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三卷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这十八界,每个都有个界限。如果你这眼根的见,没有形,没有色,没有长 短,没有方圆,那如何来立这个界限?界不立。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你还能不能见空?破因色生。色不生,不是色生的,那你那个识应该灭了。你有识知,有识知不是因色生的。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你又怎么样知道这个识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假使色变的时候,色起变化,就是红的变蓝的、蓝的变黑的,你这个认知是不是也随着变,也随着这个色变成黑、黄、赤、白?汝识不变,那你这个界限从何立呢?若一变了,就不认得空了;不变,又不成为界。既然叫界,就是因为有个界限。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是从变则变,界相自己就没有了。不变,不变恒常有。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从色生的,不认得虚空在什么地方。那不应称界了,十八界!因闻的识不从色变,应不成界,界相就不成了。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如果兼有二种,眼色共生,眼跟色合着生的,那共则生。若离呢?合则中离,离则两合。若一离开,两个合成两个了,那体性杂乱了,又怎么叫界呢?界是不杂乱的,此疆彼界清清楚楚的。这个你不从文字,你一想都明白的,就是现相,这没有什么含义,从现相就分别。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知眼色为缘,因为有眼根、有色相,这跟你作为缘,缘能生起,才生你眼识界。各生跟共生,各生不成立,共生也不成立,和合生还是不成立,破生起的意思,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性。每句话最后都是,这个法不是因缘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每一法都如是。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照你所理解的,耳跟声音这两个是缘,生起之缘,才生出你的耳识,是这样子吗?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那这个识为复因耳所生,就以耳为界;因声所生,就以音声为界,两个合不成的。那你怎么破除?分合都不可以,以下就破了。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阿难,如果若是因耳生,动相静相,动静二相不现前。动相没有,静相没有,你知道个什么?就是不现前的时候,那你根不成知,耳根就不能知道,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耳根既不能成能知,那就没有所知的声尘,就是这么个意思。能知耳根不能成立,那耳根所闻的相貌、情况、声音都没有了。不取根。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若取闻,闻就是闻听动相静相,无所成。如果闻,耳根 ,动静二相既不能现前,你闻什么呢?没有动静相了,闻不成立,闻不到了。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这样子那叫耳识,耳识是因为杂色触尘这才识的界限。则耳识界,复从谁立?那耳识就立不起来了,就这样意思。眼耳鼻舌身意一个一个的分析破除。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那耳根所闻的声音,应该是因声音而有识。假使若生于声,识是因声才有的,那要闻不要闻呢?不关闻的事了,则不关闻。无闻,听都没听到,无闻则亡,没有,亡失掉了;声相所在,闻都没有了,还听到什么声音?这全是破除的意思,破十八界。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我这耳识是从声音听到的,因声音才有闻,因为闻才有声相,那这个闻跟声跟闻识是平的,声中有识,闻声之时并闻于识。即听到声音了就闻到你耳识了,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若不闻,不闻那就不是界。闻就同声音一样,闻则同声。闻则同声,你这个耳识已经被闻所占有了。谁知闻识,又有谁来知道闻识呢?若无知者,终如草木。如果你什么也听不见,什么知识也没有,跟那草木的无闻不是一样吗?人同草木,就无知无识的意思。草木是无知也无识,你要到了这个境界,不是跟草木一样吗?

  假使闻跟声同的是错谬的,那分开呢?分开了就声闻于识、识闻无声。不是这样子的,识跟声音混淆了,识就是声音了。识能是声音吗?是假你耳根才闻到声音的。闻识不能闻到声音,是耳根才能闻到声音。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因此要知道,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十八界这个界没有它的位置,根尘和合共生。根尘和合共生,与闻根所杂成的中间这个界限,杂则不分,没有中间的位置,何以为缘生识也。这个识怎么是从缘生的呢?中间这个耳识界不成立了。中间耳识界不成立了,外头的相,内的根,都失作用了。外尘之界相,怎么能成到?不能成就了。外无尘相,内无根相,内根外尘的 界限界相成立不了,不能成立。根与尘合不可能,这句话就这么解释的。究竟如何?这些全是妄。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佛这才正式给阿难说,先破除,后建立。因此你才知道,耳朵闻到声音,声音是缘;因为这个缘成 才生你耳识的界,耳识界里头才知道你的识,当知是识三处都没有。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耳与声,还有个声界,耳、声、声界,界就是当间的界,界限,本非因缘,也非自然。耳根与声尘两者是为缘,而生出耳识来,内、外、中间三个界限都不成立。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都如是,十八界全是虚妄的,这是破十八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阿难,又汝所明;眼、耳,现在说鼻子。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两个征起的。你这个鼻子,因什么生出来鼻子?什么是鼻的界?因香所生,就以香为界。香是属于味,就是香味。是因鼻生?是因香生?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鼻+臭)知动摇之性?】

  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什么是鼻子?你的心中以何为鼻。为肉形双爪之相,这个鼻子像个双爪,两个爪子相 的一样。取(鼻+臭)知动摇,它的性体,就是性,它的性是什么性?(鼻+臭)知,就是闻,动摇。脸上肉的形质就像垂爪子,两个爪一样的,这个就叫鼻子。它的功能有(鼻+臭)知摇动,像咱们擤鼻涕、流鼻涕就是这样子。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若取肉形,就是这个肉形的鼻子。肉质乃身,这个鼻子属于身体一部分。身知即触,身上产生知觉是触的,是触尘,相触而生的。那身不是鼻子,名身非鼻。那触呢?触是尘,鼻子就没有了,云何来立鼻界呢?

  【若取(鼻+臭)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若取(鼻+臭)知,(鼻+臭)觉,鼻子(鼻+臭)闻。又汝心中,以何为知?鼻子的肉是知吗?以肉为知吗?那你接触时候不是鼻子了,就是肉接触了。不以为知。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空自己就觉,跟你鼻子是肉,跟这肉鼻有什么关系?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连你自己身体都没有了。鼻若有知,就是(鼻+臭)知那个知性。鼻若有知,则应不是你,是鼻子知的。鼻非有知,是你所知,那有鼻子何用,是你心所知。一切虚空,一切是空的。以这个类推,你那(鼻+臭)知之性则是空的,是虚空的,皆应成汝鼻子上之肉。能是这样子吗?如果没有知,则你全身之肉皆应非知。另外有个神经系统,这鼻子不知,那你全身所有你的肉体都应该不知道。这是因为空若是你的话,既然空了,虚空没在,没有什么所在处所,应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以鼻为知不可以,那就以鼻所闻的香臭的香为知。如果香为知了,那鼻子自然就属于香了,于汝有什么关系。何预于汝?跟你毫没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鼻+臭)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你这个鼻子因为香气或者臭气生出你这个鼻子,因为有这二种流气生出来味道 ,为什么不生伊兰、旃檀木?二物不来,没有旃檀木,没有伊兰那花的香气,这两个不来。汝自(鼻+臭)鼻,你自己再闻闻你鼻子,究竟是香是臭?若是臭就不是香,若是香就不是臭,臭就是臭气。

  伊兰是一种树的名字,印度有这种树,它能够闻到四十里。开一种花是红颜色的,非常好看,但毒气非常重,假使你触它了或者误食它了 要发狂,发狂就死掉了。旃檀树,大家知道旃檀树生在什么地方?它在伊兰丛中,就在毒气这种的树林子里生的旃檀,旃檀的香香闻四十里,成旃檀树。

  就是伊兰跟旃檀这两种,一个臭,一个香。臭,是你的鼻子。这两种香、臭来到你的鼻子当中?是你鼻子到香、臭那去?形容词,鼻子不会到香、臭去,香、臭气味也不会进入鼻子中来。你闻香的时候,还闻到臭气没有?闻到臭气,还闻到香没有?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二种俱来,不可能。闻香就没有臭,有臭气就没有香。如果两个都来,那你那个鼻子是两个鼻子了。一个人能有两个鼻子吗?那就有两个阿难,两个鼻子。那谁为作你的体呢?不是这样子。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若鼻子是一个,一个是鼻子,香臭是两个吗?鼻子只能闻一样,香跟臭也是一个。臭来,香就没有;香来,臭就没有。香要来,臭不存在。臭要来,香不存在。两者如果没界,香有香的界,臭有臭的界,二性不有,没有香性,没有臭性,界又从何立?因香生,因臭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你这个闻识是从香有的。就像我们眼睛能见,眼能见是向外见,眼不能观眼,眼睛能回来看到自己眼睛吗?其他六根都如是。因香有故,应不知香,就是眼不见眼,拿这个来问号。这个情况都很容易明白,就是辩论它的性。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能知的知怎么生的?知即非生,你能知道,能(鼻+臭)香(鼻+臭)味一切这个知非生;知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这二句是辩知与不知两个都是错,都不对。若有个能知,这个知不是从香生的,能知这个知不是从香生的。若不知道香,那何名能知之识?一切的尘法都如是,不止香、尘二法。如果香非识知其有香,则香界不成立。何以故?盖香必以(鼻+臭)知而后显,香是你闻到尔后知道这个香,才显现这个是香的。香要不是(鼻+臭)觉知道,它就不存在吗?香不存在。因为你(鼻+臭)觉知道这屋子是香的,香自己不能成立自己是香。因为有(鼻+臭)觉,(鼻+臭)知尔后才显香。香要不是(鼻+臭)觉知道,它没有香,香界自己不能成香。倘若你这个闻识不知道香,因香立的识界不成立,那又怎么建立起来呢?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假使没个中间,内外又怎么分呢?这闻性是虚妄的。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这是说根尘二界必须得有个识 ,如果没识根尘二界不成立了。咱们离开文字想,咱们看见什么东西,如果你识坏了,没作用了,没识怎么分别?根还在。像我现在耳朵听不见了,你们说什么话,是声音吧!我这个耳根还在吗?我听不见,识没有作用了,中间那个识它不给你分别,没作用了。我们看那个傻子,傻子就是丧失了知觉性了,觉知丧失了,他不认得这个是我妈妈,这个是我的父亲,这是我的亲人,那是我仇人,他分辨不出来了,那就是识坏了,认知坏了。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全是虚妄的,毕竟虚妄,一切总言。没有中间,内和外就分辨不出来。有中间,才有内外。既无中间,内外不成,闻性从何建立?所闻是从能闻来的,能闻都坏失了,所闻还闻到什么呢?鼻根不成立,(鼻+臭)觉不成立。

  十八界都是一个样子,不过文字变化一下,眼耳鼻舌身意。其实如来在前头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都破完了的,与会大众跟阿难不明白,佛再一个一个假着世间的名相来重新说。这是破十八界,鼻,六根,六尘。根不存在,识没得作用了。有根,有尘,没有识了,根尘也不存在了。所以要十八界和合,完了还要破和合相。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这叫缘起法,鼻跟香作为缘,才生出鼻识界。三处都无,鼻坏了,香味没有了,中间 又没个知识的识界,三处都没有。则鼻与香,及香界三,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性。成为什么呢?诸法皆空,虚妄不实。眼、耳、鼻、舌,现在该讲舌了。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你所发明的,你认知的,舌头跟外头的知味这个是缘。你中间有个舌识,舌识来了觉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了知这个味的识是因舌而生的,以舌为界;因味而生,以味为界;因舌而生,以舌为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甘蔗是甜的,乌梅是酸的,黄连是苦的,石盐是咸的,细辛是辣的,姜、桂都没有味道了,各有各的味道,舌生种种味。假使舌能生这些味道,你不要这些外缘了,你就尝你舌头去好了。你那舌头是甜的、是苦的?这个我们都可以明白,大家都知道,必须好多因缘结合的,单一不成,就是这个意思。单一怎么能成,必须得假缘,所以缘生诸法。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舌性苦,这个舌头它的本质、它的性别是苦的。怎么知道的,谁来尝舌?舌不自尝,舌头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苦的,也不知道自己是甜的,谁来作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这个识界立不起来。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那不是舌头生的,是味生的。若因味生,识自为味。识,能知的识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知道识知是味非味?这是舌识说的。若言舌识,因味尘而生的,那这 舌识自然就是味道了。什么味道?味道自己能尝自己味道吗?跟舌根不是一样的,舌根不知道自己是舌根,尝不出味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知道其他的味吗?破除的意思。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苦、辣、酸、甜那个味并不是一件物质生的。舌尝到那个物体,尝到辣椒好辣,因为有舌,有辣椒,才有 这个味。那应该多体,你尝很多物质了。是这样子吗?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识的体若是一个,识体一个。这个识的体若从味生的,咸、淡、甘、辛和合俱生的,这一切 这些味的诸变异相,就是一个味道了,应该没有分别了。假使这个识体是一个,它的体是因味而生的,所生的识若是一个的话,能生的味也只能生一个味,不能生出多味来。例如盐巴、水,盐巴是咸的,水是淡的,甘蔗是甜的,姜是辛辣的,这些苦、辣、酸、甜六味的总相同时生起的,它不起变化吗?六味是六味各个别相,把它合到一起,还能有一个味道吗?这个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懂。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但是把它分辨出来,把它分别则无;则无,你又知道什么呢?不名为识。根本没有,你识别什么?云何复名舌味识界,那个就不叫舌味识界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根、尘,根生或者尘生,根不生、尘不生,你要说是根生尘生,两个都生不成,二俱不成,它不能凭空生的?空性顽钝的 、顽冥不化的,无知的虚空能生出来有知的心识吗?和合而不成,空生的不存在。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和合是不是能生呢?舌跟味和合了,那这个中间里头都没有自己体性了。味跟空合,舌头跟味合,舌头跟味能相合吗?味无自性,怎么 能生起呢?云何界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缘起法。每个六尘境界、十八界全是缘起法的,都是缘生,缘生没自性。缘生,生舌跟界,三处都无。舌跟味跟这个界,这三个都没有,舌界,舌与味,都没有;非因缘,非自然。色、声、香、味、触,下头该讲触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身上要接触,触你一下子,就是接触,生于身识。人家碰你一下子,你马上感觉到,这个感觉就叫识。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此识是因身生的,以身为界?因人家触而生的,以触为界?因身生的,不成立。因触生的,也不成立。那和合生的 ,还是不成立。为什么?一个一个说。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阿难,若因身生,身生出触,必无离合,离开触没有了。合的时候,触在什么地方?这是觉观的缘,离触,感觉,身上感觉到了接触到什么东西了,都是这样子。单根不生识。识就是觉观的、觉察了。缘,粗缘就叫觉,细缘就叫观,觉观从缘而生的。有能觉的观与所觉的观,能觉观跟所觉观有分别的。离时的觉观跟合的时候觉观有差别的。假使有身识,单因身根而生的,那得藉触的因缘;外头没有触的缘,虽然有身根,你得有离合之相。接触这叫合,离开这叫分离,必得有离合之相,必须假外尘的尘缘。惟身,光是身体,没外头境,能生识吗?不生。就是合离的触尘,合有感觉,离开你有感觉,都是触尘。触尘的合感觉接触到了,触尘的离分开了,就是触和离。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假使单因触生,若因触生,必无汝身,必没有身体。触生的,触能生身吗?那合,合不可以,离也不可以。若因触生,就没有你的身体。谁有非身,谁来知道合离?非身,还有知道合离吗?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那个触不知道有触,是你身体感觉着接触东西了,触能知道自己是触?触是无情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懂得,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知道身体接触触了,或者知道触触到身上了。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不是触,触也不是身。和合而生识,知触的是识。生识,离合的时候,都是中间这个识的作用。即触非身,而身非触,知道触不是身,身也不是触,这是别离。即触即身,触即是身,有身才有触。身即是触,有身接触了,怎么叫接触的意思?触是尘,这个触是尘,有接触了你才感觉,没有接触你感觉没触。离,合。就像我们平常接触什么,这是身。还有识呢?识触也如是。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所以身跟触的二相没有,元无处所,身上没有触,触也没有身。和合,合身有触,身的自己体性没有触,离开身没有,一切皆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这又破十八界了。都是你的识生的,则汝识生,识无形相,界从何立?就是合难破竟。分、合,分也不是,合也不是,都有些个责难,破而不成立。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你就知道一切虚妄,如何而产生这个十八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身无,触无,身识界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身、触、身界都是虚妄的,非因缘,非自然。身、口、意。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你这样发明的,你这样想的,意法,意缘法尘。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着六尘,这意跟所缘的境界相是法尘境界。意的界限是因为法尘所生的,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根尘的存在,根尘的存亡,破这个根尘的存亡,这段就 破根尘的存亡。佛又跟阿难说,若谓意识,单因意根所生者。意识,是从意根生的意识。那你意根当中,有没有想的法?就是法尘,缘影;缘影就叫法尘。有没有意识回忆过去的法尘呢?你能思想的意根,你那个前尘留下的影子,那叫根存。你对于前尘所思的法尘,能思的意根是前尘的法尘,有无所生?无所生,那就尘亡。尘亡根亦亡,离开缘了 ,什么形相都没有。如果是意根离开所缘的法尘,没有,意根不存在的。什么是意根?因为根是无形可得的,不是有个形相,云何能生识呢?若是根尘双泯,根也存在了,识也没有了;根也存在了,尘也不存在了;那这个识有什么用?也不是没有了,没得作用了。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这个意识心就是思量,踌躇思量,还去了别,它能了别善恶、是非、大小、长短、方圆。在你意根想这些时,是同是异?同,意即是意。同,意根所缘念的都是意。那意既是意,云何还能生?不是意即是意,意即非意,异意。那你还认识什么?什么也不知道了,应无所识。两难。意即是意,无所生。异意不同,无所识。这叫不生无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根识的同意,根跟识的同是意,破这两个东西。若无所识,什么都不知道,你意生什么?那不叫意生了,云何意生?

  若有所识,有认识,云何识意?识意能认得意、不认得。

  说意生不可以,说意不生无所识也不可以,唯同与异,二性无成,两个都成立不了,那云何叫意识界,界云何立?同与异二性都无成,那你根识两个性悉皆不成,根跟识都不成。

  若同意根,识就是意,根识是一个,二性无成。若是异意根,则不名为识,根识二性亦复不成。此意识界云何可以说从根而立呢?从根立不可以。则以意根为生识之界,意根能生意识。不对,意根不能生意识。怎么样生?下回再生吧!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我们这个意识心,心不是因法生的,破除,讲这个起心动念的意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就这样子,破因法生。假使说若是因法而生起的,这个法字是指法尘说的,六尘境界的法尘。这里头说的世间法,色法、声法、香法、味法、触法六法,不是因这些法生的,就是这样意思。如果依着法生的世间法,乃至五尘境界,你观这一切有形有相的,色法、声法、香法、味法及触法,这些都是五尘实实在在的所有诸法。我们这个意识这个识心是从法尘所生的话,那世间的所有的法;法就是样子,形形色色的,种种样样;把世间法总结出来,色、声、香、味、触,离开这些法没有其他的法了。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假使说这个识决定是依着法生的,那你就观察一下,汝今谛观,法法何状,你的心不是由法生的,就是这个意思。假使说你这个识心若是因为法生的,于法生,那你该如理的观察一下子;谛就是如理,从理上观察法法何状。法法何状,前头的法指法尘,这个法尘的跟下一个法字的是上头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界五尘诸法,它内无自体,没有自己的体相。

  若汝这个识,你决定因为依着法生的,那你应该如理的观察法法何状。上头的法指法尘,法尘境界,下头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的法尘。它从内观没有自体的,这个识不是从尘生的,就破这么个。你这个意识不是因为法尘而生的,就这么句话。世间一切诸法虽多,把它总起来,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就是五法而已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对着外边的五尘境界色、声、香、味、触,就是这样来分别,这些个你谛观哪一法生的?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若是离开色空,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所有一切的相状,不离开五尘的境界,究竟从哪一部分生的,就是这样意思。若离开了色空,离开色法,离开空相,离开这些个就落于法尘了。前头这五尘,香甜淡苦辣这些,比喻个味吧!它究竟是生灭在哪个法尘之中?

  法尘就是五种尘的影子,色、声、香、味、触的影子落卸来,有形,有个影子,生灭的,这些东西落卸来的影子,就叫法尘。它们有没有自体呢?有没有形相呢?没有自体,也没有形相。就是若离开了色空两种境界,动静两种境界,通塞两种境界,合离两种境界,生和灭,就是这些个相状,一共是五种,分开了就十种。把这些诸相实相离开的时候,还有其他的吗?终无所得。教你谛观五对十相,这些个法与法尘,何种样子?是什么状况?是什么样子?分开来解释。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生,就是色法跟空相,诸法它的生和灭,色空诸法的生起,色空诸法的灭亡消失。所因,因什么生起?因什么消失?所因没有。但因为生有个识,因为生起了有个识相,这个识相是什么形相呢?识是个什么样子?相状没有,界云何生?

  诸法等生,这个等字当同字意思,诸法等生,同时生。这个色空诸法平等平等的,那个生与灭,色空跟诸法的灭,生灭的相,生是生起了,有样子,灭是消失了,等生等灭,就是色空诸法平等的生灭,就这么句话。

  所因,因什么?没有。它生起来个识,这个识是什么形状呢?什么样子呢?这个识没有样子的。比如我认识,认识什么样子,这个东西我认识,认识找这个识的样子,这个样子没有。因为有识,这个识做什么形相呢?相状没有。既然是无相,界云何生,它们的界限怎么划分?

  这个是解释法尘的生起,色空诸法、生灭空相等灭了时候,这个落卸来这叫法尘,前尘落卸来影子叫法尘。那这个法尘与色空等相的五尘,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子?这法尘没有影相的,是前尘落卸的影事。假使要同时生的,那与色空的前五尘生则同生,灭则同灭。灭是什么样子?生是什么样子?生也没个体,灭也没个体,生灭没有体。单指法尘说的,法尘生灭没有体。为什么?法尘没有自体的了。前尘落卸的影子,它没有自体。那它怎么生起的呢?意识的分别,它生起的是你的意识去分别,什么样子?什么相貌?能生的法尘没有相、没有样子,相状没有。那你意识的这个界限从哪里划分的?划分不出来。以法尘为生识界,不对的,不可能。法尘生起的诸法,没有个界相,没有个影子。

  主要是破你根尘共生的含义,不存在的。根与尘同时生起的,不可能。它们都没有自己的样子,没有自己的相。这个法尘就是意根,意根生起的法尘。意根就是七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根生下来落于第七意识,就是咱们平常八识当中说末那识,末那识是远尘了,色声香味触法落卸的尘影,这个叫法尘。根也是没有的,尘也是虚妄的,根尘都是虚妄的,怎么能有个共生?没有。这样你对原文就懂了。

  色空诸法的生起,色空诸法等它们的生灭,就是色空诸法等生等灭。这个等生等灭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因。因无,生还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咱们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有个形状,第八阿赖耶识有个形状,这个中间有个传送的叫第七,叫末那,这个识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这个识,它们不是共生的。这个第七末那,它是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界,落卸来的影子,第七末那把这个影子传送给第八识,空的。所以我们观叫妙奢摩他空观,奢摩他空,空观。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对阿难说你应该知道,是故当知,意,意识,意根,与这法尘,意法为缘,它们作缘,缘能生起,生意识界,三处都无,没有一处是实在的,意与法、意界三处都没有,本非因缘,也非自然。这我们意识能领会得到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四大和合发明的。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阿难说如来你不是讲过一切诸法因缘生或者自然生,现在因缘不生,自然也不生,都不对,二俱排摈,摈是摈除,把它排除在外,这是什么道理?我今不知,斯义所属,这是问号。现在如来这么一解释,阿难更莫名其妙了。佛你常说一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现在你把因缘和合全排遣了,他就糊涂了。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惟愿如来,垂慈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我明白如来这个意思是中道的了义法,没有戏论法,不属二边,既不属因缘,也不是非因缘。唯愿佛慈悲,悲愍我们智慧少、智慧浅,这种非因非缘非自然的法没法理解,既不是因,也不是缘,又不是自然,是中道了义。中道了义法,如何显示?如何理解?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佛跟阿难说,你一直请求我要说最上乘菩提法,因为二乘的生死法、声闻法,十二因缘法是缘觉法,你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法你不喜欢,你厌离这些小乘法,你要想勤求菩提,勤求无上菩提,我现在给你开示的就是第一义谛,就是你所要求的。这就是佛楞严经施教的道理。我过去讲的是因缘法,是对着应小乘机而说的。你现在从淫室回来之后,你要想成就十方菩提之法,你对声闻、缘觉这个小乘的法厌离,那你就要回小向大,要求大乘法,发心求无上菩提的佛道,我现在就给你说的佛道。所以在我于今时给汝说的第一义谛,应汝所求,这是你求的。因为你所求的,我现在给你说。

  佛经过破他那个识之后,破识经过三番,以前讲过的,显示第一义谛。这是十番显见,我前头讲过了,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让你认识真心,直指你的真心,把一切事相全泯除,专显真理,性体的常住,会一切相归性,显示真心的。什么是真心?就是第一义谛。我是应你的祈请要求,因为你先厌离声闻、缘觉小乘法,你想求大乘法无上菩提,我现在给你开示的就是第一义谛,无上菩提法。这以下话就是责备他的了,责备阿难的意思。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如何就是责备阿难刚才他所问的,责怪他的意思。你不是要求闻大乘吗?我现在给你开示的就是第一义谛,为什么要将世间的戏论,妄想的因缘,你又缠绕起了,解脱不了了。如你阿难所说的和合,和合是因缘,不和合就是自然,这两种都是世间法,都是世间戏论,讲因缘讲和合都是两边,但有二边都无实义。你不能再生妄想分别,消灭你的妄想分别,所以讲非因缘、非自然。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阿难你多闻强记,如说药的人,药说得很多很多都是名词。真药现前了,你是说药,说的药,治病的药;药现前了,你又不认识了,又不能分别了。这要合法说,阿难厌离小乘教义,如来给他说的大乘,就说真药,真药现前你不认识了,真可怜愍,最可怜的。

  【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汝今谛听,那你现在就好好听。怎么样听呢?如理听,别在事相上琢磨,谛听审实,那我再给你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他不说了,没得表示,默然就是静默,承佛圣旨,老老实实听就是了。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阿难,如汝所言,就是你所说的吧!照你所说的话,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的变化。这些话本来是阿难问的,佛就讲他所问的,如汝所言,这是你说的,四大和合,地水火风。这是讲四大,没讲七大,七大要加上空、根、识。先讲四大,世间。因为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了,发明世间,一切世间相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所和合的。但是这四大变化非常大,地水火风变化非常大,没假空、根、识,假空、根、识就是有情界了,没假空、根、识就是无情界了。四大和合指着世间相,四大的相。

  地水火风能和合吗?咱们产生个问号。这四大,水是火性,地是湿性,水火不相容,那又怎么合呢?怎么能成四大和合性呢?四大和合性不是和合的。那不和合的,我们要做饭吃,你米得再加上水,水得加上火烧,这中间有很多善巧方便。四大本来不是和合的,但是它的共同生起缺一而不可。地是窒碍性,水是流动性,流动性跟窒碍性怎么能和合?水来了,拿土把它挡上,地大就把它挡住了。火来了,拿水把它浇灭,互相排斥的,不是互相和合的。这叫世间种种变化,四大的发明。这咱们大家都体会到了,不要怎么样再多解释了。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阿难,若彼大性,四大种性,体非和合,它的体不是和合的,那把四大种杂和起来能行吗?不可以,不能成就。犹如虚空,虚空跟一切相色都不和合的。不是这样子吗?这是事实。有色相就不叫虚空,有虚空就不叫色相。这四大种不和合,和合与不和合是约它体性上来讲的。

  若彼大性,就四大的种性,它的体非和合,不能杂和到一起的,就像虚空跟色一切事物有形有相的东西,那就不叫虚空了,叫虚空就不是有形有相的了。咱们用名相来说、法相来说,性跟相两个不能和合。但是相从什么来的?相从性生起的,相不离性,这个大家懂了。人有人性,这有情的。木头有木性,木性是无情的。这个谁都懂。但是一切相全是性中之相,一切性是相中之性,这个道理该懂吧?性中之相,性中之相的性,性跟相两个有差别的,相中的性还是一性,相中之性跟性中之相,性相是一个,不和合,又是和合,非不和合,就是和合与不和合,就叫性相论。

  这个文中若彼大性,说四大种性地水火风,它们倒是和合的?倒是不和合的?四大种性的体非和合,不能杂合到一起,跟虚空不合诸色一样。这个经文是先明大性非不和合,和合与不和合是约性跟相论的。这个体非和合,这个懂得了。不能与诸大杂和,像虚空不和诸色的一样。但是四大的体呢?地水火风的体性呢?体性又是一,四大的体性是由体性而生的四大。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这是合法。先是讲喻,拿喻来合法,明这个四大性不是和合。若是和合的,那叫随缘。这要搞清楚,大性不是和合的。我们说四大是和合的,那叫随缘义,一定要懂得。四大的本性不是和合的,但是随缘义,随缘就是和合了,四大随缘,随缘了就和合了。但是和合而性不变,懂得吗?和合而它本性不变。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没有休息的时候。死生生死,生生死死,生灭的相续不断,相辅相成。但是它假因缘。水能灭火,水火不相容,但是火能把水烧开,你得假个锅:没有个锅的因缘,那火能烧水吗?火烧水,火就着不起来了。假个锅,火就烧起来了,有个隔离。这个道理我想我们大家都懂。生死,生了一定死,死了还一定生,生生死死。因为生才有死,死后复生,互相交替,互相成就。生而复生,死而复死,死了再死、死了再死,生了又生、生了又生,前后相续永远不断。这四大性,也是四大之相,它们是生灭不已。

  如果你在相上迷了性了,那就把真谛理给迷了,迷了性了。应该知道四大之性,体是什么?如来藏。本如来藏,藏性不变,藏性如果不变就没有世间。藏性随缘,安立三种世间。不变,没有世间。随缘,随缘就有相了,就有有为之相。藏性是无为的,随缘了就有有为的相,随缘而不变,就是即相而即性。

  这个很不容易清楚,就是我们讲理事,事即是理。事不是理,事是事,理是理。但是翻过来了,理能成事,事能显理。事没有理成就不了,理没事显不出来,那又搞得即事即理,理性无碍。性中无相,相从性起的。相若性起的,相不离开性。相哪来的?相是性中之相,性又是相中之性。性相名字虽然不同,体是一个,就是和合、非和合。例如咱们人身体,水是流动性,每个人都要排泄大小便,这是湿性。人的热能是火性。水火不相容,但是在我们人的身体,也得有火性,也得有水性,还得有骨性,还得有肉性,大家这样去想就明白了、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的。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佛给我们举一个比喻,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冰叫冰,冰决不是水,为什么?冰是窒碍的。没水怎么能结成冰?水是流动性,冰不是,冰是物体,凝结性,但是没水又怎能成冰呢?冰如果假热能,它又变成水了。水比如真如,真如随缘结成冰了,冰还是水,还是真如体所生的。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这个道理明白了。

  所以因缘和合故有,因缘别离了各就本位,那就没有了。如果人生的时候,他这个身体地水火风和合的,你身上的暖气是属火大,身上的水份的流通,大小便溺弃吐,吐痰干啥,这都是水份,这是流动性。骨头不动,肉体不动,那你没得水份,没得暖,没有热能,缺一而不可以。这个道理我们拿我们人身体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佛跟阿难讲的是四大之相,那是权巧,依性,依着体性而说的相而说的性。性是密意,明心见性,大家都知道吧?明心见性这个性是密意。咱们的体这是显意,密是性,显意是相。说性就说实,叫实宗。说相就叫权,叫权宗。如果把性体迷了,执着相,就叫凡夫。相是假相,知道了,明心了,开悟了,这叫开悟了,这叫悟。悟迷两途就是一念,悟了就是性,迷了就是肉体,性和相。那相由哪来的?相由性起的。性能容相,相也能显性,性相不二。

  现在阿难在这个时候是执着了因缘和合,执着在因缘上,一切法是因缘和合的。因缘要别离呢?独显性体,不说诸相,和合不成,破和合。若显性体时候,破一切诸相,性相两途。说大,地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具足了说四大种其实要具足七大种,还有空根识。因为以下就讲七大种了,先讲四大种。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汝观,佛跟阿难讲,启示他,汝观地性,地的性是什么样子?什么是地的体性?粗就是大地,细就是微尘。微尘细到什么程度?叫邻虚尘。一粒微尘把它破成七分,肉眼已经看不见了,色的最基本的边际相,最小的,就叫邻虚尘。一粒微尘把它破成七分,这是一般人力所能做到的,更细微这叫空了,没有了。微尘破成七分,就是空中,虚空了。阿难在四大和合时候懂得,但是要讲融合一切法的时候,像邻虚尘,就不容易知道了。就是色阴最后的相,就叫邻虚尘。有形色,有体性的,那个最小最小的叫什么呢?邻虚尘。

  所以佛对阿难说汝观地性,你观地的性质是什么性质,粗为大地,细为微尘,微尘还要把它破成七分到邻虚尘。析彼极微,把这有相的把它分析把它析破,破出来最最小的边际还有色相,那个叫邻虚尘,七分所成的一分。邻虚尘就是它跟虚空就接近了,就是空的了,没有了,那叫实空性。

  佛对阿难说四大,现专说地大,汝观地性,四大种性地水火风,专说地性。那么地性是什么样子?就是色受想,这个是最明显有相的法,把这最明显有相的法把它破为虚空,就是咱们色受想行识的色阴。这色阴包括很多了,十八界、五根、六尘,受想行识的四阴,六入是根性,十二处是意根,十八界中的意根、六识及色阴之空,空相,色阴。色阴到最空的相叫邻虚,邻虚没有了就空相。空大、见大、识大,它能把一切法收尽,为什么四大种只说见大、识大、空大,这三大。佛在谈七大之意,跟谈这三大,阿难,你理解不理解诸大种之意是和合的吗?就是七大种性,七大所生的种性是和合的、是不和合的,先讲一大,地大。

  你观地大的相,跟相观地大的性,咱们先讲性,地大的相跟性。地大之性,有粗有细,粗就是地大,就是粗相,细为微尘,到了最少处把微尘再破除七分,这个叫邻虚尘;把微尘分成七分,这叫极微极微的了,就叫邻虚尘。什么叫邻虚呢?就它跟虚空相近了,就是将近为虚空了,所以叫邻虚尘。再破就没有了,就是虚空了,这是微尘最小最小的,七分邻虚的微尘的一微尘它的边际相,它的最边际的相,七分的一分。这是极细微的了,要把这个再分析,没有了,那叫空性。佛跟阿难说你观地性,粗者就叫大地,细者就叫微尘,把这个微尘再破成七分,那是什么?空,那就是实际空。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地大的相有粗有细,极细的微尘把它破成七分,这个就叫邻虚,邻虚就是有色界的形相最边最边际地方了,再往前进空了,就叫空了,这个就成为空性。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佛又说阿难我再问你,由和合故,出生世间。你不知因缘嘛!因缘是和合的,和合因缘,破和合因缘的执着。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这是些变化相。这些个变化相是由和合而来的、和合而成的。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那你观一观,这一邻虚尘,就是邻虚尘,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有的?这个邻虚尘是用虚空和合而产生的吗?不应邻虚,合成邻虚,邻虚不是和合成的。佛让阿难观察,你言世间诸法都是和合发明的,你用世间最小的邻虚尘,它也算色法之一,还算色法之一,有什么和合来的?佛教阿难观这邻虚尘用多少个虚空和合的,可能吗?有这个事虚空能和合吗?虚空和合了还叫虚空,它是本不和合的,虚空能合吗?佛是故意举这个,要显法的,你计和合的邻虚是能和合吗?这是色法最小的,邻虚尘之外,没有色法可和合的。邻虚尘之外就是虚空了,空跟空怎么合?也没所谓合,也没所谓不合。

  你说一切诸法和合而有,那虚空用了几个邻虚尘和合的?假使你说和合,是合色成色,还是合空成色,如何理解?合空成色,空跟空合还叫空,不叫色。空跟空合,怎么能叫邻虚?邻虚是不虚了。如果和合自己成就的,不成立。唯有合才能成自,邻虚是不合而能成自的,没有为和合成自的,这是不可以。合一成一,哪有这个事?一跟一合就是二了,那不是一了。一是从什么和合的?没有和合成一的,那不成立。因此说两个合成的,邻虚尘不是两个合成的,虚空也不是两个合成的。只有合细了成粗,合小了成大,就是这个意思。合细成细的没有,合细成细那叫粗,不叫细了。所以邻虚是没有的,邻虚再没有和合了,邻虚要合色而成不叫邻虚了。邻虚合空,还是邻虚,虚空没有,不是和合而有的。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邻虚尘把它分析再分析,再析分成了空,这是几个色相合成的虚空?一个色相都不成立了,还有几个色相合成虚空,虚空不是和合而有的。这是喻,用喻要显法的。显什么?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色合时,合色不是空了。若空合,空合又不是色了。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色相把它可以分析成为虚空,虚空跟虚空还有个合吗?这个是比喻的意思,合色只能成色,不能叫空。愈合愈粗,怎么能叫虚空?虚空是没有形相的,本不可合,虚空还能合吗?假设说虚空也可以合,那合了还是空。空跟空合,还不是空吗?空跟空合,还能成色吗?绝不会。无相的和合跟无相合,只能成为无相,不能成为有相。空云何合?空不能合。所以佛的意思跟阿难说空不可合,那个邻虚是因为析而成邻虚的,不是合而成邻虚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下文要合法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前头讲这么长的都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你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是空性,如来藏含藏一切。藏是含藏一切的,如来藏含藏一切如来的法,这就叫圆融。当体即是法界,空有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一就不是和合。阿难你执着因缘和合不成立了,从来没有和合,也无和合。你那无始的、真如的妙智慧即是如来藏性,就是本觉的妙理,无法不具,无法不融。

  如来藏就是真如的别名,真心,就是真心别名,这是完全纯理,按理上来立的。如来就不同了,如来藏里头就含着,来的意思就不同了,如来,如是体,不动,来是妙用,把体跟用都合起来,体用结合,里头含着真如不变,不变随缘,就叫如来藏,就是真心的别名。真心含着一切诸法,如如不动,随缘演一切法;随缘演一切法,还是如如不动,来而不来,就是真心随缘,随一切缘,随缘而不变,圆融无碍。成如来跟成妙明真心不一样的,只要叫如来,理法界、事法界和合而成的理事无碍法界。如来藏就含藏一切诸法,无一法而不在如来藏之内,所以叫如来藏。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性空,性空不空,那叫如来藏。性含藏一切色法,性色真空。性包含一切诸法,但是一切诸法也是空的,这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这两句话有差别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什么意思?如来藏,这叫如来藏。如来藏是性色真空,性是体,一切色是用。性空真色,前头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来藏。性真色空,互相融即,性融于相,相含于性,这叫如来藏性。今天就讲到这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每一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性,它的自性是清净的,不假修为,自然澄净;而这个清净心遍于法界无所不在,每个众生他不变的真体都如是,不变的真体。所以佛说阿难,乃至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他自己所具足的清净的妙性自己不自知,就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在迷故。众生人人都具足了如来藏性,这是理,在理具,在理体上都是具足的,在相用上起了变化,迷了。所以这句话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每个众生它的用都是从体起的,乃至于一天我们所起的贪瞋痴烦恼,都从真体而起的。因为从真体而起的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这在经上说事造,所有造的一切事没离开理具,事造未离开理具,离理不成故。如来藏性是我们每个众生所具足不变的本体,但是随各种的业,这叫缘起了;随各种的业所产生的随缘的用,除了佛法界之外,其余九法界众生都各随各类的缘。虽有九界的差别,根性是没有差别的,只是胜劣不同,胜根性、劣根性的不同。因此每个众生他所知道的量,应知之量也是随着不同,大小差别不等。

  咱们这几百个人,个人知的个人的量不等的,不是都一样的,同时就产了差别之相。咱们这有五百多人,没有相同的,各是各的样。相不同,心性是一,每个人的体性都相同的。知,有大有小。乃至于饮食,量也不同。举一个例吧!各有各的量。因此随你个人的心,就随你的智力吧!有多大智力知多大量,顺着你的业而发现,显你的性跟相,这叫循业发现,这叫理具。这个理具随着众生的心通达十法界,但是悟迷之不同,所知量就有差别了。所以这叫循业发现,随着你自己所做的业,发现你有好大的智力;智力不同,看问题看法不一样,就这个意思。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因为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两句话我们大家常引用,“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业的起处是什么?我们一般说业的起处好像没什么似的,突然发现的。不对,一定有个寄托,业的起处一定有个寄托。我们世间上的一切众生,他智慧浅劣,没有大智慧,知之甚少,把一切事物当成因缘性,惑的起处认为是因缘生起的,不能了解圆融的本体。所以这就叫世间无知,惑为因缘。或者是当为自然,说:自然产生的!那无缘无故的就会产生吗?不是的。是你的识心,六识心的转化,分别计度。因此识心计度的一件真实都没有,这叫识心妄计,虚妄的执着,哪有什么实在的道理?随你心的量,随你心所现,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心里计度的。

  这是对于地大,地大是心所计度的,是你的识心,就是妄想心,第六意识的妄心,妄生分别,周遍计度,这叫遍计执性,遍计本来是空的、是没有的。所以说但有虚妄,都无实义,这是虚妄的假言,没有实际的道理。这是破四大的。第一个是地大,第二是火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佛在世的时候可能没火柴,也没有打火机。当然没有打火机了,火柴都没有,哪有打火机?都是钻木取火。你看城里还没有做饭的,想要做饭了,炊爨时,手执阳燧。阳燧是一个石头磨擦,一打,加上艾火,大家知道打火机中间的艾火。西藏很多还用这个艾火,拿石头一打。在行路上没有火种,就带着打火石,拿打火石这么一打一磨擦。这叫手执阳燧,阳燧就是击的石头而起的火显现的。有的拿艾草,有的拿镜子藉太阳光,一般的是钻木头,磨擦木头,钻木取火。阳燧就是火的发源。手执阳燧就是拿一个阳燧,有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西藏拿个铁,或者拿个石头,两个一打,它就出火,用石头打石头也能出,磨擦生火,那叫阳燧。日前求火,对着太阳求火。现在当然我们不用了,你们看都没看见过。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阿难,名和合者,和合者就是取火的东西,除了有个阳燧,还得对着太阳光;要没太阳,他怎么取呢?就靠打火,火鎌,要拿个石头打,打就打出火来了。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拿这个比喻,这是和合的意思,和合就是比例这个火大。我们这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这是和合众,总说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众是一个。但是和合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各有各的来源,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姓名,合在一起了就叫一众。这一众是和合的,一众是根本,若分开来一千二百五十人各是各。合者为一众,众者就为一。若要诘其它根本,各有各的身,各有各的姓氏,各有各的出处,都有姓氏、叫什么名字、家族,身体状况有高有低、有肥有瘦,都不一样的。合者是一众,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姓氏,各有各的家庭,现在都出家和合为一众。咱们这现在是一众,和合一众;但是你一分开了,各人是各人的。那这个作比方,拿这个作比例,火性也如是,火也如是,火是和合的,拿这个和合众形容火种。

  先讲这个和合众,佛说这一大众的人都是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这叫一众,但是不同。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楼频螺他是木瓜林种,因为他们祖先依林修道。迦叶波种,此云龟氏,他们的先人修道拿个灵龟,那个乌龟说有灵感,乌龟背上有个图,他相信这个,以此为种族。阿难瞿昙种姓,此云甘蔗种性。各个不同,乃至于阿难是瞿昙种姓。这分开不同的。总说一千二百五十一众,一个名词,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那分开来各有各名字。凡言和合的,他们都有各人的个体,分别开来各有各体,这是总说一众。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大家都知道,普寿寺比丘尼一众,把你每个人分开,每人家庭、姓氏都不同,就这个意思。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从艾出?为于日来?】

  阿难,若此火性;这合法了,拿那个比喻,先说喻而后说法;是和合有的吗?这个火性是和合有的吗?手里拿个镜子,在日中求火,此火是从镜中而出?还是从艾草出来的?为于日来,为于艾出,是艾出的火吗?是太阳来的火吗?就这么一个问号。我们都能答覆,不是的,不是日出,也不是艾出。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若是日来者,能烧汝手中之艾。阿难,若是日来的火把你手中这个艾草就烧了。不是的。来于林木,那树林子都被烧了,太阳不把树林子都烧了吗?形容词。那从什么出的呢?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从镜中出,拿镜子照太阳,拿个艾草。不是从艾出,不是从太阳出,那从镜子出的。那镜子就把自己镜子烧了,把自己镜子镕化了,这个意思不能成就。你拿镜子时候,镜子是热相也没有。拿镜子有热相吗?镜子根本没有热相。尚无热相,云何融泮?它连热相都没有,怎么能把它烧掉呢?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若生于艾,若是艾能生火的话,不要假太阳,也不要假镜子了,它自然就生火了。这都是比喻显示的。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你好好如理的观察一下,汝又谛观,镜子是因为手拿着的,手执于镜,日光从太阳来的,艾是地里生的,火从何方,游历于此?和合不成。很简单,非和合。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日在天上,在空中,镜子在人间,这么远,怎么能合呢?那若火光自有,还要镜子,还要日光,还要艾做什么呢?火光不会自有。这是明不自生。这都是显示,显示法的意义。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还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真正的智慧。就是达不到真理,不达真理,不了解如来藏性,因为如来藏性就是实际的一切真体。前头讲火大,举这个例子,火大是事,事不离理,事离不开理。就是阿难你从来没想,你没有这个智慧,就是你不能够通达。不能通达什么呢?清净的真如实相,责怪他。我以前跟你讲了地大是藏性,地大、火大、风大都是藏性。因为这个地大是藏性,你觉悟了地大是藏性,认识地大。因为地大是藏性你应该觉悟,现在你依然不知。火大也是藏性,地大如是,火大也如是。它们从何起的呢?它们都是真如如来藏性而生起的,不是和合,也不是不和合。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拿这个来显性体的火性是真体之空性,性具的空性就是真体的火。火即是真,火就是真性而起的,全火之相即是真性,性跟火圆融无碍的,它的实体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杂染的。

  地水火风空根识,这里叫空见识,见跟根一样的,地水火风空见识,一物都没有。六祖坛经上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是个故事。六祖引这么一句话,原来无一物,什么东西落到尘埃了呢?原来无一物,火大没有,水大没有,地水火风原来就是一个,什么?本体性空。

  四大的产生是因为无明,因为无明而迷了如来藏性就有火大,不知道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火是如来藏性的能量,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如来藏性的一个部分,能量。如来藏性就是清净的法界,总体就是一真法界。我们如来藏性里头含藏着地水火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无处不在。为什么?如来藏性遍故,所以地水火风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就是如来藏性,灵明的,真空的,没有形相的。

  因为众生迷了,非得要有个相,有个能缘缘到所缘,有个事物才有捞末,打不破这个思想,专着在相上不能破相,不能破相就不能够见到真心。就如我们说人人都有打妄想,妄想是真如的一部分,妄想哪里来的?妄不离真。真心用何显现呢?就从你妄想中显现。所以现在楞严经的征七心,破你的十见,就是显你的真性的。真性没有界所,也没有界限,也没有能量,它能量是普遍的。你离了,离了就着于形相,地水火风空见识这都是形相的。

  如果是没有形相的火是真火,那叫性火真空。有形相的火是假的,那叫顽空,不是真空,没有形相的才是真空。顽空是无知的,真空是脱离根尘的,是真知的。所以楞严经要跟你讲的是性空真火,性空不是妄火,是真火;真火是无火,不是有相之火,真空就是火,这叫灵明真空。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体跟用,体用分了家了,咱们众生把真性迷掉,把那个藏性不变之体迷掉了,所以在藏性随缘所起的用上没有真知,迷于现相。咱们很多人,世间上的说话,不学佛的人也这样说:你不要看现象,要看本质。他达到本质了吗?什么是本质?达不到,都是看现象。现象的现象,现象又是现象,多少层。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

  就一件事来考验考验你所知道的,就是就一件事检验你的知识。就拿拿镜子取火这件事,一个人的缘,一个人拿镜子取火,一处火生,它不能遍生。遍法界众生都去取火,那遍法界众生满世间都有火起了。有一定方所吗?没有。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业发现,随着所做的业发现境界相。我们每个人随我们每个人的境界相发现你一切相,这叫循业发现。循业而发现的都是因为因缘,或者执着因缘、执着自然。我们虚妄的执着二种根本,一个是因缘,一个是自然。对火也如是。业障的众生,有业障住你的知,障住你的智慧,你就循业发现了,随你什么的业报,你见的事物就不同了。咱们经常讲饿鬼道,饿鬼道看见饮食是火,不是饮食。咱们看见饿鬼那图像,他头顶上冒烟,嘴里吐的火,这叫业障发现,就是他的业,没有智慧,全是淫怒痴。淫怒痴三毒,这叫随业发现。做的贪瞋痴,发现都是淫怒痴。

  因此佛跟阿难说如来藏性随缘了,随什么缘生什么境界相。一处执镜来向太阳求火,一处就有火,一处火生;遍法界执,遍法界火起,就这个含义。佛对阿难讲就是执着而生诸法,世间无知,惑为因缘,或者认为是自然性。这是识心,妄想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大家很能理解,如果我们口里说火,这是言说,言不是火;若是火,你说火就把你嘴巴烧了,不是这样子吗?这假名,没有实在的道理。这是火大,火大如是,破四大的。这段经文破四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耍幻术的,咱们这边说耍戏法的,幻术的,无中生有,那叫幻术。求太阴精,太阴精是对月亮,月亮称太阴;太阳是指着太阳的,太阳精,太月精。求月的精华,拿这个合幻药,那个耍戏法的幻术师他是有药物的,他一点那墙上就起火。墙上哪来的火?是他幻术,那个药性变化的,都有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接月上的水。咱们再一句一句讲。

  文中的迦毗罗仙,翻我们的华言叫黄赤色,黄跟红中间一种颜色,黄跟红结合产生那种颜色。黄里头兼赤,黄色里头兼红,这叫黄赤色,迦毗罗仙名词就叫黄赤色。

  斫迦罗,此云轮,轮子就是一种像轮相似的,或车轮,一切轮相,叫轮。

  钵头摩,叫赤莲华,就是红莲华,赤是红颜色的。

  诃萨多,就叫略,略什么呢?海水,大海水就叫略。

  这四种仙他们求这个太阴精,在月亮里头,求月亮,月亮有太阴精的精髓,用那个求来的水跟人间的药物合。白月昼,就指着夜间的十一、二点钟,月亮很好的时候,像白天一样,叫白月昼,黑夜像白天一样的。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我们中国也有,用一个盘子,清净的盘子,向月亮求水。有一种珠子,方诸是种珠子。什么珠子?水精珠,在这珠子里头能出水。这四种外道都有这种幻术,这叫幻术。月中的水就叫太阴精,太阴精就形容月中之水。拿这个求来的水跟人间的药物合,拿几种药跟它配合起,完了就变幻术,能现出很多,就是变戏法的人,幻术。

  因为知道这个方诸,方是指石头说的,诸就是珠子,就是一个石头的珠子,就叫方诸,珠子的名字。拿这个珠子在夜间,得在月亮很明亮的时候,搁那个地方,珠子上就能生出一种水,这叫月中水。但是这个水不是珠子出来的,也不是月亮降下来的,那水打哪来?但是这个珠子跟月亮在月明的时候,月亮很好,摆那个珠子一定能求出来水,这叫太阴精,管这个水叫太阴精。拿这个所求的水跟人间的药物合,做成药丸。道教还有,中国道教也如是。水的湿性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样的,还是像一般的人间水一样的,还是这个样子。那这个水哪里来的?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珠子不出水,空中没有水,月亮能到达人间来水吗?没有。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阿难,这个水若从月来的;月亮离着人间太远了,不会来到人间的水,月亮没有水。若珠子出水,珠子若出水又何必在月亮求呢?这个水又是不流的,哪里来的水?不是月亮降下的,不是珠子上来出的,怎么会有水?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水若从珠子出的,珠子常该流水,常有水,为什么要假夜间清明的月亮,把珠子拿个盘子盛那,完了就有水。还必须得十五夜间,一般的夜间你求不出来。在十五的夜间,月亮很明,一点云彩都没有,你把珠子摆上,拿个盘子,一会儿珠子就有水了。这个水哪里来的?月亮不降水,珠子不出水,此水哪里来的?若从月亮来,月亮离这太远了,没有,不会来的。若从珠中水,珠子有水,它自己就生,何必还有假另外,还要经过林木,还有个地方呢?非从月降,非从珠出。如果珠子若有水,珠子应该常时流水,为什么要一定等到中宵十五,八月十五最好了。佛问阿难什么道理?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空中要能出水,那到处都是水了,水应无际。究竟是水从哪里来,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确实有水,水从哪里来的?水跟珠子相距离这么远。

  【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不是和合,也不是合到一起,也不是搅和一起。不应水精,无从自有。这个水自己出来的,不会吧?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佛对阿难说,你一向的蒙昧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是显体和用,体用结合到一起。在如来藏性里头具足的真空,有性水,性水非水是真空的,性空不空有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的水,性具的水非水,全体就是真空;性水非水,全体就是真空。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就是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就是理具跟事造,事造是水,理具是如来藏,如来藏具足性水,性水非水是真空的。真空不空,性空不空,真水。

  所以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都是一样。你迷了你的真心,不能了解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水是无形无相的,别当成人间的水。你若看到有形相的水,那是幻相,那个水不是真水。性空的真水是无形无相的,是真水,无形无相的真水。真空,不是咱们所说的空,咱们所说的空叫顽空,性空不是顽空,性空跟咱们所说的空两个含义要懂得这个。性空不是顽空,真空不空所以产生妙有,妙有别当真有,真有非有即是真空。我们看见的水不是真水,肉眼看见的水不是真水,咱们看见的是水,地狱、饿鬼看到就是火,咱们人间看见水,饿鬼看见就是火。若你开了悟了,证得悟性了,水是性,真空性,水依真空。为什么入水不淹?是空的,水怎么会淹到你!你能够见到水的性,性就不是水。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众生的心就不是这样子了,应所知量,十法界众生的心,各有各的量,各有各的知。大菩萨过河,他没有见着水,他就这么过去了。阿罗汉过河不行,他见着水还是水,他有神通,他让那河神给他断,遇着什么水断流,他就过去了,他用神力。菩萨不是,菩萨见水不是水。咱们禅宗的道友说前三十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三十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他再修习一段时间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个道理非常的微妙,当你修道的人修成功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大菩萨修道成功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随众生缘,他要度众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叫随缘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性空义。

  咱们这讲到性空随缘,随缘而不变,随众生心不变,应所知量,随众生缘吧!众生怎么认识,菩萨也跟你怎么认识。这叫如来藏,如来藏含藏着一切如来之法,随九界众生之用,如来藏!如来藏含藏着如来无量诸法,但是能够随顺众生。众生的心有殊胜的、有劣下的,有知识很广的,有一点知识都没有的,胜劣、大小、长短、方圆,众生心各式各样。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众生怎么知道的,菩萨也示现随众生量。完了又合这个珠子。

  【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

  一处执珠,如果有一处拿这个珠子对着月亮求水,那这一处有水出,水量不大。遍法界执,遍法界都拿个珠子,满法界生,生满世间,没有一定方所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有好大量生出来好多。这叫什么呢?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就是随,随着你什么业就现什么相,这叫循业发现,随你业障发现。世间无知,世间人没明白性理、没明白性空,又不知道性空含具诸法,他认为这是因缘;非因缘。惑,迷惑的意思。咱们说一切因缘法,这个不是有智慧的。怎么样才有智慧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有智慧了,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不存在的,空的。若认为因缘所生是有的,那叫迷。因缘所生法是空的,就叫悟。迷就是识心,分别计度,或者惑为因缘,或者认为是自然有的,都是错误的,这是妄想心。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要你说出来全是假的,无言。

  这个道理我们大家想想我们禅宗,因为楞严经就是禅宗人所要学的。我经常这样想,我跟学禅宗的道友有时辩论的时候,在禅宗人提这么一句话头,话头,参话头!大家都知道参话头。话头怎么参?我们禅宗要讲开示,讲开示是话头吗?话尾巴了。你没有说话的前头是什么?话头嘛!还没有说话这个前头是什么,参那个。当你一说出来就落第二性了,不是话头了。

  文殊菩萨有一次佛升座说法,文殊菩萨当维那师,他就唱个钟声偈,“法筵龙象众”,在法会这个当中,不是龙,就是象,都是大智慧者,赞叹意思。“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谛”,你们都要能观第一谛,谛是谛理,第一谛理是什么,当观第一谛?“谛观法王法”,如理的审实的来观。观不是眼睛看,观是照,用你心照,照法王法,照佛的法。这一照照见了,照见什么了呢?“法王法如是”。他钟声偈唱完了,佛也下座了,佛一句话也没说。大家想想,我再念一遍,所有在法会大众,叫“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谛”,第一谛就是第一个道理、第一个义理;“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完了佛就下座了。我们禅宗的时候经常的是这样参的,参什么?话头,没说话前头是什么,你还没起心、没动念、没说话前头是什么,就是这样子,这叫参话头。等一说出来,那话尾巴了,不是话头了。

  这就是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没有业,就有知了,那个知而无言,知是照的意思。我们经常念心经,每个道友都会念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照见!照见不是看见。照见五蕴皆空,什么照?能照的是什么?照是所照,所照的色声香味触,空的。那能照的是什么?什么照见的?这就要参了。第一个就是这样参了,心经都是参的。观自在菩萨,不说菩萨,就是观自在。你观,你才自在得了;你不观,你又自在什么呢?观不是眼睛看,观就是照。你观一观,咱们换句话,你想一想,你怎么能得到自在?五蕴空了,你就自在了。没有肉体,没有五蕴,你这一观五蕴皆空,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还不自在吗?就自在了。

  所以经上有很多的话,如果你一思惟,为什么这个地方用照而不用见?照是有能所的,所照的是五蕴,那你能照的是什么呢?大家想想看。这很多地方到处都是,你就参,参!参就是思惟修。我们经常念经看文,就在文字上打转转,他没想到道理。这每个经都如是,都有这种例子,多用我们思想,多用脑子;换句话说,遇到什么事情,你多思惟、多观照。观就是照的意思,多观照就是用你的智慧,不是眼睛,是用智慧来觉察;你这么一觉察,你一天你的所作所为,言语、行动、走路,随便你干什么事,你照一照。照什么?空的。你所有这些活动全在空的,没有一件是真实的。空就是没有,那你就一切不执着。

  经常你这样子用心,文殊菩萨告诉我们,这是华严经的净行品告诉我们,经常的你这时候常时观照。怎么观照?善用其心。善用不是让你执着,善用让你看破、放下、自在,这才叫善用。你能把你的心善用,不要一天尽用到贪瞋痴,尽用到世间相,那就错误了。让你善用其心是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善用其心,一切法无我,这才叫善用其心。如果你不会用,无相上不会用,就在有相上用吧!

  地水火风空,一般我们说地水火风空根识,现在我们讲的正是这个七大皆空。这个不叫根了,叫见,地水火风空见识,七个全不存在。咱们现在讲到水大了。【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一切经教当中,楞严经是开悟的,叫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种言论,这种传说,它的道理在什么地方?现在大家学楞严经,我们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现在这第三大科还是显见明心。不像前头两大科,那个是说得很深,这第三大科说得就比较浅显,你如果浮泛的从文字上听说,你开不了悟的。开悟要你思想来观照,观照经上所说的这个话你要多参。住禅堂的人讲求参,参就是你内心经常的思惟。人家说一句话,你要明白人家这话什么意思,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就是让我们开悟。我们现在一切动作都是你过去的业,叫循业发现。每个人的动作不同,随他过去的什么业,他就表现出什么样子。我想这个大家可能理解了。

  所以循业发现就随着你过去的业而发现什么呢?发现我们的无知。楞严经所教授我们的话,我们不能明白、不能进入、不能知道,我说这个无知是指这个说的。一切世间无知,他不晓得我们所做的事都是随着你的业而显现的,叫循业发现。不懂得这种道理,把这个循业发现所有的现相或发生的问题,迷惑,没有智慧,把它理解是因缘,或者是成为自然性,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这叫做迷。假使我们醒悟的时候,认识它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的。若把它当成因缘,当成自然,你没得智慧。那就是你的识心,就是我们现在的六识,六识心,而六识心就是分别计度。这种分别计度全是错误的,分别是妄想,妄想里头思惟。明告诉我们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不论什么言说没有实义。

  但是我们不言说,我们又怎么进入呢?但是你别把言说当成实义就对了。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实义不是言说。言说能够启发,让我们了达实义,言说不是实义。在我们教宗经常有这比喻,说月亮在哪里?以手指月,拿这个告诉你,现在月亮到了东边了,或者在西边了。但是这个指的不是月,指非是月。你把一切世间相不要把它当成因缘,也不要把它当成自然,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是什么呢?是你的知识的识心,妄想心,妄想心就是指着你那个识心第六意识,分别计度。言说不是实义,言说是显实义的,不假语言你如何能知道呢?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佛说一个比喻,假一桩生活的事实来形容什么呢?风大。地、水、火、风,前讲的是三大地、水、火,现在讲的风大。四大都无体,四大都是虚妄的,让你这样认识它,这样来解说这个风大的。就是风大的性是什么样子?没有个体,没有个样子,时而有,时而没有。没有体就不定,不定时而有风了,时而没得风。有风就是动,没风就是静,它是无常的。

  你常整理你的衣服,就是披的。僧伽黎就是我们现在披那二十五条衣,那叫僧伽黎。你整理衣服时候在大众中,你那个衣角动了傍人了。这个动就含着有微风吹动的意思。因为你这个衣一动,很小的这个风吹到人家脸上去了,拂彼人面,就是举这么个事实。你认识到这个就是风大的体,就是风大的性。你披衣的时候,就是我们所披的祖衣,我们三衣之中有祖衣,它是二十五条的,又叫杂碎衣,它那条纹特多,碎块所成的,每一条有四长一短。我们这个七衣两长一短,我披这个是九条的,不是二十五条的。

  你要到市里头去乞食的时候,一定要披这个僧伽黎衣。你披衣的时候,你这个衣服的角一披一动,好像有股微风;动则生风,有种微风;这个风就吹到别人脸上去了,拂别人面。这都是形容词。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这个风从哪来的?从披的衣里头出来的吗?还是从空中生来的吗?就这么个含义。佛拿这个作例子,说此风是从袈裟角出来的吗?还是从虚空发的风?还是从你这个风触及那个人的脸面生出来的吗?就是说风从何起,风从何生。辨别风无出处,就这么个意思,明白了吗?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当然一披衣,那衣角你感觉有股风,拂到人家脸上了,那这个风从哪来的?从袈裟角出来的?如果袈裟角出来的,那袈裟就有风了。那我们披的不是衣了,就是披风了。假如从袈裟角出,汝乃披风,风能披吗?如果我们披这衣是风,它就飞起来了,你披不住了;其衣飞摇,就离开你的身体了。不是这样子,是不是?

  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吧?你披这衣里头有藏风地点吗?看我衣角所在,这个风不是从衣出来的,披衣里头没有藏风地点。这个是告诉你是有点微风,这个风不是从袈裟出来的,这个很容易懂。但是这不是法,这是比喻,比喻法的。

  佛跟阿难说我现在在这会里头说法,你看我这个衣有风吗?风何所在?你能找出风来吗?衣中无风,衣里头没有藏着风。衣中若有风,衣就飘起来了,你就披不住了,就这么个含义,这么句话。那究竟风在哪来的呢?不是衣里头有藏风地方。因为风是个摇动性,如果是衣里头有风,你就穿不住了,是这个样意思了。这是比喻,拿它来形容法的。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那这个风生在虚空,跟你衣没关系了,汝衣不动,也就不会有拂了,衣不会飘拂了。空性是常住的,空若能生风,风就应常生,不是一下。若没有风,虚空当灭。虚空还可以灭吗?灭风可见。风没有了,你还可以见到?没风了,衣角不飞起了。灭空何状,空还有生有灭吗?没有了。

  说风,风大,不是从空生的,这个很简单。风假使要生于虚空,那它自然就能生了,还何假藉你衣服一披才有风呢?衣不是常生,风不是生于衣。风也不可灭,你能见到风怎么灭的吗?风又从何起的?何者是风?风又从何灭的?这形容虚空的,风即是空相,没有风相。假使这个虚空生风,风灭了,虚空也跟着灭了吗?虚空不是生灭法。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因为假使要有生灭,就不叫虚空。既然叫虚空了,风不是从虚空出来的。那风从哪出来的?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风自生被拂之面,从面生吗?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当你整衣的时候,那风就倒过去吹你的衣服。这是破除,破除什么呢?这个风不是从面生,从面生不出来,也不是从衣生。风生何处?这要思惟的,风生何处要思惟的。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所以佛跟阿难说汝今审谛观,要你细细的思惟,谛观!经常听说谛观,如理思惟,不要在相上去找,在理上去思惟。你整衣服的时候,整衣是在你自己。面属彼人,你这一整衣,出来一点小风,吹到别人去了。这个虚空是寂然的,虚空没有什么流动性。那么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究竟从哪起的?究竟如何流动的?你如理的观察一下,教你审谛观。虚空是寂然的,虚空是不动的,虚空没有形相的,它不参与你的风的流动,虚空不会生风,你观察吧?就推明了风不从虚空来,从你衣服出来的吗?衣服能出风吗?

  这段文意思,佛让阿难思惟审查,整理衣服的是你,你一整理衣服出来一股微细风,吹到别人脸上去了。这个中间经过虚空,虚空寂然不动的,它不参加流动的,那风究竟从哪里来的呢?风不是从你衣服上生的,也不是从空中生的,把这一股小风吹到别人面上,也不是从别人面上生的,三处无生,什么地方鼓动来的风?

  所以开悟的楞严,就在这些地水火风,咱们现在讲的空,地水火风空根识,楞严经叫见,不叫根。为什么叫见不叫根,咱们讲到那再跟大家讲。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风跟空不是合,不能掺和,也不能合到一起。那风究竟从哪来的?自己生的吗?无从自有,不可能,风不是自己生风。因为风性,它的体性是隔离的、是相异的,有风才动,一动一静,不是一个和合的,就是不是因缘产生的。那风是哪来的?无因自有的吗?无因自有的就是因异。这个风不自生、不共生,也不是从它生的。不它生,不共生,不自生,你要找缘因,找什么?咱们前文讲过了,地水火风都如是,如来藏性,没有去,没有来,清净本然的。七大都是显,显示如来藏性的。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从性生的风不是有的,是真空的。真空不空,就叫性空真风。性风真空,性空真风,经文这两句话,如果你意思不懂,你常念,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就是六祖大师说的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原来无一物,何处生风,风无可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