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3课丨小心:这5种地方,出家人都不去!

第23课丨小心:这5种地方,出家人都不去!

- 化缘挑地方,对吗? -

  为受具足戒的,这个叫做羯磨阿闍黎,又叫做受戒阿闍黎。再一个就是受经阿闍黎,在三藏十二部教法上,得了利益,受了法义,他传授给你的,甚至一句一偈乃至四句偈,马胜比丘出去的时候,怎么度的别人?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别人一看马上就得度了,甚至在宗门下,问你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说吃茶去。什么是祖师佛法大意?庭前柏树子。这些都属于受经阿闍黎,授给你经道,授给你佛法。

  再一个就是依止阿闍黎,你要依止他而住,依止了他,依止他的身,依止他的法,哪怕共住一宿,这也算依止阿闍黎,这五种我们常说的就叫做阿闍黎。阿难这里既没有上座也没有阿闍黎,途中一个人回来,好了,危险了,戒体、法身慧命就要出问题。

  说其日无供,为什么阿难独自出去,又独自回来?因为这一天他没有可以受供的,大家都去皇宫里面去应供去了。所有的这些皇帝、臣子,印度的法会有多大?都知道佛和弟子们都去分散去应供了,所以就没有人在这里给布施供食了。因为阿难他还是在城中次第循乞,但是没有人供了,因为人人都知道佛去王城去应供了,没有人来做施食了。在这种情况,虽然阿难执持应器,于其城中,次第循乞,虽然他拿着钵,但是没有人来吃饭。

  这个应器,又叫做应法器、应量器,印度话叫做钵多罗,就是出家人用的那个钵,南传的话,现在还用托钵乞食僧团的仪行,但是大乘,所谓的大乘之际不知道是不执着还是没保留住,就没了。现在在斋堂里面,这是丛林规矩养成的范式,中国人,现在已经没这个套路。

  但是他在吃饭的时候,真正的严格的丛林来讲,特别是我们受戒的,还是要持钵,用钵来吃的,钵完了以后怎么去涮水,供养的时候要把钵,做为这样拿着来供养,然后吃饭也是龙含珠、凤点头。不能说吃着自己的钵,看见那边打饭的来了,赶紧说,又来了,有什么好吃的?更望得,这都不许的,都有过失。

  受戒的时候,有一个一块儿的一个沙弥,受戒受比丘戒,他在斋堂里,腿老是这样吊着晃,怎么说他就改不了,吃饭的时候,斋堂桌子是窄的条,没有像我这会儿腿爱怎么样怎么样,是遮挡起来的,引礼师一看就看见了,怎么说他都不行,后来啪啪啪几香板下去,到受戒完了这儿还是青的,紫的么,发紫发青么,一下子就记住了,这规矩就不犯了。所以应法的钵多罗,就是僧人的钵。

  它为什么叫做应器呢?它的体、色、量都要必须如法,就是合乎规矩。从体上来讲,就是它的质量只能用铁或者瓦,所以在受戒的时候问,你是铁钵还是瓦钵?戒场,要么是铁的,现在基本上都是瓦钵,就是陶的,有时候所谓的紫砂的这些都属于瓦钵。颜色,要么是黑赤色,要么是鸽子灰,不能非常绮丽的、奢华的、五彩斑斓的,托着这么个玩意儿,博众生的眼球儿。这个唐玄奘去西天取经只有一个紫金钵,那是皇帝多少年给赐这么一个。一般的只能用铁或者瓦,颜色是灰或者黑色。这个量,应自己的食量,最大的可以超过三升,最小的半升,看你一顿能吃多少,所以这叫做钵。

  持着这个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为什么说次第呢?托着这个钵,到他的游至之处,次第是从内向外,就是从我,就我现在开始,一步一步的向远处,循乞是顺序而乞。不是说这家我觉得可以,那么我就向他乞讨。下一家我觉得看这人长的歪瓜裂枣的不顺眼,我就隔开,到第三家去了,不许的。这叫做次第循乞,为什么呢?从内到外的话,你不会挑这些种族贵贱。次第循乞,说明你心持平等,没有分别。

  佛门里边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都要你念念往无为道上会,往规矩中走,所以这里的,是这样的一个情形和心态。再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因为这里讲到国王、长者先已经发心遍请诸僧了,现在发心请阿难的即是叫做最后檀越,就是今天就剩我一个人还没吃饭了,那么你来布施我、供养我的话,一定是最后。檀越是什么意思?檀就是布施的意思,檀越之义就是以布施功德能够感来的福报超越贫穷困苦之海,所以叫做檀越。

  有时候去供养僧宝有的上堂说法的时候,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最后今天的檀越是哪位哪位请上来拈香,那就说明你以这个布施功德可以感得将来超越贫穷困苦之海,所以这是一个檀越意思。只求最后一家的话,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

  在印度这个种姓制度是非常的等级森严,一共在印度有四种种姓。最高的一种是婆罗门,我们知道婆罗门是什么?掌管祈祷,然后就跟神与人的这个媒介一样,这个司掌宗教仪式的这些人,代表神跟人间的媒介,在古印度来讲的,势力极其大,甚至国王、大臣种姓都要尊崇他。

  婆罗门,现在印度最广的教派还是婆罗门教 ,印度教其实是它的前身。刹帝利译为田主,就是别称叫做王族、贵族,这些国王,大臣,将军,掌管政治军事的这个层面的种族,这些人叫做刹帝利。还有一个吠舍,就是居士、商人。一般的这个平民,工、农、商,这个等级叫做吠舍。最次的叫做首陀罗,就是这些人脾气暴躁,长得也丑,在乡郊野外等等,最低下的这些种族,一般的都是杀人,杀者,屠夫这一类的职业,这是四种种姓。

  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还非常强,他们通婚,相互去来往,去社交等等,就看你的种姓是怎么样的,现在这些下贱种姓还是被人看不起。这个四姓之外还有一个种姓,最下,连种姓都入不了,是什么呀?专职这个屠杀,渔猎,他的杀心非常盛大,恼害众生,是这样的一种最低贱的人。那么他的这个叫做什么?及旃陀罗,就是旃陀罗,他连四姓都入不进去。这号人他拿过的东西,贵族都不去接触了。

  他自己在行在路上的话,自己要先摇铃子,说我是个旃陀罗,我已经过来了,你们可离着远一点儿,在印度都是这样。要么摇个铃子要么就拿这个竹子来回敲。就像我们这里说,磨剪子的戗菜刀,有收破烂的过来了,你们一听就去了。这个是我们一听赶紧离得远远的,大家不靠近他。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最低级的。那么这里,阿难发心,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说你高的也行低的也行,我不讲究。

  为什么呢?他要方行等慈。在这里要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他要修这个平等普度之心,所以在这里是这样的一种发心,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阿难要发这个平等心,因为他见有人吃过亏,我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维摩诘经》又叫《净名经》,是在方等会上讲的,《净名经》里边,这个维摩诘就呵斥谁?呵斥这个须菩提和大迦叶,这两个人。须菩提,他专门找有钱人家,他去乞食,专去有钱,舍贫贱人的钱,他说富人的福气,这辈子享的这么好,但是如果把福气享完了,就会下堕了,下辈子就没了,所以为了怜悯他们,专门找有钱的人家去乞讨,乞食。给他们一个培福的机会。

  大迦叶,他又是另一个极端,怎么样啊?专门找贫贱的人家去乞食。说他们这辈子已经这么穷了,我发心让他们多种福田,来生有这个福德。一个执着贫,一个执着富,不能在这里像佛一样,开阐无遮。心不均平,不能像佛,开阐无遮,平等行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在《维摩诘经》里边,这个维摩诘大士不就呵斥他们两个,说你们这样不对,引发人家的疑谤。所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就是当时佛也在场,但是他并没有制止维摩诘,就等于如来呵斥他们两位弟子,不应该这样。这样的话会引发众生的疑谤之心。

  为什么说住持法道?虽然心无执着,可是在利益众生上面一点一滴都得去认认真真去做。有时候你穿了这个衣服你出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就不能说什么。你心里可能没在这个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为法师,出家有多难,多不容易。因为众生太难伺候。

  为什么这里讲到的,度诸疑谤?如果你光捡贫的去乞食,他就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怪?专捡有穷人家的。在人世间来讲的话你就在搞怪,他就会对佛法产生怀疑,说佛法里面这些佛弟子们都是搞怪。你专捡富的去乞,他就说你攀缘心重,就会诽谤你,看不起你,说你这个人攀高结贵,只找富人家去乞食,就会诽谤你。

  所以度诸疑谤就是,只有你去不挑不拣地平等去乞食,才可以杜绝别人对你的怀疑和诽谤。众生才服你,信你。所以这里讲到的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就是放开你的心,一家一家,一户一户地去抉择是尊贵还是贫贱,不要抉择是富还是贫,就这么去乞讨就可以了。所以这里就是开阐无遮地这样去次第乞,这样才能够度别人的疑谤。

  但是在小乘法也就是说上座部的戒律里边,其实说去乞食还是有五家不去的。他们是有抉择的,为了防止毁犯道业。第一个就是官家,官宦人家,招是非。第二个,酒楼,歌舞院,就是说这些卖唱的等等这些场所。第三个,屠夫家,屠夫造业太恶了。第四个,买卖酒的地方,买卖酒家,沽酒家。第五个,淫舍,就是摩登伽女卖淫的场所,妓院。在小乘律部里边,还是拣择这五个地方是不去的。

  为什么要平等行乞呢?他就是为了,除了息凡夫的疑谤,破二乘的分别以外。第一个是,由内心所持的平等之理,所以在外上面他就不会有贫富之分别。所以他去开阐无遮地去乞食,就佛的境界来讲。再一个,自己的心里没有贪着、没有我慢,自然贫富你也不会去抉择,这是种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真心的流露。

  所以从这点来讲,他觉得阿难发现钦仰如来,就是佩服释迦牟尼佛开阐无遮地去乞食。还记得《金刚经》的序分中吗?怎么样啊?说到佛陀,世尊,入舍卫大城,次第乞已,饭食讫,把脚洗了,然后敷座而坐,非常淡定地姿势。《金刚经》讲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相的虚妄的境界怎么体现,就在佛陀日常的生活中。如如不动,次第乞已,没挑没捡,这才是佛所证的真实境界。所以,阿难在这里钦仰如来的这种境界,所以他也准备依样画葫芦地这么走一遭。可惜呢,没有这个本事。

  他的圆发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就是以乞食的因缘来做这个佛事。为什么它反成堕淫室之因,第一个,刚才我们讲了乞食远游,这是伏笔。第二个,远游尚无同行只有独归,这是伏笔。第三个,现在他想着以平等去乞食,这个心真好。因为你只有去平等才能叫圆成一切众生无量的功德。

  就乞食佛事来讲,供养斋的佛事来讲,阿难今天没有饭吃,国王大臣所供的斋圆满不圆满?不圆满,落下阿难,入了有漏,我们常说不究竟。因为僧数里面他也算一分子,你把他落下了,供斋功德就不圆满。所以,如果说有最后发心的这个人,这个最后的檀越,独把阿难这份儿给补上了以后,才说王臣,长者,居士的功德才能圆成,就是总体来讲,就是一个以俗供僧。

  所以他这里是最后檀越,但是就阿难一边,刚才是就斋主一边来讲,就阿难一边来讲的话,如果他有分别贵贱,不受旃陀罗之供,那么他的乞食功德就不能平等,就不圆满,所以他这里说平等而乞才为功德圆成。就斋主,平等而供,就受众,平等而乞。不论供者乞者都是平等才称之为圆成功德,有一落,有一分别,你今天的功德有漏,为什么我们现在说出世叫做无漏,无漏阿罗汉,为什么说佛证的果位是究竟?因为它没有漏,是圆满的。它不缺口,因地由于平等无漏,果上才能如此圆满。

  所以这就叫供斋功德殊胜行,如果你这样圆成功德了,就就供的食来讲,这叫平等圆成。就我不分别的法来讲,才叫平等圆成。供者是众生,受众供者也是众生。总而言之,才可以称之为这里讲到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可是发心虽好,也是发的圆心,道力不够。就是说,说愿意可以,我愿意这么做,可是我未必能够有能力这么做。这不是果不其然,犹如羽毛还没有长成的鸟一样,你不可离这个树枝太远了,由于这个还没有长得枝茂繁盛,根深蒂固的树,就经不起暴风骤雨。阿难正是如此,所以此次又埋一大伏笔,阿难马上要有难,自己还在那儿浑然不觉,以为正在行道,马上违缘就要来了。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城隍就是城外面的这个沟壑,里边没有水了,我们叫做城隍。郭门就是城里边一般有两重门,城门之外门就叫做郭门,内门就叫城门,古人一般是这么的称谓。这里为什么还要说,经彼城隍,就是徐步郭门,你看就是走在这个地方,他还要严整威仪,可以设想一下,就是说还端着个身子,在那拿着捏着,可能心还没到佛的自然平等无刻意状态,为了此,但是他要严整威仪,这个威仪,有可能是刻意出来的,现在也不是说在这就笑话,不可以,从佛比,他有点刻意,从凡夫来比,提鞋都没资格。

  在佛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在佛世的时候已经是最捣蛋,僧团里面,最捣蛋的人,但是因为他们出身贵族刹帝利,都是娇生惯养的,老不听话,还穷讲究,讲究享受,但是他们的威仪,端着一碗水走几里路,这个水都满满的一碗水都不会撒掉,威仪有多好,这是最次的捣蛋的比丘。

  所以这里的阿难齐整威仪,威仪可以度人。肃恭斋法,就是准备说端着像模像样的去乞食去应别人的供养,这里的严,就是从容貌上来讲,不笑,整是他的衣服上来讲,有仪可轨,要把袖子整个三衣整理一下,肃是从心里来讲,不管谁来供养我,我到哪里乞食,心我要锁定这个,不能乱动,恭从事上来讲,有个法规,法则不失,我在受乞食的时候,别人来供的时候,我怎么拿钵,别人怎么顶礼膜拜,然后供斋等等,都有一套法规的,这就叫做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城游行。

原标题:小心:这5种地方,出家人都不去!丨《楞严经》2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