犯个毛病,自己喜欢吃什么就煮什么,应该是针对客人的好恶才对。如果他跟你说,从小我听到别人念佛都很感动,你就教他念佛;你不要说:「这是情执作用,我教你坐禅。」你慢慢地问,就知道对方什么程度。高明的中医生他要透过「望、闻、问、切」,「望」就是观察气色,透过观察,依经验判断,病人可能是什么状态,但为了证实,应该还要问;「闻」的意思有两种,除了听病人讲话的声音,还可以闻病人散发出来的味道,你身体有什么味道就代表你有什么病,所以他透过视觉和听觉;接着才问:「哪里不舒服?」有时候病人讲的也不能完全相信,但几乎八九不离十,身体哪里不舒服应该自己最清楚;这三个动作之外,还要透过把脉才能确定要开什么药。一样的道理,你在家里有没有跟你孩子把过脉?你只有透过你的观察,你为什么没有透过「望、闻、问、切」来观察你身边的人?接着才提出你的方案、建议和关心。一般的人没有耐心,也没有那么谨慎,都是凭着经验判断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只要有耐性,听这个人讲,知道他大概是什么程度,再跟他分享适合的法门。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般若〕智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智慧?因为你没有见性。如果你没有见性,只能够讲你很聪明。

  以现象界来看,小根人与〔大智人〕当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迷悟深浅不同,所以展现出来的就不一样;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见性之后就会一样。所以你不需要找任何借口,说自己差劲、业障重、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观念不正确。有的人表面上在讲佛法,事实上讲的都不是佛法。比如有妇人来跟你哭诉,你就说夫妻是冤亲债主,欠债要还…。你这么讲是佛法吗?你讲的是宿命,不是因缘,你只讲到过去,佛法不是只有过去;过去有过去的因缘,现在有现在的因缘,未来有未来的因缘;你现在就去改变嘛!你来听课就可以改变你的因缘,如果你少了这段因缘,就是宿命论。所以似是而非的概念,让你听了不知道要怎么办!学习的误会越多,对佛法的偏见就越深越重。

  【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缘]原因。[邪见]凡夫就是邪见之人,圣贤就是正见之人。我们今天有个重要的目的,让你知道什么叫正见,从此按照正见来过人生,你必然大彻大悟。大家在学习,不论是哲学、心理学、宗教或佛法,你可以告诉我什么叫正见吗?!你自己不见得有正见,但你会不会修行?会。现在你找一万个人,看起来都是修行的,透过考试,你找不到五个有正见的,我讲这话一点儿也不过份。举个例子,如果严格来讲说,你现在在修什么,跟你现在是个修行人,境界是不一样的。你修什么?他说每天都在念佛,你就觉得他是修行人,这样的概念不对。你每天有做功课,早课跟晚课,你是不是修行人?不是。你每天早上打坐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这也不等于你是修行人。你每天都看佛经,也不等于你是修行人。现在答案出现了,以上我讲的这样的人很多,但这样的人不等于是修行人。你会吓一跳,真正的修行人到底在哪里?修行人也有做以上那些动作,那你怎么分别?念完佛依旧起心动念,他就不是修行人;做完早晚课依然是贪、瞋、痴不断,他就不是修行人;打完坐之后遇到境界,依然被境界转,他就不是修行人。按照我这样讲,这些人只能说形式上他们有在做功课,但这样的人总比一般人好一点点,那一点点就是还有一点福报,或多种一点善根。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有修行的样子,但不是修行人,也因为这个原因,才会造成别人对你的不认同。你工作放着,整天念阿弥陀佛,他为什么要把钱送给你?!碰到有事情,你却一定要去做早晚课。你说:「师父,你不鼓励我们做早课吗?」难道一定是那样才算早课吗?不可以改成在马路上义务打扫吗?执着这样的概念会变成你很严重的陷阱,你跟他讲,他可能认同你,但他依旧会照做;或者他完全不认同你;这两种反应都没有觉悟。为什么这样不是修行人呢?很简单,你本身有〔邪见〕,只是你现在在做一个修行的样子,你不要骗自己。你在做修行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就是修行;或有一天会开悟,或会往生极乐世界。佛真正的意思是要改变你错误的知见,天下所有的老师,无论是孔子、老子、耶稣基督,还是释迦牟尼佛,都是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家真正要告诉你的,就是你的观念错误。但大家不愿意去探讨观念正不正确,尤其是读过佛法的人,常常误认自己正确。如果你是个有正见的人,你为什么还会嫉妒别人?你为什么会抱怨别人?我光谈这两个,你们谁没有这两个「小小」毛病?你们不用很优秀,如果你们一辈子都不抱怨,我就说你是个圣人。你会抱怨,你的观念哪里正确?我只讲抱怨,还没有讲贪、瞋、痴,那更困难。一样的道理,你们来上课,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你学习态度不好,谈什么修行?!你毛病脾气一大堆,不愿意去改正,却求观世音菩萨开你的智慧,求阿弥陀佛带你往生极乐,这样很过份。你真的在欺骗你自己,要欺骗到什么时候?!稍微有觉性的人能察觉到自己这样,但他没有办法改变,所以他很无奈。你无奈,邪见;你自卑,邪见;你自傲,邪见;犹豫不决,邪见;懒惰,邪见。修行是从这里开始,但你却不从这里修,然后到处去问怎么修。你完全没有正见,完全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所以我常讲,与其这样,不如好好把家里照顾好,把事业做好,说不定还会有成就。

  《坛经》难讲难懂,难在哪里?你现在教他一个方法,他回家马上能用;你教他《六祖坛经》,他还是不知道。比如你去上脚底按摩的课,你过去都没有学过中医西医,你去上第一节课,老师教:哪里痛就按哪哩,哪里不舒服就按哪里。你回家,觉得收获良多,教你,你就马上回去用。《六祖坛经》听一年,回去怎么用?你孩子心痛要按哪里?你丈夫肚子不舒服按哪里?你摸不着方法。比如你念佛,你小孩心痛,就念阿弥陀佛,久了心就不痛…,有没有比较有成就感?我教你有形有相的方法,你马上懂,但六祖没有教你这样的概念,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要懂权巧方便,你要懂究竟的。但你要注意,只懂事相,不懂理体,你还是小根之人,而非大根之人。

  什么叫〔邪见〕?一般人所知道的邪见,就是不要去害人、伤人,制造麻烦,这是简单的邪见。请问,嫉恶如仇算不算邪见?算。但对一般人来讲,嫉恶如仇不算一个很差劲的表现,但是你现在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吗?那马上要进警察局了。如果孩子问你:「是当老板好还是当职员好?」你如果讲:「依我的经验还是当老板好。」他妈妈讲:「依我的概念还是当员工好。」这两个都是邪见。如果你说:「两个都好。」算不算邪见?也算。为什么?讲话不负责任。如果两个都不好,你是要我怎么样?我们今天谈邪见的问题,不是叫你不要去做坏事,没有那么单纯。你执着去做好事,就是邪见。你得到表扬叫热心公益,后面就应该加上邪见两个字。世间人对这个概念不能懂,他懂的是善恶的概念,这不需要学佛法就会懂,所以人家都以为所有的宗教都一样,都劝人为善。难道佛教只是这样吗?只知善恶,你不需要来学佛了,你本来就有这个概念,那叫社会价值观。

  什么叫〔邪见〕?分别对待就是邪见。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西方有极乐世界,东方有琉璃世界,哪个比较好?都好?讲更标准的答案。好在哪里?你是觉得去这两个地方都好。我的概念跟你不太一样,只要你会修行就好,并不是说去东方也好,西方也好。我的话不但涵盖那两个地方,而且还超越这两个地方。我会修行,不管去弥勒后院,或留在娑婆世界都好,只要我清楚就好。佛在《法华经》里叫弟子好好流通《法华经》,他的弟子都发愿,但只愿意在他方世界流通《法华经》,都不肯留在娑婆世界;唯有大菩萨才讲愿意在十方世界流通《法华经》,这才是佛的意思,你到哪里都可以,包括我们这个世界。

  那什么是〔邪见〕呢?你今天来这边听课想得到什么,这个概念就是邪见;你现在念佛打坐,学佛想得到什么,这个概念就是邪见。举个例子,你现在在念佛,你在念的时候,你总是希望你念得很有感觉,对不对?是嘛,你就是希望你现在念,心很宁静,跟佛菩萨相应,身体轻安…,你们的潜意识里充满这样的概念,不然你们怎么念得下去?!越念越有感觉,才会越念越起劲,才会一颗一颗地念下去,人家说功夫成片,你是功夫成串,念珠一串串地念。我说这样叫分别心,你今天念得很舒服,但你抵不过无常,你不可能每次念都这种感觉。糟糕,今天感觉很好,明天感觉不好,越念越浮躁,好像入地狱的感觉,后天觉得越念越索然无味,口干舌燥,第三天感觉又来了。你在做,一天好,一天不好,这就了不起了,一般都一个礼拜才好一天,这样算很不错了,有的人念了一辈子都没有好过。为什么我们会退道呢?你自己认为你遇到挫折了。什么叫挫折感?谁跟你讲你念佛念那么久没有见到阿弥陀佛就有挫折感?你讲你念佛念那么久身体也没有更健康,是谁跟你讲念佛念了就可以身体健康?你说你念佛念那么久也没有入定,是谁跟你说会入定的?这个都是你自己内在的邪见跟你讲的。你想修行修下去就会怎么样,这样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说服你。我说你念佛是分别心的陷阱,你想要念起来感觉好,那感觉不好难道不行吗?可以啦,感觉不好你还是要念。你念佛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感觉好吗?为什么你就想要这种感觉?你有没有看到你内在的陷阱?常跟无常是两边,好跟坏是两边,定跟乱是两边;那不落两边,难道叫我站在安全岛吗?不落两边就是平常心。念佛就是念佛,打坐时怎样就怎样,平常心。你的潜意识没有那么简单,它有好恶。就像赵州禅师问:「什么是道?」南泉禅师说:「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就开悟了。

  平常心就是六祖讲的不取不舍。为什么不取右边,也不取左边呢?右边是无常,左边是无常;右边是空,左边是空;右边是无我,左边是无我;右边是苦,左边也是苦。左右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阿含经》根本的思想。以大乘法根本思想,就是「诸法实相,缘起性空。」右边了不可得,左边也了不可得,你现在想要哪一边的想法都是了不可得,所以你想要得哪一边就是〔邪见〕,你只要把这个概念打开,你的智慧就会大开。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你都忙得团团转,你在转什么?你从右边跑到左边,再从左边跑到右边,但不管你怎么跑,都想要好的那一边,这个概念让你很苦,但是你真的能够体悟到吗?

  【障重,烦恼根深;】[障重,]就是因为你有分别对待的邪见,所以障碍你自己很严重。[烦恼]执着。你在执着你的邪见,如果你有邪见,你不执着它还可以,过了就算了;但你过了依旧不算,所以你越有执着就越有烦恼。执着〔根深〕,根已经扎得很深,你被这个障碍,没有办法跟大智慧的人一样。

  【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大云]无明。[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智慧被障碍住了。[日]我们自己的自性。《六祖祖坛》里类似的譬喻讲过很多。不是没有太阳,而是乌云密布,不需要去寻找太阳,只要乌云散开就好。学禅的人常常掉入一个陷阱,他去找太阳。你去找太阳,你会觉得很困难。比较六祖大师跟后来禅师讲的,我个人认为后来禅师的更困难,他们讲得越来越抽象。为什么?后来的禅师叫你直接去参禅,很困难。参禅是什么?参「我是谁?」,或「念佛是谁?」这样的困难度太高了,我不鼓励这样。我所讲的并不是我发明的,而是六祖讲的,乌云散了,你的妄想执着散了,智慧就出现了,重点摆在你愿意将你的妄想执着去除吗?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众生自心迷悟不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没有见性的修行人就是小根。

  【若闻悟顿教,】你的潜意识不太相信你一闻就会开悟,那你怎么还来上课?又何况不来学《坛经》的人呢?这不是你的邪见又是什么?我现在不跟你讲开悟不开悟,我现在跟你讲个简单的概念,有个人,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但想成为一个大生意人,就去请教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他说:「我决定从商,可不可以请你慈悲开导我怎么做生意?」那个人也不吝啬,把他的经验跟他分享了两三个小时;想学做生意那个人有没有可能会懂?会。你们会相信这个譬喻,却不相信一个没有学佛的人来听「顿悟法门」会开悟?你们说:「哪里有可能,要修很久的!」请问,难道生意做很久的人才会做生意吗?还是真正懂得做生意窍门的就会做生意?对,懂了就会做,这就是顿悟法门。不是你学多久的问题,纵使你学很久,窍门不懂就不行。现在的人修很久,没抓到窍门,修到最后打迷糊仗。你用世间法的概念反而很容易懂,但你要将你的心法跟别人讲,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一个做生意的人要教他的方法,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就像雕刻家朱铭,他过去雕神像,他想突破、想超越,他就很恳切地去拜访杨英风大师,杨英风只说:「我可以跟你谈概念,但你不是要跟我学,你不需要学我的风格,我今天能教你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同理可证,你们今天不是要学修行的方法,而是你要是懂了就懂,你不懂我讲方法也没有效,这叫做顿悟。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听到就懂,你们的内在一定要把觉得自己不可能的概念拿掉,才有可能契入;不然你是喜欢读《坛经》而已,还按照其他方法修。这样可不可以?不是不可以,因为你没有办法这样修嘛!我只能跟你说你是学顿悟,修是渐修。我过去一直谈这个概念,听过我讲《六祖坛经》的学生超过一千人,有这么强烈信念的还找不到一个!

  为什么六祖大师一生能度四十三个人开悟?只要是渐修的,一定需要时间,所以不可能度那么多人,唯有顿悟才有可能。顿悟是一翻两瞪眼,迷跟悟这样而已,懂了,没有了,出去;不懂,还得留在那里修。修行不是技术的问题,是心法的问题,所以叫心地法门;只要是牵扯到技术的问题,就是慢慢来;这就是顿悟跟渐修的不同。有人讲:「但是我读大乘佛经,几乎都讲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你们误会了,不是修行需要三大,而是你们的时间都浪费在犹豫不决,不信我问你们:「现在甘愿修行的人举手?」你不要骗我,我们喜欢修行,也想修行,但是这会儿还不甘愿。说好听,你还有很多愿望未了,其实是你还有很多欲望未满足。说什么你责任未了,是五十岁责任会了,还是六十岁,还是往生才会了?你不要谈责任了不了,不要说等你事情做完;事情永远都做不完,人退休不是结束,往生也不是结束。你听闻了顿悟法门之后,还没有这种决心,后面根本不用谈。

  【不执外修,】只要真正懂的人,就〔不执外修〕。什么叫〔外修〕?就是那些只有修行形象的人。没有明心见性,念佛、坐禅叫〔外修〕,没有从自性下手,统称〔外修〕。我们现在的人很没有志气,每个人都不想求明心见性,但想求往生极乐世界。我不是说到极乐世界不好,极乐世界很好,我也要去啊。我的意思是说,你的目标要摆在明心见性,万一见不了性,时间到了,你就往生极乐世界。而不是说,你的目标摆在极乐世界,还说:「我是末法众生,这辈子要开悟不可能;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重新教我,我才有可能开悟。」很多人就停留在「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种概念,所以我说你很没有志气。我的目标摆在「明心见性」,但是我也要到极乐世界。

  佛法事实上叫内学或内典,就是往内在、自性修学。很多人虽然懂这种概念,但修下去,他潜意识里对开悟见性的部分是放弃的,因为他没有那个勇气,原则上你是〔外修〕的。你不要说:「没有啊,我念佛是不离心的。」念佛是可以不离心,但是你真的有不离心吗?你真的懂什么叫不离心吗?不是每个念佛的人都这样。我们的心中常常会用很多的概念来安慰自己、骗自己,说:「这样修就对了。」所以有人问我说:「师父,念佛可以解脱吗?」我说:「你念下去不就知道了吗?」接着我看他怎么回应,我不跟他讲可不可以,任何法门都可以,我只是要看你懂还是不懂。你懂,我听你讲话就知道。有时候你问我,我回答你的那一段话,是要看你的反应,看你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你的观念正不正确。有的同学很奇怪,他以为我丢个话,就是回答完毕。有人认为念佛要解脱,不解脱他念佛干什么!要我讲出所以然他才修,不然就不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问我念佛能不能解脱?你就问我怎么解脱就好了。你的重点是摆在念佛还是解脱?他说:「因为我走到哪里,都看到很多人都在念佛,我才问。」我便回答:「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问你的就好了,不要问别人的事。」我们内在通常不清不楚,探讨事情不直接了当,别人的事跟你无关你也问,你的时间就是耽误在这里,浪费自己的生命。

  【但于自心常起正见,】六祖大师只要你心中有〔正见〕。有正见之后,要不要方法?不是要解行并进吗?解就是〔正见〕。已经具备正见的人,接着自然就会过生活了。生活就是修行,这叫生活禅。但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他到任何道场去,不是问法师什么叫正见,而是问怎么修行。法师告诉他一些方法,他有了收获很高兴,回家就开始修;现在身边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人。

  大家常常听到有人修行修出问题。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念佛还是坐禅?坐禅。但我也曾看见过念佛出问题的。念佛是最安全、稳当的方法,他都念到着魔;如果你在这边坐禅,你也会修到着魔。有人说:「还好,我没有修开悟,我没有着魔。」你哪里没有着魔?!你也着心魔。你内在观念不正确,不是心魔吗?不是说你精神错乱才叫着魔。你内在痛苦不堪,自己分别计较,还不是魔?!假设你今天想学方法,你就去书店买一本回去看,自己去修。你说:「我看不懂。」念佛最容易懂,你就按照这样念,喜欢什么念什么;但你只要修下去,就开始怀疑自己了,你身边的人看你也越看越奇怪。这问题出在哪里?法门没有问题,法门叫药。比如,你去中药房,看到柜子里有好几百种的药,吃药没有效,能怪药吗?怪药还是怪医生?怪医生呢!你说药没有效,这句话不对,药本身没有问题。是当归比较殊胜,还是生地比较殊胜?末法时要吃当归还是生地?这样的譬喻你是不是越听越奇怪?佛法和世间法难道不一样吗?一切法都是佛法呢!我们讲佛法和世间法,是为了应用才做一个区隔,等你懂了,它们是平等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就像你到山上去,你在爬山,看到有人拿个篮子,他说到山上来找草药。你问草药在哪里?他说草药得找,这种是庸医,一般都是这种人。什么叫高明的医生?药在哪里?何处不是药?满山遍野都是药。用医药譬喻学佛,你就很容易懂,因为佛是大医王,佛法就是药,你们今天学法就是学药而已。药就是治病的,药有什么罪过?!药也没有什么谁高谁低,药就是药,看你怎么样用。但是你要会用药,不要学人家用砒霜;砒霜也可以治病,但那是高明的医生才会用。禅宗有的法门专门用砒霜,你来,他就踢你出去,现在用这一招可不行,会被人告。纵使你会,对方没有那个程度,你也不能用这种药呢!我这种譬喻已经很清楚了,如果你观念不正确,你不赶快建立正确的观念,还一直在外面绕,说你在修行;你要绕到什么时候?

  如何培养自己的正见?你还是要深入经藏嘛!否则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正见〕?!无论你学哪一门哪一派哪一宗,不可以离开经典,有了经典,你才有机会明白什么是正见;你多看经典,就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正见了。六祖大师讲,你不要执着外面那些形象,但是对于懂的人,他可以展现这些形象。你是个开悟见性的人,你依旧可以念佛。像藕益大师,二十几岁就开悟了,他是开悟之后才念佛的。六祖的弟子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不开悟,六祖跟他讲了之后,他开悟了,问:「是不是我从今之后就不用诵《法华经》了?」就被六祖责备:「《法华经》有碍到你吗?你开悟之后还是继续诵《法华经》。」当你还没有悟,你诵《法华经》,叫外修,开悟了诵《法华经》就叫内修。你读了《坛经》也要切记,你要圆满,你要中道。你知道很多人都是外修,你回去就破斥别人,这个也是不对的。你如果破斥别人,你要有把握把他导正回来,否则你破他,反而障碍别人,对你不好,对他也不好。为什么?你说法不当,反而有无量无边的罪过。你要注意,你有把握讲到哪里,你就讲到哪里,不要看到别人的错就指正别人,那反而是你错,错在自不量力。

  六祖大师说只要你的心时时刻刻生起正见,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在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任何时间、空间,二六时中,都如法修行,否则,以形相来修法门的人,一定没有办法修二十四小时。曾经有人跟我争过,说他确实二十四小时都念阿弥陀佛。我说:「你歇一下有什么要紧?」他说:「歇了就断掉了。」「断掉了又怎么样?!」你想想看,假设你是那样的人,你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很精进,我看你能坚持多久?一天,两天,三天。你去参加佛七,有没有精进?有。精进几天?七天。为什么七天都精进?「因为别人在看我」。好听叫精进,七天回来你看看,你是很柔软的还是硬梆梆的?就是七天参加阿弥陀佛战斗营,回来全身都痛,精进七天回来,休息四天。对于心拥有正见的人,我作个很简单的譬喻,有个孩子很孝顺,他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去,都会思念父母,因为他就是很孝顺;有一个人,他很大方,他也愿意布施,所以无论他到哪里去,任何时空,他都是这样的人。你是哪种人?你是自私的人,去到哪里还不都是自私?!你说:「我虽然自私,不过我有念佛呢!」你还是个执着的人,你说:「我虽然是个执着的人,但我每天还是有打坐四个小时呢!」你不可以讲:「我虽然有贪嗔痴,但我是出家人呢!」你可不可以勇敢地说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走到哪里就是个什么样的人。六祖就是在讲这个问题嘛!有正见的人,他走到哪里就是拥有正见的,他的生活就是修行,他的修行就叫正行,他不用起他在修行的概念,他不用说他在走路叫修行,他本来就是一种行为、行动,人本来就会活动嘛!他看起来多么自然,他本来就是这样行嘛!这样的行才是真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行才是最自然的。哪有说你现在拥有正见,你就跟别人说「我现在每天都在用我的正见修行。」不需要这样说。你学佛,不要摆在你的方法,你只要问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一定就做什么样的事。我送给大家一句很简单的话:「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样的人格特质,他走到哪里他必然就是观世音菩萨。」你要学习菩萨的人格特质,你学习到了,你就是那样的人,你就是菩萨,就这么简单。譬如说,证严法师一天到晚都忙着济贫、救灾、办教育…,他没有空做早晚课有什么要紧?!我们都知道慈济都在诵《妙法莲华经》,是诵《妙法莲华经》重要还是救人更重要?他们救人才叫受持《妙法莲华经》,你念《妙法莲华经》就叫念《妙法莲华经》。你把这种概念单纯化,就能够知道什么叫真修行,什么叫假修行。

  我们应该培养正见,你正见不懂,就赶快去弄懂。但要注意一个概念,你正见真的懂了吗?你遇到境就被转了,就代表你不懂,所以你要常常用这种概念来提醒你自己。虽然你现在还没有这个功夫,请你先做到一个问题,你自己能够很清楚圆满地讲出什么叫正见。有些人虽然能说,做不到。但有些人连说都说不清楚;先说再来做,先口试再来笔试。你听我的课,知道什么叫正见,下课再把《六祖坛经》重复地看。你自己去体会六祖所讲的正见,什么叫正见,他讲一万多个字,就告诉你正见。一个人真正有〔正见〕,他自然就烦恼尘劳常不能染。

  【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尘劳常不能染〕就是你们不会被六尘的境界所染,让自己劳心劳力。内外都不能够污染你,你的妄想执着和无明就去除了,自然就〔见性〕了。什么叫正见?就是离两边,显中道,离开分别、对待、生灭的两边;什么叫波罗蜜?「解义离生灭」,两边都是生灭的。你要很清楚看到,你时时刻刻落两边,你马上察觉到错了,从这里不断地去练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