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

  辰三 四不思议 分五  巳初 标承圆通自在力  二 同体形咒不思议三 异体形咒不思议  四 破贪感求不思议  五 供养佛生不思议  今初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重标自证圆通体用。上三句证体,下三句起用;前上合下同,带果行因,历位进修,皆标从三昧。此重标,我又得是真实圆通:获者得也;修证无上道故:当是功行渐深,修证将满,得成无上之佛道故,温陵多约等觉释之。 又能善获下,称体起用;而言善获者,即不假作意,任运自在,至妙至神,不可思惟,不可拟议,言思所不能及,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也。四种皆是无作无为不可思议之德用,妙即不可思议之谓也。

  巳二 同体形咒不思议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此叙得体现用之来由。一者,四种居首,即第一不思议。推其原由,即由我蒙彼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照性,从本觉妙理,起始觉妙智,以妙智,照妙理,理智双妙,故曰妙妙闻心。又六根之性,为妙性耳根超诸根而独妙,是谓妙中之妙。初得此心,为本修因地,故曰初获妙妙闻心。 心精遗闻:遗者脱也,即闻所闻尽,惟一心精,根尘双脱也。见、闻、觉、知:即六精,举四摄六故。不能分隔者:见等不为六根分离隔碍,以尘亡根尽,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属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者:即不住化城,渐次增进,而得法空,俱空。直透末后牢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伏归本元真体,成一圆融无碍,清净本然,宝觉真心。六根互用曰圆融,诸尘不染曰清净。证入三如来藏心,本觉理体,犹如摩尼宝珠,故曰宝觉。

  宝觉真心,由来清净,本无一法可得,即空如来藏,如摩尼珠之体,清净无染:真心随缘,而成十界诸法,如摩尼珠,随方现色;真心虽随缘,而本体不变,如摩尼珠,虽现众色,珠体不变。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下:大用现前。一身能现多容,即现首、现臂、现目。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咒而称秘密者,乃诸圣密言,下位不知,上位密咒。持之得益,具有神妙力用,故又称神咒也。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此明现首。其中即众多妙容之中。首为五根都聚之处,一身以首为尊,以首为贵,菩萨故先现之。首以一数为本数,递加至八万四千,以应法门之数,对治尘劳烦恼。六祖曰:‘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何用转染成净?’烁迦罗此云坚固不坏也。 或问:‘菩萨现八万四千首,是事奚足信?’答:‘此是菩萨不思议境界,讵可以凡情测度哉?普贤菩萨,于一毛孔,不可说佛刹次第入,则现首更无足疑,即如人之一身,有八万四千毛孔,无足异也。’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多罗臂。

  此明现臂。臂即手臂。一身二臂为本数,递增至八万四千,以表法门如前说。母多罗:此云印,谓臂各有手,手各结印故。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此明现目。人但二目,摩醯首罗天王,则有三目,故以双数单数,互增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即法眼圆明清净,无碍无染,如佛绀目澄清是也。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之慈、威、定、慧,对上首、臂、目言。或是不定之意,或现慈容可亲,或现威容可畏;或垂臂提携则慈,或擎拳勇健则威;或慈眼眷顾为慈,或怒目狰狞为威;或结印安静则定,或摩顶授记则慧;慈是爱念相,威是雄勇相,定是寂静相,慧是开朗相。所现诸相,皆为救护众生,救是救拔,令其离苦,护是护念,令其得乐。又慈以护其善根,威以救其恶性,定以护其散乱,慧以救其昏迷。得大自在:即由不思议妙德,不劳作意,任运示现,自在成就,无往而不适其宜也。形既如是,咒可例知,亦必救护自在矣!

  巳三 异体形咒不思议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上科同体形咒,一身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神咒。此科异体形咒,鉴机不一,现形亦多,应现何形,一一现之,各为说咒,故不同上科。亦不同三十二应,各随所求,各应同类,此不拘类求,此能施无畏;亦不同十四无畏,彼但冥加,此则显应。

  前四句明证体,中明起用,是故下述得名。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诸根圆拔,六尘迥脱,所以尘不能碍。此二句是法,下二句是喻:如音声能度垣墙之外,虽有垣墙,不能为碍。因是证体,故我能现妙用,任运随缘,能现一一身形,能诵一一神咒。诵者,即诵古佛所说之咒,如过去千光王静住佛,所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等,所现之形,所说之咒,皆能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是由实德咸孚,令闻广誉,十方世界,微尘国土众生,皆名我为能施无畏者。

  巳四 破贪感求不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前三句为能感,后四句为所感。由我修习本妙圆通者:圆通乃众生人人本具,迷而不发,虽处迷位,依然不失,故曰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是指耳根,根性即是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为此方对机之根,是为本根。上句在迷本具,此句修证离染,故得清净。由证清净之体,一切无有染著,故令众生,能舍悭吝执著之心。而我所游化世界,皆能令众生,破除悭贪,发心喜舍,舍自身所有珍珠宝物,求我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 《正脉》云:众生悭 不舍也心最难破,舍心最难发,求心不可强致。今所过之处,即感众生,破悭施舍哀求,是诚不可思议,威神所使然也。孰知其洪源,但由修习耳根,清净无著,故能类感如此。此事《法华普门品》可证,无尽意菩萨闻佛所说观世音菩萨,游化诸国,利益娑婆,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璎珞虽然贵重,本是财施,而曰法施者,一解供之时,了达三轮体空;二不为己施,乃为众施,求作佛事,饶益众生,故成法施。。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观世音不受有二意:一不供佛,而供我,佛不命受,故不敢受;二现从颈解,受之非义,故不宜受。无尽意重请,亦有二意:一表诚恳,望佛转致,令其必受;二为众而施,为众而受,乃无伤于义。。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八部,受此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八部,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既为众而受,亦为众而供,奉供二尊,佛为无上福田,以此转供,回施一切众生,令植佛因,旁引法华,以见菩萨,言之有征也。。

  巳五 供养佛生不思议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

  前二句述所证体,下明所起用。我得佛心者:即得诸佛如来,秘密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起了义修证,从妙耳门,反闻照性,证得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定,即证入如来藏,则世出世法,一一无不含藏其中,故能具足珍宝,供养佛生,以见佛生不二,等与供养也。证于究竟:莫作妙觉极果解,以菩萨示居等觉因位故也。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上则佛、生等供,此则财、法二施。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此对人道,以外财布施,国城妻子,皆外财也;求长寿得长寿:此对人道天仙,以内财布施,寿命色力,皆内财也。此应在三昧前。人间,有求长年益寿,仙道有求坚固形骸,寿千万岁;天道,亦有长寿天,有求皆得,上皆以财布施。 求三昧得三昧:此对上二界诸天,及三乘圣众,或求四禅,四空,有漏禅定,或求声闻、缘觉、三贤、十圣,无漏三昧,皆能令得三昧;或求无余大涅槃,究竟断德,即令得大涅槃;此皆以法布施。盖由大士,证得藏心,一真法界,平等真如,故能生佛等供,财法二施,其无作妙力,岂可得而思议哉?二承演三科竟,并上科寅三详演称体起用竟。

  寅四 结答所证圆通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佛前问我等,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观世音乃从妙耳门,依本根圆湛不生灭性,起智观照,是谓圆照,即反闻照性,照到一心本源,即得三昧,是首楞严王三昧。此圆照三昧四字,上二修因,下二证果。缘心自在句,即果后修因,又曰带果行因,包括上三科。缘字,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随缘应化,所起妙用,心得自在。上结答佛问悟十八界谁为圆通,我悟妙耳门,即是圆通根。 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者:此结答佛问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因入流相,得三摩地。因入流相四字,即从闻、思、修,解六结,破五阴,所有行相。因者依也,依耳根,最优胜,最圆满之根;又因者由也,由耳根闻性,起始觉智。入流者,逆生死流,入涅槃流,由浅入深,入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三摩地,即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名得耳根圆通。此上所答五句,该摄一经总题,亦即该摄全经要义。我从妙耳门,圆湛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即如来密因。照字是起智观照,做入流照性,背尘合觉之工夫,即修证了义。缘心自在,随缘普应,或冥应,或显应;心得自在,任运利生,即诸菩萨万行。得三摩地,即得首楞严大定。

  成就菩提者:此成无上极果之菩提,圆得三菩提也。证真性菩提之妙理,满实智菩提之妙智,起方便菩提之妙用,故曰成就菩提。上我从耳门圆照,即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此句即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斯为第一者:斯者此也,此耳根圆通,最为第一,即结答法门殊胜。此耳根一门,即佛首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之一门;亦即阿难请入华屋之门;亦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故为第一。

  又此成就菩提,斯为第一者:即观世音代佛明答阿难所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谓我从耳门,悟圆湛不生灭性,大开圆解,即妙奢摩他,起智观照,依耳根,为本修因,反闻照性,而起圆修,即妙三摩;随缘应化,心得自在,安住圆定,万行繁兴,即妙禅那。具足三定,圆成首楞严大定,成就无上菩提,惟此耳根第一。悟根性为因地心,是最初方便;从根修证,是初方便 为入初发心住之方便。;获二胜、发三用,随缘利生,是方便。阿难能问耳根圆通,悟彻得成菩提之法,改偏闻之辙,向耳根门头,旋妄复真,即是具足三慧,速证圆通,何待佛敕文殊再选也。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此结自利殊胜。彼佛如来,即古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即秉教修习,而得圆通。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即赞叹于我;善得者,费力少,而收效速,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也。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此即依修证自利行,而授因位之名,应在证圆通时授之,由其师资道合,故授同名之记。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上约人得名,此约法得名。法即修证之法,由我观照耳根,听闻之性,圆照法界,惟妙觉明,十方众生,念我名号,无不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与乐拔苦,自在成就,由是十方众生,皆称我名,故观音名,遍十方界。十方众生,皆与菩萨有缘,礼念供养,甲于其他菩萨也。二观音广陈竟,并上诸圣异说,子二众说本因竟。

  子三 佛现瑞应 分二  丑初 彰圆通总相  二 显圆通别相  今初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此因诸圣各说圆通,二十五门悉启,虽门门皆可证入圆通,而以观音耳根为最。尔时,即诸圣各说已竟之时,佛现瑞应。世尊,指本师释迦,于师子座上:师子为兽中王,游行无所畏,佛为法中王,说法无所畏,故以师子名座。从其五体:乃从佛全身,一首两手两脚为五体,同放宝光;其光远灌十方,微尘数如来之顶,及法王子,诸菩萨顶:此则表显圆通总相,圆通妙理,自他因果交彻;诸佛表果,诸圣表因,光明互相灌注,正显自他因果交彻也。今佛光灌诸佛顶,乃以自果彻他果;灌菩萨顶,以自果彻他因;然必灌其顶者,表圆通妙理,为最胜顶法也。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此他佛光灌我佛,主伴之顶。正显佛佛道同,顶法无二,唯一藏心。诸佛以之为密因,菩萨依之兴万行,皆不离乎此者也。

  丑二 显圆通别相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上彰圆通总相,即圆通妙理,诸佛同证;此显圆通别相,色声诸法,法法圆融。林木池沼 聚水处大者为池,小者为沼。属无情,皆演法音成有情,如极乐世界,水流花间,风吹行树,皆演法音,此即情与无情共一体。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者:我佛光灌他佛,他佛光灌我佛,光光相交,彼此罗织,犹如宝丝网相似,同体不分,不杂不乱。此即处处皆同真法界,以表诸圣法门,即同而异,即异而同,互遍互严,天地呈祥,满目瑞相,而成圆通真境。是诸大众,眼观瑞相,耳闻法音,身居法会,顶灌佛光,各各得未曾有。 一切普获金刚三昧者:乃即事明理,因相悟性,悟明一切事究竟坚固之理性,即普获大士所证金刚三昧,是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此显同悟,阴、入、处、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诸圣入门,虽各不同,所证圆通,则一而已。

  即时天雨去声落也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即时,即于诸佛放光现瑞之时。诸天雨华,供养海会佛生,所雨之华,乃是百宝莲华,而分青、黄、赤、白四色,相间错综,纷然糅合;一时十方虚空,宝华盈满,成七宝色。华分四色以表行,宝具光明以表智;莲华因果同时,方华即果以表因心具足果觉,果觉不离因心;百宝四色,表智行纷敷;间错糅合,表智行相即;空成宝色,表理智互严也。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正当诸佛放光,而成种种瑞相之时,此娑婆世界,依报之大地山河,俱同同时也不现,唯见十方,微尘诸佛国土,合成一个世界,自他不隔,一体圆融。此文上三句,表诸妄销亡,中三句表一真独露。妄空真显,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是圆通真境,到此则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梵者净也,呗为赞颂,西域之呗,犹东土之赞,即歌咏赞叹。自然敷扬节奏,无异天乐鸣空也。此表圆通法乐,任运而成。二佛敕诸圣各说竟。

  癸三 佛敕文殊选择 分二  子初 如来敕选  二 文殊偈对 子初分二  丑初 先示诸说平等  二 后出选择本意  今初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此佛敕文殊拣选。因前悟圆入一科中曾云:‘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又云:‘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因阿难不知最圆之根,佛虽密示耳根,阿难仍未领悟,故请如来,最后开示,退藏密机,冀佛冥授。故佛敕诸圣各说因地修证法门,皆曰斯为第一。阿难亦复罔知所措,故敕文殊拣选圆通根,文殊为根本大智,过去乃七佛之师,承命拣选有二意:一者、佛前虽令一门深入,究竟未曾显说,何门即是;况今诸门并陈,理宜决定一门也。二者、诸圣所说,各皆方便,惜不对根智,惟观音曲合机宜,惟此一选,决定舍诸门,而独取耳门也。 于是如来,特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现今观此二十五位菩萨罗汉;皆称无学者,以圆人修同无修故。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者:各说最初发心,乃至成道,无非根、尘、识十八界,以及七大,以为下手,权巧方便,皆言依此修习,究竟俱得真实圆通,各称第一也。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者:彼诸圣等,所修之行,所证圆通,毕竟无二,实无优劣之分,与差别之异也。此虽归元无二,其实方便多门,而其所入之门,不无巧拙迟速之不同耳;是犹千径九逵,共会王城之意。据此,则二十五门,应无所拣矣!

  丑二 后出选择本意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上正为阿难。以证处虽皆平等,而从入之门,岂尽对此方之机,岂尽可常时修学耶?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于二十五行,谁当其根?阿难多闻第一,惯用耳根,故下文殊选出:‘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下兼为未来,兼我灭后,此界末世众生,根机愈钝,开悟愈难,若不选对方之根,则纵入菩萨乘,舍小慕大,求无上道,亦难究竟。故佛命文殊选择,先授意云:一对阿难一类之机,次对末法此界众生,三修真因,四得极果,乃曰何方便门,能得容易成就也。

  子二 文殊偈对 分二  丑初 叙仪标偈  二 详演偈文  今初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此经家叙仪。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者:钦奉我佛慈悲之法旨,即所授意拣选之事,故后偈云:‘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 指耳根修,圆通超余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者:果后大人,受命常仪,尚且如是。承佛威神者:仗佛威德神力,加被于我,以二十五圣,与文殊齐肩者,实有其人,非仗佛威神,焉敢自行品量也。而以偈对,不以文对者,贯华易持,令闻已而思修也。

  丑二 详演偈文 分六  寅初 发源开选  二 了拣诸门  三 独选耳根  四 普劝修持  五 结答覆命  六 求加总结 寅初分三  卯初 双示二源  二 略彰生灭  三 正明须选  今初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上二句,所依真源,即是本有真心,亦即如来藏性。此犹前文,将问明与不明,先标性本二觉,将破有为无为,先标真性二字也。觉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称觉性为海,如《华严》所谓刹海,劫海等是也。若取水海,犹堕法喻不齐之过。以觉海横无边涯,竖无底蕴,非若水海,尚有边底也。觉海性,性字指体大,澄圆圆澄约相大,元妙元明谓用大。澄圆谓觉海澄湛不动,圆含万有,此即寂而照,不变常随缘也。圆澄,谓觉海虽然圆含万有,究竟澄湛不动,此即照而寂,随缘常不变也。元妙,本来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来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则一念不生,法尔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对上澄圆,即元妙义,圆澄即元明义也。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二句能依妄源,即最初根本不觉,亦即独头生相无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故此句元明二字,蹑上文而来。元明,不妄生照用,则是本明,毫无一物,今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即经前所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生所者,因妄照而妄所生,即前所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以所照之妄境既立,而真照之性遂亡,即所谓有相当情,无相即隐,如迷云起,必障蔽于慧日也。遂将本有如来藏,转成无明藏识也。

  卯二 略彰生灭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此明从真起妄,妄成世界、众生、并业果,三种相续之相。以其妄所既已成立,则转本有之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欲见本识,不知本识,卒不可见,遂迷性空,而妄成顽空,故曰迷妄有虚空,即前晦昧为空是也;亲依无明,虚空先现耳。次句依空立世界者:以本识既不可见,而定欲见之,空见相对,坚执欲缘,如瞪目发劳,依虚空晦昧,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故曰,依空立世界;即前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是也。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者:上句,即温陵所谓:妄想凝结,成无情国土也。下句,谓妄想知觉,成有情众生也。此依无明藏识,生起依、正二报,而有见、相二分。《指掌疏》云:且约本识中细相言之,而不言粗相者,以其示迷途未远,见归源之易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前四句,明诸法忽生;后二句,明诸法还灭,即返妄归真之意。前迷妄有虚空,则虚空生于大觉心中,仅如海之一沤发现而已。以觉心,喻之如海;虚空,喻之如沤,其大小为何如耶?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者:有漏,即前之有情世界,具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微尘国,即前之器世界,皆依虚空之所生,不出空外,益见其微劣与虚妄矣!此四句,即前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者:空性如沤,有生必灭,究之生灭,亦属妄见;沤灭,虚空本无所有,况复空中,诸三有世间耶?三有即三界,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妙理无端,妄成三界,如水结成冰,物而不化,故谓之曰有。又取中三界九地,则为九有:广开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定,无想阿那含,则为二十五有也。又依空同体,安危事一,故灭则俱灭。是知沤性不实,灭之仍归于海,则知空性本无,灭之仍归如来藏性也。

  卯三 正明须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上明可以还灭,已引归元之路;此明圆通顺逆之意,意谓:但能灭除妄识境界,自可复归本来元有如来藏性;既归藏性,其理则无有二。设若欲入此无二之理,其方便自有多门;如京畿是一,入路多歧也。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者:诸圣证入此性,则无有不通;以三科七大,或顺修而入,或逆修而入,二十五门,皆为方便之门,如千迳九逵,皆达帝京也。孤山曰:‘观音耳根则顺,余圣诸根则逆。对此方之机为顺,不对此方之机为逆也。’《正脉》云:‘顺尘识流,宛转达道曰顺入,则六尘六识,火大至识大圆通也。如顺背京之路,绕远方到者也。逆根性之外流,而旋返入性曰逆入,即六根及根大圆通也。如逆背京之路,回身即到者也。请观诸根圆通,俱有旋反字面可见矣!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者:此二句,正见须选;以上所云,顺逆皆方便,所谓十方如来,于一切法门,皆能证得,何须选择!但初发心人,欲入三昧,指楞严大定,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以不得圆根,则艰难而迟,虽修数劫,不及一日,以得圆根则容易而速,但修一日,可当数劫。因此迟速难易,自不同伦,又不可以不选也。初发源开选竟。

  寅二 了拣诸门 分四  卯初 拣六尘  二 拣五根  三 拣六识四 拣七大  今初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前来佛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乃据诸圣,证得藏性而言。今欲初心,修证三昧,有迟速难易之殊,故不得不拣耳!此拣六尘圆通。一、优婆尼沙陀色尘,因观色性空而悟入者。言色惟凭妄想凝结而成,为障蔽之尘,若以心精了之,终不能使之明彻;良以色尘之体,元本结暗所成,如何以此不了明,不透彻之物,而欲初心依此,而速获圆通者哉!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二、憍陈那声尘,因闻法音而悟入者。音声即径直声,语言即屈曲声,即此音声一法,未免杂于语言文字。但伊名句味:伊者彼也,名诠自性,以一字直目为名,如言瓶等,并不言何瓶;句诠差别,如言花瓶二字,带表为句;文诠联合,以多字联合为文;今言味者,即文理所诠之义味也,惟以彼之名句义味而已。且一名非能遍含一切名,一句非能遍含一切句,一义,非能遍含一切义;云何初心,依此不通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三、香严童子香尘,因香尘而悟入者。香尘必以鼻根,合中方知其有香,如若离而不合,则元无有香。且能觉之根,不能恒常与所觉之尘相合,以尘合时,则有能觉,尘离时,并无所觉;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四、药王、药上味尘,因味尘而悟入者。然此味尘体性非本然,而自知有味也。本然即自然,要以味尘合舌根时,方知其有味。其舌根能觉之性,不能恒常与所觉合而为一;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五、跋陀波罗触尘,因触尘而悟入者。然触尘本无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与无知之外物合,而觉知冷暖涩滑,违顺等相,方名为触。此上触字指触尘,下触字指身根所对之物,故云触尘必以身根所对之物,乃得发明显现。无所不明触者:若无有所触之物,则不能发明触尘之相。合离之性,本非一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六、摩诃迦叶法尘,因法尘而悟入者。法尘非同外五尘之实质,乃是五尘落谢影子,谢在意地之中,惟意中独缘;合外五尘,俱属法尘,为独影境,故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者:凭外五尘落谢,必有所落谢之影,是则外尘为能谢,内尘为所谢;但外尘有五,落谢必有先后,内尘亦五,影子非无甲乙。起意缘时,惟专一境,舍一缘一,能所非能互遍互涉;云何初心依此不遍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卯二 拣五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六根,今言五根者,惟留耳根为当选也。一、阿那律眼根,因见性而悟入者。然见根之性即眼根,虽洞然明彻,若四方论,但明前一方,及左右两方,不明后一方,故曰明前不明后。若以四维论,只见前两维,不见后两维,故言四维亏了一半;则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二、周利槃特迦鼻息,因观鼻根而悟入者。鼻息者,鼻中之气息也。出而通于外,入而通于内,故曰出入通。即前云,有出有入是也。现前无交气者:出息尽时,不能即入,入息尽时,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时,名为现前,无有交接之气,则无功德,即前云,而缺中交是也。据此,则三分论功,而缺一分。支离匪涉入者:而且支分离异,各有所据,有出无入,有入无出,即此支离处,匪能互相涉入;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三、憍梵钵提舌根,因舌根而悟入者。温陵曰:舌不因味,而即能觉了,乃为无端。无端,即无因也。谓舌入非无因,而能知味,因有味尘,合到舌根之时,方生觉了之知。设或味尘销亡,则觉了之知,本无所有;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正脉》问:耳离声而闻静,说为本性,何不舌离味而尝淡,亦说为常耶?耳为离知,恒常普遍,离声闻静,更比声圆,人所易晓。经云:动若迩遥,静无边际是也。今舌根觉味之知,不过三寸,合知尚劣,而离知淡相,更为眇昧,岂能同耳之常性彰显乎?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四、毕陵伽婆蹉身根,因观身根苦谛而悟入者。此之身根,与彼所有触尘相同,前云: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今身正与相同,谓身之觉性,亦因所触而得发明;若无所触之尘,不得发明。各非圆觉观者:以圆之一字,双贯觉、观二字,圆觉者,独立之全体也,圆观者,绝待之全智也。此身根与前触尘,各非圆觉之与圆观也。良以合中之知,根尘相待而显,故前触尘,离此身根,其相即隐,固无独立之全体,与夫绝待之全智也。而此身根,离前触尘,其知亦泯,亦无独立绝待,全体全智也。此二句总明合而后有知也。涯量不冥会者:且身根之与触尘,一属有知,一属无知,各有边涯,各有分量,不能于离时,而得冥知契会;此句乃明离而后无知也。合有离无,其性不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五、须菩提意根,因意根而悟入者。知根、谓意知根,即意根也。意根,乃第七末那识;第六依第七为根,故曰意根。杂者夹杂,乱思是意识,此识于诸识中,最乱最强,最难调伏。湛了终无见者:言脱尽意识,湛然了知之境,终不可见:如是则想念,不可一时顿脱之故;云何初心依此杂乱不离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卯三 拣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此拣六识。经初以六识为生死根本,不可依之错误修习,故以舍识用根为经旨。而诸圣自陈圆通,仍备六识者,见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此处文殊复拣去者,正以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也。一、舍利弗眼识,因眼识而悟入者。识见:应云见识,见属眼,即眼识也。杂三和者:根尘相对,识生其中,能所合说也。乃眼家随念分别;外对色尘,内对眼根,中间诈现,随念粗略分别,是为眼识。以能依自体,所依根、尘,故曰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者:即所生之识,诘其根本,无所从来。一者、不从根生,惟根无尘,不自生故。二者、不从尘生,色尘无知,非生识因故。三者、非根、尘和合共生,根是有知,尘属无知,应所生之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今则不然。故举体虚妄不实,称为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识,而速获圆通者哉?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二、普贤菩萨耳识,因耳识而得悟入者。心闻:即耳识,能洞彻十方,圆闻无碍者;此皆生于修法界行,大因威力之所成就,非耳识自能有如是功能,须是深位菩萨方可。云何初心依此久远之因,而速获圆通者哉?

  鼻想本权机,祗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三、孙陀罗难陀鼻识,因鼻识而悟入者。鼻想者:于鼻端作观白之想也。本权机者:本来权巧方便,随顺机宜而设,非鼻识本有也;鼻识以分别香臭为用。次句,即其权施之意,祗令收摄其散乱心,令得暂住而已。三句云:既有能住之心,则鼻端白,即成所住之境。盖真心无住,云何初心依此有住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四、富楼那舌识,因舌识而悟入者。舌识说法,惟是播弄音声,及以语言文字。而富楼那得大开悟,成阿罗汉者,乃是先所成,旷劫辩才之力,故能如是耳,非一时舌识之功能。以名身、句身、及文身,乃不相应行,有为法所摄,非无漏法。云何初心,依此有为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五、优波离身识,因身识而悟入者。持犯者:持淫、杀、盗戒,欲令清净,不使有犯,但能约束身识而已。非身识之范围;如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身识无所从束,是尚不遍于口、意二业;况夫菩萨,清净律仪,乃至八万细行,一切法门耶?故曰元非遍一切。云何初心,依此不遍法门,而速获圆通者哉?《指掌疏》‘问云:波离执身,次第执心,俱得通利,今何但云束身?答曰:此约初心言之,大凡初心持戒,先断淫、杀、盗、妄,妄犹可缓,而最所宜急者,唯淫、杀、盗耳。但执心诚难,故先以身识束身。如身识不起邪觉,离于恶触,自然无复淫、杀、盗事,是为束身。至若心动淫、杀、盗机,口出妄言、绮语等,非不欲断,但非身识能持,人不尽皆然。波离岂能依此入圆哉?’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六、大目犍连意识,因意识而悟入者。不可测度,谓之神,自在无碍谓之通。大目连神通,虽由旋识复湛,心光发宣,究其深本,乃宿因久修。故遇佛闻法,即得成就,是知其有由来矣,何关意识之事!法分别:即意识也。因对法尘上,所起分别,念念攀缘;即合法尘则有,离法尘则无,故曰念缘非离物;物即法尘也。云何初心,依此攀缘妄识,而速获圆通者哉?

  卯四 拣七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此拣七大圆通,前五大同尘,第六同识,第七同根。今一、持地菩萨地大,因平地而悟入者。若以地大之性而为观察,境则是坚凝障碍之物,而非通达之相。持地平填道路,尚涉有为,而非无漏之正性耳,圣者正也;后遇平心之教方归圣性。云何初心,依此有为之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二、月光童子水大,因观水大而悟入者。若以水大之性,而为观境。皆由想念而成,非真如实际,如如不动之理。凡欲契如如不动之理,须得如如不动之智;而起心分别觉观,皆不与相应,故曰如如,非六识觉观所能契入也。云何初心依此觉观之心,速获圆通者哉?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三、乌刍瑟摩火大,因观火大而悟入者。若以火大之性,而为观境。乌刍厌有欲火,而求离欲,非到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乃非真离欲也。然初心不尽多淫之机,有少欲无欲者,岂必藉此,以为方便?云何初心依此不通之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四、琉璃光法王子风大,因观风大而悟入者。若以风大之性,而为观境。彼虽遍观内外,皆是妄缘风力所转,然风大有动有寂,便属循环生灭,无常之法,非无对待。既有对待,自非无上觉体。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正脉》‘问:反闻法门,亦从动静而入,何殊于此?答:彼乃渐脱动静二尘,以取无动静之闻性,为初心方便。此即取有动寂之风性为入门,所以大不同也;岂可以此难彼?’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五、虚空藏菩萨空大,因观空大而悟入者。若以空大之性,而为观境,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虚空,乃晦昧所为,昏即冥也,钝即顽也。乃以冥顽为相,自体先非灵明觉知之用。无觉异菩提者:既无灵明觉知之用,自与菩提相异。梵语菩提,此翻觉道,即圆通所证之无上觉道也。今欲以昏钝之因,而取灵明之果,何异钻冰取火也;云何初心依此无觉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六、弥勒菩萨识大,因观识大而悟入者。若以识性,为所观境,谛观十方唯识。然此识性,念念生灭不停,实非常住之性;且存心观之,已是虚妄,何况所观之识大,而不虚妄耶?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七、大势至法王子根大。按根大应当在第六,今弥勒识大超前,势至根大居此者,足见菩萨明知欲修楞严大定,独让观音殿后,而求其普被三根,利钝兼收者,惟此念佛一门。凡有动作迁流,全属诸行,皆是无常。而势至则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既是都摄,则属根大;可见念佛,不是口念,不是第六意识心念,乃是意根都摄六根而念。虽曰净念,终成有念;既曰相继,难免生灭;故曰念性元生灭也。以此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因果相孚,则万修万人去。若以此生灭之因,而求现证,不生灭之圆通,则因果相背,感应咸殊,故曰因果今殊感。云何初心依此生灭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正脉》云:通论二十四圣,约其所证,必等观音;而原其入门,不从本根,略有四缘,所以当拣:一者、不对方宜;二者、不便初心;三者、别有资藉;四者、非常修学。反显耳根、对方宜、便初心、不劳资藉,通常可修也。意在后偈,预此明之。二了拣诸门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