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2课丨这个人疯了吗?竟把全部家财都倒进江里

第22课丨这个人疯了吗?竟把全部家财都倒进江里

- 供养 -

  从这一段开始就叫做发起序了。这部《楞严经》为什么出现楞严大义,首楞严法会,就从这段开始讲他的缘由,缘起。

  这里讲到的时,是指七月十五这一天,佛欢喜日。众僧大众自恣之时,就是自己说自己的罪过,或者请大众来检举自己的过失,有没有犯过失,犯根本,有没有别人怀疑我,也可以尽情地说出来。这样大家都是一个开敞、真诚、坦荡的相处的这样一个和敬僧团,所以佛非常欢喜

  《盂兰盆经》讲在这天,由于目连的缘起,所以在这天应以供养来回向斋主的宗亲亡灵,所以这天叫做佛欢喜日。盂兰盆会,盂兰盆,有一个误会,盂兰盆就以为,既然是供众,一定是端着个盆儿,盛了好多食物去供养三宝,有些初机不知道的就会这样理解。盂兰盆是倒悬、倒挂的意思。是说目犍连的母亲受三途的苦,受饿鬼的苦的时候,身心不自在,好比把一个人绑起来倒挂在那里一样,所以这叫做盂兰盆,是印度话,后来翻译过来有一部经典叫做《盂兰盆经》。所以盂兰就是说受苦,倒挂,倒悬在那里的感觉,是这样来讲的。

  这一天,波斯匿王,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城,这个国的国王。波斯匿王翻译成汉语叫做月光,什么意思?是他有一个错意,自以为是了,因为波斯匿王他跟谁一起生的,跟佛陀同一天生日。因为佛降生的时候有好多瑞相,波斯匿王的父王以为他的儿子生下来,当时不是光明很多?像月光一样,所以他就以为自己的儿子生下来所感召的福德,所以他说这个瑞相是自己的儿子带进来的,他就给他起名月光,有光明,另外一个意思就叫做胜军,就是说他的部队和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印度来讲,其他的国家比不过。

  波斯匿王为什么出现在楞严法会与佛同时呢?其实在过去龙光佛出世的时候,他跟释迦牟尼佛同为地上菩萨,就是已经登地了。我们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已经到登地的菩萨了,当时波斯匿王在因地的时候,只到了第四地,但是释迦牟尼佛已经到了第八地,他们两个道行上还是有差别的。释迦牟尼佛这世成佛了以后,他也来示做大权菩萨,辅佐释迦牟尼佛,助成他的弘法之道。

  所以这里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就是他的先王,波斯匿王的父亲,到这一天是他父亲的忌日,丧亲之日。我们说讳日就是丧亲,自己的家里有人走了,这里叫做讳日有两重意思。一般在人世间,家里有亡亲的或者到了第二年这一天祭祀的时候,首先忌讳什么?忌举吉事。就是不要做一些我们自以为是很吉利,比如:唱歌,跳舞,饮酒,作乐,给人家好像说你跟人家对着干似的,这是一层意思。

  再一个就是隐晦,前面叫忌讳,就是我们不能做自己贪欢作乐的事。隐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隐而不言了。人家爸去年这一天走的,我们这天就不去再说,你瞧瞧你爸去年今天死了。防止人家听了伤心,所以不去说这个话,这叫做隐晦。所以忌讳、隐晦有区别,这两层意思。所以在这里为其父王讳日营斋,就是斋供,他不去做贪欢作乐的事。

  但是他在这一天来营办斋物供养佛陀和弟子,是这么样一天,这么一件事。具体的情形就是: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为什么要请佛呢?因为佛是解脱的大圣人,具足这个大威神力,所以供养他最有大功德。能够追溯他们已逝的亡魂,特别是自己的父亲,依照佛的这个供佛的功德回向,希望超拔他,能够离苦得乐,生到善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请佛宫掖,就是请。宫掖是什么呢?内宫。一般人不是说腋下嘛?头在这里,肩膀在这,腋下,离头很近,离核心地区的心脏也很近。所以宫掖不但是内宫,有外宫有内宫,内宫是自己常住一个比较隐秘的地方了,但是他把佛能够请到宫内的核心地区,说明他的恭敬心很到位。这里说的宫掖,就是内宫的左右厢房配殿,是这个意思。

  所以再一个,亲自,自迎如来是亲自把佛迎请到位。这个珍馐,珍就是稀有,馐就是贵重,一般人吃不到,而且成本还很高的这么一桌大素席,来请佛应供,而且都是无上妙味,平常一般人都吃不到的,来这里请佛。而且还兼复亲延诸大菩萨,还把佛的随从都给请到一起了。

  从这几句话,他供养功德,首先到位的就是恭敬心。佛供斋,佛教里说三宝门中好求福,供斋就是一个体现恭敬之事,有六种,为什么?就地,处所而言,在内宫,是一个核心地带。

  就迎接的仪式而言,他是亲自,人王能够放下身段亲自来迎,当时武则天想请法藏国师去给她讲《华严经》的时候,讲完了亲自给顶礼,膜拜,她是人王。慈禧太后在西行的过程中也是痛哭流涕地给虚云老和尚顶礼,救了她一难,救了国,不但救她,国主,慈禧太后那会儿也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国主了,虽然没有登基,但是整个天下让她掌控。

  所以说明他的恭敬,自己亲自。设的宴而言,就是广设,说明这个饭、酒、罪过不能说酒席,这个饭席很大。就馐而言则珍,就是就这个饭而言来,它是一般人吃不到的东西,这是第四。就味而言这是妙味。就众而言则有随同。一般请人,说把你一个人请来了这就很抬举了,把你的侍者,把你的司机都请到这个座上来,对主要应供的这个人有多恭敬,所以我们也知道这个供养也是因果不虚。

  现在有时候也到了庙里,不管以什么方式供僧宝,你供的时候是畅快淋漓,也没有任何障碍,说给就给,说供就供,说布施就布施,你的福报来的时候也是畅通无阻的,心想事成的。有时候去庙里大做功德,请师父或者别请到家里来有时候念个经,或者想多念点,觉得说好不容易师父们来一回,我一定要把他念经念多点,完了再一定要吃饭,然后一切都要,种种的都得由着自己,布了很多,不能说恶举,也是善举,那么你的福报来的时候也要经历艰辛,这个因果线也是等同的。

  就看你的发心,当时因地怎样,果地也是怎样,你供的福报还在。我们世间人也是,有的人自己头上掉馅儿饼就来了,砸着了,有的人种种的追求执取,才把这个福报得来。不一样的,有差别相,这也体现他的供养功德。

  再看下一句: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一个大佛事不仅仅在宫里是这样的,城里边的这些长者居士,就是这些大富长者也一样。什么才能叫做长者?第一个,印度的种族非常森严,所以他一个是要姓贵,就是他的种姓是一个贵姓。第二个位高,一定是大家都抬举的,位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世间的,说给你认一官儿,当然这也是一个标志的体现,就是大家都抬举他,恭敬他。还有一个大富威猛,就是具足资财,福报福德具足,而且往这儿一坐,别人一看就马上为其所折服。这样的一些大长者智慧深厚,而且一辈子他的德行从始至终是一个像模像样的一个老人家。这样的一种这里叫做长者。

  对长者,从两个方面来讲,体现他的德行,一个是上叹,就是哪怕国君也要赞叹他。二一个下归,就是下面所有的这些人都追随他,买他的帐,这样的一种才叫做长者。那么长者是一重身份。

  第二重身份,居士,长者居士。什么叫居士?居家守道之士。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在自己家里每天还是念念与道相应,这样的一种长者居士,虽然身在尘劳,但是心常清净,这样的一种修行人,有德有位的居士。一般说居士好几种,有的有德,但是没有位,就是很稀松平常,隐没于人群,德行知道这个人很好,很修行,但是很可能社会地位不是很高。有的是有位没德,虽然位很高,但是他德行不够。还有在世间,像维摩诘居士,这就属于有德有位的。苏东坡,也属于有德有位。

  有时候民间一些老实念佛的老斋公斋婆,德行很高,一辈子战战兢兢,但是地位不是很高。还有一个庞居士,从有德有位后来自己把位舍了,只存了德。庞居士,本来是家里是巨富,最后他就把这个东西都装在一条船上,一家子游到江里边,把这些万贯家财全扔到江里了,别人还笑话他说,你身为居士,你不去布施众生,你要把这东西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他说我生生世世为布施所累,讲的第一义谛法。

  又因为我生生世世布施的时候执着我有钱,布施给穷者,这个东西布施的不少,没有三轮体空,体现在这辈子的时候,他成一个大富长者。他是这样来说法的,所以他就从一个有德有位后来变成一个有德没位的人,穷了,一家子跟女儿编破席子卖点儿钱,够过日子就可以了。这是何等的自在。这就是长者居士。

  伫佛就是守候着,伫就是等待的意思。在这里守着等佛来应供,有的不知道佛已经受了王请了,还在这里等待说可能佛陀会来,有的已经知道这个佛已经受这个波斯匿王别请了,所以等待其他的菩萨圣众常随弟子,分散到他这里来应供。这是首先应供缘起。那么第二个,佛僧赴请。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佛慈悲广大得怎么样呢?就是下令,为什么这里佛可以叫做敕呢?在外边去参学的时候看见有的庙里面说敕建,五台山敕建大显通寺,敕建圆照寺,敕建菩萨顶叫什么寺来着,都属于皇家下令。

  皇家,他是王,可以用这个敕字。皇帝叫作人王,佛是法王,所以在这里也可以说佛敕文殊。令他的法王子去干这个事,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个个都去做应供功德。但是有一个人,就是这部《楞严经》的主角,马上要开始给他埋伏笔,为什么呢,他没在此列。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为什么说唯有阿难呢?就是只有阿难一个,第一个主角出现了。不在场的情形,就是他没有在大众之中,才能导致后来出现的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叫做先受别请,远游未归。我们都知道阿难,翻译成汉语叫做庆喜。为什么呢?他在佛成道的这一天生的,是佛的堂弟,是佛的叔父白饭王的儿子,阿难。

  先受别请是什么意思呢?跟僧团制的律制有关。僧团里边,利和同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你出家了,你就代表十方三宝,十方三宝受十方信众供养,所有十方信众的供养,每一个身为三宝之一的当机者,承担者都有一份。所以去应供的时候,没有特别的开缘,是要整体大家一块儿去成就圆满别人的供养功德的,你不可以一个人我们常说的独吞。自己先受别请,所以这里有别请这种说法。

  别众食,所以在僧团里面严格的讲,你必须到大寮去过斋。你自己开小灶,甚至有病了还得开缘,才可以说别众食。否则你一定要跟大众一起,庙里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不许炒小菜儿。为什么阿难先受别请这里呢?因为既然施食供养的利养属于十方僧的,你现在个别接受,就好比你自己偷偷的,自作主张的,把十方檀越的供养,拿过来自己受用,就有可能于盗上面有毁犯。

  但是也有开缘,为什么呢?可以别请。在毗尼律藏中,除了有施衣时、病时、行时、做衣时。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受别请,除非你今天生病没办法去,生的病很重,没办法随大众一块儿去吃。再一个,七月十五这一天有人会供养三衣。这三衣是僧人最基本的一个藏蓄,如果有时候有的少了一件或者坏了或者被人家拿了,那么就有人会给供养,供养就叫做做衣时或施衣时,你自己去要量一下尺寸,做衣,施衣,别人今天要供养的时候,你去拿了,这个时候你不在大众中,可能耽搁了饭食了,就可以受别请,是可以的。阿难,就是今天先受别请,就是为了正好在施衣时,布施衣的时候。

  远游未归,出去受别请以后,还没有回来,所以就没有赶上,不遑僧次,遑就是没有赶上,没有凑到一起。次列,僧次次列,就是没有赶回来在大众之列,是这么个意思。这就是第一伏笔埋下了,为什么?若非远游,怎么会有摩登伽女摄入淫席之因,这是第一个伏笔。

  第二个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在律制中讲到,这就因为他的这个过失,不是讲到因为他没有完全按律。在戒律里面僧一定要从出家开始就要依止上座,依止阿闍黎。依止义,不是有时候我们说再拜一个依止师么,依止,依他而止、依他而住,随他而学,不能离开,这是有规矩的。

  年轻的僧人,或者年轻的刚刚出家的沙弥等等。僧远行的一定要有两位同行,随行有两位,上座或者说阿闍黎,如果五夏,就是五年没有满的话,你一刻都不能离开你的依止。但是这里因为阿难,已经十夏,就是这个时候阿难已经出家十年了,这一年,所以可以独行了,他也就不算犯过。但是,不算犯过,因为他的道力不够,所以这是第二个伏笔。

  如果非是独归,怎么会下堕。第一个远游别请,第二个途中独归。一步一步的要逼近这个事件的发生了。这里我们说上座,常说长老,传印长老、一诚长老,长老其实就是上座,但是他也可以分门别类的而论。比如:有一个叫生年上座,这个长老年龄很大,一辈子的修行积累,他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大德,叫生年上座。第二个,叫戒腊上座,因为在僧团里面最主要是看你的戒腊,你出家的年代,有时候还不比你受戒的年代重要,所以我们说的上座比丘,主要是看他的戒腊,每过一夏,算作一腊。你的戒腊长,那么这里就叫做戒腊上座,受戒久。

  再一个,福德上座,就是宿世无量劫来修的福慧具足,福德上座。本焕老和尚,这就是非常到位的福德上座。每一次他一出现,大家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就想顶礼磕头,想供养,他有这个福报,有这个德行,所以叫做福德上座。第四个就是最圆满的,叫做法性上座,同证无为,证果的阿罗汉,或者四果圣人。这分门别类,像法性上座,有时候他就是一个福德上座,有时候又是戒腊上座,不是这样的去各各而别的,有时候一个长老就具足了这四种功德的也有。有的具足其中的一种功德,都可以称之为佛门中的长老。

  这里阿难既没有长老随行,第二个也没有阿闍黎。阿闍黎叫做轨范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以纠正弟子的正行,你哪儿做错了,他可以指出来,他什么条条道道的规矩都懂,能为弟子们做轨则的,这样的一种师范高僧就叫做阿闍黎,所以阿闍黎就是叫做轨范。

  每一个出家人都会有五种阿闍黎,三师、七尊证、十师。三个主要的,得戒和尚、教授、羯磨阿闍黎。还有七尊证师,这些随时见了都要顶礼。有受菩萨戒的,你见了你们的戒师父也要随时要顶礼、要合掌、要供养,这是最基本的。出家的第一个叫出家阿闍黎,就是给你剃度授沙弥十戒的,从出家的身份来讲这叫做出家阿闍黎。那么再一个就是教授和羯磨阿闍黎。

  教授是什么?受具足戒的时候,在屏处问遮难。就是教授阿闍黎在这里,比如“”我们今天忏磨,忏悔,拜了一天,晚上他就要问遮难,或者问你有犯过什么过失,不可以受戒的这些情形你有没有?三个三个进去,一样地挨问。如果有的时候还会供养你香板,啪啪啪打几下让你业障消除,明天可以顺利地登比丘坛,受比丘戒。所以这就叫问遮难,然后,还教给你明天应该怎么说。

  大德一心念,我佛子某某或者我沙弥某某,乞大德为我做具足戒本师,慈悯故,然后乞请,怎么去乞戒,戒需要我们去乞的,乞请给我受才能受。所以这里边都有羯磨,就是一个规矩一套的范式的,你们受菩萨戒的也有这样的说法,也有这样的念白,这也是教授教给你,还有你怎么样的威仪、怎么样进堂、怎么样出堂,怎么样迭衣、搭衣,穿海青,都有轨则。那么这就叫做教授阿闍黎。

  羯磨阿闍黎是什么呢?我们受戒的时候,三番羯磨:汝听懂了吗?大家说听懂了。汝能依教奉行?说依教奉行。已一一具足否?说具足。这个就是给你像律师一样成就这个羯磨法,羯磨就是做法的意思。

原标题:这个人这是疯了吗?竟把全部家财都倒进江里丨《楞严经》2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