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

  寅三 六识圆通 分六  卯初 鹙子眼识  二 普贤耳识  三 难陀鼻识  四 满慈舌识  五 波离身识  六 目莲意识  今初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舍利弗,此云鹙子,起座顶礼白佛;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即眼识,不染色尘曰清净。如是指眼识清净。受生如恒河沙劫之久,世出世间,凡圣染净诸法,六凡法界,善恶攸分,苦乐不等,四圣法界,大小差殊,权实有异,故曰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者:祗要眼识一见,随念分别,则能通达,了然明白,获无障碍,不必意识,计度分别,此显多劫,眼识明利也。

  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舍利弗,初事沙然梵志。沙然殁后,无师可事,一日于中路,逢三迦叶波,兄弟相逐 即相随,宣说因缘深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四句,即大乘因缘,天台宗,藏、通、别、圆四教,即依此偈而立,四句依次立四教。鹙子一闻,便悟圆理,圆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遍法界,故曰无际。 有云舍利弗,路逢马胜比丘,威仪庠序,即趋问汝师是谁?答曰:我师释迦牟尼。又问:汝师授汝何法,可得闻乎?答曰:我初入道,祗记得因缘之法: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闻已,即得初果。归告目连亦悟,二人率领徒众,投佛出家,今云逢迦叶波者,或同时所遇,非独一人,彼此互出耳。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既闻胜法,乃知师亦非常。遂从佛出家,见觉亦眼识也。向者眼识,虽得无碍,尚未明圆,今则更承佛诲,识精明圆,得大自在,具四无畏,为接乐小之俦,权取四果,成阿罗汉;欲伏邪外之众,示居智魁,为佛长子,乃以智德居长也。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者:非说色身,乃指法身,从佛闻法,而得悟证法身,如从佛口生也。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长养之力,是从法化生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心见发光,即由眼识,而成无障碍智,光即智也。智光极处,彻佛知见,斯眼识最为第一。他经云:‘鹙子过去,已成金龙如来,乃不舍大悲,倒驾慈航。’则知七日通达佛法,半月得证圣果,皆示现耳。

  卯二 普贤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此自述远因。普贤菩萨: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起座顶礼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此显事佛之多,恒沙如来,悉皆承事,无空过者,故得证位之深,以为法王真子,位当等觉,可以承绍法王家业也。《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十方诸佛如来,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萨根器者,即圆顿一类之机,修普贤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愿王是也。此行从我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效法;二、令普贤有所加被也。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世尊我用心闻:心闻即耳识。惟用耳识,随念分别,不假五俱意,及独头意识,计度分别,便能分别众生,所有知见。然众生知见不一,有邪、正、大、小、权、实,种种差别,但用心闻,即能了知。若于他方,恒河沙界之外,极言其处之远。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先悟毗卢性海,次入普贤行门,虽然在远不遗,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此菩萨利生念切,及时而应。准《法华》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为因,而到如来果地也。 分身百千:极言其多,非定数也。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菩萨即现无量身,而遍应之,此不思议之力用也。一身不分而普现,群机咸应以无违,如一月当空,影临众水,纵彼惑重障深,能障遇圣善根,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消其惑业,除其障难,冥中拥护,令不退转。如无障者,现身安慰,令其增进。成就、双指有障无障,皆得成就,普贤广大行愿心也。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上来所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现前诸行,莫不资始乎此,故曰斯为第一。

  卯三 难陀鼻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

  孙陀罗,此云艳,是妻名,难陀是本名,此云喜,连妻为名曰艳喜。因佛会下,难陀多人,加艳以别之。是佛胞弟,具三十相,短佛四指,身亦金色,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是佛来。起座顶礼白佛言:我初出世俗家,从佛而入出世道。虽具戒律:言于戒虽然无缺,于定尚未时入,故曰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散者心摄不起,动者心定不下,因无定不能发慧,无慧不能断惑,故未获无漏。 世尊教我:乃因机施教。及拘絺罗,此云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同为散心之机。故佛教观鼻端白,两目注视,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处,收摄散动也。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我初秉教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当知此气,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视微若著。烟相渐销,鼻息成白两句:应接如烟下,观之既久,烦恼垂尽,烟相渐销,出入鼻息,竟成白相。身心内明者:身心即鼻识,以肉鼻同身,内明即定成之相,定功既成,便能发慧,明即智慧光明,烦恼既销,慧光迭发。圆满洞彻,依报世界,遍成虚净。虚则无碍,净则无染,皆慧光遍镕所致,故得内明外虚,犹如琉璃,内外明彻。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首句藏心开显,诸漏俱尽,诸出入气息,皆化为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得成大阿罗汉,此转烦恼成菩提之先声。故世尊记我,当得菩提,即当来成佛也。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不取嗅、闻、鼻识,而取观息之功。我以销息者;始而观鼻摄心,见气如烟;继而烟相渐销,鼻息成白,故曰销息。销息乃销如烟之气,而成白净之息也。息久发明者:销息既久,定力愈深,并息亦销,诸出入息,称性发化,成为智慧光明。明圆灭漏者:光明圆照十方,销灭诸漏,不仅见思,并灭尘沙无明,惟斯鼻观,最为第一。

  卯四 满慈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满慈子,起座顶礼白佛,自述远因。我旷劫来,辩才无碍:此由宿命通,能忆远劫之事。辩才有四:一、法无碍辩,能说世出世法,一一名相,无不了知;二、义无碍辩,能说诸法,差别之义,通达无碍;三、辞无碍辩,能以一言,而含无边妙义,能收广义,纳在数语之中;四、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好乐,善巧方便,而为说法。 宣说苦空:对小机说小法;深达实相:对大机说大囧珐;又正说苦空之时,深达实相之理,了知苦本无苦,苦即法身,法身即实相也。了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权实诸法,随宜能说。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即大乘了义秘密深奥法门。我于大众之中,将精微之义理,用巧妙之言词,对众开示,人众既多,根器不等。开示曰微妙者,自必三根普利,一雨均沾也。得无所畏者;分得如来,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能于众中,作师子吼,心无所畏,于法而得自在也。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此叙现迹。本师世尊,知我有大辩才;诚为知弟莫若师,因才而教育。以音声轮:即口轮说法,亦即法錀。教我发扬者:教我观机发扬,慎勿不净错施于炉鞴,数息竟授于冢人。我于佛前,助佛转轮者;助扬佛化,代转法錀。因师子吼;即说法无畏也。师子一吼,群兽皆伏,妙法一宣,邪、外归化。以此舌识,上辅佛化,下度众生,成阿罗汉。世尊印证我,说法人中,为无有上。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以舌识,说法无畏,即以法音,降伏三界诸魔,五阴怨贼,销灭结使,以及诸漏,以斯舌识,最为第一。

  卯五 波离身识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优波离此云上首,严持净戒,为众纲纪故。起座顶礼,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者:据传说,佛为太子时,优婆离为东宫执事之臣。及佛背父出家,彼─优婆离─亦有失职之咎,当然不安于位,且无职可供矣,故即随佛出家。但非国王所派遣,不在五比丘之列耳。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者:太子剃除须发已,将宝冠宝衣等,交车匿持回,告禀父王母后,不必忧念。净饭王派遣五臣,同车匿往请太子回国,太子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于是与太子随行。《普曜经》云:至伽阇山,苦行林,天献麻米,日食一颗。五臣同波离,与太子伴修,五臣先后离去,惟波离始终不离,故曰亲观如来,六年勤苦。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者:佛在雪山苦行,本可成道,祗恐贻误众生,以苦为道,故不在雪山成道。遂起诣菩提树下安坐,誓曰:‘不成佛道,不起此坐。’经四十八日,波旬魔王,梦见三十二变,觉已恐怖,观察阎浮提菩萨坐树下,将成正觉。敕四魔女,令坏禅定,现三十二媚相,菩萨身心,寂然不动,令女自见九孔二藏,八万虫户,污秽不净,呕吐而去。魔怒亲率魔兵,有欲加害,亦无可奈何,此亦波离目睹之事,故曰亲见。

  制诸外道:此佛成道以后。佛未出世,印度只有外道婆罗门教,佛成道已,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屡欲害佛,如申日以毒饭害佛,佛自念我心无毒,自不受毒,食已安然。如以醉象害佛,佛伸五指,现五师子,醉象伏地不动。又度优楼频螺迦叶等,皆亲见制诸外道也。 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者:此波离自叙悟证有由,因亲观苦行,亲见降魔制外,信出世之有益,厌世间之无常,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既已深知,自然不著,故曰解脱。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此述秉教得果。承佛教戒:即授以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此小乘戒也。如是乃至:渐次增进,大乘菩萨戒法。三千威仪: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对三聚净戒,各一千则成三千。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则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 性业遮业者:谓所戒之法,体性即恶,不待制止,犯则成业,如杀盗淫妄等,是为性业。若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以能引令作恶,佛故遮止;如饮酒食荤垦土等,是为遮业。由是大、小两乘之戒,悉皆能持,清净无犯。

  身心寂灭,成阿罗汉者:小乘制身,故身识寂然;大乘制心,故意识亦灭。此即由戒生定,定力既成,慧光斯发,乃得人空慧,成阿罗汉道。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我是如来律中首领,于大众中,能以戒律,整纲肃纪。统领曰纲,维持曰纪,佛令稽查持犯,处断重轻,统领僧众,维持律宗,故曰我是众中纲纪。 亲印我心者:此云大乘制心之戒;是我密行,无念总持,蒙佛亲印我心戒清净。小乘制身之学,持戒修身,是我显迹,蒙佛于大众之中,推为无上。如智论云:‘长老优波离,于五百罗汉中,持律第一’是也。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佛问圆通,我以用也身识,执持小乘身戒,身识不起,于触尘中,并无违顺俱非等相,身得自在;由外及内,次第以身识,执持大乘心戒。心得通达者:即悟明无作妙戒,既无所持之戒,亦无能持之心,然后若身若心,不待执持,自然无犯。故曰:‘一切通利。’得入圆通,以斯身识,最为第一。

  卯六 目连意识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大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起座顶礼白佛:我当初于路乞食,逢遇三迦叶波,兄弟三人,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依此林而修;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依此山修故,那提江名,近此江修故。宣说如来,因缘深义: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非取世间和合粗因缘相。有云舍利,闻说因缘之法,归告目连,此目连自述,亲闻所说。我顿发心有二义:一、发心从佛出家;二、发明意识心,即如来藏。故曰:‘得大通达。’所谓穷源彻底,了知全识全性也。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既闻法已,仰慕于佛。闻舍利弗归投于佛,佛呼善来比丘四字,袈裟著身,须发自落,顿成比丘之相。我游十方,得无挂碍,去住自由。神通发明者:由此神通,发明意识即藏性,不变随缘,自在无碍,故于众中,神通推为无上,成阿罗汉道。

  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此言我之神通,岂独本师世尊,于阿含会上,许我神通第一。即十方如来,亦皆叹我神力,具有四义:一、遍游十方,作诸佛事,故曰圆明;二、一真不动,纤尘不染,故曰清净;三、任运示现,无碍解脱,故曰自在;四、无魔不降,有怨读冤皆伏,故曰无畏。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佛今问我,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以用也意识,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复归圆湛常住之心性,心地光明,由此显发宣流,现为神通,如澄浊水,流即水也。妄识种种分别如浊水,旋字即澄浊之功,旋之既久,而成湛然澄清,莹净皎洁之藏性,惟斯意识,最为第一。三六识圆通竟。

  寅四 七大圆通 分七  卯初 鸟刍火大  二 持地地大  三 月光水大  四 琉璃风大  五 空藏空大  六 弥勒识大  七 势至根大 卯初分四  辰初 陈白因欲得观  二 观行成就得名  三 证果心发大愿  四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乌刍瑟摩此云火头,即火头金刚。七大本以地大为首,兹以火大居先者,以淫欲属火,淫为坏定之冤贼,当首戒之,故以火大居先。乌刍起座,顶礼白佛:我常先忆,久远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贪欲,以宿生淫习,积习成性。于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名空王,证第一义空也。法华经佛云: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则乌刍亦与佛,同在空王会下同学,今为护佛法、乃现力士之身。 空王善能观机施教,说多淫人,生为欲火,死为业火,淫多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欲火非惟烧诸善根,并能烧灭智种。乃教我遍观百骸四肢:百骸是周身骨节,四支即两手、两足。诸冷暖气者:于欲心未动之时,全身本自清冷,迨欲念既萌之后,举体便觉暖热,自信火聚之言不虚,心生怖畏,专心修观。

  辰二 观行成就得名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禅观之中,遍观周身暖触,厌畏心生,淫欲心歇,遂成正定。一段神光,内凝不动,能化多淫之心,转欲火,而成智慧之火,因得火光三昧。从是诸佛,以我善观火性,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辰三 证果心发大愿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我以观火成定,名为火光三昧,由此三昧力故,断诸结缚,证入圆通,成大阿罗汉。心发大愿:即护法之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拥护佛法,亲伏魔怨音冤决不姑容。《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第一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以千筹令抽验之,拘留孙抽第一。释迦第四,弥勒第五,乃至楼至当一千;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錀,一愿为密迹,金刚神王,护千兄法。今诸佛成道乌刍为力士,诸佛或指贤劫千佛,释迦正当为四也。

  辰四 结答所证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我以谛观,因谛观火大,得成三昧。初观百骸四肢,是观身之欲火;后神光内凝,是观心之欲火。暖触即火大,观行成就,则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成智火,淫心既化,智火已成,不为惑业所碍,故曰无碍。复以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诸漏既已销除,生大宝焰之智火,此即火光三昧。转凡成圣,登无上觉,此则显明,大本齐佛,示居因位,辅扬佛化矣!我证圆通,即以谛观火大,斯为第一。

  卯二 持地地大 分五  辰初 陈白积平地行  二 兼叙修效力行  三 蒙佛授平心教  四 依教悟无生忍  五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 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因积平地行,后持平心教,依教修证,故名持地。起座顶礼白佛:此自述远因,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佛名普光者,以身光智光,普照法界,乃五十三佛之首。我于彼佛,发心出家,而为比丘,勤修苦行,常于一切往来必经之要路,水陆交通之津口,田地险隘之处所。险者高深不平,隘者迫窄不宽。所有不如法,不便行走之道路,必至妨害于车,损伤其马,车有折轴之危,马有失足之患,我皆平填,高者夷之使平,深者填之使满,或作桥梁,以利津口,或负沙土,以修要路。

  辰二 兼叙修效力行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首句指上平填道路,或作桥梁,或负沙土,皆勤劳苦行。经无量佛出现于世:经时之久,常行不退。此结平地行,下叙效力行。或有众生:指老弱乏力者,于市垣曰阛,市门曰阓,商场贸易,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之处,放物即行,不论亲疏贵贱,悉皆不取其直,直即工价,非但不索,即物主与之,亦复不取。此以效劳,布施身力,以为其行,此中具足施度三施:一、财施,身为内财,以身力施故;二、法施,广结善缘,感化于人故;三、无畏施,人知其善,不生怖畏故。又不取其直,并以外财布施也。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梵语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此佛是庄严劫之末,最后一尊佛,住世之时,众生同业所感,世多饥荒,即饥馑荒年,五谷不熟,粮食不足,乞食为难。我为荷负之人,与人负物,无论路途远近,人面生熟,平等为怀,唯取一钱之直,节取活命,更不多贪也。

  或有车牛,被于泥溺者:前云饥荒,饥荒有二:一、旱荒,二、水荒。此云泥溺,当是久雨之水荒。又前云饥荒,或是旱荒,其地必燥,何以泥溺?俗语有云:久晴必有久雨,旱时土地晒干,雨后成泥,此车牛被于泥溺,当是旱后时事也。 我有神力三句:上负物属利人,此拔苦兼利物,由积劫苦行,福报所感,故得神力。车牛或指牛车,或车与牛,被污泥之所陷溺,人牛俱受苦恼;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除苦恼。

  辰三 蒙佛授平心教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交光法师云: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效力之行,不检亲疏,其心亦久平矣,何至此而方蒙平心之教乎?盖前属事相平心,未能悟理,今令悟知,内心外地,本惟一体,故惟平心,不分情、器,则境随心转,安有不平,较前岂不天渊乎?时、即国王请佛设斋之时;延、即请也。我在尔时,知佛必由此路,而至王宫,王既为国修福,屈九五之尊,而迓万德之圣,我则平地待佛,以表敬佛之意,此待佛,即所以待教也。 毗舍如来摩顶者,愍其事行久劳,慈悲摄受也。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此佛欲令以理融事,故谓之曰,当平心地,以心为诸法之本,地由心造,内心既平,外相斯夷,沧桑变易,常自如如,故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净名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换言之,欲平大地,当平心地,随其心平,则世界地平。毗舍、金粟二佛之言,若合符节。

  辰四 依教悟无生忍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前修二行,属权渐,此则心开,入圆顿。心开者:即藏心开发显现,始知藏心随缘成事,心歧则千差竞起;此心返妄归真,心平则法界坦然,了达内色外色,地大平等。到此则超过声闻之智,非但不执内四大为我,亦复洞明外四大唯心矣!见自身中,地大微尘,与能造世界,所有微尘,唯是藏心平等,无有差别。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者:微尘,指内外地大色法,自性,即如来藏性心法,色、心不二,性色真空,内身外界,所有微尘,悉皆自性,不相抵触,不相擦摩,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不相妨碍。乃至外地大之刀兵,与内地大之身根,以刀触身,亦无所触伤,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也。持地所修,具四法界:初修平地效力,事相之行,属事法界;蒙平心教,心平地平,以理夺事,属理法界;心开见尘,色心不碍,属理事无碍法界;刀兵触身,亦无所伤,属事事无碍法界。肇法师曰:‘将头临白刃,犹若斩春风。’彼但证性无伤,如六祖延颈,剌客三挥利刃,俱如斩影,此则到事事无碍矣!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指掌》云:身界二尘,该一切法,彼既同一自性,则一切法,皆同一自性,谁为能生?谁为所生?由此于一切法,悟无生理,忍信不疑。按悟处巳齐八地,但以伏断分齐,分尽见思,故云成阿罗汉。悟大证小其故何也?以所知障轻,故得悟大,烦恼障重,故但证小。由其悟处既深,不住浅位,故回小乘心,今入大乘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当指贤劫中四佛,非独指释迦。以前毗舍浮佛时,悟明圆理,回小入大,故闻诸如来,宣说妙莲华,佛知见地,先为证明。妙莲华,即指本经,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佛知见:即根中不生灭性,一乘寂灭场地,为诸佛之因地心,依此进修,可获果地觉,我先证明,率众依修,而为上首。

  辰五 结答所证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因谛观,身界二地大,内尘外尘,平等无差。此由蒙平心教,藏心开显,以无分别智,谛审观察,相妄性真,故曰本如来藏。所有地大,无非藏性随缘,循业发现而已;既属循业,虚妄显现,故曰虚妄发尘。今既悟全相即性,万法唯心,则尘相销除,智光圆满,能成无上觉道,以斯地大进修,最为第一。

  卯三 月光水大 分四  辰初 陈白古佛授观  二 观成未得亡身  三 亡身方能合界  四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童子乃童真入道,月光具童真德,故得是名。起座顶礼白佛: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此佛因修水观,得悟性天,乃三十五佛之一。教诸菩萨者:乃为一类之机,非专为月光一人也。修习水观:以水为观行,观成得入三摩地。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此依观久修。上八句观内水,下五句观外水,先观自身中水性,无相倾夺,此为总标;下释无夺之义。初从涕唾:在鼻曰涕,在口曰唾,此水在外易见者;在咽下咽曰津,在喉外溢曰液,此水近内可觉者;在骨髓曰精,在筋肉曰血,此水幽隐难知者。饮食茹退,曰大小便利。其中津液,水之清相,余皆水之浊相,在一身之中,旋环往复,清浊虽异,水性一同,性既相同,故无倾夺。 见水身中者:见水在一身之中,旋环往复,内观既熟,引令扩充,观世界水。《乳峰摘脉》云:按华藏庄严世界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芷香幢,华中有十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为佛刹之王,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即指总别诸香水海。观身内水,与世界外香水海水,虽有远近大小,水性亦复一同,平等无有差别。又同者通也,内水外水互通,不相留碍也。

  辰二 观成未得亡身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此则依教修习。是时即修习时,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初得相应,是为初成。此观即水观,观行成就,入观之时,不见其人,但见其水,即以水为身,尚未得无相,不能无身。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惟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此举事以证,尚为身累。当时我为比丘,在静室之中,安心禅观,即修水观。我有弟子,乃巾瓶执侍之人,因见久在室中,遂乃窥其窗缝,观其室中,以探情形,唯见满室清水,了无他物所见,此即心境相应,观水现水,是谓定果色,定境现前也。但定果色,寻常入观之时,唯自见之,此月光水观,与乌刍火观,皆能令他人见者,实观力殊胜也。

  后梁汉州绵竹县,水观和尚,时寇作乱,欲入绵竹。水观和尚,即作水观观绵竹县,全县皆水,寇至惟见汪洋泽国,不见县境,全县人民,皆免于难,可证此义。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童子幼稚,无有知识,心怀疑虑:一、疑此室何故有水,遍满其中?二、疑师在室中安禅,何以不见其人?不知此水是水非水,乃取一瓦砾,投于水中,激水作声。激是激动,水既作声,信知是水,乃顾视盼望而去。我出定后,忽然觉著心痛,就如舍利弗,遭违害鬼之事。舍利弗于耆阇崛山,入定之时,有二鬼从虚空过,一名违害,一名复害。复害谓违害言:我欲以拳打此沙门。违害劝云:勿兴此意。复害不听,违害即去。复害以拳,便打舍利弗之头,出定后顿觉头痛。白世尊言:体素无患,今何头痛?佛告之曰:有伽罗鬼,手打汝头,彼鬼大力,打须弥山,便成二分,汝若无定,身应粉碎,此鬼受报,身已陷入阿鼻地狱矣!今云违害者,乃同时所遇,错举其名耳。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我自心思量惟忖,疑虑莫释: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应当无有现业,云何今日,忽生心痛之病?将无退失句,且作二解:一、心痛之病,出定将无退失?二、阿罗汉,久离病缘,今得心痛之病,将无退失果位耶?《正脉》云:罗汉有病无病,当明子、果二缚。夫宿种今种,应召来果,而尚未受身者,谓之子缚;今已受身,即身应受,谓之果缚;若实行新证四果,已将子缚见思二惑断尽,不受后有,不要再来受生,然现身尚未灰灭,则果缚犹存,所有病苦,即身应受,故舍利头痛,毕陵足痛,皆斯类也。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捷来者:月光出定,童子速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料知,心痛必是瓦砾投水之故。遂告童子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月光复至室中入定,童子还复窥见,水中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 体也如初无恙。自觉心痛者,未得亡身之故也。

  辰三 亡身方能合界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逢佛无量,经劫必久,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此佛亦从水大圆通,成无上觉,若山若海,水性自在流通。山属地大,俗云山高水更高,水大地大,自在无碍。王即自在之义。先修内观,后修外观,由浅及深,至此佛时,逢佛既多,观力愈深、方得亡身合界、与十方世界,诸香水海之水,一味流通,性合真空者:即悟明藏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无二无别,全相全性,即体即用。今于如来座下,得童真名,预入大乘菩萨之会。

  辰四 结答所证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因修水观,观内水外水,同一气分,一味流通,等无差别,了悟水性空寂,本自无生,得无生忍,证入圆通。如欲圆满无上菩提,惟斯水大,最为第一。

  卯四 琉璃风大 分四  辰初 陈白古佛示观  二 观察群动无二  三 观成顿证彻悟  四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琉璃光依观得名,取后身心发光,洞彻无碍,故得是号。梵语具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宝。此法王子,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即《涅槃经》,琉璃光菩萨,放青色光,至释迦座前者。今在楞严会上,自述圆通,起座顶礼白佛:我回忆往昔,经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声,此佛亦由观风大所成之佛。由观一切音声,因风而生,声既无量,风亦无量,即声观风,在在可成观境,故知此佛,亦由观风大所成也。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二句,有机教体用两对:开示是教,菩萨是机,对大机说大教,故说本觉妙明,最上一乘之理。本觉即天然本具,灵觉之性,寂然不动,有感则通,在众生分上,为本来佛性。妙是体,明是用,称体起用,全用即体,体用不相舍离,即妙而明,即明而妙;又妙是不变义,明是随缘义,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而风性不变,常随众缘,而成声也。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下,示修观法,观即能观之智,世界指无情依报之世界,众生身指有情正报之众生,为所观境。此依正之境,皆是无明妄缘,风力所转变而有也。本觉即真如,真如界内,本来不立一尘,岂有世界众生?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动则有风,风大即一念,心中动相耳,情器世间,一切诸风,莫不资始乎此,故曰皆是妄缘,风力 指无明所转变也。欲细释此二语,可将第四卷首,佛答三种忽生之文,从性觉必明起,至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止,可作此注脚。

  辰二 观察群动无二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我于尔时:即彼佛授观时,指示风大发源时,风大由于本觉妙明,随缘起念,一念妄动,自蔽妙明,妄循无明风力所转,故有世界众生。但能观得风性本空,动相非有,便可旋妄复真,还归本觉妙明之真心矣!故我依教修观,观察界之安立,十方界相,皆由风力执持;世之流动,三世推迁,皆由风力密移;身之动止 静也,行、住、坐、卧,莫非风力所使;心之动念,生、住、异、灭,莫非风力所推。如此观察,外而世界,内而身心,诸动虽多,其体无二,唯一风性,故曰等无差别。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先观世界身心,诸动虽多,唯一风性;我此时觉了,此群动之风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当体全空,无有实体,可跟究故。十方微尘世界:此指无情之器界;以及颠倒众生:此指有情之根身,同一虚妄,皆妄缘风力所转耳。

  辰三 观成顿证彻悟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如是乃至:是从广至狭,从微尘数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一切众生:上是法,下举喻。喻如一器皿之中,贮百蚊蚋,啾啾 小鸣之声乱鸣,在分寸小器之中,鼓发狂闹:鼓动也,狂乱也。一器喻一界,蚊蚋喻众生;一界众生,如小器中,贮百蚊蚋,于分寸中,乱鸣鼓动狂闹,喻各为妄缘风力所转,于世界中,争人竞我,称王图霸,求名谋利,此皆狂闹。由观力故,观大同小,观妄非真,即妄缘风力,亦皆虚妄无体。逢佛未几者:逢遇无量声佛授观,经时未久,速得悟证;先悟风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体性空。风大如是,诸大皆然,本无生灭之相可得,即得无生法忍,获证圆通。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心开:乃本觉真心开显。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乃见动中有不动佛,即阿閦佛。梵语阿閦,此云不动。此乃于风性妄缘动中,亲见本觉不动之真体;即于不动佛会下,为法王子,乃能遍事十方诸佛,即如观世音,在弥陀会下,为法王子,而能游化诸国,遍事诸佛。身心发光者:既了妄身妄心,皆属妄缘,风力所转,亲见法身真心,乃是当人自性本具,内外洞彻,如净琉璃,映现诸法,此即得名所以。

  辰四 结答所证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以因也观察风力无依,即是无体,此了妄也;悟明本觉菩提真心,此悟真也。又观风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则风大无依,当体即空;则由妄缘风力所转,身心世界,岂不亦空?此句即前所云,诸妄销亡。悟菩提心,妄穷真显,即前所云,不真何待?从此得入三摩地,合十方诸佛,所传微妙心印:如第二卷,显见不分科中,文殊代问,佛告文殊,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诸佛所传妙心。琉璃光,因观风大证此,故曰斯为第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