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疏部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十一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十一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第五返闻真实证。此门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今以圆通义广庆说相继敕简连环。故最后说。以表臻极真实故尔。若前便说。诸佛放光庆赞此门。即余圣无功。若不庆赞。不表此门。是真圆通。故今科为返闻真实也 文二。一正陈修证三。一正叙因修二。一遇佛禀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梵音阿那婆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从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佛观法。皆其所师。师资相承无相违耳。闻思修慧诸行通途。无有一佛不以音声而化群品。无有一机不从耳根闻教解悟。由是彼佛教从此入 二如教修观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入流犹返流也。初观闻性。返照离缘。不随前尘流转起灭。故云入流亡所。所缘声相由不随故。寂然不起。起即是动。既亡动相静亦不生。以动静境是耳家所取。今观无性本无所有毕竟叵得。故云了然不生。即所取无相也。圆觉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复增观行。所缘既亡。闻相不起。此能闻相即是闻慧。能所俱寂。故云闻所闻尽。此遣闻慧也。一根既尔。余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圆觉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尽闻之处即思慧为体。名之为觉。此之觉慧属第六识。是则舍闻而观于义。今亦不住此尽闻处。更进观行。观破此觉及所觉闻。二俱不立。故名为空。此遣思慧。即前文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圆觉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觉空之处思慧既尽。唯与修慧相应。观行增微修慧圆极。故云空觉极圆。此能空修慧与所空觉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灭。此遣修慧。即是前文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也。圆觉经云。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灭既灭。即结前三慧三空尽也。既展转空。俱属生灭。至此已极。故云既灭。无生真理寂常妙性了然明现。故云寂灭现前。故上文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入无生忍。此乃圆观闻性。无前境界。渐澄粗念。稍除细想。以至无念。如上文云。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此即始从观行至相似觉。名生灭位。入随分觉证无生忍。名无生位。然此初证境界不可思议。与佛无殊。故经云。初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入此位后。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之观门。即是圆修一心三观。今为从闻思修返照离缘显自闻性粗念不起细念不生以至寂灭。挟空义说。是则一空一切空也。闻性显处中道理现。名寂灭现前耳 二具彰果德二。一获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前寂灭现前是断德。本觉妙心是智德。慈悲二力是恩德。既是圆修。三德圆证。故超世间凡夫出世三乘。此最上乘。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也。十方圆明者。证此境界。见十法界三种世间。无不是如。无不成佛。圆故无德不备。明故无障不尽。无缘慈悲是佛心相。具足众德是德之首。胜中胜法故云殊胜。本妙觉心即是己心。与诸如来无二圆满。今日亲证。故名为合。合故得乐。故同慈力。一切众生亦是此心无二无别。故亦彼合。合故见其本成佛道抂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见应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 二明妙用三。一三十二应三。一标举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以如幻力。熏修闻思修慧。成金刚三昧。能破无始微细无明。圆证如来藏体。依体起用。随缘能应入国土身。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言三十二者。以能感之类不出斯数。非所现应有限量耳 二列释四。圣身四。一佛身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第十地菩萨。坐华王座垂成正觉。亦须别佛说教闻熏令断最后微细无明。故观世音。现第十重他受用身而为说法。言胜解者。于决定境。忍可印持。不为异缘之所引转。此指最极根本无分别智将圆满时。故名胜解。然此菩萨。登住已去虽为因位。便能现上位身为彼说法。以此圆证一位即诸位更无浅深。故能现耳 二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麟觉独悟。出无佛世。厌喧乐静。独处山林。资加二位名为有学。此后断惑便证无学。约自乘理智将证未证。名寂静妙明。菩萨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令近佛 三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辟支迦罗云独觉。亦云缘觉。前但自悟。今依教悟。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二种观法。以集谛为初门。未发真前名为有学。理智将圆。菩萨身同必诱令进也 四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因闻四谛声教悟。故名声闻也。发真之后三果三向。俱名有学。未发真前。在忍位中。用有漏智。缩观观四谛。作三十二行相。见道一十六心无漏道发。断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烦恼。证生空理。名四谛空。从初果后。进断俱生。证灭谛理。名修道入灭。将登无学。名胜性现圆。现身说法令其速证。然后诱之。不滞化城令进大果 二天质二。一释梵自在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有希欲心明开悟身光清净生于四禅。不为欲界烦恼尘染。为现梵王。说四禅法出入禅支修证次第。令其离欲生于梵世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众生爱统诸天。菩萨现为帝释。说上品十善。令戒根清净。生地居顶。住善见宫。为忉利王也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欲身自在游行十方。现二天身说法教化。即夜摩睹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化乐他化二天所配。即摄义不尽。故从慈恩摄四天也 二统摄鬼神对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天大将军即天帝所管将也。分住三十二天。各领鬼神镇护四方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于须弥山各居一埵。所领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众救护国界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天王太子即那吒之类。辅政统摄。跨握鬼物护世益人。菩萨身同。先令成就。后使厌离 三人位三。一帝王臣佐对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王往也。人皆归往也。四轮粟散皆人之王。以上化下。物无不从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者具有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博闻强识。不求仕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居士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国域也。大曰邦。邦封也。有功者封于是也。邑即是县。五官六官各有所典。皆为宰官。斯则葺治邦家。移训风俗。剖判决断。民无抂挠也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婆罗门云净行。咒禁算艺调养方法皆为数术。菩萨乘机现相。奖而成之。亦何物而不化 二出家在家对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尸罗云戒。毗尼云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恶。故名为戒。即二百五十戒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尼女声。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严。轨物成化。进行弥速。远出三界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为提谓长者等在家众。受三归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经说。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则坏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罗根本故。好学此者。现清净男与说此法。优婆夷云清净女。亦近事女 三女主童身对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掌理王之内政。谓之内宰。政者所以政不正也。卿大夫曰家。天子诸侯曰国。天子后妃曰女主。诸侯曰国夫人。命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受命于后妃。故云命妇。大家者。后妃所师之女也。如曹惠姬。宫禁国围。声色增逸。不资圣化。曷慕清贞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童男童女。贞节越俗。标格于人。菩萨处之。劝励弥笃 四鬼神三。一天龙药叉乐神类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天能厌乐。龙能怖苦。乐神荡逸。药叉勇健。各慕出伦。非圣不拔 二无酒疑神蟒形类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修罗丑状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田[虫*殳]腹行之类。因多毁戒。微行惠施。堕此道中。各愿出类。皆从其欲 三人非人等杂趣类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人身难得。见佛受化。非天之着乐余之多苦。故乐修也。有形有色蕴。如下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即下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此上皆非人也。斯则形想杂类蠢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机即化 三结成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以如幻力。熏闻思修成金刚三昧。证真起用自在如是

  二十四无畏。有难必济。有危必救。恐怖获安总号无畏。大悲为体 文三。一标举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由前观行。证真具德。从体起用。令众生得一十四种无畏功德 二列释四。一闻声离苦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由我不观所听音声但观闻性。音声自寂。闻相无生。尘境不拘。自然解脱。自既如是。故令十方一切众生闻我音声即得度苦 二遭难消厄三。一三灾恶国难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觉知。今复本闻知见归湛。湛性圆遍无尘可得。尘火既歇何物能烧。故令众生大火不坏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声能漂荡。如水腾波。观听旋真尘相不起。虚明寂湛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想生灭。能杀法身。能害慧命。苟惑断绝。真性无伤。故入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熏修妄闻。成真闻性。一根亡对诸根亦融。心水虚明智光无动。谁为自他而当被害。故能触物无滞游刃有余 二鬼狱恶贼难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闻熏观门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圆遍。而无明邪暗永不能生。药叉等类咸受幽气。明能破暗。故令恶鬼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尘累相萦如禁系。六根质碍如枷锁。既而入流亡所系碍不成。是故念者枷锁解脱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声能劫心。害善为贼。声销意净慈力遍熏。平等在怀。善恶同贯。故令涉险贼不能劫 三三毒恶心难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声尘既亡色境销歇。贪欲念虑拟从何生。故令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音声差别。三昧能纯。尘既不生。根无所偶。顺违之境不得。嗔恚之心自亡。故令念者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疑暗 消除尘暗。旋复真明。世界身心洞然无碍。一切唯觉。谁为痴暗。故令阐提咸生实信 三随欲应求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通形碍。旋复真闻。所以不动道场涉入世界。身无限量遍至十方。绍继法王种姓不断。由三昧力福慧具故。应求男者皆无虚愿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敌有相之女 六根圆遍。融通照明。含现十方无二无别唯一宝觉。名大圆镜。复能承顺微尘诸佛。受领含容无量法门不失不坏。名为空藏。以女德坤仪。资生承顺。柔明贞正。相好圆备。由此念求故能生也 四称名获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所比多众。方便权也。智慧实也。下能比一名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先出所以。观音所修从三慧入。是众行之根本也。佛佛演教皆以音声。机机领悟尽由闻慧。谁人出不由尸。何莫由斯道也。况能于声尘而亡所得。复根结而归真际。元明心妙。一多之境融通。本湛觉圆。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一身故。云微妙。含容一身即一切身。故云周遍法界。此即福等之所以也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正比福等。谓由自证平等理故。遂令他得平等福也。由我下结所以也 三结成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如文 三四不思议。德用殊绝。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显大圆镜体功德之相。然功德力用其体一也。以内蕴曰德。外施曰用。前虽随机现应适时御物拔苦与乐。数仍有限。而未备陈自在现化无方之德妙妙无比难可思议。故今述也。文二。一标举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内德不充外用不起。以金刚三昧熏本四无量心。由斯果证。实德现前。故成四事俱不思议无作而现 二列释四。一现形说法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此叙德本也。闻性本真非粗非妙。由绝待故。故云妙妙。非粗曰精离相曰遗。一根既返六根咸脱。故不分隔成一宝觉。下列所现云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标也。妙容多现。不可以形量拘。秘咒无边。不可以言说取。此则由三昧力熏本慈无量心。现种种形。说种种咒。令诸见闻获其妙乐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首出众圣。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导明。智身也。物无虚见。见必利益。故能救护 二无畏众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由如幻力熏本等悲。故能一身现无量身。无量身现一身。十方微尘无刹不现。说一一咒。拔众苦恼。无畏众生得大自在 三舍宝求哀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由三昧力熏本喜心。故能所游世界众生见者咸生欢喜。不惜身财以求哀愍 四所求随欲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由圆照力熏本舍心。既而果证。得以珍宝上施诸佛下及众生。亦令所求世出世法无不随愿。此上喜舍二段。互言皆得。复次总上诸文对三观者。由泯相澄神观故寂灭现前。由起幻消尘观故获二殊胜。由绝待灵心观故四不思议。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观也。详文可见 三总结释成二。一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圆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谓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缘心自在。此即一经所宗首楞严定。文殊所赞。得真圆通。诸佛交光。同庆此说。后学至此幸冀留心。无谓聊尔也 二叙叹得名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眼观耳听略举六根之二也。或观此听闻。一根旋复。六用不成。故十方圆明唯一宝觉。由此得名亦遍一切 一庆说难思。正在观音。旁兼余圣。文四。一诸佛交光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耳根圆通五根总摄。称可诸佛。说证皆同。及大菩萨阿罗汉者。即前二十五圣说圆通人。印说皆是无非圆通。故放宝光流灌其顶。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号圆通。彼我同畅。智周万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网圆张大教也 二大众蒙益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耳闻圆观。顶触智光。观音三昧一时同获。此则二十四圣同会观音一门。皆得名为金刚三昧也 三雨华饰界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今将显现。如空宝严。万行集成。故华间错 四合国宣音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根尘销复法界圆成。故山河不现合成一界也。梵摩云净。具云呗匿。正云婆师。此翻赞叹 四佛敕文殊料拣三。一佛敕文殊二。一指说显同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修行之要入实为期。今皆获证。故无优劣。然有日劫相倍。故成前后差别。或可就彼各各得所。亦无前后之差别耳 二应根令拣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若以三科七大专门独善随根各入。此皆方便。若于此界。现在未来。设教通方。上中下机咸得悟入。永为众生成道方便者。于二十五何门为胜。由先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故今令选通途法门。使其成就 一说偈料拣二。一奉旨伸敬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测。断割无疑。与夺众心谁不缄默。故承佛旨敬而说偈 二正说偈辞三。一颂真妄双源二。一略明真妄。将拣行门。先明真妄者。若无迷悟。岂有修行。盖迷一真遂成诸妄。物不终否。故有悟期。悟逐根门遂分迟速。悟所极处名大涅槃。故下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由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菩提涅槃二转依号。故先明也。文三。一唯一真元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此显一真性海。离名绝相。非真非妄。不悟不迷。唯一圆常余无所得。即下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也。觉性周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下句重叹。不可思议绝诸对待。故曰妙也 二因迷起妄二。一正明起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圆澄觉体本来明照。妄觉不了认为所相。所既妄立而生妄能。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谓从真而生也。暗相既现。明性即隐。隐故曰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世界初起。顽空先现。从妄想生。故云迷妄有也。如下文云。乃至虚空皆是妄想之所生起。依空立世界者。世界之体即是四轮。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等。妄想凝结成外国土。妄心知觉成内众生。依正既彰。总名世界 二贴喻释成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虚空暗钝。体是不觉。不觉生觉如海一沤。起信云。即依觉故而有不觉。下文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法喻可见 二反妄归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下文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无本毕竟不生。故虚空如沤不灭而灭。三有如幻不无而无 二修证异同二。一理同行异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同归一理。理则无殊。行有偏圆。迟速不等。圆觉云。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二圣同凡异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若圣人根性。或是已证圣性。若顺若逆。俱得入觉。更无浅深。初心入道。故须拣选取令速进。如上文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