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

  子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分四  丑初 许以除疑  二 击钟验常  三 引梦验常 四 申迷教守  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阿难疑根性为断灭,此佛许以即事验常,以除其疑。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迷真执妄,固为颠倒,而疑常为断,乃真颠倒,以其执真同妄,颠倒更甚。汝实未识,亦如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也。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以尘俗易晓之事,以验闻性不灭,当可断除汝疑。

  丑二 击钟验常 分四  寅初 两番问答  二 责其矫乱  三 破申正义  四 责迷戒谬  今初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文分三次致审,佛有深意存焉。若无第二次审,不足以见阿难之错谬;若无第三次审,不足以验闻性之真常;此审有闻,二闻字上,该加有字方显。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今下仍应加有字,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谁知无声?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此第二次审,已得其谬耳。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前佛敕罗侯击钟,此第三次审,佛并未敕罗侯更击,此一声至关重要,足见罗侯与佛,合拍成令,有此一声,方验闻性,本不生灭。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佛与确定,有无属谁,要阿难大众,亲口说出,或有或无,但惟是声,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正脉》云: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为妙。此第二番问,亦分三次致审,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 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顷亦少时也。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第二句,问以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寅二 责其矫乱

  佛语去声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语阿难:以上告下谓之语;并及大众,汝现今云何自语矫乱?分明是声之有无,汝混答闻之有无,闻性本无生灭,岂属有无;汝混淆而答,讵非矫乱耶?大众阿难,心未信伏,俱时问佛:今我据实而答,声有则闻,声无无闻;又钟击有声,不击无声;并无乱答,云何名为矫乱?佛言:钟声一击,我问汝有闻不?汝答有闻;钟歇无声,我问汝有闻不?汝说无闻?钟声再击,我问汝有声不?汝答有声;少选声销,汝说无声;声闻虽复双审,有无只归一边。究竟还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报答无有一定,如是答话,云何不名矫乱?

  寅三 破申正义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此破谬误之惑,以申正义。声尘生灭,闻性真常,乃为正义。此段取更击,以验闻性常存。声销无响:即上击久,音响双绝,此但无声,汝说无闻。若实在无闻,闻性已灭,即应同于枯木。无有知觉,钟声更击之时,应当不闻。汝云何更击之时,仍复有闻,而知有声耶?既更击仍闻,可以验知闻性常存。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此取知无以验不灭。此段共有五个无字,一、二、五皆约声说,三、四约闻说。上三句明生灭惟声,不关闻性,知有声知无声,自是声尘在闻性之中,或时有或时无 即上钟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则名无声。。岂彼闻性,为汝声之生灭,而成有闻无闻耶?闻性若无声之时,实在随声以俱无,是谁又知其无声乎?既知无声,则非无闻性者,明矣。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上破谬误,此申正义,断定尘有生灭,根无生灭。是故,是知无声,非无闻性之故,声尘在闻性之中,自现生灭之相,与闻性无干。非为汝之闻性,因声生声灭,能令汝之闻性,为或有或无也。闻性常存,一切时有,岂随声尘生灭,为有无哉?

  寅四 责迷戒谬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上四句责迷,下四句戒谬。尘性断灭,根性常住,断常纵使难辨,根尘自属易分。颠倒者,执常为断是颠倒,将尘作根亦是颠倒,故曰:汝尚且颠倒,惑此声尘之有无,以为即是闻性之有无。故前无声,问汝有闻否?汝答无闻。此即是根尘不分之颠倒,根尘尚且不能分别,何怪昏迷,断常莫辨,以常住之闻性,认为断灭。前言,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即汝断常莫辨之颠倒。 终不应言:戒止之词;动、静指声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闭塞、开通,指浮尘根肉耳,耳聋曰闭塞,耳聪曰开通。意谓闻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聋聪,亦不关闻性之事。汝终不应当作如是言:离却动、静之声尘,离却闭塞、开通之耳根,说无闻性。闻性是常住,圆满周遍,岂属断灭耶?二击钟验常竟。

  丑三 引梦验常 分二  寅初 验梦不昧  二 决定性常  今初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此科与上科,同验闻性常住,意有差别,不可不知。上科有声验之于动,闻性不生;无声验之于静,闻性不灭,不生不灭,闻性常住。此科引梦为验,是动静双离,根尘并舍,较前更深。如重睡人,非轻睡者,眠熟即重睡,身依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眠熟时;捣练槌布也,舂米碓米也。其重睡人,闻舂米杵声,闻捣练砧声,梦中别作他物之声,或为击鼓声,或为撞钟声,此中能闻砧杵声,是闻性功能;别作他物,是梦中独头,分别梦外之境,误作钟鼓之声;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此亦梦中独头,展转计度,怪钟声为木响,杵也;怪鼓声为石响,砧也;分别错误,均属意识,不关闻性之事。

  于时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忽寤:忽然梦醒。遄者速也,一醒即知是舂捣音。自告家人,我正在梦时,惑此舂捣声,将为钟鼓响。上梦中怪钟,醒时说鼓,语乃互影,故须双举。上验梦中,闻性不昧,下乃决定,根性常住。

  寅二 决定性常

  阿难,是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是梦中重睡之人,在睡之时,岂忆想尘之动静耶?摇即动也。以睡梦之人,举身皆忘,又岂忆想肉耳之根,开闭通塞耶?是则根尘并舍,闻性常存,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堪为明验,云何汝自疑闻性断灭,反谓我非实语耶?我前所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者,乃谓离却动静二尘,本无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听闻体质。但云无此聚闻于耳之听质,并非无有廓周法界之闻性,汝多闻之人,何乃循名昧义于此!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明岂独生前,梦中不昧,乃至死后,纵使汝形骸已经销灭,命光 即是命根也迁谢,迁变代谢,其命已尽也。此之闻性,亦不为汝之形销命谢,便随之俱销俱谢也。云何二字,反显身灭,闻性不灭之义。 《正脉》问云:‘既此根性,动静无关,生死不碍,如来何言,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耶?’答云:‘我言离尘无听质者,为无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听质。此质若亡,则遍周法界之闻性,方以全彰,岂令翻成断灭乎?此方明出元无听质之故,显其自是阿难谬解,非佛自语相违也。不然则佛前言,离尘无质,后言离尘有体,终无以解自语相违之难矣!’吴兴曰:‘前阿难通疑六根无体,如来所以别显闻性为常,诚欲发耳圆通之机也。故后偈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乃至“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皆取于此也。’

  丑四 申迷教守 分二  寅初 普申迷常故堕无常  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觉  今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上四句明逐妄,下二句明迷真。以因也,因诸众生,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根尘对偶,随顺诸尘境界,举色声以摄余四,逐念分别,起憎爱惑。流转者,循尘出流,为物所转。流转勿作生死解,以此段但属于惑,下段流转,方是苦果。曾不开悟,性净妙常:性即六根之性,诸尘不染曰净,浮根不缚曰妙,生死不碍曰常,即上所验,根尘双脱,生死无干。因既逐妄,所以迷真,若能合觉,自可返妄归真也。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此明迷真逐妄之失。不随顺所具,净妙常之根性,反随逐诸生灭识心,此指舍根用识,背觉合尘,内摇外奔,依惑造业,为生死因。由是妄因既成,妄果难脱,生生世世,在于六道,杂染法中,迁流转变,俄而天上人间,俄而地狱鬼畜。不言修罗者,以修罗四类受生,摄在天人鬼畜之内也。

  寅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觉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首句是舍识,识心生灭无常,是妄本,非菩提因,应当舍弃;二句是用根,根性真实常住,是真本,为楞严体,应当守之。守字即下手工夫,守住一根之门,不许出流缘尘,但令入流照性,即前文所谓,脱黏内伏,亦即观音圆通,入流亡所也。常光现前:即常住真心,本有大智慧光明发现。如临济祖师所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是也。亦即前文所谓,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根、尘、识心,应时销落者:谓常光既巳现前,遍融诸法,唯一真心,故根、尘、识心,三六十八界,应时销落,悉不可得。前文所谓,耀性发明,一切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不言识者,以识无自体故。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此处尘垢,乃指微细法执无明。以根、尘、识心,既已销落,则粗尘粗垢已除,此想相,即所想湛一之境,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识情即能想湛一之心,仍属心境对待。即此能想之心,不舍湛一之境,即是法爱情念,更是一种难刮之细垢。若能如此二俱远离,则垢尽明生,则汝法眼,应时可以清明,当得六根清净。因六结已解,五浊已除,如观音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十方圆明,故曰法眼清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登圆教初住,入圣种性,从此进修,带果行因,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云何不成,无上知觉?癸初验释根性断灭疑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四终

  癸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分二  子初 阿难别索结元  二 如来证无他物 子初分三 丑初 就喻索元  二 引人合喻  三 哀求指示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前虽说第二决定义门,要我等从根解结,不知根中,何者是结?从何名解?今观世间解结之人,必定要知其所结之根元,方能得解;设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虽欲解而究竟不能解。阿难意中妄拟,离此六根,别有结之本元也。

  丑二,引人合喻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此举有学,述其迷情。无学深位,不敢谓其不知,故曰我及在会之中,一类有学声闻,三果以下,皆称有学;亦复如解结之人,不知结元,终不能解也。从无始际 即时也,与诸助语辞无明,即独头生相无明。《起信论》云:不觉心动时也,本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时也。不生不灭之真心,与生灭妄心和合,真堕妄中,成阿赖耶识,此识具有能见见分,即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谓之一精明之体,与生俱生与众生日用最亲切者。下文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知阿难,俱生无明即此也。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者;以阿难虽得历劫多闻,熏习之善根,今生依然多闻,但未及从闻、思、修,尚滞小果,不过名字出家而已!未得无学,未出三界之家,何况五住究尽,所出烦恼之家耶?喻如隔日疟,以得果时,暂似解脱,而入生死时,依然被缚。初果之人,天上人间,尚须七返受生,方断欲界九品思惑,故喻隔日疟。《正脉》云:理实不止有学,虽彼无学罗汉,不涉生死则已,涉则成缚,正由不达结处也。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此求佛示以结元,令其知解。惟愿大圣真慈,哀怜愍念,我等沦溺。真心堕在无明之中,谓之沦溺,非佛安能拔济?前佛教我从根解结,不知今日现前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结?又是结所起,必有起结之元,不知结元,在于何处;要从何处下手,方得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四句,意谓若得如来明示,不惟现前有学,得免沦溺,亦将传示末法,能令未来苦难众生,既知结元,并识解结方法,不受缠缚,得免生死轮回,不落三有 即三界六道矣!

  丑三 哀求指示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作如是请法语已,普及在会三乘大众,五体投地,表其殷勤恳切;雨泪翘诚,见其悲感诚敬。此从根解结,修证了义之法,不特有学二乘当求,即大乘菩萨亦所乐闻也。故伫待如来,无上开示。此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称无上。

  子二 如来证无他物 分三  丑初 长行  二 偈颂  三 叙悟  丑初分二  寅初诸佛同证  二 如来详释 寅初分三  卯初 愍众摩顶感佛  二诸佛放光灌顶  三 闻佛同音告示  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上阿难为有学,及末世众生,请示结元,及解结方法。佛以六根既是结缚之元,复为解脱之本,此法甚深难了,虽与显示,恐难确信,故垂怜愍念,阿难与会中有学,及末世众生,为示出世,修证一乘之因心,不至错乱修习,以作将来,修行大乘之眼目,自可有所遵循。此眼即见道之眼,得见华屋之门,则修证有凭,不至错入歧路矣!故摩顶动界,感现诸佛同以证信。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先则摩顶安慰,表授无上顶法。即时十方诸佛世界,由佛威神所感,同时六种震动。形则动、涌、起,声则震、吼、击,以表六结将解。

  卯二 诸佛放光灌顶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宝表圆湛不生灭心之体性,光表称体所起之妙用,即诸根圆拔,内莹发光,光从顶出,表最胜最妙之法。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只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上三句,诸佛顶光,同在一时,于彼十方世界,来此只陀林中,灌释迦如来之顶。表此顶法,诸佛共证,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诸大众,于所表之法,虽复未明,于所现之瑞,亦复罕见,故曰得未曾有!

  卯三 闻佛同音告示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阿难大众,于大光明藏中,俱闻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音,即众口一词也,齐宣妙教,足可深信。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诸佛欲示难信难解之法,先赞善哉者,以阿难既开圆解,继请圆修,饶益今后,堪为诸佛共赞。谓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即是根结之元,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无始与俱,故曰俱生。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托根缘尘,顺流而出,引起六识,为烦恼根本,使汝轮转生死,而生死结之根元,唯是汝六根,更无他物,此证前所问,云何是结义也。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上言结唯六根,此言解唯六根。又曰汝复欲知,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本觉真心,无有何法,能在其上,称为无上,不要作所证之果解说。此心为真因地心,依之澄浊解结,一门深入,自可令汝速证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 我以自在为义,解脱方能自在。,寂静即净德 寂然宴静,清净无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无他物;若离六根,亦别无真元矣!此根是真妄和合之故,约妄边说,是生死结根;约真边说,是涅槃四德。下云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结解唯根,岂有他物哉?此证前所问,从何名解义也。

  寅二 如来详释 分二  卯初 阿难未悟述问  二 如来详释除疑  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诸佛所说,闻虽亲闻,心未明了。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尘、识不预焉?

  卯二 如来详释除疑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此文详释伏疑,何以诸佛同言,结解惟在六根。佛告阿难:汝疑诸佛所说,结解惟指六根,不指尘、识,又六根既为结缚之元,何以复为解脱之本?汝今当知:根、尘二者,本是同源,而无异体。若以执相而观,似有内外之分,根为内之根身,而属有情;尘为外之尘境,而属无情;若在明理而谈,祗是见相之别,根为八识见分,属心法;尘乃八识相分,属色法。相宗云:相、见皆依自证起故。喻如蜗牛两角,出则成双,收则唯一,唯是一头,并无两角,根尘同一本源,举根即摄于尘,故不言尘。 缚、脱无二者:缚脱即是结解,六根若缚,六结重迭生起,则为凡夫,而受沦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结缚之元。故诸佛云: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六根若脱,六结次第解除,则成圣人,而得寂灭之乐,此六根即是解脱之本。故诸佛云: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佛复释诸佛惟指六根,为结解之要,而不言六识之故。识性是前尘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全无实体,故曰:‘虚妄’。犹如眚眼,所见空华,眚观似有,究竟全无,诸佛乃以六尘既无别体,六识又极虚无,是以不言尘、识,同言结解,惟是六根也。诸佛之言,如来上释,其义已尽,下更重释颂者,以其理隐微,标文简略,恐未彻了,故重释所标之文,欲令义理增明而已。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此重释根、尘同源。根为能缘,尘为所缘,能所不相舍离。由有六尘,方发六根之知,是根要托尘立;因有六根,方显六尘之相,是尘要托根有。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者:相即六尘之相,见即六根之见,首句说知,此句说见,乃互影言耳。六尘之相,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六根之见,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同于交芦,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虚。此喻有三义存焉:一喻相依,各无自立之性;二喻同源,本是一体不分;三喻根、尘、空、有,二者俱非。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重释缚脱无二。是故者:是根、尘一体之故,汝等今者,知见立知见;立字即是缚;知见指根性,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见也。不必更立知见,若一立知见,其犹性觉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则妄为能明之无明,所明之妄觉,故曰即无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见,无容更立知见,斯即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曰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涅槃,此云不生不灭,一念不生曰无漏,一尘不染曰真净,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也。无字即是脱,是知缚脱,皆不离六根,云何于是结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正脉》云:是故二字,虽显承上言。根、尘既无两体,是以缚、脱但惟在根,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来。更有意味:知见,则该六根之性,立知者,立空有二知也。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俱不达空有俱非之旨也。即无明本者;凡夫即具足五住,而长沦分段,皆迷有以为之本也。二乘尚余第五,而未出变易,皆晦空以为之本也。无见者:无空有二见也,凡夫于根性,除执有之见;二乘于根性,除执空之见也。涅槃:即翻上二种生死,无漏真净,即离上五住无明。斯即者:盖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无漏真净;二乘除第五住,究竟无余涅槃,无漏真净也。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即结归诸佛语也。是中,即结中与解中也,言结中惟是根结,更无他物,能为结元;解中惟是根解,更无他物,以为解元。此诸佛所以同言,更无他物也。丑初长行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