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华严经经首 第十卷

  华严经经首 第十卷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再看经文第四页倒数第三行最后两个字: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这个文字上看,大家都很容易了解。前一段讲到宫殿楼阁的时候,最后是讲佛——诸佛威神“一念之间悉包法界”,这里呢也是“诸佛威神所持”,但是他不是讲禅宗的讲法。“一念之间悉包法界”,这是禅宗的语言模式,在这个地方他不是这个模式,他讲的就复杂了,这是密法的语言模式,所以他讲到广大境界——“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如来这里是从自性讲,演说自性的广大境界。各位的自性有什么境界呢?钻牛角尖,百般计较,这个叫什么境界?他这里是广大境界。

  广大境界呀,我们通常在讲的就是从时间跟空间来讲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叫三世。你从宏观来看这样就够了,要从微观来看,过去有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你看看汉武帝跟他的儿子说:“我的爸爸跟我说以前有个周公。”从汉武帝来讲,周公是他的过去,汉武帝对我们来讲是过去,从汉武帝讲周公,就是过去的过去。汉武帝说:“我这个时候统领大军打匈奴。”这个时候是过去的现在,有没有?汉武帝跟他的儿子讲:“将来有个唐太宗。”将来会有个唐太宗,这个就是过去的未来,对不对?那我们现在呢,也一样发生这种情况,唐太宗跟他的儿子讲,他说:“过去的汉武帝,他跟他的儿子讲以前有个周公。”那么这个时候从唐太宗来讲,他是讲过去的过去,唐太宗在讲他那个时候的事情,那就是过去的现在,那么他在讲未来,那就是过去的未来,那么他当时在讲的时候,他也可以说,他讲未来的未来,也可以。他唐太宗告诉他的儿子说:“将来会有个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他告诉他的儿子说,‘他以后他们会有个孙中山。’”从唐太宗来讲,讲到乾隆皇帝讲孙中山的时候,这个就是未来的未来。所以这个叫作九世,这个九世从过去的过去到未来的未来有九个,在一念之间完成,这个叫作十世。这个就微细了,其实他还可以更微细,过去的过去他还可以再讲,过去过去的过去,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过去的未来,那就更微细了。我们通常讲到这个地方,就表示重重无尽。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境界很广大了。我们只会眼前两句话,你刚才跟我讲什么意思,刚才……刚才呀,然后就吵个不完,吵到气的要命,这个叫计较,没有心量。

  这是从时间上来看,从时间上来看是比较难,从空间上来看是比较容易。空间上来看我们现在叫作世界观,这个容易,我们要有历史观很不容易。一个人要成就具有世界观的事业,是很容易的,不难。成功的企业家他容易成就,他就是世界观,他才走得出去。那你看很多这些杂志,什么《天下》、《卓越》、《远见》……他们在探讨的都是世界观,没有人探讨历史观,也就是空间你要讲广大,容易讲,大家也容易体会得到。

  最近台湾的经济一直下沉,那么有人讲台湾危机,可是呢,我们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台湾的政客有危机,台湾的商人没有危机。台商为什么没危机呢,你知道什么原因吗?因为他有国际观,他有世界观,他有十方的观念,因此他的财产,是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哪边有风险只有那一块,大概百分之九十他都保得住。其实他看到哪边有风险的时候,他那个风险地方的财富跟事业,他已经分散到全世界各地去了,他真正会发生风险的,不到百分之一。因为他有世界观,所以他不会有风险,他知道风险存在,但他已经把风险全部分散。政客就麻烦了,政客他只赌一个,非死即活,这些人都是意识形态在争执,你不要跟着吵下去,要留意到这一点。因为你意识形态一争执的时候,你就钻牛角尖了,钻牛角尖了,你不会宏观,一钻牛角尖你没有广大境界,没有广大境界。所以,广大境界从空间呐,十方的空间来培训是容易的,但是有没有人想到未来呀?没有啊,他事业会分散到全世界,但是他没有办法延续下去,几百年的事业,没有。

  要延续几百年的东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有两个人做到,两个人,一个是孔夫子,孔夫子做到了。他的事业到现在两千五六百年了,他的子孙还享受他的福利,这是一个。第二个也有这种气魄的,这真的是很有远见的,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到现在一千年了,他的子孙基本上没有一个犯罪,没有一个坏的子孙,你就留意到。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历史观,而历史观真正的诞生,在于因果的坚信程度。你不信因果的人,你不会为未来想,你在做坏事,只求眼前自己的利得,你不会想到往后,更不会想到你的子孙,知道吗,这是很重要的!

  范仲淹、孔夫子为什么到现在一千年、两千五百年,他的子孙还是那么样殊胜,那么的繁荣,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坚守因果律。虽然这两个人都不讲因果,但是你自己看看。有一次,一个算命地理风水师跟范仲淹讲,我们家乡扬州,那里有块风水宝地,你现在当行政院长,宰相啊,买下来,对你子孙很好。他说,好,把它买下来。他就买下来了,盖义学,盖学校,不是给他家人住。扬州多人才,范仲淹最大的功德。他假如像一般人就把风水宝地私吞,可以不可以,他当然可以,但是他没有私吞,他就是要盖一个学校,给故乡的这些小孩子受教育。这个因果你看大不大?范仲淹穷书生的时候,十年寒窗苦读,他是住在庙里,考上状元,当了宰相,那个庙想大殿要重修,他看看宰相帮个忙,就去跟他化缘了。他就讲一句话“我已经供养了。”“啊,你一毛钱都不拔,还供养?”他说:“我告诉你,你回去有没有哪里有一棵树,那树下你挖挖看,有十二瓮金银珠宝。”去挖,果然里面有十二瓮,他在读书的时候就看到了,他就把它盖起来了,他掩盖,他没拿。

  各位,你心动不动?人家深信因果啊,一毛钱不动。他一挖,十二瓮的金银财宝,赶快把大殿修起来。他一毛钱也没给,他真的给了,他不贪就是布施嘛,就是供养嘛,当然他的子孙会繁荣啊,深信因果!你有贪心,十二瓮搬回家,我这下哪还需要考状元,他没有,那个心就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有历史观,有时间的观念。一念贪心起,因果随身来;一念贪不起,老天爷都看得到啊,对不对,白花花的银子谁不想要?他就不要,老天有眼,因果就是这样来的,那时候他把它带走了谁知道,对不对?这叫作历史的宏观。他不要,不要就不要,不是人家知道不知道,跟那个无关,知道吗,是你心灯啊,这叫光明朗照。你一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我告诉你,一百个哦,大概五百个心都被无明盖住了,贪心就起了,你贪回家家里大小都高兴:哦,你真厉害,弄了这么多回来!没有人会问说,你该得不该得。但是他坚持。

  历史的宏观,一定要有因果这个基本观念,你没有因果的基本观念,不可能养成历史宏观。所以我们一直跟各位讲,坚持正法的基本立场,你不要被那些贪嗔痴把你俘虏了,不管怎么样,你就回到正法的立场来,你会很痛苦,对不对?像这种事他连讲都没讲,所以才都没有人知道,因为他连讲都没讲,所以他烦恼没有。我们这些人一看到,我不拿,不拿又三八,又长舌,到处讲,我发现了金银财宝我就是不讲,你烦恼一定一堆的,乃至于有人还把你绑票,“讲!不讲头砍下来!”你不是自找麻烦吗?人家就是不讲,口业都不造,所以他才会心境朗澈,非常的晴朗,非常的清澈。这个深明因果,我们不明因果,所以,乌烟瘴气,七窍冒烟,对不对?爱计较,爱指挥,爱造业,那都不行。所以你要懂得,广大境界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今天的人很麻烦,为什么麻烦呢?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呀,整个世界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整个社会的中心价值观产生偏差。我常跟各位讲,这个社会中心价值观是染识的根本,染识啊,使你造成意识形态。因为有这种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在你的八识田中,你就没有办法弄清楚了。因为社会一直教你以利润为中心,然后,为了要利润你就要大量生产,大量生产就要大量消费。这里面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大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对不对?降低成本,我不是生产就好了,我要你消费呀,那要你消费要怎么办?三个月换新的,三个月换新的……搞不好,我告诉你,下个月就换新的,不用三个月。为什么呢?还没用坏就要换,还没用坏就要换,这种东西(手机)最多。所以你看那小孩子,三个月两个月就换个手机,因为不是只有一家,那么多家手机工厂在生产,新的厂牌出来,新的型号出来,你就一直换,为什么会一直换?因为他要推动你消费,那你呢,你已经被俘虏了,你知道吗,怎么办?这是一个。

  第二个,它规格一致化。这个也很麻烦,我常跟各位讲Starbucks,你喝一杯也是那一杯,你喝一百万杯也是那一杯,它统一规格。这个统一规格的观念,跟经常替换的观念,告诉你,是今天世界灾难的根源!因为你喝Starbucks,我也要喝啊,我不喝我落伍,喝了以后晚上睡不着,天晓得,你就多喝一点就会睡得着吗?Starbucks是小事啦,你用LV,我也要用LV,这下完了,对不对?你用什么我也要用什么,这模仿效果一起来,全完了。我买不起你LV,我买A货可以,我买仿造的啊,这个来了,心性的狡诈就产生了,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全世界的社会中心价值观朝那边倾斜的时候,这世界灾难就来了,已经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洞、冰川融解就是这样来的。

  我举这两个例子你看不出来,每年我们多少的电冰箱花费掉,多少的家庭小家电,你每年丢掉多少个?每年多少汽车报废,你知道吗?这些东西都不那么简单呐,一部汽车一部冰箱里头,里面有机油,有冷媒,?废五金、油漆……橡胶塑料这些东西,它怎么办呢?通通压成一块一块丢到炼钢厂里,怎么办?燃烧!所有这里面有很多铅呐、锌呐,这些重金属、轻金属全部溶化掉,它剩下钢铁而已。重金属、轻金属一烧,通通飞上天去了,皮革、纺织品、化学原料、油漆、废油……哪里去了?经过炼钢厂全部升天了,大家都送它往生西天了。京都条款有用吗?告诉你,没用,绝对无效,因为你大量消费继续维持,大量垃圾继续产生,它就继续在往上烧,你一定进入炼钢厂烧,然后通通升天,它不是烧完到地上去呀。温室效应怎么来的?这样来的!你别担心,所以呢,尽量消费吧,我的口头禅就叫作:要死比较快!那不是你要死的问题,地球可能都会整个的覆灭!

  这个就是社会中心价值观的问题,你没有办法阻挡它,为什么?因为经济学是这样讲的,要降低成本,你就要生产量达到多少,生产量达到多少,你不会生产以后放在仓库吧,你要消费掉啊,你要卖掉啊,卖不出去怎么办?因为他没钱啊,没钱!分期付款,完了!分期付款你可能认为是小事,小孩子不想跟爸爸在一起,我自己买一间就自己出去了;小女生不想跟妈妈住在一起,我也买一间就去了,为什么,因为我可以分期付款。社会结构扭曲了,人性,有没有,本来相互依存的那个部分破裂了!你不要怪小孩子叛逆,不要怪小孩子怎样,因为这个社会的中心价值观已经倾斜了!本来家里一部冰箱就可以了,现在他去分期付款,他也要冰箱,好了,年限一到,通通拿去烧掉制造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怎么来的?不怪谁,就是这种价值观怎么产生呢?就是因为眼光浅短,心量不够,他没有广大境界。

  现在这个问题产生了,已经产生了,灾害就要来临了,大家不要害怕,你想要在共业中不共业,那你就要修不共业的法,你好好修行!修行法门很多,也都跟各位讲了,你一定会说念观世音菩萨好,还是念地藏王菩萨好。要懂得用心,历事练心,你的别业会很好,你不要怕,海水上升六十五公尺,你住在六十八公尺的地方,就OK了。你要不好好修,海水六十五公尺,你刚好住在六十公尺的地方,你就好好修吧。这个宏观广大境界的部分,你是透过历事练心来的,你假如没有的话,你不可能有,不可能有这种广大境界。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你修行一定要三世间同时进行,眷属世间器世间不要忽略它,不要以为它是有为法,你是透过有为法,进行无为法的成就,所以我们叫作世出世间法。你记得啊,我们不是讲世间法,也不是讲出世间法,我们讲的是世出世间法,我这个发音不太熟,今天老师才跟我矫正,舌头要怎么转,我的舌头就只会这样跳。世出世间法,你要会经历那些世间法的历练,完成出世间法的圆满,这个才是修行的行法。

  我不是否认出世间法的殊胜。出世间法的殊胜,是佛陀当年面对婆罗门教的错误提出的一个矫正,这使佛教远远超越两千五百年前那时候的婆罗门教!你先确定这一点。后来婆罗门教被佛教的兴起打败了,那么婆罗门教,你要是留意到站在印度的立场来看,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是这样?佛教对婆罗门教的改革,就印度来讲,是不是也是一种改革?改革以后印度人是不是会把佛教的思想吸收进去?吸收进去本身它就是什么,又回到印度的婆罗门教里头去了。那佛教殊胜的特色就怎么样,不见了。你讲那个我也讲那个,佛教,谁信你呀?印度人来讲他还是回归到主流文化来,就是婆罗门教里头,因此就在这个时候佛教就式微了。

  佛教式微以后,佛教就那么甘心要死就让它死吗?佛教本身也在挣扎,它要改革,对不对?佛教、佛陀就这样就不见了吗?所以他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佛教必须要独立出来呀!假如再寄生在婆罗门教的范围里头,那有用吗?没用啊,所以佛教要怎么办?原来是我告诉你修行你就跑过来了,因为婆罗门教不会修啊,现在呢,他修跟我修一样,在传统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跑到你那边佛教去?所以佛教这个时候开始要道场经营,它需要组织,它需要拥有自己的群众跟自己的道场,这个问题来了,佛教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大乘里头就特别强调度众生。你们不要以为说我们在讲度众生都是世间法,是,它是世间法,但是你透过这个世间法你要怎么成就,这里面牵涉到大乘所涉及那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叫做Mahayana。现在我们叫Mahayana叫大乘,你弄错了,Mahayana是人生的真理,生命的真理叫Mahayana。这四个字,Mahayana这四个音你要翻的话就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不是“大乘”两个字能解决的。那么他这个真理是什么?你要透过世间的事,来锻炼你出世间的成就,这是在大乘里面的基本定义。今天自以为高明的人他就是要修行,那一些……才去煮饭,你弄错了,透过世间的事、事相的历练来完成我出世间的成就。

  所以你假如不彻底了解大乘是什么,有个问题你是没办法解决的,请问你业力要怎么消除?你怎么消除业力?现在我们告诉你的是业相来你要赶快拜忏,你可以消除,那是指业相。业力现前你要怎么消你的业力?癌症病发了,癌症了,听说师父癌症末期,到现在二十几年还没死,师父你教我一下。师父怎么教你?教你也没用。你业力现前你用什么去转它?你根本不知道,你也没办法进行。要转变、要消除你的业力,需要一个东西,叫做三昧力。你有三昧力吗?“你教,我来学”,那可以,先置心一处,要三年。然后从初禅定一直到四空定,算快一点,三年。由四空定、九次第定到灭尽定,然后超越三昧、师子奋迅三昧进入三昧力的领域里,可以对治你的病,就算最快也三年,九年而已,你修吧。你不要老是“医生说剩下三个月”,那你才来,你怎么修嘛,要九年呢,其它不讲,是假设你啊。现在叫你修,你就三个月的东西拖三年还没学好,你想想看嘛,三个月的东西你都拖三年了,那九年的东西你要拖到几年?所以不是不行。但是我这里告诉你,业力的东西,三昧力可对治,从哪里来?从透过世间法锻炼出世间法,这个叫三昧力,你直接可以对治。你能吗?这个东西是只有大乘里头的秘密。大乘知道,透过世间事的历练而且不夹杂任何杂质。我们就告诉你,你投入,完全投入一件事,为众生服务的事业,然后尽形寿永不退转;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件事情在你的成长过程里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不愉快、不如意,拜忏!你会说我又没错为什么要拜?没错才要拜。错了你本来就要拜你还讲什么,难道你错了不拜?就是因为没错所以才要拜,不是失败才要拜,只要业相现前就要拜。你要是不承认业相现前一直坚持你没错的话,那个就没办法了,告诉你,基本上你不是修行者。一直在计较对不对的人不是修行者,那是世间人才说对不对。大乘、小乘差别就在这里。

  他要使佛法存续下来,他必须经营僧团,必须经营道场,要不然佛教那时候就断了,就消灭了,因为它一定会归到印度教里面去,回到印度的主流文化去,你什么也看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大乘就是这样子起来的。这个时候,他道场经营很成功,理论上他两部同时进行,第一部就《中观论》,思想的部分,第二部是瑜伽行派,瑜伽行,相应修行法。就在瑜伽行的这个时候呢,已经跟密法逐渐接上关系了。这里面瑜伽行的相应使佛教的三法印由《中观论》的一法印转变成“佛性论”,透过瑜伽行再由“佛性论”转变为“法身论”,关键是这样来的。“法身论”的成熟阶段就在《华严经》里面,然后透过毘卢遮那佛才演变出后来的一切密法,就在这里啊。所以密法的元始天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你要修密法记得回到这里来修,你不要以为哪个法王……法王就在《华严经》里面。关键是在这里。

  你不了解实际的状况,大乘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早期那个时代部派佛教不弘扬大乘呢?因为当时印度的婆罗门市场是门户洞开,缺点很多,所以佛教的改革思想非常迎合当时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们通通跑到这边来。当然婆罗门、刹帝利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站在印度文明的沃土上,他当然再把佛教的东西吸收回去,所以佛教就式微,一定是这样子。好了,这问题就来了,佛教要再经营下去要怎么办呢?它不能再用旧有的那一套,因此它在理论上发展出“世出世间法”,从行法上也从“世出世间法”来进行,因此行法、教理开始结合起来,然后形成佛教自己特有的僧团制度,是这样运用过来的。那以前度化众生是随缘的,所以大乘才有做众生不请之友,主动出击的这种情形,有没有?你从经典里看到历史没?你只会看到说《维摩诘经》也是佛的时代,文殊师利菩萨你都没看到啊。真实的状况。所以我们在训练我们广大境界的时候,你不要忘了“世出世间法”你才好锻炼。

  当然你要像广钦老和尚这样子一头栽进去,也可以展开,那是圣人行。在大乘的立场,它是以多接触众生,乃至于社会建设、文化进步,它生生相息。也就是因为有这种特色,所以我们才告诉你,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里,既繁荣又贫穷,既富裕又痛苦的时代里,矛盾交煎,只有大乘佛法才堪胜任,原因就在这里。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你这时代为什么华严最当机,只有华严能对治?因为他的关键就存在这个地方,他是相应于世界的脉动,不管这世界怎么样,他从这世界的脉动里头引出来——出世间法,然后从出世间法来对治世间法的状况,绝对当机,对不对?因为你在世间法里你迷进去了,你在短线交易的时候常常会掏空,对不对?那我从世间法里头我走出出世间法,然后我用出世间法的这种基本理念跟行为模式,那种思维模式跟行为模式,我来对治你世间法的不当,所以他最当机嘛,关键在这里嘛。你一般的,你只有出世间法的时候,你碰到世间法你就理事不相应了,你还会理事无碍吗?在华严为什么最当机?他事事无碍呀!他有理事无碍,个别的话理事无碍,宏观的话他事事无碍,所以说他最当机。你假如不从“世出世间法”来看,你谈不到。我们为什么说,一些事你一定要做,众生你一定要相处,不然你不行。

  我常跟各位谈说,跟众生相处的时候,我有办法,你五批人马一齐来,我有办法应付,可是你五批人马全倒啊,因为你自己受不了。我在跟别人讲你都中箭下马,我在讲他的事你也接着问,你的事你不管你就问到别地方去,这个就是众生的情况,你一定要从这边看。一定要跟众生相处,一定要处理世间事,透过这些事,历事练心,你境界广大,世间事你能处理呀。你以为说:“师父你有成就了你帮我看一看。”我看什么?你鼻子两个孔还要看,对不对?“你帮我看一看我会怎么样?”我说你会死呀,你会怎么样。“你讲好话嘛。”讲好话就是明天还会醒来,不然怎么办呢?你以为说,师父会怎么样,看你怎么样,头上一支角?因为你是那种错误的观念,那就不对。历事练心非常重要,这叫世出世间法,你才能培养那广大境界,自性的广大境界通通可以显露出来。

  不但这个样子,讲这里其实只是讲一半,自性的广大境界告诉你呀,这里“咚!”动一下,那里就“啵!”跳出来,知道吗?外在的世界是内在的投射,自性的投射。你现在不要去问那些,“师父你看看那个地方那座山你把它转一下它就垮了。”又不是地震。它能改,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情况。原来那是一座山,你会以为说,“师父,我现在把那座山买下来了,我要开发,那个……你帮我把它移开,移一座山要花几千万呢,你现在给我修个法把它弄掉。”那是你想的。师父修个法会告诉你说,“那座山是石头山,你用炸药也炸不掉。”那你怎么办?不是。他会说,那座山现在对你的投资事业来讲是个障碍,他会告诉你,你不要炸掉它,那座山摆在那里很好,什么九二一、九一二、九一一都炸不掉它,所以你在那个地方盖个摩天大楼,那是最得体的。人家101,你可以202,你就盖上去,因为它不会倒嘛,石头山。你要知道你要会转,他是要你去转,世出世法是教你转,不是教你死在那里。它不行,不行也很好,不要盖嘛,种树嘛,把它变成游乐区嘛,对不对?把它变成皇帝谷嘛,是不是皇帝谷,忘了,皇帝山是吗,都石头去爬的那里。你可以开发成其它的地方,不一定做你所既定的目标去做,也是可以,不是不行。就是说你要会转的话你境界就广了,但是呢它就是透过世间法的历练来的。你说人家叫你做你就“好!我帮你。”放个焰口,有效啊?所以说很好笑,怎么无笑。我帮你做个法会,做个梁皇,做个什么,不是。我不是说那些无效,而是在这个时候你要进行的工程不同,从广大境界来看,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你心性的转变对外在世界它也跟着转,这个是广大境界最伟大的地方。

  那么理论上来讲,它是从四大现象来的,物理现象是跟生理现象相结合,社会现象是跟心理现象相结合,所以心理现象受到社会的中心价值观所影响,关键在这里。生理现象受到物质界的条件限制,但是心性可以改变物理现象,那就产生交叉作用,不是直线作用而已。因此修行它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物理现象也能改,关键呐;但是那个改不是用你大脑想象的去改,它是三昧力改变的,关键是在这里呀。那你三昧力的培养透过九次第定经过超越三昧来训练,可以,时间很长,但是以同样的时间,你来训练三昧力,世出世间法来训练,同样的时间你早就入法身境界了,早就进法身境界了。

  那现在我们之所以弄不成的就是,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你不愿意投入,你都只是做好就算了,那不是修行。修行就是从事情上要做到忘我境界,你忘我都不行,你的法怎么成就呢?做到忘我。我们都还没做,“师父今天很累……”我说:“很累要做什么?”“早点睡可以不可以?”你再不答,他说:“明天能不能晚一点起来?今天很累。”不能成就啦,不能成就。忘我的人不会累不累,你知道吗?有我的人才会累。我们常跟各位讲,你在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放松,你去注意看看,我在修法而又很轻松的时候,根本你就不累。你之所以累是因为这个肩膀老是提这样子,你当然累。为什么?从你会紧张上知道你还有我,真的无我的时候你是很轻松的,所以你从刚开始就应该要训练了。我的意思不是说放松的人是无我,不要听错了,不是说放松就无我,而是你能够放松的话,你的修法很容易进入无我状况,关键是在这里。这是“广大境界”的这个说明。你没有这个境界,你下面就没办法进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讲到“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这“妙音”有两个定义,第一个“妙音”的“妙”是针对利益众生讲的。我们跟各位讲过,讲妙、讲大那都跟你一般所用的大小不一样。“妙音”不是非常好听的音,不是那个定义,那个音声能够开启众生的觉性,叫作“妙音”。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妙音”两个字,不一定指声尘,所有的沟通都算,换句话说六尘境界都算。当中有一个共识,共识也是互相沟通的东西,知道吗?你有没有共识呢?常常搞错那就表示你不解嘛,对不对?

  共识是很重要的,而真正的一个修行者跟佛是有共识的。一个修行者跟他的上师是有共识的,当你没有共识的时候,你没有上师。你要留意到,你跟上师的共识,你跟三宝的共识。很多人都觉得说,我在讲经是怎么准备的,我告诉你不要准备,我不是在夸大我怎么样,因为我跟这个经文的共识,我有。这个共识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没有共识的话,你怎么讲?你再怎么准备都是数据,那数据就没用了,你多讲一点少讲一点有什么用,对不对?随着历史越长,你资料越讲不完,是不是这样?所以这不对,不是整理数据来讲的。真正要的是我跟它的共识,我对它的了解的那部分讲给你听,希望你从这边也去建立你的一个模式,用你的模式跟它来产生共鸣,关键是在这里。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讲出来的那些知识,而是讲出来的一种什么——心的频率,那个频率跟你那边能不能共鸣。不是我讲什么给你听,我在讲的是,你要懂得它在讲什么,这个才是重点呐。我在讲什么你听懂听不懂无所谓,就有听没听而已嘛,对不对?但是透过我的表达,你知不知道《华严经》讲什么?透过我的表达,你知不知道佛陀的那个是什么?这个才是关键。所以我们在讲说,各位,你懂吗?反正大家“懂!”鼓掌也鼓的很多了,到底懂不懂?你懂得是我讲的那些语言文字,佛陀的那个呢?那个你没有啊!真理的那个面目呢,你掌握不到啊,那就不算了。所以我们在跟各位谈的是这个部分,这个就是“妙音”所讲的地方。

  这个“遐畅”很简单讲就是顺畅,无处不及呀。当然,“处”你讲处所也对,可是他的重点是在他所接触到的众生都能够觉悟过来,他真正要你觉悟的不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你透过世间的种种,让众生能够觉悟到生命的存在跟价值那个部分,这个才是“妙音遐畅无处不及”他所指的标的。我们一般人所讲的不是这些,所以“及”,及到哪里呢?只要有众生的地方,他都能够明白。没众生的地方你还讲什么,对不对?他讲的不是地点,是众生,只要有众生,他都能体会到,只要有众生,都能感受到,这叫“妙音遐畅”。

  我们大家都有心想学佛,你要认识佛,重点是认识佛,才能常随佛学。不是认识我,认识我就不对了,我一个肉身之躯有什么好认识的?对不对?眼镜戴在脸上而已,你再怎么看,眼镜那两个脚一定挂在鼻梁上,你成就不成就都一样,这个色身没什么,真正的是这色身能不能够投射出佛陀的那个境界,乃至于引导我们到达佛陀的那个境界里面,这个才有意义,我们要的也是这个。我们也是这样期望各位,你能够从这个地方,来完成你生命的改造,到达佛陀那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好吧,这一会我们就先讲到这个地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