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

  午二 惟除命终遗付

  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惟除命终者,示现舍报也。阴有遗付者:暗中有遗言付嘱也。住则不泄,泄则不住,如杜顺和尚偈云:‘游子漫奔波,登山礼土坡,文殊祗这是,何处觅弥陀。’云何是斥责辞,是人指爱见魔人,以如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之魔说,惑乱后世末学众生,成大妄语。

  巳三 转教先佛明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佛敕菩萨、罗汉,现身如是;汝教后世初心之人,欲修三摩地者,先虽能断淫、杀、盗三,后复要断除如是诸大妄语;是则名为,今昔如来,第四决定断妄语戒,清净修学之明诲也。三转教先佛明诲竟。

  巳四 确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断无成  二 许能断必成  今初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此承上,是如来以断大妄语之故。又呼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喻如刻人之干粪,而为旃檀之形 像也,因果不类。以妄语心行,喻干粪,禅定真修,喻旃檀佛像,正以妄语粪秽之因,欲求禅定法身之果,岂可得乎?故曰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所以我教比丘,不断妄语,不成菩提;但依正直之心,即成道之场。《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于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乃至语默,云为一切行中,尚要正直,无得虚假,云何妄自称尊,谓得大小诸乘,及上人之法耶?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穷人,以喻三摩未成,性德未显。妄称帝王者:即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帝王者,一国之主,妄号之,自取赤族之诛,灭门之祸也。况复二句,乃以轻况重之意,言三乘贤圣,尚不可窃,况佛为出世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者:以大妄语为因故不真,则果地之事,难免迂回屈曲,求进反退,求升反坠,而求佛果菩提,自不能成。如噬脐人:噬以口咬也。脐即肚脐,谓口脐相远,终不能及,以是自作妄语,销灭佛种,更欲望谁而成就耶?

  午二 许能断必成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此深许能断大妄语,必成无上菩提。若诸比丘,心如弓弦之直,无有谄曲之相。心是四威仪之主;心直,则四威仪中,一切行门,皆悉真实,永无虚假,则能直入三摩地中。永无魔事:魔行邪险,今心直行真,魔不得便;故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正脉》云:菩萨无上知觉,即圆通真因地心;然以因定果,亦是无上菩提矣!初曲成戒劝之意竟。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如我所说,断除淫、杀、盗之后,复更断除大妄语者,是则为正,即名佛说,急当从之。若不如此说,谓前三已断,大妄语无碍真修者,是即为邪,即波旬说,宜深绝之。此如来欲令阿难,将如来语传示末法,保护初心真修习者,令识天魔,不被所惑也。四断妄竟。并上三科开释四重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六终

  寅三 总结远魔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先问,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佛按定其意,总结云:阿难!汝问我摄心之法,我今先说四重律仪,即是入三摩地,指耳根圆通,初心修学,至妙之门。此妙门即四重律仪,是故求菩萨道者,要先持此四种律仪;身心皎洁,丝毫无犯,如冰如霜,如是则根本已除,以淫、杀、盗、妄四种是根本戒故,拔本必不滋末,自然不能发生一切枝叶。心三者,指贪、嗔、痴;口四者,指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皆为枝叶。然贪、嗔、痴,属大烦恼。今淫、杀、盗、妄,从心止绝,乃至一念不生故也。根本既除,则枝末无所从生,故曰生必无因,是则严持四重,称为修学妙门者宜矣!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此绝尘决定远魔。如是四事,若能持守,不令一念,漏落于四重中。则心常住戒,尚不缘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六尘举四,可以例知。《正脉》云:‘尘依念住,念绝而尘何所依?魔托尘入,尘亡而魔何所托?故曰一切魔事,云何发生。’初正教持戒竟。

  丑二 助以咒力 分二  寅初 正以劝持赞胜  二 况显除习无难  今初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

  此正劝持咒。宿是宿生,习是惑业,习气种子。温陵曰:现业已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隐然若有驱策,而不能已,宿习之使也。 惟有神咒,不思议力,乃可灭除,故云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神咒。诵咒而曰一心者,有事有理:事一心者,以能持之心,持所持之咒,能所分明,相续不断。理一心者:能持之心,全心是咒;所持之咒,全咒是心,能所双亡,心咒不二,咒则是心,心则是咒。咒是顶光化佛所说,正以表尊中之尊,密中之密。佛本是世间最尊,今是佛顶之化佛,固是尊中之尊。顶是无见,是世间最密,今是化佛,从顶发辉所说,乃是密中密也,亦借此以表除习义故。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大表如来藏心之体,绝诸对待故;白表如来藏心之相,离诸妄染故;伞盖表如来藏心之用,普覆一切故。既即藏心,故称无上,神妙莫测之咒。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神咒。

  斯指神咒,谓此咒是如来无见顶相,即佛三十二相之第一相,曰肉髻顶相。而称无见者,华严九地菩萨,为佛乳母,捧持谛观,不见其顶,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无为心佛:乃从世尊肉髻顶相,涌百宝光,故曰从顶发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故曰坐宝莲华。佛称无为者,以系如来入定,从无为心中现故。重放光明,所说心咒,以是诸佛心印,其体即是如来藏故。初正以劝持赞胜竟。

  寅二 况显除习无难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此显咒力,不可思议。姑就近事论之,且汝与摩登伽女,宿世因缘,恩情爱恋,习气种子,非是一生,及与一劫,由来远矣!难以解脱,如前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按《登伽经》云:阿难既返,女啼不止,续念阿难。随至只桓,佛使追呼。而问之曰:汝逐阿难,欲何所索?女言:我闻阿难无妇,我又无夫。佛言阿难无发,汝能剃头否?女归白母,已许剃发。佛问:汝爱阿难何等?答曰:我爱阿难眼、耳、口、鼻,以至身形等。佛言:阿难眼中但有泪,耳中但有垢,口中但有涎,鼻中但有涕,身中但有屎、尿。有夫妻者,便有恶露,有恶露则生子,有子则有死,既有死丧,便有啼哭,是身何益,汝何所爱?女闻是语,便自正心,即得入道。我一宣扬,爱心永脱者:指佛才一宣扬,敕文殊将咒往护,恶咒销灭,一闻神咒,冥熏加被之力,宿习灭除;及见佛闻法,爱河干枯,顿证三果,故曰爱心永脱。成阿罗汉者:指前闻文殊选圆通后,证四果也。良以先蒙咒力,销除宿习,复藉法音,悟证圣果,设非咒力,除此宿习,安得淫心速灭,契无为法耶?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且登伽习厚,尚属淫女,无心修行,但由神咒,不测之力,资熏之功,尚能速证无学果位。云何,深怪之辞,谓云何汝等,惑习微薄,在会声闻者,兼有学及无学也:有学断见惑,无学断思惑,非同登伽,尚为淫女耶。且其所求,惟是最上一乘,决定自信,成佛之道,亦非同登伽之无心修行耶。 譬如以尘,尘喻习气,顺风喻神咒。以微尘扬于顺风,尘无不尽;喻习气遇于神咒,习无不除,有何艰难险阻之事哉?初历明预先严戒竟。

  子二 略示场中定慧 分二  丑初 因戒生定  二 因定发慧  今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此明因戒生定,精修律仪,以为其本。设若末世,有修耳根圆通者,发心欲坐修道之场。必先持此比丘根本四重清净禁戒;清谓清其源,净谓净其流,如上所云:先持四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是也。受戒之时,须选授戒之师,盖师是学人之模范,模范不正,鲜能依之成正器故。必宜选择戒根清净,第一沙门,以为其师。第一者法腊俱长,为众所推,如此沙门,能和合成事;用以为师,羯磨乃得成故。若其不遇真实清净大僧,汝虽受戒律,不过虚名,其实无漏戒体,必定不能成就也。若遇真僧,戒律清净,德腊俱长,戒方成就。

  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

  戒成已后,道器成就,魔不得便,随力厚薄,或著新衣,或洗令净,而著此衣,表里俱洁。然香以熏其室,闲居以摄其心,心处交熏,如此诵咒,神效易致,宿习易除也。咒诵一百八遍者,表所治烦恼之数。一切众生,烦恼有百八,故以戒违现业,咒除宿习,魔不得其便也。然后可以择日建立修道之场。《指掌》云:结坛必先诵咒者,有二义:一、谓治习净根,坛仪乃现;二、谓仗咒神功,远诸魔事。有志行道者,不可不知也。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此定中求佛。上二科是用戒意,此方是所生之定。良以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心水澄清即定也,故知此已在定中。求于十方,现住国土者:即现坐道场,无上如来,谓超九界以独尊,此属所感也。放大悲光者:光从大悲心中放出,来灌其顶,身心受益,此属所应也。感应道交,行道无虑矣!初因戒生定竟。

  丑二 因定发慧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

  上科因戒生定,此科因定发慧。《正脉》云:前不兼后,后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科总标因定,而文中双牒,戒定为因也。 阿难!如是末世,结界建坛,唯许清净比丘,若坛仪已成,修习不拘四众,故云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出家二众,持戒有素,故通称清净,在家二众,故通称白衣檀越;是华梵合称,檀是檀那,此云布施;越以布施能超越贫穷苦海故。今通许者,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修习。虽四众同坛,必各从其类,如优婆塞,随比丘后,优婆夷随比丘尼后,此一定之序也。心灭贪淫:指白衣言,心灭贪、痴、淫、爱等念。持佛净戒:指出家言,严持诸佛所制清净戒律,身心勿犯,方为可耳。设或不然,勿许滥从,以妨道业。而于修道场中,一向发菩萨四弘誓愿,以为感佛机也。

  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正脉》云:凡出道场而复入,则必澡浴,外洁其身也。六时行道,即专注反闻,经行排遣,内摄其心也。昼夜十二时,六时行道,六时静坐,均调昏散矣。如子时行道,丑时静坐,寅时行道,卯时静坐是也。然行中,坐中,所习皆反闻自性,入流亡所而已。余二句结成克期入定。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觉,二戒忘失反闻。此科正牒定,而明因定二字。下科乃生慧也。 定心,为生慧之亲因。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表摄授之意,安慰施无畏之力,此为助缘。因缘既备,令其豁然贯通,朗然大悟也。《正脉》云:然开悟浑含,浅深诸相,不可一定,若得动静不生,发须陀洹见道慧;若得闻所闻尽,发阿罗汉人空慧;若得空所空灭,成法空慧;若得寂灭现前,发圆通无上知觉慧也。孤山曰:若见此像,当观空寂,是佛显然,是魔则灭。初请略说竟。

  庚二 重请详示 分二  辛初 重请说道场  二 重请说神咒 辛初分二壬初 阿难重请  二 世尊重说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此阿难重请说道场。前虽言入道场,而未说道场如何建设,故重请之。阿难承教持戒远魔,又令诵咒除习,复示结坛行道;我蒙此等训诲,皆出如来至极悲心之所流出,故曰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者:谓如佛所说,云散长空,心同皎月,已获开悟,自知从此但习反闻修证,不须道场,可成无学之道。无学,不仅四果,当指圆通,三空诸果位也。 末法修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建立道场,自非小事,究竟如何结界,方合佛制,不违世尊,清净轨则?初阿难重请竟。

  壬二 世尊重说 分三  癸初 道场建设  二 修证节次  三 结答酬请 癸初分五  子初 所建坛式  二 所设庄严  三 所献供养  四 所奉尊像  五 所取照映  今初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此示道场之建设。盖圣人施设,理事双彰;事依理成,理得事显,非是坛仪,徒壮观瞻也。佛告阿难:末世众生,障深业重,非建道场,难以修习,故曰愿立也。立坛之地,恐有不净,故须另涂也。表法诸家,各有所长,惟《宝镜疏》,始终表显,方合圆通修法,故皆依之。雪山者,表真如法性,不变理体也。大力白牛者:表自性清净,根本正智也。先取之者,因其饮食如法,乃取粪和香,以泥其地也。食其山中肥腻香草者:雪山有草,名曰忍辱,食之可得醍醐,丰肥油腻,其粪清香。此牛唯饮雪山清水,香草表三慧,清水表正定也。惟以水草司牛者,正如行人熏修,定、慧均等也。其粪精微细妙者:表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也。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者:除其旧地,覆以新泥也。表三无漏学,能熏法身,成真因地也。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

  别于平原者:另于平原,以高阜恐堆积不净,拗下恐流聚污秽;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本净黄土用之。若无雪山白牛者,表且取中根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者:表蠲除外务,专修返闻,从解结破五阴也。取其黄土者:黄色居中,表六根之中,中道佛性也。

  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和上旃檀等十种香,表十波罗密也。细罗为粉者:表十波罗密,广为万行也。合土成泥者:表万行唯心也。以涂坛地者:表成真因也。方圆丈六,为八角坛者:此定坛相,表八正道,摄于八邪也。八角则方而复圆,圆而复方,表体用不二,事理同归也。 盖上白牛,正表最上根人,以能不随分别,即三缘顿断,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喻如唯以牛粪,可和旃檀也。设或不能直下歇狂,须知修行,二决定义,就六根门头,破除五阴,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更加四种律仪,五会神咒,方成妙修者,喻和黄土,旃檀之外,加九香也。

  梵语旃檀,此翻与乐,即白檀香也。竺法真云,出外国罗山有白檀树。此经用以涂地,非《法华海》此岸旃檀,六铢价值娑婆者也。沉香,《异物志》云:出日南国,凡欲取者,斫树著地,积久朽烂,其心至坚,入水则沉。苏合,《续汉书》云: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或曰苏合国,人采花笮汁,煞以为膏,以卖买客。熏陆,《南方草木》状云:出大秦国海边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涉沙上,性能止痛,采取卖之。郁金,《说文》云:郁鬯乃百草之华,远人所贡方物,郁人捣而煮之,和酒以降神也。白胶,《本草》云:商雒间多有,树如白杨,实大如鸟卵,能除恶气、去疮疹,即枫香脂也。青木,《南州异物志》云:是草根,能寤魇寐,状如甘草,出交州。零陵,《南越志》云:一名燕草,又名熏草。出零陵郡山谷之间,叶如罗勒,能止精明目也。甘松,出凉州诸山,能和合众香,可除腹胀,亦能下气。鸡舌,《异物志》云:出薄州,云是草萎,乃汉时尚书郎,含之奏事者。设或久服,则能令人身口皆香,即丁香也。场地者:即密部所谓画地为场也。然欲修定,必须择日,结界建坛;修行既毕,即解界撤坛,不得留至明相出时,此定制也。古云:封土曰坛,除土曰墠,除扫也。《国语》云:坛之所除也,曰场。封土,即起土也。此中场地,可如其墠,今既名坛,必须起土,故先除地为场,后别取黄土和香,于其场上,以泥涂起,令成坛相,在室中央,此示楞严坛场之法式也。初所建坛式竟。

  子二 所设庄严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此明坛中,所设庄严。金、银、铜、木所造莲华者:是随力为之,不必拘执也。然坛心者,乃表中道因心,真如本体也。莲华者:表因果同时,染净不二也。所造者:表真如位中,本无因、果、染、净;以能随缘,故成染净因果也。钵名应器,表如来藏,事理圆融,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也。八月露水:表中道纯真,首楞严妙定也。随安华叶:表如幻闻熏闻修,中道妙慧也。八镜安方者:表众生本有八识,大圆镜智,不离当处也。围绕华钵者:表妙慧恒依藏心也。镜外建立莲华香炉者:表依慧发行,从性起修也。各须十六者:表慧华戒香,自行八正,化他八正也。间华铺设,庄严香炉者:表戒慧互严,还修自性也。纯烧沉水,无令见火者:表无相妙戒,在惑业而不染惑业也。二所设庄严竟。

  子三 所献供养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绕围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此明坛中,所献供养。取雪山白牛乳,置十六器,用以作供。一、乳为煎饼,谓煎乳成饼也。二、并诸沙糖,谓蔗汁熬糖,如沙而甘也。三、油饼,谓以油和面作饼,而腻脆也。四、乳糜,谓用乳和米作粥,而甘粘也。五、苏合,谓和合众香,煎汁成膏。六、蜜姜,谓以蜜浸姜,味辛而甘。七、纯酥,谓乳炼成酥。八、纯蜜,谓华蕊成蜜。各各十六,围绕华外。白牛乳饼,及余七物者:表称性所起,禅悦法喜,所谓八正道味也。各各十六,围绕华外者:表一一正道,各具自行化他,二种八正也。以奉诸佛,及大菩萨者:表以已证禅悦法喜正道之味,因心而向果德也。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每以食时,即日中午食之时。温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日以日中致享。若在中夜,佛不受食,唯以酥蜜,烧令烟尽享之。盖午为日中,子为夜中,表诸圣位,必须中中流入也。蜜乃华之精,酥为乳之精,皆是味中上味,表耳根圆通,妙妙闻心也。半升中数,三合成数,表中道定心,能融五浊,会三空也。坛前别安小火炉者:正表耳根一门,从此深入也。兜楼婆香,《异物志》云:出海边国,如都梁香,又翻译云: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香草,旧云白茅香。以之煎水浴炭者,表戒根清净,咒力除习,则正助皆具,而发正定之真修也。投酥炉内者;表从妙心,修耳根三昧也。烧令烟尽者:正表初于闻中,以至空觉极圆,空所空灭也。享佛菩萨者:乃表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显上合下同二种殊胜也。三所献供养竟。

  子四 所奉尊像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此外坛尊像也。令其四外:即八角坛之四外。遍悬旛华者:庄严坛室,即外坛也。外坛八角,于坛室中,但惟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画像。令其四外者:表四种明诲之外,不妨诸行互严也。盖旛表密咒,有摧邪辅正之力;华表密因,为十度万行之宗。以坛室中,四壁敷设者:表一真法界,具四法界也。十方如来,表觉果也;菩萨像者,表因心也。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应平声,应于当阳正位也。梵语卢舍那,具云毗卢遮那,翻有三义:一曰遍一切处,法身也;二曰净满,自受用身也;三曰光明遍照,他受用身也。三身一名者,同为真身故。为一真法界,寂场真主,乃报身智慧也。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为三千大千娑婆教主,即应身慈悲也。梵语梅怛利曳,此云慈氏,正当来之教主也。梵语阿閦,此云不动,居东方群动之首,表动中有不动智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居西方极乐之邦,表与乐乃无缘慈也。诸大变化,观音像者:如前文所明,众首臂目等,此是显教圆通之主。金刚藏者,常领金刚,护持咒人,伏魔除障,乃是密教圆通之主。安其左右者,表显密齐彰也。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荼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伽,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温陵曰:门侧左右,释梵等众,有力外护也。末法修行,凡类于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帝释云能为主,即忉利天主。梵王不犯欲尘,即初禅天主。鸟刍瑟摩,即火头金刚。蓝地迦,即青面金刚。军荼利,此云解怨结,亦金刚异名。毗俱胝,即毗卢神变。经云:右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圆光色无比者是也。四天王者,即东、南、西、北,所谓持国、增长、广目、多闻也。频那、即猪头使者。夜伽、即象鼻使者。自帝释之下,此等外护,俱表摧邪显正之功用也。四所奉尊像竟。

  子五 所取照映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又取八圆镜,覆悬虚空者:表诸佛果位,转八识成大圆镜智,从空如来藏,普照十方尘刹中也。与坛场中,所安之镜,围绕华钵,一方一个,而面向于外,外坛之镜,一方一个,而面向于内,故曰方面相对;表生心即是佛心,佛心不异生心也。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表生佛互融,圣凡无异,乃不可思议之境也。盖坛中八镜,仰照空镜者,表因该果海也。设或行人,二六时中,于此坛仪苟一著眼,了明斯理,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通身皆在事事无碍法界中矣!初道场建设竟。

  癸二 修证节次 分二  子初 三七初成定慧  二 百日顿证圣果  今初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此修证节次。第一七中,礼诵行道。于初七中,至诚顶礼:顶礼而曰至诚者,专至其心,诚恳不二也。凡人之修道,必须皈敬三宝,以为最初方便也。十方如来,佛宝也;菩萨、罗汉,僧宝也;持诵心咒,法宝也。恒于六时之中,持诵佛顶心咒围坛,以至诚心,经行道场,每于一时围坛,常行一百八遍。此非指全咒,乃指心咒:跢侄他、唵、阿那隶、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都卢瓮泮、娑婆诃。但要三业相应,自能成效,六时行道,六时顶礼,仗承不思议力加被,助道也。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此第二七中,一向发愿。既曰一向,不拘六时;既曰专心,不杂礼诵;唯有专心,发菩萨愿。务必心心相续,念念无间,而不断绝;此恐心生懈退,加以坚固之愿也。我毗奈耶,先有愿教者:如《梵网经》、十大愿王,及菩萨四弘誓愿,行愿坚强,得大勇猛也。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此第三七中,一向持咒。温陵曰:时无间歇,咒无遍限,一向诵持,遂能以精诚感格,进力克功也。至第三七末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于坛室中,镜交光处,佛身既在镜现,我身亦在镜现。亲承诸佛,手摩其顶,圣凡不隔。重重无尽,则生佛智照,感应道交也。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此定心成就。即于道场中,专修反闻工夫,故曰修三摩地,即首楞严,耳根圆通。不令一念,漏落于声尘境界;念念照性,心心在定,但一味反闻无间耳。 此慧心成就。能令者,以定心为亲因,以道场持咒等为助缘,因缘力故,所以能令也。如是之人,虽在末世修学,亦能发慧开悟,则根、尘、识心,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曰身心明净。内外映澈,犹如琉璃。以一切诸法,无不形现其中矣!初三七初成定慧竟。

  子二 百日顿证圣果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此明坛仪虽立,设或师友不净,多不成就。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准《方等陀罗尼》云:行此法时,十人已还,既曰已还;六众、七众俱可。设无同志,未可勉强,宁可独行。其中不净,乃有二种:一受戒师不净、二同行侣不净,是二者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佛圣不临,龙天不护,正定难修,妙悟难发,故知师友不可不慎选择也。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此明三七修学,未克即成定慧。从三七后,端身正坐,寂然安居,经一百日,勇猛精进,修习亡尘照性工夫。有利根者,惑障俱轻,定功绵密,慧照分明,定慧双流,经一百日,不起于座。此一百日,不起于座,工夫相应,在定中并不知时长也。亦非同平时,坐一时行一时也;因文中明言,经一百日,不起于座,即得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断分别见惑,为见道位。借小果名,而论果证,实同圆教初信。阿难圆悟藏性,顿获法身也。 《宝镜疏》云:纵其身心俱生细惑,一时难断;分别思惑,完全仍在;无学圣果,未得即成;然而决定自知,成佛之事,不虚谬也。所谓一信永信,信得自心是佛,自性即佛,更不再疑也。二修证节次竟。

  癸三 结答酬请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此总结答。前阿难问云:‘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我已言结界建坛,种种方法,与夫修学证果。如是之法,一一详示,故酬其所请,而结答之曰:‘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指掌疏》云:‘如是者,谓如上所说是也。’然如上所说,建坛之法,末世行之,诚为不易;故下文诵咒,亦许不入道场。而上文有一不净,则云道场不成。是知有力者,固应如法建坛;无力者,只要持戒清净。设若有坛无戒,反不如有戒无坛之为愈也。初重请说道场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