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三 世谛妇女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音姑,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妇女身。内政立身者:女正位乎内,故曰内政。家门以内之事,女人主之,孝敬翁姑,教育子女,是为内政。贵而能勤,富而能俭,贞静幽娴,以修女德,名曰立身。闺门为万化之源,关于国家之治乱兴衰,旷观自古及今,上自朝廷,下至家庭,无不皆然。女人又为教育之所系,母教更有力于师教,孟母即其证也。 以修家国者:即内政立身,而身修矣。感化家庭,关系国政,如岳武穆之母教,以成精忠报国之志。家通大夫以上,国通诸侯以上。女人如能内政立身,修身,即为齐家治国之本。
我于彼前,观其志愿,或现女主身、即天子之后;或现国夫人身,即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国人称之曰君夫人,一国主君之妇也。命妇,谓受朝廷诰命之妇,妻因夫荣、丈夫为官,女人受诰封也。大家、家训姑,才德兼备,能为女主之师,如汉扶风 县名曹世叔之妻,乃同郡班彪之女和帝常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世称曹大家也。为说三从四德,端庄淑慎之法,令其成就。
未四 童真男女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童男身。若有保守天真,不染欲尘之男子,天真未泄,男根不坏,有志终身持守,是谓童真。我于彼前,现童男身,为说守真抱璞,固精保元之法,令其成就童真也。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童女身。若有处女,亦名处子,乃未出闺门,未嫁之女子,爱乐 去声好也处女之身,白圭无玷,不求婚嫁。纵有强施侵暴,迫之令嫁,亦誓所不从,愿终身不字,永为处女之身。我于彼前,即现处女身,为说坚贞美德,清净自居之法,令其成就。上自天主至此,乃是大士以如幻三昧之力,应众生希求之心,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同事摄化之妙也。三应求人趣竟。
午四 应离八部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诸科,皆应希求,令得成就,出世入世之愿望。以下诸科,皆应厌离,令得成就,出离本位,得生人道。问:‘余趣求生人道,是事不疑,天本胜人,何以反求,转入人道?’答:‘天道虽乐,乐有终尽,五衰相现,毕竟无常。又则天人著乐,不肯修行。裴相国云:整心虑趣菩提,惟人道为能耳。所以诸佛皆从人中得道,三乘圣人,亦皆人身修证。’故诸天乐出天伦,得生人道,既得人身,可成四圣也。我现天身,为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令得成就也。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灌顶云:梵语那伽,此云龙。龙有四类:一守天宫殿、二兴云降雨、三开渎决江、四守护伏藏。其类不一,故曰诸龙。过去亦曾修福,所住宫殿,亦为宝成,身能变化,多化人形,惟五时不免蛇形:生时、眠时、淫时、嗔时、死时。《长阿含经》明龙有三患:一热沙炙身、二风坏宫衣、三金翅鸟啖。因有多苦,故乐出离。《阿含经》又云:就因先世多嗔,心曲不端,犯戒斗诤,故堕龙中,由大行布施福力,故七宝为殿。我现龙身,为说布施持戒,正直柔和,仁慈谦让等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梵语药叉,此云捷疾,其行捷疾故;亦名勇健,勇猛强健故;或云暴恶,其形暴恶故。有地行、空行、飞行三种。《最胜王经》云: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乐度本伦者:因受佛法熏习之力,知暴恶为堕缘,故乐度脱本伦。我现药叉身,为说持戒修福,柔和善顺之法,令其成就人沦;若能兼修慧业,亦可成就圣伦也。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乾闼婆,此云香阴,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此神不啖酒肉,惟食诸香,以资五阴,是帝释乐神。帝释须乐,烧沉水香,此神寻香而至。好乐脱离本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离于放逸,及五戒、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此云非天,有天福无天德故,此指化生阿修罗,是天趣摄。更有胎生人趣摄,卵生鬼趣摄,湿生畜趣摄。亦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无端正男故。长阿含经云:南洲金刚山,有修罗宫,六千由旬,栏楯行树,每日三时,苦具自至,刀枪剑戟,从空飞入宫中,修罗若不躲避,必受杀伤,故生厌离,乐脱其伦。名义集云:由在因时,虽行五常,怀猜忌心,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修罗身。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为说慈忍谦恭,虚心受教,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按《法华经普门品》,此部之后有迦楼罗,此云金翅鸟,以龙为食,龙求佛救,佛授袈裟,俾缠龙角,乃至缠袈裟一缕者,金翅乌皆不敢食。鸟亦往佛求救,佛曰汝无人食汝,何为求救?鸟曰:我无龙食,则必饿死,佛安可不救?佛曰:汝遵吾教,不可食龙,我每日受食时,布施汝食。现在侍者施食,偈云:‘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故亦乐脱其伦。大士现同类身,为说仁慈爱物之法,令其成就。此经无此部,谅系抄写之脱漏也。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紧那罗此云疑神,其形似人,头有一角,见者生疑,唐翻歌神,是帝释唱歌之神,貌丑而音美。《菩萨处胎经》云:须弥山北,十宝山间,有紧那罗,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宝殿,寿命极长,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释请佛,诸天弦歌而颂法门者,即是此神。今乐脱其伦者,大士为现同类身,为说歌咏乱心,欲乐无常,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摩呼罗伽此云大蟒神,亦云地龙,而无神通,乃属腹行,较之天龙,其苦自倍。此类因心中多痴恚,故所感之报,聋騃无知,常含毒伤生,必更堕落。今乐脱本类,求生人道,大士为现同类身,为说修慧、修慈,忍辱柔和,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四应离八部竟。
午五 应人修人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众生之名,本是六道通称。此对下句,乐人修人,即是人道,好乐生生世世为人。经云:人身难得,今生既得,好乐修持人道,来生不失人身,故曰乐人修人。六道之中,诸天著乐,余道多苦,故乐得人身;又以人身,方值佛法,诸佛皆于人中成道故。又人道易于修证,出世四圣,皆人道修成,所以八部,皆乐脱本伦,转生人道。人者仁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即是仁。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是则内教外教,皆重人伦。我于彼前,即现人身,为说五戒,中品十善,令其成就。五应人修人竟。
午六 应离非人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指掌》云:上科人伦,统收人王宰官等,不尽之机。此科非人,统收天龙八部等,不尽之类。以彼所不摄者,皆此摄故。长水子璇法师云:有形有色蕴,如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空散销沉等;有想有四蕴,如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有好乐度其本伦,转生人道者,我于彼等之前,一一各随其类而现身,各应其机以说法,令其成就。二条陈妙应竟。
巳三 结名出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上三句指所现之身,下四句出起用之本。是字即应九界机,普门示现身相。上结列总标之名,名为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一时顿现,随类各应曰妙;所现身相,不著于相曰净;又妙者不可思议,净者无所染著,即大士证圆通已,而得三轮不思议之明证也。先由意轮鉴机既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身、口、意三轮,皆不思议,曰妙,一一皆无染著曰净,是为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以一身普入一切刹,一切刹中作佛事。如是妙用,乃称圆通体所起,皆由耳门修证三昧之力也。闻熏闻修者:由本觉闻性内熏,熏起始觉妙智,作反闻修习之工夫,时时反闻自性,熏变执习,解六结,破五阴,妄穷真露,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成无作妙力:即不假作意,不可思议之力用;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如一月在天,影临众水,月岂作意而临水耶?千江有水千江月,世间之物尚然,何况大士,圆通妙力?自在成就者:即任运而应,有感斯通,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以上所现三十二应之身,与法华普门品,互为出没,如天趣,此有四天王国太子,人趣此有女主及国夫人,彼经则无。八部中彼有迦楼罗,八部外彼有执金刚神,此并不列。大士妙应无方,神化莫测,三十二应,亦不过略言而已,实则应化无尽,故两经随意取舍,以成三十二数也。初三十二应竟。
辰二 十四无畏 分三 巳初 标承悲仰 二 条陈无畏 三 结名显益 今初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此标自证圆通妙力,能与众生同悲仰也。亦由大士返闻证性,下合众生,本妙觉心,既同其体,遂运同体大悲心,故能与众生同悲仰。乃称呼世尊,自述我又因此,闻性内熏,熏起始觉之智:智光不外泄,反闻修习,以照能闻之性,是谓回光返照;照彻心源,无动无坏,是名金刚三昧。此二句乃证体,下则起用,用不离体也。 无作妙力者:称性无作,任运成益,故曰妙力。由此不思议力用,所以得与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其悲哀拔苦,仰望与乐也。故字即大士与众生,同悲仰之故,以为无畏之本。众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大士身心,获 得也十四种无畏功德;身、即大士妙应身,心、即大士妙观心。若众生在苦恼厄难之中,一心称名,感应道交,正在怖畏之中,蒙救得脱,即获无畏。无畏,约众生说;功德,约大士言。由大士圆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众生脱苦无畏。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巳二 条陈无畏 分四 午初 八难无畏 二 三毒无畏 三 二求无畏 四 持名无畏 今初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此苦恼难无畏。八难中此一为总,余七为别。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内心曰恼。上三句出自修之本,下四句彰利他之用。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观为能观之智,智光不外照,即不自观世间之音声,以观能观者是谁?上句是离尘,下句为照性,亦即脱黏内伏,背尘合觉,由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加被众生;故能令十方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我名号,我则观其称念音声,寻声救苦,令其即得解脱苦恼,则苦恼无畏矣!
此即观世音菩萨,果上得名之因缘。《法华经普门品》,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即称念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间称念菩萨名号音声,故名观世音。。彼经但约菩萨,果上利他而立名,故不说菩萨因中所修自利之行。此经双约两利,由得自利行成,方能利他也。 或有以观其音声句,作众生受苦恼时,自己观其音声。交师非之当矣!因此经苦恼众生下,略去一心称名等字,致有如是错解,交师加蒙我二字,意即显矣!众生在苦恼难中,能有几人解作观?即使能作观得脱,与总标之文,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亦不能合。试详察焉。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此大火难无畏。知见二字,包括六根见、闻、嗅、尝、觉、知。旋复:即旋妄复真,旋转缘尘之妄知妄见,复归自性之真知真见。大士用耳根,反闻入流工夫,旋闻与声脱,既旋彼妄闻,而与声尘脱离,则根尘不偶,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诸根一一皆能旋妄复真。知见旋复,则内见觉之大火既息,而外世间之火,不能为害。 温陵曰: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故见业交,则见猛火。今知见旋复,则无见业,是以火不能烧。令诸众生,入火不烧,此即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普门品言:‘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正脉》云:‘证极法界,威神无量,故令一心称名者,即为大悲威光所摄,不堕火难,如入山阴,暑不能侵也。’此能令众生,大火不烧,则大火难无畏矣!
大火不烧,是事难信,特为引证。《应验传》云:祝长舒,晋元康中,于洛阳住草屋,为大火延烧将及,邻舍几家,皆忙搬移物件,他在草屋中,一心称念菩萨圣号,乃为菩萨威神加被,风回火转,至邻舍而灭,人皆奇之,草屋飞一火星,亦当烧灭,何以安然无恙?乃询其故,答曰:惟念观世音圣号。里中有一人,不信称名所致,特因风燥之时,夜间掷火烧之,一次不烧,连掷三夜,皆不能烧,方信菩萨神力冥加,乃向直言忏悔。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此大水难无畏。观听旋复:此句是妙力,下是大用。谓由反观听闻之性,旋彼妄闻,复归真闻,听闻属水,故闻业交,则见大水,今既旋闻复性,则无闻业,是以水不能溺。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亦即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故大水难无畏矣! 唐岑文本,字景仁,棘阳人,少信佛,尝诵普门品,一日往吴江舟覆,文本亦溺水中,俄闻有人云:能诵普门品,水难应免。如是者三,遂浮水面,须臾水浪漂送岸边,为人所救,得免于难。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此罗刹难无畏。妄想乃是第六意识,前佛破识非心文云: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喻之如贼。能杀害众生法身慧命,如同罗刹能食人,深可怖畏。大士反闻入流,外不缘尘,内不循根,根尘不偶,识心亦灭,故曰断灭妄想。妄想既灭,心无杀害,全超鬼神心行;以此威力,加被众生,故能令众生,诸罗刹鬼国,但能一心称名,鬼不能害,则罗刹难无畏矣!传云:师子国有入商贾,一百余人,航海而来,忽遇恶风 即鬼风,将船飘堕罗刹鬼国,许多罗刹女来欢迎。内有一商人多智,知入罗刹鬼国,乃号召于众曰:今者船入鬼国,汝等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免于难。众即依言称念,忽起大风,将船吹出,速达我国,足证圣言之不虚也。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此刀兵难无畏。熏闻成闻者:大士反闻照性,本觉内熏,熏彼妄闻,而成真闻,耳根如是,销妄复真,六根悉皆销复。后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同于声尘听闻之性,一一复归元真,尘亡根尽;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大士以此自证,金刚三昧,不动不坏之本,加被众生,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即大士金刚三昧之力,加被被害众生,身同金刚,故其刀触身,刀即段段坏。纵然其刀不坏,其身亦无所损,使其兵戈,犹如刀割水,水无断痕,如风吹光 日光也,光不息灭。以能触之刀,色尘即藏性;所触之身,身根亦藏性;藏性合藏性,即同以空合空,性无摇动,则刀兵难无畏矣!齐书孙敬德,防守北陲,造观音像,每日礼事,后为贼横引,判处死刑。有一梵僧,教诵观音经千遍 即普门品,后临刑刀成三段,其首无伤。丞相为奏免。又如六祖,刺客三挥利刃,犹如斩影,刃从头过,头无所伤,此乃六祖,自证之力耳。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此诸鬼难无畏。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者:反闻熏修,伏归本元真精之性。发本明耀,耀性发明,遍周法界,则诸幽隐暗昧为性之鬼神,皆不以自全矣!此明能破暗故。大士以此威光,加被众生,能令众生,仗承威光,诸鬼虽近其旁,目不能视,以彼背明向暗,反不堪于光耀。如枭鸟昼盲夜视,罗刹向日不见,视尚不能视,何能加害耶? 药叉,此云轻捷,有地行、空行、天行三种,是男鬼;罗刹,此云可畏,是女鬼;此二皆食人之鬼,人尸若臭,咒养令鲜食之,乃北方多闻天王管辖。鸠槃茶,此云瓮形,是魇魅鬼,能魇魅于人者,乃南方增长天王管辖。毗舍遮,此云啖精气鬼,能啖人及五谷精气,乃东方持国天王管辖。富单那,此云主热病鬼,乃西方广目天王管辖。等者,以该其余诸鬼。皆以阴隐为性,故虽近其旁,目不能视,如土地不见洞山者,既不能视,则诸鬼难无畏矣!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此枷锁难无畏。音性圆销者:音声动静二性,悉皆销灭,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故曰圆锁。观听返入者:即观照能听闻之性,逆流而入,故曰返入。如是,则入一无妄,不但声尘销灭,则色等诸尘,亦随声尘以俱灭,故曰离诸尘妄。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见等诸根,亦随闻以旋复,根尘双泯。以此妙力,加被众生,故能令被难人民,而能称名即成感应,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其身。因妄尘既离,妄身亦空,故禁闭囹圄,系缚身体;在颈曰枷,练脚曰锁,此皆治罪人之刑法;或误入宪网,或屈遭陷害;若能一心称念圣号,皆得解脱,则枷锁难无畏矣!晋窦传河内人,永和七年,为高昌步卒,吕护所俘。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久将杀,僧道山时在护营中,与传相识,乃往视之。传曰:命在旦夕,能相救乎?山曰:‘尔至心念观世音菩萨,必有感应。’传遂至心默念三昼夜,械锁忽然自解 械销,即脚栲之锁。。传念同伴桎梏,何忍遽舍,复求菩萨神力普济,乃劝同伴,同心称念圣号,诸人刑具亦解,遂同遁回乡里,自是笃信奉法,一乡之人,莫不敬事观音也。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此劫贼难无畏。灭音圆闻者:即大士反闻入流时,灭音、而解脱声尘,圆闻、而证极根性。尘灭、则外无敌对,根圆、则咸归一心,故能遍生慈力。乃至碜心毒人,亦不能起恶,悉化为慈悲眷属矣!《法华》云: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是也。大士以此慈力,加被众生,能令众生,经过危险之路途,或旷野山隘之间,或盗贼冲出之处,皆险路也。但能称念圣号,贼不能劫,则劫贼难无畏矣!昔尼宗本,高平金乡人,幼有清信,日诵《普门品》,乡党称之。后出家为尼,被虏所拘,急诵《普门品》,旋即得释,归路出冀州,复遇贼所逐,攀上枯树,诚念观音圣号,贼寻索不见,得免贼难。初八难无畏竟。
午二 三毒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贪、嗔、痴名为三毒;以能毒害法身慧命,故名三毒,甚可怖畏!又贪、嗔、痴,是三途因:多贪众生堕地狱,多嗔众生堕饿鬼 嗔心属火,饿鬼则受饥火烧然之报。,多痴堕畜生,亦可怖畏!今言三毒无畏者,非纵恶无所畏,乃由持名离毒,大威神力,得无畏也。 此离贪毒无畏,诸贪之中,贪欲为首。惟此淫欲一事,人最易犯,见色动心,必落爱欲深坑,且最难断,为害最大。若要离欲,《法华普门品》云: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由仗菩萨威神之力,及自己持名念力,以念力对治淫心,仗威神销除业障也。
熏闻离尘者:此乃反闻照性之功,熏彼出流之妄闻,而成入流之真闻,入流则必亡所。声尘之结既解,诸尘之结齐解,而色尘岂能劫于家宝乎?能令一切多淫众生:淫而言多者,乃是夙习深重,数数 入声现起淫念,发为淫行,轻则损身失德,重则倾家丧命。其尤甚者,淫欲属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多淫众生,能常念菩萨圣号,由菩萨威力加被,即能远离贪欲,则离贪毒,自可无畏矣!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此离嗔毒无畏。纯音无尘者:纯一闻音妙性,别无所对声尘。此句,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无所对之境,亦无能对之根,根境双泯,惟一圆融,清净宝觉,内外一如,无能对之与所对;以嗔恚生于对待违拒,大士自证境界,圆融一体,无对无碍;以此加被众生,能令一切有忿怒嗔恨之众生,但能常念恭敬观世音,以念力而伏嗔机,仗慈风扫除恚热,便得离诸嗔恚,则离嗔毒,自可无畏矣!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障。销尘旋明者:销除所缘之妄尘,旋复自性之本明,此即前文所云: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所以外之法界,内之身心,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无所障碍。大士以此自证智力,加被众生,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昏钝性,即是愚痴,愚痴、以昏迷暗钝为性。能障智慧,故曰昏钝性障。阿颠迦此云无善心,皆由痴习偏重,迷正知见,邪见炽盛,拨无因果。若能常念恭敬观世音,以正念而袪邪执,仗智日以破昏蒙,便得永离痴暗,则离痴毒,自可无畏矣!二三毒无畏竟。
午三 二求无畏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此应求男无畏。世人无有男子,其畏有三;一年老无人服事;二后事无可嘱咐;三宗嗣必至断绝。故必求生男。《普门品》云:‘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彼经但说求男之法,未说菩萨加被之力,此经但说加被,未说求男之法,两经会合解释,其义则全。 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此二句,指修行证理,销融四大之幻形 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旋复一真之闻性 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不动摇不生灭之理体。亦即佛所云:皆获一乘,寂灭场地也。涉入世间,不坏世界七句;乃称体所起之大用。菩萨身能善入微尘佛刹,以一身而现无量身,涉入三世间 器世间,有情世间,及正觉世间。,随类现身,不坏世间之相,依理成事,从真涉俗,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有生男义。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供养有二:一身供养,执侍巾瓶,效劳服役,此求福足。二心供养,常随佛学,代转法錀,心能善顺佛心,令佛畅慰本怀,各各佛边,为法王真子:此求慧足。以此余福余慧,加被众生,能令法界,无子众生,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有福德,则富而且贵;有智慧,则廉而能明。若有福无慧,则识庸见浅。若有慧无福,则家贫力薄。凡有求者,菩萨令生福慧双美之男,则求男无畏矣!
余亦父母向观世音菩萨所求而生。余籍福建,古田县吴氏,父为木商,年三十五岁,生二女而无男子,余父同母,即向观音大士求男,家供奉大士像,余母每日礼拜,后有孕,礼拜益力,一夜梦见大士、抱一孩儿,授余母曰:此孩与汝作子。余母接之喜而醒,乃告余父,及余祖母。即日设供,供养大士,虔诚礼拜,越三日生余,加意抚育,不幸五岁父母双亡,由祖母及叔父教养,至七岁入私塾,师及乡党,目余为神童,至十岁,好武力,与同里儿童角力,将他打伤,其童哭而归告其母。其母与余祖母交涉,祖母对其再三道歉,乃骂余曰:那里晓得观音大土,送汝这一个顽皮儿到我家里来。当时闻之,不知其意。待祖母喜时,向询其事,乃将父母求男相告。祖母曰:我以为大士送来,必是好子,那知汝乃顽皮儿,余即思念,倘若不立志学好,菩萨都要受累,乃跪向祖母言:望勿忧虑,必定学好。从此即专心求学,十四岁入考,至十五六,常思入山修行,当时亦不知为僧。十七岁祖母逝世,十八岁欲出家为僧,为叔父所觉,不许。至十九,方入佛门,二十岁,受具足戒,即出外参学。廿四岁,听通智老法师,讲《楞严经》即发愿为法师,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作家务,弘扬《楞严》大囧珐,令得久住世间,前曾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赤本此志愿也。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此应求女无畏。《指掌》云:男承内嗣,女结外亲,有男无女,亦非全美。故半子亦有求者。《法华普门品》。约女人欲求生女,以是同类为亲,故欲求之;求之之法,亦不外礼拜供养而已。 六根圆通:圆者圆融,六根互相为用,随举一根,皆具见、闻、嗅、尝、觉、知。通者通达,六根根隔无碍。圆通二字,贯下诸句。由通达故,明照无二,六根灵明照用,无二无别,所以立大圆镜,能承顺十方,微尘如来,一切秘密法门。由圆融故,含十方界,而能含裹十方,诸佛世界,所以立空如来藏,能领受诸佛法门,大小权实,完全无失。《正脉》云:承顺即坤仪柔德,受领即闺门能事,故能应求女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大士以此自在妙力,加被众生,能令法界,无有女子之众生,欲求生女者,果能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得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之女,外则品貌端正,窈窕庄重,则有福;内则性情柔顺,贞静幽娴,则有德。有福众人见之生爱,有德众人见之生敬,有相即福相与德相也。若但端正,而不柔顺,则可爱,而不可敬;若但柔顺,而不端正,则可敬,而不可爱,福德二字,福字连上,德字连下,福德兼备,故得众人爱敬,则求女无畏矣!三二求无畏竟。
午四 持名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此明持名无畏。以但持观世音菩萨名,不持诸菩萨名,恐一名不及多名,而生怖畏也。此三千大千世界:指娑婆世界,共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现住世间:即现住三界六道,随类化身,乘愿利生;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之多,此为圣人现量,所知所见。 修法垂范下:显诸法王子,行化不一,有修实行,自利之法,亦可垂范众生,以为众生模范。教化众生者:有修权行利他之法,随顺众生根性,示现四摄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方便权智者,各各则有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此明一名能敌多名。其故何也?由我所得耳根圆通,即是圆通本根。本根有二义:一、为娑婆本利之根,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二、为诸圆通中之本根,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上但标名,下出体相;谓此圆通本根,发自妙耳门之中。耳门所以称妙者,即古观世音佛,所授从闻、思、修之法,依根中闻性,不生不灭之妙理,起反闻照性之妙智,照破五阴,解除六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圆通体,发自在用。 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者:然后称体起用,应化无方,身之微妙也;鉴机不谬,心之微妙也。含容、指妙心,谓心含十方,无量世界众生;周遍、指妙身,谓身遍圣、凡、染、净十界。故能令众生,持我观世音一名,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数诸法王子名号,二人福德,正等无有别异也。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指掌》云:一名多名,单持共持,以二人之行迹论之,有类霄坏;以二人之福德论之,不异丝毫。其故何也?大士曰:单持我一名号,与彼共持众多名号,福德无异,则持名无畏矣!此实由我修习耳门三昧,乃得真实圆通故也。以具足圆通常三真实,故能超二十四圣而独妙,当敌诸法王子以勿疑矣!观后二句,菩萨密意,已将诸圣圆通,选己为独最也。后佛敕文殊更选者,为不了佛与观音密意者,添此葛藤也。二条陈无畏竟。
巳三 结名显益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结名。前总标文云:‘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是即指上十四种,乃名十四施无畏力。菩萨以身心为能施,无畏力为所施,十四种众生、是受施者。菩萨三轮体空,不住于相,无能施之身心,无所施之无畏力,无受施之众生,生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故能周遍普及十方众生,令得离苦受益也。 以上十四种众生,机遍十方,八难众生,身罹苦难,畏其性命不保,但能持圣号,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而全性命。三毒众生,惑业深重,畏其将来堕落,但能持圣号,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得离毒。二求众生,无有后嗣,畏其老死无靠,但能持圣号,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生男女。持名众生,持念一名,畏其福德缺少,但能得一心,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等无异。故十方世界众生,皆称观世音为施无畏菩萨也。辰二十四无畏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暂无简介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