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疏部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三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三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一且对匿王破其断见二。一述阿难所坏愿辨真妄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又识对境之见是不动。翻思往日。认妄失真。流浪既深。[日*昏]惑难晓。幸逢嘉会。遭此良时。法乳既滋。如子遇母。不亦快哉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前文叱责此非汝心。盖令识妄。仍指诸法唯心所现。此又令了所现之妄本无自性元是一真。一真未尝动摇。诸法何曾生灭。佛意欲其即妄见真。遂印对境之见元来无动。广责认物为己性心失真。阿难罔测佛之深旨。将谓真妄二体全殊生灭之外有不生灭。若如是者。唯心之言虚设。妄法之语徒施。逐语迷旨。终成颠倒。虽怀疑念未敢形言。故云合掌礼佛愿闻等也 二明匿王引外请证不生四。一引外叙疑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迦旃延姓也。名迦罗鸠驮。此外道执一切法亦有亦无。删阇夜是名。毗罗胝母号。此外道起自然见。外计虽多不离断常二见。此二皆断见类故云。咸言断灭。此人异计。不知业种相生。妄谓死后即是涅槃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狐性多疑。凡遇冰处。听水无声然后方行。昔闻死后断灭。今闻不灭不生。孰是孰非。犹豫不决。故云狐疑。匿王深体阿难所怀。知于生灭之外求不生灭。心虽密请。口不形言。故引外宗冀佛开示。近破外道断见令知死后续生。深引阿难悟真不离生灭妄识。故云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二述身迁改四。一问答身常不常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举此问。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如前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二问答未灭知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壤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前念灭后念生。刹那变异。如火烧薪必归磨灭。俱舍云以诸有为法有刹那尽故 三问答老幼何貌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王述无常念念迁谢。其理必然。故印如是。欲其更叙迁谢之相。以老少相比为问。十五曰童。未巾冠也。龄年也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始生曰孩。始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肤布也。布在表也。文理光美曰腠。此皆童子时相。长成谓成人之时。此从二十已上至强壮时。故云血气充满。颓龄即今六十有二。年龄颓朽近于七十。故云迫于衰耄。老少相异。云何世尊见此相比 四问答顿渐流年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前叙相变。今问年变。由年变故令其相变。不顿朽言。要叙渐老念念迁移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十年为限。粗相而观。殂往也。落犹不住也。少壮不住往而不迁也。故云殂落。流变易改也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 此以一年为限。年年变改何啻十年。十二年曰纪也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此以一月为限。月月不同。不唯约年也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何直犹不但也。此以一日为限。日日更讹。不但约月。已上从宽至狭。四限观察。无常之相。犹是粗浮未为微细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此至细而观也。若以沉静其思审谛观察。即刹那不停念念流变。此即微细四相迁流不息。凡夫心粗。殊不知觉。古德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违害极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觉行苦迁。智者如眼睛违。极生厌患。言刹那者时之极少也。俱舍论说。时之极少名曰刹那。时之极长名之为劫。乃至年之与月俱是时之分剂。又云。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年为一纪。前约十年为限。是约一纪举全数尔 三示性不灭三。一佛问不灭王答不知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生灭粗相如前可知。不生灭性亦在汝身。汝知之否。匿王举外叙疑。俾欲世尊明示。今蒙佛问。故答不知 二许示无生广辨无改。此下约王自小至长见河不变。以明见性。意显只于生灭了不生灭。相虽粗近。旨甚深微。一令匿王验粗相而悟舍生趣生。一使庆喜发深解而知灭元不灭。即相显性。在此密谈。头自摇动见无所动是此意也。维摩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肇公以万物即不迁。何但于见。下文佛答文殊。及会三科文首。分明显会。始现其意。文二。一许示无生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许于正生灭时示无生理也 二征诘广辨三。一问答见河之初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以年问见者。意明年变见不变也 二问答见河同异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无异之语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三问答见有童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色身粗相童耄易知。见性不迁诚难觉了。对此辨异。令悟无生也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克指常性也。生灭但迁有为。无为不受生死。若知不变即见无生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斥彼置疑也。末伽梨是字。母名俱奢梨。此指与匿王所引异者。俱是外道趣尔指也。色身变异可说无常。见性不迁理非断灭 四信悟续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鞠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主伴同致。未即显言也 二正对阿难破其常见二。一阿难乘违发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据此见河之见与我见闻无殊。于王即云不灭不生。于我即云遗失真性。王之与我孰亲孰疎。苟或殊途。如何分辨。然此问意由来久矣。始因手自开合见无开合。头自动摇见无摇动。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则如来令于妄见即辨真见。无离生灭有不生灭。阿难罔知佛旨。犹谓生灭与不生灭别。遂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匿王知其怀抱。又不发问伸诚。于是引外六师执身死后断灭。所冀佛亲开示。即妄见真。责引阿难。无执二别。阿难古佛。岂兹不了。盖为今日惑重情深。须示瞢然确陈拒诤。故兹问也 二如来验破执情三。一验出倒情二。一垂手以问引出常情四。一问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下指。指下也。母陀罗此云印。此意欲明见手不同有正有倒。以况其见亦有正倒 二答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推世人以此为倒。而我不知云何 三征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若以垂手为倒。复将何者为正 四释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竖手为倒。却以为正。以不顺身故。此为倒阿难不辨真妄。执妄失真。故如来责颠倒行事。既了妄本无体。合知真自寂然。遂许对头动之见观河之性即是性真。无别真也。庆喜依前不了。将谓妄外有真。遂不甘我为颠倒之人。王是无生之性。阿难既陈诤问。如来就事以验。逆顺之境不辨。颠倒之情难脱。下文即破 二竖臂以示比出倒见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既云竖臂为正。佛便竖臂随而责之。此即正是颠倒也。指本垂下。今却逆上。故云首尾相换。世人不依本分以正为正。而别生异见以倒为正。故云一倍瞻视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若以此验之。则知汝身与如来身比并类例显发彰明。佛身是正。汝身应倒。亦可。若以佛之见手类显佛身。明知佛身名正遍知。若以汝之见手比并汝身。明知汝身号性颠倒。汝胡非是颠倒行事。正遍知者。离倒名正。穷尽法界名遍知。凡夫二乘无此号者。皆颠倒故 二征其倒处二。一征倒所在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随者犹任从也。任汝心中谛审观察。佛若是倒。汝名佛身何处是倒。汝若是倒。汝名自身何处名倒。此则令其识颠倒处也。名(去声)字犹詺目也。古人于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经正辨颠倒血脉不贯。便成孤起。既绝正倒。如来何故却说颠倒。学者请详。无见荣古 二叙其罔知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瞪直视貌。瞢昏闷不了也。闻征倒处瞢然不了。既不措其一辞。但知向佛直视 三广示倒相二。一兴悲告语叙其常说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色谓十一种色。心谓八识心王。诸缘即总指色心。或可别指不相应行。心所即五十一心所。诸所缘法谓六无为也。此上五位一百法摄诸法尽。皆是真心之所现起。如镜现像不离于镜无体可得。问前五无为名体俱假。可同前法无体如影。真如无为。名假体实。为诸法性。何言无体如影像耶。答此宗所说真如犹是对妄而立。既因对待还成妄法。如下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又云。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圆觉云。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等。由是五位诸法唯心所现。皆同影像也 二显真示妄斥其倒情二。一就法辨释迷情五。一标指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心现身心。如镜现物。物不是镜。物体虚故。镜不是物。镜体实故。虚实既辨。由是颠倒于兹可识 二责失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心即是性。体遍故圆。无昧故明。具法可重故名为宝。元来自尔非适今也。故云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妙。再三叹美。故叠言之。悟即是觉。圆明性也。迷即不觉。妄身心也。不觉处觉。如像处镜。虚实可辨。今弃如镜之本性。执似像之身心。不辨虚实。斯为大失。故云认悟中迷。前云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今正指此颠倒处也 三叙妄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无明体暗。故云晦昧。内有无明外现空相。故云为空。此则最初劫浊也。下文云。迷妄有虚空。又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三细中业转二相。亦云同异。亦云动静。由此动静互相待故。于此二相暗中结成形色。即根身器界也。形色既现。想处其中。色想相杂。有知觉处成于根身。想澄凝处即是器界。此则第三现相也。以有境界缘故。牵起粗识。念念分别相续不断。故云聚缘内摇。此前二粗也。由念相续熏习不断。遂成分离。取六尘相流趣不息。故云趣外奔逸。此后二粗分离识也。从微至着。三细四粗为烦恼道。毕于此矣 四显执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世人不知元是无明展转粗动。将此昏迷扰扰之相。便为真实心性。一从迷执决定不改。谓言我心在色身内。遂起有情无情之异有性无性之殊。认妄心为佛心。一何鄙见 五结迷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根身种子属内。缘而执受。山河大地属外。但缘非执受。此之三境皆是赖耶相分。又此空界从迷妄生。识所变故。能变之识全是无明。迷真而起。亦无自体。能变所变皆是镜心所现影像。故前文云。汝身汝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不知此理。却执我心在色身内。故此结示 二约喻结指倒相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如来藏有四义。故以海喻。永绝百非如海甚深。包含万有如海广大。无德不备如海珍宝。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其体湛寂不与妄染相应。故云澄清。即前甚深义也。百千者即前广大义也。不识是元清净体。故云弃之。只取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故云唯认等。全潮大瀛渤澥。皆海之异名也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慜者 例前结指也。弃之大海是一迷也。认沤为海是倍迷也。垂手是正。执为倒。一迷也。竖手是倒认为正。倍迷也。前举事以验。后引喻以况。中间以法进退相例。正指倒相。皎然明白如何谓言是泯相耶。有智请详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以前文中。约对手观河。示见无生。相浅意深。犹成隐密。未为显了。不名正显。故科云粗论渐明也。今此已下。广对缘尘。破除名相。显此见性不落戏论。然后逐段会通。令知诸法虚妄本无所有。唯一菩提妙净明体。分明显会。故云正显真见也。文四。一显缘心非性二。一阿难述悟彰疑二。一述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因佛广示颠倒显出真心。于能诠言音。悟所诠心地 二彰疑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以言音诠此真性。今我领解复是缘心。所悟真性。能悟缘心。还同如来前所责言。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有何别耶。由是未敢认为心地。心有能生可依止义。喻之地也。言圆音者。以佛一一语言。遍穷生界。而其音韵常不杂乱。如起信疏解 二如来约喻显释二。一指定其非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因声而有分别。此分别性即是生灭。维摩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说既不可。听岂可耶。缘心者但缘语言文字。故云非得法性。若能忘怀合道。离能所相。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斯可名为真得法性 二喻显其失二。一执指亡月斥认能诠二。一喻二。一指月双迷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指喻能诠言教。月喻所诠真理。若欲见月。须亡指以观之。若欲见性。须亡言而体之。不能亡言岂能见性。不能遗指岂识月轮。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指月俱迷。诠旨两失。在文可见 二明暗俱失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言教属有为。无记故暗。真理属无为。性善故明。能喻可解 二合

  汝亦如是 以法合喻如上所辨一客去主留责滞缘想二。一约法喻顺推有体三。一法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若因佛说法生分别心。此分别心本无自性。故属缘尘。随尘有无。非是常住。但如其客 二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明缘心随境往来。真心湛然常住。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三合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如下经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二约缘尘反责无性三。一例成无性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缘心若是真性。应如其主。何得随声来去。以离声时无分别故。岂同真心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随声之心既然。随色之心亦尔。故云岂唯等 二指同外宗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前举色声显心无体。亦合遍历香味触法。今此超过。故云乃至分别都无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不可见故非色。缘会有故非空。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云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咀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性。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如别处说。拘舍梨者。非即数论。是彼类耳。趣尔举也 三结责非主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真心如主。妄想如客。客有来去。主无移动。若离法缘无分别性。显汝心性随尘各还。是则为客。云何名主 二示见性无还二。一阿难承前叙难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心性之言通于真妄。阿难执者是妄。如来示者为真。今以所执之生灭。疑于所示之妙明。故云则如来说云何无还。还犹灭也 二如来约相对辨三。一约权标指以许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且者权宜之辞。权指阿难能见之心。为明元也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此之明元非本真性。其犹捏目所见之月。本无所有。非月影者非水中之影也。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通。捏目所观全体虚妄。从病眼生。堪喻妄见本不可得。只就此见权示无还也 二约境可还以明辨二。一明境有还二。一列八境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像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举此明暗通塞空有染净八种之相。皆仗因托缘以立其象也 二明各还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此之八境既从缘有。还从缘无。有去有来。非同真见 二示见无还三。一标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能观八种之见。名为见精明性。既非缘生。当还何所。岂同八境各有所归 二释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真见离缘。缘还见在。若随境去。后更谁观。境自有差。见且无别 三结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八境可还。自非汝见。汝不还性正是汝真此若非真。孰为真耶 三就实彰迷以结责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慜 前将八境。以对妄见权示无还。由是则知。本妙明心未尝生灭。本有真性迷而不知。却执缘尘自取流浪。如前文云。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然虽权指。意显即是。以末不离本故 三约体用重明二。一伸问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问意。前对八境。权指妄见有无还义。因是得识本真元性不生不灭。为复只此表知性常。为更有义。别得真妄。故云云何得知等 向下。更约用有优劣体无差异。用约人辨。体对物论。斯则前后三义以辨真也。一显无生灭。二明有胜用。三示无差别。故此答释分为二科。一约用优劣以略明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得初果证。方断分别。故云未得无漏。自无定力。假他而见。故云承佛神力。借通令见者。意欲阿难信知自己见之真用有若是也。色界之首梵众梵辅大梵俱名初禅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阿那律此云如意。亦云无贫。过去以食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如意乐无所劣少。未入道时。为性多睡。为佛所呵。因是不寐。遂失明耳。佛教修天眼用见世事。因是修得。见三千界如观掌果。大论所明。大阿罗汉见小千界。大辟支见百佛界。诸佛见一切佛土。那律独见大千者。以彼遍修作意数故。于诸声闻天眼第一。今言阎浮者。以大千皆有阎浮。以别显总。亦不相违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初地见百佛土。二地见千世界。乃至十地见无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也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佛具五眼三智。所见穷尽法界。已上四位。阶级所见。浅深不同。盖真见之用。随证所得。渐明渐远也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隔纸瞙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五藏。岂同前圣真见之用。斯则真见妄见前后五重。条然可辨。而云云何得知是我真往。胡不察焉 二约体非物以广辨二。一正辨见体非物三。一标尘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分别者差别也。或可前尘留碍即是所分别之境 二敕拣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此标劝也。汝应于此所缘境中。试分自他令其差别。自即见性。他即物像

  吾今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像 将请也。谁何也。我今请汝。于所见中详而择之。何者是汝见体。何者是其物像。此正劝令拣 三正辨二。一明非见之物是前尘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极穷也。研穷汝之见性。自远至近。所见无非物像。非是汝之见性。芥小草也 二明非物之见是真性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嘱。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物类虽殊。见性常一。不随境异。即是汝真。此显真见平等无差。汝前问云。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今明。境自差别。见性无殊。由是得知是汝真性 二广破展转执情二。一师资能见互缘破三。一正破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汝若执言。汝能见心同所见物亦有差别。斯则见即是物。佛之见性亦合是物。应被汝见 二转破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汝若执言。我与世尊同缘物时。世尊之见既着彼物。我见物时便是见佛之见。经文省略。但云见吾。此牒所计也。即便破云。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意云。我若不缘彼物之时名为不见。此不见体汝应合见。为何不见也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此破转计也。汝若执言。我亦见佛不见之体复有何失。故云若见不见。即便破云。自然非彼不见之相。意云。不见之体既被汝见。此则何成不见之相。不见之体已被见故 三结破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此文之意。展转结归都有五重。以显阿难见性。经文存三。而隐二意。若具论者。合云。若不见吾不见之处。亦不见吾见处。既不见吾见处。吾见自然非物。吾见若非是物。汝见亦非是物。汝见既非是物。云何非汝真见 二心境更观杂乱破三。一正破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又若汝执见性是物。亦应彼物即是于见。如是则应汝见物时。物亦见汝。斯则人物如何分辨。物体见性自然杂乱。物即是汝。汝即是物。世间一切俱不成立。如何名为安立谛耶 二显是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若汝现见物时。宛然分辨。阿难非佛。佛非阿难。此则世间显然安立。皆汝见性周遍了知。此周遍性若非汝真。复是何耶。故结云非汝而谁 三斥疑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责其不认也。此是汝之真性能性于汝。谓性一切心也。前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不自识。却从他求。岂不迷倒。此之大意。明真见离缘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妙用无边。平等清净体非差别。用释前文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四就疑难广释四。一见性缩断疑三。一伸疑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秖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叙见近远也。因前开示虽了是真。洎观远近不无疑悔。四天宫殿与日月齐。同四万由旬。娑婆此云堪忍。大千界之都名。今举总显别也。僧伽蓝摩此云众园。庑堂下也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是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一界初天也。一室讲堂也。借力见宽。自力见狭。宽狭既着。缩断堪疑。犹豫在怀。故云不知斯义所在。以阿难未证真如。未发真用。佛随外相对物辨真。既未亲证。故难领会。此之疑意。亦约外相以明缩断。乘前起难以洗物情 二正破三。一总斥其非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大小内外对待假立。俱属前尘。能见真心何舒何卷。故此总责令知其非 二举喻释义四。一双问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器喻前尘。空喻见性。空之方圆喻疑见舒缩 二双破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方器中空若定方者。除去方器别着圆器。此处虚空应无圆相。若言虚空不定方者。显是方器无方虚空 三合显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汝疑见性缩断。要在一义决定。见性之义犹如虚空。虚空岂有方圆而可在耶。此明真见周遍无有方所如彼虚空。故涅槃云。有常之法遍一切处。虚空常故无处不遍。如来亦尔。遍一切处。是故为常。无常之法此有彼无。如来不尔。是故为常 四会释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入达解也。若欲达解无方圆义。但去器之方圆不可更除虚空方相。若欲达解无大小义。但去尘境大小。不可说言见性宽狭 三就疑难破二。一以延破缩疑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汝执言缩见成小。应可引见令伸等到日边挽引齐等。面犹边也 二以续破断疑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窦孔穴也。若执夹令见断。应可接之令见相续。若相接者应有续迹 三会通二。一迷心执境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迷真性之已。成色心之物。色心既成。真性即隐。故云失于本心。前文云能生诸缘缘所遣者。境从心变。心随境转。故见大小之异内外之殊不能离缘观性。但知随境生执。故有前来种种疑倒 二悟物同真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若了色心。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斯则了妄唯真无物可转为真转物。背尘合觉同诸佛矣。身心圆明者。身圆明则毛端现土。心圆明则遍照法界。此乃悟物咸真。即成妙用。故下文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乃至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然上诸文。俱约对境辨见显不生灭。如对手之开合。身之迁变。境之可还。物之差别。粗相而辨。密示生灭即不生灭。尚见外境是生灭法。今此会通。令了心之与境皆是迷己所成。无心外法可以相对。则法法皆如。尘尘咸遍。分明显示令悟本真同如来耳。下文纵有破诸疑难。一一随文。会通皆此意也 二破见性离身疑。此疑。因前佛令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了会通万法之旨。便谓如来令转前物成我真见。物若是见。此则见性离身而。有故成此疑。文三。一伸疑三。一疑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若此物处见精。定是我之真性。显是此性在我眼前已离我体。此眼前见既是真我。现今身心须不是我。复是何物 二难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若以现理而推。今此身心实有分别。缘于境界。彼在前见。且无别(彼列反)识分辨我身。彼若实我真心令我见者。彼既真我。我应非我 三结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设使彼见能有分辨。何殊前难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则诸世间不成安立 二广破三。一如来破其疑三。一标指其非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前显诸法唯心。故云若能转物。不了斯旨。妄谓见在眼前。虽形其言。实无斯理 二牒疑立理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设若眼前可见。应有处所可指。岂成真见离名绝相 三依理正破二。一约离物以推是见三。一推征其体四。一令观物象

  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物象差异。巨细虽殊。形相既分。必归指示 二劝指见精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见性若在汝前。便同物像。可指见性如何 三以理推征

  阿难当知。若空见是。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诸像虽差。不离空有。故将二事。以辨是见也 四使其明示

  汝可微细披剥万像。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披开。剥折。析辨也。物像现前纤洪咸见。应于此处开析分辨。令此见精分明出现。如诸物像更无迷乱 二答释不能二。一述已不能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目观手指但见缘尘。于诸物中不辨是见 二引他况已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像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若如佛说。令指见精。分明无惑。至于证真大菩萨等。亦不能于诸物之中分出其见。况我声闻初学者乎 三印成难辨

  佛言。如是如是 印其不能分出见性 二约即物以推非见四。一牒前无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既不能于物中辨出见性。斯则所指咸物无于是见。既无是见应即非见。故下征之 二征此有非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像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所指物像既不是见。反应非见。若了唯真。更无是见非见。以不了故随语生执。洎乎征诘。罔知所从。向下会通皎然可见 三答释不知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像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先答不知也。何以下释不知所以。若也树不是见。应离能见之外见所不及。云何现今复见于树。又若此树即是于见。云何更名此以为树。空例此释。离之既不可。即之又难明。进退研之。未知所适 四印成难晓

  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辨。无非见者无乃是乎。故云如是 二大众失其守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茫然者暝昧不明也。是见义既失。非见理复乖。终始难明。守归何所。而不知能见所缘俱为劳相。是非即离。咸是缘尘。既法空之慧未开。智障之惑难破由是非无学者。一时惶悚 三法王安其意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变动。慑惧也。世间王者尚无二语。何况法王亲证而说。故云如所如说。佛有五语。谓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异也。知时知机应根而说。岂同外道不死矫乱。四种矫乱。至下当辨。此意所明。是非双离。心境俱融。显真妙体无戏论相。故令谛而思惟。不须心辱哀慕三会通二。一文殊旁为请问三。一叙其不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大众茫然不知所措。虽闻安慰令谛思惟。智慧不明。罔解所问。文殊智德旁为发机。先叙不悟。后方请示。言二种者。谓于色空之上。辨于精见是与非是之二义也 二出其因由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像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自是是非难明。非谓善根鲜少故此惶悚。畴昔往日也 三为其请问

  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像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阿难前云无是见者无非见者。如来一一印许。意令于真法界达无是非。及至魂虑变慑。又嘱汝谛思惟。深欲令了法界一相。文殊愍众。请佛明示。此见与缘元是何物。无是非相 二如来正与会通三。一显诸法唯真是非双绝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自住之定即首楞严三昧也。诸法如幻法界一相。起信云。诸佛已离业识。无自他相见。登地已上分证此法。亦如佛见也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 见谓识体。见缘即根。是增上缘。能生识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缘缘。牵生识故。下文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或可见即是根见缘即境。所想相即识。此根境识即十八界。摄一切尽。即龙树四句中因缘所生法也

  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此根境识。从妄心有。其体元无。如空中华翳病故见。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故空华。此则我说即是空

  此见及缘 虽如幻华本无其体。世俗谛中说名根境。即亦名为假名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诸法无体。不觉故有。不觉即觉。元是菩提。起信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下经亦云。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即亦是中道义也。文殊前问。此诸物像及此见精元是何物等。故佛答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此则显一真法界离性离相。圆收诸法无不是如。云何更说是见非见。即洗涤前来缘尘辨见。或见或尘是非之相。若不以三昧遣荡。何能契此一如。故净名息言。意在于此 二引文殊为例二相元无三。一引例二。一问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意问云。如汝文殊。是一体性。吾欲于此更立是名为是文殊。复欲于此立一无名为无文殊。为得已否。意显一真体上不立是名不立无相。是即对非以立。无即待有而称。是非有无戏论之见。岂会一真。前约观门无是非相。唯证乃知。若不指事以明。未证如何领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 二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先答无是。若立是者。即须对非便有二相。故云则二文殊。次答无无。若立无者即成断灭。将何名为真文殊体。但于真体无是非相。亦不可说真体全无。见之与缘亦复如是。同是一真故无二相也 二合显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此见及缘皆是妄心分别故有。说何为是而更立非。若了法界一相咸是一如。即同文殊无是非相。故云亦复如是 三重喻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无体。更欲名谁为是月非月 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妄想若存。心境难脱。故不能出是非是相。若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唯一妙觉湛然周遍。于中更无是相非相。指即是见也。非指即非见也。但文变耳。然文字法师。困于章句。竟不能通一相一味者。莫不竞执空华争驰二月攻乎异端。彼我天隔。苟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斯则随顺觉性。云何更容是非是相于其间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