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8课丨有多大的心,观多大的佛,你的高几尺?

第38课丨有多大的心,观多大的佛,你的高几尺?

- 普观 -

  一直希望来听经闻法,暂时的共修,一定要把听完的受用转型,有时候因为听法,觉得有几句相应了,好像这一节课就觉得心开意解。但是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转型到你的心念中,心地中去修。要提念、要观法。

  其实说实在的,虽然佛也讲到了说凡夫心劣,可是凡夫心劣也要讲缘法,如果有的人跟这个确实有缘,这个缘分怎么来确定呢?比如我们一直在学习《观无量寿经》,就这个缘法已经体现了,足以说明我们确实跟它有缘,必然能够连带出一个什么样的确定呢?就是肯定我们在观的时候,比不太相应、不太喜欢或者也没机会听《观无量寿经》的人,在修观的时候要比他们强,一定要有自信,由于我们跟它有缘,就足以说明这个缘分,在这方面的能力肯定要超越于一般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个尝试,但是至少我坚信,因为我自己也有这个心路历程,从一开始信净土法门,学修净土法就带着观想,始终有时候,记得善根显发的时候,在读研究生两个法师住一个屋,躺在上下铺上,晚上躺着躺着,前面那会儿作意的是侧躺着,刚好我对的就是西方,在法源寺在禅堂里面住着。那会就感觉到躺着躺着你没有想什么,好像阿弥陀佛自己来了一样。

  这个倒不是说多么的神玄,就说明过去在这方面,这个种子有。种子有如果你缘法上,就这辈子努力的加强上,你再往进入住的,它成长得快,所以有时候像我们有修观习气的人,光念佛确实有时候很难,在那方面不如这方面深入得快,这就是说法无定法,就是药没有好坏贵贱,就看你能不能治病,你现在得的这个病对症下药了,正好把这个病症给摸透治好。

  这部经典古德们给作注的时候,他没办法称性发挥,称性发挥得太走了以后,就没有回到这个观法上,所以有时候就这么读一遍,甚至如果能心力跟上来,就算极乐世界遨游记,在极乐世界能大家一起结伴而行,去这么转一圈,最次至少也达到这个效果。

  你们看过曾经有一个《极乐世界游记》吗?他到了极乐世界,然后还哪里是上品上生的,下品下生的,有的在地上的飞不起来的等等都有,一切情形都看见了,这个倒是不确立,但是在《净土十要》里面,确实写《西方合论》的袁宏道他们三兄弟,其中有一个就是晚上梦见普贤菩萨,他说是普贤的哥(普慧),当时给他讲,到了极乐世界的情形,确实说已经往生到那儿了,非常殊胜

  所以千百年来这些感应多的是,如果有机会的去择的看一下《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里从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开始,乃至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觉明妙行菩萨,还有从东晋的慧远大师开始,包括印度、东土,所有的往生的祖师、居士甚至还有动物鹦鹉,都有往生的在里面有记载,特别激发信心

  前面已经讲了阿弥陀佛,这种庄严的色身光明,还有观世音,大势至,两位侍者菩萨,一生补处,这样的情形,从第一日落到开始大势至菩萨观足了以后,这里就要开始叫做第十二观,普观,可以说是扫后一盘,最后是一个决定性的把境和心相结合的一段文字,所以还是非常重要的。

  先来读诵经文: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前面都说见此事已,就是观成了以后,再下一个。这里讲到的见此事时,这个东西有时候,如果你心没用到这里的话,可能比较难理解。什么叫做见此事时,当起自心?前面的观想,一直讲,都是我们把心往境上靠,所有的十二种观法,前面的十一种观法,都是境是怎样的。

  但是一定要把心送到境里面,去不断的去巩固、组合、长养,前面送心观他境的时候,慢慢心境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前面的境是一个又一个的境,一个又一个的观,现在已经观的差不多,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就等于说你基本上有了一种叫做总持的能力了,就是同时把前面的观并起。

  在这种情况下,你看见此事时,当起自心,顺势把自己的心念往这里安住,让它们合二为一,怎么合呢?这里讲到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前面一一观成就的时候,没有总汇地去普观,普观成就了以后,还没有观想自己的生,生到极乐世界,去亲见境界,这个时候就是当起自心,虽然是心,连带着就是我们的身。为什么呢?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去生呢?

  一定要我们的身行,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盘腿坐着,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这是什么呢?就是并非说,前面所观的境界,一一个顿然就俱足了,这个时候需要什么呢?要把我们往生的心,成就到观的法中。

  这里其实隐带了一个什么法?就是抱着一定要往生的心,也去那儿成就了。当起自心,这个心是什么心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愿之心。当起自心,信愿之心往西方极乐世界去靠,因为你观法已经俱足了,这时候就要往那儿靠,靠的时候怎么样呢?作莲华开合想,确实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记录过,有一个祖师他什么也不干,就天天观想自己坐在极乐世界的莲华中,莲华一会开了,一会又合了,一会又开了,一会又合了,不断不断,后来他修净土,成功往生就靠这个法,原来他这里也有经典的依据。

  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虽然现在是让我们想,一旦往生了以后,到时候就是这样的情形,莲华开了会有五百色的光来照触我们的身。

  先是莲华开想,第二个是眼目开想是怎么样呢?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这就属于把自己的身心往所观的境里面安置了,安置的时候,就要演习你从极乐世界莲华中化生出来的那一刹那,首先是五百色光来照,照完了以后,你的眼目必然开,开了以后就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所有的依正二报都在演说妙法。

  从极乐世界,莲华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要做好思想准备,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你可不敢到时候吓坏了。特别这里有一句话叫做: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这叫与十二部经合。

  首先了解,十二部经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就是一个顺口溜,回去可以查一查,十二部经怎么来的呢?就是把三藏经、律、论又划了十二个,用另外的一个层面把它划成十二个部类,叫做十二部经,通常咱们就说的三藏十二部。

  这里的一个关键字是合,要完全跟,就是演说的妙法,开始极乐世界出来了,你不是到了这个他方的国土里面,错认为极乐世界,怎么样就看它依正二报演说的妙法跟十二部经吻不吻合。

  再一个就是你所观的观法、所观的境界要跟这部经典合不合?讲到这个合了,什么叫做与十二部经合呢?经典里面讲的道理,它是佛当时由称性,以佛的境界流露出来的,假借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圣典,所以他里面所形容的境界一定是诸佛的境界,所讲的场景一定是佛眼中的场景,所说的法门一定是从凡夫保证正确修行,持之以恒能够成佛的法门,所以在这三点上,绝不会有错。

  由于对于经典,像戏论一样,古人的经典,首先都是一行一行的,我们点头的去首肯,现在我们的时代都属于横版,都要摇头摇头的去看,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缘起,就退了,就必须稀释了,就必须妥协了。

  由此我们现在有时候听法,往往生出一种错觉,觉得既然要契机契理,一定要深入,要浅出,要我们能听的懂,当然深入浅出,契机契理这是对的,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有时候我们是作为借口,你不好好学,说听不懂,这不一样。

  经典因为确实很多时候是古文,比较涩,尤其是古文简洁,又有时候言简意赅,所以它好像四个字组的一句话,就有很多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现在人熏习的常态,习惯性的这种表达,一听就听不进去,没意思。就不去跟经典合了,现在下意识地,希望经典跟我合,法师们讲法一定要跟我合,一块的居士们一块讨论佛法,你说一会儿,这个文绉绉的太深奥了,我们听不懂,不去我们去合,一定要跟我合,我执太重了,就不想学。

  刚研究生毕业碰到个同修居士,完全是生瓜,直接入到佛法来,一开始我不是读研究生,佛门里边泡惯了,老讲佛法,就爱说佛言佛语,我有时候有一个词叫做什么?相应。我说这事我不相应,或者我说你不要弄了,我这不相应这些。他一开始,宏海法师你为什么要讲什么相应不相应,就是这个事你爱不爱?喜欢不喜欢就得了,非要说相应。他就觉得这词对他来讲太拗了,他不喜欢说。

  还一块结伴几个法师,他护持着去西藏,拉萨,整个藏地区游了一圈,回来突然某一天他自己开口说,这个事我特别相应!他就会了,所以为什么叫多闻熏习,他合到这儿来了,你习惯性的语感语境里,表达这个时候,他就是这么精准定位,你一旦合上去,下意识地就跟这个心法,这个境界投进去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说,非得让我听得懂,很可能是你不好好学习,基本的因果,比如说四谛,阿罗汉的,十二因缘,缘觉的,这些基础知识我们要懂得,十善业道总得知道,五戒是什么总得知道,不能说十善业还要给你一条一条地解释半天。

  说明我们的心要不断地跟经典合,与十二部合,不是经俯首跟我们合,一定要与理合,与经合。所以有时候常说见地,知见,就是在这个方面要注意一下,而且还有一个,为什么呢?一旦只追求与我合,久而久之马上就心生疲厌,为什么?人都是喜新厌旧的。

  你听几回还可以,听得多了,根本不在话下了,甚至有时候,也许我现在讲上句,下句说什么,听的久的人就知道,这样就是因为你的心始终没有往上攀,没有走,如果你的心再往上走了,比如在仰视的时候,慢慢你修得高了,就平视了,再修得高了你就俯视了,一样的话在你的合中,你就会怎么去跟它合,你有自己的境界,自己的观点,认知了。这个东西你产生不出来,一定会疲厌,久而久之就放松了,不去听了,不来学了。

  下面再看: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这里开始,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已经差不多修全了,修全了以后,就开始进行普观了。自己在莲华中,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所有的情形我都能一一作观。这一观里面用一个通俗的词来表达,就是进入试运营阶段了。

  前面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观,等于一样一样的把它置办全了,先放在那儿,等着在这一观里进行整合。先是把所有的境界,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这个时候闲的时候,置的下的那些观法,现在忙的时候就要用了。

  前面的地观、树观、宝树观、楼阁观、七宝池八功德水观,乃至华座观,西方三圣,要往依正庄严中生。这个时候已经把它组合起来,灵动起来,整体的,当真好像我们生到整体的极乐世界一样,如果前面的观法如同预告中的动画一样,现给我们看,动画就是要你自己在身临其境要把它灵动起来,这个观法就是有这样的作用,在这个功德,所以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

  第十二观的时候,这里讲到功德,是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如果你修到这个功德了,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你自己没有天眼、圣眼,你不知道,圣人来看见了,阿弥陀佛就如影随形就在那儿,就在你的头顶,西方三圣,如果你修到这个。就等于你现在已经到那儿了。

  所以心念平台,我们每天观想,好不容易把娑婆世界给修成了。现在在娑婆世界,可是这个念起我们再往回,极乐所有的描绘,它不是一个蒙太奇。它就是让你跟它不断地相应,如果跟娑婆世界的力量持平以后,就可以跟娑婆来回转化。慢慢地这个力量大过我们娑婆世界的现前所用的心力,所投入的心态的百分比占的多了以后,就可以往极乐世界走了,就是这儿还没有离,那儿就可以到了。

  前面说的念佛三昧,无生法忍等等,皆是说到这个里面,开始轻易地启动到极乐世界的机制,极乐世界的圣境,就跟我们的凡夫心力可以对接了,在这上面是分水岭,第十二观,以后就是我们对《观经》有些认知的时候,大版块的还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的。

  纵然前面的这些观法,十二观都是给大心的人,给超级善根福德的人,一般的老百姓起不来怎么办?开始下面的第十三种观法,叫劣应身观,那么高的身形观不起来,庄严的依正,一下子铺不到那个面,那么开始怎么样呢?开始佛告诉你,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观一丈六的身像,跟我们差不多,一丈六也行,八尺也行,跟那会儿佛为了给谁讲法来,他个子矮,佛显现的身高,只有三尺,去给他讲法。

  说明阿弥陀佛的色身可以随大随小,无碍变现。在这种情况下,释迦牟尼佛体悟到我们末法时期的凡夫没办法这样去观,就在这里给一个第十三观,是格外的一观,叫劣身观。佛不是有报身、法身,还有化身,化身里受用身里有劣应身,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典型的一种劣应身。

  什么叫做劣应?佛的身形是最庄严的,为了示现跟咱们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也凑到跟前,像同事摄,爱语摄,到跟前好跟你打成一片,才显现的跟我们的身高差不多,活了八十岁,同时也有生老病死,所以这叫做劣应身,这里就让我观阿弥陀佛的应身,劣身像。

原标题:有多大的心,观多大的佛,你的高几尺?丨《观经》38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