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章 华严经组织

第六章 华严经组织

全经组织从内容说是七处九会,包括了三十九品的内容,七处就是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重阁讲堂。普光法堂讲了三次,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都在普光法堂,第九会是重阁讲堂。七处九会,每一会都有说法主,包括说法内容,这七处九会包括了八十卷三十九品的内容,是很有组织、很有秩序的。

澄观大师在其所撰之《华严经疏钞》中将全经摄九会以为四分:第一会从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有六品十一卷,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从第二会如来名号品至第七会如来出现品,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会离世间品,有一品七卷,名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九会入法界品,二十一卷,名依人证入成德分。四分是从信解行证来分的。

另外,从教理行果来分又将此经分为五分,即五周因果:第一所信因果周、第二差别因果周、第三平等因果周、第四成行因果周、第五证入因果周。

根据以上内容,有两个表,我现在综合讲一下。

第一会:菩提场/诸佛和普贤/说如来依报因果

第一会:地点在菩提场,普贤菩萨为会主。经文共六品,依次为: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卷数是十一卷。在四分中属于举果劝乐生信分,在五周中属于所信因果周。

所谓第一会,就是第一次集会,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现毗卢遮那的身,在印度摩揭陀国阿兰若菩提场中放光,放眉间光、齿光。眉间光就是眉间放白毫光,齿光就是牙齿放光,入于毗卢遮那藏身三昧,此时是以普贤菩萨为会主,因为普贤菩萨具有大愿、大智慧,他就是毗卢遮那的代言人,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法。

是哪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共四十一位。这个甚深之法,是为法身大士讲的,说明是菩萨境界。讲佛果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显示佛果的功德,目的是使众生生起敬慕,生起信心。这必须要有智慧的认识,以文殊菩萨的智慧生起大用,使众生对于佛果功德,由欢喜而敬仰,从而生起信心。

普贤菩萨入于三昧,知道佛的依、正二报,对这个依、正二报的由来加以解说,说明往昔毗卢如来,居于华藏世界,此世界系因缘果满所现的依、正二报,由于在因行中修因广大,所获的果报也是无量无边。三世诸佛都以利益众生的因果来严净刹海,庄严佛土,所以目的是劝请后世众生,就像诸佛菩萨那样如法精进修行。修因才有果,这个果从菩萨行中饶益众生、难行能行得来的。

第二会:普光法堂/文殊与十首/说十信法门

第二会:地点是在普光法堂,说法主为文殊与十首菩萨,说法内容是十信法门。经文共六品,依次为: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卷数是四卷。

普光明殿,就在离菩提树三里的恒河湾处,离菩提树不远,这也表现了佛开始说法,说菩萨行,开始建立信仰是不离人间的,成佛就是由凡夫开始,不是离开凡夫来成佛,也说明佛法是不离人间的。这里说十信法门。

此时世尊放两足轮光,两足轮光是表法的,说明我们由修行种因到果,证得正觉果海,就必须脚踏实地,不是光嘴说,关键要行,理论与实践一致,愿行结合,只要这样,就可以一步步登上去。

此时是以文殊菩萨为会主,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智慧第一,因此说明佛法的信仰不是叫人盲目地信仰,必须认识了解佛的果德,明白如来境界是广大的、真实的、平等的、清净的、慈悲的,是在心灵方面得了解脱发出的光辉。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生起信仰,净化心灵,走佛的道路。这样子就不是叫你勉强信了,而是经过认识、了解、抉择以后产生的理智认识,佛教从历史到现在从不拉人勉强信,这是佛教的特点。

这一品由文殊菩萨首先出来说法,文殊菩萨具有无量智慧,就说明佛教的经典,首先必须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才能了解、认识、信仰。

第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法门

第三会:地点是忉利天宫,说法主是法慧菩萨,说法内容为十住法门。经文共六品,依次为: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卷数是三卷。

这里就是释迦牟尼佛以两足趾发光,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

一会、二会都在人间,现在由人间引向忉利天宫,忉利天宫是在四天王天上面,四天王天又在须弥山顶,这说明什么含义呢?由人间上升到天上,就是希望把人的一切行动从污浊罪恶的凡夫世界,引向高尚清净的境界。在天上看到的人间,凡尘扰扰,波浪滚滚。由五浊恶世,引向佛果,必须境界高尚,超尘出俗,达到高尚清净的境界。

这里说的十住法门,十住就是代表具备的般若正见,与佛心相应,此时已发了菩提心,《华严经》讲:“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说明重在发心。发心是了不起的,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有这个因,就与佛的果海相应,即“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要成佛道,必须救度众生,不离众生,才是成佛的基础,离开众生去成佛,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心境要广大,要站得高,看得远。

佛不单此时讲《华严经》在忉利天宫,在此之前,佛成道以后,就到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佛诞生以后不久,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升上忉利天宫,佛长大是靠他的姨妈波阇波提哺养的。学佛就要讲孝道,这是根本。佛在成道以后,不忘父母恩,父王在宫中有病,亲自侍奉汤药,父王死了,亲自抬棺材,同时想到母亲生在忉利天宫,就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讲了一部《地藏经》。

《地藏经》的内容一是说明儿女要尽孝道,比如婆罗门女进地狱寻母亲;二是要发大愿,光目女听母亲说地狱的痛苦,由地狱苦想到众生苦,于是由报母恩发展到报众生恩,特别是地狱里最苦的众生。婆罗门女与光目女都是地藏菩萨前身。三是说明因果业报,《地藏经》讲业报,讲因果,为什么人要堕地狱?堕三恶道?是有原因在其中,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一点《地藏经》的《业报品》说了很多,要人人相信因果,不要造业。另外就是广修供养,设坛广陈鲜花、水果、灯烛为现在母亲忏悔,消灾免难,为先亡母亲超度

《地藏经》的内容说明佛教首先以报恩为本,报答四恩: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地藏经》就是一部报恩经,又称孝经

第四会: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

第四会:地点是夜摩天,说法主是功德林菩萨,说法内容为十行法门。经文共四品,依次为: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卷数是三卷。

夜摩天在忉利天宫之上,又升了一层,夜摩天有个特殊情况,它不像忉利天以下的娑婆世界,有太阳、月亮、星星,夜摩天没有这些,是以莲花的开敷而分白天晚上。这说明什么?说明佛说法,菩萨度众生,要因机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要顺于世俗谛,顺于机宜,用现在的话说要与时俱进、方便善巧。

此时的说法主是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功德林菩萨乘佛威神之力,入于菩萨善思维三昧,受到十方诸佛的加被、摩顶,从定起来以后,就代表佛宣讲利益众生的十行法,这个十行法也代表由根本智生起普贤行。普贤行是差别智,根本智与真谛相合,差别智与世俗谛相合。要明因识果,明了缘起法,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就在行上表现,这种行就是要根据众生的根机进行说法、救度,这就是普贤行。

第五会:兜率陀天/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

第五会:地点是兜率天,说法主是金刚幢菩萨,说法内容为十回向法门。经文共三品,依次为: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卷数是十二卷。

兜率陀天又叫知足天,兜率陀天内院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尽管在天上,实际上区别于其他的欲界天,叫知足天,做到少欲知足,体现了菩萨的悲智双运,常处中道之中。

在这时,佛放两膝轮光,膝就是膝盖骨,人要走路,离不开膝盖骨,这个膝盖骨可上可下。人在行动中,上与下由膝盖骨做主,可以轮转。在菩萨行中,菩萨的行为是上承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修行,有功而不自居为功;作为菩萨就必须要有这种精神、这种心胸和行为。

经过上面的十信、十住、十行以后,所有功德以悲心摄持,进行回向,不据为己有。这个十回向,重点是:

1.回自向他。自己的功德不据为己有,回向给别人,你们居士在皈依以后,每天早晚要行持,行持有三个环节:一忏悔、二发愿、三回向。

首先要忏悔,不忏悔就没有把自己身上洗干净,清净三业达不到,就不能接受善法,所以第一忏悔很重要。《普贤行愿品》里有忏悔业障,众生从多生累劫以来,堆积的业障不少,必须要忏悔,不单是早晚忏悔,随时随地都要反省、忏悔,身心才清净。

二要发愿,要有广大的愿望,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佛法,要广行善法,愿成佛道。要发四弘誓愿,受持菩萨的三聚净戒,将志向端正过来,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专门为名、为利、为家庭,要有悲心、有智慧而发菩萨愿,具有远大的愿望、崇高的理想。

三就是回向,不管是念经、念佛、拜忏,完了以后要回向,不要据为己有,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包括六亲眷属、师长朋友、冤家仇敌、一切众生,使他们都得到好处,这就是法布施。

2.回因向果。要将种功德的因,回向得到菩提果报,要求菩提,不是求其他。

3.回事向理。以这种行动达到最后契证真如境界,恢复妙觉明心,亦就是一真法界。

第五会是金刚幢菩萨说法,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出定以后就说十回向法门,金刚幢喻悲愿如金刚坚定。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

第六会:地点是他化自在天,说法主是金刚藏菩萨,说法内容为十地法门。经文只有一品:十地品。卷数是六卷。

到了十地,就是由贤位进入圣位,小乘是三贤四圣,大乘是三贤十圣。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叫三贤:下贤、中贤、上贤,三贤以后,进入十地,从初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都是圣位,而十地菩萨的行动是纯为利他,修行十度万行,中心以智为主,实践的果就是亲证真如,断一分障,证一分真,分分断,分分证,逐步升华。

佛在此时放白毫光,白毫光就是佛果之光。赞阿弥陀佛的偈“白毫宛转五须弥”,那个范围大得很哪!五须弥只能说是一个数字,还没把这个数字说完,而这个光明遍照整个法界,只有佛才能有这样周遍法界的光明。另外说明一个问题:凡是开悟后进入欢喜地的菩萨,从初地菩萨到十地以后都有光明,因为开悟以后结合修行,智慧光明就发出来了,这种光明比声闻、缘觉罗汉高,而且在十地中,一地一地的逐步升高,力量强大。

此时金刚藏菩萨说法。何为金刚藏?菩萨第一就是要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平等施舍,这叫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发了以后,就像金刚一样的坚固,不能破坏,而且可以摧毁魔军,扫除一切障碍,坚如金刚,所以菩萨戒又叫金刚光明宝戒。因此学佛后不要怕这怕那,就看你发不发心,意志是否坚定,是否照着佛教导的去行,如果你真是意志坚定,信仰坚定,就不用怕,所以菩萨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悲智为体,而地上菩萨特别偏重于智,智如金刚,也代表这个意思。

第七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因圆果满法门

第七次集会:地点是普光法堂,又到了人间,说法主为普贤菩萨,说法内容为因圆果满法门。经文共十一品,依次为: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卷数是十三卷。

从四分来分,从第二会的如来名号品,到第七会的如来出现品,叫第二修因契果深解分。这一分,经文有四十一卷,品数有三十一品,加上第一分的六品,到这里就是三十七品了。

从五周差别来分,这一会里有二十九品是属于因果差别周,因不同则果不同,而三十一品中的最后两品: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在五周中叫平等因果周。

这一段要注意的是:说明从初发心,经历了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这里,就做到因圆果满,这中间既说了等觉,又说了妙觉。如来放光,放眉间光及口光,解说等觉、妙觉法,赞叹佛陀果行及智德二位的功用,进而谈到庄严报身的广大自在。

但是妙觉并不离开本觉,本觉、始觉、妙觉是三位一体,有本觉才有始觉,有始觉才有妙觉,所以本始不二,这是《华严经》的中心,一经发心,就一定成佛果,这是相应的,这就是刚才说的“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你发了心,就把佛果包容进去了,就走上佛道了,果是如何来的,离不开因,念句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包括阿弥陀佛的果德,佛果就贯彻这个因,因果相应。所以圣号功德很大,不但是念了净心,还有力量得到佛的加持,自力、他力合成这个功德。

第八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普贤二千行法门

第八次集会:地点在普光法堂,说法主是普贤菩萨,说法内容为普贤二千行法门,经文只有一品:离世间品。卷数是七卷。

在四分中是说法进修成行分,就是进一步修行,普贤二千行;在五周中,就是成行因果周,在行中有因就有果。

为什么叫离世间品?就是说虽处世间,而对于世间的六尘、五欲境界,无所染着。佛在这里,没有放光,为什么呢?说明了解世间一切微妙难信之法,需要透过最高的智慧光明,就是要自己心灵发光,而且结合在实践的体验上,才能够直接觉悟。学佛就要靠自己的心灵发光,自己的亲身体验。普贤菩萨说二千行门,是根据根本智发出的后得智,来解释世间上一切根本哲学问题,本体论、现象论、行为论都包括在其中,内容很宽广。

第九会:逝多林重阁讲堂/如来示相百城善友/说入法界法门

第九会:地点是逝多林重阁讲堂,说法主一是如来示相二是百城善友,说法内容:入法界法门。此处经文只有一品:入法界品。卷数较多,共二十一卷。

在四分中是依人证入成德分,说明事事要靠人,人不动也是不行的,善财童子走了一百多个地方,参访一百多位善知识,才有所收获,有所契证,成就他的果德,所以称“依人证入成德分”。在五周中就是证入因果周,实际有所修证,证入法界。

入法界品,最重要的是由文殊菩萨指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参访中体现出最重要的含义:修行由渐到顿,最后才有顿,没有渐就没有顿,从本到末,必须由渐到顿。说明《华严经》的宗旨:始末不二,因果不二,渐顿不二,这是大乘境界。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如何证一真法界?必须由渐到顿,由因到果。不要怕路长,要发心,发心以后要实践,只要肯实践,还是很快的。譬如念佛来说,不念佛就没有办法,只要肯发心念佛,依佛修行,与佛相应,就快得很,就怕自己不发心、不行动。

本品声云如来入于狮子频申三昧,也叫狮子奋迅三昧。狮子一吼,百兽震惊,代表智慧很高,振聋发聩,具足大雄大力。经过历劫修行,到最后入于狮子奋迅三昧,就说明佛果境界一时顿证,有无限的威力,所以叫狮子奋迅三昧。

这九次集会,从始到终,从最初两次说法在人间,以后又回到了人间,就体现了学佛法重视人间,不离人间,善财童子最后见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发愿将来下生,龙华三会,也在人间。

佛法不离人间!大家应该深刻体会:能够生在人间,是最殊胜的。为何?三恶道最痛苦,天界最快乐,快乐极了就要堕下来,只有在人间是苦乐参半,有苦就有道心,不会只图快乐,不会乐而忘忧。所以古代的圣者、贤者都有这个感叹,曹操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能专门耽恋快乐,知道乐极生悲,只有人才有这个觉悟,在三恶道即便知道了也来不及了。有这个觉悟就可以升华,发大悲愿,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地藏菩萨一样,救度三途特别是地狱的苦难众生。

但是救度三恶道众生,必须在人间做好,如何做?要宣传弘扬佛法的道理,明因识果,制止人们贪嗔痴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就是堕三恶道的原因。治病要治未病,不治已病,病已经发生了就麻烦,疾病需要预防。所以菩萨发心在人间修行,就是杜绝三恶道众生的恶因。尽管三恶道在冥间,实际上三恶道也在人间,嗔心重、痴心重、贪心重就是人间的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菩萨来净化人间,弥勒菩萨将来的志愿也是净化人间,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也是基于这一点。

净化人间,在人间使人们明因识果,止恶修善,修大悲心,进一步发菩提心,目标是成佛,这就是人间的殊胜。《华严经》七处九会说法就含有此意,所以《华严经》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以上就把《华严经》的组织,七处九会的内容、重要点提出来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