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

  卯五 教其悟圆入一 分二  辰初 令验六悟圆  二 令入一解六  今初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此正示选根解结。初心下手修行,最切要处。上文已指,虚妄结处在根,复告六根优劣功德,正宜拣选圆根,解除结相,故先令验六根,悟取圆根,一门直入。此段原其能发增上胜心。上一欲字,即指发心乐 去声欲,下一欲字,乃是五尘欲境。逆者不顺之意。流有二种:约因称欲流,即根性不流逸奔尘,不顺五尘欲境之流 法尘是五尘落谢之影;约果称生死流,即由根缘尘,识生分别,起惑造业,依因感果,流转生死。逆生死流,即旋根脱尘,根尘不偶,惑、业、苦三,无自而生,乃不循尘,自然不流转,合之能逆欲流,生死流自然不顺矣。

  返穷流根:即返本穷源,穷生死流之根源,做逆流照性工夫。同观世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渐次深入,解六结、破五阴,识阴一破,则返穷流根之功成,妄穷真露。至不生灭: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此种发心,即前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又即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至不生灭,则分证如来常、乐、我、净,登圆教初住,得念不退,任运进修,自可圆成无上果觉也。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当验二字,佛为叮嘱,因心不可不慎。欲求不生灭果,当依不生灭因。六根之性,虽不生灭,既有优劣之分,不得不慎拣选。有欲拣选,先当勘验,此等六受用根,以根能领受诸尘境界,发作见等功用,故名六受用根。谁字正令考察勘验,六根受用尘境,谁是合知?谁为离知?鼻、舌、身三根,为合中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合知难修,离知易入;就离知三根,再勘验谁是浅显易明?谁为深隐莫测?意根深隐难修,眼耳浅显易入;再就眼耳二根,勘验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圆通、圆满义同。具千二百功德为圆通,八百功德即不圆满。照上三番勘验,求其离知浅显圆通,唯耳根当之。 此文即如来密示耳根,为圆通根,不与阿难明言,令其自验自悟,悟圆之后,但一门深入,自可解结脱缠矣!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此文承接上段,若能于此六根之中,悟得圆通本根,但依一根,做逆流工夫。彼指根,即识精元明,无始以来,带一分妄,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则成业流,依业受报,流浪生死,故曰业流。果欲逆彼业流,须择圆根。循者顺也,得顺圆根而修,如风帆扬于顺水,与彼不圆之根修之,迟速不同,几有日劫相倍之势。下云‘弹指超无学’者,即循圆根也。

  辰二 令入一解六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备显即全显。上四句指前,谓我现今已为汝完全显示,六根中本来各具一千二百功德,而在迷位中,为根所局,为境所限,不无优劣。又与汝全显,所有差别功德数量,如前文所说者是也。湛圆明,乃六根之义相。前云:‘分汝湛圆,妙觉明性,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故知六根中性,即湛圆明性,随汝详细选择,六根之中,何根最圆,可为从入之门,而起修证者,吾当为汝发明,次第解结,渐次深入,令汝得以增进。此中其可入者,亦密指耳根,佛不与明言,但教详择,与前教悟同一用意,要阿难自悟自择,自修自证。悟之与择,不无分别,朗然无疑谓之悟,决定取用谓之择,下即明选择所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十方如来,因地发心,得圆自在慧,故于十八界,兼摄七大:六尘摄五大,空亦色法,为眼根所对;六根摄见大,六识摄识大,二十五门头头是道,一一依之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究竟极果。于十八界七大之中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亦无优劣之可分。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此出拣选之由。上段诸佛根器超胜,诸法平等,故门门可入,但汝根器下劣,思惑尚在,未能于诸法之中,得圆融自在之慧,悟明法法唯心,本无优劣。故我宣扬,根有优劣,令汝验证分明,但择一最圆之根,做逆流解结工夫,一门深入。此正如来特为初机,别开方便,故交光法师,判前妙奢摩他科,悟圆理,为最初方便;本科妙三摩,起圆修,为初方便;下科妙禅那,得圆证。为方便;甚得佛之本意。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此承上一门深入。即从一根,而解六结,入到一真无妄之地,不是横指六根为六结,乃是竖说根根有六结。此结,即从真所起之妄结,六结即是五阴,生则识阴先起,由微至著,一、二、三、四、五、六,色阴具五、六两结;解时从粗至细,六、五,四、三、二、一,色阴先破。深入即次第解结,如观世音菩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渐次深入,解除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六结尽解,方入一真无妄之地。彼六知根,根根根结,随此所入之根,一解一切解。即下文所云:诸余五黏,应拔圆脱,故六根一时,俱得清净。六根清净,即六根开合,开一根作六根用,合六用在一根中,互用清净。亦即下偈所云:‘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以上由悟而修,依修得证。开示解结一周,初教从根以解结竟。

  寅二 示脱缠入圆通 分二  卯初 阿难蹑佛语以请益  二 如来就所问以重申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此阿难蹑前,验六悟圆,入一解六,两科佛语,领解未彻,重申请问。问意有三:一、前佛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毕竟云何逆流?二、前佛云: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云何深入一门?三、前佛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云何一根入流,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此中三义,皆领解未彻,故重申请问也。云何二字,贯下作三用。

  卯二 如来就所问以重申 分五  辰初 申惑结尚深  二 申一六由妄  三 举喻法显明  四 申根结由尘  五 申尘亡根尽  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此佛就问重申前义,但令增加详明而已。一、以阿难我执分别虽破,我执俱生全在,正随逐欲流,决当逆之。汝今五句,先扬见惑已灭;中间五句,抑其思惑未断;末后三句,况显无明分剂。佛告阿难:汝现今已得须陀洹果,即初果。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初见真谛之理,初预圣人之流,入见道位,亦云入流。《金刚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佛自释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背五尘欲境;法尘为五尘之影,不入诸尘,即不入欲流,而入法流也。上文云:‘欲逆生死欲流。’阿难已灭三界之内,有情众生世间,见道位中,所断我执分别之惑。台宗谓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是能逆欲流。以思惑八十一品未断,不能逆分段生死流也。

  中五句,即抑云:然犹未知,现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积生即历生;无始指从最初一念妄动,由根本而成枝末;虚妄习气,即指我执俱生之惑,经历多生,与生俱生故。台宗谓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是也。彼习即指此惑,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也。

  阿难位居初果,天上人间,尚要七返受生,方能断欲界九品思惑:上上品,经两生断此一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三生各断一品;中中品、中下品,一生断此二品;共经六生。断欲界六品思惑,证二果名斯陀含;此云一往来,天上人间,尚要一返受生。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三品,证三果名阿那含;此云不来,欲界九品思惑断尽,无因不感果,出离欲界,不再还来欲界受生,寄居四禅天中,五不还天,进断上八地思惑,七十二品尽,成四果阿罗汉;阿难望阿罗汉位尚远。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此指法执分别、俱生,与无明,台宗谓尘沙无明也。何况反显之词。以我执俱生,尚犹未知,何况法执无明耶?生、住、异、灭,为四相无明。按《起信论》,三细中业相为生相,以不觉心动,最初生起故。转、现二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皆为住相,以能所对待,法执坚住故。执取、计名二相为异相,以执我、我所,人我执异故。起业相为灭相,以周尽终极故。分剂:即四相分际剂限;头数:约细推之,四相中各有四相,头绪纷烦,数量无尽。故四弘中曰:‘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此分剂头数,非二乘所知。本科即答,汝问云何逆流,汝所未断之我执俱生惑,及法执无明,即是分段、变易,二生死流,汝所当逆断者也。

  辰二 申一六由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此下乃答阿难第二、第三两问:云何于六根中,只选一门深入?云何入一无妄,能令六根俱净?此皆一六情见未亡,不能彻底明了。故佛令审观,现前六根,为定一耶?为定六耶?此先以双征。阿难下破计一是妄。故呼阿难,而告之曰:若言六根定一者,则用当相通,耳何以不见?目何以不闻?头奚 亦何也为不履行?足奚为无语言?既不能互相为用,则知计一者非也。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此破计六是妄。若此六根,其体决定成六,即当用不相随。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即指本经了义教法,汝之六根,谁一根来领受?阿难答言:我用耳根,闻佛妙教。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之事?何以现见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既是彼此互通,则知计六者亦非也。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是一六二计俱妄之故,此承上义。应知非一则终六,终字毕竟义,既非是一则毕竟是六;自当用不相随,何以耳闻佛法,口来问义?下句既非是六,则毕竟是一;自当用乃相通,何以耳不能见,目不能闻。终不应言,汝之六根,本来是一,本来是六,元即本义。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此根,既不可说是一是六,又不可说非一非六,其故何也?当知是根未结以前,本无数量,故曰非一非六。正由非一非六,所以不许说一说六,由无始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是谓颠倒;依业受报,是谓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生而死,死而生,交替不已。既有受生,则有六根,故于圆满湛然,常无一六性中,而有一六义生,元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又不能说非一非六。汝须陀洹:谓阿难已证初果之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曰虽得六销。观虽得二字,但是六用不行,六尘脱离,非根结之体全销,故曰犹未亡一。依孤山法师释,执有涅槃是也。

  辰三 举喻法显明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此以喻明。上四句喻从一成六,下二句喻除六说一。虚空喻圆湛之性,群器喻六根之相。太虚空本来无相,不可说同说异,以参合群器之中,由器之形,有长、短、方、圆、大、小,六种之异相,空亦随器而立名,立出方空、圆空等异名。虚空虽随缘现相,体本不变,除异器之形以观空,说空为一,一者同也。不仅说异是妄,即说同亦何尝是真?乃对异立同,犹下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此喻同异与真体无干。彼太虚空,除器时观同是一,参器时观不同 是异是非一,安器除器,与虚空无干,故曰: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如是则见同见异 不同也,已属妄见,何况更为安立名言,是一非一,岂不妄上加妄耶?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此则法合。则汝了了常知,六受用根,亦复如上所立之喻。根中圆湛不生灭性。合太虚空喻;根性本无一六,合虚空本无同异。由结滞为根,因根异故,则说性为六,合参合群器,乃名异空喻。解除根结,说性为一,合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喻。当知滞根说性为六固妄,解根说性为一,亦复非真,岂圆湛之性,为汝成一成六耶?合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喻。根性一六既不可说,岂可更说非一非六,合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喻。

  辰四 申根结由尘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此明揽尘结根,即明成六之由。前四句初成见精。于一根中,有三差别:一见精,二胜义根,三浮尘根;余五根同此。惟以见精见字,换:闻、嗅、尝、觉、知也。此推眼根之由,乃由明、暗等,二种色尘,互相形显,于妙觉圆湛性中;此性即真性,圆满湛然,由此明、暗二尘相引。当知明暗之相,因无明妄动,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空,如日被云遮。虽暗不是全暗,明暗参杂,是为晦昧,即真妄和合,由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见精,属八识见分。见精映色,结色成根者:此四句成胜义眼根,由此见精,对映色尘,遂揽取色尘,结外色而成内四大之胜义眼根也。根元目 名也为清净四大者:此根为浮尘根之本元,名为清净四大所成,以其相虽属四大,但极微细,圣眼、天眼,方能见之,常眼所不能见也。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此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依胜义根,而成浮尘根,名为肉眼之体。形如蒲萄朵,即眼珠子。此浮根乃四尘所成,实则浮、胜二根,皆地、水、火、风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尘,八法所成。今胜义但言四大,浮尘但言四尘者,彼此互影也。流逸奔色者:以浮根既成,众生聚见于眼,见精托根而出,日与色尘相对,根随尘转,循色流转,纵逸无度,日奔驰于色尘之境,根为尘局,不能超越色尘,自此与耳等诸根,永成相背耳。前云由器形异,名之异空,即喻此也。流逸奔色:《宝镜》立三喻:流如怒涛之赴壑;逸若纵火之烧山;奔犹骏马之驰坡。其顺而莫遏之势如此,若欲销尘解结,非有截流之机,其何以制之者哉?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此推耳根之由,乃由动、静等,二种声尘,互相攻击,以动击静则静亡,以静击动则动灭。在妙觉圆湛性中,引起湛然之体,发为闻精,此四句初成闻精也。闻精对映声尘,卷 收摄也声成根,此根为浮尘根之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卷外声,而成内四大,胜义耳根也。因名耳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耳之体,如亲卷荷叶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四大互影同前说。此根循尘流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之境。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此推鼻根之由,乃由通、塞等,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因通显其非塞,因塞显其非通,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嗅精;此四句初成嗅精也。嗅精对映香尘,纳 吸取也香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纳外香,而成内四大,胜义鼻根也。

  因名鼻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鼻之体,如双爪下垂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上四大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香尘之境。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此推舌根之由,乃由恬变等,恬指恬 安也然无味,变指变迁 苦去甜来有味,二种妄尘,互相参对,对恬知变,对变知恬,于妙觉圆湛性中,黏引湛然之体,发为尝精,此四句初成尝精也。尝精映对味尘,绞 旋取也味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此四句绞外味,而成内四大,胜义舌根也。因名舌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舌之体。如初偃月之形,舌相圆形,同月初之月,半个圆形,此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合成,单言四尘者,与上胜义根,四大相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味尘之境。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此推身根之由,乃由离合等。身根有离知合知,二种妄尘,相摩交际也。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觉精,此四句初成觉精也。觉精映触,抟取触尘,以成胜义身根。根元二字,以能为浮尘根之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身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身之体。如腰鼓颡之形,腰鼓俗名杖鼓,腰细以皮革瞒其两头。状如人身,颡鼓腔也。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触尘之境。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此推意根之由,乃由生灭等,二种妄尘,生而继以灭,灭复继以生,生灭相续,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知精,此四句初成知精也。知精映对法尘,揽取法尘,以成胜义意根。根元者。为浮尘之本源,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意思四句,成浮尘根,不云意体,而言意思,以意之浮尘根,即肉团心。孤山法师,引《正法念经》,状如莲华,昼开夜合。在人身中不可见,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处,即意根所在也。如幽室见者:意根在内,如人在幽室中见物,意根内照法尘,亦复如是。浮根四尘同上解,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上乃别明,下则总结。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此总结根结由妄,仍指六根中性。阿难,如是六根之性,本来是真,由彼觉明,即性觉妙明,乃真觉真明。有明明觉:上一明字,即最初一念,于性觉必欲加明,因此一念妄动,转妙明而成无明,转性觉而为妄觉。明觉二字,即妄明妄觉。此二句,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从真起妄,妄起真隐,故云失彼真精,了明之性;成此妄明,不得称为妙精明,即第八识见分。体虽本真,用终常妄,前如来十番显见,但显其真,二妄重剖,即破其妄。黏妄发光者:前黏湛发见等,是妄尘黏湛然真性,而发见等六精,此是真性黏妄尘,而发见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复因揽尘结根,六根既成,分一精而为见等六用,即分成六和合也。此黏妄二字为成根之本也。

  辰五 申尘亡根尽 分二  巳初 正申解结以酬问  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巳初分二  午初 统论离尘无结  二 正教入一解六  今初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上科分论,揽尘结根,此科统论,离尘无结。皆上句离尘,下句无结。又上科正所逆之流,此科即能逆之法。良以奔尘,即为出流,亡尘正是逆流。是以汝今,若能双离明暗二尘,自然无有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此体因结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余五准此可知。元无听质,质亦体也。此文无体句,须研究明白透彻,真妄二体,以揽尘结根,聚见于眼是妄体,以元明照用,常光独耀是真体,免同阿难之错解谬难也。

  午二 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循者顺也。不循十二诸有为相,即不顺流奔尘。以动、静二尘列首者,密示当用耳根也。此正教离尘工夫,必要从根解结。如何解法?汝但要旋根,自可离尘。此不循即前不随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亦即欲逆生死欲流。逆字之义,亦即观世音菩萨,入流解结之功,至简要,最圆顿,乃为一乘修法。凡有志楞严者,于此不循二字,宜究心焉!此即华屋之门径,下文所选之耳根,即入华屋之正门也。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拔者选拔,即应前文。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随拔一根:即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脱黏内伏,伏归元真者: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

  又此段正从根解结,次第修证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离尘照性,乃是无修之修;得入圆通,乃是无证之证;亦题中修证了义。今以观世音,从闻、思、修,初、中、后节次合之:脱黏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二结,破色阴;内伏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解根结,破受阴;伏归元真,即尽闻不住,渐次深入,乃至生灭既灭,解觉空灭三结,破想、行、识三阴;发本明耀,即寂灭现前,发本有妙明光耀之性。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 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即答前但于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亦即下文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巳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分二  午初 情界脱缠成互用妙  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午初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证不循根  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此承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之相,亦即答前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之义。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证境。二妙即结解之后,所发自在用:一情界脱缠;二器界超越。因前佛哀愍会中,声闻、缘觉,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门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净,得大自在也。又释阿难伏疑,六根净后,有何利益,故示二妙。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者:明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众生聚见于眼,聚闻于耳,是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妄知妄见。今发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尘,窥天鉴地,是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真知真见,即众生本具之佛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者: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故佛菩萨不俯仰,不回转,圆见十方,可为明证。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者:正由根尘双脱,灵光独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互用即根隔合开,自在成就,合见、闻等六用,于一根中; 如眼不独能见,亦具闻、嗅、尝、觉、知等六用也。开一根作六根之用。此即诸黏圆脱,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位当在信满入住,同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之境。正由选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方能有此妙用。有人以六根清净,指解第三根结,即能证此,余意非之,请俟高明审之!工夫至此,于众生世界 有情世间,不复生缠缚矣!

  未二 证不循根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正脉》云:此恐凡、小,久执六用,必循六根,骤闻明不循根,疑而不信,故引现会以证,令得除疑。汝岂不知者:反问之词,今此楞严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多好睡眠,被佛呵责,精进失目,佛怜而教之,令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是一证也。他如跋难陀龙,此云善欢喜,护摩竭陀国,风雨以时,人民欢喜,故以名焉。它虽有耳而失聪不能闻声,乃用角而听;此听不循耳,寄角明发。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此云天堂来,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流出四河,此其一也,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此云牛司,食后恒司虚哨,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云虚空神,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乐不可言,其质如风,其体元无,无身亦能觉触。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者:灭尽定,亦云灭受想定,前五与第六识,受想皆不起现行,即第九次第定。前八属有漏,此一属无漏。得寂:寂即灭谛,得证灭谛涅槃,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不特六识不起现行,即七识粗分亦灭,故曰久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今在鸡足山,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孤山曰:以上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况圆脱,岂无互用?初情界脱缠,成互用妙竟。

  午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验不藉缘  今初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此中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情界脱缠,器界超越,同在一时,因言不顿彰,文分先后。故重牒曰: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即耀性发明,体净用现也。此拔字,不作选拔解,乃是脱义。如是浮尘至虚浮之尘境,如阳焰空华等;及器世界,似实有法,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变化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倏无谓之化。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者:应念即随心之谓也,以一切诸法,染、净、苦、乐等相,皆随心光之所镕化,还成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无碍而碍,遂成器世间诸相。今已修证,故如汤销冰,碍即无碍,汤喻心光,故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交光法师曰;夫山河大地,皆自心纯觉之体,则翻苦作乐,变秽为净,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碍,无所不可,如后观音三十二应等,得大自在也。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虽根身亦不得自在;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虽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此学者,但当解根,无劳出界也。

  未二 验不藉缘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上科由不循根,为根身自在之本,故举人以证,不循根不无知见。此科由不藉缘,是器界自在之本,故即事以验,不藉缘不无知觉。故呼阿难之名,如彼世间之人,但聚见于眼,见性本来,廓周法界,祗因众生,黏湛发见,结色成根,遂聚见必依于眼,离眼无别有见。

  若令急合下,举事以验。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现前,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头之与足相类,无可分别。彼人以手,循体外绕者: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体,外绕一匝,即以手摸其全体,彼虽合眼,不见其形,头足一辨,模头则知为头,摸足则知是足,此之知觉,同而不异。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谓虽灭明尘之缘,亦复何碍于见?此正验不藉缘。对彼凡、小,过虑圆妙未发,先销根尘,恐致落空,故举此以验,令其进销无畏也。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上科举验,凡夫根尘未销之人,见性尚不藉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根尘既销三句,合前文。根谓根身,即情世间;尘谓尘境,即器世间。既销者,即内莹发光,所有诸相,如汤销冰。云何觉明不成圆妙者:即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文从阿难请修至此,佛为说二决定义,前义略示因心须择,令圆成果地修证,后义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解根方法,发明详尽,但未显指何根,为证入华屋之门,佛虽密示,而学者于此,宜当反覆潜玩,庶几有得。初分门以定二义竟。

  壬二 验证以释二疑 分二  癸初 验释根性断灭疑  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癸初分二 子初 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  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子初又分三  丑初 因果相违二 后先异说  三 更求开示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即上文所云: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分明说因地心,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名目皆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菩提:是究竟智德,离烦恼所知二障所成故;涅槃:是究竟断德,出分段、变易二死所证故;真如者:天然性德,无妄曰真,一真一切真,无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则非纯真;不异曰如,一如一切如,无有何法不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则非本如。众生迷时若失,诸佛证后,称真如体,起自在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佛性:即本觉真心,本来是佛,众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没于五蕴身中,诸佛修证,本觉出缠,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 庵摩罗识:此云无垢识,亦云白净识,迷位之中,名阿赖那,佛果位中,号庵摩罗,善能分别一切诸法,而无染著;空如来藏:诸佛因中,返妄归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惟一真心,更无他物;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所成,与庵摩罗识,转阿赖耶所成无异,亦同照万法。《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二者有何分别?而无垢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故名无垢;大圆镜智,圆照万法,而无分别,如圆镜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别,故称大圆镜智。问:‘此二与菩提智果,有何差别?’答:‘此二惟照俗谛,一有分别,一无分别,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种智,乃三谛圆照也。’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是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前四句疑因断灭,后三句疑同妄识。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并非无有性体。前喻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法合离尘无有结根之体,惟一精明之体,如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也,非言毕竟断灭。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此是佛第三番破识心无体,说识心乃前尘分别影事,离尘毕竟无体。阿难疑根性同念心。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此谬疑因果相违。阿难以佛于第一决定义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故惊疑难问: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此阿难因闻佛示,拣选圆根,一门深入,故起斯难。

  丑二 后先异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此牒前语,指根同识,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进退循环者: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微细推求者: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因心之体,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此二语,阿难以根性同念心,故作是语,即同第一卷,佛破识心无体无处也。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以根性既是断灭,同佛前云:‘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交师所云: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此举佛前言,证以后先异说。前二句举显见之文,是佛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 背也诚信之言,终成戏论?即自语相违也。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

  丑三 更求开示

  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阿难前虽疑因果相违,后先异说,终未能彻底明白,佛之所说,故更求开示。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吝。蒙者蒙昧,昏于后说;吝者执吝,泥于先闻;是非莫决,取舍无由,故不得不求示也。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