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

  庚二 道场加行 分二  辛初 初请略说  二 重请详示 辛初分二  壬初 阿难请  二 如来说  今初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此道场加行科,乃为圆根近下者设也。然上科为初方便,此科更为最初方便,亦助修圆通而已。阿难整理衣服,于大众中,合十指爪,顶礼于佛。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者:心即根中圆湛不生不灭之真心;迹即旋流反闻,次第解结之事迹;不达本有之心,则旷劫积行,徒劳无益;不达修证之事,则尘埋宝藏,莫救贫穷。今性修毕达,故曰圆明,即上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之义;得路未归故悲,到家有望故欣,一时悲欣交集于一心也。 自解已圆,愍后未悟,现欲 利益未来末法诸众生等。稽首白佛,称曰大悲世尊:因如来悲心无尽故。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者: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而今相似解发,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者:是中指耳根之中,修行即离尘照性,旋流反闻工夫,得无有疑惑,不劳重建道场也。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常闻如来所说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说:无论因人果人,皆以利他为事业。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此指因人;无明未尽,犹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是菩萨发心,以度人为先,先尽生界,后取菩提也。自觉已圆,能觉他者:此指果人;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万德毕备,而能觉悟法界众生,此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倒驾慈航果后兴悲也。我虽未度三句,愿学菩萨,发利他之心,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为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也。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请道场,远离魔事。复称世尊,此诸众生,指末劫时候,去佛渐远,根机愈薄,邪说竞兴,鱼目难辨,蛊惑初心,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且邪必乱正,有欲初心后学,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岂不难哉?敢请如来,云何令其初心后学,安立道场,使诸魔事,自然远离,不能惑乱,于菩提心,念念增长,得无有退屈也?初阿难请竟。

  壬二 如来说 分三  癸初 许说承听  二 总举三学  三 别列三学  今初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此赞其请问之当,而许说也。《正脉》云:善哉有二意:一、善其发利他心,得菩萨正行。二、善其请道场意,得利他法要也。意谓如汝所问,祗恐邪师说法,扰乱定心,必须安立道场,方可远离魔事;此诚救度一切众生,末劫之时,免于沉沦陷溺,极要之法也。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者:唯然应诺之辞,奉命承教,而谛听也。

  癸二 总举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此佛正说道场助行。《宝镜疏》云:以持戒诵咒,为助修之行也。盖前佛对当机,一往发明如来藏心,由耳根圆通,悟理直入者,乃为正修也。今当机怜愍末劫,恐多障难,故远魔辩异,设立道场,所以如来,有带事兼修之说,名为助行,谓助正修之行也。然助有二:一、惑重者,先持禁戒,以制断发业无明;二、习重者,兼持秘咒,令熏断俱生无明。故知末世修禅定者,非此助行,则不免于邪说所惑,而成魔魅也。

  佛告阿难:汝寻常岂不闻我所宣说,《毗奈耶中》,有三种修行,决定义耶?毗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说,阿难常闻。毗尼,此翻善治,谓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人淫、怒、痴,亦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毗奈耶,正诠戒学,兼诠定、慧,故成三决定义,谓决定依此修证也。 摄心为戒者:检异权小,多约身、口事相为戒;今约大乘,但收摄其心,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所以摄心,便名为戒。因戒生定者:心既摄已,寂然不动,渐生于定,如风止息,波浪自停。《圆觉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因定发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渐发,照涵万象,如风停水湛,自体生光。《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则名为三无漏学:以能修三无漏学,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

  《正脉》云: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圆通,但为最初近下之根,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大科云加行也。至于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尘尽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观经文但惟详戒,而略于定慧可见也。问:‘前门何不用此?’答:‘中根烦恼轻微,无自起淫等四念,且彼于亡尘时,防护有力,世俗曲屈声,已不容入,安有自起四念,何况道理径直等声,一并止绝哉?至于阿难初果,已能不入色声等六尘,但加反闻,尚不多费亡尘之力,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故知斯门,特为尘劳素重,不待声引而频举,自发淫等四念,乃至身口,亦所未免者,加四戒以为反闻之前方便;加道场持咒,以为正反闻时之助行也。旧解全不知此,杳无一字,岂自此后,别为一法门哉?此非一小失,故特为警示学人珍重。’结名三无漏者,戒中已自不容一念漏于诸非,何况定慧?然此非但不漏落于三有而已,以注心反闻,兼不漏落空有二边,所以为真无漏,而非小乘比也。二总举三学竟。

  癸三 别列三学 分二  子初 历明预先严戒  二 略示场中定慧  子初分二  丑初 正教持戒  二 助以咒力 丑初分三  寅初 摄前征起  二 开释四重  三 总结远魔  今初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心为戒本,若摄之则名持戒,若放之则为破戒,故以摄心,名为戒也。

  寅二 开释四重 分四  卯初 断淫  二 断杀  三 断盗  四 断妄 卯初分二  辰初 曲分损益之相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 预辨魔佛教仪  三 确定菩提成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则必出生死  二 犯则必落魔道  今初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明戒为三学之首。以初卷至四卷半,皆明生信开解,即是慧学。自举喻华屋,请示修门,至此乃是定学。以故向下为根机稍下者,正明戒学。则知此经,俱诠三学。然唯说四重,以是大小二乘,共具之根本戒也。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也。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缠缚生死。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者:而于淫欲一事,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方与摄心为戒相应。余三仿此,既心戒清净,则树倒根断,枝叶不生,自不随其生死相续。如后干慧地文云:‘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可证斯义。

  午二 犯则必落魔道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离尘劳,尘劳即界内见思二惑。淫心不除,尘劳必不能出,淫欲为尘劳上首故。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此承上文,带淫修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者:世智辩聪,善说诸法。禅定现前者:世间禅定,善入住出,而得现前。纵有二字,双贯多智、禅定二种。如不断淫者:于修三昧时,不舍绝淫念,皆为魔业,必落魔道,魔乐欲境。今既不断淫欲,上品则堕魔王,以魔界欲胜、福强、心灵,非禅智不能便生;今以禅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炽。如阴魔中,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是也。设无世智禅定,则直堕地狱无疑矣!中品则堕魔民,下品则堕魔女,上、中、下三品,则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彼等诸魔,其徒实繁;以淫欲为传法,递相传授,令不断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慢成习,非果计果。如受魔文云:其人亦不觉知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是也。初首陈持犯利害竟。

  巳二 预辨魔佛教仪 分二  午初 贪淫化世即魔教  二 教人断淫即佛诲  今初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我者佛自称。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即去世之别称也。正像已过,末法之中;去圣时遥,魔强法弱,故云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此多魔教,生受其惑,死为魔眷;如后受魔文云:‘命终之后,必为魔民’是也。如火炽然盛发,世间尽受其焚;如后想魔文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成魔眷’是也。 广行贪淫者:即先世带淫修禅之辈,来为教师,现通现慧,密教行淫,以为佛事,递相传授。为善知识者:自以为善知行淫之事,善识行淫之理;如后想魔文云:‘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是也。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爱即思惑,见即见惑,而以淫欲,为教化之端,则堕爱坑;而以淫欲,为真修之法,则堕见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午二 众人断淫即佛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此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圆通。淫欲为大定冤贼,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此正防微杜渐,临深履薄之诫。果能如是,方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指今佛,先佛世尊,指过去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说,定可信从也。第一者,居四重之首,决定断除心淫,清净修学,究竟明诲也。

  巳三 确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断无成  二 劝深断方成  今初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此承上是佛教断淫之故。阿难!若不断淫心,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沙,此非饭本。而以禅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设汝不断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证妙觉极果;此因果不孚,如蒸沙成饭相似。纵得妙悟者:谓纵经多劫修习,得开妙悟,合上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经劫修习如蒸,得开妙悟如热相。皆是淫根五句:合上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根本成淫者:有淫欲种子,触处便发,由此恶业日臻,必至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况欲修佛果耶?如来涅槃者:佛所证之如如理;何路修证者:沙石成故,决难成饭也。

  午二 劝深断方成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机者,发动之由,如弩牙也。谓身之淫机,由心使作,心之淫机,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断。若使能断之性犹存,而所断缘影仍在,终非杜绝,必使断性亦无,方称药病双除,始为无病人也。正如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矣!即此无幻之性,方合于佛果菩提,菩提佛所证之如如智,斯可希冀矣!此与上科涅槃,乃理智一如,互影说故。《宝镜疏》云:身断淫,律仪戒也;心断淫,定共戒也;断性亦无,道共戒也。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判决邪正。以当机深防,未来邪说乱正,魔佛难辨,而求说辨魔规则,佛则以四根本戒,以辨验之,令末世修学,永为龟鉴。如我此说,修三摩地,先断心淫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不如此说,或行淫不碍真修,是即波旬说,速当绝之。波旬讹也,正云波卑夜,此云恶者。能伤法身,而害慧命者也,此释迦出世,魔王名也。魔字从石,梁武帝谓,此恼害于人,易之为鬼,今从梁易也。初断淫竟。

  卯二 断杀 分二  辰初 曲分损益之相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 预辨魔佛教仪  三 确定解脱得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则心出生死  二 犯则必落神道  今初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杀戒,亦注重在心,非但身不行杀,乃至其心,亦不起杀念。杀念尚且不起,何况身临杀事!是则可为真持戒者,可以真修三昧也。其心苟无杀念,则不负他命,不欠他债,自然不随其生死相续。何以故?如本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今命债既无,生死自离矣!

  午二 犯则必落神道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修三昧本来求出尘劳生死;如若杀心不能除去,则与众生结怨连祸,尘劳不可出矣!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指掌疏》云:恐谬辨云,多智之人,了知杀性本空,禅定得力,杀过纵使现前,似无关于尘劳;聪明长者,作家居士,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类多此计,故如来以纵有多智等防之。有多智,指多世智辩聪;禅定,谓有漏禅定;现前,谓智能通达,善说诸法,禅能出入三昧境界。今以禅智助杀,必定堕落神道。鬼神福报,虽分胜劣,均为恶趣;故从人道而入者,谓之堕落也。上品之人,禅智胜于杀业,神通既大,福德又胜,故为大力之鬼;应是天行夜叉,及诸鬼主,如川岳等;人间尊奉,称帝称天者。中品之人,禅智与杀业正等,神通福德,既次于上,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应是空行夜叉,如山林城隍等。下品之人,禅智劣于杀业,神通既微,福德亦劣,则为地行罗刹,啖人精气,亦如大海边,罗刹鬼国是也。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各各自己谬称成无上道。初首陈持犯利害竟。

  巳二 预辨魔佛教仪 分二  午初 食肉化世即鬼教  二 教人断杀即佛诲  今初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此言灭后,末法之中,世衰道微,邪魔恶鬼,盛行世间;倡言食肉,当得菩提正路。乃云:‘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真鬼语也。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此预防问难。食肉既是鬼教,佛应严戒,何故如来亦许比丘食五净肉耶?故呼阿难而告之曰:我令比丘食五净肉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及自死、鸟残,此为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之所化生,本无命根:命根者,识、暖、息三,连持色心者,以为命根。下又访问难,既是如来神力,何不化谷菜,而乃化净肉,反令后之食肉者,得以借口,岂慈悲者之所为耶?乃曰:汝婆罗门国,地多蒸湿,过炕谓之蒸,过润谓之湿,加以沙石,不唯不产五谷,且草菜亦不能生;设若不化五净肉,而化稻梁蔬菜,事出反常,人以为怪,我以大悲神力所加,愍其饥虚,而化成五种净肉。因大慈悲,假名为肉,令汝暂得其味,聊以支身,非有心性命根之真肉也。奈何如来灭后,有实食众生肉者,而更欲名为释子耶?西域四姓出家,同称释子。《涅槃经》云:‘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食肉,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悲种。’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此令知必堕。汝等当知者:欲其将如来语,传示末法,急为救正也。当以智知,是食肉人,纵使修学,暂得心开,亦不过相似三摩地,终非真实三昧也。夫杀贪不除,现生皆大罗刹,报尽寿终,必沉生死苦海,永为鬼类,非佛弟子。如是之人,命债不了,互相杀害,互相吞嗜,互相食啖,未有已时,无由解脱,云何得出三界?

  午二 教人断杀即佛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此佛敕转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圆通。次断杀生者:对淫能障定,杀乃违慈,故次断之。是名先佛世尊,第二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也。

  巳三 确定解脱得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断难脱  二 劝深断方脱  今初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此承上是佛教断杀之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不得解脱。譬如有人,喻带杀修禅之人。自塞其耳者:谓以手塞耳,避人听闻,而复高声大叫,谓杀生食肉,无有罪报,求人不闻者,此正欲隐而弥露也。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首二句,指二乘持戒人。歧路者,分歧小路也。生草易长,清净二乘之众经行,足倘不蹋,况以手拔耶?仁慈之心,犹及草木,云何大悲,取众生血肉,以充滋养,任意食啖耶?

  午二 劝深断方脱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此劝断杀,必须深断,方可脱离生死。若诸比丘六句,明服有二种:一服用,如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二服食,如乳、酪、醍醐。然虽此中,一概遮止,唯经律论所明,不无轻重。如丝绵绢帛,则大小乘,并皆严禁,以其害多命也。靴履裘毳,小乘一向听许,大乘亦不全遮,以其非专为此而害命也。乳、酪、醍醐,大小并许。今云不服者,以能不服,则弥善耳。如是比丘,子缚已断,于诸世间,真得解脱;然果缚尚存,不过酬还宿债而已。现前残质既尽,无复续生,故不再游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何以故,于世真脱?服众生身分,指丝绵等。虽非身肉,然亦是彼身之一分,用之皆为彼结不离之缘。如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有蹑云,因食地肥,不能轻举,然后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百谷者,《物理论》云: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合为六十;蔬果之实,各二十种,为百谷也。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必使身心,指比丘之身心;于诸众生,指有情众生;若身,谓肌肉骨髓;身分,谓裘毳乳酪等。身心二途,不服不食者:谓非但身之于众生身,及身分,不服不食;而心亦无一念贪求服食而已,是身心二途俱断。我说是人,真解脱者:既无负命索债,则三界之生缘断绝,故说是人,真解脱者。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如我此说,修三摩提,次断杀生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不如此说,食肉不碍菩提,是即波旬说,速当远之。卯二断杀竟。

  卯三 断盗 分二  辰初 曲分损益之相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 须辨妖佛教仪  三 确定三昧得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则必出生死  二 犯则必落邪道  今初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断偷盗。非但盗人财物,乃至言行诈异,炫惑无识,恐令失心,以及一念,希取利养者,皆是也。不唯身无偷盗,要且心无偷盗之念,方为真持戒者,可以修三昧也。此中不言身不偷盗者,以心且不动,何况身耶?不断,则往复征偿,续诸生死,断故不随也。

  午二 犯则必落邪道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正脉》云:‘厌尘者,方可以出尘;贪世者,岂能以越世?’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此防谬云:多智之人,了知尘劳本空,禅定现前,弹指可超无学,虽不断偷,尘劳莫系,时节既至,要出便出,何言不可出耶?无耻禅流,往往以此饰非,故以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警之。谓纵有世智辩聪,有漏禅定现前,如若不断偷心,必定落于邪道。

  《指掌疏》云:邪道潜取,以偷心为堕缘,邪通炫世,非禅智不能发,今以禅智助偷,必当堕落。其类上品精灵者:盗日月之精华,窃天地之灵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者,是也。中品妖魅者: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之气润,为魍为魉,伺便作孽者是也。下品邪人者:赋性险曲,居心邪僻。诸魅所著者:为精灵之所附,被妖魅之所迷,妄言欺世,诡异惑俗之类。此等亦由禅智盗业,互相胜劣,而感上、中、下异。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此指带偷修禅,其类不一,故曰彼等群邪。亦有徒众,成慢不归,邪知邪见,不自觉知,端坐受供,居然如佛,故云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亦非果计果矣!初首陈持犯利害竟。

  巳二 预辨妖佛教仪 分二  午初 潜匿炫惑即妖教  二 教人断偷即佛诲  今初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此预言灭后末法之中,佛教陵夷,妖邪得便,故言其多。炽盛世间,潜匿奸欺者:炽然惑众,盛行世间,潜踪诡秘,匿诈藏奸,欺世盗名。如想魔文云: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即潜匿奸欺也。信其教化,摇荡其心,妖言妖行,或现妖通,诈称得道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者:上人即是菩萨,以居声闻上故。此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各谓自己,已得菩萨法,此邪师自负也。炫惑无识,恐令失心者:吓诈诱乱,世间无识者,恐令其人,失于本心,亡其知见。如想魔文云: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即炫惑无识之事。所过之处,其家耗散者:闻某处佛出,则求其接引,闻劫火刀兵,则望其救济,倾家奉之,所至之处,令其家财耗散无余。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此先以己教相形显。循者顺也,方者处也,我教比丘,循顺地方处所,而行乞食之法,趣得支身,不妄求不多求,令其舍贪,为菩提道。贪为烦恼根本,根本既舍,枝末自枯,烦恼离而菩提可成。岂同妖邪,炫异惑众,贪他利养,造生死业耶!诸比丘等下,释出舍贪之故。我教比丘,不自炊爨熟食者:令其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过寄居于此,以了残生而已。旅泊三界者:陆宿曰旋,水宿曰泊;无非借此三界,为旅店客船,以示一度往还,自此已去,无复再返,如此行持,方为佛子。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云何是痛斥语,贼人谓内心窃取利养,外貌假借僧仪。稗贩如来者:稗者助也,贩即贩卖。谓著如来衣服,以助贩卖也。良以不著佛衣,不能取信于人,贩法为难故。造种种业,皆言佛法者:谓非法说法也;诡言异行,炫惑人心,造种种业,无所不至,皆言是最上一佛乘之正法。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者:谓法说非法也,若以前乞食,正教责之,彼必自是他非。却乃毁谤真实出家,具戒比丘,正修行人,为小乘道;反自妄称,我是大乘菩萨之行。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者:由是法说非法之故,疑惑无量众生。以正教为小乘道。而从妄谤,由是非法说法之故,赚误无量众生,以业因为真佛法,而遵妄行,一盲引众盲,皆堕五种无间地狱,则妖邪之害,可胜言哉?初潜匿炫惑即妖教竟。

  午二 教人断偷即佛诲 分二  未初 先出白己诲  二 转教先佛诲  今初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此教舍身微因。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大乘心,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修三摩提,即耳根圆通,如幻三摩提也。此句下义含虑有宿生盗业,为障胜修,故教修如是微因。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者:为供养佛故,亦为仗承佛力,销宿障故,又为求佛证明,除现执故。然灯烧指,及爇香炷,此为舍行,一切难舍,无过己身,今则难舍能舍,信其定消宿业也。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我说是然灯烧指,及爇香炷之人,无始宿业盗债,一时酬毕。何以舍身微因,即获如是善果耶!盗者,取他身外之财物,利养此身,今则舍难舍之自身,供养于佛。一念舍心,即是大智慧光明,无始宿债,即是黑暗,明能破暗,理固然也。 长揖即永辞也,世间即有漏三界。永脱诸漏者:谓永远脱离,见思诸漏,而出生死。无上觉路者:正谓无上妙觉,菩提之路,即五十五位圆通已后事,此人虽未即明圆通法门,信知必得,决知无有疑心也。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设若不为此舍身酬债微因,以求忏悔灭罪,则纵成佛,虽得无漏无为,必定还来生于人间,酬其宿债,以其宿业未尽故。如我在毗兰邑中食马麦之报,无有异也。 按《兴起经》:昔舍卫国毗兰邑,阿耆达王,请佛与五百比丘,三月供斋,时有魔惑王心,入宫耽荒五欲,供六日止。又值邑内饥馑,乞食不得。时有马师,减马麦半,供佛及僧,至九十日,王乃醒悟,向佛求忏。舍利询问因缘,佛言:过去毗婆尸佛时,有王请佛及僧,佛僧食已,为病比丘请,一分食。过梵志山,梵志闻香,诟曰:此髡头沙门,应食马麦,何与甘馔,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说。尔时梵志者,今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罗汉是。然此但因宿诟佛僧,尚不免报,何况盗他财物,侵彼身分,自应酬债。要知化佛不属业生,真佛离诸根量,唤谁受报,盖为造业众生,示有果报,令生恐惧,故今引之,以证宿债必酬,抑亦因此,以见舍行之不可不修也。

  未二 转教先佛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此敕转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圆通。后断偷盗者:对淫能障定,杀乃违慈,理应先断故,此居后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也。

  巳三 确定三昧得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断难得  二 劝深断方得  今初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此承上是佛教断偷之故。阿难!若不断除偷盗之心,修禅定者,譬如有人,带偷修禅人;卮是酒器,漏卮喻带偷之心;水喻定慧,注水入于带偷心中,望其成就圆通,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满,随灌随漏,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午二 劝其深断方得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若诸末世,清净比丘,三衣一钵之外,分寸不许蓄积,此止持不贪也。循方乞食,趣得支身,设有余分,尽施饥饿众生,此作持不悭吝也。合之,则断贪吝心。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上句断慢心,于大集会之中,合掌礼拜四众;以必观实相平等,见人是佛故。下二句断嗔心,有人嫌其烦渎,捶打骂詈,欢喜领受,同于称赞;以必观怨亲一相,荣辱无关故。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上二句断痴心,必使若身若心二者,俱能捐舍,则断我、法二执,即断痴心。下二句,转贪、嗔、痴、慢,而成同体大悲。身肉骨血,俱皆可舍,则身心宁复有遗哉?以必观此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之物,施作佛事耳。此皆成就无偷之心,以上则于依正二报,断除偷心矣!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此于佛法上,亦除去偷心。不了义说,如《阿含》云:蓄物可以资身进道;如《婆多》论,许百物各可蓄一,但禁余二者是也。不将如来权乘不了义说,以此回护过犯,以为自己解释。因其自己,不能奉行大乘,反曲引权小教中,不了义事,以自误误人,皆偷心不死之故。果能如是,偷心尽绝,一念纯真,即证圆通体。以是而修,名真三昧,佛印是人即得者,良有以也。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卯三 断盗竟  卯四 断妄 分二  辰初 曲示戒劝之意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四  巳初 首陈妄语大损  二 表己禁敕无妄  三 转教先佛明诲  四 确定菩提成否 巳初分三  午初 蹑标妄语成魔  二 指述妄语之意  三 记其损善堕恶  今初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此明妄语戒。《正脉》云妄语有二:发言不实,为小妄语;妄称证果,为大妄语。此中所断大妄语也。不唯口不出小大妄语,乃至其心亦无妄语之念,方名持戒清净,可修三昧也。故呼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然身心无杀,则慈行成就;身心无盗,则舍行成就;身心无淫,则梵行成就:故曰三行已圆。前皆许其出离生死,若大妄语,即夺其不出生死。三摩地不得清净者:以其犹有贪供心故。成爱见魔者:温陵曰:贪其供养,求己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己齐圣,名见魔。既已成魔,自不觉知,生同醉梦,死从沦溺,以众生本有如来藏心,为成佛之种,今为爱见二魔所劫,故曰失如来种也。

  午二 指述妄语之意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此指述妄语之意,惟在贪其供养,故作大妄语。所谓未得菩提,谓为已得,未证涅槃,言为已证。后云:况复法王,如何妄窃;乃斥乎此。此或求世间尊为殊胜第一者:谓或复有人,不敢以菩提涅槃妄称,但求世间,尊为殊胜第一;以是之故,谓现前之人,作如是言:凡夫人中,初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须陀洹果;次于初果,又见二果为上,故自谓已得,斯陀含果;次于二果,又见三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阿那含果;次于三果,又见四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阿罗汉道;次于出世小乘中,又见缘觉、独觉中乘为上,故自谓已得;十地圣人,及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诸位菩萨。后说云何自称得上人法,盖指乎此。末二句,即述大妄语意,言此人,作如是等大妄语者,为求彼前人,向自己礼拜忏悔,贪其供养。

  午三 记其损善堕落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此作大妄语,希图利养。妄罪兼盗,永失善根。是一颠迦,亦云一阐提,此翻断善根人。善根既断,是为消灭成佛之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者:南印度建那补罗国之北,有贝多罗树木,三十余里,树叶长广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其树以刀断,则不复活。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正知正见,沉沦三途苦海,纵有禅智,咸资魔业,不成真三昧。初首陈妄语大损竟。

  巳二 表己禁敕无妄 分二  午初 佛敕圣化必密  二 惟除命终遗付  今初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指掌疏》云:佛灭度后,魔强法弱,故敕菩萨、罗汉,应身生彼,挽末法而扶正教,摧邪宗而救众生也。作种种形,随类现化。度诸轮转者:令出生死,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说法也。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 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初四句现顺行,下诸句现逆行,如佛所敕,作种种形也。或作不定辞,以妙观察智,观机现形,沙门至童女等,如三十二应说。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者:乃菩萨涉俗利生,四摄法中之同事摄也。若不同其事,未免矫拂其心,不相顺从,若与其同事,意在得其欢心,以便与其称赞最上一佛乘,能令众生,返迷归悟,离苦得乐,转彼邪心,令得正定,故曰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

  究竟不肯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漏佛旨,秘密之因。轻言末学者:轻易泄言,于晚学之人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