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三卷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那为什么产生风了呢?因为它清净本然,随缘;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它不假方便,周遍法界,它又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无处不有,什么地方都有。但是为什么有差别呢?众生的心量不同,风的相就不同了,随众生心。这段还不大什么明显,下段佛就给他说明了。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阿难如汝一人,就是你一个人的时候。微动服衣,微动你所穿的衣服。你一动,就有有微风出。这一出,尽虚空遍法界,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有这么大力量吗?性遍。风没相,风的性,它的体性,性遍法界。性具之风,无相。风即非风,当体是寂灭的。无相之相,就无所不相,清净本然,所以叫做空。藏性,如来藏,这个地方都说如来藏,藏就是含藏义。如来藏性里头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它具足一切法,风从如来藏性而生。风的性就是如来藏性中具足的,藏性中所具足的,风的性是如来藏性所具足的。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法,风性是一法而已。风即如来藏性,所以风是真风。这个真风是性风,如来藏性的性风,性风真空。

  这个道理要你去观,假文字你去思惟什么意思。性中所具的,所以叫真风。因为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法,风也在其中,风从藏性而生的,故约真风。藏性之风不是实有的,是真空的,这叫性空真风。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一个性风,一个性空,两个合起来就是空不空,就是如来藏。

  讲中谛理,空假中三谛,这就是空谛,藏性不变随缘就是俗谛,随缘而不变就是真谛,俗谛、真谛、中谛,这就三谛理所俱在的。平日多去思想它的道理,而后再进入文字,然后你从文字再去缘想它的道理。佛前头指着阿难披的衣服说,你的披的衣服,这一披的时候,有很微细的微风吹动。遍法界的众生披衣的时候,都有风的微风吹动;那所有整个的国土,众生穿衣服都有微风吹动,它有一定的方所吗?究竟什么地方出来风?没有。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业发现,随着你做这个业的时候,它就生起了。但是这几种的关系,就像缘所生。缘所生是假的,缘生无自性,没有实体的。就像咱们生的风,风有实体吗?一下就没有了。这叫循业发现,随着你的有漏业、无漏业而发现的一切世间,而世间无知。世间就指着三世间说的,特别是有情世间。把这种当为因缘,或者自然。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是什么?识心,就是我们的心分别计度,依着这个识心所有的言语都是假的。咱们经常说“言语道断”,言语那个道走不通;“心行处灭”,心里所想的也没有。这两句话我们在一切处,有时候经常听见。言语道断,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用思想计度,你那是妄想,六识心的妄想。所以说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识心。

  循你的业识之心,有漏无漏的差别,理上没有;事有千差,理无二致,那在事上可就不同了。所以解和悟都循业而发生的,随着你所做的业循业发现,这就是修行。我们经常说修行,就是用心来思惟,想!我们参禅就是想,叫思惟修。想到最高深之处去了,咱们经常的讲,讲华严经也讲过,讲大乘起信论也讲过,唯心识现,就叫循业发现。循业发现,就是随着你业发现的。在起信论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是循业发现;完了再讲世间上的一切无知,“境界为缘长六粗”。经和论都是通的,你用那个经上的话来解释这个经的道理,很容易明白。

  为什么世间上咱们所见到的悟的深浅、迷的深浅,都是什么关系呢?染业跟净业它的不同,众生迷的深、迷的浅不同,修证的进度不同。所有一切都是循业发现,循着染业发现一切染法,循着净业就修行一切净法。这个业非常的复杂、非常的深,你如果不开悟的话,依着佛的教导你明白,那是现相,你的心里没明白;心里要明白了,生死了的。随着学习和佛的教授你心里明白,明白是一回事,证得又是一回事;染的深,染的浅,又是一回事。在华严经讲五十三参的五十三位,那就是循业发现,善财童子是转染成净,一位一位的转,一位一位的净。

  所以我们要修行的时候叫圆修圆观,思惟这种微妙的、甚深的道理。一切众生智慧浅劣的,他对于随着业所发现的,他不能断。如果我们随着我们的业发现,我们晓得这是惑业的因缘,随着惑业而发现一些个像违反的或你在修道当中遇着一些个障碍,这个障碍也有顺缘、也有障缘,你怎么随这个缘?

  咱们举事实说吧!现在你的功用用得很好,很进入,业障来了,干扰来了,看着是好事,实际是障缘。如果你没修行,就是你没感,没感这个障缘还不来,不应。感应!感应!当你一修行,你用功用到将要成功的时候,障缘来了。这个例子很多了,像我们住山的独修行的道友们。我在上房山,就河北的上房山,现在改成公园了,我一个师伯,同一个法门的,他在上房山一斗泉,那个地方有个石头有个泉叫一斗泉,他几乎要近于成道,业障来了。从来没谁请他,也没谁跟他来往,等他要进入成道的时候业障来了,人家来请他到北京一个大庙作方丈。这是好事,一个山里的和尚,人家请你作方丈,而且庙很有名的,那他很高兴去做方丈去了。方丈做到不到一年,人家是找他藉他一个名望,完了就把他给撵了。他等再回山、再修道,以前那个境界没有了,以前那个进度没有了。就像我们做一锅饭,已经要熟了,一个岔曲,你去忙着做别的事,这个饭火断了,饭夹生了,回来你再想吃,是生饭。那你回来再想修行,从头来吧!还不晓得产生什么障缘。

  这叫什么呢?循业发现。有的循业发现是成就的循业发现。当你要堕落,突然遇见善知识给你种启发,这也是循业发现。两途都有。但是因为我们没智慧,掌握不住。如果你自己能掌握住,那就好了,绝对能成道。把这件事当为因缘,当为自然,全是错误的。那叫识心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理的思惟,你去以你智慧的观照合理、不合理。合乎什么理呢?合乎佛教导的。

  所应知的这个知是个什么?世间无知。那要有知是什么样子呢?无知就是不解悟,不知道生死,也不知道修行的根本,把一切事情都认为是自然的、是因缘所生的,这个不合乎圆解。咱们现在是从初学到圆解到圆悟,学楞严经,楞严经就是从你初知到圆解圆悟。那你应当要知道拿经来对照,对照你的行为,一切恶业不让它循业发现。那你认识到了,它成长不灵了,感觉着:唉呀!我这是业现前。你能掐断,那你就不随业转。有两句话,“心被境转”,你的心被一切境界相转了,那就是凡夫了;“心能转境”,一切逆缘的境界,我都把它转成顺缘,即同如来。

  但是我们在这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个智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这个智慧得产生力度。你明白,明白但力量不够,你转不动这件事情现相,那你就被现相给转了。若力度要够,那就转过来了。所以我们经常说求佛菩萨加持,求三宝加持,到这个关键时刻,这是最重要的时候,这是真正的求三宝加持,你产生力度,你智慧上头增长。智慧长了,烦恼就轻了,烦恼就转不动了,就你被智慧转。

  假如说你现在功夫用得很好,正在紧要关头,或你在塔院那地方没什么限制,你修行的很好,将得力了。好,常住、如瑞师父派人来要你到常住开会,完了要你来当执事。完了,就把你的力度给撤销了。他们说得多好听的,你到常住当作行菩萨道,利益大众,比你一人修行功德大得多。你听着多好,去吧!你这功力没有了。将来再修,从头再来。就像我们烧锅要煮一锅饭,正是饭要熟没熟的时候,你底下火撤了,这个饭夹生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一者靠自己掌握,坚持!我们常常的当你功力一够的时候,业风来了,你在普寿寺修行很好,或你家里头来个电报,妈妈病很重,要你回来照顾。你已经学佛这么多年,回来吧!照顾照顾妈妈,把佛法帮助妈妈修行。这很正大光明,这多好,又尽孝。但是你想再回去,再回来,再修功力到那程度,办不到了。

  为什么我们修行要经过无量劫,大家就知道了。所以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不离僧伽获法身,不要经过很长时间证得法身,就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得有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境界现前,克服不了。有些事都是净缘,不是染缘,染缘你也能克服,净缘你没办法。净缘,好比你在这修行,人家让你做方丈,当人天师表,当然这是好事,净缘,但是你的修行可断了。有人拿这样说:唉呀!你这自修,自了汉。你过去对于供众是行菩萨道,多光明,多正大。去吧!行菩萨道去吧!完了,菩萨道也没行成,声闻道也没修到,况且所修的不见得是声闻道。这叫什么?这叫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这是识心,分别计度,没有智慧,有智慧的就不是这样子了。现在讲空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这一段文字是讲空性是没有形相的。空性有形相吗?咱们这个讲堂,在讲堂里头,除了窗户、门隔开,咱们这是空性。咱们把这个空找一个什么形体,有形相吗?是不是有咱们这些不空显得这个空,不是这样子吗?空没有形相的,因为有色相来发明空相。佛又假个例子来说明,假这例子说显什么呢?体是不变的,一切性的性体没有大小、长短、方圆,体不变。形可不同了,有形有相的则变。有形则变,无形不变。空性的无形,那怎么显发的呢?因色显发,因为有形有相的有物质把它显发的。

  举个例子说,室罗城;室罗城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说舍卫国,室罗城就是舍卫国所在的都城。这个地方离着河很远,就是没有水,你想吃水,你得打井。就像咱们五台山,咱们没得喝,离河很远,咱们得打井。打的井浅深,打的浅有个空的环境,打的深的就有一个深的虚空。你打了一尺,那有一尺的虚空。你打了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这个虚空有没有浅深?虚空没有浅,也没有深。你土出来的多,空就多了。土出来的少,空就少了。空的体性没有形相的,它是假你有色有相来显发虚空的。

  佛就举个例子,这个室罗城,就如我们所住在这个地方,室罗城去河很远。所有在这室罗城住的,刹利种、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他们在这安居。因为距河虽然没水,就凿井取水。打一尺深的,就有一尺深的空间。打一丈深的,就有一丈深的空间。虚空有浅深吗?虚空没有形相、没有浅深,是随你出土出得多少。就是你观一切的空间,你大室里头有个大室的空间,小室有小室的空间,不是这样子吗?

  现在咱们再翻译翻译。婆罗门,在印度话咱们中国叫梵志,有时候叫净志,清净志,净志,就修梵行的,梵行就修清净行门的。就像我们中国的儒道的意思,不是佛教,婆罗门教就是它的国教。他的行为非常精进,像我们中国儒教讲忠孝、孝悌、礼智信都是这样子。

  毗舍,做生意的,经商的,有的坐商,有的行商。

  首陀,是做农业的农夫,种田的。

  颇罗堕,咱们这边叫利根。为什么叫利根?工巧百艺,就是做手艺的,工巧。

  旃陀罗,就是屠宰业,杀猪杀羊杀牛的屠宰业,咱们叫屠户屠者。

  这些个民族,这些个种族,种种类类,他们大家都要吃水,这个地点住的各族各类都不同,但是你吃水得一样,大家就凿井取水。

  旃陀罗还没翻。旃陀罗就是杀猪的屠宰业,这种人在印度种族很歧视的,这种走在街上得拿个铃铛摇,说我是旃陀罗,人家都不理他,贱民族。现在没有了,过去是这样子。

  不管他共同住的哪一类种族人都得吃水,吃水就得挖井,这是形容词,都是形容词。你挖井的时候,挖到一丈深,就有一丈的虚空;挖到一尺深,就有一尺的虚空。这是你挖土的浅深,虚空有浅深吗?你出土多,那个空间就大。出土少,那个空间就小。那这个空怎么出来的?挖土挖出来的吗?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因你挖才出来这个空吗?什么因缘也没有,空自己出现的?无因自己生的,这不会吧?不是自己生的吧?挖土取出来,你取好多土,中间有好多空间,是这样子吗?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

  阿难,若复此空,这个空怎么生的?没什么因缘自己生空吗?那未凿土之前,怎么没有这个空?那就有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假使这个地方没挖这个井,没挖这个坑,没有这个空。因为挖井而有空,空不是自己生的。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因为土出来,则土出时,虚空进去的?则土出时,应见空入,土往外头走,空往里头入。若土先出,土先出来,没空入,云何虚空,因土而出,不是吧?不是这样子。这就解释空大,空大的含义。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若无出入,如果说也没出也没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把土挖了,空怎么不出来,空有出入没有?这个是破空大的,空大没有出入。空在土里头吗?那没挖土,怎么没有空?为什么挖出土来,空挖不出来?若空本来在土里头,那挖土出来,空也跟着挖出来了。因为空没有出也没有入,空没有因,也没有果。什么是空的因?什么是空的果?因为空没有出入。空没有出入,若土地不空,土不出来,空也不会进去。那么空是土、不是土?空不土。土是空不?土也不是空。空和土不能会为一体,就是这个意思。

  空没有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你观空也不出,土也不入,空即是土,土即是空,是这样子的吗?是相同的吗?这样子就是土跟空是一体了。若是一体,土出来,空为什么不出来?若因为挖土把空也挖出来了,没见空出来。若同时的。说异不对,说同也不对,挖土出来的时候,没有空进去,土出来,空没有进去。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若因为凿才出现空,那不是出土了?那不因凿,凿自出土,这一凿自己就出土,那又怎么能见着空?辩论问答的意思。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汝更审谛,佛跟阿难说,谛审谛观,如理的如实的你观察,在你凿土的时候,挖土的时候,这个凿从人手随方运转,挖方的,挖圆的,那个土因为地你挖的时候它随地转,这虚空怎么出来的?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因为凿挖。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空的虚实,什么是虚空的实?什么是虚空的用?虚空是没有实体的,没有相,没有相就是它的用。没有相怎么是它的用呢?它不妨碍你。那虚空自己出来的吗?非和非不合。你在凿的时候空相是虚的,土是实的,它没有相。说因缘和合而有的,这个对吗?它不是和合的,虚空跟什么和合?和合也不对。那不和合的。空无所从来,从哪里来的?无所从来。你把土一填上,也无所去,空到哪里去了?

  虚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虚空不是因缘性,既非自然性,也非因缘,那虚空究竟是什么?如来藏性,都含着如来藏妙真如性。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地、水、火、风、空,性真圆融,不但空,地水火风都如是,这叫五大种,它们的体性真圆融,都是如来藏性,本无生灭。不但虚空无生灭,地、水、火、风、空均无生灭,这叫五大种本无生灭。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阿难,汝心昏迷了,昏迷了就是不清醒,就是没开悟的意思。不悟四大,元如来藏。你不懂得地水火风就是如来藏,把地水火风跟虚空等观,有出有入吗?为出为入,为非出入。等观,地水火风都为无出无入。非出入,就叫无出无入。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我加一句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应该懂得,如来藏,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妙真如性,周遍法界,都是妙真如性,平等平等。合相为性,性遍于相,相即是性,诸相无相,则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这一个井是空的,这个空只生在一个井。那十方虚空又怎么生的?圆满十方,虚空没有方所的。一个井现着井空,咱们这一个房子现着这屋子空。虚空有形相吗?它有自性吗?圆满十方,没有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空大完了。今天就讲这里。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祗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这个破见大的。佛对阿难说你的见闻觉知,说见说闻,包括六根,就是六根对六尘的说,如果没有外头的色空境相,你这个见闻觉知还起作用吗?佛举个例子说,像你在这个祗陀林,早晨光明现了,晚上(就是夕)昏暗了。如果在中夜的时候,中夜,白月就是十五的时候光明很大的,黑夜就是三十时候那就黑暗了。这个光明、黑暗因见分析,是你所有的见来分析的。这个见就是你的觉体,能觉的觉体。

  佛举个例子来说,你在祗陀林,在这个园林当中,你每天所看见的,太阳早晨出来见一切境相,到晚上了太阳落下去了;到中宵,就是半夜的时间,如果是月亮好,中秋,十五的时候,那月亮的光明很大的,光明如白昼一样。如果是暗夜,黑暗,阴天,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是很简单的现象。

  佛对阿难说,你寻常所见的就是这些个境界相吧!是你的分析,明与暗是你见的分析,见就是你看见,你所见得到的。因为有明有暗见一切色相,没有色相见空相。明、暗、色、空,有时候明隐了,暗显了;有时候暗隐了,明显了。这个来证明什么?你的见闻觉知是因为色跟空有的。以下是解释这个。你在祗陀林,就在这个园林学习当中,白天就是明的,夜间就是昏的。有时候夜间若感月亮光明好也能见,如果感十五到三十下半月就成暗月、黑月。这是先说世间相,比喻,完了以下佛就说法。先说喻,后说法,假比喻世间相来显示法的道理。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你能见的见,见明的时候是与明合?见暗的时候是与暗合?见着太空是与太空合?所以说你这个见为是与明暗相,乃至与太虚空,是一个体?还是不是一个体?是同非同,或异非异;倒是同,倒是异,就是这么句话。

  我们能见的见性,跟外头明暗的境界相,明、暗,还一个太空,明、暗、太空这是境界相,我们能见的见跟所见的相,是一体、是非一体?是同、是异?就是这么句话。都不对。阿难若如是答覆,与明也不对,与暗也不对,与虚空都不对。以下就合法了。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以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就是一个体,就是一个整体。则明与暗,二体相亡,那明跟暗这两个体不存在了。你这个见若与明与暗与虚空是一体,是一个东西一样东西,那明的体跟暗的体的体那个相就没有了。因为明跟暗不是一个体,明是明,暗是暗。明若现了,暗就没有了;暗现了,明就没有了。哪能明暗同时?暗时不是明,明时也不是暗,这个道理很明显。所以你这个见跟明跟暗跟虚空,是一个、还是两个?见如果跟这些是一个,那个明暗色空没有了,那个相那个体就没有了。见明时暗就没有了,见暗时明就没有了,因此这些说法都不对。

  佛把这先定下来,说阿难你这个见若是见与明跟暗跟虚空是一体,不对;是二体,也不对。为什么?经文自然解释了,暗的时候没有明,有明就不叫暗了。明的时候,暗就失掉了。如果是见暗的时候,暗是一,明见就没有了,明则见亡,见不到明了。见明的时候,暗就灭了。见明不能见暗,暗消失了。暗消失才叫明,明消失才叫暗。这样说起来,明跟暗不是两个吗?不是殊,殊就是不同,若明暗殊,明跟暗不是一个,各是各。但是你这个见,见明还是见,见暗还是这个见,你这个见有明暗吗?你这个见有生灭吗?究竟一云何成。一不成,一怎么能成呢?一云何成,就是问号。

  这些个现象咱们也懂,咱们也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一合法,若跟我们见精合,这下头就合法了。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佛就问阿难说,若此见精,你能见这个见与暗与明,是一体、是二体?不是一体,明与暗非一体,你见跟境(明暗的境)不是一体。离开明暗,也不说明不说暗,就是虚空,三者,明、暗、虚空,你在这里头分析分析,找一找,分析见元。这是破见的,这一段经文是破见的。怎么样破呢?开始就破这个见精。这个见精与明与暗不是一个体。如果你能见的见离开明了,离开暗了,乃至于离开虚空了,这时候你见是什么形相,你分析分析,找一找,作何形相?

  就是你这个见精,见精跟明、暗、虚空不是一体。若离开明、暗、虚空,你还见个什么?另外还有个见吗?能见的性跟外头所见的尘境,性跟尘境当然不是一个,从现相上不是一个。因为有能见有所见。以下就破除,佛就给他破除。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假使你这个见性,能见的见精,离开明,离开暗,离开虚空,还有个见精吗?所见的境没有了,你能见的见又如何显?能见的见也不存在了。有所见才有能见,你这个见元跟乌龟长毛、兔子长角没有的事,乌龟不长毛,兔子也不长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那你见什么?从何立见。这都让我们思惟去修的。

  我们能见的见离开了明、暗、虚空这些境界相,你那个见跟龟生毛、兔生角一样的,根本就不存在,就没有。因为离开色相就没有见,离开见也没有色相,就是根和尘合成一体,有根有尘合成一体才产生你这个能见的见。但是这个见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它就不变,因为它变就不是真的。因为龟生毛,兔生角,没有这个事,根本就没有的。你这个见是因为根尘而有的,如果没有根尘了,没有虚空跟明、暗了,你这个见就像龟毛兔角一样的没有,就没有能见的见,也没所见的尘。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明和暗是敌对的,有明就没有暗,有暗就不叫明,再加一个虚空,离开这三种元体,云何或异?说同说异全是错误,不存在。异,非一体。同,是一体。既非同,也非不同,两个俱不存在了。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说同不可以,说异也不可以,为什么?因为以空摄色的时候,你这个见性,以空摄色同于尘生,就说你见这个尘境是暗,见暗不能见明,暗就是暗。见暗时候还能见明吗?见明时候还有暗相吗?就破你的意思的。但是能见的见跟你那个虚空的空,能见的见有个边际吗?有个边畔吗?虚空有个边畔吗?你见明的时候性并没变,见明见暗时候还是这个见,性没有变迁也没有改变。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常住不生灭法,这两个不能混为一起;不能混为一起就是异,异就是不同,见就达到这个目的。见明时候不能见暗,见暗的时候不能见明,但是见是一个,见既不是明也不是暗,若是明就不能见暗,若是暗就不能见明,因为见非明非暗也非虚空。这个意思就说我们能见的见不是和合的,能见的见不是和合的,让你仔细的审察。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汝更细审,这是粗跟你说的,你再详细的审察一下,审谛审观,就是谛审谛观。明从太阳来的,太阳就光亮。暗随黑月,暗随晚间来的。太阳的明也好,晚上的黑月也好,全是空的,不是实体的。地大是不通的,壅塞的。地大能通吗?地大不通,地大是有障碍的,地大不是虚空,不是空大。但是你审察一下,你能见的见精从哪里来的,因何所出?你从这个观察时候,详细的思惟,你就明白了。能见的见元是什么?见从何生?见明时候是与明合吗?不是的,见是见,见不与明合。见暗的时候,见与暗合吗?见不与暗合,见非是暗。如果见与明合不能见暗,见与暗合不能见明。

  佛说这个道理非常的微妙,如果你粗心浮气,你要想领会这种道理,不能明白。所以佛再三嘱咐阿难,要你详审细观,你微细的详细的观察,暗相是黑夜而有的,或者夜间才有的,但是通于虚空。明相,有日月光你才能见着明相;没有日月光、灯三光,没有这三光你就见不着了。明、暗、通、塞这种道理因何所出来的,你要找它的根源,明、暗、通、塞它的生因是什么?什么是它的生起的?这是显见的,知道吗?显见性的。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见觉空顽,以空摄色,非和非合,两个是合为一体的,前头的和是和合的和,后头的合是合为一体的合。究竟这个能见的见,见精,自己出来的?无从自出。这个见精就指我们的见性灵明觉照的意思。那虚空呢?虚空有知吗?虚空是无知的,只是空相而已。性跟相各是各,不是同的。各是各,还有什么合、有什么不合,没有和合之说。这个见精是以缘生成的,那就叫缘合而生。这个见精不是自己生的,得有缘它才生。这个见性不是缘,不是缘生。那是不是自然生呢?也不是自然生。见觉空顽,以空摄色,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见精不是自己出来的,反覆的这样想。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见、闻、知这三个,见,听见。知,识知。性圆周遍,它的性(本性体)原来圆满周遍的,不动摇。佛的意思讲这个见大,这个见大合了前五大叫六大种,这个属于含藏性质的,会归于如来藏性。前五大是无情,见大是有情,有情与无情共为一体。见闻觉知这个性体是周遍的,不会动摇的,就像虚空,无边不动虚空一样的。虚空本身没动摇,动摇的是什么?地、水、火、风它们动摇的。把这个形容着性体的圆融,性真的圆融,全是如来藏,本无生灭。

  佛把这个见大跟前头五大,本来是地、水、火、风、空、见,地、水、火、风、空跟这见大和合,同为六大种,这六大种会归于都是真性,叫如来藏性。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是无情的,见大是有情的,把这有情的跟无情的合会为一体,合成一体。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把这些个圆融起来,会相归性。把六大之相,原来是虚妄的,没有什么彼此的,那你观六大的本性,它的性体是真实的,莫不圆融。六大之性,性是一个,只有一个。什么性呢?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原来本身没有的生灭动摇这些相,在耳为闻,在鼻为(鼻+臭),在舌为知,舌与身都是知,感觉触,一触就知道了,这是含义。

  阿难,汝性沉沦。因为你的性迷了,沉沦,沦失了,沉梦,就是这样子。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佛前头给阿难解释清楚,到这来下定论。定论是什么?就因为你迷失了本性。不悟,不能明白你的见、闻、觉、知,本来就是一个如来藏性。佛给阿难启示,你现在应当观,观什么?见、闻、觉、知,是生是灭,是同是异,或者是非生灭、非同异。

  把这五个无情,地、水、火、风,加上一个空根,这是无情的五大,与有情的见大,六个,无情跟有情都会归为如来藏性合成一个,这一个是如来藏性。记到!这个前五大地、水、火、风、空是第八识相分,阿赖耶识的相分;那么见大,地、水、火、风、空、见,这个见大是第八识的见分。就是如来藏性所含藏的见相二分,见分跟相分都是如来的自证分,自证分是第八识的本体,即是真如,就是所谓的如来藏,这就叫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本身含藏着见相二分,见、闻、(鼻+臭)、尝、觉、知这属于六精,六个精灵,本来是如来藏性,就叫妙真如性,不是生灭,也非同异。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如来又给他进一步解释,汝曾不知,对阿难说,你不知道如来藏里头,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本来就是清净的,周遍法界,全体圆融。

  佛跟阿难说,你一向没有明白,未曾觉悟,你没悟得如来藏中性具之见,性里头如来藏中就具足了见。这个见觉知觉体本来是明的,本来永远是明的,这叫妙明真见。本觉,本来就是妙明真见。这个见是性中之见,这叫性见,这叫妙明真见。清净本然,体本来是清净的、广大的、圆满的、周遍的。这个在我们华严经上讲,可能大家都不记得了,也是见精元明的意思。如果我们说于一微尘里转大法轮,那大法轮怎么转的,一微尘多小?还有说,有的文字上说于一微尘现宝王刹。一个佛教化的范围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一微尘中,就是这个含义。不过楞严经还没到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这样讲的。

  所以性见觉明,这个见是性见,性见是性色真色、性见真见,性融大,性融一切。觉悟、觉明,性空、真空,四个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虽然生一切法,而见一切物,尽管起了见闻觉知,但是这个如来藏性的妙用,不是污染的,所以叫清净本然。因为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就叫真如的妙体。

  前头都是分析,这个时候结显,结合到一起显如来的体和相。我们听着有这么两句话,“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哪一法,如果他是圆满智慧的。每个人看一切事物看法不一样,就是他迷的深浅,性见的觉明,在这个上分的。他那知觉的觉,觉精。凡是一说精字,就精细,不是粗糙的,把那渣滓尘沙都去掉了,皆精明见,这个见见到一切事物都是清净本然的,都是周遍法界的,没有窒碍的。这是佛的全体大用,大用就没限量了,大用无限量。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鼻+臭)、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但是随着九法界的众生之心,佛法界不立了,九法界众生之心都有胜劣,他是还有分别,大小量不同,随众生心。例如说一个见根,如一见根,称体周遍。这个意思咱们举华严经的意思,举一物,随便你举什么一物,举一微尘,这一微尘作为整体,作为整个的法界的本体,一见根见周法界。于一微尘里现宝王刹,就这个含义。你听觉、(鼻+臭)觉、尝觉、触觉,能够意识觉触觉知的,全是妙净真心,妙德的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吗?圆满十方虚空。虚空哪有一个方所?没有方所,无处不在,就这意思。体,因为我们的见精元体本体叫妙明的真心,从妙明真心所起的一切用,在凡夫就成障碍,在诸佛菩萨悟得了证得了,圆融无碍,无一不是法界。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随九界众生的业,从这个业所发现的这个见,但是九界各个不同,就我们肉眼所看见外头色相不同,咱们看见是水,饿鬼看见是火,天人看见是琉璃,都是循他自己的业而发现。像我们看见土地上头没有火,我记得我小时候,不到十岁,在我外祖父他们家那个农村一片土地相,土地就是一个地,收割了之后就是土地相,什么也没有,空地。一个人在里头跑,看见他那个脚腿烧起那个泡,裤子都着了,着火了,但我们大家看到是那个地,土地上什么也没有,就他一人在跑。他家人把他拉出来,跟他一惊醒,他才醒悟了;醒悟了,再看大地什么都没有,没有火;但他就在那火地里跑,他看见是火,不但看见是火,他衣服全烧了,腿也烧了都烧焦了。循业发现,这类事在人间常有,也有,这叫别业,循他自己的业所发现相不同。一个事物争执很厉害,就是我们现在世界的战争,国家跟国家,一个事物,你从你的利害观点看,他从他的利害观点看,各个看法不同,所见非同。战争怎么来的?就是见不同,看法不一样。人跟人的争执怎么来的?法院有专断这些事。他见法一样了,就不打官司了。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咱们从这个里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迷惑了,把这个当为因缘,或者当为自然,这都是你那个心的分别,就说是各人看法不一样。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跟前头是一样的。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的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像在看镜中影像一样,无别的分析。这是识大,本来是地、水、火、风、空、根、识,楞严经讲地、水、火、风、空、见、识,把根改成见,这叫七大。现在是显的识大,这个识的体识性无源。什么是识性的根源?没有,是六种根尘,六根跟六尘妄出的,虚妄产生的。你遍观这个与会的圣众,用你眼睛一个一个看,其目周视,周遍的看一道,用眼睛那么一照,就像照相机一样的照了一下子,那镜中相有分析吗?你一看,没分析。无别分析,就看见大众。

  这个形容着我们这个识性,这个是指的前六识说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性什么意思?了别,了知。性有根源吗?没有,就是了别这个性,它是了别性,它没有根源的,解释这个性无源无根,无根源。它的助缘是根和尘,六根跟六尘虚妄的显现,这叫法尘影事,落卸来的尘影。如果六尘有,它就有了;六尘无,它也就无了。因为它无源,没有源。

  所以佛嘱托阿难,楞严法会这些个大众中,你用眼睛观它一下子,你看看楞严法会这些大众。汝今遍观,遍观就是你周遍都看一下子。这是显根中的见性,这个境界是现量境,现量境界通三性。镜中所现的相,境里头都是影子还分别好恶、差别?没有,不去分别,因为它是镜中相。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在你的识中,在你的明白这个相里头情况,就是汝识于中,就你的认识或者你的感觉。次第标指,你这一感觉一次第,一个一个标指,这个是文殊菩萨,这是富楼那尊者,这是目犍连,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是你的识分别。当你普观这法会大众,普观就是普遍见一下。但你一假指标,当你一注意一分别,这个大会哪个是文殊师利菩萨,哪个是与会大众,一个一个指,在这圣众指,这就分别了,这就不同了。你遍观,在你的识中这就有分别了。当初遍观时候没分别,但是你这个识这么一了知生出来的见;当遍观,这么看看,这遍观是没有分别的,普遍这样观;但一分别,各是各,只是了知。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但是这个了知是生于你的见,还是生于相,还是生于虚空,还是生于无因。不能突然而出吧?这是总标,完了一个一个破除。这是把你所见到这个的生于为生于相,这个里头的一切相,是生于你的见识吗?还是生你的尘相?还是生于虚空?还是有因,还是无因?不能突然忽然生出这个识来吧?这是佛追问阿难的意思,让他去找他识性究竟出生何处,就是一见出生何处。当一见,第一意识就是一个见,第二个意识就分别了,就识性的分别了。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阿难,若汝这个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和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你见什么?没有你的见。元无汝见,见性都没有,云何发识。这开始破了,破什么?不是因根生的。假使你这个识性生于你的见识见根当中,没有明暗,没有色空,这四大种都没有,你见在哪里来?你见的性还没有,连见性都没有,云何又发识,识又从何出?这句话很明显的。如果没有明暗色空这四种尘相,你还能产生见吗?根本就没有你的见。这是根跟尘相对,根尘相对才生起见。若没有根尘相对,你见怎么生?离开明暗色空,连你见都没有,你还从什么地方产生识?识从见生的,连见都没有,见性尚无,识从何发?从何发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这就破这个见不是因尘生的。相就是尘,尘都没有,相当然没有,那你识又从何发生呢?假设说眼识从明暗的这个尘相所生起的,那跟你见性有什么关系?跟你见性就没关系了,就没有你内在能见之性,只是外在的色尘,如何又能知道明和暗呢?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色相与空都没有。所生之识没有,若识从尘生,这个不可能的。那么识从哪来的?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若生于空,识从空生的。从空生的非相非见,非见还有能生辨别吗?非见就没有辨别了,自己还不能知道自己,还能知道明暗色空吗?非见不可以。非相,一切相都没有。缘,见、闻、觉、知安在什么地方?无处安立。那识生于何处,空中能生识吗?识不生于空中。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这两种一遣除,那个空跟没有是一样的。有跟物又不同,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你就发出识来又分别什么。非相,非见,两个都非,能产生空来?能产生这个空,等于没有一样的。非见无从辨别,等于空,又怎么能生出识来?空就是空。假使空是有,这个有是什么?空的有是什么有?空的有生不出来东西,又何能生识?不能生。此非见非相,在这两个都不是的当中,能生出来识的空吗?那你这个识究竟是有、是无?若是空无所有,空无所有那就没有,跟无是一样的。能生出来这个空,空则同无,它跟物不一样的,又怎么能发出汝识来呢?你又怎么能分别呢?如何分别呢?

  再重说一遍。若这个生的识生在空中,生在空中跟空一样的,还能是有吗?没有,不是生于空中。究竟何处生的?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无所因,没有个因,突然出来的?那不是在这个中午大太阳,你还能认识明月,别生出来个明月来?不可能。所以若无所因,突然而出,没有这个事,一切事物不是无因生的。你这个识是突然的,什么因都没有生出你这个识来,认识一切事物这个识。那就像在白天之中,白天没有明月,太阳没有明月,特别生出汝识来,不可能。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佛又嘱咐阿难,你更加详细的微细的审察一下,看你这个见,你能见的见是眼睛生出来的吗?还是外头物质生出来的?这个见有什么形相呢?什么形相没有,无相。无相跟无不是一样吗?无相就是没有,无相等于无。究竟你这个识是什么因?怎么出来的,识因何出?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缘自己出来的?凡言和合的,体性必须得相类才能合,体性不相类的不能说和合。你这个识是动态,见识这个识,识动见澄,这个非和非合。闻、听、觉、知,除了识,听识、闻识、觉识、知识,什么因缘都没有,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这个识缘自己就出来了,能有这个事吗?无从自出。你这个知识的识性它是动摇的,它不是静止状态,它是动摇状态。当你这个识性所有的见,见是寂静的,两个体性,一个动摇的,识性动摇的,一个见是寂然的,两个性体不相合,一动一静,不是和合的。根和尘不能和合,就是形容着根和尘是不能相合,就破这个的。见闻觉知非和合,究竟那识缘从什么地方出来的,不应无从自出吧?自己就冒出识缘来了。以下合这心。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那你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这个见、闻、觉、知的性圆满湛然,从何来的?性非从所,不是所生的。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空跟根,这里不叫根,叫见。性真圆融,它本身就是如来藏本无生灭,如何拿生灭来分别它,就是这个意思。

  前头所有的地、水、火、风、空,加见,后头还讲识,地、水、火、风、空、见、识,都会归于如来藏性,这六大全是如来藏性。这个识心本无所从,非和合而有,了别为意。就是见闻觉知的根圆满湛然,这个性体非因缘所生。从缘所生的不能圆满,非缘所生。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七大一一性皆真,圆融无碍。如前云一切性的色是空的,因为性空才能成就真色。这个唯性唯真,七大种本非七大,那是什么?皆是如来藏性,本不生灭,常住不动的。就是将这一切法皆会归于如来藏性。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阿难,汝心粗浮,你的心太浮动了,太粗了。粗就不细,粗心大意,不是细心了解。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因为你不明白,不悟就是不明白,见闻觉知皆是如来藏,不懂得这个原理。现在你观察一下,六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还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让阿难审谛观察一下,你把心细下来,不要浮动,安静下来,你好好思惟思惟。思惟什么?说这六个相,前头讲了六相,是同;但是六相是差别的,说同不可以。那就说异吧!六相,原是一精明,化为七精体,原来就是一个精明,一个不能言异。说同不可以,说异也不可以。若是空的,空无了别。现在你这个识有了别,这六处识心都有了别。若言有,这识有什么形相?不可以说空,不可以说有。它原来没有形相的,你怎么来说空?有东西,没有了,空了。原来就无形相。若言非同,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圆融,原来就是一个体,原本一体。非同不可以,说是同不可以,是异不可以,是空不可以,是有不可以,非同非异也不可以,非空非有都不可以。你要明白了识大,非异非同异,空有非空有,这就悟明了前头的见大,现今的识大非和合,又非不和合。这是既它的体也遣它的用。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这个偈子下回讲吧!现在到了时间。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佛对阿难说,你没有产生真正的智慧,没有真正的智慧;没有真智慧就不知道真理,这个真理就是如来藏。汝元不知,就说你不知道如来藏中,如来藏中的性(藏性),这个藏性也是我们的识性,性识明知;不识就是没觉悟,不认得。因为阿难尊者没悟得真理,所以如来才说汝元不知如来藏性。性具之识,就是我们这“眼、耳、鼻、舌、身、意”的识体是性具的,都是妙明真心。这是本觉的体,产生了藏性之用。用是从体而来的,由体而生的用,用于清净,清净本然,就是妙觉湛然的意思。这个我们每个人所具足的,如来藏性是人人都具足的,一切事物都具足的,是因为我们在缠;在缠就是被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迷了,就是真如在缠而不显妙用。实际上这个本体是遍周法界的,体是通的,就是这个含义。

  这个前头佛举让阿难认识这个用即是体,我们现在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有产生一切作用,从体而来的;我们所有这些个用全归于体,显妄皆真。但是这是就理具上而讲的,理本来具的,但是不是事实。为什么?我们在事所显造出来的用它要区别了。我们的理事不能圆融,事归于事,理归于理;等你到开悟了、明白了,就理事圆融了。这是指是圆融了之后也是根本的本觉智,不是差别智,当你学这个智就懂得这个了。智是差别智跟你的本觉所具的理智,理具不一样。但是理虽顿悟,事需渐除,在理上具的是如是,在事上可就不同了。例如说六祖大师悟得了本觉智了,但是他没有妙用,理虽顿悟,事需渐除,就是这个含义,不能产生妙用。

  菩萨为什么要学五明?工巧明医方,因为你理具虽你能懂,但一到事实上去了,事需渐除,就是理具与你所造的事两个是不相等的。这几句话就让你分开理与事是不同。虽然具足理用,但你事情没发挥,理有理,事有事,这个道理懂得。就是我们明白了,我们理具跟佛一样,我们自己具足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被这烦恼、所知给你障住了,用就出不来了。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但是在理上说它含吐十虚,没有方所的。就说你那个用,大用是无限的,应该随心所欲,没有方所,没有障碍。迷了就不行了。悟了,乘这个体性而起大用,就是如来藏性含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体。用呢?你要悟得了体用同时,用是从体上来的,体生用,用还归于体,就是体用一如。那我们学唯识就万法唯识,学性宗的就万法唯心。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体虽如是,循你所做的业循业发现。我们现在都是有漏,连无漏境界还没达到,那是循你有漏的业发现,循业发现。这个道理,世间无知,没明白佛法的,或没有开悟的,没明白这个理事无碍的,他把这个惑为因缘,这件事情因为什么产生的,得有些个助缘,这是一种说法。或是惑为自然,惑为自然而有的。比如山河大地,世人无知说山是怎么来的?自然有的。水是怎么来的?自然而生的。都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那是什么呢?识心。所以说万法唯心。因为用识心来说就分别计度,遇着什么执着什么。计度是思惟,是迷了,是执着,我们常常说计度就是我们执着,对于事情很执着。这是总结说。这都是随你所做的业而做世间一切事,不懂得这个业的因缘,把它当成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都不是!是识心,是心!说万法唯识、万法唯心就是这个含义。不是言语所能形容出来的,言语所说的都没有实在的,没有实义;但是又藉言语表达而已。言语说火不是火,只是言语,因为不是实义。要是,你说火就把嘴巴子烧了。因此,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在这个时间阿难明心,心明了!学到这个时间心明了,信心更深入了。由佛的开示明白了,他得到好处了,他受到利益了。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的开示。所以楞严经最后的,在我们第三科都是如来微妙的开示。这个时候阿难明白了,明白什么了?明白自己的真心,明白本有的真心。经过佛这么启发,他产生了大乘信心。咱们以前的信不叫正信,阿难尊者现在所产生的正信,明心见性的才叫信心。这个信心如果大乘来判经教的位子说已经入住了,再不会变了。我们在位子上说,十信满心入于初住,能住到我们自己的妙明真心上。

  这一段就是阿难在前头佛所对他的开示,给他把一切妄见,妄的六识,妄见虚伪的影像给他破除了,显出真理来了,就在这个时候。微妙开示,把那个极隐蔽的;隐蔽的,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每人都具足,但是它隐蔽了;经过佛这一开示显现了,就叫微妙了。这就叫破妄显真,把一切的虚妄境界相都破除了。

  同时这个教义上讲破妄的时候,大致有三种。我们的根(根性),咱们平常说话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样劣根性,就是他根性不好的。根跟性全不是真实的,把它指出来,根和性不是真体,是假体;要把根性破除了,就是真体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全是假的,不是实在的。能见的见,五蕴的蕴,全是假的,虚妄不实的意思。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身心荡然,荡然就是坦荡荡的,无所挂碍了,解脱了。以前心有束缚。佛这么开示,经这一辩论,身心荡然;荡然就开阔的意思,无挂无碍。不止阿难,所有在会的大众都开了悟了。这就叫见道,真正的见到真理,见了菩提道,知道以前所做、所行、所有言说都无实义,现在就舍妄求真了。真是什么?如来所给他发明的妙明真心。他们开了道眼了,无挂无碍,身心荡然。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这就叫开悟。悟什么?万法唯心,都是心识所现的。这个妙明元心就是如来藏性,它包括世间一切法,有情的跟无情的,所有身心世界都在妙明元心之中。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个心心精遍圆,包裹十方。咱们经常说心包太虚,太虚在心里头。那你这个心量有好大呢?量周沙界,这是一切世间所有的物体都是菩提的妙明元心。因为这个心精遍圆,包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再来反观你这个肉体,就是你父母所生这个身,在虚空当中如一微尘,像个微尘一样的,认得这个身心世界了。就是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在这个十方虚空之中,像吹一个微尘那样子的,若存若亡,或者在,或者不在;存就是在,亡就是不在了,亡失了。

  这个两种,一种是肉体,一种是法身。现在经过如来开示之后,明白了我们这个“地、水、火、风、空、根、识”所生这个肉体虚妄的。因为四大是假合的,它不是真正的法身。六根各个不同,随时可以消灭,在虚空之中,若存若亡,似有似无;生灭无常的意思。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如澄清的大海湛然不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海上无波浪,那上头有个浮沤,水上(海里)起个水泡,从什么生起的,它又怎么消失的,了然自知。这叫明心见性的意思,了达我这肉体,现在这个肉体只是像个大海中水泡、法界中水泡一样,知道这不是我们的妙心。我们的妙心是什么样子呢?遍十方,万法唯心,心包万法。但是这个微妙的东西寄托在这个肉体上,整个大海寄托在一颗浮沤上。这肉体起灭无常的,一会儿死了、一会儿生了,一会儿生了、一会儿死了,了然自知,都明了了。为什么?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是我们这个妙心,本具的妙心永远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悟得这么个心,这才叫开悟,这叫明心见性,心即是性,性即是心。

  这说他得到利益了,因为在佛的启示当中,佛一而再、再而三详详细细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使他悟得了,获得法身了,那当然得大欢喜。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从来没这么明了过,无量劫来!所以这叫开了悟了。开悟了,报佛恩,由阿难为代表,礼佛,赞叹佛,就我们大家早晚常念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赞叹的偈颂。妙湛,微妙湛然佛的法身。赞叹佛的法身也是自己的法身,佛的法身跟我们的法身是一体的。这个“妙湛总持不动尊”是指着法身说的,法身是理(理体),这个理体永远是湛然存在。所以“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每天大家都在念的,就是赞叹我们法身理体,就是我们的佛性,对我们来说就是佛性。我们本有的佛性永远如是的,湛然不动的。对佛呢?那佛的报身,乃至佛的化身,都是湛然不动的。佛的报身是智慧,将来咱们修成佛了,成道了,以智慧为身。这个智慧就是般若的妙智,佛的三身,这就智慧身,以般若的妙智。三德就是般若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具足,迷了。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地众生(所有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具足般若德,每位众生都具足,就是在迷之中不显现了。

  不动是指佛的应身,应身是应众生之机而现的身。“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不动,这是应机而随缘的,应众生的机这叫应身。报身、应身、法身这叫三身,佛的三身就是三德,三身合三德。

  首楞严翻汉语话叫见相见行,就说你做一切事业做成功了,见行就是做一切事业而成就了,在你做一切事业所有一切现相。佛利益众生的一切的利益行为、一切现相就是楞严,首楞严。也是阿难最初所请求的,世尊自己所证得的,佛把这一些个法说给阿难,阿难的启请,十方如来都如是说,这是成就了菩提大定的意思。“世希有”这三个字,佛法是世间没有的,所以是微妙法。乃至于首楞严这种大定,由定中而行利生事业的见行见智,极尊贵,极稀少,所以世稀有。

  这个偈颂一般的讲楞严经就不讲了,为什么他不讲了?他让你自己去参去思惟,不在文字上去参。当你念楞严咒念久了,楞严咒不解释,也没给你翻,但念久了你会明白了。这指是专持楞严咒的,不是我们早晨上殿跟着念一遍,你就离苦,那不能进入;专修一行,专修这个菩萨行。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把你无量劫来所有的颠倒幻想,就流浪生死当中,把真迷了,把假的当真的。迷了真了,把虚妄的当成真的。你这个身心是幻化的、是假的、是生灭的,但是“幻化空身即法身”,从假的显你真的。

  阿难一边赞叹佛,也表示自己所证的,说我现在把我亿劫(亿劫就是很长很长时间,亿年的那些大劫)那些个颠倒妄想都给我销灭了,没经过很长时间,在如来这么一开示,我这么就明白了。在如来微妙开示时候,我悟明心性了,我证得法身了。没等到经过很长时间,不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成,我现在就明白了,“不历僧祗获法身”。阿僧祗劫是梵语,是无数,阿僧祗翻无数,阿僧祗劫是无数的劫。劫在印度话说全了叫劫波,劫波就是我们这时间很长很长的,就叫劫波。时间很短的,就叫刹那。这个解释很长的,偈颂咱们不去一个一个解释它了。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愿今,就是我现在。当在闻法的时候,当时阿难向佛表白,佛的开示再加上我自己明白了,明白了得到好处了,我也能成佛。“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我也去利益众生,度一切众生。度众生不是简单的,就是下两句发愿,“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个有两种,一种是大智大慧,一种是大慈大悲,解释这个深心的,深心具足了慈悲、具足了智慧。深心是把诸佛所说的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的方便善巧,我都把它集到一起,深心约集一切诸善法,完了把我这个心奉于尘刹,尘刹就是那个劫数无边无岸的。劫是时间最长的,刹是最短的,刹那际就这个意思。这样子我才能够报佛对我的教诲、开示,使我开悟了,使我得到法身了。这个恩我只有利益众生去,长时间利益众生,才能报答佛的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这是发愿利益众生,自己明白了、开悟了。我自己明白了,自觉。我要觉悟别人,自觉觉他才能成就究竟圆满,是果后行因。我现在今天明白了,我若是利益众生,就是发愿度生。在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当中,五浊恶世当中誓先入,我一定到五浊恶世度众生去。“如一众生未成佛”,这个世若有一个众生还没了生死没成佛的话,我绝不入涅槃。泥洹就是涅槃的意思。这是发愿度众生,是自觉圆满,然后去觉他。在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浊恶世当中,我一定不畏艰难度此众生。

  五浊就是这个时候很不好、很混乱,没有什么佛法,没有佛法。第一是劫浊。劫是时分,这个时候很不好。咱们现在就处于五浊恶世,佛法没有;虽然有佛法,闻法的少,证果的没有,取证的没有,信心坚定的没有。如果是佛法不住世间,那众生怎么能得度?佛法有,束之高阁。怎么叫束之高阁?大家到各个寺庙看,一般的寺庙都有大藏经,大藏经锁到柜子里头,看看藏经楼锁到柜子里头。我曾经到寺庙,有位师父跟我讲他想借大藏经看,管理那人跟他说:你要看大藏经?大藏经是供的,不是给你看的。每位道友可能都经过很多寺庙,到藏经楼去看看,看看现在有在藏经楼阅藏的吗?但是都封闭起来。经是给人家看的,不但给人看,给人读的。

  过去我刚出家时候,还有道友们请,当藏主,或者在藏经楼里头请求阅藏。等到我三、四十岁的时候,藏经楼里头看不见有人发心阅藏的,包括我自己,我也没阅过藏;从第一卷看到最后一百零八卷,把藏经都看完,阅藏的。说:我藏经不懂。不管懂不懂,你只要翻一遍。我曾经有个弟子想发愿阅藏经,三个月没有就跑了,还阅藏经呢?台湾印顺导师,我在鼓山当学生时候,他也在鼓山去当学生,他吐血。后来他给我们代课,也讲课,讲课吐血,吐血不止。医生说他活不到好久了,没法治疗。他就回普陀山阅藏,回他自己小庙。就是现在普陀山的佛学院所在地,缘起印顺老和尚他的小庙。三年藏经阅下来,病好了,他活了一百岁,在台湾圆寂的。

  现在我们这里有上千道友,有几位发心阅藏的?还不用说是你有智慧,说我看藏经;不是这个,就是你从头到尾你把它翻一遍。有发这个心的吗?但是藉口很多,我文化程度不高,我没有学问,我认字认得不多,经上讲咒语我也没办法,所以我不能阅藏,反正是因缘很多。但是能够发大心、耐心,阅完藏了之后,你会开智慧的。

  在这个五浊恶世不惧怕,我一定到五浊恶世度众生。是阿难发的愿,这偈颂是阿难做的,如果有一个众生未成佛,我绝不成佛。泥洹就是成佛的意思,泥洹就翻成佛的意思。

  五浊,第一个劫浊,梵语劫波就是时分,咱们是末法时分,咱们这个时分(这个时间)非常混乱、非常混浊,浊就是不清,说这个时候不好。二是见,见就是看问题妄见纷飞,邪知邪见太多了,总说。把这个身(这肉体)当为是我,这叫我见。妄生贪爱这个身,怕死,每个人都是为生怕死,想愿生。还有一种边见,就是这个知见看问题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这还是好的,邪知邪见特别多。现在大家看,你可以听得到也可以看到执着得很,偏执,明明不对,他要认为对,就是这个样子,这叫偏执。边见,就是不合乎中道意思,什么事不近人情,这社会上说叫不近人情。还一种见叫戒取,不是因计因,起我执我见,就是争执不休的意思。还有持这个戒那个戒,可不按佛教义的戒去做。也有修苦行的,认为吃苦就能成佛;办不到,吃苦不是成佛的道。这是戒取见。还有见取,不是正当的果计果,就是在你自己的知见上起一种不正确的见解,见取。还有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拨无因果。这几个大家都常学的,我不详细讲了。

  还有一种烦恼,烦恼我们人人都有,烦恼有利有钝。利,烦恼很快,就是烦恼知见很快的。钝,就是慢性的。我们那个虚妄的心能使一切众生造恶业,造了恶业一定感果,趣生死非常快。第一个是贪心。第二个是瞋恨心,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瞋恨。第三个是愚痴。第四个是我慢,慢心。明明自己能力也不行,智慧也没有,完了他还要感觉着比别人都强,自己认为了不起。这个大家平常都习惯的贪瞋痴。怀疑心很重。还有妄,虚妄的意思,在这善法他起疑惑,不能下决心,不能决择。这五种妄心就是一个烦恼,我们平常说就是烦恼,烦恼扰乱你心不安。这都属于烦恼浊里头。

  众生就是五蕴浊,众生浊就是五蕴,以见为主体。因此在这个五蕴的色身,四大假合;“色、受、想、行、识”是五蕴,“地、水、火、风”是四大;在这个时候结合的身心,中间产生六识,就是看前尘的一切的影子落卸你的现身当中,在想像的前尘所落卸的影子。前尘是眼见的、耳听的,完了你去琢磨。事情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它落的有影子到你这个识中,你这思想就考虑了。咱们思想考虑那叫第七识,恒审思量。所以一切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能清净吗?这叫众生浊。

  命浊,命就是我们的色跟心,就是肉体,肉体跟你的心连成一起了。或是寿命长的、寿命短的,不一定,突然间死去。因为他不清净,不是固定的,这类大家可能理解到,叫命浊。过去人的寿命增劫当中,咱们现在是减劫,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了;再经一百年十岁增一岁、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叫一劫,一个周期性。这叫命不清净,叫命浊。不过在这偈颂里头,不一个一个这么详讲了。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是赞叹佛的,说成大雄大力大慈悲。佛的德,佛是具足万德的,佛具足一切智德的,因此而能成就佛,这是赞叹佛的,赞叹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由哪来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就断惑来的。“希更审除微细惑”,把一切惑业全断了,才产生“大雄大力大慈悲”。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起什么执着,这叫见惑。思惟就是细分,就烦恼落在你思想当中,所以你见什么都不明白;不明白就是思惑给你作障碍,把这微细惑都把它除掉断绝。谁才能断绝呢?佛,“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他把极微细惑也都断了。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佛以大雄大力的力量,把我的微细的尘惑都给我销灭了,那使我很快的成佛,能够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是空,空性,空性还有什么销亡的吗?铄迦罗就是坚固。阿难现在表达说我这个心现在非常的坚固,坚固心不动不转,不变了;转是变的意思,不动不变。干什么?专利众生,上求佛果。因为空性还能销亡吗?空性根本是没有的,不可能销亡。阿难最后他在佛的启发当中,明白了发的愿。这个偈颂咱们每天早上都念的,念的就是他所发的愿力,阿难所发的愿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