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五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五卷

  丑二 观音广陈 分四  寅初 陈白古佛授法  二 次第解结修证  三 详演称体起用  四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尔时,乃大势至菩萨,陈述根大念佛圆通已竟之时。以上诸圣,但皆略说,惟有观世音,殿后广陈者,有三意存焉:一、以此方众生,耳根最利。如文殊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二、因闻佛教示悟圆入一科中,已密选耳根为圆通本根,故引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法门,正是从耳根下手;三、以阿难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故详谈修证,次第解结之法,令阿难得以就路还家,下偈文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是以从容陈述也。观 去声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所观之境;得名因缘有二:一、约因中修行自利释:依耳根本觉闻性理体,起始觉观照智用,不出流缘尘,但入流照性,观照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此以能闻闻性,为所观境,下结答圆通文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国入流相,得三摩提。故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二、约果上应机利他释:如法华经普门品,佛答无尽意菩萨所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答:十方无量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所观者,世间众生,念菩萨名号音声,而菩萨则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能观之智是一,所观之境有殊,乃继大势至之后,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足,仰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忆即记忆,念即思念,乃回忆追念,过去无数劫前之事。此是菩萨所得,三明中宿命智明,劫以恒河沙称,极言过去时之久远也。于、即在义,在彼之时,有一佛出现于世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开示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为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彼佛亦名观世音,或因中亦由耳根修证故,或鉴机宜,当从耳根得入故,以是立名,将自行之法,辗转以化他也。 佛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耳根闻性,即是不生不灭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见。令众生从闻、思、修;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悟明为了因,思修属缘因。缘了有功,正因方显,得入佛之知见,此为彼佛出世之大因缘也。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此菩萨自述,最初发心。彼佛即观世音佛,梵语菩提,此翻为道。发菩提心:即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即上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也。

  梵语菩提,又翻为觉;觉有三义: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即众生本有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迷而不觉,将本觉佛性,埋没于五阴烦恼之中。今始觉悟,虽迷不失,依此始觉智,发心勤求究竟觉之佛道,是谓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为心中之王,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菩提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昔有菩萨,往昔遇佛,己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所修世出世善,皆名魔业。问:出世善法,何以亦为魔业?答:本经五十种阴魔,声闻、缘觉,亦列其中,即此可知,皆由不发菩提心故;忘失尚尔,况不发乎? 菩提心、亦即《起信论》三心:一者直心,正念如法故。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著二边,起智观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体。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苦,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发此心,为求无上菩提也。菩提心最为贵重,初发即如王子处胎,贵压群臣,诸佛护念,万圣加被。《华严百喻》,未足以尽其盛德,故我于彼佛,先发此心,以为因地心也。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者;此明秉受法门,既发大心,须求佛示,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识心为圆通之障碍。本经以舍识用根为要旨,故三慧不同常途。

  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著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越三空,破五阴超五浊,全凭无分别智,反闻之功。

  入三摩地:此即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有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工夫;有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寅二 次第解结修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 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色法,不合决定义门。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遍融七大,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参闻者是谁,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 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 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著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钥,更复悉心研究,定能发慧,其语亦有征矣!余惜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

  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然动尘已灭,诤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乃是动静二尘,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尘中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下句为新证之境,《正脉》云: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故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尽闻若住入则境智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即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今言觉所觉空者,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觉是智分,乃属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当知此破法执,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种爱智之法爱,亦复是结,亦当解除。《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今此觉结,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智见妄发,发妄不息。今觉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妄不相续矣!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若恪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爱理之法爱,还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

  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即同‘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惟是此结,最难解除,禅门谓之末后牢关,到此境界,不肯进步,又谓之贴肉布衫难脱,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 同《圆觉经》,迷智四相之寿者相。一我相,心所证者,以所证涅槃,认为我体。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证之非。三众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证俱非,四寿者相,心所觉者,觉前前非,认己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爱。譬如有人,不肯断命,祖师门下,谓之命根不断也。

  故仍须入流照性,返穷流根,灭相迥脱,至不生灭,方是到家时节。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此灭结,即佛前示,六结次第生起之第一结,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今六结尽解,五阴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寂灭真理现前。所谓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前佛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上解六结,是从闻、思、修,此寂灭现前,是入三摩地,得证圆通。古观世音佛,所授之法,与释迦如来,解结修证,无二无别。既得寂灭现前,亲证藏性,而入首楞严三昧,当登圆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称全体所起之大用也。

  《正脉》云:通前次第解结一科,会于四卷末节:入流,即守于真常,亡所,即弃诸生灭;尽闻即根尘识心,应念销落;觉所觉空,与空所空灭,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寂灭现前,即法眼清明,毫无差爽矣!若会永嘉奢摩他文,入流即息念,亡所即亡尘,亦应仿其文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此四句可齐动静不生。又云:‘亡所而入,则入无能入;入流而亡,则亡无所亡。’此四句根尘俱泯,可齐于闻所闻尽。又云:‘亡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此四句无对无知,可齐于觉所觉空。又云:‘知灭对遗,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又云:‘阒尔无寄,妙性天然。’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似吻合,而无闻矣!但永嘉似乎都摄六根,或专摄意根,此经乃专摄耳根为异耳。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向后更有修治,斯经已谈深证高位,向后惟彰发用,今与合会而观,节文宛似,令知圆顿初后,无有异心,行者不可委为高位,视为不切己也。

  寅三 详演称体起用 分二  卯初 标列二本  二 承演三科  今初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上是菩萨修证圆通,自利之因行;下是菩萨称体起用,利他之妙行。自利之行,言之甚略,利他之行,演之甚详;中有二意:一、从根解结,佛于第二决定义门,已令选择圆根,一门深入,脱黏内伏,并示解结次第,入三摩地,至为明晰,何劳多述。二、详演果用、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乃为激发回小向大之机,令起羡慕,立志欣修,不得不为广陈也。忽然超越者:即从闻、思、修,最后一刹那,证圆通体,发自在用时也。超越乃解脱无碍之义,寂灭真体,本自圆明,六凡为我执所碍,不能超越世间;三乘为法执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间;菩萨入三摩地,我法双空,俱空亦复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即四卷佛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菩萨亦复如是,《指掌》云:‘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周遍圆满。’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己光明,无一法不在光明里者。获二殊胜:此总标大用,即上合下同之二,权、小莫及,故称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此下二节,别明大用。菩萨已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故得上合十方诸佛,所证本来妙觉真心,此心佛与菩萨众生,无二无别,即《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是也。上合即与佛同其体;同一慈力,即与佛同其用;佛运无缘 无所不缘慈,度有情界,下三十二应,即同其用也。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下合众生,亦应有本妙觉心一句,文略例上可知。此亦与生同其体;生佛虽殊,其体一致。同一悲仰:即与众生同其用;众生与佛,其体虽同,其用则异。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身罹苦难,哀求拔苦,希望与乐;菩萨同其用,故施无畏力,下十四无畏,即同其用也。

  卯二 承演三科 分三  辰初 三十二应  二 十四无畏  三 四不思议 辰初分三  巳初 标承慈力  二 条陈妙应  三 结名出由  今初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此为妙应体用洪源。世尊,乃称呼释迦,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九法界之所共尊也,又即超九界以独尊之称。观音如来,即菩萨因地本师。由我供养,不出二种:一、供养佛身:侍奉左右,执劳服役。二、供养佛心:依教起修,畅佛本怀。蒙彼如来:即观音如来,传授耳根修证法门。 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者:如幻是喻,闻熏闻修是法,金刚三昧亦然。上闻字,指本觉闻性内熏,熏起始觉之智;下闻修,即始觉反闻修习,入流照性之功。此种修法,无修而修,修即无修,喻如幻事,从无而有,有即非有;修成而得三昧,名曰金刚三昧。修即入流照性,照破五阴,解除六结,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澈法底源,无动无坏,究竟坚固,喻如金刚,坚固不坏。三昧是梵语,此云正定,即首楞严大定,证此定为得圆通。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既证圆通,与佛同其体,故能与佛如来同其用。下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即应机所起之妙用也。此用,即菩萨所得,三轮不思议业用:一、身轮不思议:一身能现无量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温陵曰:‘三十二应者,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也。’二、口轮不思议:一口能说无量法,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说皆契理契机也。三、意轮不思议:一意能鉴无量机,一切众生,根性不等,乐欲不同,或乐有为,或乐无为,或乐入世,或乐出世,菩萨鉴机既定,乃为现身说法,善巧方便。轮有运载之义,以此三轮,入诸国土,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普载迷伦,同跻觉地也。

  巳二 条陈妙应 分六  午初 应求圣乘  二 应求诸天  三 应求人趣  四 应离八部  五 应人修人  六 应离非人  今初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应菩萨所求,以菩萨志在菩提,故现佛身。其余前三,则现圣身;下皆现同类身。若诸菩萨:诸是助语词,若作多解亦可;菩萨则该权实诸位,权实虽复不同,而希望成佛,则一而已。三摩地:即所修法门之正定,有相似位、分证位差别,无漏、胜解亦然。胜解现圆:各随所修法门,无闲道,因行已满,将入解脱道,所起殊胜之解,将现圆满,而未满之时。以下诸位,胜解之字虽同,其义有异;即本科亦当作二种解;若相似位菩萨,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证胜解现圆。若分证位菩萨,入分证三摩地,进修金刚无漏,则究竟胜解现圆。大士即现佛身,为说顿入佛乘之法,令得分证解脱,或究竟解脱。

  问:‘大士证入圆通,但登圆教初住之位,如何能现佛身,而为等觉菩萨说法?’答:‘初住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岂不能为等觉说法?又大士近迹,虽在初住,约其远本,早成正法明如来,是为等觉说法,理无可疑。’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独觉身。三科皆云,有学者,以未证无学位故。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物变化,自觉无生,故号独觉。若诸有学,志求独觉者;寂静妙明:即在修道位中,乐独善寂,曰寂静,求自然慧,曰妙明。胜妙现圆者:殊胜妙慧 即自然慧将现圆满之相,如钻木取火,已得暖相,其火将出未出之时。我于彼有学之前,现独觉身;应其所求,令易信从,为说无生之法,令其解脱,见思烦恼,而证无学之位。此非天然外道,以多生熏习小教,今出无佛世,览物荣枯,触境悟道也。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缘觉身。秉佛十二因缘之教,觉悟无生之理,故称缘觉。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一流转门,谓迁流不息,轮转生死;二还灭门,谓复还本性,灭诸生死。顺观流转门,乃知生起次第,有十二支,又名十二有支,不出惑、业、苦三。而成三世因果:无明缘行 行即业行,由无明惑而来。此是过去世惑业二支因。;行缘识 即投胎时第八识,识缘名色 胎中心色和合,名即是心,以心无形相,但名而已,心即投胎之想爱,色投胎中父精母血;名色缘六入 即一身所具六根,而能入尘;六入缘触 孩童时,六根触对于六尘。;触缘受 稍长根尘相对,便知领受,此现在世五支果。;受缘爱 成人时,对顺境则生爱,逆境则生憎,说爱憎含其中,此是现在世之惑。;爱缘取;取缘有 此二支,是现在世之业,取是业之初,有是业之成。;有缘生 即未来世受生;生缘老死 即来生由少而老,由老而死。此二支,乃未来世之苦果。此十二支,连环钩锁,相续不断,从因感果,果上再造因,由因再感果,惑、业、苦三,循环无已,生死不息,故曰流转门。 逆观还灭门,得悟无生之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今云断十二缘,乃约还灭门说。缘断胜性者:胜性即无生理性,以超世间法故称胜,此性必由缘断而显,故曰:缘断胜性。胜妙、以悟因缘性空,故称胜妙。正在胜妙将现圆满,未满之时,我于彼有学之前,现缘觉身,慰其所求,而为说缘生无性之法,令其解脱分段生死,而证缘觉之果。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声闻身。若诸有学,在见道位中,以八忍八智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见惑已断,曰得四谛空,而入修道位,断三界思惑,八十一品,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故曰修道入灭。胜性,即灭谛无生之性,将现圆满之时,如未雨已先得云。我即于有学之前,现声闻身,投其所好,为说灭谛无生之法,令其解脱,世间诸漏,超出三界,而入方便有余土涅槃。

  午二 应求诸天 分二  未初 天王  二 天臣  今初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梵王身。若诸众生,指在欲界之众生。欲心明悟者:对淫欲一事,心得明悟,了知欲为招苦之本,欲由爱生,身因欲有,身为众苦所集,无非淫欲之所招致,故持戒修身,不犯欲尘,令此欲身,而得清净。清净乃是生梵之因,故我于彼众生之前,现梵王身,为说四无量心,及出欲论,教修离欲定。此定若成,可以超出欲界,上生色界,不由胎生,乃是化生,身相庄严清净,令得解脱欲界苦粗障,而得色界净妙离也。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帝释身。若诸众生,或为人道,或是初二天天人,愿为忉利天主。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为六欲天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东西南北各八天,帝释天主,住善见城、居中一天,合成三十三天,不惟统领忉利诸天,兼统四天王。我则应其所求,故于彼前,现帝释身,即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而为说法者,说上品十善,及种种善论,令其成就帝释之果。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自在天身。若诸众生,指人伦及欲界诸天;欲得此身,逍遥自在,游行十方,而无阻碍。我于彼前,现他化自在天身 谓此天乐具,他天化作,自在受用,福报超胜,居欲界顶。,而为说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报。或云六天别有魔王宫,亦自在摄。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大自在天身。若诸众生,指欲界天人,欲得此身自在,而能飞行虚空,上云游行十方,不过六欲四洲之十方;此云飞行虚空,飞行较游行为胜。此虚空,乃大千世界之虚空,因大千世界,上覆以四禅天,大自在天,即色界顶天,世间福报最胜,得大自在也。我应其所求,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上上品十善,四禅四无量心,令其成就最胜果报。有谓此天,即摩醯首罗天王,有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能飞行虚空者。

  未二 天臣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天大将军身。若诸众生:指人道及八部,心爱统领鬼神,乃八部鬼神。无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正脉》云:‘四王主帅,各有八将,韦驮为上首。《金光明经》,散脂为大将,统领二十八部,巡游世间。’今云爱统鬼神,即欲求天大将军身也。救护国土者:即巡视世间一切国土,除妖降福,赏善罚恶耳。我则应其所求,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五戒十善,及秘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威勇,保护苍生也。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四天王身。若诸众生,指人类众生,及四天天众,爱统世间四大部洲,保护各国众生;我则应其所求,即于彼前,现四天王身,为说上品十善,及护国安民之法,令其成就,统领世界之愿。四王居须弥山腰,为帝释外臣,故列天臣。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领乾闼婆、富单那二部;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领鸠槃荼、薜荔多二部;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领比舍阇、莫呼落伽二部;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领药叉、罗刹二部。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天王太子身。若诸众生,指人伦及四天人民,有志爱生四天王宫,为太子,能驱遣使令一切鬼神。鬼即八部,神即四王,各八大将军之属;或有鬼神作祟,扰乱人间,四王太子,而能制止。设有违制,则遣大力鬼神,或天大将军,而降伏之。辅助天王,保护众生。我则应其所求,即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皈依斋戒,十善符咒之法,令得成就其志愿也。

  《大吉义经》云:‘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势力,即那吒之类。’《灌顶疏》云:‘唐天宝间,西番五国,来寇西安,国军莫能御,玄宗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护国仁王阤罗尼》。方二七遍,忽见神将五百,荷戈殿前。对曰:北方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西安;寇进攻,仰见无数天兵天将,布陈空中,寇畏叹曰:中国有圣人,未可犯也!即退兵。随即表奏,帝喜,因敕诸道府州,各建天王殿以祀之。’海内大刹,皆有天王,即此由来矣。二应求诸天竟。

  午三 应求人趣 分四  未初 王臣人民  二 秉教男女  三 世谛妇女  四 童真男女  今初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王身。温陵戒环法师曰:自金轮以至粟散,皆为人王。释曰,世间人王有五:一、金轮王,即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相,有七宝随身,人中最上,无能胜者。即王位时,有金轮宝,从空飞下,而至其前。乘此轮宝,一日能游行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各国莫不服从,以十善化世,得王 去声一四天下。二、象宝有白象王。三、马宝,名勇疾风。四、将军宝,又称主兵臣宝、名离垢眼。五、主藏臣宝,财宝随身,同轮王出游,不必带诸财宝,王欲布施时,但有土地,藏臣令掘,取用不尽。六、宝藏瓶,王随身携带,欲要何物,能如轮王之意,一一出生。七、女宝,即轮王第一夫人,名净妙德,能辅王化,各国人民,受王之化,悉修十善,世无恶人,此亦福报所感也。 二、银轮王,即王位时,有银轮宝,从空飞至,乘之一日能游行东西南三洲,除北洲,王 去声三天下,各国悉皆服从。三、铜轮王,有铜轮宝,能游行东南二洲,各国归其统领。四、铁轮王,有铁轮宝,能游行南洲一洲,所有各国,皆归统辖,如阿育王者是也。五、粟散王,即各国小王,如散布其粟,遍地皆是。若诸众生:指人伦;乐为人王:王者往也,怀仁布德,四方归往,欲为有道之君,治理邦国者也。我于彼前,现人王身,为说五戒十善,以为生贵之因;及说帝王德业,熏成隔生之种,令其成就善因,而获福果。问:‘心怀篡逆,窥窃神器,未知菩萨亦为现身说法否?’答:‘菩萨志在利生,岂肯助逆。’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长者身。我国年高德重,即可称为长者,西域长者,颇不易称,须具十德:一、姓贵,谓刹利尊姓,贵族大家。二、位高,谓宰辅丞相,朝中老臣。三、大富,谓丰饶财宝,充裕仓廪。四、威猛,谓霜威严重,望之可畏。五、智深,谓心如日月,慧灿珠玑。六、年耆,谓耆年宿德,老当益壮。七、行净,谓矩范堪亲,楷模足式。八、礼备,谓威仪庠序,接物和光。九、上叹,谓上为王者之所称叹。十、下归,谓下为人民之所依归。具此十德,方称长者,故列宰官之前。 若诸众生,爱主一族同姓,并愿为世间所推重,到处让居上首者;我于彼前,现长者身,为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居士身。若诸众生,爱谈古今名人,嘉言典章,可以垂范作则,以训于世

  lang=EN-US>……清净自居者:身处尘劳,心恒清净,不染世欲,以道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为说清心寡欲,洁己修身之法,令其成就。居士乃以道自居之士,即在俗修行者,有有德有位者,如苏东坡之类,有有德无位者,如王通、邵雍之流,隐沦不仕者。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宰官身。若诸众生,爱治理国家领土,辅佐政治。温陵谓:三台辅相是也。能为朝廷,整纲立纪,能为民间,易俗移风。剖断邦邑者:大者为邦 如省,小者为邑 即县,剖乃剖雪冤屈,断则决断是非,如片言折狱,讼简刑清者也。我于彼前,现宰官身:宰者治也,官者公也,上自三台辅相,下至州牧县长,皆名宰官;菩萨现身,为说修齐治平,护国爱民之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婆罗门身。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者:谓有一类众生,爱好天文地理,阴阳度数,曰数;医卜命相,咒水书符,曰术;调摄身心,节劳静神,曰摄;保卫生命,固精养气,曰卫。如前文所云:求太阴精,用和幻药,可以益寿,可以修世。以此数术,摄卫自居,不求他学也。

  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婆罗门,此云净裔,谓此是劫初梵天苗裔,苗裔即后裔。梵者净也,又云梵志,以彼志在梵天故,菩萨现身,为说世智,调气炼神之法,令其成就,数术摄卫之学也。

  未二 秉教男女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比丘身。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此是在俗男子,心厌尘劳,好学佛法,是以割爱辞亲,舍俗出家。持诸戒律:初出家所受之沙弥十戒,进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名含三义,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三义者:一、乞士:谓内乞法以资慧命,外乞食以养身命。二、怖魔:谓受比丘戒,登坛白四羯磨时,地行夜叉赞善,空行夜叉,天行夜叉,亦复赞善,辗转声传六天,魔王闻之生怖,怖惧魔界减少,佛界增多。三、破恶:修持净戒,能破身口七支之恶。我即现比丘身,为说戒、定、慧学,清白梵行之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比丘尼身。若有女人,既厌尘劳之累,复嫌五障之躯: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不得作帝释;三者不得作魔王;四者不得作转轮圣王;五者不得作佛。好乐学道修行,出离世俗之家。持诸禁戒者:诸字包括之辞,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余诸八敬等法,皆为佛所制禁戒。尼此云女,比丘尼,女人出家,受具戒者。我现比丘尼身,合其所慕。而为说法:即离染清净,精修梵行之法,令其具足三学,成就五德也。上现出家,秉教二众。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在家秉教二众。设若有男子,志慕佛教,不能舍俗出家,但好乐去声受持五戒。五戒为出家、在家,通修之戒,即杀、盗、淫、妄、酒:一不杀害生命,恒存仁爱慈心;二不偷盗财物,见利自当思义;三不奸淫男女, 在家之众,惟戒邪淫夫妻正淫,仍当节欲,克守世间礼教;四不虚妄语言,履践信实之道。上四杀、盗、淫、妄是根本戒,又为性业,本性即是罪业,不特受戒者犯之有罪,不受之人犯之,国法亦皆治罪。五不饮酒昏迷,而失本有智性。酒本无罪,饮之昏迷失性,醉后糊涂,能为造罪之因,是为遮业,故佛遮止,不许饮酒。经中具说,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

  古时夏禹王,有臣名仪狄,制酒佳味,进贡于禹王,禹王饮之,知此酒能误害于人,遂将仪狄贬于苏海。又古有优婆塞,因酒而破五戒:因酒戒不能持,一日有酒无肴,邻舍走来一鸡,遂将盗藏。邻舍觅鸡,问曰见否?妄言不见,少顷杀而烹之,以酒炖鸡,邻妇闻气味生疑,故来探视,遂留同饮同食,醉后调戏成奸,是则因酒,而五戒全破也。

  此之男女,身处尘劳;乐持五戒:欲以五戒自居 即自守也,以修其身。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此云近事男,可以亲近承事三宝之男子;现优婆夷身:即近事女。为说五戒,为人道因,五戒全持,则为上等人,若持四戒,未免美中不足,若持三戒,则为中等之人,如持二戒,则为中人以下。但持一戒,亦可不失人身,此人前生,持戒太少,虽得人身,极为愚痴苦恼,应当持满分戒 即五戒全持。此五戒,即儒教仁、义、礼、智、信五常。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为说五戒,令其成就清信士女之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