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

  辛四 诸人趣 分三  壬初 蹑前警起  二 详列十类  三 结叹可怜 壬初分二  癸初 负债反复征偿  二 负命杀食不已  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

  《宝镜疏》云:人者忍也,谓于世间,违顺情境,能安忍故。若论人趣,亦有多种,约而言之,有三差别:一是五戒,及中品为因,直克其果。二是从胜类中来,如圣贤示现,天仙谪降之类。三是恶道中来,如地狱、鬼畜及阿修罗。今且单约从畜复形者,以详明之。 《正脉》云:以人趣为修进通途,诸趣皆愿为之,求转身之速也。故诸佛但于人中成佛,裴公序《圆觉》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且胜劣无量差别,富贵慈善者似天,聪明者似仙,刚暴者似修罗,愚痴者似畜,贫贱者似鬼,囚系者似狱。夫相似既多,则知来处必多。今亦顺序而谈,故偏取从畜来者。

  夫此文颇似畜生趣余文,再四研求,前趣之文已结,当是蹑前警起之文,故以复次阿难起之。观文中征剩索命二意,乃诸畜所以润生为人也。言警起者,是我佛欲人警悟,于诸畜生,不可鞭策,过用其力,嗔怒枉杀其身也。负债应分两种:一负物债,反复征偿。二负命债,杀食不已。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者:此负物债也;酬偿先世物债,债毕即停,两不相干矣。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越超过也,超过所应偿之分。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者:即乘此因缘,反复为人,索还其前生余剩之债矣。 《正脉》问:酬满寿终,或转别生,则无可越。若酬满,而彼不死不转,则凡心何以知其当止乎?答:喂养不到,非礼苦役,鞭策过度,则必越分,于此切宜存心,至于死转,必有冥冥主宰,不足虑也。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此偿物债,而分胜劣。胜者:人中偿还;劣者:为畜偿还。如彼有力,兼有福德者:彼指被征之人;有力指有善业之力,兼有福而仁,有德而贤,不必舍命,则于人趣之中,不舍人身,酬还彼索债者,前世过用之力也。如被盗贼劫夺,亲友负欠等皆是。此约胜者说。若无福者下:此约劣者说。若无善业之力,及无福德者,则难保人身,还为畜生,或被驱役,或被售卖,偿彼前世余剩之债,故曰余值。 《指掌疏》云:则现前过用得意,即当来反偿之不得意,普愿举世仁人君子,当其得意时,须防有不得意时耳。初负债反复征偿竟。

  癸二 负命杀食不已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

  此重明剩债易偿,言反征可停。阿难当知者:借阿难以警世人也。若用钱物者:言被征之人,若有善业之力,不舍人身,而反征者,不过用其钱物而已。若无福者,则为畜生,而反征之人,或应役其身力,故曰或役其力。是皆可以偿足,自然停止,但不至分越所酬而已。

  如其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此正明负命难解。设或为其中间,杀彼身命,食其血肉,如是生生世世,经微尘劫数,怨习难忘。以肉还肉,故互来相食;以命还命,故互来相诛。递相报复,无有已时;犹旋转车轮一般,互为人畜,循环高下,无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此唯许佛法能止。奢摩他,为自性本定,法也;佛出世,为照世明灯,佛也;除此佛法之外,不可停寝。奢摩他开解照了,此自性天然本定,返妄契真,能止生死业苦,明自力得解也。遇佛出世,为众生说法,能解历劫冤愆,明他力得解也。佛意警诫,不宜恣意杀生食肉也。初蹑前警起竟。

  壬二 详列十类 分十  癸初 顽类  二 异类  三 庸类  四 狠类  五 微类  六 柔类  七 劳类  八 文类  九 明类  十 达类  今初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汝今应知者:此警告阿难,以及世人,应当以智而知,今畜报既尽,幸得为人,须及早省悟,不可仍依余习,旋得旋失;直贯诸科,寄居于此。彼枭伦者:昔因惑习,为怪为枭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顽类。顽谓恶而且愚,不可化为一毫之善者也。参合顽类者:非彼一类,皆枭所化也。余准此可知。

  癸二 异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汝今应知,彼咎征者:昔因淫习,为风魃为咎征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异类。异类者,谓妖异之类,如身具二形,六根反常者是也。

  癸三 庸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汝今应知,彼狐伦者:昔因诳习,为魅为狐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庸类。庸类者:无超拔之气,媚世求荣,甘为庸鄙之类。

  癸四 狠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

  汝今应知,彼毒伦者:昔因嗔习,为蛊鬼为毒物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狠类。狠类者,刚暴自用,毫无仁慈之行也。

  癸五 微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汝今应知,彼蛔伦者:昔因冤习,为疠为蛔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微类。微类者:卑微下贱,倡优婢仆,虽亲附人,人不介意是也。

  癸六 柔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汝今应知,彼食伦者:昔因慢习,为饿鬼为食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柔类。柔类者:柔弱懦性,被世欺凌,不能卓立之类也。

  癸七 劳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汝今应知,彼服伦者:昔因枉习,为魇为服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劳类。劳类者:劳苦不息,碌碌营生者是也。

  癸八 文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汝今应知,彼应伦者:昔因见习,为魍魉为应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文类。文类者:合辙云:小有才能,通文合礼,与人应接,不失其序,非经天纬地之大文也。

  癸九 明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汝今应知,彼休征者:昔因诈习,为役使鬼,为休征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明类。明类者:乃世智辩聪,堪为世用,非仰观俯察之大明也。

  癸十 达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汝今应知,彼诸循伦者:昔因讼习,为传送鬼,为循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达类。达类者:《灌顶》云:谙练世故,了达人情,非博古穷今之大达也。二详列十类竟。

  壬三 结叹可怜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此警示,既得为人,当念人身,难得而易失,切宜珍重爱惜!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者:是等,指上十类人伦,皆以宿生之债,酬偿已毕,恢复人道本形。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者:此指多生,皆从无始以来,恶业妄计,种种颠倒,不忘债与命也。为征债而相生,如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也。为索命而相杀,如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也。

  不遇如来出世,不闻诸佛正法,悔过自新,无缘解脱。于尘劳之中,法尔轮转者:然尘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苦,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此辈幸得为人,凶多吉少,苦多乐少,若乃一念不慎,转眼便成堕落;仙天无路可升,佛道从兹永隔,故名为可怜悯者。四诸人趣竟。

  辛五 诸仙趣 分三  壬初 结前标后  二 正列诸仙  三 判同轮回  今初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梵语茂泥,此翻为仙,仙者迁也。故佛告阿难:复有从于人趣,非上之十类人伦,初得人身,犹带十习余习。《正脉》云:惟此仙趣以上,方与十习无干矣!欲求仙道,厌惧无常,想身常住,迁入山林。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不依本觉真心,发起始觉正智,而修楞严大定,以证究竟坚固之理;而反别修,虚妄之念,拨弄精魂,存想固形,以求长生不死。殊不知欲求长生则可,欲求不死,实是空言,纵使寿千万岁,亦不过后死而已。

  《宝镜疏》云:但凡存想,便是妄认缘影;但曰固形,便是妄认色身;即佛所谓,错乱修习者此也。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此不依真本也。别修妄念,存想固形者:此别修妄本也。《正脉》云:山林人不及处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经中谓:七金山中有一山,乃神仙所居。道家所谓:昆仑倒景,以此山非须弥山也。夫人既不及,彼独能游,则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种仙者:但以其所修别之。初结前标后竟。

  壬二 正列诸仙 分十  癸初 地行仙  二 飞行仙  三 游行仙  四 空行仙  五 天行仙  六 通行仙  七 道行仙  八 照行仙  九 精行仙  十 绝行仙  今初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彼诸众生者:指别修妄本也。总冠十科,步居于此。前五科行字,作平声读之,约步履行走而言。后五科行字,作去声读之,约功行浅深而论。坚固服饵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药饵,以诸药物,炮炼修治,为丸作饼;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食道圆成。不惟百体康壮,寿年延永,必至身轻行疾,名地行仙,不能升空。故此与下四科,为以步履轻重,远近高下,而分胜劣耳。

  癸二 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草木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草木。此与上科药饵,不过生熟之分,惟不餐烟火食,但服紫芝黄精、松枝柏叶;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药道圆成。行步如飞,升高越壑,身轻胜前,故名飞行仙。

  癸三 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金石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烹煎铅汞,炼养丹沙,而不休息。故能化形易骨,点石成金,各获其效,谓化道圆成。为超脱而游世外,因利济而游寰中,故名游行仙。

  癸四 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动止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动止;动以运气调身,止以养精安神;动止以时,起居必慎。由是运养不息,初则练精还气,继则练气还神,终则练神还虚,故得气精两化,形神俱妙,谓气精圆成。乘云御龙,游于虚空,故名空行仙。

  癸五 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津液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津液;上出为津,下咽为液;即所谓鼓天池,咽玉液,能令水升火降,久而不息,水火既济,而结内丹;内外融通,与物无累,谓润德圆成。乘正御气,游乎天上,故名天行仙。 《指掌》云:此上五仙,前二似属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圆形,全无利济之心,但以有烟火无烟火;分之为二。后三似属彼之大乘,以兼有利济之心,但游行未能忘身,不能远达高举。而空行,则形神俱妙,虽能高举远达,而犹有分齐。至于天行,则与天地合其德,与六气合其用,利万物而不宰,处寰中而无迹矣。

  癸六 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精色者:谓坚固其心,以求精色。采日月之精华,食云霞之彩色,久行不息,粹气潜通,粹即日月云霞之精粹,谓吸粹圆成。形与气化,神与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而与造化交通,故名通行仙。 汉武内传,东方朔遇黄眉翁曰:吾却食服精气,三千年一转,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转,剥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也。

  癸七 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咒禁者:谓坚固其心,以持咒禁。持咒,则延年益寿,护国佑民;禁戒,则止嗜戒欲,降妖袪魔;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术法圆成。咒是咒术,法是禁法,咒枣书符,以愈疾病,禁毒驱魔,以利群生。将此道以养身,推此道以济世,故名道行仙。

  癸八 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思念者:谓坚固其心,沉思静念,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脐轮而练气;即系心脐轮下,透尾闾关,上升夹脊双关,以至直透泥洹宫,冲顶出神;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思忆圆成。神出入而自在,气上下以交通,形神照应,故名照行仙。

  癸九 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交遘者:谓坚固其心,以成交遘。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万物化生。《灌顶》云:此以肾水为坎男,心火为离女,取坎填离,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感应圆成。感应者,即交遘义,此以坎离,遘精成行,故名精行仙。 《正脉》云:至于用女子为鼎器,而采助淫秽;内教固辟为魔论,而仙道亦鄙为下品。此为投人之欲,狂迷者多惑之,正人君子,绝口远之可也。

  癸十 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坚固变化者:谓坚固其心,以穷变化,推求其术,深研化理,久行不息,而得功效。心存化理,久则觉悟,而与造化相通,谓觉悟圆成。移山倒海,翻易四时,故名绝行仙。二正列诸仙竟。

  壬三 判同轮回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练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此结示妄想,极劝真修。是等,指上十类仙人,皆于人中,怖惧生死无常

  ,以求长生不死。《正脉》云:岂觉言长仅以胜短,说生终以待灭,讵识无生之至理,本常之妙体哉! 练心者:即别修妄念,不修正觉真心也。别得生理者:即存想固形,别得延生,妄理相应,故能寿千万岁;但是后死,非真不死,如松柏后凋,非真不凋耳。休心依止,深山海岛,绝于人烟之境:即所谓蓬莱弱水,惟飞仙可度。七金山之外,其水甚弱,舟楫不能至,而羽毛皆沉,为神仙所居之处;并非不死之国,斯亦是轮回。以所依既未超乎三界,而能依岂能脱于生死?夫法身真常,形骸虚幻,怖速死而求长生,即属妄想,依妄想而堕生灭,正是流转。

  不修三昧者:乃极劝真修;言欲免轮回,须断妄想,欲断妄想,须凭三昧。三昧者:即首楞严大定也。因中,依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若因中,依生灭为因,欲求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设若不亟早修习楞严三昧,仙报一尽,依旧还要改头换面,而来散入于诸趣之中,可不痛哉!

  《正脉》问:修仙者,妄谓释教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惑此言者甚多,请此附辩,以觉深迷。答:彼所说性命,二俱非真,盖指身中,神魂为性,身中气结,命根为命。故说单修性者,但得阴魂鬼仙,无长生身形;兼修命者,方得轻妙长生之身,而夸形神俱妙。安知佛所说性,是人人本有,真如性海,乃无量天地,无量万物之本体。证此性者,岂但能现无量妙身,兼能现无量天地万物。其所现者,岂惟但能令住百千万岁、虽尘沙浩劫,亦可令住。且欲收即收,一尘不立,欲现即现,万法全彰,得大自在,得大受用,方谓真如佛性。斯言信不及者,请细阅前文显性处,自然悟彼无知而妄谤矣。

  昔吕严,三次晋京,求名不遂,乃郁郁而返。韩钟离欲度吕洞宾 即吕严,在于中途,旅馆候之。时吕严至,长吁短叹!韩曰:相公何为如是,莫非功名不遂乎?夫功名犹如梦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何为怏怏于怀?吕严闻之不语。韩又出枕子一个,语曰:子今路上辛苦,少憩一卧可也。吕严受之即睡,梦至一家投胎,既生,聪明俊秀,母爱如掌上之珠,少读书,有过人之才,年既长成,所试皆捷,出仕为官,运途顺利,连升吏部尚书,为人忠直,竟遭奸臣奏害,令杀其身。一生所处皆顺境,忽罹杀身之祸,绑至刑场,利刀一砍,头落惊醒,出一身大汗。韩语之曰:功名富贵事如何?莫若及早从吾修道。吕严一想,人世总是无常,遂从之,别修异道,易名洞宾。炼一双雌雄剑,斩妖袪魔,志在利生。一日路经黄龙山下,见有紫云盖顶,知有高人,于是入山参访。适黄龙禅师,上堂说法,洞宾旁听。说毕,黄龙禅师云:今日有人盗法。洞宾即出众云:囊有长生不死药,何用盗法?黄龙禅师斥云:汝这个守尸鬼。洞宾即飞出宝剑,要斩黄龙禅师之首。剑至项,鸣一声即坠地,插在地中,并不飞回。洞宾用尽心力,亦不飞回,黄首如故。于是相信道高,方向忏悔,请求开示,礼拜为师,有偈为证:蹙碎浮囊弃却琴,从今不弄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方悔从前错用心。是可见仙道不如佛道也。五诸仙趣竟。

  辛六 诸天趣 分二  壬初 正列诸天  二 通前总结  壬初分三  癸初 六欲  二 四禅  三 四空 癸初分三  子初 标示生因  二 欲分轻重  三 判属欲界  今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此标示生天之因。诸世间人,有欲离苦得乐,不求常住,不生不灭,圆湛之心,但依有为事相,而求有漏果报。是依妄本,而不依真本而修,为三界总因也。未能舍诸妻妾恩爱者:别为六欲天之因,以欲界未离三欲,皆有淫欲,饮食睡眠,今称欲界。以淫为诸贪之首,故未能舍诸妻妾,深恩重爱,以修出世,戒定之业,而证无漏之果也。 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灌顶引论云:天者,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或谓天者,天然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 《正脉》云:天趣与仙趣不同,世人仙天不分,而学仙者,滥附于天,且谓诸天,皆彼祖仙。今略辩之:仙以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前身,而受天身。岂其类哉?又仙处海山,如蓬莱昆仑,皆非天上。四王忉利,曾无卜居,况上界乎?是知天趣,最为界内尊胜之流,迥非仙与鬼神之类也。

  子二 欲分轻重 分六  丑初 四王天  二 忉利天  三 夜摩天  四 兜率天  五 化乐天  六 他化天  今初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王天。

  己色为正淫,他色为邪淫。此人遵守五戒,于邪淫中,不唯身无有犯,即心中亦无一念思想;是正淫虽有,邪淫已无,故不奔流纵逸,而得爱水,澄净莹洁,心地光明也。今独约淫欲一事,以是生死根本,故约之而分胜劣耳。此人命终之后,舍人身而受天身,生须弥山腰,邻于日月宫。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为帝释外臣:东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多闻天王,居水晶埵。此四天离人间地,四万二千由旬,身长拘卢舍四分之一,当此间周尺,七十五丈,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合计九百万年也。

  丑二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此比前更进一步,不但无有邪淫,即于自己正妻,房帏之间,淫欲爱念,尚且微少淡薄,所谓有时有节也。然于清净独居之时,间有淫念生起,不得全其净味。命终之后,超日月之光明,生须弥之极顶 即人间顶。再上,即空居天,与人间不接矣。如是一类,名忉利天。梵语利忉,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有一天,为善见城,乃帝释所居。此天离地,八万四千由旬。身长半卢舍,当周尺,一百五十丈;帝释身长,一拘卢舍;由其过去,遍修敬恭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合人间数,乃三十六万年也。以上二天,名地居天,以未离地故也。然此二天,形交成淫,与人间同;但风气一泄,欲漏便除,非有不净流溢也。《智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发心修塔,以此功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侨尸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净明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起塔,报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二缘不同者,以既在轮回,前后更易,各引一缘耳。

  丑三 夜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境现前,暂时相交,过去之后,竟无追思回忆;于人间世,非有深染,故曰动少静多。此于净居,而得全味,渐近清虚;故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 《正脉》问:空居诸天,宫殿池树,皆何所踞?答:七宝琉璃,与大地无异,但欲下之时,即虚豁无碍,例如人间大地,贤圣天仙鬼神,皆能出入自在。当知万法本空,由业力转,虚实并现,而昧者未达也。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者:前天虽超日月,光犹可及;此天复高,故云光明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者:依正二报,身殿光明互照,故不须日月。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光明不及,无分昼夜。而此天,以莲华开合,善知时分,随时受乐,各得相应。诸经多称夜摩,故科名依之。惟执手成淫,无交遘事矣。此天离地,十六万由旬,有地如云,朗然安住。身长,周尺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也。

  丑四 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此人于一切时,皆能静而不动,设有应行之触,来相逼迫,未能违拒,犹顺从之,此较胜于前也。命终之后,上升精细微妙,不接下界诸人天境。然此天,有内院外院。外院,属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内院,是菩萨所居,弥勒菩萨为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说法教化。菩萨有时至外院小摩尼殿,说法教化凡夫,倘若机熟领悟,则接引而入内院。且内院,尚非外院所能知处,故不接下界,诸人天境,故精;乃至劫坏三禅,而菩萨住处,水、火、风,三灾之所不及,故微。即《法华》所谓:我此土不毁,众见劫烧尽之意。细察文义,初四句,外院之因,而缺其果:上升精微下,内院之果,而缺其因;当时译者,过于省文也。如是一类,名兜率天,此云知足天,能于欲境,生知足故,但以一笑为淫,更不必执手矣。此天离地,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

  丑五 化乐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本无欲心,应汝而行房事,盖深拒之也。拒之不已,迫以大事,谓继承家业,故于是勉从其意。但遇欲境,横陈之时,味如嚼蜡相似,淡然无味。横陈者,司马相如赋云:花容自献,玉体横陈,谓横放其身,陈献于前也。命终之后,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下天;化,谓变化五欲乐具,自所受用。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余经但称化乐,谓自化五尘,还自受乐也。今科名依之。但以熟视为淫,不必笑矣。此天离地,六十四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八千岁。

  丑六 他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者:厌离世间,淫欲不净,全无乐著,心希上界,权同世间。行夫妇事,于行事相交之际,不但无味,而且了然超越,神游境外,毫无欲想。命终之后,超出化无化境:化,即第五;无化,即下四天。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尘欲境,不劳自化,皆他天之所变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但此天,以眼暂视,便为淫事。《正脉》引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有地如云,安住其上。身长周尺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

  问:欲界顶天,为魔王天是否?答:《瑜伽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摄。是知魔天,别是一类,说摄或可;说即,则不可也。二欲分轻重竟。

  子三 判属欲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此结成欲界之名。欲性躁动,世人无有节制;其动也,若瀑流,若野火,莫能镇压。如是六天,渐能节制,而向于静,因中欲心渐渐轻,生天层层高。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者:如初天,且止外动;二天,内动亦微;三天,遇境方动;四天,境迫不违;五天,交中无味;六天,形合心超。然此等形虽合,而心超出,似离于动,但其心迹,尚然犹交。如前四天,不唯迹交,尚兼心交,以有味故。后二天,虽无心交,犹有迹交,以应事故。此虽欲有重轻,总未离于男女爱情。自此已还,直至阿鼻地狱,皆欲界摄。以诸趣虽异,而欲是同,故名五趣杂居地也。

  问:天台云: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修禅定粗细,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约欲事轻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惟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 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约欲。六天以寡欲而上升,四禅以绝欲而高蹈。故知,不断淫欲,上界犹不可望,况欲证无上菩提耶?所以欲修三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须先斩此一关也。初六欲天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八终

  癸二 四禅天 分二  子初 正分四禅  二 结属色界 子初分四  丑初 初禅天  二 二禅天  三 三禅天  四 四禅天 丑初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梵众天  二 梵辅天  三 大梵天  今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前明六天,虽求离欲,未能绝无,以形虽出动,心迹尚交,故名欲界。而此上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惟男无女,纯是化生,色身胜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净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通号四禅,已离欲界散动也。非但离欲,并离食睡,三欲俱亡,稍涉饥倦,即入禅定,而出定时,则精神饱满,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详分十八重,但疑有同处,而区分胜劣为类者,未必十八,皆上下为次也。此明色界,初禅三天;首言世间者,显非出世;而言一切,所修心人者:谓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错乱修习也。禅那,此云静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者:谓不修首楞严大定,无漏之静虑,即无有出世间,真正之智慧。显彼惟有漏静虑,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非无漏真三摩地,妙圆通矣!此是总论,应通下文。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独显戒德,未彰定慧。先言执身者:表异六欲,不免身犯。而此天非但执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复俱无。由是身心,俱得清净,爱染不生,故欲界无可卜居,临终之时。应念化生上之色界,身为梵世伴侣。如是一类,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卯二 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欲界淫习,既已伏除,离欲净心,已得显现。初二句,指前天,但显戒德;下谓本天,戒与定俱。于诸律仪,爱乐随顺者:于诸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无有强行之苦,乃有安行之乐,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是人应时,能行梵德者:显是本天转升,故云应时,非同前天,离下生上,犹待异时,此不但清净身心,而且弘扬德化,已超梵众。如是一类,名梵辅天。《正脉》云:既辅化,即天臣矣,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卯三 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天乃显戒与慧俱。初天,由执身而摄心;次天,由心现而行德;此天,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禁戒自然清净;不唯清净,加以明悟,此即戒与慧俱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之道也。如是一类,名大梵天;位超梵辅,故称为大。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苦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上三天,称为胜流者:以身胜乐胜,能胜下界诸趣之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者:指欲界八苦,所不能逼,虽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证真三摩地者,然于持戒清净心中,而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于九地中,第二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诸恶趣生,而得清净喜乐也。劫尽火灾得至,由其内有觉观火故。初初禅天竟。

  丑二 二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忧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少光天  二 无量光天  三 光音天  今初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明色界,二禅三天也。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深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似是大梵所为;梵众天:戒德显著;梵辅天:戒与定俱;大梵天:戒与慧俱;具足戒、定、慧,故曰圆满梵行,而升此天。环师亦谓,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统摄既久,则化他功深,自行益纯。澄心下,方入此天;澄心不动,寂湛生光者:谓心水澄凝不动,寂然发用,湛然生光,但心光尚劣,未极其量,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寿二大劫,身长二由旬。

  卯二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由定力转更增明,身光心光,展转相然,如以火传火,光光迭发,照耀于无尽也。所有依报外境,随光而发,亦同正报身心,内外明彻,遍成琉璃。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十方言之,非遍一切十方也。按二禅覆以小千世界,遍小千之十方也。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寿四大劫,身长四由旬。

  卯三 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即取也;持,即执持;圆光,谓前天依正,光明交映,至此定深,而至圆满,故曰圆光成就。教体者:《正脉》云:以此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 有谓二禅以上,无有语言,恐未必然。《法华》云: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悉皆得闻之;此可为证。发化清净,应用无尽者:发宣梵行教化,清净无著,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寿八大劫,身长八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忧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此三胜流,非但胜于欲界,犹复胜于初禅,以后后胜于前前也。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者:以初禅,乍离欲苦,恐其复坠,故一切忧愁悬挂,竟有不安之貌,时时以觉观拒之。今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心息,故忧悬所不能逼,而入无觉无观矣。然虽无觉观,仍属有漏,而非依寂常之真心,而修实证真三摩地也。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于清净梵行心中,粗漏已伏。粗漏,指初禅爱,无所由起,故曰已伏。能以定力,伏前五识,不起现行,故名为二禅。于九地中第三,名定生喜乐地,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也。火灾不到,而有水灾,由其内心有喜水故。二二禅天竟。

  丑三 三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安隐喜俱 寅初分三卯初 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  三 遍净天  今初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此明色界,三禅三天也。《持地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阿难!如是天人:蹑前光音天,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体;披发音声,显露妙理。此天,即依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然安静,而通寂灭之乐。寂灭乐,亦定清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以名同体异也。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而未能成,名少净天。初伏第六意识,非真寂灭也。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卯二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者:前天通寂灭乐,以其净境未亡,至此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曰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者:以空引净,净与空发,虚空无有边际,净境亦无边际。自觉正报之身心,犹若太虚,无累无碍,故曰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净空无际,故无有量也。寿三十二大劫,身长三十二由旬。

  卯三 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天净境,只遍身心,至此定力转深,并依报之世界,正报之身心,泯同一体,皆得虚寂,故曰一切圆净。《正脉》云:此但定力所使,所谓境随定变而已,非唯心观力所使也。

  净德成就:接上句,既一切圆净,则纯净之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自觉殊胜归托之处现前,将谓真实安身立命处所,清净极乐家乡矣。不知尚属有漏,即便归托于此,故云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以其触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身长六十四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安隐喜俱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初禅,苦恼不逼,未得随顺;二禅,忧悬不逼,五识已伏,但得随顺;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名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者: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得安隐,今喜心既离,身心安隐,自在受乐。乐称无量者,以所具妙乐,周遍无量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虽非正得真修实证之三摩地,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初、二禅离障增胜,故曰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曰安隐心。 《正脉》云:仍言欢喜毕具者;以有安隐心中,四字拣之,良以喜是动心所发,乐是静心所融,若在飞动心,纵说乐,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隐心,纵说喜,而仍是乐支,故通名为三禅。于九地中第四,名为离喜妙乐地。以离前初、二禅之喜,得三禅之妙乐也。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三三禅天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