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疏部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二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二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三破潜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犹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琉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琉璃椀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成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据理成立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略牒语简可以意知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远观物像。近见琉璃。问答极成。故云如是 二据法责其独观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则唯见山河。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设使见眼。即成敌对。云何前言随即分别。此有自语相违过也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四破见内二。一约见暗以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先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不合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内外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征讫 二双破二。一破对二。一对眼不属内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谓不论前后但是见暗便即内者。汝处幽室。无三光时。比室黯然。应是汝内。以同暗故。焦腑即内也。应立量云。汝处幽室。应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见暗 二破不对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未曾见有 境不对眼而称见物 二破转计二。一牒计夺破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眼前暗。不合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不同。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缘故。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缘故。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分明。盖译人巧略。但牒而已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夺破也。设许合眼对暗名见身中。亦应开眼对明而见自面。内属于暗。尚许返见。面属于明。岂无返见。一成则俱成。一破则俱破。故云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二展转纵破四。一在空非内同他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他人。自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犹如他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二他见还同己体破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或执言。虽见我面。定是我体。即复破云。佛亦见汝。应是汝身。应立量云。如来之身定是汝体。见汝面故。如汝心眼。设或不许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体也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又若汝心能见面者。本分身处应无知觉。以在眼根处虚空故。身若有觉。眼必无知。在一不在一。经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必 汝现今眼根自知身处自觉非互阙者。须有二心。知即心也。凡是有心。皆当作佛。岂汝一身成两佛耶。此之四段。展转破逐。皆由前文内对所成见面之执妄情纷扰执计多端。故尽破之令无所救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以为据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现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牒前计也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有心。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汝坚执无体能合。十九界第七尘。体毕竟无。亦应有合。世间学者谁信有之。故云不然 二破有体二。一内外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夺破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挃(陟栗切)犹触也。以手触身。必先知觉。既言有体。不无所止。内外二处必从一缘。故今双诘。难同前破 二破转救二。初救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见面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眼见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引喻难也。如世间人称见外者。必待出门方名人见。若人居室。门岂自见。门眼也。人心也。汝称眼见。理恐不然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举事破也。若眼名见。死者眼存。心识离体。岂说有见。有见非死。死必无见。称见在眼。不其谬哉 二一多遍局非理破二。一总征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一多心体也。遍局身体也。余文可知 二别破二。一一体多体义失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破一也。心体若一。四处咸同。一支受触。四应俱觉。设许俱觉。失本触处。故云无在。若觉元所触处。一体之义岂存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破多也。汝心惟一。岂合言多。若许多心。汝亦多体。多体之内谁为阿难。故云何体为汝 二遍与不遍理非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破遍也。挃一支时四支应觉。故云同前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破不遍也。若汝执心不遍身者。头足之触同时而下。一合有觉。一当不知。今汝咸知。孰成不遍。故云今汝不然 二结破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六破中间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引教文也)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合教理。也不相知者。合云外又相知。恐文误耳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正立中也 二据理推破二。一推破二。一就身处以随破二。一定其中位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若心在中。中应无惑。必有所在。何者为中。故举身处以定中位 二随计斥破二。一在身无中破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汝于身立中位者。身有中边。若居身中。与内何别。应合见内。若就身边。边则非中。便有自语相违过也 二在处不定破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若身外处立中位者。必须约表。何处是中。若不可表。即毕竟无。犹如兔角。若可表示。即成不定。东西南北皆可道故。能表既乱。心应混杂。理应不然 二托根境以立中二。一立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身处二种。非我立意。眼色为缘生眼识者。岂非尊言。今约根境两楹之间。以立中位。心在此也。根能照境。故云分别 二破二。一总征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以此为中。为复兼带根尘二法。为不尔耶 二别破二。一破兼二。一若兼成杂破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因心所兼。根尘相杂。尘亦分别。根亦无知。物即尘也。体即根也 二不杂非中破

  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今若不杂。物自无知。体自照境。宛成相敌。但有二相。中云何存 二破不兼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不兼根故。名为非知。不兼境故。名非不知。二义既非。将何以表心之体性。体性不有。中位自无 二结破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七破无著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既非内外中间。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谬指其文。妄立无著。便谓合教。举世修行多作此计。但一切时都无所著即我真心。而不知执此无著亦是妄想。楞伽云。无心为心量。我说为心量。故下破之 二据理推破二。一破二。一牒计双征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汝言一切无著。一切不出水陆空行。即汝无著之心。决定于彼一切法上。为在不在。在即着也。若在不在。二俱有过。如下破之 二展转推破三。一不在同无破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 无者不在也。若此决定不着诸法。何处是心名为不着。便同世间龟毛兔角毕竟无体。体既全无。而欲名谁为不着耶 二有体成着破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若此不着之心是有体者。则不可言不在一切。无犹不在也 三双指二过结责前非

  无相则无 指初过也。无即不在也。相即一切也。不在诸相。则是无体。如兔角等

  非无即相 指次过也。非无有体也。体若必有。即在一切。故云即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结前非也。相若有心。则名为着。云何妄立不着义耶 二结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此上七段。破妄所依竟。然凡情所计虽复万差。因依之处不过此七。欲推妄体。先破所依。其犹城陷则贼亡巢倾则卵覆。征虽有七。处则唯五。第四第七无别处故。随合无著。似破能依。正意在所。详之可见 次破妄显真二。一破妄心显真心三。一阿难伸请二。一责躬遭难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此下皆咨求法要恭敬之仪也。梵汉两仪。听众咸坐。欲有请问。从座而作。如礼请益则起。更端则起。将有承听。必须复坐。经有退坐一面。儒有居与汝言。皆令摄仪受法无谬也。言座起者。从法空体起悲济用也

  偏袒右肩 袒肉袒也。致敬之极。西方俗仪。见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佛教亦随此用。然此以表将荷大法之重担耳

  右膝着地 胡跪也。屈智就理。期证入故。皆言右者。顺而无逆合掌 信解冥符。俾悟入也。已上皆身业

  恭敬 意业也。谨肃曰恭。仰重曰敬

  而白佛言 此上皆是经家缀缉叙敬仪也。下即口业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解饭之子。得道夜生。于诸弟中。是最小故

  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见惑虽除。俱生全在。至下方得第二果故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真实边际。即至极义。此即大教所指示处。悔过责躳。遭难未证。盖由不知此所诣处。即如来藏体也。二请示修行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堕弥戾车 涅槃经云。一阐云信。提云不俱。信不具足名曰阐提。或云焚烧善根。此即断善根众生也。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此等全不识佛法。即边邪不正之见。由不正见。即谤正法。死堕边地。永不识佛。堕毁也。阿难请意。自得正修。识知真际。即离邪见。庶几成佛。亦冀。展转令无信根断善众生。毁灭邪见。识佛正法。自利利他始为正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请罢展礼。深乐闻也。倾心渴仰。翘诚伫望。敬闻开示诲令得入 二如来现瑞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将陈法利。宜先表报警动令信也。前放顶光。表体无说。此从口放。欲显言诠。声色用中无非智体。种种百千。具足众德破无明暗如日之照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三种世间不离本觉。名佛世界。四大分湛。诸根妄生。故云六种。无明坚厚。土石成形。震动既属佛光。妄本必为智拔。六震动相。如华严说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六情妄隔。国土殊形。妄执既融。十方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妄执未融六情殊隔。真智一发法界洞然。谁为自他。故成一界。即欲说如来藏心之先瑞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因果不二。不二之体本周法界。名大菩萨。无明即明无所移动。名住本国。冥合此理随顺不逆。名合掌承听。大众将悟斯理。故今预此表示。法华说一乘竟。十方世界通为一佛国土。亦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第三末经。大众领悟。是此所表也 三正为开示三。一双示真妄二源二。一总斥不了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凡夫外道常等四倒。声闻缘觉无常等四。故云种种。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如线贯珠次第相连。名恶叉聚。恶叉梵语。此云线贯珠。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应法师云。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没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仁。故以为喻。喻惑业苦也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失正堕邪也。不叙五道。故云乃至。二乘心行理外亦同邪见。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梵云魔罗。此云杀者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明失所以也。迷真习妄。种苦求甘。沙饭异因。宁论劫数。心期正觉。果入迷伦。自谓真修。焉知妄习。不循至教。但纵臆谈。一失通途。莫返幽径。悲夫 二别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标指也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正显也。众生受身。轮回五道。莫穷初际。故云无始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故曰攀缘。造善恶因。受苦乐报。死此生彼。皆因此心。故云根本。不了是妄。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故云为自性者。吁哉世人。莫不用此攀缘妄心以为真性。执妄心为佛心。恃此修行。转增我慢。涅槃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计为常者悉是颠倒 二示真源二。一正示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标指也。菩提智果。涅槃断果。二果本具。故云无始。所依之性。本来不与妄染相应。故云元清净体。何者是耶下云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正显也。第八梨耶。于诸识中。最极微细。名为识精。此微细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义即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觉也。不觉即是无明生灭。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合非一非异。名为识精。从此变起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名生诸缘。识相既现。元性即隐。名缘所遗者。遗失也。故下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已为物失于本心。对法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斯之谓矣 二斥迷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抂入诸趣 本明周偏含裹无余。妙觉湛然斯须匪离。步步是道。故云虽终日行。日用罔知。故云迷不自觉。真所谓持珠乞匃。怀宝迷邦。抂受沦踬。诚可怜愍 二正推真妄二体四。一推征妄体四。一屈指推征四。一举拳以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奢摩他即出生死到涅槃之道路也

  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地水火风空轮各对一指。又一一指端有千轮相。故云轮指。屈指问见。意欲推心 二约见以詶

  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手金光。耀我心目。此即心目俱见 三再审谁缘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举拳初问便言耀我心目。再审谁见。又却独不言心。意引推征明露妄想。师资善巧。共破执情。善哉大权。悬知今日 四别推心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当犹对也。汝目显然。故云可见。又汝眼实可见我拳相。意欲推心。且许其眼。眼即可见。何者是心。研核至穷。妄想须显 二正陈妄体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能推之心。攀缘妄想。生死轮转是此为根。固执既深。河沙叵算。故今呈露必待破除 三顿呵令问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世尊现相以呵叱。过之深也。阿难惊起以避座。执之重也。情之主宰皆谓我心。今被顿呵。孰不惊愕咄呵声。矍(居缚反)逸起貌 四克示非真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前尘之相本自虚妄。从识变生。犹如影像。而复引起念想。缘虑名之为心。心之与境二俱虚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沤耳。故下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情妙心中所现物。浮尘既现。实体即隐。能覆能暗。故云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此之妄想。能损法身。能伤慧命。功德法财由之丧失。名之为贼。迷而不识。认为真常。将谓嫡生。欲期嗣世。反遭破丧。历劫贫穷。故失元常。受轮转也。故下文云。睧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弃之大海。唯认浮沤。迷中倍人。真可怜愍 二显示真心者。真心之体本周法界。非妄非真。绝言离相。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然具三大。通二门。若约真如门显此心者。则亡因果。绝染净。口谈辞丧。心缘虑亡。无法可破。无法可会。此则唯显体大义也。若就生灭门显此心者。则彰染净。明体用。显真妄。论因果。有修有证。或破或会。如斯显示。皆为随顺入于真如。真如之体即一心也。一心真如及生灭相无二无别。即三明一。即一论三。故得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已界佛界众生亦然。今之所显真心相者。依生灭门破妄显也。然破会之相。诸经论中具有此二。盖随执心轻重。根有利钝。乘有顿渐。教分权实。若执重根钝。理须破斥。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根性调柔妄情轻薄。指相即性。一切皆如。犹良马见鞭影动即正。今经先破。后会。俾轻重二执皆尽。利钝两根俱入。如此段经。即明心能生法自性元常。不同前尘分别影事。但随境转体是无常。下经又明。见与见缘。本无所有。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此则先令明识真妄。后令了妄即真。洎乎开悟无妄可了。即云皆即菩提妙明元心。维摩法华皆有此意。如调马善医适时御物。在座根性既殊。说者理须兼二。如来善巧。妙达时机。文二。一阿难伸疑二。一别叙疑三。一发心修行疑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起意修行。亲近善友。即是发菩提心。如来常教令发此心。今复何故说为非心。故叙为难。淮涅槃经。发菩提心不是佛性。师子吼云。若一切众生先有佛性。何故复有初发菩提心者。佛言。菩提之心。实非佛性。是无常故。乃至虽念念灭。相续不断。名为修道。犹如灯焰。虽念念灭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今经欲明如来藏心常住真性。即是涅槃正因佛性。发菩提心乃是缘了。体是无常。是故阿难同师子吼。以缘了性。难正因性。此则不辨三因常无常义。妄以为难也 二谤法退善疑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依之修行。能成佛道。因之谤法。永作阐提。佛说非心。诚为难信 三无心土木疑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土木不能了知。不能修谤。为无此心。此若非心。土木何异 二总结请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不了正因体遍通情无情。但执修谤之心。便见土木无性。洎被呵责此非汝心。由不早辨。遂至惊怖。然阿难岂谓不知。直为末世多作此计。用妄心即是佛心。惑者既群。卒难领悟。故再三疑难。请为开示也 二如来正显二。一约现法随缘以显心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摩顶安慰也。阿难疑问。将谓无心。今若开示。必知体遍。冥合此理。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得此忍时。通达一切法门。成就一切佛法。此非小缘。故佛安慰。警动其意。是故摩顶也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总标色心。故云诸法。无别生处。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谓由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无始妄想熏习为缘。因缘和合。成梨耶识。从此变生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如水起波。如镜现像。故云唯心所现。一切因果者。别举正报。圣凡总该。故云一切世界微尘。别指依报。一切之言亦通此转。既由真心随缘所现。亦依真心以为自体。如像不离镜波不离水。如下文云。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云因心成体 二约自性不变以显心二。一举况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世间妄有。不出色空。色中小者。草叶缕结。草叶有根种。缕结因丝麻。太清为名。显色是貌。妄相尚尔。况真心耶 二正显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清净拣异妄染。妙净明心。即三德具足。灵鉴无昧也。虽能随缘成一切法而一切法不能变动。若变动者即无诸法。以不变故为诸法性。如镜现像不为像变。若为像变。则不能现一切诸像。以不变故为像所依。此亦如是。故云性一切也。岂得妄想不实真亦无体。故此责云而自无体也 三重破执情二。一就执定其有性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牒其所执也。坚守不舍。故云执吝。思惟寻伺藉缘托尘。如划水印空随手即灭。汝必以此为真性者。下即语云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定其有性也。色香等即是事境。有牵心用。故名为业。既因境有。自性元无。若保为真。离尘应在 二就因显其唯尘二。一正示唯尘二。一例对五尘显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因声分别。全性元无。色香味触例此可见 二单就法尘显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五境不对。明了不行。既绝外缘。故云内守幽闲也。当尔之时。不无分别。若便将此内分别心为全性者。此亦非理。而不知此全由第六法尘影像事境所发。亦非全性。乃是意识在独散位。比量别缘。取独影境。非是明了同五所取。故云纵灭见闻觉知也 二遣其自揣二。一尘亡体在容是真常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 我今非是不徇理道强制敕汝执为非心。意显如来言无抂逼也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但犹独也。此观不由他人独于自心谛审揣度研摩理道也。此即理长即就。何必求人矣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汝研穷此分别体。离六尘外实有性者。我即容许是汝真心。世人只知即心是佛。曾不子细度量。此心刹那变异。犹如猿猴害马。纷然乱想无暂停时。故楞伽云。当于静处。观此妄想流注生灭。凡夫不觉。妄谓不动。故下经云。如瀑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起信亦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故佛再令微细揣摩。揩定真伪 二境去心空足彰虚妄二。一正示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离前尘。无此分别。足显分别宛是妄想。自性本无。属于前尘。故可名为分别影事。如下文云。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二释成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心因尘有。尘属无常。尘既无常。必归变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若汝坚执无常之心是真性者。应合法身同于断灭。以法身体即真性故。法身若断。依何修行。证无生忍。若了如来藏心。本周法界本无生灭。含裹十方。宁有方所。凡夫身心。如影如像。执此影像。为佛性者。一何鄙哉 四彰其自失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初闻佛斥此非汝心。则惊疑设难。将谓无心。洎乎显示清净妙明性一切心本来遍圆。而为世界因果微尘平等体性。佛虽开示。又恐久执尚坚。再约缘尘。重研妄想。离尘无体。岂是元真。苦坚执不融。法身应断。修证法忍必无所依。阿难虽未悟真。且知执妄是失。故云默然自失 三结示执妄过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通名次第者。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更无异念可间杂故。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漏尽者。乃通指世间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禅四空定耳。凡夫修禅。多生味着。随禅感果。不出三界。故非无漏。非别指于灭尽等九。亦可别斥前之九定。虽通无漏。俱是不了。问既修此定。能得无漏。何故经云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答此明不得大乘阿罗汉也。缨络经中。初叹喜地名鸠摩罗伽。秦言逆流。乃至七地名阿罗汉。秦言过三有。故知。今言不得漏尽。乃指不断二障之漏不证大乘罗汉也。况究竟无学。佛地始称。故佛三号有阿罗诃也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若了真妄。达法界性。见与见缘。以现前境。元我觉明。终不误执生死根本以为真实。由是不辨认妄为真。久处轮回。不成圣果。然阿难亦得初果。以未究竟。故云未得。若约大乘。故无所惑。二破妄见明真见者。由前佛问入道发心。遂答。因睹如来胜相。由眼观见。心生爱乐。洎乎举拳再问。复云耀我心目。七处征诘。三疑拒抗。但且论心。未言其见。盖心为万法之源。见为六根之首。心有真妄。见具正邪。故前破妄心显如来藏。即一真法界离缘绝相是所观境。境既已说。次明能观之智。智即是慧。慧用差别说名为见。见有正邪故须料拣。故下文云。唯愿如来开我道眼得清净眼等。此盖先体后用。法如是也。然体用二法不相舍离。体是即用之体。用是即体之用。故前后经文。明心则约见而辨。显见则就心而论。故知一法义分二也。文三。一承前开示责己求哀二。一责己无修二。一正叙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责己内重。涕泪外形。拜而复跪。冀闻正说

  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初心入道。罔解克修。恃赖亲因。将惠正受。岂知身戒虽从佛得。心定宜当自证。木不相代斯之谓欤。涅槃云。汝诸比丘。身虽出家。而未曾染大乘法服。虽复乞食经历多年。初未曾求大乘法食。衣严法体。食资慧命。不识本常衣食俱失 二喻显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 穷子舍父喻也。绝无功德法财以养法身慧命。故云穷子。不识本真。背清净觉。故云舍父。轮转五道。往而不返。故云逃逝。因佛指示。方知过误。故云今日乃知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说食不饱喻也。前法后喻。合之可知。夫修行者。必须内修理观外助多闻。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偏文字不习观门。说食何异。故大论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睹。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譬如人身牛 二述迷求解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报。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迷法空理。不知诸法性相。若了本性常寂诸法元空。自然扰恼不生。业性不结。谁曰生死。谁为涅槃。涅槃生死犹如昨梦。今为所缚。实为不知。二障名体。如常所辨也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无财之极曰穷。无上可覆曰露。既无功德法财。非穷如何。既无权实父母。非露如何。发妙明心。破烦恼障也。开我道眼。破所知障也。既开道眼。见性明心。二障若亡。二执随遣。者成住地。远至妙觉。善哉妙请。不亦至哉 二放光灌顶许为宣说二。一放光灌顶

  即时如来从胸万字涌出宝光 前光从口。此光从胸者。前文从说显心。此文从心发见。万字者。表无漏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乐。即是吉祥胜德之相。有此相者。必受安乐。则天长寿二年。权制此字。安于天枢。其形如此。卍音为万字。佛胸前有此之形。然八种相中。此当第一。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体既具德。用不离体。用亦具德。故云有百千色。一时周遍者。无漏净眼。普见十方。智照无遗。微尘皆遍。遍灌佛顶智果必同。及诸大众乘因不二 二许为开显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根本智性因兹显发能建大义。名大法幢。三德秘藏不纵横并别。故云妙。十地见之如隔罗縠。故曰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曰密。心即体也。眼即用也 三约破执广辨见性二。一且示见性惟心二。一举前问答引出常情二。一举前所答问其因由二。一问因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此问有三。正在谁见。余即兼耳 二答由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先光。次见。后拳也。不从问次者。文便故也。阎浮檀金。正云染部捺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树。其金出彼河。此则河因树名。金因河称也。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刀为金也。其色赤黄。兼带紫焰故也。观经疏说。阎浮檀金。超过紫磨金色百千万倍。唯圣所知。佛身光明犹如聚目。紫磨必不如此。赩许力反。大赤色也

  二且约无拳。例其无见二。一约无拳以例问二。一舌语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无智之人。纵喻难明。故举智者因喻开悟 二正例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以其情见必然故。顺清而问。待其伸答。后乃夺之 二据常情以类答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果然情见不出于斯。故答相类 二约盲缘境以夺破六。一夺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意明盲虽无眼心中有见。后自释之 二验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盲虽不见明。还能见暗。即此见暗亦名为见。故云见何亏损 三难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常情见暗。不名为见。故以此难 四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征讫五通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音。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无眼见黑与有眼见黑。二见无别。故知。见即是心。不唯在眼 六释三。一牒向执情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无眼见黑。有眼见尘。汝必许此是眼所见 二引灯例破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此正例。无灯见黑。有灯见尘亦应许此是灯所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此纵破。设或汝许名为灯见。灯若有见应名为人。不合名灯。又若灯见。彼暗中人得灯光时。不合名见。灯自见故。应知。因灯见色。灯不名见。因眼见色。眼不是见。灯之与眼但是见缘。体非是见也 三结归心见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举前有眼。在暗室时。因灯显照前尘境界眼方得见。此名眼见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此举盲者得眼光时。因眼显照前尘境界心方得见。以前例此。应知见性是心非眼也。穷其根本见性元心。遽遽相推。心为其主。余是助因。以常情只知眼见。不识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 二广约诸相辨释三。一对境动摇粗论真见二。一阿难伫佛慈音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虽知见性唯心。未识真妄。若言是妄。如来又许获妙明心。得清净眼。若谓是真。前文广破非。真乃云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进之又不可。退之又难明。羝羊触蕃斯之谓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来慈音开示 二如来广为开示三。一问悟客尘引其开解二。一如来问悟因由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 即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处也。佛成道后先入此园。度五人耳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五比丘者。谓阿若憍陈如。摩诃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忆恋。遂召彼往亲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舍去。同在鹿园习外道法。佛成道后。思欲先度彼劳苦者。天眼观见在仙人苑。故往开示。三转法轮。说生灭四谛苦集灭道。今言客尘者。即别指集谛。分别烦恼粗动如客。俱生微细难辨如尘。此俱喻烦恼障也。若下圆通陈如述证。即通大乘。客如烦恼。尘如所知。二义无在 二陈如述已领解二。一标所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德长腊高最初度故。名为长老。佛转法轮。五人之中陈如先悟。佛问解否。答言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见修如客如尘。证得无为生空涅槃。湛然不动如主及空。因即获果 二述所解二。一述客义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进。遑暇也。此明客义匆匆不暇停住。喻分别烦恼数数造业流转五道未曾暂息。三界旅泊受果始毕又造新业。故云食宿事毕俶装前途 二述尘义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此举新晴太阳高照。光入牖隙。现空中尘。摇动不息。此喻俱生烦恼微细难见。自非观智照现。终不觉知。与身俱生。与心同事。故此烦恼体全是生灭虚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动之义。始佛问悟客尘。此欲陈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难闻而开解。了真见常寂身境动摇。陈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印可言如是也 二放光屈指辨其静摇二。一约境开合以辨见三。一引手问答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问答可知 二就见推穷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 此明境有开合。见无开合 三再审动静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阿难已闻客尘摇动虚空与主常自寂焉。今遇此问。例知见性无动无静。若以动静相形。则佛手是动。见性是静。若只就见体所明。本不曾动。今亦无静。此答稍符于真。故佛印言如是 二约身摇动以辨见。上来明境有开合见无动静。此则约对外境以辨。义则易显。向下。只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意明境之与身俱是生灭。而凡夫人执身执境。不了空无常。故于此造业流转无穷。本真自性迷而不识。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下经亦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又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此等皆明身境无常见性常住也。不见性常二乘所执。不知无常。凡夫迷倒。下自双破。至文当知。然此所明。对境对身以辨见性。一往粗浅。若原佛意。非离此见别有性常。性常真体只就此显。以见与见缘无体可得本同空华元是妙明无生灭故。下经观河之见亦复如是。良以。诸疑未断。执情深重。是故。且就浅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为问。方显其意。学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头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稍知见体无动。审问不移。故言头自摇动 二约头摇动以明见

  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阿离认见不移。若无相形亦无动止。故佛印可 三双结会通责其迷失二。一双结会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此结陈如悟客尘。客尘动摇。俱喻烦恼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此结阿难答身境。手有开合。头自动摇。身境客尘同一生灭。更无二别。应知。客必有主。尘处有空。对佛手之见。形头动之性。未尝动静。岂成去来。前后会通。其揆一也 二总责迷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总责也。总责凡夫二乘无常计常常计无常。凡夫不了身境无常。妄执实有。计我我所。起惑造业流转三界。受于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灭。岂知本如来藏。故云以动为身念念生灭等。此即责无常计常也。二乘虽知一切无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动。故云遗失真性。既不识真。亦不辨妄。故云颠倒行事。其犹弃海认浮沤者耳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结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认物为己。此指凡夫以动为身等也。下文身之与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执为自己。颠倒斯甚。自体不识。妄取他缘。如怀至宝于外求匃。谁之过欤。故云自取流转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