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经首 第十卷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再看经文第四页倒数第三行最后两个字: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这个文字上看,大家都很容易了解。前一段讲到宫殿楼阁的时候,最后是讲佛——诸佛威神“一念之间悉包法界”,这里呢也是“诸佛威神所持”,但是他不是讲禅宗的讲法。“一念之间悉包法界”,这是禅宗的语言模式,在这个地方他不是这个模式,他讲的就复杂了,这是密法的语言模式,所以他讲到广大境界——“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如来这里是从自性讲,演说自性的广大境界。各位的自性有什么境界呢?钻牛角尖,百般计较,这个叫什么境界?他这里是广大境界。
广大境界呀,我们通常在讲的就是从时间跟空间来讲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叫三世。你从宏观来看这样就够了,要从微观来看,过去有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你看看汉武帝跟他的儿子说:“我的爸爸跟我说以前有个周公。”从汉武帝来讲,周公是他的过去,汉武帝对我们来讲是过去,从汉武帝讲周公,就是过去的过去。汉武帝说:“我这个时候统领大军打匈奴。”这个时候是过去的现在,有没有?汉武帝跟他的儿子讲:“将来有个唐太宗。”将来会有个唐太宗,这个就是过去的未来,对不对?那我们现在呢,也一样发生这种情况,唐太宗跟他的儿子讲,他说:“过去的汉武帝,他跟他的儿子讲以前有个周公。”那么这个时候从唐太宗来讲,他是讲过去的过去,唐太宗在讲他那个时候的事情,那就是过去的现在,那么他在讲未来,那就是过去的未来,那么他当时在讲的时候,他也可以说,他讲未来的未来,也可以。他唐太宗告诉他的儿子说:“将来会有个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他告诉他的儿子说,‘他以后他们会有个孙中山。’”从唐太宗来讲,讲到乾隆皇帝讲孙中山的时候,这个就是未来的未来。所以这个叫作九世,这个九世从过去的过去到未来的未来有九个,在一念之间完成,这个叫作十世。这个就微细了,其实他还可以更微细,过去的过去他还可以再讲,过去过去的过去,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过去的未来,那就更微细了。我们通常讲到这个地方,就表示重重无尽。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境界很广大了。我们只会眼前两句话,你刚才跟我讲什么意思,刚才……刚才呀,然后就吵个不完,吵到气的要命,这个叫计较,没有心量。
这是从时间上来看,从时间上来看是比较难,从空间上来看是比较容易。空间上来看我们现在叫作世界观,这个容易,我们要有历史观很不容易。一个人要成就具有世界观的事业,是很容易的,不难。成功的企业家他容易成就,他就是世界观,他才走得出去。那你看很多这些杂志,什么《天下》、《卓越》、《远见》……他们在探讨的都是世界观,没有人探讨历史观,也就是空间你要讲广大,容易讲,大家也容易体会得到。
最近台湾的经济一直下沉,那么有人讲台湾危机,可是呢,我们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台湾的政客有危机,台湾的商人没有危机。台商为什么没危机呢,你知道什么原因吗?因为他有国际观,他有世界观,他有十方的观念,因此他的财产,是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哪边有风险只有那一块,大概百分之九十他都保得住。其实他看到哪边有风险的时候,他那个风险地方的财富跟事业,他已经分散到全世界各地去了,他真正会发生风险的,不到百分之一。因为他有世界观,所以他不会有风险,他知道风险存在,但他已经把风险全部分散。政客就麻烦了,政客他只赌一个,非死即活,这些人都是意识形态在争执,你不要跟着吵下去,要留意到这一点。因为你意识形态一争执的时候,你就钻牛角尖了,钻牛角尖了,你不会宏观,一钻牛角尖你没有广大境界,没有广大境界。所以,广大境界从空间呐,十方的空间来培训是容易的,但是有没有人想到未来呀?没有啊,他事业会分散到全世界,但是他没有办法延续下去,几百年的事业,没有。
要延续几百年的东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有两个人做到,两个人,一个是孔夫子,孔夫子做到了。他的事业到现在两千五六百年了,他的子孙还享受他的福利,这是一个。第二个也有这种气魄的,这真的是很有远见的,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到现在一千年了,他的子孙基本上没有一个犯罪,没有一个坏的子孙,你就留意到。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有历史观,而历史观真正的诞生,在于因果的坚信程度。你不信因果的人,你不会为未来想,你在做坏事,只求眼前自己的利得,你不会想到往后,更不会想到你的子孙,知道吗,这是很重要的!
范仲淹、孔夫子为什么到现在一千年、两千五百年,他的子孙还是那么样殊胜,那么的繁荣,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坚守因果律。虽然这两个人都不讲因果,但是你自己看看。有一次,一个算命地理风水师跟范仲淹讲,我们家乡扬州,那里有块风水宝地,你现在当行政院长,宰相啊,买下来,对你子孙很好。他说,好,把它买下来。他就买下来了,盖义学,盖学校,不是给他家人住。扬州多人才,范仲淹最大的功德。他假如像一般人就把风水宝地私吞,可以不可以,他当然可以,但是他没有私吞,他就是要盖一个学校,给故乡的这些小孩子受教育。这个因果你看大不大?范仲淹穷书生的时候,十年寒窗苦读,他是住在庙里,考上状元,当了宰相,那个庙想大殿要重修,他看看宰相帮个忙,就去跟他化缘了。他就讲一句话“我已经供养了。”“啊,你一毛钱都不拔,还供养?”他说:“我告诉你,你回去有没有哪里有一棵树,那树下你挖挖看,有十二瓮金银珠宝。”去挖,果然里面有十二瓮,他在读书的时候就看到了,他就把它盖起来了,他掩盖,他没拿。
各位,你心动不动?人家深信因果啊,一毛钱不动。他一挖,十二瓮的金银财宝,赶快把大殿修起来。他一毛钱也没给,他真的给了,他不贪就是布施嘛,就是供养嘛,当然他的子孙会繁荣啊,深信因果!你有贪心,十二瓮搬回家,我这下哪还需要考状元,他没有,那个心就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有历史观,有时间的观念。一念贪心起,因果随身来;一念贪不起,老天爷都看得到啊,对不对,白花花的银子谁不想要?他就不要,老天有眼,因果就是这样来的,那时候他把它带走了谁知道,对不对?这叫作历史的宏观。他不要,不要就不要,不是人家知道不知道,跟那个无关,知道吗,是你心灯啊,这叫光明朗照。你一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我告诉你,一百个哦,大概五百个心都被无明盖住了,贪心就起了,你贪回家家里大小都高兴:哦,你真厉害,弄了这么多回来!没有人会问说,你该得不该得。但是他坚持。
历史的宏观,一定要有因果这个基本观念,你没有因果的基本观念,不可能养成历史宏观。所以我们一直跟各位讲,坚持正法的基本立场,你不要被那些贪嗔痴把你俘虏了,不管怎么样,你就回到正法的立场来,你会很痛苦,对不对?像这种事他连讲都没讲,所以才都没有人知道,因为他连讲都没讲,所以他烦恼没有。我们这些人一看到,我不拿,不拿又三八,又长舌,到处讲,我发现了金银财宝我就是不讲,你烦恼一定一堆的,乃至于有人还把你绑票,“讲!不讲头砍下来!”你不是自找麻烦吗?人家就是不讲,口业都不造,所以他才会心境朗澈,非常的晴朗,非常的清澈。这个深明因果,我们不明因果,所以,乌烟瘴气,七窍冒烟,对不对?爱计较,爱指挥,爱造业,那都不行。所以你要懂得,广大境界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今天的人很麻烦,为什么麻烦呢?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呀,整个世界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整个社会的中心价值观产生偏差。我常跟各位讲,这个社会中心价值观是染识的根本,染识啊,使你造成意识形态。因为有这种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在你的八识田中,你就没有办法弄清楚了。因为社会一直教你以利润为中心,然后,为了要利润你就要大量生产,大量生产就要大量消费。这里面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大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对不对?降低成本,我不是生产就好了,我要你消费呀,那要你消费要怎么办?三个月换新的,三个月换新的……搞不好,我告诉你,下个月就换新的,不用三个月。为什么呢?还没用坏就要换,还没用坏就要换,这种东西(手机)最多。所以你看那小孩子,三个月两个月就换个手机,因为不是只有一家,那么多家手机工厂在生产,新的厂牌出来,新的型号出来,你就一直换,为什么会一直换?因为他要推动你消费,那你呢,你已经被俘虏了,你知道吗,怎么办?这是一个。
第二个,它规格一致化。这个也很麻烦,我常跟各位讲Starbucks,你喝一杯也是那一杯,你喝一百万杯也是那一杯,它统一规格。这个统一规格的观念,跟经常替换的观念,告诉你,是今天世界灾难的根源!因为你喝Starbucks,我也要喝啊,我不喝我落伍,喝了以后晚上睡不着,天晓得,你就多喝一点就会睡得着吗?Starbucks是小事啦,你用LV,我也要用LV,这下完了,对不对?你用什么我也要用什么,这模仿效果一起来,全完了。我买不起你LV,我买A货可以,我买仿造的啊,这个来了,心性的狡诈就产生了,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全世界的社会中心价值观朝那边倾斜的时候,这世界灾难就来了,已经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洞、冰川融解就是这样来的。
我举这两个例子你看不出来,每年我们多少的电冰箱花费掉,多少的家庭小家电,你每年丢掉多少个?每年多少汽车报废,你知道吗?这些东西都不那么简单呐,一部汽车一部冰箱里头,里面有机油,有冷媒,?废五金、油漆……橡胶塑料这些东西,它怎么办呢?通通压成一块一块丢到炼钢厂里,怎么办?燃烧!所有这里面有很多铅呐、锌呐,这些重金属、轻金属全部溶化掉,它剩下钢铁而已。重金属、轻金属一烧,通通飞上天去了,皮革、纺织品、化学原料、油漆、废油……哪里去了?经过炼钢厂全部升天了,大家都送它往生西天了。京都条款有用吗?告诉你,没用,绝对无效,因为你大量消费继续维持,大量垃圾继续产生,它就继续在往上烧,你一定进入炼钢厂烧,然后通通升天,它不是烧完到地上去呀。温室效应怎么来的?这样来的!你别担心,所以呢,尽量消费吧,我的口头禅就叫作:要死比较快!那不是你要死的问题,地球可能都会整个的覆灭!
这个就是社会中心价值观的问题,你没有办法阻挡它,为什么?因为经济学是这样讲的,要降低成本,你就要生产量达到多少,生产量达到多少,你不会生产以后放在仓库吧,你要消费掉啊,你要卖掉啊,卖不出去怎么办?因为他没钱啊,没钱!分期付款,完了!分期付款你可能认为是小事,小孩子不想跟爸爸在一起,我自己买一间就自己出去了;小女生不想跟妈妈住在一起,我也买一间就去了,为什么,因为我可以分期付款。社会结构扭曲了,人性,有没有,本来相互依存的那个部分破裂了!你不要怪小孩子叛逆,不要怪小孩子怎样,因为这个社会的中心价值观已经倾斜了!本来家里一部冰箱就可以了,现在他去分期付款,他也要冰箱,好了,年限一到,通通拿去烧掉制造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怎么来的?不怪谁,就是这种价值观怎么产生呢?就是因为眼光浅短,心量不够,他没有广大境界。
现在这个问题产生了,已经产生了,灾害就要来临了,大家不要害怕,你想要在共业中不共业,那你就要修不共业的法,你好好修行!修行法门很多,也都跟各位讲了,你一定会说念观世音菩萨好,还是念地藏王菩萨好。要懂得用心,历事练心,你的别业会很好,你不要怕,海水上升六十五公尺,你住在六十八公尺的地方,就OK了。你要不好好修,海水六十五公尺,你刚好住在六十公尺的地方,你就好好修吧。这个宏观广大境界的部分,你是透过历事练心来的,你假如没有的话,你不可能有,不可能有这种广大境界。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你修行一定要三世间同时进行,眷属世间器世间不要忽略它,不要以为它是有为法,你是透过有为法,进行无为法的成就,所以我们叫作世出世间法。你记得啊,我们不是讲世间法,也不是讲出世间法,我们讲的是世出世间法,我这个发音不太熟,今天老师才跟我矫正,舌头要怎么转,我的舌头就只会这样跳。世出世间法,你要会经历那些世间法的历练,完成出世间法的圆满,这个才是修行的行法。
我不是否认出世间法的殊胜。出世间法的殊胜,是佛陀当年面对婆罗门教的错误提出的一个矫正,这使佛教远远超越两千五百年前那时候的婆罗门教!你先确定这一点。后来婆罗门教被佛教的兴起打败了,那么婆罗门教,你要是留意到站在印度的立场来看,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是这样?佛教对婆罗门教的改革,就印度来讲,是不是也是一种改革?改革以后印度人是不是会把佛教的思想吸收进去?吸收进去本身它就是什么,又回到印度的婆罗门教里头去了。那佛教殊胜的特色就怎么样,不见了。你讲那个我也讲那个,佛教,谁信你呀?印度人来讲他还是回归到主流文化来,就是婆罗门教里头,因此就在这个时候佛教就式微了。
佛教式微以后,佛教就那么甘心要死就让它死吗?佛教本身也在挣扎,它要改革,对不对?佛教、佛陀就这样就不见了吗?所以他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佛教必须要独立出来呀!假如再寄生在婆罗门教的范围里头,那有用吗?没用啊,所以佛教要怎么办?原来是我告诉你修行你就跑过来了,因为婆罗门教不会修啊,现在呢,他修跟我修一样,在传统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跑到你那边佛教去?所以佛教这个时候开始要道场经营,它需要组织,它需要拥有自己的群众跟自己的道场,这个问题来了,佛教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大乘里头就特别强调度众生。你们不要以为说我们在讲度众生都是世间法,是,它是世间法,但是你透过这个世间法你要怎么成就,这里面牵涉到大乘所涉及那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叫做Mahayana。现在我们叫Mahayana叫大乘,你弄错了,Mahayana是人生的真理,生命的真理叫Mahayana。这四个字,Mahayana这四个音你要翻的话就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不是“大乘”两个字能解决的。那么他这个真理是什么?你要透过世间的事,来锻炼你出世间的成就,这是在大乘里面的基本定义。今天自以为高明的人他就是要修行,那一些……才去煮饭,你弄错了,透过世间的事、事相的历练来完成我出世间的成就。
所以你假如不彻底了解大乘是什么,有个问题你是没办法解决的,请问你业力要怎么消除?你怎么消除业力?现在我们告诉你的是业相来你要赶快拜忏,你可以消除,那是指业相。业力现前你要怎么消你的业力?癌症病发了,癌症了,听说师父癌症末期,到现在二十几年还没死,师父你教我一下。师父怎么教你?教你也没用。你业力现前你用什么去转它?你根本不知道,你也没办法进行。要转变、要消除你的业力,需要一个东西,叫做三昧力。你有三昧力吗?“你教,我来学”,那可以,先置心一处,要三年。然后从初禅定一直到四空定,算快一点,三年。由四空定、九次第定到灭尽定,然后超越三昧、师子奋迅三昧进入三昧力的领域里,可以对治你的病,就算最快也三年,九年而已,你修吧。你不要老是“医生说剩下三个月”,那你才来,你怎么修嘛,要九年呢,其它不讲,是假设你啊。现在叫你修,你就三个月的东西拖三年还没学好,你想想看嘛,三个月的东西你都拖三年了,那九年的东西你要拖到几年?所以不是不行。但是我这里告诉你,业力的东西,三昧力可对治,从哪里来?从透过世间法锻炼出世间法,这个叫三昧力,你直接可以对治。你能吗?这个东西是只有大乘里头的秘密。大乘知道,透过世间事的历练而且不夹杂任何杂质。我们就告诉你,你投入,完全投入一件事,为众生服务的事业,然后尽形寿永不退转;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件事情在你的成长过程里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不愉快、不如意,拜忏!你会说我又没错为什么要拜?没错才要拜。错了你本来就要拜你还讲什么,难道你错了不拜?就是因为没错所以才要拜,不是失败才要拜,只要业相现前就要拜。你要是不承认业相现前一直坚持你没错的话,那个就没办法了,告诉你,基本上你不是修行者。一直在计较对不对的人不是修行者,那是世间人才说对不对。大乘、小乘差别就在这里。
他要使佛法存续下来,他必须经营僧团,必须经营道场,要不然佛教那时候就断了,就消灭了,因为它一定会归到印度教里面去,回到印度的主流文化去,你什么也看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大乘就是这样子起来的。这个时候,他道场经营很成功,理论上他两部同时进行,第一部就《中观论》,思想的部分,第二部是瑜伽行派,瑜伽行,相应修行法。就在瑜伽行的这个时候呢,已经跟密法逐渐接上关系了。这里面瑜伽行的相应使佛教的三法印由《中观论》的一法印转变成“佛性论”,透过瑜伽行再由“佛性论”转变为“法身论”,关键是这样来的。“法身论”的成熟阶段就在《华严经》里面,然后透过毘卢遮那佛才演变出后来的一切密法,就在这里啊。所以密法的元始天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你要修密法记得回到这里来修,你不要以为哪个法王……法王就在《华严经》里面。关键是在这里。
你不了解实际的状况,大乘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早期那个时代部派佛教不弘扬大乘呢?因为当时印度的婆罗门市场是门户洞开,缺点很多,所以佛教的改革思想非常迎合当时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们通通跑到这边来。当然婆罗门、刹帝利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站在印度文明的沃土上,他当然再把佛教的东西吸收回去,所以佛教就式微,一定是这样子。好了,这问题就来了,佛教要再经营下去要怎么办呢?它不能再用旧有的那一套,因此它在理论上发展出“世出世间法”,从行法上也从“世出世间法”来进行,因此行法、教理开始结合起来,然后形成佛教自己特有的僧团制度,是这样运用过来的。那以前度化众生是随缘的,所以大乘才有做众生不请之友,主动出击的这种情形,有没有?你从经典里看到历史没?你只会看到说《维摩诘经》也是佛的时代,文殊师利菩萨你都没看到啊。真实的状况。所以我们在训练我们广大境界的时候,你不要忘了“世出世间法”你才好锻炼。
当然你要像广钦老和尚这样子一头栽进去,也可以展开,那是圣人行。在大乘的立场,它是以多接触众生,乃至于社会建设、文化进步,它生生相息。也就是因为有这种特色,所以我们才告诉你,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里,既繁荣又贫穷,既富裕又痛苦的时代里,矛盾交煎,只有大乘佛法才堪胜任,原因就在这里。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你这时代为什么华严最当机,只有华严能对治?因为他的关键就存在这个地方,他是相应于世界的脉动,不管这世界怎么样,他从这世界的脉动里头引出来——出世间法,然后从出世间法来对治世间法的状况,绝对当机,对不对?因为你在世间法里你迷进去了,你在短线交易的时候常常会掏空,对不对?那我从世间法里头我走出出世间法,然后我用出世间法的这种基本理念跟行为模式,那种思维模式跟行为模式,我来对治你世间法的不当,所以他最当机嘛,关键在这里嘛。你一般的,你只有出世间法的时候,你碰到世间法你就理事不相应了,你还会理事无碍吗?在华严为什么最当机?他事事无碍呀!他有理事无碍,个别的话理事无碍,宏观的话他事事无碍,所以说他最当机。你假如不从“世出世间法”来看,你谈不到。我们为什么说,一些事你一定要做,众生你一定要相处,不然你不行。
我常跟各位谈说,跟众生相处的时候,我有办法,你五批人马一齐来,我有办法应付,可是你五批人马全倒啊,因为你自己受不了。我在跟别人讲你都中箭下马,我在讲他的事你也接着问,你的事你不管你就问到别地方去,这个就是众生的情况,你一定要从这边看。一定要跟众生相处,一定要处理世间事,透过这些事,历事练心,你境界广大,世间事你能处理呀。你以为说:“师父你有成就了你帮我看一看。”我看什么?你鼻子两个孔还要看,对不对?“你帮我看一看我会怎么样?”我说你会死呀,你会怎么样。“你讲好话嘛。”讲好话就是明天还会醒来,不然怎么办呢?你以为说,师父会怎么样,看你怎么样,头上一支角?因为你是那种错误的观念,那就不对。历事练心非常重要,这叫世出世间法,你才能培养那广大境界,自性的广大境界通通可以显露出来。
不但这个样子,讲这里其实只是讲一半,自性的广大境界告诉你呀,这里“咚!”动一下,那里就“啵!”跳出来,知道吗?外在的世界是内在的投射,自性的投射。你现在不要去问那些,“师父你看看那个地方那座山你把它转一下它就垮了。”又不是地震。它能改,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情况。原来那是一座山,你会以为说,“师父,我现在把那座山买下来了,我要开发,那个……你帮我把它移开,移一座山要花几千万呢,你现在给我修个法把它弄掉。”那是你想的。师父修个法会告诉你说,“那座山是石头山,你用炸药也炸不掉。”那你怎么办?不是。他会说,那座山现在对你的投资事业来讲是个障碍,他会告诉你,你不要炸掉它,那座山摆在那里很好,什么九二一、九一二、九一一都炸不掉它,所以你在那个地方盖个摩天大楼,那是最得体的。人家101,你可以202,你就盖上去,因为它不会倒嘛,石头山。你要知道你要会转,他是要你去转,世出世法是教你转,不是教你死在那里。它不行,不行也很好,不要盖嘛,种树嘛,把它变成游乐区嘛,对不对?把它变成皇帝谷嘛,是不是皇帝谷,忘了,皇帝山是吗,都石头去爬的那里。你可以开发成其它的地方,不一定做你所既定的目标去做,也是可以,不是不行。就是说你要会转的话你境界就广了,但是呢它就是透过世间法的历练来的。你说人家叫你做你就“好!我帮你。”放个焰口,有效啊?所以说很好笑,怎么无笑。我帮你做个法会,做个梁皇,做个什么,不是。我不是说那些无效,而是在这个时候你要进行的工程不同,从广大境界来看,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你心性的转变对外在世界它也跟着转,这个是广大境界最伟大的地方。
那么理论上来讲,它是从四大现象来的,物理现象是跟生理现象相结合,社会现象是跟心理现象相结合,所以心理现象受到社会的中心价值观所影响,关键在这里。生理现象受到物质界的条件限制,但是心性可以改变物理现象,那就产生交叉作用,不是直线作用而已。因此修行它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物理现象也能改,关键呐;但是那个改不是用你大脑想象的去改,它是三昧力改变的,关键是在这里呀。那你三昧力的培养透过九次第定经过超越三昧来训练,可以,时间很长,但是以同样的时间,你来训练三昧力,世出世间法来训练,同样的时间你早就入法身境界了,早就进法身境界了。
那现在我们之所以弄不成的就是,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你不愿意投入,你都只是做好就算了,那不是修行。修行就是从事情上要做到忘我境界,你忘我都不行,你的法怎么成就呢?做到忘我。我们都还没做,“师父今天很累……”我说:“很累要做什么?”“早点睡可以不可以?”你再不答,他说:“明天能不能晚一点起来?今天很累。”不能成就啦,不能成就。忘我的人不会累不累,你知道吗?有我的人才会累。我们常跟各位讲,你在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放松,你去注意看看,我在修法而又很轻松的时候,根本你就不累。你之所以累是因为这个肩膀老是提这样子,你当然累。为什么?从你会紧张上知道你还有我,真的无我的时候你是很轻松的,所以你从刚开始就应该要训练了。我的意思不是说放松的人是无我,不要听错了,不是说放松就无我,而是你能够放松的话,你的修法很容易进入无我状况,关键是在这里。这是“广大境界”的这个说明。你没有这个境界,你下面就没办法进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讲到“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这“妙音”有两个定义,第一个“妙音”的“妙”是针对利益众生讲的。我们跟各位讲过,讲妙、讲大那都跟你一般所用的大小不一样。“妙音”不是非常好听的音,不是那个定义,那个音声能够开启众生的觉性,叫作“妙音”。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妙音”两个字,不一定指声尘,所有的沟通都算,换句话说六尘境界都算。当中有一个共识,共识也是互相沟通的东西,知道吗?你有没有共识呢?常常搞错那就表示你不解嘛,对不对?
共识是很重要的,而真正的一个修行者跟佛是有共识的。一个修行者跟他的上师是有共识的,当你没有共识的时候,你没有上师。你要留意到,你跟上师的共识,你跟三宝的共识。很多人都觉得说,我在讲经是怎么准备的,我告诉你不要准备,我不是在夸大我怎么样,因为我跟这个经文的共识,我有。这个共识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没有共识的话,你怎么讲?你再怎么准备都是数据,那数据就没用了,你多讲一点少讲一点有什么用,对不对?随着历史越长,你资料越讲不完,是不是这样?所以这不对,不是整理数据来讲的。真正要的是我跟它的共识,我对它的了解的那部分讲给你听,希望你从这边也去建立你的一个模式,用你的模式跟它来产生共鸣,关键是在这里。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讲出来的那些知识,而是讲出来的一种什么——心的频率,那个频率跟你那边能不能共鸣。不是我讲什么给你听,我在讲的是,你要懂得它在讲什么,这个才是重点呐。我在讲什么你听懂听不懂无所谓,就有听没听而已嘛,对不对?但是透过我的表达,你知不知道《华严经》讲什么?透过我的表达,你知不知道佛陀的那个是什么?这个才是关键。所以我们在讲说,各位,你懂吗?反正大家“懂!”鼓掌也鼓的很多了,到底懂不懂?你懂得是我讲的那些语言文字,佛陀的那个呢?那个你没有啊!真理的那个面目呢,你掌握不到啊,那就不算了。所以我们在跟各位谈的是这个部分,这个就是“妙音”所讲的地方。
这个“遐畅”很简单讲就是顺畅,无处不及呀。当然,“处”你讲处所也对,可是他的重点是在他所接触到的众生都能够觉悟过来,他真正要你觉悟的不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你透过世间的种种,让众生能够觉悟到生命的存在跟价值那个部分,这个才是“妙音遐畅无处不及”他所指的标的。我们一般人所讲的不是这些,所以“及”,及到哪里呢?只要有众生的地方,他都能够明白。没众生的地方你还讲什么,对不对?他讲的不是地点,是众生,只要有众生,他都能体会到,只要有众生,都能感受到,这叫“妙音遐畅”。
我们大家都有心想学佛,你要认识佛,重点是认识佛,才能常随佛学。不是认识我,认识我就不对了,我一个肉身之躯有什么好认识的?对不对?眼镜戴在脸上而已,你再怎么看,眼镜那两个脚一定挂在鼻梁上,你成就不成就都一样,这个色身没什么,真正的是这色身能不能够投射出佛陀的那个境界,乃至于引导我们到达佛陀的那个境界里面,这个才有意义,我们要的也是这个。我们也是这样期望各位,你能够从这个地方,来完成你生命的改造,到达佛陀那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好吧,这一会我们就先讲到这个地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出自《华严经》。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华严经》法句一 1 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 于一切法心无
《华严经》它是唐代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他一生当中来到中国翻译了十九部经典,总共有一百零七卷,我们《华严经》八十卷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还有大家熟悉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大乘起信论》等等,包括《楞枷经》都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
庚戌冬,先师明观老和尚示寂,治丧之余,悲思纷集。因忆师所付遗作中,曾记述在浙东行化时,有治习华严得不可思议神妙境界等语,顿起业尽情空廓然无碍之观。即屏居香港光明讲堂,读诵大经,迥向吾师,随读随记,以资探索,并检同全部华严著述集要为参究。其中有宋温陵戒环比丘所集华严要解,解妙义丰,不厌三复。爰亟付印,冀有助于后之读者。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
听上梦下参老法师讲《华严经》,算来已有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中,每日随众听老法师讲大座。说来惭愧,可能是没用上心吧,受益不是很大。说句实在话,我喜欢戒律课,本来就是抱着一颗学戒的心来求学的,故总认为《华严经》是大法,不易深入,还没学,心里就给了它一个定义——很难学!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一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欤。 将释此疏,大分为四:第一、总序名意.第贰、归命下,归敬请加.第参、将释下,开章释文.第肆、疏末一偈,谦赞回向.为顺经文有四分故。若顺序正流通判者,则合前二为序分、开章为正宗、谦赞为流通,为疏三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摩伽陀国法阿兰拏处菩提场上普光堂中。大福聚集。妙喜所生。普无毁处。功德无量。莲华藏师子座中坐。平等证觉(一)善净觉者(二)无有二行(三)游佛所游(四)得至诸佛平等(五)到无障处(六)不退转法(七)无遮行处(八)不舍无边诸佛所作(九)住不思处(十)向无相法(十一)三世平等所生(十二)其身遍诸世界(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穿戴盔甲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用善法铠甲庄严自身,勇猛精进,趣求究竟无师的智慧,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见着甲冑:“甲冑”,指铠甲和头盔。在与敌人交战时,戴上头盔,身披铠甲,就可以保护自身,不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节操高尚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建大丈夫志、行大丈夫事,树立正知正见,坚守高尚的志节和操行,永远不舍离佛道。见操行人:什么是操行人呢?指具备高尚节操和品行的人。
此偈告诉我们: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搭好衣、捧起钵准备乞食的时候便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舍除骄慢,成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法器,受天人赞叹供养。执持应器:“应器”,也叫做应量器,指出家人吃饭用斋的器皿——钵。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不放逸修行苦行的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少欲知足,舍离对五欲的贪着,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严持净戒,勤修苦行,得不退转大乘弘愿,借助修习苦行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
这首偈的大意是: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见婆罗门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身守道,执持佛戒,永保梵行清净,舍离一切恶法。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华言净行、梵行等。《一切经音义》中讲:“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有出家有在家。
此偈的大意是说: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看到出家修行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业清净调柔,心意寂静,最终成就佛的大智慧。若见沙门:“沙门”是梵语,华言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是说,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是说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遇到背恩弃义人的时候便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对于恶人不生丝毫报复之心。见背恩人:“背恩”,即背弃恩义。背恩的人,不知报答他人恩惠,如《六度集经》中所说:“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