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卷

  丙二 助道别详护定要法 分二  丁初 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二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丁初分二  戊初 阿难请问  二 如来详答  戊初分三  己初 谢前述益  二 总问诸趣  三 别举地狱  今初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此处仍属正宗分。然正宗未竟,遽结经名者,以前为正修,阿难问定,如来答定。总示别答,从因至果,言义俱周,理应结名。以后为助道,资助楞严大定之成功,故别详护定要法。初谈七趣劝离者,此以戒助定。二辨五魔令识者,此以慧助定而已。《正脉》云:自经初,每曰轮转,曰诸趣,曰轮回,曰沦溺,乃至十二类生,皆以谓此,而不及详言,故此委谈劝离,所以警淹留也。

  此谢前述益,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之双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十二类生,颠倒妄想,一时顿销,故具折伏之大威。五十五位,增上妙理尽情吐露,故具摄受之大德。慈音无遮 遮者限也平等也:教不简乎亲疏,机不分乎胜劣。善开众生,微细沉惑者:善巧方便,开示众生,微细烦恼,以思惑修道位中所断,行相难了,故曰微细。无始俱生无明,故曰沉惑。此皆破妄也。妄既破,而真自显,喜菩提之有分,知涅槃之可修,从此生死无干,故得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也。初谢前述益竟。

  己二 总问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此总问诸趣。先据唯心真实。世尊,若此众生,所具如来藏性:其体不变曰妙;其用随缘曰明;从来无妄曰真;究竟不染曰净;具此四种德相,曰妙心;本来周遍圆满。妙心既已如是,乃至超略之词,超四大、五阴、根、尘、识法,以及虚空,乃至大地草木 器世间,蠕动含灵 有情世间,本来原具,真如自性,即是十方如来,成佛真体,无二无别。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既是佛体,自应真实,云何复有七趣之虚妄耶?等道,即仙道。世尊此等诸道,因何而有?为复真如体中本来自有耶?为是众生心中妄习生起耶?若是真如体中,从本以来自有,则七趣不应虚妄;若是众生心中,妄想习气生起,则心外有法,与今现悟遍圆之义不符,所以未敢深领,而致问也。 又前满慈所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生续?此阿难所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七趣虚妄?同耶异耶?答:前问三种生续,起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今问七趣虚妄?由于情想差别,故见轮回。若悟后文,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则二疑俱释矣!二总问诸趣竟。

  己三 别举地狱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此淫报。举现事以问地狱之报也。称呼曰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大戒,而又私行淫欲,既已破戒,且以妄言谤戒。谓行淫,非同杀生害命,非比偷劫财物,但是彼此交欢,现前无业,将来亦无果报。盖私淫是破戒,妄言无报是破见;毁律误人,罪恶弥甚;故感华报、果报,一时俱受。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者:淫欲属火,故感女根生大猛火,业力增上,报不容缓也。后于节节,猛火烧然者:《乌刍章》云: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信不诬矣!此华报不足以偿,故命终神识,径堕地狱,而受果报矣!《指掌疏》云:下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今宝莲香,虽说淫欲无报,犹信杀偷有报,似是九情一想,受报应在风火二交过地。但以毁戒误人,罪恶极重,故云堕无间地狱。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琉璃报复属怒,善星邪见属痴,亦举现事,以问地狱之报。合上宝莲香私行淫欲,总之淫、怒、痴三,为堕狱之因。为人在世,不可不慎;若复修行,更宜痛戒。琉璃王,是匿王太子,诛瞿昙族姓,以报一言之辱。惟以嗔怒增胜,杀戮太过,故致堕狱耳。琉璃王少时,定省外氏,适释种为佛新造讲堂,庄严灿烂,中设法座,佛尚未坐,而琉璃王竟坐其上。释氏骂曰:此婢生物,汝有何福,敢于中坐?催逐令出。太子出已,语侍臣好苦言:释种辱我至此,我绍位后,汝当告我,我起兵伐之。婢生物:因匿王求婚于释氏,若不许,恐挟嫌伐我;若许,又非所愿;后乃以婢女,充为释种女嫁之。太子是其所生,此次来外婆家。及至长成,废父自立;好苦来告大王,曾记释种一言之辱乎?遂起兵伐释种。目连请佛救度,佛乃默然。于是目连以钵盛诸释种,至于天上。大兵既至,恣行杀戮。琉璃王有欲害佛,入见佛已,毛骨悚然。佛记七日之后,当入地狱。王惧,率领军队,乘船入海;时至,水中自然出火烧灭。大兵既退,目连见佛曰:当时请佛救度,因佛默默无语,我乃以钵盛救,送到天上,今则持归。佛语之曰:定业不可转,非汝神力,所能奈何!启钵视之,皆化为血水矣!

  远因者:佛言往昔罗阅城中,有池多鱼,天旱水干,人向池中捕鱼。内有鱼王,一名麸,二名多舌,藏在泥中,池水既干,泥觉有动,遂为人捕。时有小儿,手持竹竿,戏敲其头三下。尔时捕鱼人,今释种是,麸鱼琉璃王是,多舌好苦是,小儿即我身是。详出《涅槃》,及《琉璃王经》。 善星,亦云善宿。《阿含经》云:是佛堂弟之子,或曰即调达之子。《涅槃》云:善星比丘,亲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作是说言:无佛无有涅槃,如来虽复为我说法,而我真实,谓无因果。即妄说一切法空。

  《指掌疏》云:琉璃嗔怒杀人,已属重罪,且所杀又非常人,乃瞿昙族姓。善星妄说法空,即是邪痴,若更为窃取利养,仍兼偷盗。二人之罪,俱为极重,故皆以生身陷狱。下云:纯情即沉,入阿鼻地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狱。今琉璃恣杀,善星逞妄,似是纯情,固应沉于阿鼻地狱。且琉璃恣意杀戮,甚欲害佛,善星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或亦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但生身陷入地狱,人所共见。陷后备受五无间报:一、趣果无间,不经中阴。二、形无间,一人亦满狱城,多人亦满。三、苦具无间,此种苦具用毕,再换他种。四、命无间,一日之中,万生万死,受罪死矣,巧风一吹,依旧复活。五、经劫无间,狱中具足一大劫,劫满寄生他方地狱,再一劫,其罪未毕,转寄他方。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敢问世尊,以上三人观之,此诸地狱,为有一定处所,虽造业不同,皆归此处,同受报耶?为复各自其然,而彼彼发业有异,各各私受其报耶?此问有二意:上问别业同受,后问别业别受,所以不明而疑也。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等,幼童蒙昧;此乃当机,愧无大智,有类童蒙,恳求开发,正知正见,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示决定义门,不致犹预,自然心生欢喜,身则顶戴,益加谨洁奉持,而无犯戒之事矣!初阿难请问竟。

  戊二 如来详答 分四  己初 赞叹许说  二 备明诸趣  三 结妄劝离  四 判决邪正  今初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告阿难快哉者:合意之问,如上私行淫欲,恚怒恣杀,愚痴妄语,淫、怒、痴三、皆属邪见;今以此问,而得发明。普令众生,不入邪见,咸归正道,岂不庆快于心哉!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地狱同别之义也。初赞叹许说竟。

  己二 备明诸趣 分二  庚初 略示情想为升坠根由  二 详示坠升有因果差别 庚初分三  辛初 约积习分判情想  二 约临终别示升坠  三 结有处以显别同 辛初分二  壬初 依真起妄分内外  二 释成坠升由情想  今初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此明真如,随缘起妄,妄有七趣。阿难!如彼七趣,一切众生,所具藏体,实是本来元具真如佛性,清净妙心,无诸杂染;因彼一念妄动,遂成妄见,即无明现行,故有妄习生焉;即杂染种子,由无明种习为因,致有七趣虚妄。汝疑佛体真实,何因有妄者,此也。下叹广释虚妄,发明情想。因此分开,内分外分:内分,即众生身分之内,深生耽著。外分,即众生身分之外,悬求胜应。此虽情想升坠,胜劣不同,总不出虚妄习气而已。初依真起妄分内外竟。

  壬二 释成坠升由情想 分二  癸初 内分属情故坠  二 外分属想故升  今初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初标内分境,即是众生,身分之内。因诸爱染下,显内分心,因于内分境上,生诸爱染;爱染即情也。如世间所说,喜怒哀乐爱恶欲,是谓七情,爱居其一,总之七种皆爱也。喜则投合所爱,怒则侵犯所爱,哀则亡失所爱,爱则顺从所爱,恶则妨碍所爱,欲则纵恣所爱,皆爱情为本,故总属爱也。最初对境起为爱染,贪恋不舍为妄情,以妄情积久不休,则能发生贪爱之水。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此举事验证,情爱化水而已。是故者:是能生爱水之故。众生六根对境,生诸爱染,如鼻、舌二根,遇著珍羞美味,心忆香味,口中水出。如眼、耳二根,对著前人,即已故之人,或怜其色声可爱,或恨其世寿早亡,不见其形,不闻其声,心中回忆,目中泪盈。如意根贪求财宝,即是法尘,心中发生爱涎,财宝欲至,而爱涎资身,故举体光润。如身根贪著行淫,即是触尘,男女二根,未经交遘,自然流液,则爱能生水之义,显然可证。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阿难!诸爱虽然六根各别,流结是同者:流是流通,口中水出,目中泪盈,男女二根,自然流液,此皆水之流通于外也。结是蕴结,举体光润,此则水之蕴结于内也。若流若结,总是润湿为性,故曰是同。因润湿,则不能上升;不升,势必从坠,此乃自然之理,故名内分。初内分属情故坠竟。

  癸二 外分属想故升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初标分外境,即是众生身分之外,胜妙境界。因诸渴仰,显外分心,不安本类,志求出离;以乍闻胜境,心生渴想仰慕。渴仰即想也,渴仰之极,发明种种清虚想念。想念积习而不休止,想极神飞,能生殊胜之气,脱离形累,必成超举之因。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此举事验证,想必成飞而已。是故者:是能生胜气之故。下六念法门,依《指掌疏》释,心持禁戒,义该念戒、念施。以心持即念:念律仪戒,能净三业;念善法戒,能成胜因;念饶益戒,能利有情。律仪唯戒,余二皆兼于施故,举身轻清者:念前二戒,不以自修为累;念饶益戒,不以度生为扰故。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以咒为诸佛秘印,心持乎此,如佩诸佛秘印,纵遇魔外,无所畏惧,故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即是念天;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也。梦想飞举者:超胜之气,形于梦寐故。心存佛国,即是念佛;如《十六观经》,观想念佛之类。圣境冥现者:或于禅观之中,或于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但以人所不见,而己独见,故云冥现。事善知识,即是念僧。自轻身命者:如百城烟水,不辞疲劳,皆超胜之气耳。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难!诸想虽然有六念各别,轻举是同;如梦飞为举,余四皆轻。若轻若举,成以飞动为性,故曰是同。飞动则不至下沉,不沉势必超越,此乃自然之理,故名外分。初约积习分判情想竟。

  辛二 约临终别示升坠 分二  壬初 临终相现  二 升坠分量  今初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此示所感之果。意谓诸趣不同,不出情想二因,由内外情想轻重,故有升沉差别也。阿难!一切有情,正报世间,生来死去,相续不断,如旋火轮,未有休息。生从顺习,死从变流者:一切众生,莫不贪生恶死。生则从其随顺习气,而造善恶等业;死则从其迁变流转,而受异类等身。故临命将终之时,六识皆已不行,而八识尚未离体,故未舍暖触。若八识离体,暖相自尽,寿命已终。今则将死未死,现阴欲谢,中阴未生;当此之时,正在畏死求生之际,谓以死为逆,而欲避之;以生为顺,而欲求之;则顺逆二习,交相并发。则一生所作,一切善恶之业,随其情想轻重,俱时感变而顿现焉。末二句,交光法师云:当在暖触之下为顺,恐是誊译之讹耳。

  《华严经》云:譬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恶业者,即现地狱、饿鬼、畜生,所有一切众苦境界。作善业者,即现诸天宫殿,天众彩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悉皆妙好。身虽未死,而由业力,见如是事。故知地狱天堂,本无定处;身虽未死,唯心妄见。初临终相现竟。

  壬二 升坠分量 分三  癸初 升而不坠  二 不升不坠  三 坠而不升  今初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想,是澄心观想,非乱想也。此与卵生之想有异,彼约受生之时,妄染之想;此约在世之时,惯习胜妙之想。纯想胜妙境界,神游分外,故即便能飞,不致坠落,必生天上,卜居于天也。下纯情,惟局极重阿鼻;此纯想,乃统三界诸天;可见三界诸天,皆想心善业之所感也。设若纯想飞心中,平日或有兼修福慧者,如供佛为福业,闻法为慧业。及与净愿者:仍愿常随佛学,蒙佛授记,及与欲求往生,愿见于佛。凡寿命将终,神识昏暗,观见十方,犹如聚墨,杳杳冥冥,不知何往。今以纯想,及福慧力,与净愿力,自然心地开通,见十方佛,一切净土,如西方之弥陀乐邦,东方之药师琉璃等;十方俱现,胜劣攸分,故得随愿往生。可见此等,亦属纯想,但兼福慧,以及愿力,所以超胜诸天耳。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次正论杂想。情少想多者:谓胜想不纯,少杂微情,虽能轻举,而非远到,以其竖不越于四天,横不出乎轮围故耳。即为飞仙下,应分四类,此应是九想一情,如后文飞行仙类。大力鬼王:此应是八想二情,如岳神之类。飞行夜叉:此应是七想三情,如鬼帅之类。地行罗刹:此应是六想四情,如山野鬼神之类。然鬼神一道,有善有恶。恶者,专于为祸,正属鬼类;善者,兼能为福,旁通仙趣,大力鬼神等,约兼能为福者言之;皆能飞腾,游于四天,其所去来,俱无阻碍也。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其中者:即上四类之中,若能发善愿,及存善心,愿护持我佛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如戒坛中,护戒善神之类;或护神咒,随持咒者:如本经中,百灵护咒之类;或护禅定,及修禅之者,保绥 安也法忍,如禅堂中,护静善神之类;参禅遇魔,则所得法,不能忍可,今则保而安之。是等则亲住如来法座之下。此明带邪情,而有善愿者。故八部之众,皆以鬼神身,而得亲近于佛,蒙佛授记者也。初升而不坠竟。

  癸二 不升不坠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此五情五想正相平等。不飞不坠者:由有五情,不能飞升,故上不及天仙鬼神;由有五想,不至沉坠,故下不在地狱三途。参合两楹,故得生人世之间。 想明斯聪,情幽斯钝者:谓于总报,由具五想,想体明达,所以有聪利;如觉观知识,推度事理,胜彼下趣也。由具五情,情体幽闭,所以有此暗钝;如不有神通,不能飞举,劣彼上趣也。二不升不坠竟。

  癸三 坠而不升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此坠畜生。情爱多,而胜想少者,是不均等。情多一分为六情,想少一分为四想,流入横生。然横生复有二类:若身之重者,则为毛群走兽,地行之类;若身之轻者,则为羽族,飞禽空行之类。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此为饿鬼。七情三想,则沉于水轮之下,生于火轮之际,受猛火之气分,结气成形。身为饿鬼常被焚烧者:因受气猛火之故。水能害己者:因见水变火之故,水反能加害于己也。此乃业力使然,随识迁变,如天人见水是玻璃;鱼龙见水是窟宅;人见水是水;饿鬼见水是火。由是无饮无食,经百千劫,常受饥虚之苦。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此为地狱。九情一想者:略轻取重,因重知轻故,文中少八情二想。想少于前,益不能飞,情多于前,愈沉于下。前在火际,今又透过火际,下洞火轮,以洞即透过义。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者:身即坠狱之身,入此风轮、火轮,二交过之地。此地有间无间,俱在其中,如八情二想,罪之轻者,生于有间;九情一想,罪之重者,生于无间;此二种地狱。然斯无间,但对在狱受苦言之,非对下之阿鼻地狱也。以既惟九情,罪恶未至极重;犹有一想,善根未至尽断故。

  纯情即沉入阿鼻地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纯情无想,唯坠不升,故临命终时,即沉入阿鼻地狱。梵语阿鼻,此云无间,与前有异,乃罪恶极重者,所坠之处也。依《成论》略明,五种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即生彼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经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无绝故。五、形无间,身形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若沉心中者:即纯情心中,以及兼罪。或有毁谤大乘,如大慢婆罗门等;毁犯禁戒,如宝莲香等;诳妄说法,如善星比丘等。以至无实行,而虚贪信施之资财。无实德,而滥膺四众之恭敬,甚而五逆十重,无业不造,本狱不足以偿,故云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法华经》云:其人命终,入阿鼻地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十方世界阿鼻地狱;如是辗转,至无数劫。《地藏经》云:堕无间狱,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皆此义也。二约临终别示升坠竟。

  辛三 结有处以显别同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此结答前问。谓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今答云:一切众生,循其自己所造恶业,虽则自业所感,还自来受;犹儒书所云:天作业犹可违,自作业不可活也。而众所感,同分狱中,兼有本元,一定处所,此结答别业同报,不可谓于我无分。如地狱既尔,诸趣皆然。初略示情想为升坠根由竟。

  庚二 详示坠升有因果差别 分七  辛初 地狱趣至七修罗趣 辛初分四  壬初 蹑前标后  二 征释十因  三 征释六报  四 总示虚妄  今初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上科略示情想,为升坠根由,此科详示升坠,有因果差别。故呼阿难,而告之曰:此等因情想所感升坠之报,皆是彼诸众生,自业之所感招,设无自业,虽本有地狱,谁能驱之入哉?此属蹑前,下乃标后,造十习之业因,受六交之果报。此虽因果各言,义实互具,以有因必有果,而果不离因也。初蹑前标后竟。

  壬二 征释十因 分十  癸初 泾习  二 贪习  三 慢习  四 嗔习  五 诈习  六 诳习  七 怨习  八 见习  九 枉习  十 讼习  今初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

  首句总征,寄居于此。阿难!一者淫习下,则别释十因,以明感招十习;谓淫、贪、慢、嗔、诈、诳、怨、见、枉、讼。既云为习,即是业因。下之六报,即属苦果。而贪慢等,仍带惑名,应是兼惑业,故云习也。习有种习、现习,种习为种子属惑,现习为现行属业,由种子发生现行,故作诸业。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者:淫为万恶之首,生死之根;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首列焉。宿世淫欲炽盛,犹有余习,发为现行,必须内根外境,男女交接,方得成业。发于相磨者:谓染心会合,彼此互相研磨,深求欲乐;研磨不休,则精血由是耗散。积淫成火,故有大猛火光,于自心中发动,预现地狱相也。则死后,招引业火,自可想而知矣。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者:此以例验知,如有人以两手掌,无故自相摩触,由是故有暖相现前者,是也。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二习,谓种习现习之二,犹干柴遇火,种习犹存,现习重增,互相炽然。由此命终,故感铁床铜柱诸事。盖前之大猛火光发动,心中之狱相初萌,此之铁床铜柱,心中之业果成就矣。据观佛三昧经云:铜柱地狱者,有一铜柱,状如火山,高六百由旬,下有猛火,火上铁床,上有刀轮,间有铁嘴虫鸟。有灭伦伤化,非时非处,犯不净行者,命终则生铜柱之顶,猛火焰炽,焚烧其身,惊怖下视,见铁床上,有端正女,若是女人,见端正男;心生爱著,从铜柱下,至铁床上,男女二根,俱时火起,有铁嘴虫,从男女根入,自男女根出,一日一夜,九百亿生,九百亿死者是也。观此则知,淫报之苦,悉由心现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是淫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向人形容谓之色,自己观察谓之目,异口同音,同名欲火。淫欲火害,甚于猛火,遭之者必至丧身失命。菩萨见此淫欲之境,远离回避,犹如火坑相似。《宝镜疏》云:以故,诸佛同诃,审宜刻骨;菩萨共避,宁不惊心!呜乎!欲之为火,其毒若此,惟愿有智士女,幸勿自效扑灯蛾也。初淫习竟。

  癸二 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贪,乃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本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前生多贪,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互相交计,彼此筹算方得成业。发于相吸者:谓互相吸取,以济己私。吸揽不止者:由于贪得无厌,追求不息,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贪心属水,吸取属风,水若遇风,必至积寒,结为坚冰,于自心中,预现冻冽之相矣。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者:此以例验知,如人以口空张,吸缩风气,尚有冷触发生者是也。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贪吸更甚,故曰相陵。由此命终,神识故感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此吒吒、波波、罗罗、皆狱中寒逼罪人之苦声;青、赤、白莲,皆狱中冻冽罪人之形色;此乃八寒地狱之前六。准余经,更有阿浮他,谓冻冽成疮;泥罗浮他,谓肢节脱落,是八寒后二;以寒冰等事该之。前积坚冰,于中冻冽,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寒逼之声色现前,是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是贪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向人形容谓之色,自己观察谓之目,异口同音,此贪吸多求,同名贪水。谓贪之为害,胜于毒水,饮之者,必至腐肠烂胄。菩萨见此贪爱之境,莫不远离,如避瘴海。瘴者疠气也,凡山海热处即有之,人若不知,误吸其气,便成疟疾,遂至殒命也。二贪习竟。

  癸三 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慢,亦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本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前世多慢,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互相交陵;彼此交相陵越,方得成业。发于相恃者:谓自恃豪姓大贵,有势多财等,尊己卑他,其性高举,驰心上流,不知止息。然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峙水驰,必致奔腾。如是故有,腾跃纵逸,奔驰之波,于自心中,预现积波为水之相矣!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者:此以例验知,如人以口中之舌,舐于上齶,绵绞其舌上之味,因而遂有口水发生是也。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慢流益甚,故曰相鼓,谓鼓荡陵越也;由此命终,故感血河等报。 《灌顶疏》云:狱有两山,罪人走入,两山忽合,如磨盖压,血肉遍流,如大河海,血水涌沸,男女万数,出没其中。灰河者:经律异相云:灰河地狱,纵广深浅,五百由旬,灰汤涌沸,罪人入河,铁刺刺身,脓血流出,痛苦万状。热砂者:灌顶云:即黑砂地狱,热风暴起,吹热黑砂,来著罪人,烧皮彻骨。愚谓但言热砂,不合水义,或热砂连毒海为句;盖以海沸热砂,没溺罪人,苦毒无量故也。融铜灌吞者:《地藏经》云:烊铜灌口,热铁浇身,万死万生,动经亿劫;此皆以类相感,更有多事,故以诸字该之。前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血河灰河,融铜灌吞诸事,是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是慢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一事,名饮痴水。西域有水,饮之则痴迷颠倒,犹岭海之贪泉,滇黔之哑泉相类。而菩萨见此自心之慢,非见他慢也,后皆仿此。如避巨溺:巨海洪涛,沉溺难出,有智之者,莫不严避也。三慢习竟。

  癸四 嗔习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嗔,亦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本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宿生多嗔,犹余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互相交冲,彼此冲突,方得成业。发于相忤者:谓忤逆侵犯。忤犯结恨,而不休息,不得报复,遂起嗔心;嗔是心中火,故曰心热发火。铸肺气以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等事。刀山者:聚刀为山;铁橛者:《正脉》云:橛即棍也;剑树者:竖剑为树;剑轮者:团剑为轮;斧,劈属,黄金饰斧为钺;枪,刺属;锯,解属。于自心中,预现杀气之相矣。如人衔冤,杀气飞动者:此以例验知,如世人衔冤,有欲报复,观其形色,便有杀气飞动者,是也。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嗔忤愈盛,益相攻击,念念在杀。由是命终,神识故感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指掌疏》云:宫谓割其势,名为宫割;斩谓斫其首,名为斩斫;剉谓折其体;刺谓穿其身;槌谓笞其背;击谓杖其臀;此皆世刑引用耳。前之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故有刀山铁橛等,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种种诸刑现前,是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是嗔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此嗔恚一事,名利刀剑,触之即死。菩萨见此自心嗔恚之境,速宜远之,如逃避天诛大戮,不敢有犯也。四嗔习竟。

  癸五 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诈,乃小随烦恼之谄。今云习者,宿世惯行谄诈,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哄诱,以成其业。发于相调者:谓谄诈不实,彼此欺瞒,发于相调,互为愚弄;由是引心令起,不肯止住,造业无休,则谄诈之术,愈出愈奇,能令人不觉不知,入其圈套。如是故有,绳木绞校:绞以绳引,谓绞而结之,令不得解;校以木局,谓校而匣之,令不得脱。此亦于自心,预现地狱之相矣。如水浸田,草木生长者:此以例验知,如世间以水浸田中,能令草木,不觉不知,而自生长是也。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谄诈愈甚,更相延引,由此命终,神识故感在手之杻,在足之械,在项曰枷,在颈曰锁,械枷即校。易曰:屦校灭趾,荷校灭耳,即此物也。在身则受鞭杖檛棒诸事。鞭策属,杖条属,檛棰属,棒棍属。前绳木绞校,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杻械枷锁等,是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是诈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此奸诈虚伪,名为谗贼,以谗言哄诱,犹胜于贼,遇之者,莫不倾家荡产。菩萨见自心之诈,回避不及,如畏豺狼。豺狼恶兽,故当避之。且能卜事,出必有获。此如谄诈之徒,以术诱人,百发百中,亦犹是也。五诈习竟。

  癸六 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诳,乃小随烦恼之一,亦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宿世多诳,尚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欺瞒,方得成业。发于相罔者:谓矫诳虚伪,发于诬罔。所以无者诬罔以为有,虚者诬罔以为实;诬罔不止,以为得计,遂飞动其心,造设奸谋,神出鬼没,令人不觉,堕其计中。由其用心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心中预现地狱之相矣。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者:此以例验知,诬罔之计,令人迷惑;不知者,正如风卷尘沙,尘随风势,搅乱虚空,昏天黑地,令人对面各无所见是也。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堕漂沦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诬罔愈甚,故曰相加。谓诳业倍造,如是故有,命终神识,见有没溺腾掷,飞堕飘沦诸事。前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心中之狱相初萌;今见有没溺等,业果成就矣。 《指掌疏》云:没溺者:似是沸屎地狱,谓屎尿沸溢,罪人没溺于其中也。腾掷者:似是黑砂地狱,谓风吹黑砂,罪人腾掷于其中也。飞坠者:随风上下之相;漂沦者:随沸浮沉之相。《正脉》云:诳能陷害于人,故受没溺;诳须飞心鼓扬,故受腾掷。前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则没溺腾掷等,是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是诳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此欺诳,害人自害,同于劫杀;谓劫财杀命,极言可畏也。菩萨见自心之诳,如践踏蛇虺,蛇虺时常含毒螫人,践之必受其害。 问:诳之与诈,有何差别?答:诈谓诱他,期堕我术,明取其利;诳谓欺他,恐泄我机,暗取其利;皆属妄语,而举心不同也。六诳习竟。

  癸七 怨习

  七者,怨音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怨即怨恨,以宿世有怨,种习仍存,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憎嫌,彼此怀怨,以成其业。发于衔恨者:谓衔怨不舍,怀恨在心,誓其报复。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于自心预形地狱之相矣。 《指掌疏》云:飞石者:飞以石块;投砾者:投以碎石;匣贮者:匣床盛贮;车槛者:车内槛禁;瓮盛者:盛人于瓮,而外以火灸,如昔人有请公入瓮者是也。囊扑者:收入于囊,而举以扑之,如秦始皇囊扑二弟之类是也。皆由衔怨害人,而害具即从自心中生也。如阴毒人,怀抱畜恶者:此以例验知,正如阴毒之人,怀抱奸谋,心畜恶念,暗算害人者是也。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更增,怨恨愈深,故曰相吞,即所谓恨不生啖也。如是故有,命终神识,见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投掷者:砾投石掷;擒捉者:擒拏捉取;入匣车入瓮囊也。击射者:砾则击其头;石则射其身;抛撮者:抛扑令死,所谓囊扑者是也。撮折其身,所谓匣贮、车槛、瓮盛者是也。始而心欲害人,究竟反为自害;怀怨者,宜知警矣。前飞石投砾等,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则投掷擒捉等,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是怨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恨之家,名违害鬼;违背正理,暗中害人,极恶之鬼。而菩萨见此怨恨之心,不敢有犯。如饮鸩酒:鸩鸟最毒,羽毛沥酒,饮之则肠寸寸断矣!七怨习竟。

  癸八 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见:即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见习者:以宿生诸见炽盛,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彼此交相立破,欲明己见,故曰交明。此见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此云有身:即是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执断执常。三、邪见: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戒狗戒,为生天因之类。然此五种,通称恶见。文中见戒禁取句,应是见取与戒禁取,取字双用。边见背中,邪见背正,皆为邪悟。如上五见,各有所作,故云诸业;由此异执,故云发于违拒;互相是非,故云出生相反;不唯与正违拒,即其自类,亦自违拒;不唯他出之见相反,即与自生之见,亦多相反;如自语相违,自教相违之类。且而不肯从人就正,如是故有,王使主吏等。王使者:琰魔罗王之使者;主吏者:主掌簿书之官吏,证其所执之文籍,于自心中,预现其相矣。如行路人,往来相见者:此以喻验知,如行路之人,彼此来往,互相看见,不可得避者是也。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互相交对,辨别是非。由此命终,神识,见有勘问权诈等,谓始而勘校审问,权称诈伪,此似王使事也。如不得其情,转启有司、逼考讯问、严推重鞠,从旁体察访问,此似主吏事也。仍复不得其情,再披究生前见业,照明神识习气,于时则有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言辞辩别,载之甚详,证之甚确,如此诸事,直得无理可申,地狱重罪,乃甘心领受矣。前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勘问权诈等,是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是见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形容观察,同名见坑。谓此五种恶见,甚于深坑,一经误入,即不能出。菩萨见诸虚妄偏执者:见理不真曰虚妄,自是他非曰偏执。如临毒壑者:以邱壑中,有毒蛇等物,入之则必丧法身,伤慧命,急宜避之。八见习竟。

  癸九 枉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枉者:枉屈,谓驾祸逼人。今云习者,以宿世好枉,犹有种习,发为现行,再加现习,交相加逼,以成其业。发于诬谤者:所谓本无其事,诬之为有,谤以为实;如是故有,合山等物,已具自心。 准《经律巽相》云:合山:谓大石山,两山相对,罪人入中,山自然合,骨肉糜碎,山还故处;合石者:卧罪人大石之上,以石合之,如笮蒲萄相似。碾:即大热铁轮,轹诸罪人,令身破碎;硙:小磨也;耕:谓犁耕,破其舌也;磨:即石磨地狱,谓捉罪人扑热石,舒布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旋而磨也;是有欲逼人,而逼己之具,先现自心,吁可畏也。如谗贼人,逼枉良善者:此以例验知,如谗贼人。谗:谮也;贼:害也。谗谮为害,名谗贼人;逼压无辜,枉害良善者是也。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互相排挤,枉害不止;由此命终,神识故感押抑揉捺,令其服罪也。设不服罪,蹙其身于囊袋,压之而漉其血,名曰蹙漉;挂其身于权衡,秤称轻重,尺量短长,名曰衡度。诸事者:以总其余。前合山合石等,心中之狱相初萌;今押捺捶按等,是业果成就,自作自受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是枉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害诬谤,同名谗虎;谗言伤害,恶过于虎。菩萨见枉屈之事,如遭霹雳。霹雳是迅雷击物之声,遭之者,莫不魂飞魄散矣!九枉习竟。

  癸十 讼习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讼,乃诤讼;諠,即諠诉。今云习者:以宿生好讼,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諠诉,以成其业。发于藏覆者:藏者,隐藏;覆者,盖覆。隐藏己罪,盖覆阴私。如是故有,鉴见照烛:谓镜鉴,以见其宿业;珠照,以烛其心曲,使其不得隐藏;于自心中,预现其相矣。此以例验知,如于日中,不能藏曲直之影者是也。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讼覆交陈,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恶友,宿世同造之恶友,现前作证。业镜者:能鉴宿业之镜;火珠者:能照心曲之珠。使其披露宿业,对验诸事,必显然发明,分毫不能隐藏者。前鉴见照烛,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则恶友业镜火珠等,是业果成就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是讼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一事,同名阴贼。谓家有阴贼,久必遭劫;喻覆藏己过,终必为害。此如来警惕于人者如此。菩萨观此覆过之境,如头戴高山,身履巨海,终不能出,故戴愈重,而溺愈深,以喻过愈覆,而罪愈重也。坠落极苦,无由得脱,此菩萨自相警惕者,又如此。盖诤讼一事,圣贤共惕,急宜避之。文中二习相然,相陵等,以显由因缘具足,而后事办耳。 《正脉》云:下品往生者,虽具苦因,而火车相现,急急念佛,不成狱果;此所谓有因无缘,即不生也。但彼仗凭佛力,非己智分。则夫悟心之人,不但地狱,一切系缚事业,平日固当努力,突绝其因,更记临终,勿领其缘,有转身处,则阴境现前,不随他去,方于生死,少分得其自在,切须自忖!若也道力未充,未能作主,则念佛往生,更仗他力,万无一失矣!生死关头,故此详叙,智者宜究心焉。二征释十因竟。

  壬三 征释六报 分二  癸初 总征略释  二 蹑征详释  今初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首句总征。阿难下略释。阿难!一切众生:此指极恶众生,须受地狱之报。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者:造业招报,根识不离;无根则识无所依,无识则根无所别。今分言之:六识造业者:以识有了别,故能造业;是则六识为能招,而恶报为所招矣。然业报从根出者:以此六根,元为贼媒,乃贼出入之所;既造业时从此入,受报时仍从此出也。初总征略释竟。

  癸二 蹑徽详释 分六  子初 见报  二 闻报  三 嗅报  四 味报  五 触报  六 思报 子初分三  丑初 临终见坠  二 本根发相  三 正详交报  今初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首二句蹑征。所招恶报,当分两种:一自业报,二交业报。自业报者:如见业所招,临终先见铁床铜柱等;交业报者:如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等。见火既尔,听水亦然,故云从六根出。如一根之识造业,连带诸根之识,例如眼见娇娆之色,必令耳闻柔软之声,鼻嗅脂粉之香,舌谈情爱之语,身图细滑之触,意恋爱欲之乐。故受报时从一根重者为正,诸根随者为从,交相受报;如法律家,判罪而分首从,同时各有处分也。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者:此详释见报等。谓眼识造业,所招引之恶果,从眼根而出。然以果验因,是因中眼识,及眼家俱意识,造业偏多,故招引恶果,偏以眼根为正,余根为从。此见业交者:即见业与余业交作,故云此见业交,则地狱之因成矣。见觉属火,故当临终之时,先见猛火,遍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火性上腾,故或飞;诸情所坠,故或坠。落于烟中,乘此烟气,直入无间地狱。须知极善极恶,皆无中阴,故云直入也。初临终见坠竟。

  丑二 本根发相

  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发明二相者:既入狱中,仍依见业,发明二相:一者明见:由在世于明尘上,明目张胆造恶,了无忌惮;今则遍见恶物,火蛇火狗,牛头狱卒之类,生无量畏惧之心。二者暗见:由在世于暗尘中,瞒心昧己造恶,全不知羞;今则寂然不见,昏天黑地,寂无所见之境,生无量恐怖之心。二本根发相竟。

  丑三 正详交报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如是上来所说,见报之火。按下诸科,当先有本根受报之文,今补之:烧见能为铁床铜柱。因中所见花容玉貌,今为见火所烧,眼中但见铁床铜柱之色。因中所闻娇声爱语,今为见火所烧,耳中但闻镬汤洋铜之声。因中所嗅龙涎麝香,今为见火所烧,鼻中但嗅黑烟紫焰之气。因中所尝资身补剂,今为见火所烧,舌中但尝焦丸铁糜之味。因中所触冰肌玉体,今为见火所烧,身中但受热灰炉炭之触。因中所思吴姬越艳,今为见火所烧,心中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此皆流逸奔色之报,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初见报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