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8课丨出家,需要多大的勇气?

第28课丨出家,需要多大的勇气?

- 顿舍 -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佛终于把阿难给用他摄受摄到自摄受跟前来,要开始收拾阿难了。收拾之前,我们中国人特别讲究恩威并重,先软语慰喻他,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什么意思?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佛要开说首楞严如来藏心法的时候,他先把阿难给用世间的情见拢在旁边来。

  汝我同气是什么呢?阿难与佛,虽然不是同父,但是是同祖,一个爷爷。佛与阿难的爷爷,就是师子颊王。印度当时的师子颊王生了四个儿子,在读释迦牟尼佛传记的时候都知道。这四个儿子就是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和甘露饭王,兄弟四个。净饭王生了两个儿子,就是世尊,佛和阿难陀,他们俩是亲兄弟。白饭王呢,生的是谁?就是提婆达多和阿难,提婆达多跟佛也是堂兄弟。斛饭王生的是摩诃男与阿那律。摩诃男就是先度的那五比丘之一。甘露饭王生的就是马胜比丘和小贤,还有一个女儿叫做甘露味。

  马胜比丘,外道看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说你是跟谁学的了。他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马胜比丘去度的别人,就说了这个偈子:说我的世尊常这么说的,他的法相威严,这些外道后来都成了佛的弟子。他们就是四王八子、跟佛都是一家子,所以这里叫做汝我同气,就是我们都是一气,一个气血,一条脉下来的,一家子。

  虽然是一家子,他和阿难还是堂兄弟,所以佛就又套了个近乎,叫情均天伦,什么叫做天伦?天伦就是亲爸生的亲儿子,亲儿子的亲哥哥和亲兄弟,这才叫天伦之乐,骨肉至亲。所以佛在这里就是说,咱们俩虽然不是一个爸生的,可是如同一个爸生的一样,叫做情均,说与同胞手足无异,故叫做均。

  他就问了,当时你不是出家吗?那么信誓旦旦,你在出家的时候,是以什么殊胜的因缘,见到什么好事了,你才能够顿舍?为什么我们始终一种渐舍的情结呢?我们在说你好好修行,说真的要修行,等我退休了以后,我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用功,每天要怎么怎么样,这就是不能顿。说你出家,我父母亲不行,还得有人照顾,这现在到处都是独生子女,他说我去出了以后谁照顾他们,或者怎么样等等,这就不能顿舍。

  可是楞严大顿之法,它的核心眼目就在于顿。我们现在就是渐,都是等我将来怎么样,等我明天怎么样?等我放了假怎么样?老是要这样。可是你都不知道,现前当下就需要怎么样,一念烦恼升起来的时候必须就要怎么样。我们都是妄,妄的不得了,念念都在妄,真是惭愧,在这儿讲《楞严经》,名不符实,也是很损福报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我是个凡夫僧,也跟大家一起在菩提路上。但是虽然现在修的是权缓之计,可是要知道,念念都要顿舍才是大根之利,利根之法。

  我们常说,舍不下,说出家。我说怎么舍不下?等你想左舍右舍百般计较的时候,你就真舍不下了。什么叫做顿舍?就是根本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才叫顿舍,没有其他条件。后来一块儿的同修,当时说的有的出了家,有的同修没出成。最后还是父母亲需要照顾。我说你想那么多真都没法出了。三界内恩爱,绑定你了,你顾虑的就是这个东西。

  说到楞严的究竟清净来讲,父母亲就是障道的第一因缘,为什么有父母?三界内才要有父母,欲界才要有父母,随顺世间说了,父母恩深难报。随顺出世间来讲,你当初认错消息的时候,就是认错父母了,上当了。所以你先不要再说父母亲没人照顾了,那出家人的父母亲不是也没气死,还活的好好的,最后都皈依了。我妈那个时候也是要拿火去烧寺庙怎么的,现在都皈依了。

  所以就说那个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念,我要出家了,一定要出家了,就是这种倔,这种牛,说过去的业力使然,催促着你一定要到普陀山,马上就要出家。就要离开陕北,我那会儿就是这样的。根本不管三七二十一,任何劝导,什么都听不进去,越劝越牛,那会儿就是这样子的。感恩这个牛和倔,终于让我顿舍了,什么都没搞清楚就舍了。搞清楚的时候,左思右想就舍不下了。

  为什么舍不下了?因为这里讲到,顿舍世间深重恩爱。恩爱好舍,可是深重恩爱太难舍了。出家就是因为舍不下深重恩爱,在家修可以舍恩爱,可是因为你舍不下深重。为什么?深重的爱,莫过于妻子丈夫,深重的恩,挡不过父母之养育。这是顿舍深重恩爱,长不过爱河,深不过欲海,就是这样百般受控,唯一的方法只有顿舍。

  所以不见佛法殊胜怎么能够顿舍呢?但是所见的佛法虽然一样的殊胜,可是能见的心,有深有浅,有虚妄有真实。所以这里佛就问,你当初为何顿舍?是发的什么初心?就开始问阿难了。这个疑问就有承上启下的功用了,为什么呢?首先怜其悲悯,悲哀他说,你刚从这个淫舍回来,差点就失了戒体了,这是承上,就问你阿难,你当初是为什么出家?启下是什么?你不要害怕,今天咱们就着这事儿,说说你的病根在哪里?令其无惧,据实回答,叫启下。

  在这里问起初发心的时候,经里就设问,你当时为什么要出家?就跟说,我要,你不是有病了吗,来找我了吗,我要探你的病,那么先问一下,望闻问切,你的病根在哪里。首先就问说,当时为什么出家?如何顿舍世间恩爱,阿难一听,哎呦,正好就上当了。开始一开口就把尾巴给露出来了。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常自思惟什么?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他开始说了,第一个是我见如来三十二相,就是看见如来的三十二种相好。佛在修行的中,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我们常说三祇修六度,百劫种相好。修一尊阿罗汉最快的三辈子,最慢的六十劫。一个辟支佛最快的四生,最慢的一百劫。修一尊佛,主要修六度,要修三大阿僧祇劫。

  种这个相好,就是从第一相,肉髻相到最后一相足下平满相,这三十二相就要修一百劫的时间。百福自庄严,就是一个相要用一百种福报来庄严。释迦牟尼佛这三十二相,没有用一百劫,用了九十一劫,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精进,修精进度的时候,顿超了九劫。他用了九十一劫修得三十二相好。

  这个无见顶相好,诸天龙王和天人都不能够得着这个相好,所以这里叫做胜妙殊绝,叫做胜,菩萨也不能比,最庄严的菩萨也不能跟佛比,所以叫做妙。这个胜妙到极致的时候,就叫做殊绝。形就是他长得长短大小,一一皆能够内照外现,皆能够照外内现,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琉璃的一个特色属性就是透明,琉璃在佛教里面又叫青色宝,《药师经》也讲过,为什么天是蓝的?须弥山对着南瞻部洲的南面,就是用琉璃宝堆砌而成的,所以他的琉璃宝辉映在天际的时候,我们看见的宇宙,天就是蓝的。因为琉璃叫青色宝,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青天。

  所以犹如琉璃就是讲佛的相好。他还进一步常自思惟,这样的妙相绝对不是欲爱所成的肉身。因为欲气它是粗浊的,父精母血杂乱的一种生态结合,是染污的,所以绝不能生出来像这样紫金光聚的形体来。这是阿难在暗暗地说,因此才决定出家随佛修道。在这个触发下,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在这儿还嘚吧嘚,嘚吧嘚说了半天,殊不知,就把自己的病根儿给暴露出来了。哪两个病根儿?一个我见如来,还记得《金刚经》里面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怎么能说,我见如来呢?你只能见到爱色粗相,不能见法身。所以他这里第一个,见就错了,照见五蕴皆空,你怎么能以根尘相对而说有见呢?这是第一层。

  第二个,常自思惟。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无念心体,唯佛独证。九界已还,必落有念。所以常自思惟,思惟就错了,因为佛法是无为之法。

  两重,一错再错,所以此言一出,佛即知阿难的病根儿,把脉就知道你的脉在哪里了,为什么?前面是以粗重的欲色而落到淫舍,以微细的色欲而错了初发之心,为什么?他看见如来的殊妙色相,而且还起心动念思惟,这不是由爱欲形成的。好像我们一般人来听的,这已经很合乎常理了。可是这个常情常理就是第一障道,不能得首楞严大定的出错之处。

  就像南怀瑾在讲《楞严经》时说,这里就属于追赃断案,就是偷人的小偷一样,把你的赃物拿了,才能断这个案,你偷了什么东西?审出来什么?阿难是为了见佛相好,才出家学道的。以妄想心,以爱舍爱才出的家,你这个家是真出家吗?出的是世俗家,不是出的烦恼家,不是出的无明家。

  心中的一念对佛的美感生起,马上就爱见层层递进,一片一片地包围。最后无怪乎发展到摩登伽女一个咒起,迷失本性,堕入淫舍。这一念起,念念起,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所以一脉相承而来,正是情有可原之处,这是跟前面堕入淫舍的缘由就从这儿起的,这就叫病根儿。

  其实依照常情,现在都觉得,不要说什么,稍微人长得漂亮一点,就说你过去老供花,老赞叹别人,老不发火,你长得这么端正,你嗔恨心淡,所以长期供花,来生相貌殊妙庄严,常念观世音菩萨还说端正有相,人都是从这个相上来起信的,这是常情。

  四川文殊院里也见过马师爷,有一个叫马师爷的和尚,他怪得很,几十年不洗澡,有一年夏天,在文殊院茶园子里面喝茶,他几十年不洗澡,就拿一个破扇子在那摇晃,头上长这么个包,见了谁都骂骂咧咧的,这个老人家,身上有体香,就像婴儿那种味道,几十年不洗澡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臭,也看他出汗,几年前我都闻到了,还有一个居士跟我一块儿去的,是他先闻到的才告诉我,我才鼻子竖起来一闻才知道。几十年不洗澡,这就叫做不是腥臊之气,他修得好。

  还有一个叫常厚老和尚,他往生之前,我去给他洗澡,原来觉得都这么老了,这我真没给别人洗过澡,说实在的,都八十几的老爷子了,那师兄在一起,也不好意思。他一个人怕老和尚给在浴室里面滑倒了,说洗吧,真的是衣服一脱浑身的皮肤就跟婴儿一样,你就生不起来一点厌嫌心。觉得这个老人气这么大,这个皮皱,没有,就是想生那种心,自然而然还生不起来。只能一味地赞叹说,真的是一辈子戒律清净。

  我们都是从这个相上去执取,无论世间的这种俗情的贪染,还是修行。乾隆皇帝有个香妃,她体上有香,这不知道什么业力。违反常情的,我们都觉得它特别好,何况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之体相。可是这里还是他的起错一念心,起错的纠结所在。

  如果依着我们常说的,唯识上不是也要讲分别起念?这里说我见。见,就是属于自性分别,与生俱来的这种分别,一见,马上我见,见到有一个形体,接着开始觉得,此相非爱欲生,用思惟说这个相肯定不是爱欲生的,这叫做随念分别,就是随着我的念头,又进一步加深我的执着。

  再进一步还自己说,有这样好的不是爱欲生,为什么呢?因为爱欲是一种欲气粗浊,这样所生来的,这个就叫做计度分别了,又是分别上的分别了。一念中,一念一分别,再分别,从自性分别,随念分别,到计度分别,落到妄想中来。出错就错在这儿了,已经跟首楞严隔了十万八千里了,如来藏心就失去了。

  什么叫自性分别?就比如,看到了这是一个人,随念分别,就是这个人,人名叫什么,他是宏海,他是某某居士,这就叫做随念分别。再进一步,这个人长得高矮,穿的是僧衣还是俗服、居士服等等,这就叫做计度分别了。一层比一层重,一层比一层远。所以我们说,如果你不能如是我闻,推比度量,越推越远,这就是阿难这里所犯的毛病。

  但是如果从事情来讲,我们还要理解一下,佛这里说,阿难你一开始,原来是发的这个心,一问阿难是如此发心的。按照常理,我们见佛相好,赞叹也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还有佛像端坐在这个佛龛上呢?为什么还要顶礼膜拜,还要赞叹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呢?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为什么呢?不是说佛相,见佛相不好,因为我们弘法的时候,有时候还是缘佛相才发的初心,这也是对的。但是,不要忘了,这里的阿难的七寸所在,就是由于有见有思维。

  因为《楞严经》它是棋高一着,起步就比别人的终点都要高。所以他在这里破的时候,还不是破的恶心,而是破的善心。一般的实行分别的时候,正在进行的时候,这里他发的心是见佛相好,这是一种善心,欲法心,好的欲。为什么这里还要破呢?

  从这里开始,既然分别都不是真心,就需要破尽。如果我们破一个秽恶的心,比如:他是诽谤佛法,不信三宝,那么我们要破,还要赞叹他的净善之法、清净善法。可是善法有留存,就说明你还有起心分别。所以一开始直接就破你的善法。善法尚须去破,何况你的恶法呢?

  所以《楞严经》的起点之高,究竟之觉就在这里,直接就把你世间的一切,最善之法都舍去了,直接说的是出世间法,你的心在哪里?所以你既然有见有思维,就给你明着明白了,你就把马脚给露出来了。那么既然要露出来的话,他还要给你说一说,你到底错在哪儿了,错在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原标题:出家,需要多大的勇气?丨《楞严经》28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