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经经首 第九卷

  华严经经首 第九卷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今天要看的是经文第四页,第四行。我们先看一段经文:

  宝树枝果,周回间列,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我们今天先看这一段,这个都是讲佛境界中他的宝师子座。昨天我们跟各位介绍过了,在华严的宝师子座,那就是叫做普融无尽法界妙师子座,简称普融法界师子座。所以这个名称你不用太在意怎么念好,怎么念都好。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师子座你感受多少,这个才是重要!那么佛坐这个师子座,我们肉眼见不到。大概我们这样跟各位用一个譬喻:劣应身的佛座叫做草地座,他铺草席嘛,甚至于他成佛的时候,那个耶舍啊,一个商人呐,拖着一牛车的稻草啊,从那菩提树下经过,看这个人修的好像很不错,蛮斯文的,又很端庄,蛮有道气的,跟他讲,打个招呼。那个时候,这个比丘刚从定中出来,就跟这一位耶舍讲,悉达多太子,他开口就说:“我是佛,我已经成佛!”这种人好大口气,对不对?他可以讲,你不能讲。

  今天又有个同修来:“师父,你约我来,干什么?”我吃饱太闲,我约你来干什么?“你昨天不是跟我约吗?”你看到鬼啊,你不要以为你很厉害,你有什么相应,你相应到我约你,可是我没有相应到我约你啊,这个很麻烦,这个都是自以为有成就。不对!没有那回事,你真成就的人,他很清楚。像你这个老是对焦对不正,这个很麻烦。我们知道你很认真,也很愿意投入修行这个行列,但这不表示你就会成就哦,你要留意啊。很多人在道场供养、护持,等等,你要留意到,是真心不是欲望。    我跟师父相应,谁跟你相应啊?你相应师父,圣爻一块而已;你还要师父跟你相应,圣爻要两块才能发出声响,不然怎么会圣爻?只一块你就想要掷出圣爻,没有那回事。所以往往用你自己个人的欲望、好恶、想当然耳、一厢情愿的,这种观念都不对。你一定踏踏实实的,我们一直讲说,你再想回来,你这样修对吗?我要怎么证明我的对?你一直做这个工作,你自然就会进步了。你不要一直以为我已经到哪里了,到哪里是你以为的,你想象的,不是真的。所以真修行的地方,要从这个脚跟底下下功夫。所以古来大德都告诉我们,照顾脚下,没有叫你照顾头壳。你不要光是在大脑里头打转,没有用,照顾脚下。所以他才能够成就,他能讲,他在菩提树下的那个成就,那是有前面的因缘呐,这我们也都常跟各位讲过了。

  所以耶舍啊,这个人是福报真大,佛成佛,他第一个来供养的。他也不知道成佛是什么,他第一次听到我是佛、我已成佛。他也不知道我得四果,他在想这四果大概水果那么大吧,还是苹果还是西瓜。好吧,你说你修行。他的习惯,印度民族的习惯,对于修行者他会供养。因为他刚好一牛车的稻草,他就抱一堆稻草,就铺在那地上给他坐。可见那时候,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他成佛的那个时候,屁股座下的稻草大概没几根,他才再铺上他的草座垫。

  你要留意到,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从五位行法来看,五教:小乘教是用肉眼看,所以草座上,劣应身佛、劣应身图,也就跟我们完全一样,这叫劣应身佛。那么胜应身佛的胜应身图,那就比较殊胜了,那要用天眼看,天眼才看得到。那么大乘始教他就要用慧眼看。你看一个一个就往上走了,大乘终教也是用慧眼看。那么大乘顿教这个地方,他用的就是用法眼看,他看到法性图、法性佛,你要看到这个部分。圆教,华严圆教是用佛眼看,那你才能够看到这么殊胜的普融无尽法界妙师子座,你才能看得到。换句话说,你没有佛眼,根本看不到。我们从小、始、终、顿、圆来看,你就看到他有这种情况,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一步一步上来的这种状况。那么这里既然是讲佛眼所看的这种妙师子座,普融无尽法界,重重无尽、重重无尽的那种情况,我们应该从这里去感受到,所以他讲到“凡诸物相,备体庄严”。都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你所了解的这种状况,你所看到的这种状况,因为他不是肉眼,他是要用佛眼看。

  那么这个地方用了这个词啊,“宝树枝果,周回间列”,他又回到宝树来,因为他不是讲菩提树,他是讲师子座。师子座上还有宝树、枝果,这个宝树是用来形容的,也就是你用这些法,行法来建树的这个宝座。这些跟各位谈。生命改造的工程完全都是修法。修法很多,那个多啊,不是你修很多法门。我又念观世音菩萨,然后再念《普门品》,这个叫观世音菩萨法门。然后我念《大悲咒》,这下子完了,诵哪部经?它也是观世音菩萨法门,可是你硬不说观世音菩萨法门,你叫大悲法门。然后你又修十一面观音咒,然后又完了,要诵哪一部观音经?然后你又说它是十一面观音法。十一面观音法还是观音法门。这些通通算起来,其实只有一个法门。只要你持咒、诵经,念佛、诵经,通通是同一个法门。包括《地藏经》、地藏菩萨圣号,还是同一个法门。因为用心法是一样的,你知道吗,用心法是一样的。《弥陀经》、阿弥陀佛圣号,还是同一个法门,没有离开。《药师经》、药师咒,然后药师佛圣号,告诉你,同一个法门,还是一个法门,因为那个用心方法一样。你会发现,用心方法不一样的是什么?

  我来煮饭,煮饭用心法。你去注意哦,煮饭呐,你进大寮,要用心用到好,穷尽它。我来扫地,拖地板,这个用心法不一样了,对不对?你去留意啊。你拖地板用心,要留意到别人的感觉,那个感觉,主要在哪里啊?眼根的色尘跟脚底踩的触尘那种感觉对不对?你煮饭呐,是舌根的、胃口的,是不是不一样的地方?你要去留意到众生的反应这一部分是不同的,留意到吗?好,我出坡,我扫落叶,扫落叶是一种法门。所以法门不同是来自于事修上面,来自于事修,法门不同,不是来自于经典跟圣号,知道吗?因为事修的不同,你用心的方法不同,那才是法门不同。我期望各位你把这一点弄清楚。

  所以历事练心呐,经过事情你才能练心嘛。你留意到,一个人,一个行者,假如他的模式养成以后,你去留意到,他做什么事,他有一定的模式,这是成就者,他用一法可以对治一切法。他那一法叫什么?叫正法。正法是理,对不对?以他的理应到事上,无事不合理,这个就是指成就者。你一个修行人有没有成就,这是个很简单的印证方法:我的理通了没?通了,你每件事都能应用,这是一个关键处。那么我每一件事运用,都能够回到我的理来,那成就不成就已经不重要了,你已经超越过了。这个时候,当你很自在的时候,就是后面讲的“摩尼光云”那个“光云”。因为“摩尼”是自在,自在起作用它像云一样,随缘而示现叫做云。什么叫云?你远远的看有,你走近了就不见了,有没有感觉?远远看是一朵云,你走上去看看,你只感觉到雾了,不是云。云呐,就是示现,随缘示现叫做云。光是作用,“摩尼光云”就是自在的作用是随缘示现的,他不执着的。有没有?四个字,那你看看吧,我们是怎么在运作的?所以当你真正到达那种程度,你就有可能很自在地随缘示现而饶益众生,这个就是他的作用。

  我们现在修行不是啦,第一个小器。为什么小器?不想做事。大家都想,要发心呐就进大殿。大殿干嘛?最好当殿主。殿主最好干嘛?拿槌子。拿槌子干嘛?可以打人呐。那个大磬槌不是令牌啊,你不要以为我拿着磬槌就表示我威风。不是说到大殿才叫修行,你要去做事,历事练心,经过事情,你要知道怎么用心。当你这个用心能够扩大,穷尽你所做的那件事,基本上你的修行,行法已经成就了,基本上就得根本智啊。当你这个一穷尽再穷尽的时候,你拿来应用那个理,你会在里面感受到那个理。无事不成理嘛,事一定有理的。你透过那个事一再的穿越,你会符合理,那个时候什么理来,你的事都能印证。你不要在意说,我书要读多少,佛经读多少,那个叫佛里佛气啊。

  广钦老和尚,他有没有读啊?但是他怎么通啊?他就煮饭嘛,当水头,水头就负责挑水,现在不要你挑水,水龙头一转就有了,你根本不用挑。他古代没有啊,从老远的地方,河边挑回来,有的还要挑上山去。他在挑水的时候,不像我们,苦啊,尤其是知识分子挑水,一肚子牢骚:“大学士挑水,和尚吃水,怎消得了?”一面挑一面诅咒:他们就是会撒娇,所以不要挑水;我就是不会撒娇,所以通通叫我挑水。你会有这些东西出来。真修行没有这些。我要怎么挑水?他就怎么挑水,怎么挑好。有一次被调,调当火头,从水头当火头,火头就是负责大灶,灶口,煮饭的时候要把木柴送进去。火头,他负责捡柴劈柴。有一天,他就在那地方,木头送进去的时候,“啪!”一声,他开悟了。要我们在劈柴啊,一面劈一面三字经,一面劈就一面骂,你会开悟才奇怪。人家就劈柴就劈柴,专心劈,然后送上灶坑,就在那个时候,他开悟了,这叫入念佛三昧。他就只有念佛,他透过事情练心而成就。

  你透过事情不练心,没有用,你是世间人,这是世间人。透过事情练心,你不会练不要紧,我相信广钦老和尚不会用心,但是他会置心一处,我就一直念佛嘛,劈柴也念佛,把木头放在那叫什么,砧,对不对?劈柴的砧,然后咔!劈下去。我们大概劈下去都倒过来,尖的不下去,粗的下来。然后拼命拉,拉起来,然后,砰!碰到自己的头,因为什么?技术不行又不用心。他一用心呐,技术就会很好,那一下手他会很准,因为他只有置心一处——念佛,其它都随缘。也就在那个时候,一个火,到底是灶坑里头的木柴被火烧,啪!那个炸开来,还是他自己弄进去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什么,那不管。当下他开悟,这就置心一处啊。

  你要真的处事那么认真,你看公案你就跟着进去了,跟着进去了,他的法界你也进得去啊。问题是你只会问,他为什么“啪”一声就开悟?我“啪”下去你也不开悟?为什么?因为你不历事练心。你是置心一处还是善用其心?这是不一样的,你真的做了,你自己就体会到。你不做那没办法。透过这个状况,你才可以有宝树枝果,你知道吗?你要建设,在生命改造的工程里头,你有很多工程要进行,那些工程都是透过事情的锻炼,你的用心方法不一样。

  今天,各位都是高级人士,聪明能干,你就更需要经历很多事。假如今天你自己知道,我就是憨憨的,比别人稍微差一点,反应没人家那么快,那可以。你只负责一件事,那件事情你要做得很好。可是这件事情有一个除外,你不能用你喜欢的来挑。你光是做你喜欢做的,有些你不喜欢做的,那就不行。不管人家分配你什么事,你去做。分配你的事情可能调来调去,你要接受人家的调度,以平常心去接受,这才有可能。我在做这件事,我就喜欢做那件事。你怎么老是叫我做这件事,这个已经抱怨出来了,基本上不得成就,而且你会一直造业。你在做,我就做;你叫我做那个,我就过去做那个。那么你置心一处,这是一种,你其它的都不管。

  一种是善用其心,去穷尽它、去圆满它;一种是置心一处。大致上,书读得少,而且又比较没有积极性的人,温驯的,听候指挥的,那都是置心一处的行法,你要留意到。置心一处,那任何的噪声你都不要理它,我只要安住在佛号、数息或者哪一个地方,对不对?这个叫置心一处啊。那你说,我不可能,人家孙悟空是七十二变,我差不多七百二十变,那我这个孙悟空我管不住,那你就用善用其心的方法。不管做什么事你都投入,我要五年,可是他给我三年的时间,我还没穷尽,不要紧,因为因缘如此嘛,对不对?我五年都穷尽了,他已经十年了还不调我走,那你就继续做。那个基本的心性是随缘,那么随着你的脾性、性格啊,因地叫性格嘛,那你就做到底嘛,你知道吗,那发展的不一样,没关系,成就是你的。

  那么,你要懂得这一种,虽然我这辈子是置心一处,没有办法“宝树枝果,周回间列”,但是你的树啊,树干呐,你一定会很坚强,下辈子你再枝果周回间列嘛,对不对?你要留意到啊。你说,我这样子,人家“宝树枝果,周回间列”,我就一傻傻的,你就一傻傻的,你先把你的树干先养好。下辈子他自然呐,你就会聪明,才华横溢,这就是不可思议嘛。你现在想:我要修什么聪明才智,我要跟人家这样子——十八般武艺……你追求这个追不到。所以你只要懂得那个心随缘,你不要一直想,想要做你喜欢做的事。只要把这一点除掉,人家的安排我都做。我接纳人家的意见,置心一处,你就会成就。基本上是这样子。

  所以你会发现到啊,置心一处的修法偏向于禅修;善用其心的修法偏向于密法。有没有?已经出来了。所以我们还是那一句话,各位你要历事练心,不要抱怨!很多人喜欢抱怨,到道场来是修法,离开道场,背后讲是非,那你白修了,下辈子你还会再进道场,你还是一样满头包,因为你造了是非的因。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不要抱怨,尤其不要背后抱怨,这是很重要。不要爱现,不要有好恶心,就是这个地方。真的修行我们常常问:什么叫修行?我这样做叫修行吗?我修行是这样做吗?你带着这些疑情下去,不成就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你倒过来,到处抱怨,到处是非,那个会成就啊,无有是处。你弄清楚,这种种状况是不同的,所以这里谈到啊,修行的时候的一种脾性,有没有?各位的脾气啊、情绪啊,都有了。

  好,那么经过这两个阶段,不管你是置心一处到善用其心,这样子过来了,佛是这些都走过了。我们因地在修行,你在哪个阶段不知道,我们只是这样告诉你那些阶段性的,其实我是假设你已经是法身大士了,有没有?这个不只法界大灌顶,这个已经是阿阇梨受职位灌顶了,你知道吗?而且这些行法都跟各位交代得很清楚啊,你要修行马上就可以着手,现在问题就是你都没有准备,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你今天假如来说,我是要来求法的,这下子你法都已经……这叫什么?大珠小珠落满盘,你收获很多;你假如说我只是来听听看,你就会说很好很好,回去什么都没有,因为通通掉光光,大珠小珠都掉下来,你一个也没捡到,这是一个关键处。

  那么下面这一句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刚才跟各位讲了,“摩尼”是自在,饶益众生的自在,光是作用,换句话说,他能够很自在地饶益众生,或者饶益众生的自在性,让众生的自在性能够显扬出来,这叫光,摩尼光的作用。所以我们一般从主词来讲,就是佛陀啊,他有饶益众生的这种作用,那么随缘示现,这个叫做“摩尼光云”。这个字啊,文字的解释,你要懂得他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否则你解不出来。

  我常跟各位讲,我讲这些,为什么这样讲,你可以记下来,这辈子可能赶不上了,下辈子再来,海云法师的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足够你去写博士论文。现在你还不用,现在没有人认识海云法师,你要去写这个东西也没用,没有学校会接受。因为有人来说他要写博士论文,要我当指导,我说你最好不要讲,你回去跟你的教授一讲,你就完了。因为我们没有知名度,学校要的是知名度,你没有学位没有文凭,学校不能要。这个要研究要等我死后,海云法师已经挂掉了,往生极乐世界了,那时候你可以来研究这个,他不认识,可以,不要紧,那个法师已经走了,离开这个世间,那你可以研究。这个东西我跟你讲,你不要看“摩尼光云”四个字,我是这样解释的,为什么这样解释,现在我这个脑袋里头要挖,我也挖不出来,里面东西太多了,杂草丛生,等我死后你再慢慢去梳理,买几根梳子慢慢去梳理,会弄出东西来。

  他随缘示现又饶益众生的作用,随缘示现你就知道他很多,对不对,而且不但随缘示现,互不相同,他不但互不相同,他会互相撞击。有时候这个来要夸奖,有时候那个来要把他骂一骂,这个叫作什么,这就是互相照耀。有时候要三斧头,有时候要九铁棒,为什么,互相照耀啊。有时候要奖励,有时候要呵斥;有时候直说,有时候横说;有时候广说,有时候略说,这就是互相照耀,因为他随缘示现。有的人来师父会一直点头说:“对对对……很好很好……”;另外一个也同样这样讲:“不对不对……,根本就不对,你就弄错了。”你会说“他都对,我都不对”。他当然都对,你当然都不对,因为你不是他,这不一样的。所以书生来,我们用书生的方法谈,白丁来用白丁的方法谈。我跟科学家讲科学家的话,我跟企业家讲企业家的话,对不对?那老粗来我要跟他讲老粗的话。关键是在这里。你不能拿他来看你啊,对不对?他贪嗔痴重,你是修戒定慧的,怎么可以跟他一样,是不是?你想想看。

  所以一个受过戒的人来谈的,跟一个没受过戒的人来谈的,不会一样,对不对?一个已经修行的人,跟一个还未修行的人,我们谈的怎么会一样呢。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已经经过人格性矫正,又已经及格了,不但及格你又已经发心了,那这个……让你不能吃不能睡,因为你已经发菩提心,要上菩提道,这个要严格训练呐。那个现在正在享受福报,发心也别谈,不过随缘做做善事,那可以。不是我要他的钱,因为他要发心做善事,对不对?那我们就这样随缘。你这个时候要他什么过午不食了,然后持五戒持八戒,他说最好不要,最好不要,所以你要随缘,他这个时候因缘还没到,我们跟他结善缘,给他种福田做功德。那这个因缘已经过了,已经开始要上菩提道了,你已经不是给他种福田做功德而已,这个时候要在菩提道上精进。他说我已经启动了,启动了不够快,你从屁股就踢上去,叫他跑快一点,因为你已经要上高速公路了,不能时速低于六十公里;那他还没有上路嘛,他还在羊肠小道里混日子过,那平安就好,你叫他超过六十公里一下子掉到崖下去,粉身碎骨,那不行啊。所以因为众生的习性、种类不同,我们所谈的不同,所以关键是在这里,这个叫“互相照耀”。佛因应众生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随缘示现,所以叫作三十三应身,有没有?这个就是指这个部分。

  “十方诸佛,化现珠王”,十方诸佛都来了,“化现珠王”,“珠王”基本上就是众宝之王。大陆有个城叫作统万城,统万城就是从西方要进入中原,有第一个城市,那时候这个城市好像西夏人,我记得好像西夏人建立的第一个城市。他说东方所有的城市都是我统治的,所以叫统万城,现在只有一些当时建筑物的地基而已,已经一千多年没用了,那叫统万城。那我们也有个统万物,知道吗?台北动物园园长就是统万物,所有的动物都是他管的。这个珠王是统万宝,一切宝是归他管的,叫珠王,就摩尼宝珠的意思。

  “十方诸佛”,佛是众圣之圣,万王之王。所有的圣人当中他为最殊胜的圣人,所以说佛为珠王,你要弄清楚哦。所有一切东西的王,王是头嘛,这个头啊,所有每一项啊,都有一个头,所有的头抓出来的头头,那个头就是佛,所以他是众宝之王、众圣之王。这是指这个意思,那么它的形容词是用这里来形容。

  “一切菩萨,髻中妙宝”,一切菩萨跟十方诸佛是相对的。所有的菩萨都好像我们头顶上的这一个——你们女生不是喜欢这里绑着吗?这个髻,髻中妙宝。它是形容说头是最宝贵的,上面放的宝,菩萨是指这个意思。这个都是用以形容诸佛菩萨为圣中之圣、王中之王、宝中之宝,是指这个意思。那么用这两个圣中圣、宝中宝来形容“悉放光明”,这些众圣之圣放光明“而来莹烛”,互相啊,这“莹烛”就是照耀,互相照耀,和前面的意思一样。不但这佛是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也是摩尼光云互相照耀,一切菩萨也是一样摩尼光云互相照耀,是指这个意思。这第一句摩尼光云互相照耀是指一个佛,十方诸佛是指所有的佛。那么十方诸佛跟一个佛都是指我们讲一千烛光,一切菩萨那就小一点,只要能发光以上的通通算。所以我们讲佛是空中日月,菩萨是空中星宿。空中所有的星星都是菩萨,空中的日月那就是诸佛,是用这个来形容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摩尼光云都一直的闪烁着,互相照耀。你看一个摩尼宝珠有这么殊胜,你怎么画呢,你怎么形容呢,这是法身世界才有的,化身世界没办法。

  我们跟各位讲极乐世界图里头,那宫殿楼阁跟师子座,你自己仔细去看看,那画就画在那里面,你现在没有办法说拿放大镜看,你只有入定进到里面去。这个定还不是九次第定,他一定要经过超越三昧,到达师子奋迅三昧以后。基本上这个经文里面所讲的是师子频申三昧——三昧的大三昧一再一再地显现,你才有可能,佛的境界是在这地方。我们跟各位谈这个部分是告诉各位,佛境界的殊胜,他不是静态的,他是动态的,而这个动态里,是指他在因地修行一直过来到这里成就的状况。

  那我们也告诉各位,诸佛的净土——佛的净土是完美、真实、无缺憾的,他是真实的,又是止于至善的;菩萨的净土是真实的,还没到达止于至善。那这菩萨净土有没有比佛净土来得殊胜呢,有没有?他有一个殊胜,就是方便,用世间的话来讲叫好用。知道吗,好用,筷子好用就好,你不要用纯金的,用钻石做筷子那麻烦了,万一钻石吞下去……对不对?有些东西是好用就好,有些东西是要完美的。    佛的境界、佛的净土是完美的,你假如真的要那个样子,你到那里你就知道。可是你现在初发心的人不知道怎么样的话,那你就用圆融道一个,尽形寿下去,绝对往生!你放心,菩萨半路就把你捞起来,你不会有问题,这是最好用的净土。你说:“哎呀,我这辈子业障深重,我怎么敢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呢?”那你放心,观世音菩萨半路就把你接走了,因为他慈航普度啊。他的净土很方便,因为很好用,所以众生要踏上菩萨的净土,他不是你要不要去的问题,是你只要有在修法他就接你了,这叫好用。佛的净土是你要到某一个程度,因为他是完美的,你还有很多习气你都很难去。菩萨那边没关系,你习气你来吧,因为他好用啊。你要留意到,这就是佛净土跟菩萨净土的差别。

  神的净土不可靠,因为他也是虚妄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神所创造的世界,你就知道,人心隔肚皮啊,,事情没碰到你都不知道,看起来本来是好像不错的人,怎么遇到事情以后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因为隔着肚皮你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欲望、很多的妄想。这是神所创造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它是虚幻的,它是不真实的,所以叫作五浊恶世。菩萨净土啊,他是一个性德成就,其它还没。那这个性德只要你相应,他就通通接了。你还有缺点不要紧,慢慢来,他在那边会帮你雕琢,所以你要留意到,这个叫作“互相照耀”。

  在佛法中,这里面还有一个理论,就是佛佛平等,佛与众生也平等,对不对?佛跟菩萨平等不平等?应该平等吧,对不对?是平等啊,平等没有错,本体平等,事相不平等。事相就是不平等,你说平等平等,是人性平等,人体不平等。有的人八十公斤,有的人四十五公斤,就差了一倍,对不对?四十公斤的人两个人重量才等于一个人重量。同样都那样吃,为什么两个不平等?事相上就是不平等,没有为什么。本体上是平等,人性的尊严是平等,这个没有错。可是他先出生他就是爸爸,我后出生我就是儿子,我是从他生出来的,当然我就叫儿子。你不能说:“哎,爸爸我们两个平等平等,明天换你叫我爸爸好了。”可以吗?这有为法没办法,它就是这个样子。这个也不是不平等,它就是这个样子。圆的是圆的,方的是方的,你说我们两个应该平等平等吧,不平等啊。所以你要留意到,事相上有这种状况,这个是佛菩萨当中示现给我们看的,他不是说上帝跟天使的关系,不是。那个是有真正严格的次第、阶次问题。佛菩萨没有阶次问题,他只是示现的相、状不同,形状不同,这样而已。形状不同不表示他们有次第,你要留意,他是不同,但不是说他有次第,知道吗?所以诸佛菩萨在示现的时候,他会不让你看到他原来的样子。

  有个故事,台湾人这边很流行,当然嘉庆皇帝跟李勇,他们不是微服出巡游江南吗?游江南,当然嘉庆君跟李勇在江南也认识了很多朋友。认识朋友了,好了,那么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嘉庆君就跟李勇倒酒了,别人不知道嘛,对不对?他倒,别人都没事,倒到李勇,李勇就……又不能讲,怎么办?你是皇帝,我是保镖,那怎么办?所以他就……两个手指头赶快跪拜,跪拜,跪拜。皇帝给你倒酒你要赶快跪下去,可是我又不能跪啊,跪下去人家就知道了。人家一定问,你为什么跪他,你又不能讲他是皇帝,这时候怎么办,他就手……谢谢……。然后晚上就跟皇上说:对不起啊,你突然间给我倒酒,我不知道,所以我用手跟你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所以现在人家跟你倒茶,你说谢谢、谢谢,有没有?这就是方便,对不对?一个示现,一个方便。

  那有些东西他是不讲,因为他不能讲,他要隐他的身,隐他的形象,因为众生会造业,所以佛来不跟你说佛,布袋和尚最清楚了。他不是大菩萨吗,他就示现一个憨憨的、老是被欺负的、一个胖肚子的、一个像野和尚一样。为什么?他在教化众生,他只有到他要走的时候才跟这周遭的几个人讲:“弥勒真弥勒”,真弥勒只有这一个;“我时时示世人”,示现给世人看;“世人就不识”,世间人就不认识我,讲完他回家了。人家说原来他是弥勒佛,他走了,不然他在世的时候多少人欺负他,对不对?你不能给他们造业,因为他不知道不算。知道了,那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跟你讲,不跟你讲说开悟没开悟,给你讲开悟就麻烦了。佛菩萨要真开悟啊,可是你知道众生说:怎么证明你开悟?你真开悟我当然服你,我跟你跪五百拜都没问题,问题是怎么证明你真开悟?你没开悟我五百拜就白拜,对不对?我不能白拜,你给我看看。这下子就造业了,因为你有疑嘛,你对这个已开悟的人有疑,所以所有已成就的人,绝对不会告诉人家说他开悟了,他成就了,不会的。为什么要跟你讲呢?真开悟不讲也开悟嘛,对不对?我讲出来只是给你造业啊。你会说,你给我看看嘛,看看你怎么开悟。要怎么样,我给你看,这是透明的,是吗?开悟是这样吗?不然怎么给你看呢?可是众生就有这种好奇,因好奇而造业,诸佛菩萨认为是害了众生,伤害众生,所以他不示现。因此三十二相教化众生,就在这个地方自在出入,互相照耀。

  我们在这里你要留意到,修行人跟你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是用大脑推理的,就像我们很多同修,我说:“你发心嘛,来帮道场把组织制度给弄起来。”他说:“对啊,不过我要看清楚你们是怎么弄的。”就是没制度才要你来,给你看清楚再下手,那给你弄清楚了以后,就不用你来了。就是因为现在还没制度,那你能,你就来帮个忙,你就“好,我参与!”去帮忙才把它架构起来。这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你要了解这个属性——我们修行人,一群修行人的属性。

  跟你讲,有很多地方很好架构,不是修行的地方,没有法的地方最好架构。人一进来就编个号码,把你当作一个号码、一个东西这样去摆一个位置,你很乐意被人家这样摆位置。人家一直教你某一句话,你就一直背那句话,有没有?这样你知道吗?不要点头啦,你不知道。有没有去看人家训练狗?“乖——乖——”,它蹲下去饼干给它吃。再来“乖——乖——”,它又蹲下去,饼干再给它吃。你一直给它吃几次,你再跟它讲“乖、乖”,它也就跪下去了,等着吃饼干了。因为你是一再地在这一种人家把你当动物一样的训练,你接受那个训练,那你永远就“乖、乖”,跪下去,饼干吃一个。你不叫“乖、乖”我就不坐下去,你一直要叫“乖、乖”就坐下去了。把你当动物一样的训练,这个是最容易的。所以任何的组织单位要想成长壮大不要把人当人,要把人当狗这样训练,那一群狗就会很壮大。

  可是修行的地方不一样,他是把人当人。但是这些人又很麻烦,这些人修行还没成就。所以当你把他当人的时候,他以为他是鬼,然后自作主张,不听命令,耀武扬威,这个就出来了,人的恶劣习气就出来了,这里也一样。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我是修行人,都在争对不对。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只要争对不对,就不对;你一定要圆融,按照这个组织的制度,人家怎么来,你就怎么接受命令去做。可是我们发现,修行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人家告诉你怎么去做,你就有一堆意见,表示你对,这个都不是,都没有办法。

  因为你要知道组织有一个体制,尊重你,那你应该在历事的时候练心。可是我们发现,修行人是最不守规矩的,不按照组织体制来,就这样子。随便看到人,每一个人,也不管他职务高低大小,通通把人家当工友一样、当婢女一样,叫着就做,这个是麻烦的事。所以要是认为你是个修行人的话,那你就更应该要谦虚,做任何事情,要跟人家交代一个什么事,一定要注意到体制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这是根本戒律。

  佛陀说以戒为师是什么,你按照制度来,走入制度的区块里,你要修行就很快;但是当你不走入制度的这个区块,基本上你是犯戒的。所以按照制度的标准来运作,就是遵守戒律;不按照制度的标准来运作,你就是犯戒。戒律不是说过午不食,一定吃饭要怎么样啊,吃什么吃什么,不是,你要照着制度来,不按照制度没有办法运作。

  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你要怎么修行,你自己要看你的心。但是这个还算是粗的,到微细的时候你就难看了。这是一个基本,我们在谈到佛菩萨状况,大家应有的几个基本认识。好,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